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10篇

2018-07-22 05: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10篇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是一本由康慨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一):青春其实不必逃

  青春的上半部是喜剧,下半部悲中有喜,合起来便是这部自传体青春成长小说作者说,“小说就是现实写作就是生活话语就是一切。不可能,也可能”。其实也不必猜测小说的真实性大学里自杀事件并不是鲜见,师姐自杀,师弟心灵振荡,破碎新生儿的美好想象,试图探寻真相,在偶然中寻找必然,从此挣扎在青春的各种选择,退缩和逃避里,直到发现自己。这样卡小卡式的迷茫思考,当年或者现在,或许仍普遍徘徊在有着“学生身份的青春人身上,但毫无疑问,不相似过程里,这样的书写仍留给青春回溯许多反思回味

  青春的孤独求败,当局者迷,事后索隐,方才察觉一切有因可循。

  人物很青春,故事有点苍老

  康概的小说很流畅,非常易读,简薄的小册子,花将近二个半小时即可读完。自嘲中闪着聪明劲,信手拈来对白里飞扬着灵性自由。就像卡小卡改过的笔名,FLYYYING,飞啊,飞啊,飞啊,初初享受大学新生儿的新鲜迷茫劲,自说自话,让人回想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无知无畏。只可惜这样的少年后来也泯灭了。当学生遭遇课业压力,当文学遭遇前途,当纯洁粘染灰暗,慢慢接近地气的生活,那也是理想在现实面前连撞几个大跟头。卡小卡试图思考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在哲学里寻找开解,他在罗伯-格里耶的话语中找到原因,“人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自己;文学不是用来消谴的,那是一种探寻。”再后来,读懂了福柯,在青春即将结束时寻找到理想的寄托归宿,“一个人写作,是为了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是为成长。

  很难讲这个故事对我的感触,有点意思,有点思考。只是我的青春早已过去,长大或者长不大,成熟或不成熟,理性或者感性挫折或者失败,全都交给了时间消磨一切痕迹。 明唐寅《桃花庵歌》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即便卡小卡被冠以“荒唐”“颓废”甚至“病态”之类的贬义词,但他想明明白白地做自己,想不被规矩束缚,想走自己的路,这一点非常真诚认真

  青春其实不必逃,该来的来,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该记念的记念一生

  ----------------------

  另,文中章节间的引言很精彩,从中可以找到青春迷茫的一切答案。摘录一二: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早到的青春易逝,迟来的青春长久。----尼采

  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为了深爱的人。----米歇尔-福柯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村上春树

  当我们在恋爱中时,总想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这并不是由于虚荣缘故,而是担心所爱的人会苦恼。真的,恋人们都想表现得像个上帝,而这和虚荣无关。----尼采

  一个逃避规则男孩,越过界河去送信,那是诗,或死亡的邀请。----北岛

  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毛姆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那些没能把你杀死的,将会让你变得更强。----尼采

  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生活塑造成一件艺术品?----福柯

  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条仅供自己走的路。它通向何方?走就是了。----尼采

  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啊!----尼采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二):留恋、放生及阳光

  是个人情感的原因,导致这点文字要掺杂我更多的感性成分,恐怕难以做到公正;于是,这条权作评论或是读后感,不以书评形式示人。只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内心脆弱的一根神经,所以更多的是关于个人喜欢问题

  我今生第一次完整阅读的第一本小说,叫做《上海夏天》,那本书我前后大概阅读过十几次,每一次都很细致具体的故事我依稀记得,尤其是其中两句话,都是小说男2号严浩说的,一句是:“难过这种东西,就像插在胸口的刀,拔出来给别人看也不过溅别人一身血,所以说了也没什么意义。”

  另一句是:“我们都应该在青春结束之前干掉自己。”

  显然,这两句话显得格外阴沉。随着年龄增长,思考这两句话的方式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的变化。起初我为这样深沉忧郁的文字而陶醉,觉得很美。在大概在上到高中几年之后,我又一度曾觉得它幼稚。上了大学之后偶尔会为这两句话伤感,直到上了班,直到遇见这本书,我又一次有了新的认识——《青春,我们无处可逃》。

  有趣的是: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在读另一本新书——是柯艾略的《阿莱夫》。这两本书为我营造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空间。《阿莱夫》在某些角度,其实就是这本《青春,我们无处可逃》的注解。

  也许你并不信轮回,但你一定知道有这种说法存在。在《阿莱夫》中,男主人公穿越时空看到自己的前一世、前两世、前八世,以今生的视觉去望着那些曾为他而死的女人们——女主人公在他今生的咫尺奏响小提琴,那看似优美纯净画面,谁又知是前世的姻缘

  其实这便是: 用过去改变当下。

  是的,青春我们无处可逃;然而,当它悄悄走了,又是无可挽回的。试想,昨日便是你的前世。

  你已错过了什么,你还渴望什么?

  你放弃了什么,你还在坚持什么?

  我们这个靠着惯性运动前行社会冷落过几人的青春?青春真的很重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在时代齿轮不停的转动下,我们一脚踏出了青春,却深深怀念曾经纯真

  无论如何表达伤感,青春依然是每个人记忆里最简单的美好。那里少有欺骗、少有市侩、少有裙带、少有攀附;即使有,也有着足够安抚自己的苦衷。蒋方舟的新书也出来了,《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从书名来看,与之独有一面之缘的蒋方舟是在自嘲,其实不看书我也懂得她要表达的东西:平淡,其实就是一种沧桑。

  岁月给我们每个人留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它只是一张纸。

  有人在纸上写字,有人在纸上作画。

  纸上滴落了一些计划之外的墨汁,有的人嫌弃这遗憾,想重新换一张更干净的;而还有的人,把那个“污点”当作是这纸的灵魂,以它为中心延伸出了一朵花。这都并不是坏的,最令人心疼的是,有人会把那纸篡成团。

  抛弃。

  在这本《青春,我们无处可逃》的书里,你可以试着放弃故事的表面,带着与你的青春有关的一切记忆,伴随着作者心跳节奏,穿越回去。文中的卡小卡与你不曾相识,你却会渐渐懂她,因为赋予她生命的作者满怀悲心。

  在一个熄灯的夜晚轻轻合上书,躺在床上,在一片黑暗中看到:斩断的锁链、思考的侧影、紧握的拳头

  这就是青春!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三):还行

  青春,我们逃不掉,也摆脱不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只会更加的远离青春,珍惜现在吧。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四):不要停,一直跑下去——《青春,我们逃无可逃》

  “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为了深爱的人。”——福柯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福柯是谁,他对社会会有怎样的贡献,或者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他的这句话大致概括出写作人们的普遍困惑。这种困惑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我把它称为成长。作为一个写字的人,我也曾有过书中男主角人生追问。也曾在生活中迷茫写作是为了什么?

  卡小卡作为男主角,他的特点并不是怎样帅气相貌,如何显赫家世。因为这并不是偶像剧,这是生活。他不甘于生活的平庸枯燥,他不遗余力的去反抗,去抵触。即使付出惨痛代价,他也从未后悔。因为叛逆向往自由是他的本性

  在我的孩提时代,说孩提并不是因为现在的我有多成熟,而是那时的我跟现在大相径庭中学后期我的叛逆达到了巅峰,体内的躁动增长,思想异常活跃暴力、厌学、施虐的幻想在我脑中不时的闪现,如果那时没有父母老师的监制,不存在升学的压力。我想不到我会成什么样子。这本《青春,我们逃无可逃》和另外一本《浮》真正的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浮》逃离的是高中,《青春,我们逃无可逃》逃离的是大学。一样的叛逆,一样的“堕落”。第一本是我真正经历过的,而这本却是我内心所感受的。

  卡小卡以优异成绩进入了他并不了解的国内顶级大学顶级的实验班。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本来的满清热情应试教育繁琐的规则给浇灭了。师姐的自杀给卡小卡致命的一击,让他不由得重新审视生活。那份刻骨铭心遗书也并没有给他解决疑惑,而是渐渐的遗忘。与其说是遗忘,不如说是深埋心底,不再触碰。接下来的一份才子清纯少女爱情带来了他大学时光中最美丽欢乐的时光,而一次不经意的回帖却改变了他的轨迹。福柯思想的闯入让卡小卡热衷追求那些理想哲学,从此开始厌恶显示的虚伪和束缚。开始越来越放纵,打架堕落,与旸(男主的女朋友)的关系日渐疏远,直至分手。他最终无法自拔纵身一跃结束生命。那这个故事便可以画上完美句号了,他的读者会为这样的结局惋惜、缅怀。

  “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著名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曾这样的问他的助手年轻的助手茫然不解,不过随即哲学家自言自语道:

  “为了深爱的人。”

  一个人写作,是为了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福柯

  我想卡小卡内心里也一定放不下心中那些深爱他的人,父母、兄妹,还有旸。我在想无论是堕落自杀的结局还是大学肄业在校报社编辑都毫无差别。因为他都是在逃,只不过是逃到了哪里的区别罢了。

  文中的卡小卡与我不曾相识,我却渐渐懂他。在一个熄了灯的夜晚,轻合上书,侧躺在床上。在一片黑暗中看到,我和他一起在逃,逃离青春……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五):致卡小卡:我所没能拥有的青春

  康慨是我在北大的师兄,我俩是在一次校友聚会上认识的。印象中他很高,把自己打理得干净精致活力四射,面对几位年长很多的师兄也可以毫无怯意地侃侃而谈。这本书宣传定义他是“雅痞”,我认为是很贴切的。

  康慨比我高四个年级,我入学的那年他毕业,所以我所经历的北大已经与他关系无多,但又是来源于他所经历的北大。脱光、报告、西门鸡翅、风入松、万圣书店,这些尘封在我记忆里的词汇被他翻了出来,勾引着我一口气把书读完。

  卡小卡之于北大的困惑,其实也是我当年的困惑。作为一个严重偏科的文科生,北大是我一直可望而不可即的“圣殿”,是的,确实是圣殿,甚至当北大给我发来录取通知书时,我竟然觉得简直是让我亵渎了她。可是入学后的一个学期,我的很多幻想被击碎了。

  幻想中的北大,聚集了全国优秀头脑和最睿智的思想,大家为了中国的明天而思考奔走;而现实的北大,绝大部分是为了个人未来经营的学生,他们会因为某一位老师打分高而选择一门课程,即使自己对此毫无兴趣,他们奔走于各个教研项目、学生活动、或者是老师助教之间,为的是能给自己的简历增添一笔筹码。我所想象的以“丰满个人”为目的学习,难有生存的空间。

  所以卡小卡和旸的分离,是早就注定的。

  其实旸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人是要生存的,何况她是那么优秀的女孩,还要背负的家庭重任,她是北大之所以成为现实语境下“中国最优秀大学”的原因,因为她可以拥有薪水最高工作,未来成为最有话语权的人。而卡小卡,感谢他的坚持和不羁,多亏了他对于信念、理想、价值的追求,北大才具备了成为真正的“中国最优秀大学”的可能。

  我曾经也面对过这样的挣扎,我在思考我的价值在哪里,以什么途径自我实现。我的愿望极其朴素,我想要每一个人幸福,我希望我所在国度通达而高效。我希望弱者正义可以得到伸张,我希望强者跋扈能够得到惩罚

  最初,我以为传媒业是途径。我先去了学院新闻中心,最主要的工作是每周向校团委报送团内信息——用极其美好的词句描述学院的每次活动,每每想到未来假如有人研究北大校史的时候,这有可能成为史料,我就如坐针毡。后来我又去新闻门户网站做兼职编辑,一次次被通告这个稿子不能发,那个主题不能碰,我又一次失望了。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花朵,在这样的现实中,连盛开的土壤都得不到。于是我选择了去做一些我可以实际改变的事情,我参加了公益社团,为白血病人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期间帮助一个物理学院得白血病的男生筹款治病,和他交流,再目送他离开这个世界。后来我决定选修历史学双学位,我觉得人只有把自己抛进整个时间和人的长河中,才能变得豁达,事实证明,这是我大学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不过我终究没有卡小卡勇敢,我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妥协的道路,我开始学着麻木,学着漠不关心,试图由此来麻痹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

  所以卡小卡很幸福,他的幸福很难复制。他有勇气沉淀,又有勇气奋起,并从事着与他的理想相关的事业,这是多少人不敢想或是从未曾想过的。

  最后,借花献佛,为康慨师兄送上一句话: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a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

  保重

  lingjue师妹敬上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六):冥冥中该来则来无处可逃

  自从找到了自己的阅读线索,很少会去给一本被定位为青春文学的小说点“想读”了。读这本书,一是因为对本书作者有印象(《1980年代的爱情》那本书封面美,念念不忘之余,我发现了责编康慨的微博,看到了封面的原版木刻画);二是因为被封一文案轻松击中,“写给残酷现实中尚未放弃理想的你我”。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特别。读前两章的时候,以为就是残酷青春物语、校园故事之类的小说。从第三章开始,好多段落和句子日让我有了拿起铅笔圈画的冲动,还唤起了阅读《苏菲的世界》时有过的感受:赞叹作者可以把哲思自然地融入在故事和对话当中。

  迷茫的时候,去经历,会带给自己和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卡小卡的师姐没有为自己寻找其他可能性,把自己困在了一时一地一些东西上,心的世界和生活着的世界变得特别狭小,小小的世界还被她想象成了最可怕的样子。

  主人公卡小卡没有走上师姐选择的那条路,不同于师姐的单项选择题,他的生活更像是一道多项选择选题和主观题组成的大题,难度更大,亦丰富得多。卡小卡这个人物最触动我的是他对“寻找”的执著,寻找独立的自我,寻找不妥协现状、去过一种清醒而美好的生活的可能。

  卡小卡入学不久就换了专业,虽然前后所选择的专业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模样。但他比别人多了一次感受的机会,尝试过之后的失望总好过试都不试就绝望。随后卡小卡遇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段爱情,她送他“如果真的喜欢,就要坚持下去”,他认为自己遇到了了解和懂得。姑娘也的确是有眼光,看到了卡小卡身上有别人没有的光芒——自我,不能为外界改变的自我。只是,拥有自我的卡小卡在遇见羁野,阅读福柯之后,变得愈发地自我,挣扎在现实的不自由和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之间,放下了爱情,丢下了学业,逃离了原本的生活。

  卡小卡的逃离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他在绝望的边缘,换了一种活法。不变的是他依旧对“寻找”执著,从福柯作这位精神导师的著作中汲取力量,寻找“生存美学”。在报社工作、写小说,在海南结交黛玉、湘云和渡边。初看这部分时,觉得情节和人物设定荒诞。再想一想,卡小卡这个孤独、自我、不断思索、不停追寻的人,和黛玉倒真是能成为好朋友,同样的一类人,相遇并相识,合情合理。

  感谢卡小卡这个人物的存在,我会更坚定地“过我的生活”。迷茫、困惑的时候,不要怕,去经历、去阅读。在路上,在书中,会看到世界还有很多各样的可能,自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福柯说“生活和创作的最有兴趣的地方,就在于它们可以使你变得不同于当初的你。……游戏之所以值得,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它将如何结束。”生命的单行道上,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可能,绝望难过的时候,也换一种活法,继续勇敢生活,好吗?

  ==============

  吐槽一下书的成品尺寸,书的宽度阅读起来很不舒服。

  另外文中有漏字的地方,修订时请做完善哦~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七):无足鸟的鸣叫

  无足鸟的鸣叫

  偷爱警/文

  青春,是80代的集体意淫,终不能忘记的人,终将在时间的陀螺里,一点点苍白下去。回忆是青春最好的坟墓。泪,是苦的、咸的、甜的。笑,是美好的、阳光的、快乐的。

  无足鸟是卡小卡对生活的拟画。不停的飞,为自由飞,为理想飞。当一把藏匿在现实里的猎枪,击落那无边无际,翱翔天际的无足鸟,急速下落的无足鸟,只能苦苦自嘲与懊丧,理想很骨感,现实太丰满。

  北大实验班,是通过这部书才知道的,(我此生无缘北大,来生我也不想迈入北大,也不想迈入清华。)北大、清华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中的顶尖院校,中国人骨子里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迈入到最高学府的校门。但通过我个人理解,中式学府,已经远离它本身的学术氛围。我不想贬低著名学府,也不想以此而提升自己的学识能力,而是说,著名学府,只剩下著名,离“高等”越来越远。无论是院士还是学生,学风并不严谨,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的作风,规定条条框框,束缚和约束个人思维的活跃度。当然有人说,你说的完全是屁话,两所著名院校根本不是这样,除了学术突破、学风严谨之外,还创造了很多高精尖的科研项目,储备了大量的技术性和功能性人才。可谓人才济济。这个我不否认,两所院校,确实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只适合中式惯性、中式社交、中式平台,一旦被放到中国之外的平台,或许一时半会儿,不会出现学术断层和学术裂隙,时间一长,就会陷入到学术思想的闭塞禁区里,很难揣测到新的突破瓶颈。为什么造成瓶颈限制,因为中式教育体质,就是蹲在井里青蛙,总觉得看到的天很大很大,很美很美,不知道外面世界到底有多大,天空会有怎样的变化。青蛙乐不思蜀的舔着脚趾头,呵呵的傻笑,觉得自己好幸福,没有任何讨饶,没有苦难的折磨,白天望天,夜晚望月。

  自杀是授予死亡的勇气勋章,师姐死了,死的悬念迭起,死后留下种种疑团,个人分析,师姐死于情感的纠结,家庭、爱情、友情、未知前途。琐碎的如同一团乱麻,师姐是脆弱的,师弟卡小卡也是脆弱的,他们遇到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纠结,同样困惑,青春就是如此放荡不羁,如此的硝烟弥漫,如此的颓废涤荡。青春还有另一层诗意,那就是无所畏惧,师姐的无所畏惧显然被现实挤压的严重变形。师姐找不到一个倾诉吐槽的出口,师姐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甘心,就这么放下心中的梦回之路。师姐跳楼,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跳楼都有勇气,还没勇气活着,太不值得了。师姐的死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她不拘一格,为了自己的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自由而纵身跃下,她朝圣的灵魂,会时刻铭记错愕的悲鸣下,存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悲歌。

  卡小卡逃离北大,或许正是另一种迷茫解脱,亢奋的自我,带有自私的叛逆,带有一点挑衅的放荡,他选择了自私,选择了理想主义中的美好愿景,那好,他会为他的美好愿景付出代价,现实很残酷,不会因为北大头衔而眷顾你的才智,不会有人证明你的出类拔萃,证明人才济济的北大,卡小卡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中式教育讲究各种证件,等级证明,身份证明,权利证明,财富证明,人脉证明。这些证明,可以证明一件事儿,牛逼者,黑纸白字、大钢印、签字画押、法律公证,统统摆在我面前,你就是爷,就是这社会最牛逼的人物,响当当,闪亮亮。没有这些,像鸟一样,赶紧从眼前消失,最好找个地缝,让自己钻进去,别说自己有多强,自己有多牛逼,屎都不是,最多就是一堆污物。中式教育讲究个证照齐全,只有白纸黑字才能证明人的实力,不然当二奶、做小三,做变性也是有出路的。

  人要为选择复出代价,卡小卡选择北大,年轻有气度,听信长辈赘言,听信师姐和社会公认的美言。兴致勃勃的投奔北大,到了之后,发现大学环境,只是高中环境的升级。学习方式、学习氛围、学习条件雷同相似。卡小卡厌恶这样的学习模块,厌恶学习中被硬性圈定的规则。这种规则不但捆绑一个人的喜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还要被迫改变生活的节奏,改变生活中,自我的东西。卡小卡的青春,混迹北大而沾满快乐与苦楚,爱情在这里发芽,也在这里枯萎,爱情给他生了一堂生动的哲学课。

  爱哲学的人,聪明,思维跳跃,有远见,但他们往往喜欢钻牛角尖。时间久了,人人觉得,这样的人虽然满腹经纶,却不受人待见,难以接触,难以搭话,被自我意识,抬得很高,所以更多人,觉得这样的人叫偏执狂,时间久了,精神病出现了。哲思中,很多辩解是具有推理性和广博性的。一般人不会去较真,去将这些大道理运用到实际当中。只会觉得这样的理论过于空泛和理想主义。而有些人不以为然,因为什么?因为这些读懂哲学的人,都是真实的生存者,意图用哲学来拆析解决生活的苦恼与困惑,哲学让人更加聪颖,却也让人更加偏执,理想化、幻化、痴化,造就了哲学的朦胧。不过,这种精粹的生活解读,提炼出来的道理,也仅仅是一种生活思辨,生活解读,仅此而已,

  从小就被驯化教导,如同待宰的羔羊,等到足金足两的时候,被宰杀。当然,有人说,羊可以爱上狼,狼可以扮成羊,还可以做一只披着狼皮的羊。羊到头来不是被猎人宰了,就是被狼吃了。羊永远是被驯化好的美味。

  从无足鸟到被宰的羊,话题扯得有点远,不过两者有共性的,无足鸟永远不会落地,唯一落地,就是死了。被宰的羊也如此,吃草晒阳阳睡觉觉,就为了长肉肉,长到味美鲜嫩的时候,死就是羊的解脱。

  怨愤是误导的审判,别去考虑什么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才是一个人最需要面对东西,如果现实摆不正,何谈理想。被枪杀被宰都好,最起码奋斗过,最起码挣扎过,最起码曾经辉煌过。现实是无情的,现实是丰满的。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八):九局下半

  题记:‘人生的困境,有时是自己编织出来的蜘蛛网;人生的绝境,往往又是自己内心创造出来的假象。’

  读康慨的《青春,我们逃无可逃》,不得不承认,我们从未不经历沧桑。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如庄周梦蝶般,究竟是康慨成了卡小卡,还是卡小卡成了康慨。但你是卡小卡,我也是卡小卡。

  2013年11月,在重庆十八中参加一个考试,慢慢的有一种无比亲切的熟悉感。突然回想起2006年的中考,十八中的老师提供奖学金召我入学。但是因为种种的个人原因,还是未成行。哪怕,我真的想让十八中成为我的母校。这一次我拼力没有输给自己,却输给了时间。我自己也不明白,惦念的是那个放弃的机会,还是自己那段不可修改的岁月。

  我知道那三年已经错过了很多,我知道自己是无奈,但我依然还是我,我不会失去自己。因为我的选择,都会放弃另一段人生。如果那个夏天能够重来,我还是不会愿意拿现在的所有一切去交换。因为我才能遇见我姊,遇见我爱的人。十八相邀,不应无悔。

  2009年读大学,原本我反复告诉自己那不是遗憾。在大二明白将是学医永远的局外人,等你知道的时候,你只能为此体会你有多痛苦。那段时间我梦见,初中老师,在高中的教室,和在大学的我,商量转专业。想象这时空的穿越,平行世界的崩坏,我该有多深的遗憾,多强的怨念。既然已经4年了,都麻木了。但一想到我19岁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弥补当年这个遗憾的时候,唉,我***就忍不住在此,特不婊子的说一句:专业调剂,我操……×N。

  高中到大学,不过是从一个憎恨的旧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牢房,在那里又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牢房。 好比卡小卡读P大的实验班,总是期待明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明日却往往是今天的重复。他在P大被攫取又攫取,然后有一种迷茫的惊恐,究竟还有什么是他的;属于他,他拥有?

  读错专业这根本不是一句无悔便可以弥补。既然有了牺牲品的代价,我们也要追逐着自己的错,但是我们希望这个错,如果没有金光闪耀,但至少镀上银边。因为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大师姐的自杀,哪怕死亡并不能解决那些问题。她和我们深深明白这都是错的荒谬。但自我毁灭的力量无比强大,谁也阻止不了它,谁去阻止谁就被毁灭。我们本以为世界应该那样对我们,但是世界的规则本不该是那样,现实就是这样。

  卡小卡转哲学系,接触福柯的体系。当他用福柯,尼采,卡夫卡等人的思想去求证现实,无异于南辕北辙。信仰某种东西,你就会越发的依赖这个外物,而不能独自解决的自己精神和思想上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支配头脑的思想,而是要能支配思想的头脑。

  尼采说,“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至幻灭”。在集体中,我们有种自我活着的感觉,我们便能理解卡小卡从人群中离开,又回到人群中的意义了。不经历沧桑,不足以谈返璞归真。但也有很多人死在返璞的路上了。

  我们的青春,是要拿一生的热血去祭奠啊。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九):青春,我们逃无可逃

  因为很喜欢图书的封面,对这本《青春,我们逃无可逃》产生了兴趣。现在通过同事,借到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到了小200页。整体来说,出身北大现又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的作者,文字功底还是很好的,但是对于故事本身的架构我觉得还是太平实了一点。整本书讲述的无非是青春男孩身上发生的爱情与生活、思想之间的矛盾、纠缠,正应了书名——青春,我们逃无可逃。作者从主人公卡小卡的高三一直写到了他大学毕业后的三年(目前就只看到这个时间点的内容),一路走来先是在高中时代的最后一年奋发图强,凭着自己的聪明,高考分数遥遥领先。然后稀里糊涂进了北大的实验班,准备选取自己一直想要学习研究的物理专业。刚入学的时候,自然是热情澎湃,觉得美好前途就在前方,但却遭遇了同校诗姐的莫名自杀,然后渐渐发现大学其实真的没那么美好,一切跟高中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大家还是要为了学分,为了毕业,为了所谓将来被束缚被限制。不到一年,卡小卡转换专业,稀里糊涂进了哲学系。这时候,一直期待渴望的爱情也降临在他身上。郎才女貌的两个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但是,生活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卡小卡在论坛贴上遇到了一位类似隐士的人,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想要解脱,想要自由的思想终于爆发。他不明白自己每天上自己不喜欢的课,应付自己不愿考的试到底是为了什么,因此他开始频频逃课,让自己肆无忌惮地沉浸在卡夫卡、福柯的哲学世界里,开始思考着总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精神困惑重重,然后身体健康迅速下降,各科成绩也亮起了红灯,女朋友看他如此不争气也渐渐淡漠了,最后卡小卡提出了分手。后来卡小卡退学了,踏上社会会靠着给某杂志写黄色小说过活。因为文笔过得去,脑子也聪明,每个月的收入还可以,但他深深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样一份工作,甚至心底是厌恶的。终于,后来他来到前女友老家海南,在海边租住了一间房子,过上了自己有一点孤单,有一堆惬意的日子。这时候,他遇上了黛玉。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卡小卡的确脑子很聪明,但他又没有洛克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绝不动摇的坚持。也许因为他所沉迷的是哲学领域,而这一领域并不能成为他可能的谋生的手段。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恐怕谁也不能生存。所以,卡小卡只能在思考、困惑之外向学校头像,向社会工作投降。

  书中写到的他的爱情其实也是很肤浅的,更没有多少打动人心的地方。在我看来,他的女朋友至少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两个人的观念在内心深处其实是没有交集的,但他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作者在卡小卡主动提出分手,并没有再写他女朋友的任何反应,不知此处应该作何理解。

  书中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暗示了卡小卡会选择自杀这条路,暗示的很明显。就好像一部烂俗电视剧,刚一看开头观众很容易就猜得到剧情,其实这种写法我是觉得真的不怎么样。如果再过几年,我可能看到暗示结局的这个地方就直接吧这本书放手了。青春与矛盾之间似乎可以画上等号,谁的青春没有迷茫、彷徨、揪扯,主人公卡小卡的人生不过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书中最值得看的一点可能要数卡小卡在哲学上对卡夫卡、福柯等人的哲学的思考了,虽然他最后的结果是主动选择死亡,但他的思考在这会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太多的益处。有些读者可能自己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因为获得比较肤浅;有些读者可能想过,但没想通,后来就放弃了,因为他还想生活的幸福一点。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难得糊涂;有的读者可能跟卡小卡一样陷入了迷茫、不安,甚至是困顿,但最终他们选择屈服,像生活像现实的规则屈服。只在夜深人静时,他们才会让自己的思想跳出来。当然,肯定也有读者跟卡小卡一样,选择了自杀,从而获得解脱……

  还要补充一点,卡小卡其实活得很孤独。自己的父母爱自己,可是他们爱的方式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而事实上他们也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卡小卡;自己的老师其实对于自己的仅有的关心也只停留在“相信你”的层面。也的确是这样,没有人有理由要求别人切实的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显然也不见得就了解别人;宿舍的兄弟虽然给了自己很多快乐,也可能在困难的时候跟自己一起分担,但是他们也不是真正的理解卡小卡对哲学的思考。他们都忙着过自己的日子,忙着在自己的理想范围内生活;女友显然也没有和他心灵相通。

  其实属于卡小卡的这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周遭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哲学不同,自然也就有了各种不一样的人生。

  11.28续

  今儿好忙,一大早看完的感受现在都有点无从回忆了。简单写两笔吧

  200页之后作者笔峰一转,之前铺垫的主人公卡小卡选择自杀的路竟然在书中的书中即卡小卡所写的书中结束了。当卡小卡再次见到曾经把福柯介绍给自己的羁野时,羁野一副彻底融入现实生活的状态。不再纠结撕扯,更多的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切实的行动来尽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对社会的些微改观。我想,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显然也指示了卡小卡应该走的路,在未来。

  哎,多少有些失望,呵呵

  《青春,我们逃无可逃》读后感(十):逃不掉,就直面吧

  是的,《青春,我们逃无可逃》,就这样,来了,走了,像网络中说的:青春就像草纸,用着用着,没注意就没了。于是乎,很多人掀起重走青春路,也有人唱出:青春,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等等,这一切都:逃无可逃。唯有面对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在电脑里存了好久的一首,有点感伤,有点唯美,但他一样能说明:青春,我们逃无可逃,那就直面青春,将生命里最后一抹青春——保留吧!

  翻开那些照片

  零落的回忆

  瞬间

  铺天盖地

  恍然发觉

  我们是在以毫不察觉的速度

  慢慢老去

  当我们长大了还在喊着我们很年轻

  当我们已褪去稚气

  当我们不再无所顾忌

  当我们假装无所谓的出席青春的葬礼

  其实我们在流泪

  在惋惜

  在遗憾

  在想念

  在留恋

  那些曾经快乐的不快乐的属于的不属于的坚持的放弃的

  就那么匆匆远去

  我们将再见当歌唱起

  用笑容掩饰失意

  伪装着我们一直很好很快乐很幸福

  挥挥手

  删了照片就当删了过去青涩的回忆

  笑容定格在删除的那一刻

  总以为以后的路很长很久很美好

  潇洒的时候将背影都丢下

  连一句挽留听着都显多余

  后来的后来

  直到今天直到到现在

  累了倦了痛了哭了

  才知道

  那时候你们有多么美好

  就像那耀眼的向日葵

  温暖的闪着日光

  摔破了一个杯子

  蹲在地下仔细的拼凑

  划破了手

  还固执的不肯扔掉

  那不是普通的杯子

  那是承载我整个年少时光的器皿

  那里有我的心我的肉我的血

  我摔碎了她

  也摔碎了我的灵魂

  我想拼凑起

  已不完整的青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