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4: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经典读后感10篇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是一本由黄治军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一):极可能超越走向共和》之作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太喜欢晚清历史,因为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混乱的历史,除了条约就是条约,没有什么可看的,其实深究起来不然,甲午战争、变法、义和团、清末的政治体制改革辛亥革命、日俄战争等等,里面的来龙去脉细节背景,这就很值得去探究明白,而过去几乎没有系列作品探究明白,即使是大名鼎鼎的《走向共和》之作,也是如此,而作者高明地在探究这些细节的基础上,提炼出“启示”,这就既满足精彩好看,又带有了人文情怀,用官方话语来说,就是“到达了通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值得鼓励,从整体来说,我个人认为目前看到的甲午战争和变法部分故事流畅性、整体性和背景的全面性以及“启示”的深度方面,均远远的超过了前作《走向共同》,希望看到更精彩的部分,应该鼓励!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二):《大清灭亡启示录》揭示的甲午海战中二十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1、战争前的日本陆军实力

  两国陆军兵力的总人数前面已经介绍过,日本常备军7.5万,其中包括炮兵6000,骑兵4000。而清国的常备军60万,其中包括步兵47万,骑兵10万,炮兵3万。另有民兵100万。

  如果光从数量来看,日军这不仅是拿鸡蛋石头,简直是碰蒸蛋器。

  但除了数量问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质量问题。

  两国开战以前,日本陆军已经完成了“师团制”的改革,也就是常备军以师团(相当于师)为建制,组建成六个师团,它们分别是:第一师团(东京师团)、第二师团(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广岛师团)、第六师团(熊本师团)。

  另外还有一个正在组建中的师团,它是睦仁的御林军——近卫师团。以及计划组建的第七师团(旭川师团),这个师团属于半农半兵的“屯田兵”,平时主要工作是在旭川地区北海道插秧。所以日本全国可以用来战斗的只有6个师。

  从表面上看,实行“师团制”的编制改革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了解一下日军原先的编制就可以发现厉害所在了,原来的编制跟清国军队的编制类似,是在驻扎地基本不运动的“镇台制”,主要任务维护一下当地的治安,镇压一下农民起义等。而改成师团制后,军队的主要任务改变了。

  这个新的任务就是——野战,换言之就是侵略战争。

  2、平壤保卫战和左宝贵之死

  起床时,左宝贵要求给他换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就是当年皇帝御赐的黄马褂。身披黄马褂的左宝贵抽出战刀,屹立城头,亲自指挥

  日军的强冲锋多次被打退了。但玄武门是日军必须要拿下的阵地,必须以此打开进入平壤的缺口,不怕死的日军很快又重新集中,发动强攻,这次进攻的人数更多,炮火开始往前移,城墙上的火力再一次被压制,冲锋的日军已经接近城墙之下,阵地又一次危急

  左宝贵仅有的四门大炮终于发挥作用了,他在这里布置的就是炮兵防线。左宝贵命令士兵将大炮推到他面前,亲自发炮。日军不断地冲锋,左宝贵不断地发炮,连发几十颗炮弹,日军的冲锋又一次被打退。

  日军已经明白,只要有左宝贵在,玄武门就很难被攻下。于是他们将炮口一齐对准左宝贵开炮。大家劝他换掉黄马褂,以免成为日军的目标,但左宝贵知道,这是一种精神支柱,在关键时刻,精神支柱万不能丢,哪怕自己战死,也要让誓死抵抗信念长存。

  左宝贵拒绝了,大声喝道:“敌人注目,吾何惧乎?”

  众亲兵想把他架下城墙,左宝贵双眼喷火,一掌推开:“主将岂能下火线?誓与城墙共存亡!”

  日军又一次发起强攻,工兵携带绳梯攀爬城墙,清军虽然以少打多,但受到统帅的感染士气大振,他们在墙头与日军殊死搏斗,日军的进攻再一次被打退了。

  日军的子弹和炮火更加集中地对准左宝贵,一发炮弹飞来,左宝贵来不及躲闪,飞起的弹片顿时将他的额头整整削去一块!左宝贵扯下白布,包扎好伤口再战!而又一块弹片击中肋下,腹部被切开,肠子流出,左宝贵终于倒下了,他以战刀支地,圆睁双目,命令其他士兵死守城墙!

  3、平壤城下绝望的日军

  虽然已经伤亡惨重,虽然已经没有了主帅,可是清军没有人放弃坚守。士兵们高喊着左宝贵的遗言,再次集合队伍,在城头向日军开火。当日军冲锋到城墙下时,清军朝日军头顶上跳下,将他们扑倒,然后赤手相搏!

  日军被这一幕惊呆了。自进入朝鲜战场以来,日军第一次见识了清军的英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是很恐怖的。而当日军稍微后退时,内城的清军竟然乘势发动反扑!

  玄武门日军终于带着懊恼和一丝不解的心情撤退了。他们原本以为用绝对优势兵力攻下玄武门是轻而易举的,没想到却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左宝贵给了他的士兵最好的武器充足的弹药,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不死。

  在城南和城西南的战场上,清军都击退了另外两路日军的进攻。形势对清军大为有利。日军伤亡人数高于清军,而他们的炮弹快打光了,步枪子弹也所剩不多,更重要的是饭团子也吃光了,只好去挖野菜。很多人冲锋一天都没有吃到饭,偏偏天公又不作美,平壤下了大雨,瑟瑟发抖的日军挤在一起,又累又饿,疲惫万分,伤兵没有药,只有不停地哀号,全军士气全无,陷入悲观境地

  而对于平壤守军来说,这是一次全歼日军的绝佳战机。清军要做的只是主动出击,连夜发动偷袭,日军的饥饿之师和疲惫之师,根本无力抵挡。

  为了防备清军可能连夜发动偷袭,日军决定总体撤退。

  对于这个结果,山县有朋其实并不是没有心理准备。在日军从仁川出发前,山县有朋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碎”后来成为日军在战场集体自杀的代名词),一定要为天皇“尽忠”。“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

  各路日军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正在收拾行李,其实行李也没什么好收拾的,因为他们本来带的就不多,日军在等待最后的奇迹

  4、叶志超把平壤送给了日本人

  平壤城内,叶志超正在作着他的决定。

  左宝贵战死了,尸骨无存,留下的只有一只靴子。叶志超对这个结果又惊恐兴奋

  兴奋的是,已经没有人能阻止他逃跑了。

  准备走人的日军惊奇地发现,平壤城头竟然挂出了白旗!

  一名朝鲜人出城给日军送信,他正是叶志超派出的,叶志超以平壤朝鲜官员名义向日军投降,说明清军已经同意停战退出,希望日军遵照国际公法夜间休战,再不要发一枪一弹,双方第二日再正式谈判如何投降的问题。

  日军怀着无比惊讶的心情接受了投降书,同意了投降书上的内容,把朝鲜人打发走了。然后日军开始在平壤后路布置——埋伏。

  凭着对叶志超的了解,日本人知道:所谓第二天谈判只是一个幌子,他一定会连夜逃跑的!这是一个绝好的全歼清军的机会

  夜晚到来了,平壤的雨下得更大,狂风中大雨滂沱电闪雷鸣,饿着肚子的日军出动全部主力,急行军到平壤后路,埋伏在道路两侧。

  日军很快就证实了他们的猜测,天一黑,叶志超就带着亲兵冒雨悄悄先跑了。主帅不见了的消息很快在军中传出,于是平壤守军全部溃散。他们来不及带上武器和辎重,争先恐后地冲出城门,向平壤后路逃去。

  埋伏在道路两旁的日军看准时机开火。

  漆黑的夜色中,只顾逃命的清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前面的清兵被枪击,惶恐之中便调头向后,后面的清兵也不清楚情况,只顾拼命向前,于是互相踩踏残杀。日军又趁机包围开枪,一时间,道路上死尸遍地,1500多名清军被当场射杀,或者被自己的同伴踩踏而死,另有700多人成为俘虏,清军大溃败,而日军绝地逢生!

  5、“聪明人”叶志超

  叶志超曾是淮军猛将,年轻时因为作战勇猛,经常在战场上拼命,大家都叫他“叶大呆子”,可是自从当了多年的军官后,他已经迅速腐化堕落、贪生怕死了,曾经的淮军猛将和八旗将领已经没什么区别

  除了全面腐败社会环境带来的染缸作用,他们也有很多的苦衷。李鸿章说过,大清是一间纸糊的破屋子,而他自己就是糊裱匠。即使如李鸿章位极人臣,很多事也是他想办而办不成的。世袭的八旗兵不仅是从出生起就是武将,也有很多转为文职大臣大字不识一个,只是由于是“官二代”,就成为那些从小寒窗苦读的汉官的上司,无论汉官工作有多勤奋才能有多高,他们的头上总有“官二代”们来压制,李鸿章也是如此。

  而当他们投身于洋务运动,睁眼看世界时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的世界很无奈

  叶志超正是这样的“聪明人”,他清楚清国的问题已经不是某一支军队的问题,而是整个军队系统的问题,不仅是整个军队系统的问题,也是整个朝廷的问题。叶志超对这场战争的前途充满根本上的悲观,他明白即使自己英勇,别人也不见得会来配合你,与其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不如保命要紧

  6、第一批日军跨过鸭绿江

  10月24日凌晨,在夜色之中,500名日军组成的敢死队抵达了鸭绿江上游的安平河口。这个地方也是侦察兵精心选择的,它位置偏僻,把守的清兵只有几百人,而且水流较缓,水不深,敢死队计划从这里游过去。

  看上去不错,但是有一个比较严重现实问题:冷。十月底的鸭绿江江水已经到了快结冰的程度,而且还不能白天游,只能在下半夜清军岗哨防备最松懈的时候游。打仗是打仗,没想到还要来个冬泳

  而敢死队就这样悄悄地游过去了,岸上的清军哨兵根本没想到还有这种事发生。等他们发现时,一切都已经晚了,第一批踏上清国领土的日军就这样上了岸。

  7、日本工兵的效率

  25日当天晚上,山县有朋发出命令:工兵架设浮桥,主力过江!

  午夜时分,工兵队出发,他们小心翼翼地摸到江边,开始架设浮桥。一切都在黑暗寂静中进行,工兵在冰水中紧张忙碌着,可是岸上竟然听不到任何击水的响声。防守松懈的虎山清军也自始至终没有发现眼皮底下的架桥行动

  等到天亮之后,虎山上的清军守军这才发现江面突然从天而降三座浮桥,他们顿时都惊呆了。接到报告的宋庆也大惑不解:一夜之间(准确地说是半夜之间),日军是怎么偷偷摸摸地完成了这么庞大工程

  宋庆当然不会知道近代化的军队中有一个专门的军种——工兵。他们的任务就是架桥铺路、挖沟凿墙,而日本工兵日常的魔鬼训练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能极为迅速地完成任务。所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话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8、清军各部无法互相增援

  面对急于进攻的日军,聂士成也明白了形势,他决定死守虎山,同时能否等来援军成为取胜的关键,于是他向九连城里的宋庆告急,请求增援。

  接到报告的宋庆立即下令:大军出城,增援聂士成!

  清军只要主力出动,眼看就要取胜在望。而下完军令的宋庆发现了一个几乎要令他气炸的现象:军令虽然下达了,却没有人执行

  援军无法出动的原因是一个老生常谈话题了。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清国的军队是分为很多派别的,门户众多。而宋庆统领的就是一支杂牌军,番号五花八门,分属的派别林林总总不下十余种。他表面上能节制三万大军,实际上在这三万大军中,有一半是他无权调动的八旗兵(宋庆是汉人),还有另外一小半,就是刚跟随叶志超从平壤溃退而来的士兵,他们见识过叶总指挥丢下大军独自逃跑的神速,不得不怀疑宋庆和聂士成就是下一个叶志超,所以,当日军一进攻,他们就开始在作逃跑的准备。

  9、摩天岭阻击战

  11月,在漫天的大雪中,日军到达摩天岭山脚,开始攻山!

  聂士成不再在山上修筑防御工事,避免与日军主力正面激战。主力部队埋伏在山脚,而在山上布置疑兵。日军爬到半山腰时,山上的密林中突然旌旗招展,战鼓齐鸣,造成有大量守军的假象,日军果然不敢再前进了,主力开始撤走。而这正中了聂士成的圈套

  等日军主力部队撤得差不多,只留下断后部队时,埋伏在山脚的主力部队发起反攻了。断后的日军被打得个措手不及,在兵力上又是绝对的劣势,伤亡重大

  不过,日军很快探清楚了虚实,主力部队又重新攻山。此时用疑兵这一招已经不灵了,聂士成命清军依靠山上的有利地形,不停变换阵地,这里放几枪,那里又打几炮,在日军被分割后,清军主力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分散的小股日军——这一招就叫各个击破。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聂士成依靠灵活多变的山地运动战,以及骚扰突袭的游击战,指挥清军抵挡了日军发动的十几次进攻。山县有朋终于不再认为攻下摩天岭就是去爬个山而已,他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厉害的对手!

  在抵挡住日军的攻击波后,聂士成决定:发动反攻!并且要用日军常用的一招——偷袭。

  对于清军的反攻,这是日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因为自开战以来清军还没有过一次反攻,日军以为清军只会防守和逃跑,而他们已经被聂士成的运动战调动得相当疲惫,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宿营地睡得很香。

  晚上,聂士成亲自率领的偷袭队出发了。他们埋伏在日军兵营前,伏在雪地里,等待最佳时机。身上盖满了雪,结成了冰,北风迎面而吹,没几分钟身体便开始冻僵,但谁也没挪动或者出声,所有人都一动不动,静悄悄地等待发起攻击。

  凌晨两点,日军哨兵的防备开始松懈。“攻击!”聂士成从雪中一跃而起,带领队员向最近的营地帐篷发起了冲锋,正在熟睡中的日军做了枪下之鬼。清军然后冲进另外的帐篷,继续格杀!

  被惊醒的日军士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好争相逃命。等他们长出一口气终于逃离营地,认为到达安全地带时,事先接到聂士成通知的依克唐阿早已埋伏在此,大军再次冲击格杀。自开战以来,清军从来没有如此痛快淋漓地杀过敌,所以他们都无比勇敢,将复仇的子弹一排排射进日军的身体。整个战地杀声震天。

  日军终于崩溃了,他们连滚带爬地后退几十里,竟然又一路逃回了凤凰城!

  10、日本第二军的桃花浦登陆奇迹

  10月24日,在得知当时的第一军总司令山县有朋将于10月24日偷渡安平河口后,大山岩决定,在同一时间,第二军动手,登陆桃花浦!选择同时登陆是因为清军守军已经被第一军成功地吸引到鸭绿江边了,岸上守者寥寥。

  夜色之中,联合舰队16艘军舰护卫的40艘运兵船出动了,为了保持秩序和安静,他们分成了四队,每队十艘,共2.5万日军挤在运兵船上。24日凌晨,舰队到达桃花浦外海海面。伊东佑亨命令大部分军舰停泊在外海警戒,三艘军舰悄悄行动,尽量靠向海岸,在不能前进后,军舰上放下小汽船,牵引舢板驶向岸边。在舢板上的,是联合舰队海军陆战队,他们组成了敢死队,要为陆军探路。

  岸边没有一个清兵。

  从这天起,直至半个月后,第二军在桃花浦开始不慌不忙地登陆。2.5万名士兵、3000匹战马和大量的枪炮武器统统被搬上岸,其间没有遇到清军的一丝抵抗,竟然好像是在本国的海岸进行的军事行动。对于日军来说,他们保持着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登陆奇迹,而对于清国来说,这是真正的耻辱。

  11、徐邦道阻击乃木希典大军

  11月5日,日军先头部队出发了。率领先头部队的这个人要特别介绍一下,在10年后的日俄战争中,面对俄军在坚固工事里的猛烈炮火,他以命令士兵集体肉搏冲锋的“人肉战术”震惊了全世界,而现在,他是第一师团第一旅团旅团长,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率领日军快速地前进着,他根本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将是徐邦道的一场伏击,据之前日军间谍得到的消息,连顺大人并没有搬来救兵,对付区区700人,估计半天就能解决战斗。

  当乃木希典的部队进入埋伏区时,徐邦道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山头上数炮齐发,路上的日军被炸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乃木希典叫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有埋伏,撤退!”

  见到日军撤退,徐邦道命令士兵发起了冲锋,他们一路追在日军后面放枪,乃木希典不得不狼狈地逃回驻地。

  跟在后面的部队听说先头部队竟然中了埋伏,对喘着气的乃木希典说:别怕!跟我们上!于是乃木希典又跟着援军杀回来了。这次日军用大炮做掩护,朝山头发起强攻!徐邦道正巴不得日军援军来攻,因为敌军越多,居高临下的大炮发挥的威力也就越大。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虽然日军的援兵越来越多,但他们始终无法突破山顶的火力,失败后撤。

  接到战报的大山岩很意外,他一连问了几遍:徐邦道是谁?之前他从没听过徐邦道的名字,而此人却让大军出师不利!

  12、铁打的旅顺!

  日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大连湾,然而,接下来进攻旅顺就没那么容易了。

  驻守旅顺的是淮军真正的主力——共33营1.47万人。不仅守兵众多,这里的防御体系也是另外一个级别的。旅顺军港前后花了15年时间建造,由德国工程师主持修建,打造成了朝廷军事防御体系的样板工程。敌军首先需要突破17座陆路炮台,它们都修建在陡峭的山上,居高临下打击,当敌军奋力攀登这些险峰时,就算扔块石头也一定可以让他们很帅地滚下山去。此外还有13座海防炮台,陆路炮台和海防炮台的大炮总数是149门(包括重炮、轻炮和机关炮24门),这些大炮也几乎都是先进的克虏伯钢炮,可以360度回转,从任何方向打击来犯之敌。

  如此严密的火力网,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军港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时西方人在参观完旅顺防御体系后,根据火力计算:即使海面上有50艘坚固的军舰,陆地上有10万陆军同时进攻旅顺,攻下旅顺的时间也需要六个月。

  13、一场故意输的战争

  在三位领导全部出逃后,得到消息的旅顺全城守军扔下武器,四散而逃!正在黄金山脚下准备发起冲锋的乃木希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他没有预料到胜利会来得如此之快,出征时没有携带国旗,只好以人血在白布上画个太阳,作为临时旗帜升到军港上空。

  一天之内,享誉全世界的“铁打的旅顺”就这样全部沦陷了。日军陆军在清国本土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根据地,海军获得了一个优良的军港,接下来将发动更大规模的作战。

  在这一战中,日军还获得了数不清的战利品,仅大炮一项,从金州、大连湾到旅顺,日军就缴获大炮278门,这个数字是比较枯燥的,但如果我们了解另一个数据就知道它的涵义,日军全军所有的野战炮加起来也不过300门!

  对于清军来说,这就像一场故意输的比赛,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前面讲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清军在兵力上并不处于劣势(局部兵力过少是指挥调配的问题),在野战工事上更是处于绝对的优势,金州、大连湾、旅顺的工事都修了十几年了,以逸待劳,专门御敌,而日军根本没时间在地上去挖工事。

  清军还有一个优势是我们不常想象到的,那就是——单兵武器先进。1870年,日本将在长崎的一座制铁所(炼铁厂)迁往大阪,改为大阪兵工厂,以这个兵工厂为中心,日本在大阪建立了军事工业的基地。虽然大阪兵工厂一开始也是从国外购买武器,但他们从来没有依赖进口:要自主研发。

  14、旅顺大屠杀

  攻破金州后,日军将全城的男人捆绑成串,用于人体排雷,在踩地雷行动中的幸存者被日军押到一口大锅前,用刀割了身体往锅里放血,直至痛苦地死去。女人们被强奸了,甚至连孕妇也不例外。金州城西街,一位姓曲的普通人家,家里只剩下7个女眷和3个未成年的小孩,当日军快要进入他们家时,为了避免被日军凌辱,一家十口全部跳进同一口井自尽!

  在攻下旅顺后,大山岩下令:开始为期四天的全城大屠杀!

  抓来的老百姓首先被绑成几排,然后往死胡同里赶,在胡同再也塞不下时,日军开始扫射,胡同很快变成血河。其他的难民被集中赶往湖边,步兵开枪射击,对于那些侥幸没死还在奋力游回岸边的人,等待他们的是岸上的刺刀,老百姓的躯体被砍得残缺不堪,更多的人被开膛破肚。

  旅顺全城变为了一片血海,孕妇被用刺刀剖开肚腹,婴儿的身体被用锋利的铁钎钉在墙上,老人们的四肢和头颅被砍下,妇女被强奸,这是真正恐怖的人间地狱。

  在四天的大屠杀里,总共有两万多平民惨死于日军的刀枪下,全城留下来的活口仅有36人,而他们是日军特意留下来处理尸体的。全城死去的人的尸体后来全部火化,骨灰装进三口棺材,埋在旅顺白玉山山麓,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万忠墓。

  15、陷入重围的海城日军

  大战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来简单了解一下东北战场的战势。

  日军方面,第一军分为两部分,在进攻摩天岭被聂士成军阻击后,山县有朋命令第五师团留守凤凰城,第三师团6000人孤军深入到海城,山县有朋由此丢掉了总司令的职务,接替他的是第五师团师团长野津道贯。

  而第二军在旅大之战后,占据了金州、大连湾、旅顺。

  清军方面,以八万兵力对海城形成三面重围,他们是:海城北面鞍山的八旗军一万多人,分属盛京将军长顺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西面田庄台的六万兵力,由吴大瀓亲自指挥;海城南面营口的一万多兵力,由宋庆指挥。

  也就是说日军第三师团6000人的兵力,掉入了清军八万人的包围圈。大本营一开始派出了第二军一个旅团的兵力从旅顺北上前往救援,而率领这个旅团的,正是攻下旅顺的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在北上攻下盖州后,他就再也无法前进了,因为营口是继续北上的必经之地,而乃木希典无法突破宋庆大军的防线。

  大本营只好命令在凤凰城的第一军第五师团,在野津道贯的亲自率领下,前往海城解救被围日军!

  16、书生吴大瀓的攻城战

  对海城的第三次反攻开始了。统帅着八万大军,吴大瀓胜券在握,来到前线后,吴大瀓很快显露出一个没带过兵的将领的特质:他把战术问题全部交给幕僚处理,对战场情况的掌握全靠听汇报,吴大瀓认为自己既不需要上战场视察敌情,也不需要到阵前激励士兵,主帅嘛,自然是要运筹于帷幄之中。

  而接下来做的事情,显露出吴大瀓同志不仅不是一位熟悉战场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浪漫的书生。

  他集中精力做好了以下两件事情:

  第一,请一位著名的算命先生算出哪一天能克敌制胜,定好发动总攻的良辰吉日。

  然后,吴大帅亲自动笔,给海城里的日军写了一封信,通告日军他即将亲率大军杀入城内,一旦大军入城,日军将被杀得片甲不留。所以他特意在海城外立了免死旗数面,如果你们走出来,跪到旗前,我就法外开恩不杀你们了,送你们回国。

  吴大瀓说到做到,派人在海城四周的山上插上多面白旗,上写一个大大的“吴”字,在吴大瀓看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等日本人前来跪拜了。

  吴大帅等了几天,却不见日军出来受降,他失望了。于是等良辰吉日一到,他令旗挥动:进攻!

  接下来的结果要令吴大瀓更加失望。

  一个天真的书生带着一群乌合之众,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战斗打响后,六万“湘军”中真正上了前线开了枪的只有两万人而已,而协同作战的另外近两万名八旗军经历过两次反攻失败,对日军产生了畏惧心理,只敢远距离放炮。

  第三次反攻海城的结果是:清军战死几百人,海城日军战死三个人。

  17、野津道贯的孙子兵法

  如何解海城之围?按照一般的思路,直接把援军开过去开打就行了。但如果野津道贯也这么想,就太对不起他名字中的这个“野”字了,他走的是野路子。

  野津道贯认为,直接解围这是最常规的解围方法,也是最愚蠢的方法,他还有一个最高明的方法。那就是:让对方自动撤去包围圈。

  具体来说,为解海城之围,援军要放弃之前攻城略地的战法,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大范围奔袭,积极调动对方,最后不仅要解围,还要寻找机会对东北战场上的清军实施各个歼灭!

  听上去很妙,但是如何实现?野津道贯认为,只要抓住清国朝廷的心理,抓住他们最惧怕的东西。而对于清国朝廷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奉天有失、祖坟被挖。

  分析完这个要素,野津道贯的战术确定了:只要乃木希典拖住海城南面和西面的宋庆、吴大瀓大军,然后他亲率援军向鞍山以北的辽阳进军,造出即将进攻辽阳的态势。辽阳是奉天的门户,一旦辽阳失守,必将危及奉天,所以清军对这一举动必定大为紧张,在鞍山的八旗军必定会主动撤出鞍山,移往辽阳,此时,援军开进鞍山,从海城北面撕开一道口子,海城之围自解!

  这一招其实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来的,叫攻其必救。没办法,和睦仁、伊藤博文、伊东佑亨一样,人家就是喜欢读点中国兵法和历史方面的书。

  战术得到睦仁和大本营的批准后,野津道贯率领援军出发了,1.1万名大军直扑辽阳方向而去。果然,在鞍山的八旗军开始紧张了,他们飞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日军往辽阳而去,难道会放弃解救海城,直攻辽阳然后攻取奉天?

  而朝廷军机处宁愿相信野津道贯进攻奉天的可能,祖坟比较重要,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于是,预估的那一幕发生了:在日军到达之前,八旗大军主动撤向辽阳!

  见此情况,野津道贯立即率大军迅速开向鞍山,在开向鞍山的过程中,日军发挥了魔鬼般行军速度的本领,等清军反应过来时,他们已经成功地到达鞍山,成功地插入清军包围圈!

  18、牛庄保卫战

  当野津道贯一万大军到达牛庄时,魏光焘的兵力仍然只有原来的3000人。他决定死守这里,弃城而走绝不是一个守将应有的所为!

  战斗打响了。面对超过自己三倍的精锐之众,魏光焘命令士兵在街头修筑土墙进行抵抗,他骑上大马,亲自督战,魏光焘的战马被炸死,换马再战!

  拥有优势兵力的野津道贯并不急于发动步兵冲锋,继续让大炮发挥威力,几十门大炮从早晨炸到中午,土墙全部被炸毁。防御工事被摧毁了,清军阵地里一片寂静,他们似乎已经撤走。

  见到这个状况,野津道贯放心地命令步兵:冲锋!步兵端起步枪就往前冲,而厄运在等着他们,当日军靠近街道时,埋伏在街道两旁的清军密集射杀!日军猝不及防,倒下了一大片,调头后撤。

  原来,魏光焘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日军前进,然后近距离格杀。

  野津道贯尝到了厉害,于是他又想起了大炮,下令:继续开炮!日军对着街道两旁的房屋逐间进行轰炸,炸掉一间前进一步,直到全部炸光为止。猛烈的炮火很快将牛庄的街道夷为平地,没有了掩体,魏光焘率领士兵退守街巷,与日军展开了英勇的巷战。在魏光焘的指挥下,所有的军官们都冲在最前面,拿起刺刀刺向敌人,受伤了,扯块布包住伤口再战,他们誓与牛庄共存亡。

  然而,日军毕竟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进攻的人越来越多。魏光焘步步后退,从一条街巷退到另一条街巷。战斗难解难分,天黑后,魏光焘身边只剩下了几百人,大家已经激战一天,滴水粒米未进,但是每个人都士气高昂,继续战斗。而日军采用车轮战术,轮流发起冲锋,双方一时间都杀红了眼。

  凌晨,魏光焘率领的部队已经退到了最后一条小巷,魏光焘身上多处负伤,鲜血已经将战袍全部染红,而由于连续激战,双手的手指无法再扣动扳机。魏光焘知道,同归于尽的时候到了,他默默地命令士兵将剩下的炸药全部堆在身边,准备等日军围上来时,引爆炸药。

  “守将不能死,以图将来!”身旁的士兵单膝跪下,他们不能看着主帅死去,几名士兵不由分说架起魏光焘,抬起魏光焘突围,在这些士兵的前面,是上百名士兵组成的人墙,他们用身体挡住日军炮火,掩护魏光焘突围。

  天亮后,战场恢复了平静。掩护魏光焘的士兵终于成功突围而去,1880名湘军士兵全部阵亡,魏光焘以下所有的军官全部牺牲。而日军也付出了伤亡389人的代价。这是野津道贯遇到的第一场硬仗,能在一天之内攻下旅顺要塞的日军,竟然在这里被一支3000人的小部队阻截了一天一夜。

  19、吴大瀓的后路

  在得知宋庆大军已经从营口出发,田庄台可以由宋庆大军去防卫后,吴大瀓将大军拉向了位于田庄台后方的双台子。一旦宋庆战事失利,从这里他可以很方便地跑到锦州,然后跑回山海关。在关内待着挺安全的。

  吴大瀓现在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后路问题。

  在最初的激情过去之后,吴大瀓同志发现仗并不是那么好打的,甚至连怎么指挥士兵都是个问题,他战前很狂,骨子里却很胆小。保命要紧,吴大瀓已经完全没有那种指点江山、想当曾国藩第二的雄心壮志了,也不想再继续升官,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安全地回到山海关内,毕竟自己还要画画啊。

  于是,当74岁的宋庆率领大军气喘吁吁赶到田庄台准备和吴大瀓合兵时,却发现领导不见了,长跑名将连哭死的心都有。

  田庄台之战最终以日军的胜利而告终,在无法抵御野津道贯的进攻后,宋庆也不得不败退双台子。野津道贯不仅成功地解救了海城之围,而且连续攻下了鞍山、牛庄、营口以及田庄台,以一万兵力,击溃清国十万大军!

  20、以少胜多的野津道贯遭遇国内的批评

  对日军来说,攻下田庄台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胜利,因为它打通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日本本土的陆军可以通过运兵船迅速运往旅顺,然后从旅顺一路畅通地北上进攻奉天,或者从营口、田庄台折往西南进攻山海关。也就是说,东北的日军已经威胁到了奉天和北京!

  消息传到广岛,大本营里的睦仁十分激动,他连续三次下诏嘉奖!

  但野津道贯仍然遭到了日本国内媒体的批判。

  在攻占田庄台街道时,野津道贯吸取了上一次与魏光焘巷战损失重大的教训,他没有再进行巷战,而是命人提来了一些东西。

  这是几百桶油,日军集体浇油放火,火乘风势,整个田庄台化为灰烬,这个有着几千户民居的繁华市镇变成一片焦土。野津道贯的这个放火行动遭到了日本国内百姓的批评。

  “田庄台城内有不计其数的物资、武器弹药,它们都是我国的战利品,却被你烧了,多么可惜呀!你难道就不能想想别的办法吗?”

  几十年以后,日军吸取了这个“教训”,“三光”政策的顺序是:先杀光,再抢光,然后烧光!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三):颠覆《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把近年流行的“事儿风”又给拉回来了,不错

  读客终于出了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刚看开头的时候,很是担心这又是一本网络调侃之作,看了一小半的时候,这种担心消除了。可以看得出作者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史料基本功十分扎实,别开生面的叙述,出人意料的故事,时有闪光的“启示”,偶有幽默,清新,自然,有深度,很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这么说吧,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遇到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你知道你会这样的“老友”相遇,但当你真的看到它时,你还是会不相信地问自己:它真的来了吗?嗯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猜测作者一定有在体制内工作的经历,要么又是一个公务员,因为文笔之中透出的那种对体制、对官场熟悉的自信这是纯粹的文史水平达不到的,其实我对前面的甲午海战部分还没有太多的震撼,最震撼的是“戊戌变法”部分,作者就是从头到尾讲了一个权谋的故事,对慈禧、光绪、袁世凯、康有为等人心理细致入微的把握实在令我惊叹,虽然我感觉作者还可以写得更加细致,大概是为了要保持故事流畅的关系,作者并没有过分展开,腐败出自皇宫,变法就是阴谋,要是在十年前,我绝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是,现在,呵呵,你信吗?

  这段历史一直没有出色的书籍,因为这本书的关系,还特意找了张鸣、雪珥、马勇等人的书来看,最期待作者的后续故事,毕竟越后难度越大,这本书和《明事儿》其实两种路径的,《明事儿》有点看剧目的感觉,但《启示录》却是感觉中的真正的“正史”,作者已经把这几年过分的调侃轻浮风又给拉回来了,所以坚持自己的风格才好,预感此书会大热,至少有这个潜力,拭目以待吧。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四):读这本书的好处是读懂了历史

  历史书近年来很热,不过很少有看得下去的,或者是看完就忘了的,这本书看来是个例外,能把故事讲很精彩流畅,吸引你连睡觉都不想去睡的,其实也看过不少了,但这本书的特色不止如此,作者对历史“启示感”的把握很强,不是讲大道理,而从另外一个侧面启发思考,足见作者视野之宏大。有的作品所谓挖历史,堆砌细节,有的又是观点独特,但理论性过强,作者很聪明地在其中取了一个平衡。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段话:

  ‘虽然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要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近代经济,但是很遗憾,它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当时外患内乱的政治危机,它的本质是一场防御性的改革,而不是为了国家的破旧图强,更不是为全体国民谋福利。由于老百姓一直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政事,经济改革的动力依靠的是官僚系统,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虽然通过一再调动,官员们搞洋务搞改革的热情是调动起来了,但谋来的福利也全部被官僚集团霸占。

  经过30多年的改革,行政权和经济权仍然在一起纠缠不清,它们搅合在一起,又被皇权牢牢控制。在商业领域,政府的行政命令仍然大于一切,甚至完全可以去制造经济规律,替代市场行为。清国最大的企业,没有一家不是“官企”:要么是纯粹的“官办”,要么就是“官督商办”,反正都带一个“官”字。至于资产,自然也是归朝廷所有。

  对于老百姓们来说,朝廷是看不见的,洋务运动创造的财富真正的去向,就是落入官员们的口袋——官员们普遍富裕起来了。应该说大清国“官富”的现象一直都存在,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但真正使“官富”现象达到顶峰的,正是这场洋务运动。

  与“官富”相对应的,却是——“民穷”。财富是老百姓们创造的,却被官员们以“朝廷”的名义吸走了,一部分用来养官,一部分用来压民。老百姓们的发财机会都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抢走,于是官富者越来越多,而民穷者并不见减少。“

  分析之精辟!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五):随便写写,毕竟我是第一个

  这书在怎么样?当然还可以,天涯煮酒的帖子很多质量很高,这个作者我也关注很久了,以前写了“说一说毛爷爷的故事”同意喜欢这种写作风格

  作者肯定把明朝那些事儿看过而且研究过,有依葫芦画瓢的感觉,但是作者的实力不容质疑,我喜欢,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

  其实好书分大多分2种,一种是兴趣启发,一种是思想启发

  在这2种以外的,基本属于不好不差的。。

  差书嘛, 基本都被教科书占据了,哈哈,思想没启发,还越看越讨厌了。。别以为我写点理论就行了,学不学你们的事,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理论只适合高年级的,新手更需要大师,更需要营养丰富的书,更需要激发兴趣的书

  书不错,说要支持,我就来支持了。

  随便写,这书也在连载中,毕竟我也是第一个留言的

  我知道豆瓣人才多,各抒己见吧反正我喜欢这书~~喜欢这作者写的~~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六):不值得被同情的时代

  初中的时候看历史教科书上讲到的清末历史,总会异常气愤,动情之处还会拍案而起,愤恨自己为何不是那个时代的一份子,以图改变那个屈辱的时代。待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之后,才觉得自己异常可笑,继而还有一种被缚身的无奈感。

  清朝拥有排名东亚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坚船利炮,欧洲列强虽然虎视眈眈,但从未有人有胆子把军舰开过来和它对轰两下。直到不信邪的日本人打开了这个局面,矮小穷怕了的日本人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界:北洋舰队不堪一击,大清帝国不堪一击。潜台词是:大家都来抢啊!

  北洋舰队弱吗?不弱。大清帝国穷吗?不穷。那为什么会输给连饭都吃不起的日本人呢?因为整个大清国都生病了,而日本人却身强力壮,这种身强力壮和吃不吃得起饭没关系。

  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唯一在乎的东西是自己的权利,只要自己的权利不受到威胁,国家和人民是死是活和自己没有关系。打仗的指挥官不好好打仗,考虑得最多的不是如何抵御住侵略,而是自己的利益因为这场战争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在利益的基础上决定打几发炮弹,开几枪,是守是跑。基层指挥官和士兵早已不是入关前的模样,个个贪生怕死,甲午战争打了9个多月,很多次战役本身是可以扭转战局的,却因为守军的怕死而丢了战机。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日军进攻,清军开几炮打几枪,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日军毫不费力地就占领了一座物资丰富的城池。

  即使在国家被侵占,物资被抢夺,人民被屠杀的时候,大清朝廷的党争也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累。一支十几万人的军队,指挥官却形同虚设,下的命令无人执行,原因仅仅是这些军队分属不同的派系。军队所属的党派没有获得足够让他们出兵的利益,或者出兵之后得不到足够的利益,所以他们就不出兵。

  这是一个生病了的朝廷和国家,从最高的首脑到足底都病得不轻,虽然它看起来很庞大很威武,但虚的永远都是虚的。即使到后来的戊戌变法也是,大家都在高声叫着变法变法,可没有人实际付出过行动,大家都在观望或者咆哮,其实只为了一个东西:利益。帝党如此,康有为亦如此。

  但还是有很好的人,比如邓世昌将军,左宝贵将军,聂士成将军和很多普通的清国百姓等等,但在那个生病的躯体和时代里,他们能改变什么呢?他们先后都与国土共存亡了,但他们临死之前所发出的无奈的叹息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潮河中。我们都知道,他们不甘心。

  那个时代的人不管身居社会的何种地位,他们都活得很屈辱,被奴役,被抢夺,被屠杀,但他们并不值得同情。

  因为他们亲手创造了一个不值得被同情的时代。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七):并不是看上去的大清VS日本

  这是一本通俗史书,虽然看上去很像小说,但其实内里还是很严肃,很接近历史的。

  至少于我,很好地解释了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北洋舰队是输了,可是陆军呢,也打不赢么,为什么要投降?

  简单的答案是:

  是的,陆军也打不赢。

  因为这场战争,其实并不是“大清VS日本”这样简单的对立关系。

  在大清的内部,其实存在多方势力的博弈。至少在慈禧看来,投降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不过割地赔偿,但她依然可以继续她的统治。但是要想打赢或者继续死磕下去,都有丢掉权力的风险。

  对,打赢都不是最优选,因为轻易赢不了,拼老命赢了,很可能功高盖主,军权旁落,宝座不稳(谁说之前对于曾国藩她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死磕呢,政局不稳,宝座也可能易主。

  那么最优选是什么,维持现状,稳定压倒一切。

  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一是能够超越自身的利益。二是能够与最广大的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是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高明之处)。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八):腐烂的清国

  这是一本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通俗作品,不是小说。这种形式毫不陌生,现在流行以这种方式来言说历史。

  全书以袁世凯起,以戊戌变法结,为了前后照应,也可以算是以袁世凯结。

  可惜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寒碜了点,“又是启示录”,我的第一反应。

  还是去读了读,毕竟是免费赠送的,“说不定遇到好书了呢?”结果真被我说中了,读了一会儿就停不下来。又是特别搞笑和调侃的开头,风格和《楚汉争霸启示录》很像,看来承袭了“启示录”文体风格。

  不同的是,本书搞笑的只有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虽然很严肃,但作者写得毫不枯燥,读来十分流畅,至为难得,举个反例,《青梅煮酒话西汉之文景之治》,这本书我看了一会儿就快睡着了。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袁世凯与朝鲜阻击战、甲午战争(重点在海战)、戊戌变法,总二十章。

  这一段历史相信很多人都不愿去触碰,因为太耻辱,历史教材也说得很简略。

  读完全书,有这样一种感受:清国确实已烂入骨髓。从头到尾遍布权力阶层的争夺、暗战,接着便是数不胜数、消亡在时间长河中的炮灰们。相比是非分明、盖棺定论的历史教材,这本书写出了每个个体在做出决定时的想法和考虑。由于历史教材是从宏观着手,从整体着眼,所以得出的一些结论难免冠冕堂皇、非黑即白,这样是看不清具体情况的,只有当着眼点缩小到个体的时候,才能使叶脉清晰可见。每个人都必须作出决定,其背后的理由都无法简要概之,利益关系盘根错节,需要尽最大努力才能使决定有利于其自身,至于是否有利于国家……抱歉,那不关我的事。虽然这段历史中不乏英勇正直之士,但那只是极少的少数,是他人眼中的傻子、笨蛋、白痴。然而,群众没有忘记他们?也许吧,我不确定。

  很多地方都夹带作者的议论,非常有感染力,读来令人血脉贲张,激动莫名。例如邓世昌孤舰对敌、刘永福力保台湾、谭嗣同慷慨就义,读之眼红耳热矣。

  书中有些地方也能够读出对现今的明讽意味,例如“清国威胁论”,熟悉不?

  也有一些与历史教材观点不同之处,以两位重要人物为代表:袁世凯和康有为。教材对这两位仁兄态度若何大家心知肚明,但本书在史料基础上,写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由此对这两位人物的看法也会不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扭转不了教材带给我的刻板印象[sterotype])。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一度也读不下去了,实在是太悲愤。最后还是尽量将自己看作一个局外人的态度,不带任何主义地去看,读完全书。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 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

  当年明月的这段话,你感受到了吗?

  不要去追究历史的对与错,你会疯掉的。

  同理,命运亦然。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九):一部颠覆性的近代史神作

  大清灭亡启示录是近期的通俗历史神作,作者以当年明月似的的历史故事写作技术,包裹了一个真正匪夷所思的近代史真相,对于当时人和当时事,作者的剖析,完全颠覆了我的近代史三观。然而,作者的出处和逻辑,硬得让我又不得不相信其中的合理性:

  颠覆袁世凯:居心叵测的卖国小人,还是心怀大志的爱国者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多为教科书刻意回避,乃至标签化,譬如袁世凯。本书就以袁世凯在朝鲜的经历开篇。凭借无人能及的魄力和机变,袁世凯在朝鲜从一个低级军官做到了全权代理大清事务的驻朝一把手,屡次果断粉碎日本人扶持亲日派的政变图谋,几乎是将朝鲜君主完全控制于自己的股掌之间。但是,袁世凯并不快乐,因为他需要回国。因为远在朝廷权力核心之外的袁世凯,却更清晰地看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大清将要面对的可怕的敌人——日本。

  “十几年来,袁世凯已经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在表面的繁荣和强大之下,清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内忧当然是朝政的腐败,而从外患来说,头一个威胁就是日本。他已经跟日本人打了十几年的交道,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能深切地感受到日本这个邻居的阴森与可怕。”

  而彼时的清国,正沉浸于洋务运动三十年后的盲目自信中。虽然袁世凯在朝鲜“只手支撑东方大局”,但他从直觉上判断,短期内中国必将发生巨变,而朝廷更需要他这样的人物。

  之后的事迹将袁世凯的抱负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他回国后在帝党和后党的阵营中四处钻刺。此举被后世许多人认为是骑墙投机小人的典型嘴脸,然而,他从后党核心翁同龢那边所求的并非高官厚禄,而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为中国编练第一支近代化新军,即著名的小站练兵。可见,袁世凯既是有识之士,又是国之干才。

  不幸的是,当袁世凯小站练兵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他被卷入了康有为的政变阴谋中。

  颠覆康有为:是公车上书的领袖者,还是阴谋夺权的野心家

  历史上的康有为原本便是争议人物,因为其避难日本时大力鼓吹帝制,被认为与其在戊戌变法中的维新领袖的改革面目大相径庭。实际上,与其说百日维新中的康有为是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不如说他是在处心积虑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康有为极为热衷仕途,却时运不佳,他秀才考了三次才考上,举人则六考六落榜,靠上举人足足用了20年。这段经历也许可以解释他日后政治上极为激进求成的心态。

  “这一年是1888年,这一年正是袁世凯在朝鲜给他当时的领导李鸿章写回国报告的那一年。如果康有为知道有袁世凯这么一个人,他肯定不会同情,而是会相当的气愤,这个连秀才都考不过的家伙,竟然已经是朝廷的三品官员了,而自己还在这里挤破脑袋参加什么乡试。京城满大街上都是出身王公之家的八旗子弟,他们遛鸟狎妓,玩物丧志,级别却比袁世凯还高,这更让考得两眼冒星的康有为十分愤怒。”

  关于公车上书,也并非专指康有为。“当时除了康有为的上书,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其他举人们的上书达到了十几起,更厉害的是,还有官员参与上书,‘公车上书’指的就是这个现象,而不是单指康有为版本。”但“公车上书”却被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独揽于自己名下

  当康有为看到没有实权光绪推行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难以实现,而自己进入权力核心的路径将被阻断时,于是下了一招几乎毫无胜算的险棋:利用光绪、借兵袁世凯、围园杀后(慈禧),夺取政权!

  这个计划因为袁世凯理所当然地不予配合而告终,而康有为自作聪明地计中计:拉来伊藤博文这个国外势力作政治后援,则直接犯了老佛爷的最大忌讳,于是新政流产,阴谋败露。康有为断送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断送了光绪的政治生命,自己跑到日本供起了光绪的排位,扯起了“流亡忠臣”的大旗。

  严复评康曰:“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书生误国,庸医杀人!”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读后感(十):专黑畅销书

  没有看过这个作者以前的作品,看来是个新人,本人这个豆列是专黑畅销书的,年前听说这个书排当当网第一名,于是赶紧买来,抱着大黑特黑的态度,一直没看,直到前几天才断续看完,于是发现这本书我买错了,当然是针对我的“专黑畅销书”来说的,无论是甲午战争发生120年来首次以通俗详尽的手法全面解读了战争的整个过程,讲清楚了每一个犄角旮旯发生的故事,还是把戊戌变法的真相“还”给我们这些自小受教科书毒害的良好青少年们,这本书都是一个诚意之作,也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还没有发现过类似的产品,所以说,这个很可能是作者单独的发明创造,要抄是抄不来的,作者在书的最后列举了一些他参考的史料,都是原始的宫廷档案、日记什么的,感觉还是靠谱,基于不忍心的原因,我不黑了。

  荒尾精和宗方小太郎的间谍报告,实在是太精彩了,妈的老子看到这里的时候,摔了一个茶杯,唯一的茶杯啊,告诉我买这边书的朋友说,他看到甲午战争的过程中也经常有想撕书的冲动,作者实在不厚道,把那些卑鄙下流、阴险狡诈的东西写得绘声绘色,您能不能来点“高尚”的啊,您不粉饰太平,至少也不要扒裤子吧。清国之败败于全民腐败,您哪儿看腐败了,咱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出过腐败好不!

  有谁知道为什么作者突然从1894年写起,不写《清朝那些事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