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蛮生长(未删节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3 05: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的读后感10篇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是一本由冯仑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一):很实在分享,值得看看

  野蛮生长(权威未删节版)

  我坚持认为“原罪”是最初制度安排上的困境悖论造成的源发性疾病

  我们发现的第一个悖论是,在中国人们有钱才办公司、没有资本投资

  荷尔蒙决定男人都存有征服的欲望特别是经商的男人,在做生意过程中最感满足的便是征服欲,这征服的对象当然有女人,但其实最大的乐趣是去征服外面的世界

  对男人来说,承认失败主动收缩的决心是很难下的。

  其实,解决危机的唯一秘密就是牺牲

  古法说奇正之术交相为用,一个人老是出奇,奇多了就成了邪,要以正合、以奇胜。老庄其实是很强悍的,比如欲擒故纵、为而不有。

  总之,我觉得面对民营企业的早期历史需要我们用大智慧来化解历史矛盾,千万不要立足一个简单道德标准评说是非

  我想强调的是,组织进化阶段的排座次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个心理概念,赚取第一桶金靠的完全集体决策,集体承担责任,在组织中的角色自然分工,但越往后越重要

  在这种组织中赢得权威,完全像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要靠勇于牺牲、高瞻远瞩、克己奉公,才能成为实际权威。无论最初合伙人有几个,最后都会出现一个这样的人,而这个人是靠时间、靠牺牲、靠不断做正确事情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后奠定权力合法基础

  许多中国民营企业缺少这些外来的偶然性,他们没有接受商人文化价值观念、游戏规则操作方法,所以常常困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找不到解决办法。传统文化中的江湖,确立组织内部的规则只有一个办法,即杀了大哥自己当大哥。万一杀不了大哥,那就只有内讧,像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变”。中国传统组织文化里没有按规则退出的智慧,这是一个悲剧

  第一代是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时期可以称之为“前公司时代”。这个时代也可以叫作“江湖时代”。江湖形态对做生意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它会形成一种江湖道义,促使你扮演一种好的角色,它会推动人往好的方向走,变成一种侠、一种圣、一种英雄。另一方面,江湖当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一些人堕落之后就变成了匪、入了盗、成了贼,掠夺、不稳定残忍残暴

  民营企业的第二代我称之为“公司时代”,实际上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所谓公司时代,就是自打有了《公司法》以后,所有的创业经营活动是以公司形式展开的。

  民营企业的第三代,从2001年到现在,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创富时代”,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创富加速器是资本市场贸易文化就是交易的文化。所以民营企业一开始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贸易文化——交易的文化、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私人财富消费观念,都是从广东的民营企业发起的。浙江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出海营销谋生的文化和家族管理的文化。海南的民营企业数量很大,但是散得非常快,流寇习气严重,江湖味道浓厚。但是它也有两个优点,第一就是海南不相信眼泪,海南不承认历史。第二个优点,海南这批民营企业最先经历了泡沫经济打击,所以后来的生还者,他们的风险控制相对来说比较好。

  汇流与融合

  第一个变化是,行业组织的成熟度在提升,特别是自我组织维护行业中企业利益现象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而且效果也越来越好。

  第二个变化是,最近五年,拿房地产来说,行业内的行业组织及领导人,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令国内的竞争力格局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三个变化就是,区域性的工商团体和行业工商组织的发育。目前发育得最好的典型是浙江。跨行业的工商团体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跨行业主要有这么几种形式:定期性的论坛同学会、NGO组织、企业家之间的横向联谊等。

  要使工商企业能够成为社会持续进步的一股积极力量,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事情要特别注意

  第一,工商企业一定要与社会大众和多数人群有一个很好的合作,更多地拿出时间精力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因为公益本身就是关乎大众的事情,比如环保安全治安教育医疗等。

  第二,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参与慈善活动,不应作秀,而应是真诚的、持续的、认真的,不光是捐钱,更重要的是捐时间和精力、捐个人的经验能力

  第三,工商企业应该更关注自己的环境,因为工商企业一方面是建设者,一方面也会成为破坏者,比如造成污染产生建筑垃圾,有时还会发生交通事故生产事故。

  第四,我觉得要关注社区

  第五,就是工商企业要更积极地、主动地与政府合作,以此来保证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战略合拍,以保证国家安全、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六,随着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步民主化、法制化,与政府合作实际上已经成为未来社会进步的主流

  第七,实际上是民营企业,特别是工商企业领袖,在未来应该更好地去建立财富的合法性与道德优势

  在时间的投资上有一个说法叫作排挤效应,是个二律背反现象。也就是说,你拿多少时间用来生产,就损失了多少用来消费的时间。在时间方面,要特别细分出你自己作为投资品的时间和作为消费品的时间,然后,用做事情的专业化、精细化,提高你在生意上的金钱回报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满足你消费时间的欲望,你就能够很好地支配时间,享受生活。想在人生的路上投资并有所收益、有所回报,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在一个方向上去积累,连续地正向积累比什么都重要。

  个人的价值实际上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人们通常容易注意的是人的技能和外在的身世背景,其实更重要的是人内在的价值观,他的理想信念,以及他过去的信用记录。那么,投资于人,主要投资于人的哪些方面呢?首先,投资于人是投资于人的才能,投资于人的才能最典型的是投资艺术家。投资于人的能力是一个基本共识,投资于人的特殊能力是有唯一性的,而且市场的价值空间也比较大。再有就是投资于人的政治前途,通过投资于人的政治前途,来获取经济利益。第三种是投资于人的关系。所以投资于人的回报,特别是在安全上的回报,远高于一般的投资或者存银行。最重要的还是应当在价值观的培养上下功夫。在价值观上的投资相当于给人生装上一个GPS,人生观就是人一生卫星定位导航仪,有了它,这个孩子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能找到方向,找到方向他就有生存能力。

  我们作为一个公司,最应该投资的就是趋势。投资趋势,就意味着要投资战略,因为你的战略是根据这个趋势来定的。所谓战略导向,就是按照一个方向,持久努力,来累积你的核心竞争力。机会导向就是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三句话,那就是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

  按照“形势法则”(Law of the Situation),应该给事物本质进行定义

  所有的管理书籍无外乎三个大类:目标、组织、人群行为

  即使在目标确定、组织稳定、行为清晰情况下,管理当中仍然存在许多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变革与稳定。变革还是稳定?转型还是发展?这是企业家的智力抉择,也是外部环境和资源约束结果,管理理论分不出对错来。

  第二个悖论是集权和分权。

  第三个悖论是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

  第四个悖论是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

  第五个悖论是破和立。

  所以,伟大的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公司领导者管理自己永远比管理别人重要,行为管理、行为矫正的关键是校正自己的行为。所以企业文化不要多元化,习俗尽量不要多样。企业领导要关注企业文化相对的单一性,有利于人的行为的引导训练高层董事会,经理人文化需要开放,因为他们需要决策,开放和互补有利于减少片面性,提高正确性;但执行层面多样化带来的是协调性差,所以应当避免。

  组织变革效率最高的是军队,它是在变动环境下的对抗博弈,而管理学说部分是假定环境下的对抗博弈,所以将军是最好的管理者

  简单地说就是大后台小前端:70%的钱用来找目标,30%的钱花在直接摧毁目标上。前端的组织变成全能的,后台变成系统支持力量。

  组织有时像一件衣服,应当先做衣服后长肉,业务量和组织的大小要相应变化。

  所以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一个人,你想找来钱就必须回答这三个问题:第一保证看住钱,不会被剥夺;第二能挣钱;第三有风险的时候随时可以走。

  在中国有面子的人就是占别人便宜的人。什么是面子呢?简单地说面子就是一套程序,一套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表演。一般我们都是留10%的余地处理面子问题,如果做交易我赚了钱,得在某种场合对方一个好的说法,让他特别有面子。否则,在生意场上你就会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家伙。按照鲁迅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精神纲领。总是尊重别人,把人家放到台上,你在下面,“善处下则驭上”,这样你在社会中就可以比较好地发展自己。

  在金钱的社会特别应当学会管理欲望,管理你的欲望增长速度和发展的方向,以及欲望的构成,这样才会使幸福感不断上升。

  荣毅仁一生信奉一句话,叫“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择高处立就是说立得要高;就平处坐讲的是坐的时候要放下身段,找低的地方坐,大家都一样。向宽处行,意思是路要越走越宽。

  辜振甫一直讲一句话:人生就是个舞台他喜欢京剧),最重要的不是上台亮相,而是下台的时候背影优雅

  按照这些社会学家,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家对“面子”这个词的定义,面子就是甲在众人面前对乙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使乙得到一个正面荣耀。实际上最重要的是甲与乙的关系,一定要是公开的,而且要有其他人在场。这种正面评价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吹捧某人的才能和门第,一个是吹捧某人的容貌和财富等等。面子的核心运作模式中有三个角色很重要,见证人、施予者及接受者。

  所以一个民营企业的进步,应该有一个标志,即老板身边直接对他忠诚的人在减少,遵守制度的人在增加,公司的规范透明度在增加。

  伟大是个美学命题,但我理解伟大往往是激励一个男人一生故事主线,这是一个梦想,所以伟大首先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会成为他一生指路的明灯。所以伟大是男人内心的明灯,是一个梦想,围绕这个梦想展开他一生的故事。如果15岁的时候没有种下这颗种子,那这个人成长逻辑很难解释清楚。伟大的梦想会引导一个男人故事的展开,情节花样繁多,但逻辑是非常一致的。这样的男人会有一种力量,让人尊敬。一个男人有了精神追求,征服的首先是自己,感染的是大家,最后才能做出看似很奇特举动,甚至忍受别人不能容忍的痛苦

  有人说人生要修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修吃饭睡觉,修个没心没肺,爹死娘嫁人,照吃照睡。第二境界修正经正常,人往往是要么正常要么正经,胡同里的老大妈说话正常,但上主席台说话还是胡同那套语言,就不够正经,大家会说这个人不懂事,但要是官员坐在那儿正经,老是那套词,下来跟老大妈还打官腔,也会让人觉得这人不正常。所以所谓正经正常就是该正常的时候正常,该正经的时候正经,日常生活的角色和主席台上的角色都能自如地扮演。第三个境界要修善恶是非,不仅按照正常的是非标准来观察问题,还要能创造一个是非标准,这就是极度的自由。比如格瓦拉,能够对抗所有殖民主义的力量,成为拉美的“解放者”,他自己制造善恶是非的标准。修到这个境界人就伟大了。人逐步从生存阶段的自由到了一个角色上的自由,最后达到是非标准上的自由创造,这就是由平凡到伟大。所以,一个伟大的人、伟大的状态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状态。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从来都是把大道理留给自己,小道理留给别人。所以你要做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你争的一定是大家不争的。

  伟大还表现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所以管理自己也就是自律,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所以伟大的人常常一开始做了一个被人认为愚蠢的决定,但他用十足的耐心,靠时间颠覆了是非标准。

  他坚持更多负重,要用这种方法训练自己。没人要求他这样,但他一直背砖头,在背砖的情况下保持特定的行走速度,借此“管理”自己的精神和毅力,以便今后爬山的时候不懈怠王石个性很符合孔子倡导的君子标准,叫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俨然”是指伟岸高大的样子,就是看上去很一本正经,很严厉;“即之也温”,指的是跟他打交道后发现他挺好,很有人性,也很通情达理;“听其言也厉”,意味着说话都说到点子上,很有力量,而且不能够违背。我一直觉得王石这个人是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他就是过去古人讲的“畏友”,畏就是害怕的意思,畏友就是道义相砥,两个人在一起并不完全是说好话,不是那种你顺从我、我顺从你的酒肉朋友。

  牟其中常说,有缺点的人好用,容易控制;没缺点的人可怕,因为他有巨大的欲望和意志力。

  在延安看到的这两件事让我明白,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做事要把小事情当大事情办,要能坚持,还要能行动。

  当能力和欲望差距太大的时候,即使再有雄心,也很快会让你为这个欲望付出不容忽视的成本。

  所以一个人能够决定自己几点上班、自己决定发多少工资、自己决定去哪儿,这种自由状态让你感觉到创业是物有所值的,是快乐的。再加上另外三件事你就更快乐:第一不算小钱,第二不算时间,第三不算是非。不算是非,就是说人的很多痛苦是因为介意自己的角色和周围人给你的评价所带来的。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二):当你创业之前或刚刚创业的时候非常适合读读这本书

  非常不错的一本读物,名家名著的含金量的确是非常高,后期还是要多读这类好书,具体到如何是本好书:首先,作者本身的经历放在当时和现在来看是许多人所无法经历的,其所接触的人群、所思考问题的场景与高度也是我辈大多数人所无法企及的;其次,作者对很多理论的阐述非常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人感觉就像邻家大叔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除此之外,其相关内容让我们感受到的内容新鲜度还是颇高的,尤其是通过作者对王石的了解所感受到的一个人的力量感而让人无比的敬佩,其个人的魅力更多的来自于个人性格的完美营造,对自己修为的不断提升,让人感受到他的成功是一种必然,而且也更让人感到成功的价值感,与目前的某些高调的互联网公司的老板相比更有说服力,也更会给后人留下无形的资产,也让我们这些后辈们在想以后要作个什么样的人,做个什么样的企业,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同时学习到王石的个人自制力之强确实是其能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创业者不断学习,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的话,有两点:一是案例仍然是偏少,给我的感觉是不够解渴,如果能再多一点就好了;第二,作者很多时候以男性的角度或视角去写作,使用了一些庸俗的,或对女性不太尊重的文字,显得有些失当,相信一些女性读者读起来也可能会不舒服。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三):随手记

  现代人一说起大道理仿佛就是毒鸡汤,惟恐避之而不及,20多岁的年纪要思考就离不开前人的经验,离不开对过去事实的反省和思考,领悟的道理真的做到了就不单单是大道理那么简单了。精神境界高了才能站得高望得远,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不用担心自己被人认为是个异类,成功的人毕竟占少数,都一样了那你不过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没什么意思,人生需要一些与众不同。

  看了《野蛮生长》再一次验证了,厉害的管理者都有让人如沐春风的能力,睿智而幽默的人再加上通达的智慧,很难让人去抗拒这样的魅力。书里依托的大背景是民营企业在中国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下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野蛮生长的历程。冯仑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对于管理,对于欲望和能力平衡的看法,对于宗教在欲望调节方面的作用,对于金钱是非的看法,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男人女人的剖析,对于中国特有的“面子”货币,对于理想和伟大的观点,对于幸福和自由的关系,对于信仰、死亡的看法都站在高位上诚恳地娓娓道来,让人对于世俗却又通达的做人智慧大快朵颐,相信不管是谁,内心都会有所触动。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四):一枚大叔控读了大叔的书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书,因为一直对商界和人物传记没那么感兴趣。

  一个小丫头片子,没想到断断续续也把这本书读下来了。

  觉得像冯仑这种经历过大风大浪,能公然的在书里探讨女人、政商交易、发展原罪等等比较敏感话题,还是充满了老男人的魅力感。成功与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些风浪后成功带来的活得有自己的态度和“活得明白”的状态。

  写王石的部分很精彩,不需要完整的人物传记,寥寥一张二十几页就能把一个人的特点勾勒在眼前,“不做老板”、“大公有私”、“不是理论很系统的人,但是经验和直觉非常好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价值观很好、心态也好”,也足见冯仑的透彻了。

  于我而言,对一些商业的思考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更多。

  这本书相信给有斗志、理想,不安于现状有物欲成功欲的男士很适合。

  “第一不算小钱,第二不算时间,第三不算是非。”很赞,说得简单,做到很难。

  以上。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五):素材楔子——读《野蛮生长》

  素材楔子

  ——读《野蛮生长》

  听罗辑思维推荐,买了《野蛮生长》看。这本书和《理想国》一个套路,是“冯总漫谈录”,里面讲的事情关于生长,又很原生态,故有此名。

  先说最喜欢的,强烈推荐牟其中那章。如果不打算买这本书,到书店把这章看掉也就可以走了。历史往往最搞笑,有几段实在是又真实又好笑,又辛酸又喷饭。

  多数内容都是关于冯总自己工作、交往、创业中的感悟。他是个很能侃的人,所以漫谈的方面和内容比较丰富。非常突出的是他对王石的敬佩之情,贯穿全书始终,而书中所描述的王石的确值得人敬仰和学习。冯总的漫谈经过比较用心的编辑,才有现在的体系。

  因为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研究企业管理、房地产业发展的案例,里面有许多好段子和好素材的楔子。罗辑思维用到的那个良家女与妓女人生发展模式对比的内容,也来自于本书的众多桥段。而更多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各个时期万通的发展,是深入挖掘的线索。

  总体看,本书可读。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六):摘抄

  在中国,人们没有钱才办公司,没有钱才投资。

  侠一定是自由的,没有身份,没有时间,一切皆随心性。心到人到,侠想杀一人,想救一人,全凭心性。侠一定是“胡作非为”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民营企业的江湖有三部分:广东福建、江浙、海南。

  浙江民间信用特别好,找当地几个大哥出面借钱。几个大哥坐下喝个茶,说我们要办个事,每家拿多少钱,第二天就拎现金来,签个字就走了。

  在时间方面,要特别细分出你的投资品时间和消费品时间,然后用做事情的专业化、精细化提高金钱回报和生产效率,腾出更多的时间满足消费时间的欲望,这样就能很好地支配时间,享受生活。

  想要在人生道路上投资并且有所收获,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在一个方向上积累,连续正向地积累。

  巴菲特买股票:1买对(看现金流,没现金的公司不买),2长期持有(20年)

  时间投入的对象不同,事物的性质也不同。跟牟其中叫参与经济犯罪,跟柳传志叫职业经理人,自己做就是创业。

  投资于人。例:袁世凯投资李莲英(慈禧的宠臣)

  人的一生中,应该投资趋势。

  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管理五大悖论

  变革与稳定

  集权和分权

  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

  利最大化和社会责任

  破和立。兼并和重组,卖还是留?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荣毅仁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七):野蛮生长

  作者用高角度写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中国这个环境是如何孕育万通地产这个企业的。 虽说是作者第一视角,但是给我的参考意义并不是很大,其中的和政府合作,迎合政策,合伙人制还是很难学。 我发现这些创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折腾,执行力非常强,想到就会去做。没钱就到处借,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然后一直会拜访行业的领导者。冯仑也是,季琦也是。 而且最后都专业的只做一个行业。冯仑选择了房地产,90年代到现在正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高峰期,他是第一批进去这个行业的,季琦选择了做商旅酒店,如家,汉庭,考虑到当时中国人口的体量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大型的酒店对家庭和自费的商旅人士的服务不达标,设施陈旧,手续繁琐,体验差,费用高的问题,做出了改进,也属于首创。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顺应时代选择了最佳创业项目。眼光真的很重要。 并且这些企业家随笔中会透露出超前的正确的趋势判断。他们11-13年出版的书都对中国互联网充满了信心,然后15年股市爆发上升最快的也是互联网公司,各种互联网公司在14年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爆发式增长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八):中国人的面子与关系----读《野蛮生长》随想

  冯仑作为民营企业创始人的典范,二十几年的商海浮沉,用他的智慧与胆量特别是一种民族情怀写就这本《野蛮生长》,其间段子横行,诙谐机智,嬉笑怒骂间尽展一代儒商本色,耐人寻味。

  书中受益的地方很多,只就其中有关中国人的面子、关系一说写写我的感受及亲身体会。

  先来讲件前段时间我家先生的遭遇吧。我们在悉尼的一家华人旅行社订了全家去新西兰的六日游。到交付机票费用的那天,旅行社的经理好心,帮我先生在航空公司的网上交易,好免去手续费。结果当时网速慢,经理输入了几次我们的账户信息才最终确认交易成功。不想,这成了后患。第二天银行打来电话,通知我们的信用卡账户被冻结,原因是一天内多次重复交易。复杂的事态又发展为,旅行社说他们也没收到钱,银行又说钱已经打过去了,还牵涉出第三方----航空公司。于是,我先生成了中间人,听了这方的解释又去转告另一方。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国内,估计找个银行的熟人也就办明白了,其间会省去很多个人与公家的交涉。但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我们还真显得很无助。

  我先生几日间电话打了无数,也遭遇了推诿及怠慢,不过,当他最最沮丧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他跑了几次银行后,终于让旅行社与银行的双方负责人能够直接通话,他们给出了解决方案。在颇费了些周折的几天后,我们的账户解冻了,多划走的金额也原样返还,一切终于恢复了正常。

  事后,我暗自庆幸,这样头疼的事好在有先生这个男人冲在前面,如若换成我,估计早乱了阵脚,也不知得和人家吵成什么样子。

  这样的一件事背景不同,放在中国,可一定是另一番情景了。如今谁家没个熟人,怎么着七拐八绕的也能在事发的单位里找到个负责人。这样一来,事一定是好办了,变得简单直接。你就在家等着熟人的电话,确认下账户信息就全结了。再不济,也会找到个熟人指导你办事步骤,你也全然不会像我们这样还得先把英文转换成中文再按照老外的逻辑来循规蹈矩。

  不过,利用熟人与关系是有代价的。或者一把一利索地付上感谢的小意思,或者记着这份情,有朝一日你也得为人家办事。这表面的痛快而有面子的办事效率,背后所要费思量的东西着实还不少。过年过节,你要想着人家吧,送什么礼,什么时候送,都得费心。如果人家找到你办事,本来强人所难的事,可你还得硬着头皮接下来,因为前面欠着人家的情呢。不还,说不过去。

  这就引出冯仑在书中提到的“西方人是理性人,中国人是情感人、情绪人、关系人、面子人”的道理。中国人把人的关系分成三种: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各种关系不同对待,但核心建立在面子上。即使对于完全不讲回报、利益保护没有条件的家人关系,也是可以拿出来炫耀面子的。这样的例子太常见了吧,我家的谁是谁谁谁,在哪个单位,在哪当过兵、下过乡、上过学,等等,都可以拿来做开门拉进彼此关系的那座山。

  有位外国学者分析中国人的面子,他觉得这与中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有关。就像我们的传统戏曲,无论上场下场都希望得到喝彩,中国人把人生当成一个华丽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一定都得热热闹闹。上了台,就得给人看光鲜亮丽的一面,重在露脸,得演。所以,汉语中“面子”这个词讲的是表面的虚荣和人们之间的情面。“中国人的问题永远不是事实问题,而是形式问题。总之,面子是理解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中国人特性中还有许多暗锁还未被我们打开,那么,‘面子’便是打开这些暗锁的金钥匙。”20世纪初,一个美国人如是说。

  然而,在面子之下掩藏着的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情关系的互动。面子在人情的配合下,如鱼得水。也成了可以交换的看不见的财富。袁世凯多年坚持给慈禧身旁的大太监李莲英送礼,可一直不提条件,这份人情积攒数年最终派上用场,换得李为袁除掉竞争对手,才有了后来的袁氏当国。由此可见,深谋远虑如袁氏,人情的债成了政治上的筹码。

  国人讲究关系大到政治斗争小到平民百姓,无一例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关系、有面子。中国人好像特别习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寻找熟人,以套上关系。这样似乎给不确定的环境和未来增加了可预知的把握。把陌生人变成熟人,再把熟人变成可以称兄道弟的死党。古代中国人讲五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妻、兄弟、朋友,最后皆可归进关系,促成庞大的网络,供随时差遣。

  而西方国家讲不讲关系,要不要人情呢?举个自己的例子吧。

  我曾经打工的公司原来的老板是个犹太人,精明、老道,而且还是个笑面虎。他在任期间曾经安插过朋友、亲戚,而且他们都会有特殊待遇,即可以做part time,上班时间任选。曾经的经理是新西兰人,于是,下面的员工包括小头目也尽是kiwi。后来老板换成个越南人,结果公司成了越南人的天下,时不时就听到越南话。包括老板的侄子和姐夫也都来了。眼看着偌大的公司几近成为家庭企业。这些都与我们中国的悠久历史不相上下,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几届老板下来,我都没像在国内那样逢年过节想着怎么给老板送送礼,即便不为升迁,也图个和平相处。这里的老板有的甚至都没和我说过几句话。但,因为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手里的活干得中规中矩,公司生意不景气时连续裁人,由几十人裁到七个,我还是那七个小矮人中的一个。我的另一个中国同事也和我一样,被留了下来。

  再回到开篇我先生与银行的斗争中,尽管波折不断,但我们没多花一分钱地把事办完了,也没搭上人情债。没有熟人,没有关系的人生似乎也并不太难。这背后是文化的差异与社会法制的不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谁也不是孙悟空从石缝里蹦出来,是人就有血缘、有人际网。那么这些关系一定都会影响各自的生活。但相比较中国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在百姓公共事务上的规矩制约了庞杂的人际网的繁衍,文化中独立的人格及个性也保证了他们在遇事之初更多地想到的是如何自己解决问题,或者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

  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却要付出巨大的精力、物力、财力来解决人情、关系。

  冯仑在书中写道:“熟人关系是有选择地超越规则,熟人之间有亲疏、有利害,亲密的、利害大的关系超越制度就多一点儿,疏远的一般关系超越就少一点儿。熟人越多的地方,越没法遵守制度,结果只能由习惯和传统文化来支配。比如乡村社会,文明制度(法律)是最少的,这时候老爷爷说了算,全部都是熟人与面子关系,最后潜规则占上风。”

  熟人的成本是巨大的而且不可预知。有时候你为了办成一件事,托人走关系比按正规程序办起来不知要多花多少钱,而也因为熟人,好多话更不知怎么说了,好多时候还得哑巴吃黄连。人托人地走关系,转着圈地花钱,可到头来还没准人财两空。这些在中国社会太司空见惯了。

  所以,冯仑的万通公司建立了“生人文化”,多由猎头公司网罗人才,而避免采取熟人介绍入公司。以此降低熟人成本并解决因为熟人文化衍生出的执行率低的问题。但在文化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生人”总会变成“熟人”,最后还要面对“熟人文化”。一切的一切也只能相对地去解决,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到绝对的不讲关系、人情恐怕是不可能了。

  “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这是鲁迅早年间总结的。一代精神上的伟人将中国文化、中国人心看得再清楚不过。所以,不讲面子、人情关系的中国人就不是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所以,在异国的中国人也会觉得西方社会没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大家表面和气、互相尊重依然掩不住内心的自私、冰冷。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总会有其利与弊,而不得完满。中国人的积习成就了今日之中国,而西方的文化也造就了西方的文明。智慧的中国人总可以见风使舵,在每个历史的拐点沉浮中存得一息,保持中华文化千百年之不断。所以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企业甚或国家,取文化之精髓弃其糟粕,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前提。

  不久前国足止步四强,而澳洲各大赛场上的中国红触目惊心。再也没有哪个国家队有如此多的支持者,有如此整齐的装备。这背后虽然有膀大腰圆财大气粗的中国企业的赞助支持,但我相信,还有一个个小关系、小群体联结而成的大团体,大家都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在世界面前中国足球可以丢人,但中国人不能丢面子。由小家到大家的团结凝聚,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与众不同,我们都不想丢面子,中国才更能强大,哪怕背后我们吃点亏,咬咬牙却总能挺过来,这是中国人的可爱之处,也同样可敬。

  2015/1/27于悉尼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九):一路走来的感悟

  最初我对全品类畅销书都是不屑一顾的,但是拿起这本野蛮生长之后,我的认识变了,在畅销书中原来也有这种难得的佳作。

  买这本书的起因大概是因为亚马逊的200-100凑单之用,最初是因为各种图书都想买来,不想禁锢自己的偏好,让信息来源变窄,错过好的东西,也想着看看企业家写出来的书到底怎样,当然最初的时候是没抱希望的,但是这种一天无意间翻阅,看到书中第二章是合伙人,当时我正纠结于如何处理和理解合伙人的问题,想到头都大了,于是如获至宝,便就地读了起来,这一读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发现冯仑确实是有真东西的,书中的内容很朴实,很真实,其见解很独到,很客观,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在用浅薄的思维看世界。全书读下来,对于我来说完全是收获颇丰。

  全书一共16章,每章一个主题,讲的都是冯仑自己的见解和对此问题的感悟,可以算作是其一路走来,回头看自己的过去,写出自己的感悟。就像冯仑自己在最后一章中所言,是站在终点,回头看走过的路,进行反省和思考。

  冯仑很直接,上来就谈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没有回避,也没有美化,完全是客观的说出自己对此的理解。接下来继续谈合伙人,再谈企业的管理、投资、金钱、关系、面子等等,最后几章则谈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像女人、幸福、死亡等等。可以说,冯仑谈这些问题直言不讳,并且在我看来讲的很透,很过瘾,和我的想法许多地点不谋而合,甚至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这是第二次有这种感觉,第一次是在读《忍不住的“关怀”》时,这对我来说难能可贵,让我一下就对冯仑的好感增加了许多。而在有些内容,又让我茅塞顿开,完全打开思路,有一种发现新世界的感觉,对于我的想法,看问题的角度有了很大的拓展,尤其是在经营企业中的那些感悟,让我这个门外汉,想入门而不得的人来说,实在是开心的不得了。

  另外在读书中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冯仑屡次提到他在美国、在各种MBA培训班等地的培训,让我体会到任何人做任何事,哪怕能力再大,学识再高,经验再丰富,也要学习,也要进步,起码对于未知信息的接收来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及冯仑在书中对王石和牟其中的对比,这两种完全对立的经商例子,通过对比让人生出许多感概,学到很多东西。必须说,两人都是能人,但王石走的是正道,一点歪路不走,而牟其中则是总是奇招尽出,从不想走正路,结果一个长久了,一个最后完蛋。但其实我认为最好的路子,还是冯仑自己将的出奇守正,或者说原则要坚持,但手段要灵活。我们要学王石的正大光明,也要看到并学习牟其中的奇思妙想,并要正来约束和使用这些奇思,牟其中就是一个不能以常理度之的天生用来打破思维定式的人,以及他做事业的敢想、敢干精神。二者要对立统一起来,或者说走平衡中庸之路,不要走极端,矛盾分析嘛,互相促进,互相对立,又互相离不开,万事万事都如此,矛盾分析法、辩证法。等等,还有许多想法,都写在书中,暂时记不起了。总之,推荐这本书!

  《野蛮生长(未删节版)》读后感(十):我们要赚的三种钱

  最近读《野蛮生长》,作为一个从改革开放就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冯仑平实地讲述了他这30年创业的历程和感悟,全书有很多亮点抓人眼球,比如,作为民营企业家如何与官场打交道,民营企业家的责任,甚至还分析了夜总会为什么会盈利等等,可以说全书无尿点很有意思。但是最能激起我兴趣的部分就是钱。不多废话,直切主题:据冯仑说,一个人一辈子正道上的钱可以有三个来路。

  第一个来路是积累,靠工作薪水或者是自己经营的生意,慢慢积累起来的财富。就是用自己的时间换钱。这个时间比较长,对大部分人而言,这笔收入大概可以持续30年左右,而且可以说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血汗钱。第二个来路就是国家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比如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聪明一些的人利用股票和汇率,笨一点的人守着一块地皮干等着,这都会让自己的资本增加。第三个来路是全世界人民给的钱,这需要我们有极高的智商,让大家认同我们所做的事业,认可我们的商业模式,这样钱可以通过全世界的资本市场涌入我们的口袋。比如,阿里巴巴上市融资时,马云就就是赚得就是这种钱。

  这三种钱中,一般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赚到第一种和第二种钱,有的甚至是只能赚到第一种钱。只有少数人才能赚到第三种钱。那么我们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呢?

  在《野蛮生长》里面,冯仑说创业至少比就业自由,具体地说体现在三个方面:钱,时间,是非。

  钱的自由:创业小有成就就可以不算小钱了。小钱在这里指的是用于生活的花销,即纯粹的生活资料。而大钱主要指投资,即生产资料。创业小有成就的人在日食住行上很少受到钱的束缚,至少在生活中可以充分享受钱的自由。

  时间的自由:创业者几乎是100%的柔性工作制。有业务的时候,确实会超级忙碌,但是平时却是极其自由,想旅行就旅行,想睡觉就睡觉,完全可以不坐班。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创业者的专署特权。

  是非的自由:就职在大组织里的人,其实是生活在同事尤其是老板的评价系统里的。组织内的评价轻则可以影响一整年的年金,严重的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想想当了一辈子科员的公务员就知道了。所以,供职在大组织里的人,不敢不问是非,尤其当自身被牵扯其中的时候,因为一个是非弄不清,很可能就会影响一生的职业路径。当然了,创业者可以免除是非的困扰,有的时候创业者反倒希望自己是是非的中心,想想当下被骂得最惨的那几个电影,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了,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创业者要冒的风险也比普通上班族多得多。

  首先,是法律风险。法律对一个自然人和对一个法人约束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大企业的普通职员在工作中是很难触碰到法律边界的,可是创业者就完全不同了,试想一下纳税的区别就很容易体会这其中的区别。个人所得税是公司代缴的,个人几乎什么都可以不用管。公司所得税是要靠审核过的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这要求法人对财务、税法都要有相当地了解。另外,自然人的交际圈有限,利益诱惑也不大,创业者就不同了,随着生意的扩大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诱惑,尤其在法律边界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

  其次,收入不稳定。上班族的稳定,有些时候让人窒息,固定时间上下班,固定收入,固定工作流程,有的可以几年不变甚至一生不变。但是创业可就不是了,商场上瞬息万变,时间不定,收入不定,有的时候甚至连业务都不相同,想想《不见不散》里面的葛大爷,从卖保险,卖墓地到教汉语,只要赚钱,什么都干。

  最后,是道德风险。企业家层级的创业者都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就要面临很多公关问题,比如慈善,普通人做慈善,不做是正常,做了是积德,可如果企业家不做慈善,就可能面临着被全民的狂喷。另外,创业者面临着道德和金钱的抉择也会比较多,所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陷入道德指责的泥潭。这倒不一定说社会道德指责就是光伟正的,但是一个被社会道德体系批判的公司,注定难以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也很难走得远。

  说了这么多创业与就职大公司的比较,回到一开始问题。人的一生可以赚三种钱。普通白领可以赚到第一种钱,运气好一点再努力一点的话可以赚到第二种钱,但是第三种钱就没有希望了。而创业者这三种钱都可以赚到,越是成功,第三种钱赚得越多。

  其实赚哪些钱都是最后的结果,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源还是求职者与创业者心态的不同。求职者往往事事精益求精,生怕简历里有一点点无法解释的瑕疵(估计这是被那些BT的人事面试官折磨的结果)。创业者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不会在所有事上用心,也不太会在所有方面和所有人比较,他们相信社会的分工,相信自己只在一个领域做好就可以有丰厚的回报(估计这是被丰厚回报激励的)。所以,在工作中大机构白领的心态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得越多越容易出错,所以他们会尽自己的本分但决不会越权半分。而有创业心态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相信干得每一件事或早或晚都有回报,他们希望多做事,多吸引路人的关注,哪怕有些事做得不是特别完美,甚至招惹争议。

  求职者保守,想要有平静的生活;创业者激进,敢于承担风险。对于一生中可以堂堂正正赚取的三种钱,你准备好赚哪一种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