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情绪化管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去情绪化管教的读后感10篇

2018-07-24 04: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情绪化管教的读后感10篇

  《去情绪管教》是一本由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 / 蒂娜•佩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一):颠覆你对“管教”一词概念的一本导论

  *

  对于管教,你是怎么想的?

  是否和我一样,一提到“管教”,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犯的错误,就是“管”并“纠正”、“惩罚”?

  对于孩子犯了错误,你又是怎么做的?你能想到几种处理方法?立刻阻止并说教?咆哮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采取当下流行的冷处理方法让孩子去面壁思过或坐冷板凳?你觉得哪个才是最好的方法?哪个才属于“去情绪化管教”?

  由确定怀孕开始,怀孕十个月,到今年年中孩子出生后产假照料他的两个多月,我读了不下二十本与育儿相关的书,市场比较主流的西尔斯,西尔斯亲密,还有定本育儿等等。关于育儿的保健生活照料方面知识我看了很多,而对孩子管教方面的书籍则一般是实例式的斗智斗勇式,或是记录式的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和问题分章分节地进行指导。但尽管读了这么多,对于上面的问题我还是无法完美回答

  对于孩子,你真的只有亲自全职照料过,你才能明白其中的辛酸。明明是自己生下来的小家伙,一个软软的可爱的胖嘟嘟的小家伙,但闹起来真的会让你崩溃。随着他的长大,能把家里的东西全翻出来弄的乱七八糟,到了晚上不愿睡觉大声哭闹,咿咿啊啊抢你手机抢你正在吃的东西,拿不到想要的就放声狂哭等。你明白他还小,根本还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当他闹起来时,我还是很难忍得住不生气。尤其是在我感冒时和休息不好时候,直接就会大声骂他,因为我指望能通过生气来让他害怕,从而控制他当下的行为。但生过孩子的都知道,你怎么能指望一个一岁不到的小家伙看懂你深层的含义呢,宝宝对害怕的最直接反馈就是哭的更大声,然后你就真的崩溃了……

  当你好容易哄好他,看着他静静坐着自己玩玩具背影,看着他望着你时露出甜甜的笑容,看着他睡着时圆圆的可爱小脸蛋,无限的自责就会涌上心头。你算什么英雄呢,骂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宝贝,骂一个最不会记你仇最信任你的小宝宝……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对我说,你不要那么暴躁,不要一点就燃,对宝宝多点耐心对待父母态度也要再好点,不要那么轻易就跟他们吵起来,虽然你们之间无伤感情,但对宝宝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不好的示范,会影响他以后的性格养成的。

  其实我心里比谁都清楚暴躁的不好,也十分想要改变,但每次在理智出来阻止之前,争吵的话语就先说出口了。随着孩子的长大,我想要改变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因为我父亲也是一个容易暴躁的人,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脾气暴躁会遗传的这一说法,与其说是遗传,倒不如说是因为亲子间每天一起生活,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结果。我太了解这种性格对孩子童年留下的小阴影有多大影响,也十分明白这种性格对以后生工作所会产生局限性,我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阳光的童年,幸运的,我遇到了这本书——《去情绪化管教》。

  *

  当这本书刚到我手上时,我对管教的理解如上文一样,一提到“管教”,首先想到的就是孩子犯的错误,就是“管”并“纠正”、“惩罚”。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预想就是,它会针对孩子犯的不同错误,给你不同的应对处理方法。孩子哭闹时,你该怎么不带负面情绪的纠正他?孩子犯错时,你该怎样控制自己不暴跳如雷,对他进行理性说教并适当有效惩罚他是的,这是我看了书名后立刻就能猜想到的相关内容。但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完全就不是那回事

  书本的立项很清晰,就是如何用最好的方法在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时安抚好孩子,马上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这是短期目标;而从长远角度来看,能够使他们成为快乐成功温和可靠且自律的优秀人才的方法,这是长期目标。

  你以为它会罗列出很多实例,然后引章据典地分析再给你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no,完全没这种东西。虽然它的立项目的在育儿上,但与其称它为一本育儿参考书,倒不如说它是一本家长的自我修养成长磨练导论。它深入地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的层面上分析了何为去情绪管教以及去情绪管教的必要性。

  *

  以下稍微剧透一点,孩子的大脑正如在建的房屋,脑干和边缘系统组成了被称为“爬虫类脑”的区域,它存在于谷类大概重臂两道这一个天面上,此部分被称为下脑。人类生气,吼叫的本能与下脑相关。此部分被称为上脑,人类的思考,共情等能力。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第一反应是生气,伤心失望,如果我们任由这股情绪发泄出来,也许面对孩子的我们就会表现出尖叫,吼骂,瞪,甚至体罚,此时我们就是把管教交给我们的下脑去完成,任由情绪控制我们的行为。而孩子面对我们的怒气时,可能会害怕,会畏缩,会顶撞,但不一定会真的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因为面对我们下脑发起的攻击,孩子第一本能就是以下脑迎击,更何况孩子比成人更不懂控制自己情绪呢。

  但如果我们稍微停一停,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应该怎么办,在处理问题前先表达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和爱,给孩子和自己一个能冷静单纯事情的冷却时间,不单单责备孩子,而是去倾听他的心声,并与他一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那我们和孩子在解决这次问题上,都是调动了我们的上脑来处理事情,通过避免激活孩子下脑,转而调动孩子上脑的过程,使孩子在短期内改正错误行为,在长期上更爱思考,认识事物界限,避免再犯,也使其变得更聪明

  以上,就是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上脑教育的方法和必要时!

  *

  书上在开卷时提出一个情景,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逊,你可以让他再说一遍,并且试着更加礼貌一些。如果他对弟弟态度不好,你可以要求他在每天睡觉之前做三件对弟弟好的事情。

  最近,看完书的我终于有机会尝试证书中所说。

  我跟我姐平时走得挺近,于是我姐的四岁的儿子和我这不满一岁的宝宝见面机会也很多。四岁的哥哥刚今年被送进幼儿园小孩子学习事物特别快,尤其是脏话。那天,哥哥放学回家见到宝宝第一句话又是脏话,然后他妈妈听到了说他,他就直接用脏话骂他妈妈了。我姐直接就怒了,捞起个衣架作势就要打下去,哥哥则一手抓住他妈妈拿衣架的手,一边叫嚷着“妈妈,我再也不敢了”一边跳着脚在躲。我知道,他那句“再也不敢了”只是当前形势逼出来的一句敷衍话,因为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犯了。

  我把我姐拉到一边,让她尝试一下其他方法,例如,陪他儿子站到镜子前,她稍微躲在镜子旁边,让她儿子从镜子中只看到自己,然后把回家后说过的脏话重复对自己再说几遍。

  按书上说的,其实第一步应该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情感连接,让孩子知道你有多爱他。当对于此时暴怒中的我姐来说,尤其是还没看过这本书的我姐来说,说明麻烦,她也不一定听的进去,于是就直接支招了。小子对着镜子骂到第二遍,很快就不吱声了,两眼还泪汪汪的,于是我让我姐捉紧时机跟他讨论听到脏话的人是怎么想的,如果别人对他说脏话他会有什么感受。后来我姐说这个方法真的管用,小子后来再犯过一次后应该就真的记住了,后来再也没听他说过这类话。现在,我姐也在读这本书了,相信通过学习,以后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上应该会有截然不同情况

  *

  对于“管教”这个词,它关注重点并不在“管”上,因为任何一次对孩子的管教,其最终目的都不是给予惩罚或者类似回应,而是“教”。接受管教的学生不是接受惩罚的囚犯,他们只是需要通过教导来获得长进。惩罚也许见效很快,但只有教育才能才能在长期上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通过思考避免再犯相似的错误。

  以下是对书上提出建议的几点小总结(摘录+自己小结):

  1.高效的管教不仅是制止不好的行为,提倡好的行为,还包括教会他各种能力,以及在孩子的大脑里建立各种连接,以使他将来能够拥有更好的决策能力和自控能力。

  2.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性粗鲁或者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家长才打我们。他们动手是因为还没有那个能力来控制情绪和冲动。而且他们知道自己无论表现得多么糟糕,都不会失去我们的爱,所以他们才能从我们身上找到足够安全感

  3.孩子犯错后,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先冷静下来,通过共情去理解孩子想法,并对孩子表达即使你犯错,我还是爱你

  4.对孩子行为还是要设限,让他知道界限在哪,家长要坚持但不刻板地遵守你和孩子一起设下的界限。

  5.管教不用太啰嗦,说“不”或者其他类似意思的话不要说得太多。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二):管教,不仅仅是针对情绪

  拜读过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的另一本作品《全脑教养法》并给予五分好评,这一本我打三分:去掉一分因为“啰嗦”,另一分因为较弱的实用性。

  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有着引人注目优点。出于公正缘故,先把优点放在前面讲。

概论

  这本书原著出版于2014年,相较2011年《全脑教养法》,时间上较晚。同时对比《全脑教养法》主要针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按照作者的原话,处理“那些干扰你与孩子之间的快乐和联结的养育问题”,这本书吸收了《全脑》的精髓,力图构建起较为宏大全面的教养理念。从书名“管教”(discipline)一词可见一斑。这种管教,有着清晰一致的行为边界,却又充满尊重与爱;管教的过程,不应该充斥的紧绷的张力激动的情绪冲突和大吼大叫。Yes,No drama。

内容

  既然是全面的管教理念,就要从源头开始反思修改、重塑。作者(在第一章)邀请读者反思“管教”的概念:它的重点应该是“教育”,而非惩罚。从短期效果来看,它能够有效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从长期效果上,它应该构建孩子内在的能力。管教得越好,需要干涉的时机越少。而一系列惩罚的举措,如打屁股、关禁闭/坐冷板凳等,不仅是无效的,长期来说更是有害的。

  构建孩子内在的能力,依托的载体是孩子的大脑。大脑的功能,不仅限于最吸引人的、让家长们争相投资早教的“智力”,它也负责决策、自律、情绪管理以及道德等一系列的功能。于是本书的第二章清晰而简明地为养育者们介绍了脑科学的发现,也是作者管教理念的科学基础:我们的管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依据于大脑,作用于大脑。

  “去情绪化的管教”具体由两部分构成:情感联结+理性引导,由本书剩下四章来阐述。情感联结让养育过程充满温情,去掉剑拔弩张的“情绪化”时刻;紧接着付诸理性引导,进行管教。这一部分的特色,在于其论述得无比的细致。“情感联结”章节处理得尤为好,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于孩子们幼小心灵饱含的爱。一个被情绪困扰的孩子其实很痛苦,你会觉得感同身受,看向正在发作的孩子眼光都变得不同,看向举止幼稚成年人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严厉的家长,更会学会分辨爱与溺爱的界限,知道一部分严厉不过出于自己的恐惧

所以如果家长要问我们对孩子闹脾气怎么看,我们的回答就是:我们需要彻底地去改变我们对处于消极失控状态下的孩子的看法。我们建议家长不要仅仅把孩子闹脾气看作让人煎熬的不愉快体验,为了自己开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赶快结束它;而是要把它看作孩子请求帮助的信号以及使孩子感觉到安稳和被爱的好机会。

  情感联结是一个练习“爱”的好机会。让自己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暂停一下,去探究一下原因,探究一下可能的动机。一个拥抱、一个温和的眼神,往往就可以让发作的孩子停止下来,尤其是低龄的儿童

  但正是这种细腻的论证也导致了本书一个明显缺点:说了好多道理,我们都懂了,但到底怎么做呢?理性引导该如何构建内在的能力呢?

  在操作层面上,本书明显弱于《全脑教养法》。《全脑教养法》有11个方法旨在训练大脑,其中大部分可以即时用起来,比如:

通过叙述来理解事件通过回忆提问、写日记等方法增强记忆力通过简单冥想培养专注力通过审查大脑中的各种情绪、意象念头来培养觉知力等。

  本书构建的教养体系单薄于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正面管教》以温和而坚定作为基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设计情境课堂会议/家庭会议,成功地让孩子参与了管教,并提供机会锻炼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共情、头脑风暴等一系列的能力。

  所以说,作者的野心很大,最后却没能兑现。甚至就处理情绪问题部分而言,我更为推荐另一本育儿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依旧,这本书没有什么现成的法则,但起码提供了思考的路径:如何在家庭价值观的框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多详情见相关书评。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三):No-Drama Discipline:一定不要有情绪

  其实,看到过很多类似的话,例如下面这句:

  遇到不可理喻的事情,接受、处理、远离,不追问。最后这三个字,是生活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三个字。

  而且,这句话,本身也蕴藏了另一个意思就是:不要有情绪。毕竟这个世界不为你左右,地球不围着你转。

  包括你抚育的孩子。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是美国的教养专家,曾经有幸读过他与人合著的《全脑教养法》、《由内而外的教养》,这两本书的视觉不同,一个是讲如何科学的把一个儿童整合入这个世界,另一个则是将抚育者自身的转变,抚育者拥有优秀的内涵才能抚育出优秀的孩子。

  抚育者,这个词叫的有点儿怪异,因为抚育者不一定是父母,父母也不一定是抚育者,所以习惯了鬼佬的这种叫法就好了。

  这是我看的他第三本书《去情绪化管教》。

  如果一个人清晰化太严重,就会不可避免的把这种情绪的影响施加到其他人身上,特别是那个天然的认为你这个抚育者是他天生的保护者的那个儿童身上。

  而无论这种情绪是热烈的还是恶劣的。因为小孩子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也注定是要被改变的,和ta最近亲近人的思维、行为和情绪表达方式都会影响到他的大脑的变化。

  其实,情绪化经常的表现很多种,特别是当小朋友闯祸或者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做为一个成人确实很难控制住情绪,毕竟大家都不是感情动物。

  因此,这本书虽然提出了“去情绪化”的概念,但其实,连作者自己都经常做不到所谓的“去情绪化管教”。

  但是,虽然很难做到,但至少作者还是提供了一些可让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法,例如先平静、再连接。这确实是废话,谁都知道情绪来了先平静,可是有时候真的很难平静下来,特别是有些人还很享受自己的情绪,当然这些人可能有些变态。不过,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变态,呵呵。

  作者在当你平静下来后,又告诉你一个理性引导的R-E-D-I-R-E-C-T策略,具体如下:

  少说话

  接纳各种情绪

  要叙述,不要说教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传授第七感技巧

  上面提到的连接、第七感等之类的,其实都是作者自己在其他书中创建的概念。《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也是他的代表作。第七感,按作者的说法,是一种向内观视的力量,体悟他人,从而建立情感连结。有些像佛法,呵呵。

  心如止水,不为物喜,不为己悲。说白了就是,没必要情绪化,来来去去,就那么点儿破事儿,有什么值得开心或者高兴的?有那么多闲功夫生气,还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好,呵呵。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四):和孩子一起去情绪化

  儿子三岁三个月,我二胎在肚子里马上八个月。老大正是叛逆期,本来就已经让人头痛了,我又从“健全人”变成了“老弱病残孕”的一员,管教人军事实力锐减,家里鸡飞狗跳,颇不安宁。

  真的,我一点也没有质疑我老公——包括是全天下所有做爸爸的男人——带孩子的能力。可是,在我卧床安度孕早期的几个月间,我深刻地领会了孩子必须有妈妈这一宇宙真理。

  我并不一定比我老公更爱孩子,但我却更自信能带好孩子。因为相比凭着本能带孩子的男人,身为女人,我更有责任感去学习育儿真经,更懂得学习带孩子的技巧。

  《去情绪化管教》就是这样一本告诉你育儿技巧的书。但是,它没那么“神奇”,不会告诉你什么立竿见影的小窍门,甚至连作者自己也说,因为孩子不同、情境不同,所以没有什么办法是一定有效的。看,连作者都这么诚实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读读诚实的人写下的箴言?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不会让你在育儿中变得多么轻松,相反,它给你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什么叫“去情绪化”?就是在你看见孩子把口红涂满大衣、把水放得满地都是、大发脾气、歇斯底里……时,不能大喊一声“够了!”然后把他丢进小黑屋。而是反复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冷静……难不难?做过妈妈的都知道,这比登天还难。

  但是,作者反复向我们强调一件事——要记住,当你的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不是他在故意惹你生气(当妈妈的都知道,我们多少次生气于孩子“故意气我”?)而是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也许困了,也许累了,也许无聊了,总之,他绝对不会“故意”气你。如果他能“理性的”选择让你生气,难道他不能想到这会造成什么后果(挨揍或挨骂)吗?

  作者在书中以脑科知识为底本——当然,那些脑科知识并不重要,什么叫神经元、上脑、下脑,无关宏旨。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当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让他平静下来,把情绪化转化为理智。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无外乎“理解”、“共情”。

  前天晚上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去和一对朋友夫妇吃饭,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很合作。突然,他变得顽皮无比,不停地捣乱,掀碟翻杯。我阻止了一次又一次,可是没有一点成效。“你是不是故意惹我生气!”这句话分分钟就要出口。突然,我想起了《去情绪化管教》中的内容。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孩子中午没睡午觉,而此时已经是7点30了,他已经很累很累了,他不是在故意捣乱,他只是呆不住了。

  于是我问:“嘟嘟,你是不是累了,无聊了?”他马上点头:“嗯。”我说:“好。妈妈把这些菜吃完,然后我们就走好不好?来,先把这件衣服穿上。”儿子神奇般的不闹了,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安静地等我吃着东西、和朋友表示晚餐结束。一场暴躁妈妈大战熊孩子的戏码消弭于无形。

  当然,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顺利,很多时候,我依然疲于应付儿子的小情绪、小调皮。但是还好,我们之间,从没酿出过什么“世纪大战”,对此,我已经知足——真的,难道我还指望儿子是个天使不成?

  这本书,我是打算时常翻翻的。当然不是因为内容多么深奥难解以致要常常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希望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去情绪化,亦即高情商的人,在面临纷繁复杂的育儿难题时,能保持冷静、平静、安静,做一个永远温柔祥和的妈妈。

  读一本书,哪怕其中只有一句话让我收益,这本书就是值得的。在这种理念下,本书岂止值得,根本是超值。

  《去情绪化管教》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第一章 重新解读“管教”

  ● 首先,抚育者应该把管教看作他们能馈赠给孩子的最有爱和营养的东西。 孩子们必须 学会抑制冲动,管理愤怒以及思量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 三连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种表现?此时此刻,我想教会他什么?该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 你当然希望他能镇静地倾诉衷肠:“妈妈,你一直让我等着,所以我觉得很沮丧。现在我强烈地想要打你,但是我决定忍住,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情绪。”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场景会很滑稽。)在那个情境下,打你是孩子表达沮丧和焦躁情绪的默认策略,他还需要点时间来学习如何延迟满足和管理愤怒。所以现在他打你了。

  ● 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生性粗鲁或者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家长才打我们。他们动手是因为还没有那个能力来控制情绪和冲动。

  ● 他们之所以撒野,是因为对你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不仅仅是因为叛逆。

  ● 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坐冷板凳或者其他的一些惩罚措施多半并不能让孩子下次就记得三思而后动手,我们有更好的办法。不如试试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把孩子拉近身前,告诉他其实你很关心他?然后你可以对他的感受表示认同,并给他示范要如何表达那些情绪:“大家都不喜欢等待。你想我陪你一起玩,所以生气我抱着电脑不放,是这样吗?”这时他多半会生气地回答说:“对啊!”这是好的势头:他明白了你其实一直关心着他呢。同样,他也很在意你。接着,等他冷静了点,愿意去倾听的时候,请看着他的眼睛,解释给他听:打人不好,下次他想要得到你的关注时,直接用说的来表达情绪就好。

  第二章 管教中的大脑

  ● 区分不能和不想很重要。分清楚这两者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大大减少身为家长的挫折感。我们有时觉得孩子是不想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做,实际上他们只是不能,至少现在是不能。

  ● 管教的两个目的:纠正行为和构件大脑

  ● 情绪化管教使我们能够向孩子表明,“我与你同在。我支持你。即使你现在已经到了最糟糕的境地,而我并不喜欢你所做的事,我还是爱你的,并且在这里陪伴着你。我明白,你正处在一个艰难时期,而我就在这里,时刻为你。”

  第三章 愤怒到平静:情感连接是关键

  ● 为什么把情感连接摆在首位?

  ➢ 短期成效:它能让孩子从逆反状态走向包容。

  ➢ 长期福利:它能帮助构建孩子的大脑。

  ➢ 人际关系方面的好处:它能加深你与孩子间的感情。

  “恩,我刚听谁的妈妈说有几个小孩想玩滑梯,他们不想你总是拦着。滑梯是公园里所有孩子的。你觉得我们要怎样才能让所有人都有得玩呢?”

  如果他还是不能大方地让出来,妈妈就可能需要说“如果真的没办法让你和你的朋友们都玩得上滑梯,那么我们可能应该去玩点别的,比如扔飞盘?”

  如果像这样去表达,这位妈妈就可以在照顾到孩子的情绪状态的同时,仍旧强调行为界限,教导孩子我们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第四章 管教行为中的去情绪化情感连接

  ● 去情绪化情感连接准则

  ➢ 关掉“鲨鱼音乐”:远离过往经历以及对将来的恐惧所奏响的配乐。

  ➢ 探求为什么:与其只关注行为,不如看看行为背后的东西:“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做呢?他在表达什么意思呢?”(进行反馈之前,请问问你自己:“我想知道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做?”让这个问题带领你去向其他的问题:“他现在想要什么?他是在要求什么吗?我应该发现什么?他是在表达什么?)

  ➢ 想想如何做:你所说的东西很重要。如何去说它也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 去情绪化情感连接循环:帮助孩子感受到被感受 ·

  1. 表达安慰:将自己的身体降至低于孩子视线的高度,然后给予孩子关爱的肢体接触,向他点头,或者满怀同情地看着他,通常你就能快速地给紧张的局势降下温来。(有力的非言语反馈就是与孩子进行肢体接触,而你可能不自觉地就这样做了:你握住她的手臂,将她拉近,轻抚她的后背,抓住她的手。无论是像手指的轻捏这样细腻,还是像大大的温暖拥抱这样)

  2. 认同:即使你不喜欢这种行为,也请承认它,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3. 别再说了,先听吧:如果孩子正处于情绪崩溃当中,别去解释和教导,别试图通过交谈来让他摆脱现在的感觉。只需要去听,去领会孩子所的意思和情绪。

  4. 反射你所听到的东西:完成倾听这一步之后,请把你所听到的东西反射回去,让孩子知道你听懂了他们的意思。这个举动会带你重回表达安慰那一步,于是下一次循环又开始,然后,理性引导。(如“你这么生气我不怪你。如果别人这样戏弄我我也会很讨厌的。我知道你爱吉米,你们两个几分钟前还能很开心地一起玩小马车呢。但是现在你对他很生气是吗?”)

  第五章 1-2-3管教:理性引导——为了现在,也为了未来

  ● 一个定义:管教的要义在于教。躬自三问: 1.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做?(他的心理/情绪出现了什么 2.我想教给他们什么? 3.要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 两个原则: 1.等待孩子(以及你自己)准备好。 2.保持一致但不刻板。

  ● 三个第七感成果 1.洞察力:帮助孩子理解自己面对困境时的感受和反应。 2.共情心:让孩子去练习思考自己的行为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3.修复能力:询问孩子要做些什么才能纠正错误。

  第六章 行为管束:R-E-D-I-R-E-C-T,就是这么简单

  ● 在理性引导之前:先说平静,再谈连接

  ● “我知道你真的很想再来一根冰棍,但是我不会改变主意的。你可以哭,可以伤心地哭。而在你难过的时候,我会陪伴你,安慰你。”

  ● 去情绪化理性引导策略:

  1. 少说话

  2. 接纳各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想把购物车顺回家。它真的很好玩。但购物车需要待在商店里,这样才能供其他的顾客来使用。”又或者可以说,“我现在完全能明白你对哥哥的讨厌。当我也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也经常对自己的姐姐有这种情绪,并且会因她大动肝火。但是大吼‘我要杀了你’并不是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该有的样子。生气没关系,你也完全有权利告诉哥哥你的感受。但我们还是来讨论一下有没有其他什么表达情绪的办法吧。”即使你该对行为说不,也要对感受说好。)

  3. 要叙述,不要说教

  4.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设想你8岁的儿子开始失控,大发脾气,因为他姐姐已经要去参加 下一个 玩伴聚会了,而他觉得自己好像“还什么事情都没做”。盛怒之下,他把你最爱的太阳镜扔到房间那头,摔破了。不应该说“生气没什么,每个人都会生气,但是就算在气头上,你也得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弄坏别人的东西。下次你生气时,记得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排遣那些强烈的感情”,而应该说“刚刚你生气了。你一把抓起我的眼镜,把它丢出去了。这是怎么了?”)

  5. 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6. 着重于积极的东西

  7. 有创造性地处理问题

  8. 传授第七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