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小众到主流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小众到主流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5 02:0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小众到主流经典读后感10篇

  《从小众到主流》是一本由{韩}金兰都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一):只是说说对这本书的感觉

  怎么说这本书呢,我不懂经济耶,可是我这个门外汉却是极不喜欢这本书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看了不舒服,没说到重点什么的。

  我可不知道金兰都是谁,我不会被他的权威吓到。我只是说说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他是研究消费趋势的专家,09年以来,他一直研究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这个书相当于他的报告吧!

  书有研究味,条理清晰,可是我真不知道它说了些什么。

  在关于消费信任的问题里,书里说的是事实,但这么写来却很失真。

  “挣钱急红了眼的医院中误诊事件导致消费者不仅仅是“不信任”了,甚至开始“愤怒”。单纯的炎症说成是癌症,让患者接受残忍的抗癌治疗,产后3天的婴儿的单纯肠炎诊断成先天性的结肠症让做手术,患了盲肠炎的孕妇诊断成宫外孕从而进行输卵管摘除手术等这些误诊事例”

  误诊在哪都是在所难免的,即使韩国最好的医院误诊率也不可能为零。

  把误诊已这样的形式写出来,真的很吓人呢,可能病人家属又要去砍人了。

  现在医患关系多紧张啊,也许哪天医生也去砍人了,那可真是热闹了。

  三聚氰胺事件,黄素霉素食用油,苏丹红鸭蛋等等的等等,我们都经历了。是啊,我们的食品安全监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加强监督。

  问题很多,我们需要的是大家一起团结起来解决,不是在那里危言耸听,人云亦云,说风凉话不腰疼。。

  这个对中国没有那么的了解吧,在面子问题里是我没看懂,理解错了,还是?

  道德的面子里,“中国人能够接受去很多商场千辛万苦比较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但是把商场的衣服都试一遍又不购买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是只有不知廉耻的人才能做出来”是这样嘛?去商场,不试衣服,你怎么知道哪类适合你,现在不是还有淘宝嘛,阿门!

  中国人酒宴礼金等等的问题,有些是传统,礼尚往来,这个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与面子没多大关系吧!

  尊重的面子里“店员让自己感到屈辱或者丢面子,那么波及的效果无法想象”我只想问,如果一个店员服务态度不好,你为什么还要买她家的衣服,提高她的业绩哦,这个也很面子无关吧,你只是不喜欢这个人了。

  世俗的面子里餐厅吃剩打包问题。这个应该是分场合,有些场合会打包,有些则不会,你确定你在很正式的生意场合,你还要打包!!!

  这书里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类里的那一个个事例,也许真是那样的,可总觉得极端了!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二):看完书后想发财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消费的社会,特别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更是随处消费的社会。除非生活在山中,或是对麦当劳和肯德基从来都不闻不顾,不然,生活在城市中,很难不被商场促销的宣传单和电视上漫天的指引人们购物的广告所影响。可以说,你几乎避无可避,那些带着热情的商品信息总会不请自来,呼啸着闯入人们的眼球。你打开电脑,它就会闪现出来,打开手机,它也会以短信的形式提示人们,快买东西,快去花钱,快去消费。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对这个时代无动于衷,不能对眼前的形势一片茫然,我们要总结,我们要思考,出现这样的物质大爆棚,是怎么一回事?置身于其中的我们,表现又是如何?又该何去何从?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小众到主流》显然是对当下中国社会消费的剖析和总结,是一个宏观又不乏细微的中国人消费图表,从中,我们看到了现下的生活状态,了解到了中国人的消费的现状以及问题。

  书的前面部分,用类似采访的形式列举了现在不同年纪的的消费情况,这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喜欢名牌的,有热爱表现自我的,有十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个产品的,表现各异,从中可以看出消费的多元化,看出这些人的年龄段所代表的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取向。想来不同年纪的读者看到后,会从中拿来对照,其结果想来是有的心有戚戚,有的不以为然,有的还因为别人的消费水准之高,不免生出几丝羡慕嫉妒恨呢。不过这样可以“见贤思齐”,修正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实在是经济水平还不足以满足自己想要的花销的话,还是可以通过以后的奋斗来弥补,这样说来,还是蛮有正面意义的。

  在呈现了这些消费的个案后,这本书开始从各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像中国人注重物品的质量,亦同时喜欢价格高的东西。从中我们都可以在自身或周边的人那里找到印证。然后,这本书探究中国人消费喜好的根源,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消费的基因偏好,其中爱面子自然在所难免。爱面子是个双刃剑,成就了中国消费者,有时也难免伤害了消费者。想来很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三):未来中国消费市场何去何从?——读《从小众到主流》

  未来中国消费市场何去何从?——读《从小众到主流》

  文/龙敏飞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对于消费市场的了解,显然是多多益善的。《从小众到主流》这本书的作者,作为三星、现代、花旗银行等跨国公司的消费研究顾问,从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消费行为学等各种角度,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分析解构,科学前瞻地预测未来中国消费的趋势走向。在本书中,作者根据中国消费者呈现的各种特点,并做了跟踪调查,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案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与捕捉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取向。

  要想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就必须对中国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归类,再根据不同的消费类型,去研究他们的消费欲望。在本书中,作者将消费者分为六种类型:VIP型、自我满足型、时尚型、实利型、狂热型、践行俭约的抠抠族。每一种类型对应一种消费癖好,如VIP型的消费,消费任何东西都是从来不眨眼的,也从不看价格,因为他们最不缺的,就是钱;自我满足型则是沉醉于自我世界的消费者;时尚型的则是追求时髦的消费者,随时都准备着尝鲜;而实利型的则是精打细算型的;狂热型则是喜欢跟风购买的消费群体;践行俭约的抠抠族则会将消费降到最低。

  尽管中国消费者在地域、年龄、收入、性别等方面会有所区别,不过作者发现,中国消费者还是有一些共性的,而一些外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案例,也的确是不胜枚举。譬如星巴克咖啡,在美国是很小众的市场,是为了迎合上班族的外带需求而已,但在中国的卖场却很大,星巴克的桌子摆在外面,迎合的是中国消费者悠闲打发时间的需求;再如“BWM 5”系列在中国的上市,考虑到中国人喜欢大块头的特性,他们将车身加长,推出了“新5”系列,收到了很好的市场反响,等等。透过这些成功的案例,要开拓出新的消费者市场,只要找准了一些共性,其实并非难事。

  未来要在中国市场中胜出,又该关注哪些类型的消费者呢?在作者看来,未来有四种消费群体有从小众到主流的趋势。一是朝着幸福生活升级的各种小众市场,如宠物市场、美容市场、高端文化生活市场等等;二是新兴中产阶级,他们多为30~40岁人群,是中国现在与未来大众消费的主力;三是需要关注单身群体、丁克群体、富二代等中小型消费者;四是需要关注消费者追求实用的趋势,如教育领域、结婚市场等值得瞩目的市场。这些观点的得来,绝非作者的闭门造车、自我揣测,而是经过严密的论证与调查的。

  在这些备受关注的群体消费类型之外,作者还在本书的最后面提及了一些消费的常识,如消费者才是企业的老大、群体消费是引领中国消费向前进的龙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叫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等等。这些关于中国消费者的一些常识,也有助于企业未来在中国市场中胜出。谁在改变中国消费市场的版图?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企业更是消费者本身,因为企业到头来,还是要迎合消费者,不然,哪来的市场呢?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四):发笔“横财”,回家过年

  年关将近,本来没什么感觉的,因为过年不就是年复一年的打牌打牌打牌么。现在工作了,总是听到同事抱怨说今年都没赚点钱都不好意思回家过年了。这时,我才开始思考这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赚点小钱,回家过年?

  在目前的经济体制社会下,想要赚钱,说容易其实很难,说很难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难。根据我多年的摆地摊经验来看,关键就是要把握时机,了解消费趋势。因此每次看到类似于《从小众到主流》这种谈经济的书,我一般都会果断收了。其一是为了赚点小钱,其二是因为我大学就是经济系的,所以不论何时都要对市场动态进行及时的掌控,好待势而动。

  现在的经济发展挺快的,许多曾经不起眼的小众消费如今已然崛起为消费主流,而且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中国的消费市场版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了,自从电脑、网络平民化后,许多交易立即从现实转到了网上,如一号店、淘宝、京东、苏宁易购、手机超市、虚拟超市……而且网上的交易份额基本上都大大超过了现实交易。

  想要把握时机,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就要随时了解消费者市场动态。《从小众到主流》就是这样一本分析中国未来消费趋势走向的书,作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消费行为学、人文历史等各个角度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分析解构。即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地域、年龄、收入、性别等相关变量,对他们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进行细分,并追踪其变化,并用大量的案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全景呈现出60后、70后、80后和90后几代中国人的不同消费状态,对消费者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解构,缜密地分析和捕捉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光凭作者抽取的这中国消费群体的7大群体,就足以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和其他市场的消费者有何不同”了。

  中国的消费者到底热衷什么?我曾经也被这个问题一度困扰,每次做的市场调查结果都因新产品或新活动的推出而过时。甚至一度感觉消费者也太不忠诚了,一有好的东西就移情别恋。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交易实战,我才知道,市场这个东西,要换个思维方式看它,从现象看本质。

  就拿最近的互联网隐私安全案例来说吧,当时我也参与了那个“开房记录泄露”的大讨论——对于互联网隐私安全到底要不要立法的问题的探讨。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消费者会为安全问题买单,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

  最近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问题,让我们开始关注日常消费中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既然面对这些问题暂时没有法律和道德可以制约,那消费者也就只有花钱来寻求一份安全感,而且愿意花费很多。现在的保险业就是这个情况,还记得前几年保险可以很难做的,像我们学经济的一般都是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去卖保险的,结果现在大家都在排队买保险。

  与此同时,媒体言论的慢慢开放也让消费者越来越接近真相,如最近的双氧水鸡爪风波。这些安全问题都让消费者安全意识快速觉醒,并开始为安全买单。

  除此之外,还一个单身消费。自从经历了“毕业就分手”,我也是单身了,自然对单身问题有所关注。

  据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第三次单身潮正在来临。社会学家表示,广东、北京、上海和武汉等省市,已同步卷起第四次单身潮。中国的单身人群可谓是日益壮大,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习惯将单身生活作为一种常规的生活状态。

  而且,单身人士的消费欲望与消费潜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没有家庭的负担,对生活更抱有“及时享乐”的人生态度,更愿意花钱。这也是越来越多商家和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单身人群的钱包的原因,单身市场非常有消费潜力。

  当然说得再多分析得再透彻,都不如摆个地摊赚点小钱来得实在。马上就要过平安夜圣诞节了,如此佳节之际,又是发财的好时机啊。

  把握消费趋势,了解市场动态,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发笔“横财”,回家过年!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五):中国未来消费主力

  中国未来消费主力

  一个分众化时代,谁会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有报道称,中国百姓消费重实用,品牌并不重要。也有报告称,中国富人奢靡,购买奢侈品“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更有文章认为,中国人消费多为显示其远高于他人的生活水平或档次,并以消费水准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及地位。

  金兰都,亚洲消费趋势预测高手,最懂中国消费者的“中国通”,谙熟人心的青年精神导师。在韩国,金兰都和他带领的趋势研究小组对消费形态、消费文化、消费趋势的研究成果,不但获得过“盖普洛企业咨询大奖”等众多奖项,他针对亚洲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市场趋势的研究还受到青瓦台高层的重视。

  《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在于解读“变身消费市场”的中国魅力,并探求“对中国消费者的正确理解”。中国目前大约有8000万白领,从这一庞大的基数看,如果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的话,就能产生至少800亿的消费金额。但是,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不同于传统,对于产品的判断往往由外而内,也就是由外在至内涵,因此,他们对于产品款式和风格的要求几近严苛。“如果对消费者不够了解或了解不够,都将难以在这个以惊人速度重组的市场中立足”。

  以这一问题为基础,通过从城市到农村的走访和调研,金兰都已然成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中国通”。在书中,金兰都以“消费日记”的形式,以“身边人”、“身边事”来解读中国消费者的特性,并分析近期消费趋势的走向。一个概念逐渐明朗,在未来3到5年内,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成熟,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消费主力军的地位。

  其中,第一部分从我们的收入和消费指向性把中国消费者细分为六个类型,并通过对各类型消费者的特征进行详述,解答“中国消费者热衷什么”这一问题;第二部分抽取中国人的七大“消费DNA”进行分析,揭示“中国的消费者和其他市场的消费者有何不同”;第三部分对近年来风靡于中国社会的各种新名词、流行词进行分析,整理出中国市场的三大核心关键词,从而推断出“近期中国市场的变化局面”。

  美国著名的消费者行为学家M.R.所罗门认为,“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所推动的,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什么是最热门的,而什么又不是。”所以,企业必须首先了解目标消费者的特点,才能做好进入市场的准备。根据消费者对某些产品的了解程度、态度、使用情况或反应,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种类型的消费者在消费价值观、购买属性的标准、主要使用的流通渠道、对广告等各种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和信赖度,以及对外国品牌的接纳性和对价格的敏感度等展现出种种差异。

  书中对收集到的数据和案例,既力求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行解读。行文,既有观察消费者的专业角度和理论框架,也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现象或经历。金兰都是个善于讲“理”(理论)的人,一个深奥、苦涩的消费理论(或结论),金兰都通过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或生动的案例使理论融于常见的现象或经历。

  《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是一本教材,一部普及消费理念和营销定位的教科书。因为从书中,读者可以知道中国消费最想买什么,以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应该采取什么的市场攻略等。但它不仅仅是一本商经科普畅销书,还是一面镜子,其中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文/刘英团

  发表于3月14日《中国保险报》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六):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

  读懂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

  读《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有感

  一个分众化时代,谁会是中国未来的消费主力?有报道称,中国百姓消费重实用,品牌并不重要。也有报告称,中国富人奢靡,购买奢侈品“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更有文章认为,中国人消费多为显示其远高于他人的生活水平或档次,并以消费水准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及地位。

  金兰都,亚洲消费趋势预测高手,最懂中国消费者的“中国通”,谙熟人心的青年精神导师。在韩国,金兰都和他带领的趋势研究小组对消费形态、消费文化、消费趋势的研究成果,不但获得过“盖普洛企业咨询大奖”等众多奖项,他针对亚洲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市场趋势的研究还受到青瓦台高层的重视。

  《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在于解读“变身消费市场”的中国魅力,并探求“对中国消费者的正确理解”。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8000万白领人士,从这一庞大的基数看,如果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的话,就能产生至少800亿的消费金额。但是,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不同于传统,对于产品的判断往往由外而内,也就是由外在至内涵,因此,他们对于产品款式和风格的要求几个严苛。“如果对消费者不够了解或了解不够,都将难以在这个以惊人速度重组的市场中立足”。

  金兰都意在以这一问题为基础,从城市到农村的走访和调研。通过走访和调研,金兰都已然成为比我们更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中国通”。在《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一书中,金兰都以“消费日记”的形式,以“身边人”、“身边事”来解读中国消费者的特性,并分析近期消费趋势的走向。一个概念逐渐明朗,在未来3到5年内,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成熟,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消费主力军的地位。

  其中,第一部分从我们的收入和消费指向性把中国消费者细分为六个类型,并通过对各类型消费者的特征进行详述,解答“中国消费者热衷什么”这一问题;第二部分抽取中国人的七大“消费DNA”进行分析,揭示“中国的消费者和其他市场的消费者有何不同”;第三部分对近年来风靡于中国社会的各种新名词、流行词进行分析,整理出中国市场的三大核心关键词,从而推断出“近期中国市场的变化局面”。

  美国著名的消费者行为学家M.R.所罗门认为,“改变消费者行为的许多生活方式都是由年轻消费者所推动的,他们不断地重新定义什么是最热门的,而什么又不是。”所以,企业必须首先了解目标消费者的特点,才能做好进入市场的准备。根据消费者对某些产品的了解程度、态度、使用情况或反应,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种类型的消费者在消费价值观、购买属性的标准、主要使用的流通渠道、对广告等各种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和信赖度,以及对外国品牌的接纳性和对价格的敏感度等展现出种种差异。

  《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有别于“砖头”。如,对收集到的数据和案例,既力求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行解读。行文,既有观察消费者的专业角度和理论框架,也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现象或经历。金兰都是个善于讲“理”(理论)的人,一个深奥、苦涩的消费理论(或结论),金兰都通过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或生动的案例,从而使理论融于常见的现象或经历。

  《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是一本教材,一部普及消费理念和营销定位的教科书。因为从书中,读者可以知道中国消费最想买什么,以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应该采取什么的市场攻略等。《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不但是一本商经科普畅销书书,还是一面镜子,其中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研究还表明,未来中国人消费的趋势仍将延续。全球正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消费状况,投资者也藉此衡量中国的消费能力。所以,我想说:《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是一部不得不读、不得不研究的著作。

  (文/刘英团)

  发表于12月1日《新民晚报》B6版“读书”,见报有删节。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七):读懂中国消费者:谁是中国未来消费的主力

  正是因为对中国广阔市场的垂涎,十九世纪中国在积贫积弱之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武力、宗教、毒品入侵中国。到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内的社会消费环境也急剧变化。几十年的巨变,中国依旧是全球消费市场中各国的必争之地,而“中国消费革命”也经历了一场历练,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市场具有万能的引力。

  近年来,作为亚洲市场的前沿,中国一直被全球各大跨国企业聚焦。每年投放于对中国消费者调查的费用到达数千万。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研究中国市场、中国消费群体的书籍。近邻韩国(企业、研究机构等)也不例外。《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的主力》是韩国金兰都在研究中国消费数据的基础上著成。作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消费行为学、人文历史等各种角度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分析解构,科学前瞻地预测未来中国消费的趋势走向。作者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地域、年龄、收入、性别等相关变量,对他们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进行细分,并追踪其变化,以令人信服的大量案例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全景呈现出60后、70后、80后和90后几代中国人的不同消费状态,对消费者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解构,缜密地分析和捕捉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作者抽取中国消费群体的7大“消费DNA”,揭示“中国的消费者和其他市场的消费者有何不同”,解答了“中国消费者热衷什么”的问题。作者金兰都在首尔大学毕业,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博士学位,是首尔大学生活科学研究消费趋势分析中心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曾获得过“盖普洛企业资讯大奖”。2009年以来,他跟他的团队受积极活动于中国市场的韩国爱茉莉太平洋和CJ第一制糖等企业的委托,分析中国近期消费趋势变化。由于工作及其其它一些因素,也致使他对中国有了极深的感情,被称为最懂中国消费者的“中国通”。《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的主力》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世。

  他在《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的主力》说到: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第一,中国正在向世界敞开了一个崭新而巨大的市场,总体趋势是从全球的生产工厂到全球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工资水平也不断提高,“世界工厂”将不复存在,继而向“世界市场转变”。这是他基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强劲的消费趋势而提出的观点。他还试图解读中国“变身消费市场的中国”的魅力,并探求“对中国消费者的正确解释”。

  说到中国消费者呈现类型化。作者按照消费者的类型将中国的消费者划分了不同的等级。比如按收入分为:高等(high)、中等(Upper-Middle)、中下(Lower-Middle)、低等(LOW)。高等(high)详细分析为年薪10000000元以上,推算人口100万以上,约占中国人口的0.1%。他们住房/装修一般都是讲究高档,汽车以德国名牌为主,投资贮蓄一般使用外汇账户或者国际信用卡,并投资房地产;子女教育,安排孩子就读寄宿学校,注重子女的才艺,时装/美容购买名牌产品;食品一般在绿色农场订购,雇佣专职保姆每天去市场购买新鲜食物;余暇:商务方面的应酬,定期海外旅行,高尔夫等高级社交运动;常用品牌:爱马仕、百达翡丽、宾利、拉菲红酒、周大福、澳门赌场贵宾房。等等,如此详细的分析,有图表、有数据,更让人信服。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GDP达到10.1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4.6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达到美国的70%。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推测,到2020年,中国的名义GDP将会占到世界GDP总和的14%。中国的持续壮大是必然的。而研究中国的消费者特点的国家、企业、机构势必会越来越多。而这本书对中国消费者做了详尽分析、前瞻了中国未来消费趋势走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想要进军中国市场,想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我想这本书会帮到你。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八):一份还算诚恳的田野调查报告

  韩国社会很有意思,如今算是跻身发达国家,从经济看却是如此,但又感觉缺少什么。比如在流行文化上,在时尚产业上,在亚洲确实独领风骚,但说到文化、科学方面落后的又不是一点半点,与经济地位一点都不相称,不像日本方方面面都是发达国家。这很让人疑惑,比如文化方面,常读书的会经常读欧美文化,亚洲的除了我国的,还比较多的读日本文学,但韩国的文学作品则很少,甚至可以说是稀少,有一点也都是青春文学,都比较低幼化。由此以我目前对韩国的接触和肤浅的认识,韩国整体社会偏肤浅一点,偏表面化和通俗化一点。在我印象中,可能韩国电影还是稍好的。

  所以,当忘记从哪里听说的推荐本书还值得一读的时候,是韩国书中不错的好书,还是十分好奇的,看看韩国作家有什么好东西,也是第一次阅读韩国作者的书。可是看完之后,感觉如果这就是韩国比较好的水平,那么我还真的更看扁了韩国一点。这本书说白了是对中国的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分析,作者带着学生来了一次田野调查,初衷是为了给韩国企业提供参考的。读完之后,感觉分析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却没什么结论性的东西,调研的覆盖面也并不是很足,得出的比较靠谱的结论就是认为中国出现出现了消费升级的苗头,这点从今天看是正确的 ,所以给了三星,其他就比较普通了,对中国消费群体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城市消费者,进行的类型分析并不是不好而是比较大众化,并不是很新的东西,也不是很出彩,但是有例子,有点评论,还算诚恳,仅此而已。对于我们这些对消费行为分析有些兴趣的门外汉来说算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但是如果是用一个消费行为分析专家,且是比较权威的专家来说,哪怕是写给门外汉的入门书来说也是肤浅的了。甚至书的最后部分竟然全是网络名词解释,就更然人无语了,不过如果从对韩国人作为目标读者群来看的话还是合理的了,所以对此就不过多的批评了。

  全书对于中国当前城市消费的描述还是准确的,但所谓的针对性的商业原则就比较随大流,问题都是大家知道的,比如对国内外品牌的认知,对质量的要求,对品牌价值的考量等等。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比较真实的、诚恳的书,但比较散,例子多,描述性的东西多,结论性的东西少,算是一本对消费行为有兴趣的读者的入门书,但不深,略显肤浅。可以翻阅,会有常识性的收获。像是一个博士论文的水平, 好的硕士可能也写的出来!至此,我又小看了韩国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希望今后能有改观!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九):中国消费,一书可窥

  韩国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国度,巴掌大个地方,又在分裂之中,却能够不时制造“韩流”席卷大中华乃至整个世界。像我这样一个坚守传统、只把欧美当发达国家看而且不追逐时尚的人,也都看过几部韩剧和韩国A片,吃过多次韩国烤肉,可能也穿过韩式衣服(但自己鉴别不出来)。但在读《从小众到主流》这本书前,却从未读过韩国人写的书,也不了解韩国学术界的水平,总觉得传统古籍和欧美前沿都读不完,哪里有空关注韩日呢?机缘巧合读了这本书,顿让我感觉高丽棒子的学术水平可能和他们的A片和烤肉一样,是有特色的,是有相当水平的。但从《从小众到主流》这本书看,作者金兰都这货的研究视角、分析方法都很有一套,对于中国消费者当下特点的认识也很到位,貌似我们中国自己的学者未必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来。简言之,中国消费者的特征,从这一本书就可以窥视个八九不离十了。

  这本书从宏观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析中国消费者的特征,把中国的消费者分为六大类,基本可以涵盖消费群体的主流了。第二部分引入参照物,凸显中国消费者这一群体与其他文明中的消费者有何不同。第三部分这通过解析中国市场的三大关键词,来推断“中国市场在近期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划分,本书在结构上已经可以网络中国消费者的主流了。

  不过更赞的还是内容。比如第一部分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划分,就让我感到一惊。因为我一直自认是特殊的消费者,和身边的人很不同:把大量的钱都花在了美食和书籍上,其次就是旅行和最低限度的衣着,其他方面的消费几乎可以忽略。我常对朋友说,如果中国有三成人像我这样消费,那么多礼品店、首饰店就会倒闭。但是一看这本书,原来我属于“知识满足型”消费者,既然能成为一个类别,看来和我一样的消费者还不少。我觉得本书的第一部份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划分,可以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总有一款适合你!其实,这种卓越的划分,背后是依靠强大的研究能力作支撑的。通过作者自序可以知道,为了做中国消费者的研究,作者及其团队是做了充分调研的。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经济学意义上的问卷统计,又有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观察”,两者互相配合而无冲突。因此,这本书虽然不是严肃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学术水平却出类拔萃。

  如果说句题外话,我觉得我读这本书有两大收获:一是了解了中国消费者在现阶段的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也受益匪浅;二是从阅读选择上看,我觉得除了把视角主要集中在古籍和欧美前沿外,也应该适度了解一下韩国甚至日本的顶尖学术成果,毕竟我们与韩国日本在文化上更加接近,多了解一下,对于消化古籍和欧美,不无裨益。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十):匆匆一扫,大众科普级读物

  免费书,拿手里就扫了一扫。

  这本书贵在亲民,说得比较泛泛,没有相应知识背景的人也很容易理解,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还是不错的。

  里面对于年收入的分类稍稍不是很满意,考虑到还是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和父母同住,其实更想看看根据不同的“可支配收入”(对比年收入)来看看大家的购买会有什么不同。

  而且他要是能分析一下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不同消费类型我想会更好,因为一些外部因素例如人们接受公民教育的程度之类,这些外部因素不是静止的,而他们的走向最终也会影响消费习惯的调整。

  另外作者对于消费的分析主要还是集中在物质领域,虽然他也提到了旅游这样的经历体验式的消费,但是他似乎对于个人成长类诸如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学习型消费没怎么提或者提得很少。以前是家长要求小孩学习各种诸如绘画、钢琴的兴趣班,现在不少年轻人会自己主动参加这些课程,以期达到更好的精神享受。对于此方向的分析作者没怎么提,真是个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