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级合作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超级合作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7 04: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级合作者经典读后感10篇

  《超级合作者》是一本由[美]马丁•诺瓦克 (Martin A. Nowak) / [美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2013-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一):科技竞争工具还是合作桥梁

  打开国门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直是中国启蒙者最爱的话语,《物种起源》与《国富论》先后被翻译引进,激励中国一代青年改造旧社会创造社会。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80年代后期再一次启蒙,都是希望以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式实现富国强兵,以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现现代强国的“中国梦”。所以,无论是袁世凯还是蒋介石,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将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目的就在于,中国不能再下一次的竞争中输,否则,“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危险时刻”,就为期不远。

  科技是竞争的重要工具,船坚炮利曾是我们最大的痛,而儒家中庸之道,也由此受到了严厉批判。所以,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之间,一直都是以矛盾和竞争作为生存的动力源泉,按照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其中,竞争是主要方式,而矛盾则是主要动力,而科技的基本用途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是加剧竞争、激化矛盾的加速器。在某种程度上,合作似乎只是科技的研发过程,而不是其最终的用途,在社会的组织结构中,竞争与私利都是主流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背叛”作为理性人的选择,说明了经济的困境其实就是人的困境。

  在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诺瓦克的《超级合作者》中,作者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组成中“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在他看来,竞争并非是进化论中达尔文所说的进化原则,而合作则是继突变自然选择之后的第3个进化原则,这也是人群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群体的主要特征。作者在书中举例:400只黑猩猩塞进飞机的经济舱,让它们飞行7个小时。等到了目的地,它们百分之百会跌跌撞撞地走出舱门,耳朵咬掉了,毛发扯秃了,四肢流血不止……而同样的拥挤状况成百上千万的人们每天都在平静地忍受,因此,我们才能够走遍天下事实上人类同样也有血腥暴躁的时刻,在10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900万人失去了生命,经济萧条一直延续到1930年,其后,人们并未吸取教训二战长达6年,7000万人伤亡,前后近30年的厮杀,才换回了人类在竞争过度后对合作的珍视。今天的世界与一战前颇为类似,世界格局面临重新洗牌,人类的“理性的自私开始膨胀,以往“全球化”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时代悄然而去,打破一个超级大国垄断现状,不再是一个想法,而逐渐成为行动

  无独有偶,道金斯教授也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写到,虽然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人类的基因中就有自私的血液,以此使每个人都有奋斗的动力,为了自己子孙幸福生活,但不同于动物的是,人类有文化教育联系人类这个广泛共同体东西,不是血缘而是文化(三代以后,远亲不如近邻),因此,在教育中灌输慷慨大度道德,在竞争中也学会利他,是人类这个物种今后不在世界上灭亡的重要保障。与互联网广为流传的《观猴有感》不同的是(永春同志显然认为猴王的选择是竞争后的结果,而且会对违反规则猴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属于管控型社会的典型),在《超级合作者》中,马丁教授通过一系列的动物群体之间的事例,如吸血蝙蝠、黑猩猩、东非狒狒、黑斑羚等等,都说明,合作对群体的组成、秩序建立,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无论是严酷自然环境,还是天敌进攻,亦或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健康,或者是为了获取食物分工协作都是群体组建和生存中必不可少环节,所不同的是,以往的群体之间出现战争,往往在于彼此语言习惯隔阂,以及由误解和妖魔化所产生仇恨,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以往垂直式的管控型社会组织,完全可以转化为扁平式的开放共享型组织,科技,不再只是提供杀戮和征服,它完全可以更多的提供多种选择与合作,在这个层面上的竞争,应该就是如何更好的令大多数人满意——也就是为人服务,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赢得商业上的成功消费者青睐

  所以,竞争与合作的演变,是决定未来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最主要因素。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崇拜,从将科技作为工具,到后来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再到将科技上升为意识形态一样发展观,我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科技的真正含义。列宁说,意识形态是一种科学需要好好研究;哈贝马斯认为,科技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希望保守和平环境,为更多的科技研究投入人力物力工业化时代的科技,建立的是管控型社会,而信息化时代的科技,则更注重合作——事实上,科技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存在,由他展开的竞争所带来的灾难,与由他展开的合作所带来的快捷便利,都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以往只在科学家内部的合作,在人类经历多次灾难之后,开始在更广泛的群体内随时自由进行。在“维基经济学”和“企鹅”的年代,我们可以和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进行讨论与合作,共同策划创意新的产品与商业模式项目成功大家利益均沾,而失败则不会影响任何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合作的目的单纯而直接,彼此毫无算计的必要野心阴谋可能。这种组织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变革,这种超级合作者的诞生代表着自然选择在经历过短暂的大规模竞争后,开始进入漫长的合作共赢之道。在一个所有故乡都在沦陷、所有天空都充满雾霾的时代里,无论是人类自身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合作而不是竞争,才不会是共同毁灭的开始。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二):合作博弈的洞见试验理论检验

  马丁·诺瓦克是研究进化生物首屈一指数学家。他在合作和利他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为现代生物学开辟了一个最重要的新领域。 从生物学、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并阐述了生物之间“合作”得以达成的五种机制——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空间博弈、群体选择以及亲缘选择。同时极具洞见地指出,合作是继突变和自然选择之后的第3个进化原则 。

  从博弈论之囚徒困境入手,生动展现了自达尔文创立进化论以来,生物学和进化动力学最重要、也最激动人心进展

  作者认为,借助于“合作”的力量,组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可以收获强劲团队凝聚力,人类社会可以达成更大化的长期利益,比如解决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消除饥荒突破癌症治疗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伟大地球上,让基因得以延续。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三):合作,行为经济学的主题

  《超级合作者》是一本怎样的书,应该划归哪一类,我是有些困惑的。汪丁丁说,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表述为“合作何以可能”,又让我突然一喜:合作不就是行为经济学的主题吗?我们身边的哪件事情不与合作有关呢?

  《超级合作者》的作者叫马丁•诺瓦克。

  我喜欢诺瓦克,无论是《超级合作者》的作者,还是那个打网球的、人称“小德”的人。

  关于合作是如何达成的,马丁•诺瓦克最有发言权。他在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基础上,提出合作是第3个进化原则。合作由进化而来,未必是诺瓦克最先提出,但是他的归纳,以及通过计算模拟所提供的证据,确实是了不起的。

  马丁•诺瓦克把数学、生物学和计算机巧妙结合起来,所做的探索是跨学科的。他对计算机极为擅长,用数字把合作的事儿、进化的事儿说得清清楚楚。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思想,把那些不讨人喜欢的数学公式都去掉了,因此,普通读者才能靠近他,听他娓娓道来。也难为他了,他曾在学术期刊发表350多篇论文,要把合作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出来,他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喜欢钻研的读者,可以去看他的《进化动力学:探索生命的方程》。

  博弈论有些高深,但是,“囚徒困境”、“纳什均衡普通人多少是知道一点儿的。简单囚徒困境和重复囚徒困境的本质差别,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我在想,为什么火车站、旅游景点饭菜既贵又不好吃?因为你再次来吃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对此,用简单囚徒困境就可以解释得通。而住所附近那些餐馆,就会特别在意“回头”客和客人口碑,这粗略可看作是对重复囚徒困境的理解

  “我为你挠挠背,你也会为我挠挠背”,这是对“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如果我为你挠背了,而你却没有为我挠背,那么,我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一生只相遇过这一次,你不为我挠背就可达到你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可以理解为你的理性选择。但是,难道我们就再也不会相见了吗?如果你的背叛并不是故意的,我是否应该“以怨抱怨”呢?还是,需要以某一概率宽容待你呢?诺瓦克的意思是说,从长远看,合作的、宽容的、主动和解的行为策略在重复博弈中占有优势

  北京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诺瓦克告诉我们的办法是,把每个企业的排污情况公布出来,以此来衡量他们的“名声”。尽管罚款或者关门也是一个办法,但名声的力量可能更大。这就是《超级合作者》里面讲述的第2个合作机制。

  感谢马丁•诺瓦克,他的科学理论再次印证了“吃亏是福”、“好人终得好报”的中华古老智慧。他的哈佛大学“进化动力学中心”,也有一位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的年轻学家伏锋,他们一起探索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合作。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四):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隐喻

  一句话概括:跨越空间与时间永恒博弈——合作或竞争。

  读后感:

  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隐喻。

  一开始,我看到作者郑重其事的讲起囚徒困境,觉得不以为然,因为那个概念就是在非学术界都广为人知,这么做不是小看读者们么?但我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自己根本不了解我以为我了解的”囚徒困境“。它是一句美妙格言,就像洛仑兹变换式或者麦克斯韦方程一般简洁,但基于简洁规律所衍生出来的,是复杂有趣。我们所熟知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单次囚徒困境以及简单的重复囚徒困境,而且只是熟知,并不了解其中隐藏的深刻的寓意,而作者则从”进化“角度思考其中的意味,并且不仅限于上述两种简单的模型,还扩充了各种因素,产生了有噪音影响的重复囚徒困境、有”情感因素“的重复囚徒困境、交替性囚徒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动态博弈。上述模型能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博弈论数学公式,发挥我们的联想,我们会发现那些东西适用于许多层次、许多方面的事物,宏观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微观来讲有微粒之间的作用、微生物间的互动,甚至还有语言的进化、生物的进化。

  总而言之,上述已经完全超出了我对本书的预期——本以为这是一本循规蹈矩的讲述数学推导的书。其实这本书和《失控》讨论的都是一个东西,即”进化“。就像书中所说”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就是用这些天体来解开牛顿引力定律方程的答案电子围绕轻原子核所做的运动,就是“解开”量子力学方程的答案。生命就是解开进化这个方程式的答案。“从作者把合作作为进化机制的第三种原则可见,合作是塑造进化的重要力量。而本书,就是从合作这一重要力量出发,试图解析”进化“的动态演化过程。

  而大师给我的震撼也不只是上述那样,否则这本书与Axelrod的《合作的进化》差别不大。到最后,作者率领的团队,竟然能用数学公式把复杂的问题给表述出来,包括对人们归属集合进化过程、结构性团体的合作进化演算。作者在书的一开始曾说一些数学概念是绝对真实的、数学是客观具体的,真理就在那里,而真理可以用数学这一非凡语言来描述。但我对数学的能力以及存在还是抱有怀疑,因为历史上的三次数危机告诉我们,数学从最低层就是不牢靠的,它或许只是被我们想象出来的产物,而不是真实的存在,不是永恒的可以贯穿宇宙的真理。但除了数学,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去接近上帝的领域呢?只有数学,只有靠数学精确性的锋利,才能把思想打磨成真理。

  数学或许的确是真理——即使它没有真理的实在,也有真理的力量。

  经典语录

  1、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2、囚徒困境是一个强大的数学比喻

  3、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选择的压力——适者生存原则会带来达尔文式的进化(也就是说,达尔文的演化论的思维模型可以扩展到任何稀缺资源下、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

  4、当这颗星球按照固定不变的重力法则永无止息地旋转时,它上面最初的一种或几种生命形态,凭借着仅有的几种能力,竟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出奇妙无比、美丽至极的无尽形态而且还在继续演化下去——这样一种生命观是何等的壮丽啊!——达尔文

  5、如果人们认为数学很不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有多复杂。——冯 诺依曼

  6、我认识到,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留给所有能够繁衍出来的生命体,而拒绝削减任何生命的过剩群体数量,并不是一心向善的表现,而是残忍的行为。这样做就是在增加这个世界的苦难。

  7、如果我们只想到山川、河流与城市,这个世界未免太过空洞;但若能想到此处与彼处的人们,虽然距离遥远,却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思维和感受,在心灵上近在咫尺,地球才更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歌德

  全文脉络:

  中文版序

  作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特征?

  从科学角度看这个问题,合作得以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方面,科学本身就是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关于为什么人类为何能如此默契的形成合作、什么是促进合作最有力利的环境因素,科学能给出最好的解释。作者所创立的进化动力学中心团队,对于”合作“的研究产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成果,例如全球范围的移民比本地移民更能促进合作的深化,合作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本能即”合作意识先于竞争意识产生于人脑中“、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公平策略总是能最先胜出。

  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展示的最后一个研究成果,它表明一个让大多数人欣慰的结论: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进化过程可能会惩恶扬善——人们经常会为现实生活的随机性而担忧,因为随机性给人的感觉是不公平的,但长期来看,在目光短浅的私利竞争中,公平永远会取得完胜。

  前言 自然选择如何将竞争转化为合作

  生物现象有其阴暗的一面,查尔斯 达尔文将大自然这一阴暗面称为生存斗争。他意识到,竞争在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核心的作用。按照竞争的逻辑,我们应该都不应该帮助竞争对手——他们都是阻碍自己走向竞争胜利的阻碍。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除了竞争,还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正是合作,让坐在终端前的你能看到我的文章——你全身的细胞都在紧密合作产生了”你“并让你看懂”我“的文章。而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就像悖论一样让人迷惑。在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相互倾轧的世界里,合作、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经过20多年的研究,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5项基本的合作机制,用数学的方式来清晰表述人类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机制可以解释我们世界上的一些现象,例如合作可以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竞争则不能( 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合作有周期性的新衰过程(生物个体的合作能力是起伏不定的,就像大自然的心跳一样,这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冲突与分裂一直存在 消失的原因)。

  另外对于合作的全新理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者认为,进化原则可以增加一条,选择的前提是突变,同样道理,合作的前提条件是选择和突变,缺一不可(三个原则:突变、选择、合作)。通过合作,进化才产生了富有建设性的一面,从基因到有机体,从语言到复杂行为。合作就是进化的总设计师。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机制

  第1章 合作机制1 直接互惠

  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直接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条件?——

  “我给你挠挠背,你也会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当两个个体再次碰面的概率高于无私行为的成本收益比时,直接互惠就能引领合作的进化。直接互惠需要一定程度的“认出”、“回忆”等认知能力。

  试描述关于囚徒困境的各种策略?——

  一、对于单次囚徒困境,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

  二、而对于简单的重复囚徒困境来讲,有冷酷策略(只要对方合作,我就合作,但如果对方背叛了一次,我就永久地采取背叛行为。这种策略容易激发对方的合作,但长期来看绝不是很好的策略,因为它过于冷酷,容易在一次变节之后终止对方合作的欲望);

  以牙还牙策略(总是怀着对对方信任的态度开始博弈,之后便模仿对方的上一步动作,只有当对方背叛时,才会采取背叛行为。这个策略是计算机模拟策略中得分最高的策略,因为它很能让对手读懂自己的下一步意图,从而在让对方选择对它自己最优的合作选项时,实现自己的最优化)

  一牙还两牙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一。除非对方接连两次采取背叛行为,否则就一直保持合作态度。这个策略更为友善,但在计算机测试中得分并不太高。。在各种计算机程序策略中,拥有”友善“属性的策略得分往往较高,也就是”永远不要做第一个背叛的人!“)

  三、在有噪音影响的重复囚徒困境下,以牙还牙策略不再是最佳策略(因为一个噪音会导致两个以牙还牙策略者重复的背叛,直到下一个噪音的出现),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最可能的最佳策略(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之二。永远以合作的态度来回报对方的合作。当遇到背叛时,以某一概率与对方进行合作。这个变种之所以能取代原种及变种之二,是因为上述的原种弊端以及变种之二的固定性会被揣摩者加以恶意利用。不过,在整个轮回中,这个变种也只是其中一个阶段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说,在动态变化的博弈环境中,最佳策略一直在变,于是就没有真正的贯穿整个博弈环境的”最佳策略“)

  四、在三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因素(比如选择背叛的玩家更能理解和接受另外一位玩家的背叛行为,但如果选择合作的玩家则会对背叛行为更加愤怒)。这时候纵观整个动态博弈过程,最佳策略是”赢定输移“(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合作行为,那么我会再次选择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采取背叛行为,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与对方合作。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采取了不同的行为,那么我会选择背叛。这个策略之所以能超越以牙还牙策略之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博弈环境演变到全是合作者的情况下,这个策略不会因为突然的背叛者而遭到打击;二是这个策略比其更加简单,只要做的好,就坚持目前的选择,否则就采取行为的转换,并不需要理解并记住对手的行为。这一策略只关注自身的得失,以确保自己在博弈中占得先机,因此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认为,由于这一策略需要更少的认知技能,它就会更加普遍的存在。)

  四、交替性囚徒困境:玩家在选择合作还是背叛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同时采取行动,此种变种指的就是针对玩家交替进行决策的囚徒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宽宏的以牙还牙成为了最佳策略。

  五、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困境选择,则介于三与四之间——我们总能得到一些关于对方意图的信息,但这样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

  ”宽宏的以牙还牙策略“与“赢定输移”策略各自有什么侧重点?——

  前者更加侧重于自己的“感受",后者更侧重于自己的”利益“。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以牙还牙“的思想过程:我现在有些后悔,希望能补偿上一轮做出的背叛行为。而”赢定输移“:如果我在这轮占到他人的便宜,那么就会在接下来的几轮中继续这样做。这两种策略还有另一点不同之处,如果两位玩家都背叛,那么”以牙还牙“只会背叛,而且不会尝试重新建立友好的关系,而赢定输移则会采取合作态度,并尝试恢复到更好的关系上来。

  两种策略各有道理,但如果我们希望在所处关系中重新达成合作,那么”赢定输移“相比之下就显得更加现实可行。总体来看,”赢定输移“更能适应错误的发生,因为这一策略主动寻找更好的结果,在双方均采取背叛行为之后,还能试图恢复合作的模式,虽然也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相反,"以牙还牙"则不会盘剥无条件合作者,但在对方背叛之后,也不会试图恢复合作关系。

  博弈环境的动态轮回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在简单的模拟环境中是这样变化的:从一成不变的”永远背叛“到”以牙还牙“,再到”宽宏以牙还牙“,之后会演变成为全部合作。最终,在一次毁灭性事件的作用下,群体成员又再一次回到卑鄙背叛者所支配的状态之中。虽然现实不会像模拟那样完美,但有些是共通的特点,即没有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也没有一种策略能获得永生。一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合作行为能维持多久,还要看多久时间才能出现合作的再次繁荣。

  囚徒困境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吗?——有,而且太多,作者他们只研究了博弈中得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尚待研究的变体,博弈论那巨大的蛮荒秘境在眼前一望无垠。这一困境没有边界。(没有边界的世界!真是让人激动人心!并且,这只是博弈论——数学对生活的众多隐喻之一——的内容而已)

  第2章 合作机制2 间接互惠

  间接互惠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它会被进化出来?——

  “我给你挠挠背,就会有其他人来给我挠挠背。”这就是对间接互惠的最好解读。我们付出成本与某个人合作,不指望这个人给予直接的回报;相反,这种行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名声,确保将来你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回报。只要期望的未来收益超过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为就会产生。

  间接互惠需要比直接互惠更加强大的认知能力吗?是的,有人曾精辟的总结了两者需求的不同:为了实现直接互惠,你需要一张脸。为了实现间接互惠,你需要一个名字。而为了得到这个名字,玩家需要语言的帮助。通过间接互惠而产生的对社会合作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和进化。而为了掌握人类语言这种异常复杂的工具,就需要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

  直接互惠已经产生了许多生物现象,那么间接互惠对于人类来说,又能解释哪些现象?——首先,就是上一个问题的答案,间接互惠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达大脑的形成;其次,间接互惠跟共情能力的进化有明显的联系,只有大概把把握了他人的心里在想什么,才能明白并理解他人的慈悲情怀,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让人掌握了”心智理论“。最后间接互惠促进道德体系的进化,它作为一项”环境因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中,一步步剔出与其相悖的道德体系。

  在间接互惠的模式下,有什么比较明智的策略吗?书中作者进行了间接互惠的数学建模,在三阶评估环境下有4096种策略,其中只有8种策略存在进化稳定性并能发展出合作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在模拟的理想环境下,”人类”残存至今的策略),它们略有一些共同特征:与好人合作被认为是好的,而背叛好人则被认为是坏的(maybe这就是因果报应论在全世界文明中这么普及的原因之一)。

  第3章 合作机制3 空间博弈

  前面的囚徒困境都隐含一个条件,也就是困境中得各方都处在均匀混合的人口环境中,每一方与其他任何一方相遇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作者发现,在均等情况下背叛者总是胜过和作者。但现实中,所有的人口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结构,那么这个现实情况是否是能影响简单囚徒困境的最终结果使合作者完胜背叛者呢?

  这章作者通过两种玩家(坚持背叛与坚持合作玩家)在不均匀空间的博弈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1、即使没有复杂的策略,当你把充分混杂的背叛者和合作者群体(汤)改成由合作者和背叛者群体构成的非均匀群体(披萨)时,进化的走向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而合作也能得以出现并发展繁荣(换句话说,不需要意识也能促进合作的产生,在一个结构化的世界中。这个结论对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理论都有意义)。2、就算身在背叛这的团团包围中,成群的合作者依然可以繁衍生息。

  作者对这章概括,我觉得比我自己概括的要完整,因此摘抄:空间博弈。这一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棋盘上,发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也发生在我们所归属的各种集合众。在任何进化过程中,其核心都是由具有复制能力的个体所组成的种群,而许多学者的多年研究也表明,种群的结构对进化有着显著的影响。无论说的是空间结构、社会网络还是标签,我们都是在表示,一些个体之间交往的频率比他们跟其他人交往的频率要高。这样一来,合作者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互助网络会或群聚,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在自然选择中获得成功。种群结构决定进化的走向。合作之花究竟能否在空间图形中绽放,也可以由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则来决定:收益成本比必须高于德平均邻居数量。这是我们的第3条法则。

  第4章 合作机制4 群体选择

  这章粗粗的介绍了作者基于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的“多层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演变,一方面要从个体角度思考,另一方面也要从群体角度思考,因为面对大自然,事无巨细才是最好的研究态度(我喜欢这种务实的、不人为划分世界的态度,因为很多研究在定义之处就会遗漏很多重要之处)。这章中,让我比较意外的结论是“许多人类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可以这么简单的推导:非利他主义的群体里成员的单体延续能力要强于利他主义的群体成员,但一旦发生群体间的战争,那么利他主义群体胜算更大,于是基于利他主义的美德在战争中传播的更广了。

  第5章 合作机制5 亲缘选择

  与谁的血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愿意努力与谁达成合作。这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增加传到下一代的基因数量,从而扩大我们未来的遗传规模。这就是第5个合作机制——亲缘选择。

  作者先缓缓的介绍了一下亲缘选择的起源于现代发展,认为这门学科在数学上走到了一个与现代系统隔绝的子文化系统里去,而其中原因就是无法提供一个系统的、实用的数学模型。亲缘选择理论的核心基本思想,就是由汉密尔顿提出的内含适应性概念。但作者认为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虚无的概念,首先内含适应性不能实际计算——基于互动博弈的难以计算还有违背现实的前提,因此它只是个数学假设而非一个稳健的数学模型;其次,内在适应性理论预测的结果与标准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致,但前者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基于奥卡姆剃刀理论,前者应被剔出;其三,即使前面的问题都不存在,汉密尔顿规则也并不成立。

  另外,有人说内含适应性理论是基于以基因为中心的方法,但这一理论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当人开发一种真以基因为中心的模型,就会发现并不需要利用内含适应性的概念。总结一句,就是作者认为亲缘选择论需要一个更加正确的范式。

  第二部分 合作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居功至伟

  第6章 生命起源于合作

  进化动力学中心(PED)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在这里探索生命的奥秘。遗传信息的载体RNA——核糖核酸的出现,预示着生命的诞生。没有背叛者的细胞繁殖得更快,也更有生存优势。

  生命是解决办法,那么,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迹就是用这些天体来解开牛顿引力定律方程的答案,电子围绕轻原子核所做的运动,就是“解开”量子力学方程的答案。生命就是解开进化这个方程式的答案。

  这章讲到生命起源的前生“RNA”的进化难题——艾根悖论(艾根认为,如果不考虑修正失误的酶,那么复制分子链最长可达100个字母左右。但为了让复制分子链能容纳失误修正酶的编码,则必须要比100个字母长出许多才行)。作者认为,合作的“超循环“机制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由相互依存的RNA分子组成的循环形式,每个分子都在进化自我繁殖的化学反应,并同时帮助循环中的下一个分子繁殖)。不过超循环机制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如何解决搭便车、寄生虫之类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之前的多层选择理论——在细胞内部,背叛这可能会获得胜利,但没有背叛这的细胞却可以胜过拥有背叛这的细胞,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制环境中,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少有背叛者的团体。

  第7章 细胞社会

  一般情况下,我们身体里的许许多多细胞都能和谐相处,成为多细胞有机体的一部分。但是,总会有细胞站出来反抗主体,破坏细胞间的合作,这时医生就会告诉你说:你患上癌症了。治疗癌症的新思路,就是让细胞恢复彼此间的合作。

  这章,我读下来没什么可以特别概括摘录的。

  第8章 蚂蚁社会

  众多蚂蚁通过分工合作而形成蚁群——超个体蚂蚁。这种社会性动物群体,具有个体蚂蚁所不具备的特性,合作机制让蚂蚁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爱德华•威尔逊是研究蚂蚁的超级博物学家,他的《蚂蚁》一书荣获了普利策奖。

  这章略略介绍了”蚂蚁“这种神奇的生物,如果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就去看《蚂蚁的故事》吧。

  第三部分 我们是才艺卓绝的超级合作者

  第9章 服务于间接互惠的语言进化

  语言由进化而来。只要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从语言中获益,语言与合作就可以同步进化。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的变迁,也留下了进化的痕迹。

  作者认为,生命所在的环境和生态决定了对语言的需求。他是这么描述这个结论的:如果我们是整天在草地上四处游荡的四蹄动物,那么我们要说的话,不过就是”好吃“、”那边有美味的青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游过充满浮游生物水域的蓝鲸。所有要交流的事情,就是下一顿饭到哪里找、如何驱赶鱼群等,根本不需要语法,行胜于言。但是,在一个充满社会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环境中,在生死存亡依赖于快速传播重要信息的地方,利益就超越了成本,句法式沟通方式也会赢得游戏。此时,语言就会生根发芽、含苞待放。尤其是在群体成员之间的的互动非常复杂,充满若隐若现的政治情况之时,语言更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语言就是这样在肥皂剧般的互动和政治阴谋中诞生的。

  这章讲到”不规则词汇的衰退“遵从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其中的”误差条“非常小。数学函数对这一衰退给出这样的解释:使用频率较标准动词低100倍的动词,其规则化的速度会提升10倍以上。换句话说,动词的进化速度与其在英语语言中普遍性的平方根成反比,不那么经常出现的不规则动词,会被人更快的遗忘。(语言呈现出如此清晰的数学脉络,实在是让人吃惊)

  想要做拓展阅读的,可以看《语言本能》。

  第10章 “欢乐颂”取代“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的资源,必定无法长久维持。因此,为了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开展全球范围的合作。幸运的是,有一种合作机制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它的名字叫:间接互惠。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正在他人的注视之下,就会变得更加宽厚仁慈。基于”名声“的博弈,或许能改变工公地悲剧。

  第11章 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

  即便人们自身无法从惩罚行为中获益,人们也有意愿为集体和社会利益而惩罚他人。实验告诉我们,实施报复性惩罚的玩家,成绩往往都很糟糕。对于公共事业来说,奖励比惩罚更能促进合作。

  在这章中,作者通过实验,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心得:通过将公共品博弈与定向互动博弈联系在一起,就能解决公地悲剧。也就是说,与其停止合作并影响到传统公共品博弈中的所有玩家,不如只停止与那些背叛者的合作,甚至还可以对其他的合作者予以奖励。公共博弈品中的合作者能赢得好名声,使得其他合作者更愿意与他们进行私下一对一的交易,就像那些有绿色环保名声额公司更容易获得商业机会一样。

  最后,作者在这章里认为奖励不仅仅能让我们以合一的精神高效工作,还能激发出创造力。想要激发创造力、鼓励人们提出原创性的想法,最好的手段是胡萝卜而不是大棒。(这个结论也是很有意味的)

  第12章 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三度影响力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分隔都是六度,但影响力却仅能波及到三度。实验告诉我们,利他、合作等行为也存在着三度影响力。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关系,如果每个个体的邻居数量较少,对合作者就更加有利。

  这章讲到进化图论,针对群体网络的瞬间状态,研究了给定固定群体结构是如何影响进化的结果。下面是作者的研究成果:

  合作与网络结构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联。总体来看,如果每位个体的邻居数量少一些,就会对合作者更加有利。平均邻居数量被称为”图的度数“k。距离来讲,环形图的度数为2,因为每位个体都有两位邻居。计算机模拟过程显示,下面这条简单的规则支配了所有类型的网络:如果收益成本比大于度数,那么合作者就比背叛者更加充裕。

  上述结论有许多有意味的推论。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些结构能比其他结构更能有效地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特别是在玩家之间关联度较低时。

  第13章 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

  数学天才科琳娜•塔尼塔用数学公式告诉我们: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

  我们所拥有的各类集合的会员资格,以及无数的社会网络,是如何对合作产生影响的呢?如果我与你在几个社会集合中都能相遇,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互动机会。但互动到何种程度,我才会开始产生更多的合作倾向呢?如果我加入更多的集合,并将时间均摊到所有集合中,是否会有帮助呢?如果我加入更小规模的集合,在小规模环境中与他人相遇,是否会有帮助呢?从进化思维思考上述问题,就形成了进化的集合理论。于是,关键问题就变成了:在以集合为单位的群体中,我们如何去理解群体的进化动力学?

  在研究中,作者及其他研究者,研究出了一个公式。在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其中三个结论:1、集合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动性大小合适,合作者就有机会在一起共处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机会逃脱,远离试图盘剥他们的背叛者;2、集合是促进合作进化的最具潜力的结构;3、存在最佳流动性,使在集合中的合作性倾向最大化。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跳出本书关键的囚徒困境博弈,用其对立的合作困境思考合作与竞争。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思维模型(进化中的一个关键定理),预之其详,请看书中最后一章。

  结语 合作引领我们走出“困境”

  我们人类是超级合作者,只有我们才能使用全部的5大合作机制。而另一方面,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五):在一起在一起

  1 只要做的好就坚持,否则就换。

  2 高龄蚂蚁从事高危职业。

  3 全球蚂蚁重量和全球人口一般重,存在了一亿年.

  3 全球蚂蚁超过除人类之外陆脊椎动物总重,超过所有昆虫总重一半还多

  4 真社会性组织只有15种。裸鼢鼠是脊椎动物另一个唯一.

  5 真社会性:只有一个巢,雌性不分巢.

  6 穷人拥有它,富人需要它,它比上帝更伟大,它比魔鬼更恶毒.

  没有什么比上帝还伟大,没有什么比魔鬼还恶毒.

  答案 noting

  7 纳什推荐信只有一句:此人是个天才。

  8 英语不规则动词在衰退,规则化,更易学习。不规则动词产生的原因何在?

  9 数据库中 政治家名人更多,活着的著名人物比前辈出名,数学家最没名气,现在名声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10解决公地悲剧,只能从技术寻找答案。历史均是如此。 作者想要道德。

  11如果人们知道自己被人注视,会更加宽厚仁慈。

  12美德的基础是罪恶。奖励的基础是惩罚。合作的基础竞争。

  13一人快乐,朋友的朋友增加10%,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增加6%。快乐的 三度影响。

  14 你朋友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多,所以你们是朋友。

  15 集合越多,合作越多。更容易逃离背叛者。

  非洲谚语:如果你想走的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的远,一起走。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六):外行看热闹,蛮有点意思

  朋友推荐了一本好书,《超级合作者》,很难归类。看书名像是管理学,作者是生物学教授,描述的是生物学结论,内容却是人类行为学,很多概念却源自经济学,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观点很新颖,例子很有趣,逻辑很清晰,理论不深奥,所以我这外行还觉得蛮有意思的。 它的主要观点是 “合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中“突变”和“选择”之外的第三条进化原则,也就是除了相互竞争之外,大自然还有相互帮助的法则,这一互助法则可能比竞争法则更为关键。书中例举了大量人类行为学方面的实验和分析,比如对著名的“囚徒困境”策略制定了各种规则,然后将这些规则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不断PK,最后的胜利的规则应该是什么呢? 1. 冷酷策略:只要对方合作,我就合作,但如果对方背叛了一次,我就会永久地采取背叛行为。 2. 以牙还牙:总是怀着对对方充满信任的态度开始博弈,之后便模仿对方上一步的动作,只有当对方背叛时,才会采取背叛行为。 3. 一牙还两牙:“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除非对方接连两次采取背叛行为,否则就一直保持合作态度。 4. 永远背叛:不论对手策略如何,总是采取背叛行为。 5. 无条件合作:不论对手策略如何,总是与其进行合作。 6. 宽宏以牙还牙:“以牙还牙”策略的变种。永远以合作的态度来回报对方的合作。当遇到背叛时,以某一概率与对方进行合作。 7. 赢定输移:如果我做的好,我就会重复我上一步的行为;如果我做得不好,我就会改变之前的行为 经过200轮的模拟,“永远背叛”策略在100轮时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却存在着一线希望,到最后“永远背叛”策略的玩家逐渐被削弱并最终消失,“宽宏以牙还牙”取得了胜利,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对方的好意,但会偶尔谅解对方的恶行。当然“赢定输移”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甚至分数比“宽宏以牙还牙”还要高,它们在人类合作中都占有一定比重。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七):书摘

  稳定性是否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反过来的多样性是否是稳定性的原因...

  如果我做得好,我就会重复我上一步的行为;如果我做得不好,我就会改变之前的行为。

  当遇到背叛者时,这一策略会以某一给定概率,用无法预测的方式采取合作。

  你永远不会因为太过宽容而输掉游戏。

  没有一种策略是真正稳定的,也没有一种策略能获得永生。一切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人们之所以决定以聚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而不是随机分散在各处,目的就是为了合作。

  在一个结构化的世界中,不需要聪明的思想也能促成合作的产生。事实上,根本就不需要有大脑。

  绝大多数进化理论学家都坚持认为,所有的适应行为与现象都要用个体自利进行解释。

  许多人类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

  基于物理现象的细胞间竞争

  通常来讲,不太可能对一位个体的适应性进行解构,并拆分成多个组成部分。

  “适应度景观”(fitness landscape)

  由于选择和准种的力量,在行进于生命遗传可能性之中时,进化过程是会出现偏好的。

  当突变率超越某一个精确界定的临界值时,遗产和传承就会土崩瓦解。

  科学家不是给出正确答案的人,而是问出正确问题的人。

  在细胞内部,背叛者可能会获得胜利;但没有背叛者的细胞却可以胜过拥有背叛者的细胞。

  拥有智慧是转瞬即逝的一刹,智慧本身就具有自我毁灭的特性。

  自然选择对于年迈之人的命运持相对冷漠的态度,因为他们与进化过程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低(除非,长者能利用他们的智慧来帮助家人更好地形成合作,更好地生存)。

  昆虫“和人类一样,能够在不存在理性动机的情况下创造出文明”。

  结果,雌性就成为了二倍体(它们拥有两份整套的遗传代码,或称基因组,人类也是这样)。雄性是单倍体,因为它们只有一套基因组。这种决定性别的方式,被称为单倍二倍性,能确保姐妹之间的亲缘关系要强过与她们自身后代之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为自身基因争取生存的最佳机会,就是互相照顾,而非自顾自地产卵。

  和数学家不同,生物学家不会因为出现一个例外情况而放弃整个思想。

  左翼势力因之前关于种族科学的错误理论而变得异常敏感,因此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包括人性本身都具有生物学基础,这一类思想都非常可恶。

  如此一来,语言就将人类进化扩展到了纯粹的遗传领域以外,而将文化囊括在内。

  最具适应性的“适者”,就是被模仿最多的人。

  我们总是认为,是我们人类发明了语言,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语言创造了人类。

  我们的祖先克服误差限度的方法,不是试图发出更多的语音,而是将几种易于区分的语音组成词汇。

  我们进行数学分析时发现,当在学习过程中给孩子展示出很多冲突信息时,并不会出现语法一致性——每个人最后还是在使用不同的语法规则。

  没有利他主义者,就没有搭便车的动机。没有圣人,也就没有罪人。

  中立突变体的固定概率,就是群体规模的倒数。

  繁殖可以是遗传上的,也可以是文化上的,具体取决于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细胞、动物还是人。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八):复杂事情的量化分析

  记得一两年前好基友打算自学博弈论,发现上千页教程的主要内容是数学公式后,记起自己大学后再未背过公式的事实,遂作罢。

  如何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为自己争取较大的利益是博弈的基本思想,双赢策略看似得分高,但并没有自私的策略保险;并且你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和你一样自私。

  这是博弈的简单表述,研究博弈的思想是把这些情况量化,用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来看各种策略的演化。

  提出设想只是第一步,建模过后的数学分析才是主要工程。

  把生活量化分析,这太nerdy、太对我胃口了!

  只是到后面,本书失去了开头的简洁,不是很容易坚持下去,但前面的几章倒是真的很值得一读。

  即使不是囚徒困境这种“事关自由”的大选择,光是“男友三天没有主动联系我我要不要主动联系他”也可以用来试验各种策略嘛╮(╯▽╰)╭

  ————————————————————————————————

  其中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并且不是像《走进发展心理学》里的那样轻描淡写,本书不仅在扉页刊登了作者的大照片,书中关于作者求学及研究博弈论的部分甚至成了书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拿出来单独成章,至少一章是讲不完的。

  而作者对于科研的认识我也很赞同——尽管数学只是工具,但没有工具你是撬不开赵四家的门哒;况且这个学科本身还有完美自洽的结构和极简的内在逻辑╮(╯▽╰)╭

  看完这部分当真是想把数学分析再学一遍呢~

  嗯, 说好的吉米多维奇还没做呢。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九):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的最佳博弈策略

  这是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几乎没人否认。但这也是一个合作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我们总是对负面的信息有更强的感受度,所以总认为成功和崛起,总要靠战胜和挤压别人,总认为蛋糕只有那么大,别人多分一点自己就少一点,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办法是合作把蛋糕做大呢?其实,合作一直就在我们的基因里,是合作让人成为了人。每个人,都是一个超级合作者。

  或许,我们被物竞天择思想影响太深,其实,严复的这个翻译并不准确,达尔文的意思是基因变异、自然选择;同时,达尔文强调的是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

  这本书的作者马丁.诺瓦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明星,平均 每年在顶级期刊发表30余篇文章,《纽约时报》2007年就发表专访为他立传。

  这是一本跨学科科普神作,其内容涵盖生物学、社会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作者通过大量计算机模拟实验量化和数学方程表达,科学、强力、成功地论证了,合作在生命起源、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给我们很多有关社会合作的启发。

  一、合作是生命起源的总设计师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无论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还是从蚁冢、村庄到城市的发展,合作始终是创造性的源泉。其实,就连生命、语言,也是合作的功劳。

  (一)生命的起源——分子合作

  传统观点认为:生命起源于第一个复制基因横空出世,并由此引发随后的进化。那一刹那如此幸运,就像希腊宇宙论中所讲,从“茫茫无边的黑暗”虚空与混沌之中,主管原生大地的盖娅女神诞生了。

  其实,这样一个神奇的时刻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没有“奇点”,也没有生物学“大爆炸”,只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化过程。在那漫长的远古时期,化学发展环境逐渐丰富,再加上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不断积聚着合作的契机,有些化学序列出现催化反应并加速,尔后两种互为补充的化学序列,会利用催化反应进一步彼此完善,这就是最初的分子合作。这样就一定会出现可以复制的分子串,它们与无法复制的分子串相比,能更加快速地吞并基础单元。当复制的速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拥有复制能力的分子串就拥有了压倒性优势。如此看来,合作行为比生命本身的历史更为久远。

  (二)死亡的本质——分子不合作了

  在童年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细胞的合作会出现激增的趋势,但随着年龄增长,细胞也会开始出现反叛倾向。

  绝大多数细胞突变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有些突变可能非常危险——这些突变可能引诱细胞在不该分裂的时候进行分裂;可能会在人体指示细胞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小我采取自杀行为的 时候,阻止细胞采取相应的行动;还有可能会干预细胞停下来休息并完成自我修复。如果细胞不正常工作,就会不断增殖,去完成自身的自私企图,而不再为了整个组织而服务。于是,细胞散伙各行其是,合作架构崩溃。癌症就是细胞间合作失败的结果。

  那么,治疗癌症,延缓衰老,阻止死亡,就是让细胞重新合作。

  (三)语言从何而来

  语言的诞生,也许是过去6亿年间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其 重要意义甚至不亚于生命的诞生。如果某人有了一个好主意,那么立刻就可以将这个主意公之于众,而不需要借助裂变、交配或感染等手段,将其影响力传递到下一代。

  我们总是认为,是人类发明了语言,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语言 创造了人类。找到语言的起源,能对人性起源的研究起到巨大的 帮助作用。

  在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生死存亡依赖于快速传播重要信息的地方,利益就超越了成本,只有高效沟通才能赢得博弈,所以除了动物通用的语音,还需要语法,以完成更复杂、精准、有效率的沟通。就此,语言就会生根发芽。互动越频繁,社会构成越复杂,语言越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越需要一颗高级的大脑去承载和运行。

  研究显示,合作的进化与语言的进化有着很强的相关性。语言在进化过程中一定存在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我们那些口才较好的祖先,其适应性能够逐渐得以增强,这反过来又会促进语言的进化。

  二、人类合作的5大机制

  (一)直接互惠。这个容易理解,比如两只猩猩互相梳毛,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梨子,等等。

  (二)间接互惠。就像我给你一个苹果,就树立了一个好名声,就可以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也就会有人给我一个梨子。名声,是促成合作,甚至是破解“公地悲剧”的利器。

  (三)空间博弈。只要将地理和空间因素引入,不需要聪明的思想和明确的规则,就能促成合作的产生。经过计算机模拟,合作者的平均出现频率是31.78%。

  (四)群体选择。达尔文说过:“毫无疑问,如果某个部落拥有一批愿意牺牲自我、帮助他人、成全共同利益的成员,那么这个 部落就能胜过许多其他部落。”模拟计算发现,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自我牺牲基因会在150代之后基本从群体中消失。但一旦 出现战争,就能存留下多得多的自我牺牲基因。可见,许多人类 美德都是在战争的严酷考验中锻造出来的。

  (五)亲缘选择。大家都知道,血浓于水,亲缘关系紧密的个体之间更容易产生合作。其进化原理,就是合作行为能实现传递基因的自私目的,虽然这一机制是通过亲属而非个体本身来运转的。

  三、最佳策略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种博弈场景,那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呢?通过对若干种策略进行大量计算机模拟计算,好策略主要有三种。

  ①基本策略:以牙还牙。一开始对对方充满信任,只有对方背叛,我就背叛,你若改回合作,我就继续合作。

  ②交替博弈最佳策略:宽宏以牙还牙。交替博弈的意思就是双方对的反应不是同步的,就像出牌,是一前一后的。因为人并非总是理性,所以有时会犯错导致背叛,那为了合作继续,最好的策略在“以牙还牙”策略基础上,遇到背叛时,每三次背叛中采取一次合作,但不能让对方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表现出友善。

  ③同步博弈最佳策略:赢定输移。如果我们在上一轮中都保持合作态度,那么我会再次进行合作。如果我们都采取了背叛,那么我会以某一概率进行合作。如果上一轮我们采取了不同行为,那么我选择背叛。

  四、奖励还是惩罚?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为了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沿袭了一种看似简单直接的手段:以惩罚来进行威胁。

  这样做靠谱吗?是最高效的吗?

  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104名本科生参与了重复性两人囚徒困境的变体博弈。成对的两位玩家可以在合作、背叛和代价高昂的惩罚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合作”意味着为了让对方得到 3块钱,而付1块钱。“背叛”意味着从对方处拿走1块钱。“惩罚” 意味着为了让对方输掉 4块钱,而支付1块钱。

  通过观察玩家之间1230 次重复性互动,每一次互动时长在1 轮~9轮之间不等。一对在4轮中保持合作的玩家,分数并列第一。那些忍受暴力、不愿反抗的玩家,成绩也很不错。在连续两轮中,一位玩家虽然每次都遭到背叛,却始终坚持合作,之后继续维持宽容,最终赢得了总分第六的成绩。而与他对弈的那位背叛者,在最后3轮中被感化成为合作者,最后排名第19。还有一位合作者在背叛面前忍无可忍,以惩罚予以应对。5轮之后, 背叛者还是没有采取合作。最终,他们分别获得第25名和第22 名。有一位合作者,在遇到背叛者的时候,以惩罚作为回应。这样就触发了背叛者的报复性惩罚,之后便是一轮接一轮的惩罚 与反惩罚行为。这两位最终排名第30位和第25位。 还有一对玩家在相互合作后,一人实施惩罚,激起双方的背叛,惩罚者最后排名29,他的对手排名24。

  这个实验的一个洞见是:惩罚与较差成绩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联系。表现最佳的6个人一直都没有使用过惩罚手段。相比之下,成绩最差的也是使用惩罚最频繁的几个人。研究显示,分数最低的玩家,使用惩罚手段最频繁,因而激起了报复的恶性循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作者认为,与惩罚相比,奖励能够引导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方式。奖励不仅能让我们以合一的精神高效工作,还能激发出创造力。

  五、合作“三板斧”

  这本书给我们更大的启示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认为的赢家的属性:心存希望,慷慨大方,宽宏大量。

  “心存希望”意味着,我们遇到一位陌生人,应该希望可以通过努力,与其合作。“宽宏大量”意味着,我们如果遭遇背叛,那就尽其所能去重建合作。“慷慨大方”则意味着,我们不要目光短浅地看待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不要抱怨谁得到更多、分得的蛋糕更大。相反,接受公平甚至略少一些的分配,同时享受合作这种更高生产力、更有帮助的方式——把蛋糕做大,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分到更多。

  有一句非洲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一起走。

  《超级合作者》读后感(十):直接互惠看脸,间接互惠看名

  汪丁丁说过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就是“合作何以可能?”,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诺瓦克代表作《超级合作者》便是研究人类合作的五种机制:

  1、直接互惠

  直接互惠用通俗预言讲就是,我给你挠背,你也会给我挠。直接互惠促成人类合作的原理是通过重复博弈中的“争锋相对”最优策略,实现对背叛行为的惩罚促成合作,但是,惩罚容易导致报复的轮回,所以还需要宽容,重新开启合作。

  2、间接互惠

  间接互惠,通俗点就是我给你挠背,别人也会给我挠。间接互惠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是信息沟通,也就是语言。其次,是名声,名声好,陌生人也愿意信任你,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对于直接和间接互惠,有个很好的总结:直接互惠看脸(看是不是熟人,所以增加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有利于合作),间接互惠看名(看合作者的名声怎样)。

  3、空间博弈

  单个合作者因为愿意合作,更容易形成互助团体,在自然选择(竞争)中更容易获得成功。这里还有个特点,就是合作团体中,人数较少有利于达成合作,这也是现在流行的小团队作战。

  4、群体选择

  群体间的竞争,由合作者组成的群体更容易成功。也就是鼓励内部合作,容易增加组织的战斗力,在促成合作中,奖赏合作比惩罚背叛行为更有效。

  5、亲缘选择

  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道金斯研究表明,动物基因的自私,并不表现为绝对个体的自私,如果群体更有利于基因的传递,那么个体是宁愿牺牲自己的,亲缘利他行为,促成了血缘关系无条件的信任,但这种牺牲是随着血缘的远近逐渐递减的。

  诺瓦克把这五种机制用来分析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首先是分子的合作,促成了细胞,细胞的合作促成了生命,生命的合作促进了社会性,包括蚂蚁、蜜蜂这些动物表现出来的分工协作的社会性。

  更重要的是,因为间接互惠需要语言沟通,所以促进了语言的诞生,语言促进合作,更重要是语言改变人类大脑的结构,使人类智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超越其他动物,而且语言导致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使得人类文明大发展。

  《人类简史》作者也认为,是合作促成了人类文明的诞生,但是他认为人类合作的达成是基于虚构的力量,想象的共同体,比如宗教、国家、公司等。

  我个人认为,这是倒置因果关系,人类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汪丁丁在《行为经济学讲义》里面从:社会网络、脑科学(含心理学)、博弈论来研究合作何以可能。《超级合作者》主要是博弈论的视角。

  汪丁丁说人类小的合作需要具体的目标,但是超大型合作就需要虚拟的目标(比如意识形态),所以并不是虚构的能力促成了人类合作,而是人类因为需要更大的合作而进化出虚构的能力。

  因此,诺瓦克认为,合作应该是达尔文进化论中,除了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第三种进化准则。但是,作者也强调,因为利益的诱惑,背叛破坏合作的行为一直伴随着人类,人类为了不走向仇恨的循环,重新开启合作,特别需要宽容的能力。

  最后,作者补充了合作的两点最新研究成果:

  1、合作是本能,进化过程中合作已经刻在基因里。

  2、外文化的移民,更有利于促成深度合作,美国就是例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