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卡的曙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4: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10篇

  《那卡的曙光》是一本由特威西格耶•杰克逊•卡古瑞 / 苏珊•林维尔著作,华夏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一):《那卡的曙光》:日行一善与丈量大地

  如果按照文艺的标准衡量这部纪实作品,它显然是差强人意的。作者组织材料方面表现中规中矩,尽管可以将事实表述清楚,但对于读者,这样的作品是无趣的。因而单从阅读角度,这部作品并没有太多的价值

  OK,其实文字是被人们用来表达的,但表达的终点并不只是取悦。《那卡的曙光》记述的故事,会让所有人感到一种力量。它既莫名,又顺理成章

  “日行一善”

  最近接触了公视•人生剧展的系列作品。没有商业片的浮躁,故事的结构会在观众眼里得到最充分的呈现,所以我们讲对于文艺作品,阅读同时也是再次创作过程,因而有怎样的读者,往往会决定地区时代的文艺主流,但很遗憾,作者对固执大众却显然无能为力

  公视的人生剧展选材大多是小人物生活剧本来源往往是今年台湾文坛近年来较出色的作品。或许好剧本不一定可以拍出出色的影片,但无论对于投资方还是制作者,对优质的向往,是业界起码的良心

  这个系列中有一部是以泡面主题的《喂,水开了没》,围绕着一家将“超人作为品牌的小型泡面公司要求完成送货工作的同时“日行一善”,即做“超人”,帮助路上遇到的有困难市民,市民有困难也可以向他们求助。这是一部很温馨片子,尤其是在我们的都市日渐高速日渐冷漠时,温暖稀缺而被珍视。

  而在《那卡的曙光》里,主人公“我”是一个从贫苦家乡乌干达刻苦攻读终于离开家乡在美国找到一席之地的“寒门学子”。家乡的恶劣环境和因此而造就的蒙昧的人们,却让他始终挂念。这本身就很难得,毕竟就人类而言,抹去不愉快的记忆本能,因而对于那些“衣锦还乡”的成功人士,他们期待的是通过给予得到虚荣高傲,而非真诚渴望救赎苦难中的人们。

  所以对于这部作品,“我”本身就是“曙光”,因为善意,并未因追逐利益而从心底离开。行善很容易,但真正用生命诠释,却不那么简单

  “丈量大地”

  人类之于地球,再渺小不过了。但偶尔,人类会拥有丈量大地的勇气,因为有梦想,也因为爱。

  “我”的梦想当然不止于泛泛地帮助同乡那么简单,“我”真正要做的,是为家乡,更确切地说是为孩子们奉献一所学校。这看起来无异于痴人说梦,在乌干达,除了荒芜肆虐疾病,什么都是贫乏的,当然也包括热情——精神上的阻碍永远强大物质,“我”要应对的是质疑甚至是嘲讽,而拥有的,仅仅是梦想和行动的勇气。

  我不知道,像作者杰克逊这样的“我”,四处碰壁和付出勇气后在荒凉上垒起的学校究竟能否改变什么,我也不知道像“我们”这样不肯抛弃善良和梦的人可以走多远,但至少在心底,我们无愧。与其畏惧,与其沉默,不如走下去,一步步丈量远方,一点点掩埋丑陋

  如果你依旧向往美好,依旧怀抱着希望,我想,你一定会喜欢这个故事。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二):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作者杰克逊在非洲乌干达一座小农场里长大,幸运的是,父母勉强付得起他的学费。他在学校表现卓越,得以进入国立大学,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当他和妻子回到乌干达时,很震惊地看到许多人在他父母家门外排起长队,想向他求助。其中很多人生活艰困,难以扶养死于艾滋病的亲人孩子,他发誓要为孤儿们开设国内第一所免费学校。

  自2001年起,作者特威西格耶•杰克逊•卡古瑞开始自筹款项在乌干达农村修建免费学校,以挽救当地大量的艾滋孤儿。时至今日,已有两座学校建成,除此之外,净水、农业支援和图书馆项目开展起来,使曾经被疾病折磨奄奄一息社区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上万名的孤儿得到了良好照顾。杰克逊对当地社区的改造也引起了众多媒体关注,他由此获得了2012CNN年度英雄,并登上《时代》周刊。杰克逊的远景是,到2020年,那卡计划救助服务十万名孤儿。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三):爱的曙光

  《那卡的曙光》是一本让人内心涌动爱的书。特威西格耶.杰克逊生活在乌干达那卡叶兹村,这是一个极为贫穷地方,艾滋病毒泛滥,很多人死于艾滋病,人们无法摆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所以那里孤儿特别多,没有人供养他们,恶性循环让这里了无生气。杰克逊是幸运的,他的父母可以勉强付得起他的学费,所以他接受教育,而且成绩非常好。在父亲不同意他继续读书的情况下,他想尽办法读了高中、大学,最后到美国工作。

  自己因为接受教育而出人头地,他没有忘记家乡,在妻子的支持下创办了,面临着几乎不可能跨越的种种障碍,从一英亩土地开始,和当地人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盖起了一间间教室。免费的学校,招收当地孤儿,因为学校的建立需要资金,他们到处募捐,很多组织支助了他们,还有一些个人也在支助他们。一所学校建起来了,相应的一些净化水的设施也有了,孩子们不用再喝那些被污染了的水,他们不再饿肚子了,食堂可以免费提供午餐晚餐。相应的医院出现了!杰克逊呢?作为这所学校的理事,买完一个人的机票,他便无法给妻子和儿子再买机票了。所有的钱都用作学校建设上。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辐射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这难道不是一个传奇

  本书由杰克逊自己讲述创办学校的过程,真实感人,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有家人,有当地的人,有各界人士,他们都在付出着爱心,为了那些孤儿。教育改变了作者,于是作者想用教育来改变家乡的人,那么多孤儿,他筹到资金后,把他们送到了中学学习,很多孩子有理想,他们有的想当老师,有的要回到家乡做一名司机,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杰克逊在努力,他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跟乌干达的那卡叶兹村里的生活相比,我们是多么幸运,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缺吃不缺穿,但我们却缺少了目标无所事事日子虚度了许多年华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梦想的力量》,讲了一个小男孩瑞恩为了让非洲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喝到水,他开始了实施梦想的过程,30口井,是瑞恩对非洲孩子的爱。

  有爱,就有一切。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四):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种信念的传达

  我不想去评判书写的如何如何,只想说几点读后的感受

  1.非洲真的充满不幸多灾多难,贫穷、战争、疾病,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但我在书中感受到了非洲人民的那种顽强乐观。不仅这本书,非洲十年更是如此。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有多么的幸运,但又有多少人在抱怨着这社会是如何如何,不去想想自己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2.恶性循环,一如书中主人公说讲得那样。如何破解?教育。对,就是教育。那卡的艾滋病孤儿学校其实就是在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期待有一天教育能改变人民落后观念,教育可以让人们认清政客们的嘴脸,而不再为一点小利出卖自己的权益。教育,百年大计,这条路注定布满崎岖。那卡的曙光,我想也是乌干达的曙光,是非洲的曙光。

  3.感谢特威西格耶的坚持,还有他背后那些无数的支持的人。你们一同搭建这个希望的奇迹。非洲,距离我太遥远了,我能做得就只有向所有看到这篇书评的人推荐这本书,关注那卡,关注那些与命运奋斗的人。大爱无疆,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肤色,愿天佑非洲,希望有更多的曼德拉能带领非洲人民走出这一切的不公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五):做什么与怎么做

  济贫扶弱,是一项人类永远在为之的“对的事”。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都位于黑非洲,这里的人们极其贫困人均年收入区区几百美元乡村更差,为城市的数十分之一),许多地方没有自来水,饮用水污染严重,疾病横行。《那卡的曙光》中的乌干达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尤其令人忧心的是,艾滋病这样一种人类至今无法征服的绝症,在乌干达相当普遍,包括母婴传染。每一天,都有1400名携带艾滋病毒的婴儿降生,这1400个孩子是注定在人世停留不了多久的。在农村地区的医院,因为艾滋病而死的病人太多,甚至太平间都没有足够空间停放尸体,只好把尸体摞起。人一旦贫困,就希望有人扶助。本书的作者杰克逊每次回乡,相亲们都在他家门口排队等着帮助;他在把那卡学校经营起来后,每到一处地方(本为筹款),别人倒向他寻求援助同情弱者恻隐之心人人有之。可面对一双双伸过来的手,你能做什么?你会怎么做?

  物质(和金钱资助是人人都会想到的事。但这样的资助总有限度,并且容易滋长被资助人的懒惰习性。杰克逊想到的是办一所学校——主要收养那些可怜的、受过很多苦难的艾滋孤儿。是的,他并不是个特别有钱的人,所以,建立学校,当然是从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开始的。他得到处求人办事,两大洲来回跑拉赞助。书中其实并没有过多描写建立学校的过程的艰辛,却将许多笔墨放在那些可爱的孩子身上。因为小小年纪就经受过太多人间冷暖,这些孩子们进入那卡之后都怀着感恩之心,而且对一切新奇知识事务都充满强烈好奇心淳朴善良。杰克逊建立学校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教给孩子们知识——同样还教会了许多课堂知识之外其他的技能,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态度。学校建立之初他就告诉老师们,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建立起不可替代的自尊,让他们不再自我怀疑,勇于思考,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卡虽然是一所慈善性质的孤儿学校,可是办学的理念方法也同样值得一般的学校借鉴

  杰克逊带着他的学生去大城市,去参加慈善活动,让他们看到更广大的天和更多的好心人,以及,其他的贫弱者(也许比他们自己更贫弱)。这些场面经历会在他们童稚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烙印。从那卡毕业的学生,终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亲自来改善家乡的落后面貌。这是杰克逊的心愿,是许许多多的资助者的心愿,也是全世界各地爱心办学人士的美好心愿。

  做善事——我们可以理解成做“对的事”。这个事情,有人偶尔为之,有人终生不为,而有些人,却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杰克逊即是。的确,他是经历过不少挫折,好在他足够坚定,足够乐观。他和那卡学校的故事让人明白:只要有坚定不移信心持之以恒信念和无限爱心的汇聚,即使没有太多的钱,一切也都会慢慢好起来。当然,让一切慢慢好起来,他能做的始终如一的事便是:真诚。正是这真诚让他一步步地将学校建立完善和扩大,正是这真诚让他收获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浓厚情意,让他相信并且将这相信传递给了被他帮助的人们:我们的日子,会好起来。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借鉴书中提供的信息参与到支援乌干达地区的慈善活动中去。“资助”这种事,真的未必需要你多么有钱。

  这还是一本有关信念和努力的书。怀持善念,背负希望,诚心诚意脚踏实地,坚定信心——你说,还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好呢?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六):那卡的曙光

  《那卡的曙光》给我的感觉就是慈善类书籍,眼下也很是流行这类书,尤其关于支教、非洲、疾病、卫生等这些方面的,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内容朴实,没有什么精美词句,就是一本作者的日记本记录了过去、现在、未来。让我们也认识到原来还有那么些地方是让人如此揪心,让人如此关注。其实作者的家人支持他让我很是感动。我认为现实残酷可能会摧残这类善举,但是往往就给了我们意外。

  先了解非洲、艾滋病、支教、贫穷的可以看看此类书,了解一下这个领域的知识。

  当然此书再次印证了教育是摆脱过去的很好的一种手段

  《那卡的曙光》读后感(七):Keep Moving On

  最初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从乌干达的首都坎帕拉开车到那卡叶兹村要一整天,在这祥和宁静的起伏山丘与农地田野间,那卡的孩子们与破碎的梦想、营养不良及没有文化为伴。”乌干达之于我是个奇特的地方,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和她牵扯不断,坎帕拉,阿尔伯特湖......

  看完这本书发现,那里的苦难远比我所知的“去之前要打很多种疾病疫苗”以及“那里有非常多种类毒蛇”要更多,不知为何,却更加激起了我想去那片土地看看的欲望......

  突然想起那时候最初说可能要被派去那里,某人从百度上找了乌干达的图给我,还说等我去了要去旅游看看我.....过去、现在、未来......时间总是这样打马而去,我在路上keep moving on~你也要加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