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31 04: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亲爱时尚患者》是一本由[法]艾薇琪•马丁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一):我们都有病,无论奢侈品爱好者还是冷眼看客

  这不是一本奢侈手册,也并非什么时尚指南文章本身充满了对上流社会调侃嘲讽,也有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醒悟。

  没有踏入时尚圈的我们,总是把那个纸醉金迷的奢侈世界想象的太过美好。当艾薇琪.马丁把这层薄薄的窗户纸捅破,你我看到的一样是其背后的混乱和不堪。与其说人们追求的是物质本身,毋宁说是一种虚荣感觉。这种感觉体现在奢侈品店,变成了渴望赞美和被区别对待的,一种自我感觉被无限放大的妄想症。

  所以,贵族公主花大价钱买下六件裙子,只为缝制三件合体衣服名门千金为了蒙蔽新闻狗仔,空提一堆品牌手提袋和包装盒;时尚女主编专门赶在打烊时间前来扫货闲扯;富豪阔太在贵宾室电梯口宽衣解带不为试衣服,只为炫耀新做的95C假胸和吸脂大腿……

  在巴黎的顶级奢侈品店蒙特卓,这里,一切美都要用物质来获取,名牌就是为了检验自己是否与众不同和比别人高贵的唯一标准

  对于以上这些时尚病瘾君子们,店员们身披多重角色,他们是助手仆人医生顾问,对于客人的一切指令都要无条件服从,目的只是为了本月的销售业绩能更好看一些。然而即便是这样,还要忍受加薪无望,升迁遥不可及,节假日加班加点,和管理层的无情压榨。在巴黎这座时尚之都,他们是接触权势阶级最近的人,也是体验这背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金字塔最底层

  本文作者夏洛特,历经广告业十余年摸爬滚打,仍旧没能逃避裁员风波,在对本行业心灰意冷后,被日积月累账单所逼迫,不得不从事时尚名品店销售工作。她并不热爱这份工作,在每天上演的奢侈品闹剧背后,她仅是一名冷眼看客。但是,在这表面风光的奢侈品王国,即使业绩排名第一,每月为公司挣得六位数营业收入,也还是要拿最微薄工资,甚至人力资源总监直接了当的告诉她,想要十三薪就把全年薪水除以十三就行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舒适富足不能兼得。你可以像塔提亚娜那样主动逃避,也可以像梅兰妮那样做个机器人满血复活。背景普通年纪尚轻,安稳窘迫挣扎和拼命,害怕退缩和放手一搏,只能先选一样,难道不是么?

  特别喜欢本书开头的那个小漫画:一个时尚病人,手拿时尚杂志,输液瓶子就是一个大牌包包。所以,何必太在乎呢?这世界并不仅有时尚病患者,也有安全感缺失症患者、自大狂患者、没自信患者、妄想症患者……这些病没有方子问题是怎样克服,答案也全凭自己来解。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二):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

  1. 有卖点的一本书

  因为是奢侈品店的导购,可以窥视到普罗大众无法窥视的一面一掷千金明星、阔太......把这些写成一本秘密日记,如同是一册加厚本的八卦杂志,的确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2.偏激的一本书

  作者站在了相当自我和主观位置上去看待这一切, 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消费得起这些奢侈品——也的确,一位奢侈品店的店员总是和奢侈品店的消费者有着比较大的经济能力差异,这是所有奢侈品行业几乎都存在的问题。但作者所描写的,几乎都是”上流社会“丑陋的一面,过度的整容,富人吝啬女人对于宠物荒唐宠爱男人背着老婆给情人选礼物......难免在看的时候觉得作者有些仇富心理

  而且,她总是以这个职位为耻,丝毫没有引以为荣的感觉,与朋友谈起来总是有种“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可这些都是她自己选择的,并没有人逼迫她非要做这个职位,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去好好努力,如果不开心,她也可以去一个不是这么一线大牌的时装店去做梦想橱窗设计

  3. 不成熟的一本书

  一个行业的运营总是会有这个行业的法则。奢侈品的运营法则就是要“与众不同”,“贵的比对的更重要”,否则,它就不叫奢侈品。有一些是可以与艺术品媲美的巧夺天工佳作,有一些也许就是一件价值1000美金的白T恤。但富人也要穿白T恤,他们不愿意去H&M买白T恤,这就是为什么1000美金的白T恤依然有市场。奢侈品也在走轻奢路线,为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小富阶层垫垫脚尖也能购买到一个Logo,而最终还是为了利润

  这是在商业社会,当然一切都要以利结果导向,但正是因为这种残酷的运营法则,我们也可以在每一季欣赏到这么多大师灵感佳作,可以在圣奥诺雷的街头看到如同时装秀一般的佳人。而这些又同时带动了多少产业的蓬勃发展

  凡事总有好的一面及坏的一面,可惜的是作者只看到了最灰暗龌龊的一面,她对于时尚圈没有爱意,所以她早晚的选择都会是离开

  另外就是,谁也没比谁好到哪里去,在任何圈子,阶级,都有清醒的,也都有荒诞的。

  即便是在上流社会,也有只穿布衣麻裤闲云野鹤的人,这些人不可能出现在时装店里;而就算是普通的白领阶层,也有很多一个月工资省下来就为了一只打折的名牌包的女孩儿们。如果说那些富可敌国太太们买几件晚礼服就叫时尚病患者,那我觉得这不恰切,她们有消费能力,在消费能力内的购买不叫有病;那些为了名牌舍弃生活姑娘们,为了能够换得一时虚荣而背后辛酸的姑娘们,那才叫时尚病患者。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三):人人都有病,为何不向着高端病人发展?

  【上流社会也喜欢吃喝玩乐,并且也不是那么爱花钱】

  越有钱的人越抠门,这个也是真理

  书里写到一位明星为了撑面子,让销售经理准备了一大堆礼品盒子袋子,假装满载而归。最后还要谎报消费额度

  这是虚荣,是抠门,也是人之常情

  就像现在很多姑娘,总爱在消费之后,拿着相机拍一下自己的战利品。能装两个袋子的东西绝对不会放在同一个袋子里。一切以“数量”说话。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姑娘:买过一个类似于prada的包,就会在照相的时候总是露出来,虽然是假装不经意的露出来,但是也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

  虚荣,是姑娘们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弱点

  【治愈人的不一定只有药,还有“刷卡之后的战利品”】

  有的时候心情不好,就总会产生消费欲望

  有一次下班,心情实在是不美丽,于是和男朋友进了一家店。其实那条连衣裙,看起来真的挺一般的。但是到了最后还是买了下来。到了现在一次都没有穿过。买回家后发现怎么穿都看起来好奇怪。

  但是当时的心情却有了那么一点点好转。

  看,消费的力量,不容小觑。

  【时尚病患者与普通人的共通之处】

  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怎么走进过奢侈品的店门,因为从心里总有一种认知:我买不起的东西,就不去看。我也明白,谁都有欣赏美的权利,但却也有一种深深自卑感。一件衣服,一个包,我是买的起的。但是花1万和花1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把1万当成1千花,那么我就可以从从容容毫无顾忌的走进这些大牌的大厅

  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去香奈儿之类的店铺实习看看顾客种类,看看他们是一群有着怎样性格与怪癖的人。我是一个不太经常看杂志,也不太了解时尚趋势的人,想去从事那种类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自己被动地变得时尚起来。可以穿的不时尚,但是一定要什么都了解一些。

  时尚病患者与普通人的共通之处,不知道你感觉出来了没有。

  欲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想要过上好的生活。也都想选择好的东西来匹配自己。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小时候童鞋每天吃4块钱的梦龙我觉得他是在装B,长大后发现也许他只是习惯和喜欢;当月薪五千后你会觉得用爱疯谈论爱疯的人没有装b,当月薪破万后你会觉得拿着单反瞎晃悠的人也没有装b,当年薪50万后你会觉得奔驰宝马飚车党们也没有装b,很多时候我们在声讨装b者时,真正的心态是:这东西我没有,他也不该有。

  当你有了香奈儿的时候,你再说:这东西就那么回事儿,哪儿哪儿都不好。也就不会有人觉得你是酸葡萄心理了。

  人人都有病,为何不向着高端病人发展?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四):国际大牌的背后

  这绝对是一本吸引读者的书,特别是在当下浮华中国——在经过了30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遍人们的家底儿多少都厚实了些,特别是出现了很多的那种不知用何种手段 “先富起来的人们”,使国人成为近些年来国际品牌的主力买家,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被中国普通民众熟悉,所拥有

  要是读者奔着看作者罗列讲述各奢侈品牌的想法,就难免会失望了。且不去批判所谓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的,当把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个皮包这种日常用品做到手工极致升华成一种艺术品的态度,从这一角度是可以给与高度肯定的。同时其美轮美奂店面殷勤周到服务营销手段更加值得商界同行们去研究吸取经验。 然而这种限量、稀缺同时又是身份品味象征的国际高端品牌,是对人们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然而身在其中的销售员工们,在恍如幻境般的工作单位现实中的生活,如何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角色转换,以及面对各色达官显贵服务时的趣闻轶事,我想这点远比去了解那些大品牌背后的故事有意思

  我曾妄自揣测:成天和自己梦寐以求的鞋子、包包等宛如艺术品般的精品店上班的女生,在能看得见,摸得到的情况下却不能据为己有,还要眼睁睁看着那些限量版们一件件销售出去,那是多么纠结!然而,如同那些价值不菲商品一样,在这个环境工作同样是需要很高的竞争力的,在新手菜鸟时期新鲜感会很快被工作的巨大压力所取代,曾经爱不释手宝贝们,最终会成为他们工作的压力——如何才能把它们销售出去。同时面对各种顾客,可以想象去这种店购物的都是什么档次人物,当然高层次代表素质,如何机智应对更是对自我的锻炼。还是那个老的比喻:围城,外边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在某一行业时间久了,如果不能琢磨出点滋味来,那必定是会被卷入其中,时间长了就是无情的淘汰,而找回自己的整体则会有更高的提升。在挥金似土的国际大牌精品店,毕竟不是常人生活状态,作者在期间一直不断的总结反思,最后能够找回自我,这才是最主要的。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五):奢侈品牌背后的人情冷暖

  关于“时尚病”的批评其实很常见了,常见的有些过犹不及。我们嗯嗯呀呀接受着大家对时尚的非议,自己偶尔也会举个旗子声讨一下,但最终不还是奋不顾身投入到奢侈品的怀抱中去了吗?——大家都一样,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那些信誓旦旦拒绝拥抱时尚的人,多半不过是怀着“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我倒不是说自己有多支持这样的消费方式,只是想抛弃“浅薄”、“不良价值观”这些空洞字眼,从另一个角度窥视它,了解它内在的文化、机制情感,这样或许更客观。本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一个巴黎名店导购的秘密日记来窥探这个五彩斑斓花花世界

  我更倾向于将本书的论调归纳为奢侈品牌背后的人情冷暖。

  品牌文化方面

  “还有,不要忘记我们的新口号——来,所有人都跟着我念……”这是店经理洛伦佐在主持每周举行的员工大会。作者或译者刻画画面时,语言还蛮生动的,会有较强的带入感,我读了一下竟不自觉有一种作呕的感觉。资本主义盛行的胡萝卜-大棒政策在书中比比皆是,只不过这胡萝卜有点“大”,比任何一个店员都“大”——能不能啃得下是个问题,店员可能只得任由这个胡萝卜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而无从下口,由此产生的失望心理也是主人公最终萌生去意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个问题恐怕在哪个行业都是如此,只是由于奢侈品行业的天价而被额外放大了。你卖一本书,销售人员分得的比例同样很少,但是还能理解——归罪于整个行业呗,一本书的单价才多少钱?奢侈品行业就不同了,一个好的销售的业绩可以做到几十万欧元,因此相比于自己拿到的可怜的工资,这种无助反抗才被瞬间放大了。

  与客户关系方面。

  这本书披露了一些明星的八卦。例如某酒店金光临,所有人都严阵以待——破例九点开门迎客,几大盆最爱的珍宝棒棒糖被放置在店内各处,地板上撒上玫瑰花作为指引标志……等。最后,该社交名流整理发型、补上唇膏之后才肯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身板显得格外单薄,但是千万别说是我告诉你的,嘘——其实她只买了一瓶香水和一双浅口鞋,其他购物袋和礼盒不过是装装样子,空袋子而已!

  总裁夫人光临,见自己的儿子有点不耐烦,便让店员跪倒地上扮老虎来逗笑,当然是一种询问却不得不服从的语气。

  ……

  如此这般践踏尊严的事情数不胜数。书中处处弥漫着这种氛围,仔细嗅就可以嗅到。想想自己平日里逛商场,奢侈品柜台那些傲慢的店员们,不禁深表同情。我被人鄙视,转而扭过头来鄙视别人……这种情况可能更多的是人的劣根性,同样,它只是被赤裸裸的时尚圈放大了而已。

  平凡的“不平凡”们。

  关于那些有钱的“不平凡人”,其实也挺辛苦的。你以为他们有钱就能为所欲为了?可能在程度上要比普通人前进一步,但最终同样输在品牌的“淫威”下。整容后僵硬的脸,完美身形后的疤痕,买6条裙子然后尴尬地让人缝成3条……她们为虚荣付出的代价相比于普通人来说更惨痛。不过有句话说得好,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普通人眼里,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呢?或者暴发户?只得在时尚的泥潭中沦陷了。从来,都要把握住愿望和欲望之间的度。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六):奢侈品店里的世态炎凉

  多年前在意大利留学的时候,无论是在哪个城市,每逢逛街,我通常都不怎么抬眼去看店名,我喜欢看商店的橱窗布置和店里的陈设格局,据此来判断一家商店的档次。

  那简直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一点儿也不考校游戏者的审美功力。

  高档的商店通常不怎么吝啬店面空间,不会将商品廉价地挤压堆放在一起,而是有条理地归纳摆设,橱窗也会妆扮得格外优雅。

  以前,我只是猜测,也许是店员受品牌的耳濡目染的熏陶,才会如此优雅有品位。

  其实不然。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揭开了优雅背后的秘密:原来,奢侈品专卖店是有视觉陈列专员的,他们的工作之一便是为橱窗陈列提供建议并实施装饰方案。

  店经理为了刺激顾客的购买欲,也会向销售们提出要求:“姑娘们,往空气里喷些香水!要让这里闻起来有点风骚味儿……”

  鲜花供应商每周都会来店里更换预定的五十多束鲜花。

  呵,多么有意思的工作啊;多么美好的工作环境啊。

  每天都能接触到那些美丽高贵得如艺术品一般的奢侈商品。

  只是,这些工作果真像我们这些围城外面的人所意淫的那般风光有趣吗?

  每日经手的商品再美再好,终究不是自己的。销售每月净赚1250欧元,远远不够在自己工作的奢侈品店里买一件西装外套的。

  即便趁领导们都出差的时机,偷偷穿上店里当季的衣服自娱自乐,被发现后仍然有fired的风险。

  顾客和管理层对店员一口一个“您”字的敬称,始终也无法掩盖销售们只是“阔佬的佣人”的悲伤,也无法抹去巨额销售指标下的疯狂压榨。

  顾客为宠物买东西时可以豪爽地一掷千金,许诺给店员们的圣诞大礼却只是爱犬写真。

  总裁夫人为了博得爱子一笑,竟然侮辱店员,让店员学虎叫。

  店里的小小雇员们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认可,他们只不过是用来养肥股东的。

  所以,《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中的“我”才会在跳槽前的旧同事所给的小费面前心理崩溃,也才会觉得在MONTEZZO做得并不开心,看不到未来。

  销售在哪里都是销售,无论你是卖爱马仕还是卖仕马爱。

  奢侈品店里的购物仪式、精致、高端而又奢华的体验,那都只是给有钱人享受的。

  奢侈品店其实就是一座小舞台,上演着最激烈、最真实的世态炎凉。

  时尚名博的博主买不起华丽的衣服,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在店里试穿衣服时偷偷自拍。

  豪门千金为了营造社会名流的完美形象,竟然让经理准备了一大堆空购物袋和礼品盒。

  政界名流企图不花分文地白拿昂贵的衣饰。

  而销售们在和朋友们聚会上,也以这些秘闻来吸引听众。

  财力普通的时尚爱好者们在打折季疯狂地涌进奢侈品店,拿着自己平日拼命积攒下来的银子,只为了在打折时淘到心仪的物美价廉的宝贝。无疑,这样的消费者在销售们的眼中是戴了有色眼镜后的成像。

  销售们被顾客支使得团团转、被股东们压榨得一干二净,却仍然瞧不起一同在店里工作的收银员、安保人员和保洁工。

  呵,原来大家都有病,都患上了这种叫做“时尚”的病。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这本小说的文学性不强,没有什么高深之语。

  她就是一副浮世绘,不但向读者们讲述品牌的文化和精神,销售们的喜怒哀乐,更向读者们展示与时尚相关、与奢侈品相关的种种病态之举,语言犀利刻薄,却又带着几许无奈。

  也许,我们真的该反思反思我们的病态了……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七):《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奢侈症候群

  在普遍的定义上,奢侈品(Luxury)被被称为是“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它与“非必需品”基本上是等同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满足温饱的必需消费品不再是多数人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了,于是渐渐地,这种使用价值与实际价格不成正比的“奢侈品”,在消费份额上呈现极为迅速的增长态势,但与之同时,这种本来就很矛盾的消费品,必然衍生出许多“病态”的社会问题。

  作者所处的法国巴黎堪称是世界时尚之都,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时尚品牌,最精英的时尚缔造者,而法国人的“浪漫”也是世界闻名的。但在本作中这种浪漫却有着华而不实的烙印。世界看到的巴黎是光鲜的,却没有看到这里的贫乏。这种贫乏不仅仅是失业之类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源自精神层面的危机。

  在这部半自传体的作品中,拥有高学历,原本是一名广告策划的“我”——夏洛特已经失业两年了,迫于生计只得应聘一家顶级奢侈品商店的售货员工作。她工作的地方——圣奥诺雷街堪称是巴黎的时尚心脏,因此她要面对的客户都是各界名流,只不过所谓的上流、精英阶层却充满了“伪善”和“病态”的气息:他们热衷时尚,热衷奢侈,其实是和普通人抱着同样虚荣的目的。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动辄五六位数的奢侈品,还是几十几百元的地摊A货,折射出的都是都市人的空虚。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在考虑旁观者的目光,以便从他们的羡慕赞叹中得到满足,甚至是麻醉自己,充实空洞的生命。但从本质上,这种不切实际的追逐却会打乱生活原本的秩序。

  其实奢侈品这个词本身是没有贬义的,古而有之的它是人类消费份额的必然组成。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消费品却越发呈现出非理性的动机。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过:“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而“奢侈品问题”在中国同样值得探讨。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7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当年全球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人民物质上日益富足,同时也有着日益强烈的诉求,希望将这种富足充分地表达。中、法两个民族的自尊心都是极强的,尤其是外在的层面,他们都有着极强的表达欲,但不同的,法国人表达的内容更关乎个性。

  香奈儿说:“任何阶层都是充满肮脏与虚荣,但我喜欢上流社会,这里的虚荣要聪明一些。”其实就连“时尚”的病态,也需要充足的成本吧。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八):当我们豁胖的时候我们失去什么

  得瑟,装逼,豁胖……上有郭小四的阿玛尼和达芬奇,下有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美食机票酒店,逼我们采用越来越丰富的词语进行反击。国人在世界各地血拼的新闻又一次传来,我们重重叹息:“瞧咱这暴发户嘴脸,怪不得国际形象糟糕。”

  而一个叫艾薇琪的法国姑娘写了本书,安慰我们:亲,表过分在意啦,欧美的老牌贵族跟你们差不多一德行。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女主夏洛特在退出广告业后两年,终因债台高筑而接受在奢侈品店做导购的工作。在那里,她见到了阿拉伯公主、俄罗斯富豪……名副其实坐在了全世界高端生活的最前排。舞台上的戏码是荒谬派:好莱坞女星要求店员扮动物来哄儿子开心;豪门女继承人格温•希尔拎着一堆空礼品盒出店却号称消费额达50000欧元……

  出版社说,这是《穿Prada的女魔头》之后最有看点的书。我略一沉吟,发现它俩确实挺相通:一个纽约一个巴黎,一个时尚杂志一个奢侈品店,说的都是最闪亮最令人遐想的地方;而且,书的作者不是围城外的路人甲,而是在时尚圣殿肚子里见证一切的蛔虫。

  小小蛔虫,在一掷千金的阔人面前俞显渺小;谁想,她羸弱的文字却比枪炮钞票都有力,把阔人苦心经营的形象轰得体无完肤——你们看起来很幸福、很拽啊?承认吧,你们早就病入膏肓了,只有不断吸食皮包和礼服裙,才不至于魂飞魄散。

  看有钱人被黑总是很爽的,因为我们都是如此屌丝。屌丝不可悲,可悲的是我们还长着一颗想成为女神的心。夏洛特也一样,可以冷静解剖客人,却无法直视自我:她热爱艺术和享乐,理想是成为索菲亚·科波拉那样靠自己超凡才情获取金钱和地位的人;但现实是,她困在一身化纤制服里,受够了上司和疯狂的客人,告诉自己很快就会离开,却发现也许终将腐烂于此……一滴眼泪滑过脸颊,她迷路了。

  连光芒四射的凯特·布兰切特都说,“没人能成为他期待成为的那个人,那我就待在期待与真实之间的缝隙里吧。”何况夏洛特。何况我们每个人。所以其实,当我们吐槽时尚病患者时,我们吐槽的也是自己——财富?学识?认同感?优越感?……只要承认自己是个有追求的人,我们就跟那些可爱的病人没啥本质区别。野心使我们变得冷漠虚伪,不管我们卖的是猪肉还是期货。所以夏奈儿说:“任何阶层都是充满肮脏与虚荣,但我喜欢上流社会,这里的虚荣要聪明一些。”

  说出这话的她创造了No.5和山茶花,那是人类进化史上最美好的成就之一。唯一的问题是:那些美丽的物品上还带着个美丽的价签。而一切有价格的美丽,都会让我们为其付出代价。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九):时尚不是病,是一种瘾症

  时尚名博在试衣间偷拗造型,不花分毫炮制靓照;

  俄国富豪坐私人飞机专程前来“血拼”,花钱如扔橘子皮

  豪门千金提一堆空礼盒离店,只为不被狗仔逮到空手窘境

  好莱坞女星为博爱子一笑,竟刁难店员假扮动物取乐

  (前)总裁夫人放言给店员准备的大礼,居然是爱犬写真

  ……

  这是封底上的简短概括,所描写的正是在我等看来光鲜靓丽、高贵奢华的时尚潮人。是的,时尚。他们是时尚的买单者,是金主;同时也是时尚的拥趸,是女王脚下的忠犬。

  而在作者艾薇琪·马丁眼里,他们也许只有一个身份,就是顾客。

  除掉时尚这层外衣,这些顾客们个个既挑剔又刻薄,既贪婪又吝啬,既爱慕虚荣又不近人情。

  除了上面提到的奇葩案例,还有时尚杂志主编赶在下班前几分钟来到店里,让店员们专职为其加班服务几个小时,搔首弄姿的同时不忘一遍又一遍求证“我穿着一身是不是有点像玛丽莲·梦露?”

  有整个身体都被回炉重造过的女顾客试图试遍店里所有的38号女装,也不愿接受自己只能被塞进40号礼服里的现实。

  有一掷千金的贵妇人一遍遍向店员强调自己22000欧元的爱马仕包和在迪拜要住的一周17000欧元的七星级酒店,好像这样子她花的钱就会增值一样。

  还有作者口中的“马拉松顾客”,花大量的时间讲述自己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事无巨细,但和一定会不经意间提到某个明星、某位名人、某个后面加上货币单位的天文数字…也许巴黎每家精品店的店员都可以讲她们的日常活动倒背如流,也或许这些店员们是她们唯一的听众。

  ……

  不管是在作为局外人的我们还是在作为看客的店员看来,她们都是可怜可笑又可悲的。

  可是店员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他们呢?

  这些每天与世界上最美的衣服鞋子亲密接触的人却可能连品牌的打折产品都买不起;动辄卖出几十万的订单的顶级销售员每个月却只能领到一千多的薪水,年终奖励是一块浴巾;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会偷偷塞上小费,因为在外人看来,他们不过是为贵妇人换衣换鞋的服务生;超时加班是经常的事,升职加薪却遥遥无期;不管你有多少的知识和才华,也一样要为那些鄙俗不堪的贵太太们爬上爬下找货品,服务其更衣;每天还要处于顶头上司的实时监控之下;除了要为顾客竭诚服务,还要记住各种各样的口号,当然衣服的面料,设计理念最好也能倒背如流,因为要随时准备接受上司的限时必答题。

  而看起来大权在握的所谓上司也有诸多无奈,帅气迷人的店长洛伦佐心血来潮客串店员却被当猴耍了;把口号当准则,把工作当生活,时刻关注着监视器的机器人一样的女强人梅兰妮也会出其不意地选择离职;而以家长自居,俨然一本活的《销售指南》的经理助理安东尼娅只因为一个顾客的投诉就得卷铺盖走人。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没有这本书,身处圈外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纸醉金迷光辉夺目的时尚圈是这样一个大水池,人们赤膊上阵,毫不羞怯,各色人等在这个圈子里,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权威和窘迫,谁也不比谁高明,谁也没比谁高贵。

  ……

  时尚最开始出现是因为美,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赞誉让其成为了时尚,可是当时尚被捧上天,成为奢侈的代名词的时候,它和美却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想象一下,挥金如土的俄罗斯富豪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货架上的一切商品,甚至都不用仔细看清自己买了什么;长得像袖珍相扑手的萨尔瓦公主能将自己塞进由两条礼服裙拆开缝成的裙子里。

  他们都拥有最时尚的单品甚或是系列,但跟美似乎关系不大了。

  在这本书里,时尚更像一个bitch,风骚又撩人,人人都想一亲芳泽,于是丑态毕露。作者将这些人亲切地称为“时尚病患者”,可是也许她们并不是病了,而是患上了某种瘾症。因为有了病可以求医问药,打了针吃了药兴许就好了;可是时尚不同,永远有最舒适最修身的礼服、最新潮最in的包包、最闪亮最奢华的宝石挑逗着女人脆弱的神经,想要获得满足感,就只能不断加大剂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每家精品店在季后打折时都会成为女人们厮杀的战场,所以有人饿得昏倒也要把自己塞进某一条限量版的裙子,所以有人可以一个月不吃饭只为了某款打折的包包,最不济的宁愿拿着A货招摇过市,也不能接受自己没有一件时尚单品。

  女人在时尚面前抵抗力几乎为零,一旦走上这条单行道,就只能不断加大投入。

  也许,可以狠狠心戒了它?

  开玩笑呢吧您,你以为时尚是毒瘾那么好戒的吗?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十):一本奢侈品店员的工作日记

  在评价这本书之前,我想很多读了这本书后准备写点什么的同学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率先想到的是对奢侈行业和热衷购买奢侈品的所谓“时尚病患者”的评价而非这本小说的评价。显然这个话题比故事本身更有讨论的价值,会有更鲜明的观点。

  所以我来谈谈这本书。其实这是一本职场小说嘛,只是主人公的职场是大众接触较少的奢侈品行业。其实换个角度,就是在国内的LV、爱马仕、TOD’S等专卖店工作的售货员写的一本她在店内工作一年的所见所闻,对了,还有所想。

  而且还是本励志小说。女主角在决定加入蒙特卓前,是在纽约一家知名广告创意公司做设计,只是由于经济形势所迫,裁员后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国家法国寻找一份谋生的职业。

  在刚加入这家店时,她要处理冷冰冰的同事、难搞的上司的关系,融入公司文化熟悉员工手册学习销售经验,更难搞的就是后面真刀真枪上阵面对来购物的顾客。

  被大家称呼了很久的“新来的”夏洛特,通过了试用期和考试,艰难地开始了她的新的职业生涯。与同事的关系有的新进展,甚至有了几个能互相帮助的同事,虽然比不上店内的销售冠军,但也逐步地站稳了脚跟。

  好戏就是各色的顾客形象。财大气粗的富人们多多少少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逻辑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刁难他人、伪装自己、炫耀对他们来说就是雕虫小技,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就是他们性格的一部分。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些富豪们的次第登场:阿拉伯公主、俄罗斯亿万富豪、好莱坞明星、政客和金融帝国的继承人等等。这些人对奢侈品有着无尽贪婪的狂热,夏洛特在为这些人服务的同时见证了这些富贵人士的各种面目:俄国富豪坐私人飞机专程陪女朋友血拼,出手阔绰、只要推荐的单品都直接拿下能够把最新款全部清仓;好莱坞女星要求店员扮动物来哄儿子开心;豪门女继承人格温•希尔拎着一堆空礼品盒出店却对外面的记者号称消费额达50000欧元;国务秘书自以为凭借政府要员的身份可以享受35000欧元的免单待遇……

  最后,在这个天天和富贵名流打交道的工作场所,夏洛特和同事们却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老板承诺的奖金也打水漂,圣诞节的礼物居然是即将过期的香水。同事们纷纷跳槽或深造,夏洛特也开始计划自己的下一站。

  这本小说更像是一本工作日记,记录了作者在蒙特卓工作的一年中的几件大事和若干琐碎。对于所谓的时尚是不是病,我持保留意见。每个阶层每个圈子都有各自的游戏规则,当我们某一天也跨入上层社会,我们也就成了奢侈品店员眼中的时尚病患者。虽然贵圈真乱,但若真实现,恐怕很多人会奋不顾身地成为时尚病患者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