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懒人瑜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懒人瑜伽》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1 04: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懒人瑜伽》的读后感10篇

  《懒人瑜伽》是一本由(英)杰夫·戴尔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6.00,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懒人瑜伽》读后感(一):不一样游记

  《懒人瑜伽》杰夫·戴尔

  游记、散文

  从各路的了解中知道杰夫·戴尔这个家伙整天竟干些不靠谱的事,旅游,到处闲逛,毒品,属于英国知识分子阶层边缘人物,这就是吸引我看他的书的主要原因我喜欢这样有点不羁性格的人。不羁不是个贬义词,相反,知识阅历丰富性以及灵魂深邃才能有这种范儿

  实践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他对很多著作的涉猎十分宽泛和深刻,佛洛依德、宗教、尼采都是他经常提及的。所以得出结论——不靠谱的人未必就真不靠谱。(当然不排除大部分人其实都还真的不怎么靠谱。)

  序言译者提及一本书——《极乐生活指南》费希特 (打算买来看看

  金边——这里的街道如同北非小镇上的那样荒芜人们除了慢慢变老,就无事可做了。街道上挤满了年轻人,他们一无所长,只知道逆来顺受地活着,更给人留下那样的印象。一种充满能量倦怠主宰了一切。

  “否则,”她接着说,“他们怎么会随处乱丢垃圾呢?乱丢垃圾和欣赏风景是互相排斥的呀。”“你太熟悉一样东西时,往往会对它视而不见。”我说。

  先不管天文学怎么说——我喜欢这种方式——全世界月亮都是一样的,她从这种想法中找到了慰藉。你可以说这是一句陈词滥调,不过博尔赫斯说过,了不起比喻屈指可数,所以我们才会时常引用那些陈词滥调。

  我感到幸福满足、别无他求。我觉得,怎么挥霍人生,一点都不重要。只要你有过这样的夜晚,一个人,哪怕是一无所成——也不会有什么分别。年至四十,比二十岁——满腔热血野心与希望——的时候要好,甚至比三十岁——那些激励过你的希望成为了折磨你的元凶——的时候还好。

  “一到四十岁,”我对迈特说,“整个世界就成了鸭子背上的水珠。一到四十岁,你就会意识到,生命就是用来浪费的。”

  这是看待它的一种方式。另外一种——看待它的不同方式——就是,遥远过往得以与当下紧密联系

  废墟沐浴在永恒的现在......

  书中谈到几个名词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预测行为

  “一切事物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

  混沌一词原指发现宇宙混乱状态的描述,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学经过长期的探讨,逐一发现众多自然界中的规律,如大家熟知的地心引力杠杆原理相对论等。这些自然规律都能用单一的数学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据此公式准确预测物体行径

  近半世纪以来,科学家发现许多自然现象即使可以化为单纯的数学公式,但是其行径却无法加以预测。如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Edward Lorenz)发现简单的热对流现象居然能引起令人无法想象的气象变化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60年代,美国数学家史蒂芬·斯梅尔(Stephen Smale)发现某些物体的行径经过某种规则性变化之后,随后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循,呈现失序的混沌状态。

  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他认为: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始于150亿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越来越觉得物理学有意思了,要买几本书看看,感觉艺术哲学,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能用物理学的科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实在是无法阻止我的好奇心啊!

  《懒人瑜伽》读后感(二):杰夫•戴尔式的旅行

  就像是评论界一直无法定义杰夫•戴尔的流派一样,《懒人瑜伽》这本书同样也无法定义其属性。尽管封底的上架建议写的是游记,但这并不是一本标准意义上的游记,你几乎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关于旅行的建设性意见;尽管书中提到了他在东南亚、巴黎、罗马、阿姆斯特丹、奥尔良这些地方的旅行,也几乎不会对你去这些地方旅行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本艺术类大杂烩,艺术是我们对于世界、自然、生命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摄影建筑等等,杰夫•戴尔将他在旅行中的见闻感想进行了艺术上的一次大串联。他在见到一处风景的时候,会直接联想到经典的电影镜头;他在谈论一处景观时,会轻松地引用古典音乐作品;他在描述一个建筑时,文字中出现了油画一般的质感。比如描述几个人下雨天到梵高美术馆参观时的场景,他写道:“偶尔,在背景处,旭日照在阿尔翻滚的小麦上,罗马蜡烛亮如白昼的夜晚——繁星满天,繁星满天——漩涡像是有了生命。繁花欲坠的树木闯进视野颜料上色的脸笑容灿烂……”绘画与文字在此处融合到了一起,读者如同通过杰夫•戴尔的眼睛看到了那些不朽的画作

  除此之外,杰夫•戴尔几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或深或浅地进行着哲学命题的探讨。在《无边的边界》一文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着他在考安西瀑布经历的场景,虽然那只是一个并没有多少亮点景点,但是作者在那里有所顿悟,所以他用了大量琐碎的文字讲述着他的行程,并且漫无边际地扯进了跟打乒乓球相关的许多回忆。读者可能会觉得跳跃莫名其妙,但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原来这都是杰夫•戴尔精心的安排,他用瀑布引发了边界的联想,借此抛出了存在的命题,以诸神打网球解读他这个命题的思考,结尾处他写道:“网球像黄色星球一样在蓝色天空来回旋转。我们在扔球与接球中陷入迷狂。这个游戏不可能永远玩下去,但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结束,那么在每一个瞬间,它都是永恒的。”他把结论扔出来,他把思考的触点扔出来,但是他不会解释其中的原理和逻辑,他需要的是读者的会心一笑。

  或许很多人都羡慕着杰夫•戴尔的生活,拿着杂志和出版社赞助的钱全世界旅行,写出来的文字能够让全世界读到,但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他这种生活中的压抑痛苦。没有任何一种生活状态是能够让人完全满意的,杰夫•戴尔也提到若有若无的中年危机对他的影响。如果将同样都写过很多出色游记的杰夫•戴尔和村上春树进行对比的话,后者是一种中产阶级的旅行方式,而前者是嬉皮士的旅行方式,尽管杰夫•戴尔的经济条件完全属于中产阶级,但是选择只关乎自己喜好。徒步、烈酒、泡妞、抽大麻,嬉皮士的几大标签在《懒人瑜伽》的11篇文章随处可见,通过嬉皮士的旅行方式,杰夫•戴尔能够完整真实展现孜孜不倦所想要表达的那些主题:人生的自相矛盾欲望悖论,极乐与极痛的不可分割。他甚至在《臭麻》一文中无比详细描写了两个人抽了强效大麻之后的迷幻表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他已经迷幻,又是如何将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的呢?

  这也是杰夫•戴尔的一种独特写法,他在文章中将现实虚构结合起来,所有的细节都无比清晰,以至于读者都无法分清到底哪些是他的真实经历而哪些又是他的虚构,有些文章完全可以看作是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但是追寻这个答案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种风格是如此地杰夫•戴尔。

  因此,《懒人瑜伽》并不是一本老少咸宜通俗读物。书中提到的电影和音乐大多数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都并不知晓,但是杰夫•戴尔也无意像村上春树一样对这些作品进行科普,他只是随意地列举出来,就像他随口念出奥登的若干诗句一样,是他笔触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东西。你能懂,自然会非常喜欢,你若不能懂,也不妨先放下这本书,或许过些年,当你去过那样一些地方,经历过更多的故事之后,再次阅读,你会喜欢其中的篇章

  《懒人瑜伽》读后感(三):《懒人瑜珈》中译版序言读后感

  四个月来,她已经数不清第几次站在这个地方,这是这座偌大城市最新商业中心,为什么老是来着闲逛,她也答不上来。大多数时候,她什么都不买,只是衣着光鲜或者诡秘地闲逛到这里,搭手扶梯,从平街升到露天花园,有时在中间那间咖啡店买一杯拿铁,然后神情莫测地搭扶梯回到起点,除了手上的咖啡纸杯,没有收获实际上是一种无目的,无影响的习惯动作

  今天她又默默走到这,跟往常一样,她一个人,她想起昨晚听过的现场演出,那名歌手羞怯神经质的肢体一举一动,她试着把那一个形象从黑漆漆的舞台上,从充斥着陌生人影子空间里,抠出来,跟她面对面,应该会相对无言。实际上,她的这一类想法随时随地都会冒出来,只因为一段旋律,或其他一闪而过画面,她习惯于去咀嚼,放在脑海里,像飘在湖泊里的落叶枯枝,她看着微微颤动的水面,真实的事件与无章的幻想,在当下的环境空气,来来往往的大街上悬挂着,晃动着,这种咀嚼不会无味,他们每次出现会有些不同,带着她身上的淡淡气味,她和片段无可奈何地对视,每一次都独特,迷人,又难以被纪录

  她有些懊恼没有好好拍照,是说前一晚的演出,相机在肩上挎着的袋子里,她的包很乱,各种随身的东西,只是常常找不到笔;她唇色苍白,因此想找个地方补一补唇膏,未经思考,她就推开了商场玻璃大门运动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让她觉得自己像闯入舞台的观众,这种轻微不安,也常常在片段隐没后进入她的情绪,她的脸有些发烫。

  她匆匆在洗手间补完唇膏,商场还是冷清,二楼的书店正在做一个影展,她之前读了策展人的文字介绍,那段文字有她欣赏的沉着,统揽的气魄,和有趣文化人的小迂腐,她慢慢走去那间书店,对自己说,“可能拍些照片,算是自己旁观这座城市文化进程的方式”。她在店门口举起相机,同时保安,能拍照吗?她按下快门;画面里,米白的指示牌挂在空中,伪装装置艺术的几何雕塑伫立在不远的暗处,这间灯光昏黄的书店跟往常一样,让她心生亲近,但又给她更多的不安,对自己拿起书本的不耐,对阅读时时现的疲惫感,对自己。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来源于对文字的热爱,来源于渴望。读书识字起,我深深沉迷于文字的美丽;而写作,意味着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选择与文字建立联系;因为担心自己无力处理这一个近乎神圣的关系,我极少极少主动动笔,提笔时,同样顾虑重重。对我来说,每一个值得描绘意象都是神秘,不可琢磨,不可复制的;蘸上墨水,即使寥寥几句,也不再是光与影那么纯粹,我怎么能辜负脑海里美丽的片段……

  今天,我从《懒人瑜珈》译版书序,作家孔亚雷所书的《极乐生活指南》里得到确诊,原来我患上写作焦虑。序里写:

  “杰夫戴尔将它——这种后现代焦虑,提炼成了一道定理,那就是:我是那么地渴望……以至于不可能……我是多么地渴望睡着,以至于不可能睡着,我是那么地渴望真爱,以至于不可能得到真爱,我是多么地渴望写好这篇文章,以至于不可能写好这篇文章。”

  获得确诊后我欣喜若狂,但这时,我有了一个杰夫戴尔式的发现——因为对杰夫戴尔定理的共鸣太强,我想写点东西,而我太渴望把此刻的感受写下来,以至于我不可能好好地写下来……

  伤感了一会,我决定学习杰夫戴尔,在无法表达时,就放弃表达。我用第三人称写下了今天其中一个小时的混乱记忆作为本文开头;这些废话,将作为对我病情负责任的陈述

  然后,希望在读完《懒人瑜珈》时,我能真正由痛苦地承受焦虑,演变变态享受焦虑。

  《懒人瑜伽》读后感(四):原来你是这样的杰夫戴尔

  这是我第一次读杰夫戴尔的书,之前从媒体资讯觉得这人的选择很酷,读完这本书,我就有种啊……原来你是这样的!就是变得更立体了。

  在网上搜索看到许知远的采访记录,杰夫提到自己的长处之一是书的结构,虽然他指的通常是小说,但我也想从结构上记录这篇游记的观感。

  前言在初读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看完全书后我又回头把最后一章奇异地区读一遍,才发现前言已经点明主旨。而最后一章奇异地区无疑是全书的高潮和总结。作者为什么要四处旅行?旅行改变了作者什么?旅行就是寻找家的过程,而旅人最终是所有在此处与别处发生的事情的总和。

  书的章节并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果的确有什么考虑的话,我觉得是根据体验的深浅,前面五章比较淡淡的,从罗马章节的结尾开始比较伤感,后来越来越焦躁不安到底特律那章糟糕的情绪到达顶点,最终带领作者来到奇异地区。但旅行并未就此结束。

  就单独章节的结构,一般章节的前面是对细节的描述,结尾处是作者的想法,当然不是生硬的形容词或者哲理堆砌,但是因为引用的作品不熟悉也会产生阅读障碍。其中最后一章奇异地区的结构最为特别,而这个结构设置也是为了表达作者关于体验的时空观念:如果连续时期可以被同步体验,那么远方也可以被体会成内在固有。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是个人内在化,过去的行动和对将来的希望被体验为与现在的自我相关。因为这一章是以黑岩城TAZ和东南亚各地的佛像交替呈现的结构,所以我认为也刚好契合了契约和宗教与文明的联系,作者的体验也从个人过渡到群体。作者一直以吸毒、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的嬉皮士方式来对抗现代文明对自我的压抑,这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在TAZ和古老文明废墟,作者获得以群体为立足点的体验。当然我想关于体验的时空观念更是作者要表达的。

  这本游记和优美、浪漫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即使作者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深度旅游,他所接触的人和事也有着他浓烈的个人特色,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是如果想看看世界上不同的生活方式显然这本游记做到了。为什么作者这种似乎无可救药的堕落姿态,并不影响他内在力量的无害甚至可能更为纯正?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更多强调外在形式的规范和一致而不是内在支撑?其实一切获得都应该经由怀疑和思考,不破不立。

  《懒人瑜伽》读后感(五):一本不像游记的自传

  光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健康健身类的书籍;看了一下它的上架分类,是游记;再看看封底的介绍,这似乎是“一部活页夹式的自传”,书中容纳了作者杰夫·戴尔的众多细节,关于他喜爱电影、音乐和羊角面包,还有他更爱的闲散和大麻。

  他的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在旅游,到处闲逛,毒品,泡妞中度过,还不时向我们这帮好奇又无聊的读者,展现他对于艺术的看法,包括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摄影、建筑等等。他极其丰富的艺术涉猎与敏感的艺术感触,跟他表面闲散不羁、放荡形骸的生活状态,构成某种奇妙的关联,让我不禁想起来王尔德笔下的道连·格雷,又仿若是深藏不漏、嬉笑怒骂、带着一葫芦酒行走江湖的武林高手,对,有点活佛济公般的样子。

  “他在见到一处风景的时候,会直接联想到经典的电影镜头;他在谈论一处景观时,会轻松地引用古典音乐作品;他在描述一个建筑时,文字中出现了油画一般的质感。”

  不是规规矩矩地,而是充满跳跃感,细致特别,有时候甚至分不清,他是磕了药之后产生的迷幻感,还是真真实实地抓住了那一瞬间的感触。也许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那种若有似无的感触的放大与否。

  跟着他,读着这本书,自己恍惚间好像也回想起一些非常微妙的感觉,非常细小,转瞬即逝。比如他在书中提到一次在空旷的铁轨边等待,空无一人,跟平日里匆匆忙忙上车的感觉完全不同,时间仿佛是静止了,他非常享受这样的状态。比如他说到废墟,那蓝天与圆柱构成的画面,不同于现有的建筑,充满尖锐与深意,预示着永恒与未来。比如他看着餐厅里的员工,每天花七八九个小时做着无所事事的事。

  都是一些非常细微的感触,杰夫·戴尔却将其写下来了,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体,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杂记,又像是它们的混合体,启发着我们换一种思路看生活。

  那些每日经过的建筑,沐浴在阳光下风尘仆仆的景色,如果换种状态,比如是一个来此地的异国旅人,感受到的又是什么?

  最后是摘录。佩索阿是对的:没有必要去君士坦丁堡看日落;全世界的日落都一样。但你还是会这么做;你去君士坦丁堡或是巴肯山或是其他任何地方,你在那里拍日落。旅行时去看日落让这一天有了目标和意义,否则会很空虚。不过,很少有比等日落更傻的事了。等日落变成了一种被悬置的运动。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被提升到了带有某种极强目的性的水平。等待本身变成了一种持续的努力。你等着它来,其实它早晚都会来的,或者不来。掀开百叶窗,一片耀眼的绿色闯进眼帘,房主会微笑着说,“多好的风景。”不过它给人的感觉总是一种外来的概念,是与游客打交道后才熟悉起来的某种东西。风景,严格地说,是闲暇与劳动分离后的产物。······所以,风景,实际上是因为风景之中有辛苦劳作的人,努力建造和保持风景的人——而变得更像风景——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风景。餐厅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坐在那里无所事事的人。对此,我一点也不吃惊,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工作就是准时出现,什么也不干地待上八九个小时,下班就回家,还是什么也不干。如果你是在户外工作,那就跟闲逛没什么分别。如果你是在室内工作,那无异于最悲惨的绝望。看到我这个潜在的顾客走进店后,他来了精神,他的表达方式是对我好不理睬。我问晚餐有没有准备好。八点才好。他说。废墟不会鼓励你老想着它们在辉煌时期、在它们成为废墟之前是什么样子。罗马圆形角斗场或大莱普提斯的竞技场从来都只是遗址。它们是永恒的遗址。这里也是。沉浸在自己的静默之中,这座建筑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壮观。遗址不会让你想起过去,它们会指引你看向未来。这种效果几乎是先知性的。它就是未来的样子。未来总是会变成这样。即使这些建筑已经被废弃,即使它们不再适合商用、居住或任何用途,它们仍然没有真正倒塌。直到被炸药或者破碎机弄倒之前,它们都会竭力生存。当其他一切都开始衰败的时候,它们会继续——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站在那里,困在自己的角落里。要么是因为不知道,要么是因为习惯——顽固的记忆——让它们对此无动于衷。在一条没有车辆的路上,围绕着废弃的工业建筑,面对一条不再有火车经过的铁路,我非常乐意等待,我高兴地靠边,停车,闲逛。我停下来,因为它让我感觉到时间也终止了,就在这停下的过程之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它看上去像电影,甚至像照片。如果我沿着铁轨极目远眺,或许能看到多年以前从这儿经过的最后一趟火车,铁轨在它的身后生了锈。但我没有去看,也许是看得不够远。时间,就像火车,也在前行。此时已经变成了过去。所以这个地方才有了这种地心引力般的寂静。我不是第一个回应它并在此停留的人:就在我的车轮旁边,我看到一小堆烟头,显然是有人从车里的烟灰缸里倒出来的。

  《懒人瑜伽》读后感(六):旅行是懒人的瑜伽

  Geoff Dyer这本《懒人瑜伽》不能算是一本纯粹的游记,倒有几分半是小说半是自传的味道。盖因其不像惯常游记那般介绍著名景点、风土人情,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自己每到一地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新奥尔良到巴厘岛,从黑岩市到卧佛寺,为每个处所打上Geoff Dyer的印记,留下Geoff Dyer的故事。

  这也是游记文学的发展趋势,就像村上春树说的,这个时代的游记不能再是纯粹记录和描写景点(这工作交给Lonely Planet就好啦)。村上自己的游记《雨天•炎天》和《边境•近境》故事性一点都不输小说。事实上,我读这本《懒人瑜伽》就是因着村上君的推荐。

  不过,和村上君以观察者的态度带着冷幽默劲儿满世界吐槽不同,Geoff Dyer更聚焦自我的感受和体验,接近一种纯粹自说自话式的自我表达,类似于孤独者的呓语那样的东西,并以此自我治疗着。这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你听村上在墨西哥坐长途车的有趣经历,可能会想着去墨西哥的时候也坐那么一趟长途车试试,而如果你这么做了,还真有可能坐上同样的那么一趟长途车,得到一次和村上君一样胆战心惊的经历;而读完Geoff Dyer的巴黎游记(《臭麻》),即使你上同一家酒吧去吸同一种臭麻,都很难找到和Geoff Dyer相同的感觉,更不用说你们不可能泡上同一个妞了,况且,再也不会有人找你去研究巴黎的人行道了啊。

  需要声明的是上面这个例子并不极端,读完整本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不写作和胡思乱想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四件事情:吃(东西)、听(音乐)、抽(大麻)、泡(美女)。闲适和慵懒是本书的主流,也难怪译者称之为“极乐生活指南”,这样有人请着全世界胡吃海抽到处泡妞,当然是羡煞旁人。即便如此,作者还是会在底特律听音乐节遇到下雨就闹起小脾气,真能把草莓音乐节站在雨中挥舞双臂的小清新们给气死。

  那末,极尽享乐之能事的Geoff Dyer写下的这本体裁不明的小书对我们到底有何意义?(既然他的旅行我们不能复制)

  加缪说,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我觉得Geoff Dyer用自己的行动补完了这句话。正如上文所言,游记的功能变化了,而可能在这之前,旅行的意义就变化了。游客的目的可能不再是走遍名山大川,瞻仰名胜古迹,对于整日被困在写字楼里处处受到群体规范限制的城市人而言,作为懒人以真我的面目生活一会儿好像变成了更重要的事情。大麻也好,性也好,释放压抑已久的心情,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修行,旅行就这样成为了懒人的瑜伽。用英文书名《Yoga for People Who Can’t be Bothered to Do it》来解释或许更加清楚一些——在旅行的过程中没有谁能打扰我,连景点都不行。

  这样看起来,作者看到的在修习所练瑜伽的行为显得特别的荒谬。就在这儿,这个度假胜地,却要做着和办公室里一样的事情——把每个动作做到尽量完美。这也许只能让自己和机器人更像一些吧,时时刻刻保持着不可思议的专注,尽管Geoff Dyer声称自己希望自己已经练了瑜伽很多年。这就是作者向我们描绘出的微妙的焦虑心态,正如译者剖析的——Geoff Dyer 定理——“我是如此渴望睡着,以至于睡不着;我是如此渴望真爱,以至于得不到真爱。”

  所以——我是如此渴望专注,以至于无法专注,我是如此渴望自我察觉,以至于常常失去自我。

  Geoff Dyer就是这样补完加缪的话的——“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活出自我,对抗人生的荒谬。”是的,不一定要“坚持奋斗”——或者说“坚持奋斗”只是一种或者一个阶段的行为——只要活出自我,即使只是嗑药泡妞,仍然是在有力地对抗人生的荒谬。

  读完全书,有没有想亲自做一做“懒人瑜伽”呢?注意,我不会说“和Geoff Dyer一起来做懒人瑜伽吧!”——因为你的旅行是专属你自己的懒人瑜伽。

  《懒人瑜伽》读后感(七):Yoga for People Who Can't be Bothered yo Do It

  书名翻译成懒人瑜伽让人不由自主的去养生保健类书架上摸索,书店员工会告诉你去游记旅行类书架上找,当你读完之后(或读到第二章开头)你就会发现全搞错了,扫视书店无数个门类的架子,竟然找不到它该有的位置,或者每个架子都放一本,或者吊在棚顶,像千纸鹤那样,风一吹稀里哗啦的响,让你抬头看一眼书里的内容的时候露出一丝微笑(或冷笑)。

  杰夫·戴尔这个臭流氓实在是自娱自乐大师,虽然有时候也会可怜兮兮(自作自受)的为孤独掉泪,而当他讲起大道理的时候又让你不明觉厉,言听计从,他的幽默仿佛是一种天性使然,有时让你差一点就忽略却又后知后觉,不得不惊服于他的妙语,如“接完吻后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又接了些吻”,能想到原文some kisses的顽皮的二货,“我们准时出发了--与此同时机器出故障了。短暂的延迟过后,我们又出发了”让人哭笑不得,当读者代入到文章里以一种主观的感受来观看他们的故事,这种幽默格外真实。除了幽默就是嗑药了,当然嗑药时也很幽默,像自慰一样的嗑药都让你有种迷幻错乱的感觉,跟杰夫一起醉生梦死,不为目的,毫无缘由,就是个嗑,就是爽,怎样。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两个字,吃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两个字,喝酒,杰夫的瑜伽,就是,嗑药。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道德上所谓的污点,而不是坚持谁的领导,歌颂谁的主义,而杰夫认为(或我的理解),只有纯粹的欲望,人类纯洁的本性,才是真实的追求,道德是一种伪装,是社会做作的产物。而杰夫在讲逻辑,讲三观的时候,就像是占星的法师,站在天上看世界的魔导士,“当去哪里都不需要时间时,我们又该等待些什么呢”。他是一个哲人,也是一个流氓。他是一个流氓,他也是一个哲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