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4: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10篇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是一本由[英]海伦•斯凯尔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一):动植物界你不知道的秘密究竟还有多少?

  科普类读物是我们拓展课外知识常用渠道之一。而各种配图、小资料、小实验喜闻乐见的排版风格,则是这些彩印大本科普读物的招牌特色。然而,你有没有试过一种演讲形式传递知识的科普读物呢?

  关于演讲我们并不陌生,但若是一年只能选出一位科学家来做演讲,这其中的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了。皇家科学院的圣诞讲座正是以这样特别方式 ,给予近200名科学家特别的荣耀。就在这座讲厅里,人们看到了科学家最为骄傲研究发现,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现场实验。

  在众多的圣诞讲座之中,作者抽取了十多个代表性精彩演讲,将近3个小时时常的内容提炼成一章。读过《13次时空穿梭之旅》的朋友们或许对书中奇幻奥妙宇宙记忆犹新,更是对书中类似于面对面倾听古老故事阅读体验印象深刻。它一改往常科学教育式的模式,就像朋友分享故事一般呈现出各种科学信息,读起来多了些平易近人轻松感。

  当我们跟随作者整理出的一段段科学故事,设想眼前这片宇宙星海时,在双恒星的界域中感受独特的一天两次日出日落的奇观。还去体验了液化空气仙境般的演讲现场,以及模拟月球上环形山形成的现场实验,当然还有各种通俗易懂的举例来解释复杂难以观察天体原子现象

  《13次时空穿梭之旅》可谓是天体物理学传奇合本,而对我们周围生命物质抱有诸多疑问的朋友们,福利就藏在《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中。这本讲自然动植物的科普书,沿袭了上一本时空穿梭之旅的独特模式,依旧是从圣诞演讲内容整理而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物自然界的多彩画卷。在这里,没有不认识的生物,却有未曾发现的故事。就在我们周围,竟然藏了如此之多的秘密。

  “波普”探路不只是哺乳动物专利

  依靠超声波探路的生物都有哪些?这在孩子们当中算得上基础科普知识了,大家随口便可答出蝙蝠思路广些的还可以答出海豚、蓝鲸这类的海洋哺乳动物。然而你可知还有种鱼类,它们依靠电磁波来探路,其原理同蝙蝠使用超声波如出一辙。在1951年利斯曼的演讲中,他发现西非地区河流沼泽里的鱼类,至少有100种能够这样探路,甚至电磁脉冲可以作为它们之间沟通工具。这些被称为刀鱼的家伙打破了我们对各种进化技能刻板观念,一些高级的技能甚至会出现低级生物身上,而这也正是大自然不断吸引我们的地方

  毛毛虫的丝网竟然是?

  毛虫作茧化蝶,这是许多美丽故事的素材,在现实自然界中,一些蛾类、蝶类的丝茧并不难见。它们会扭动着肉滚滚的身子惬意地吐丝织网,这种化学反应一度让我觉得毛虫是一种啃了叶子全变成满肚子丝的怪家伙。可如若不是读了《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八成此生我都会觉得毛虫有个特别的装置储存丝源,而真相便是每只毛毛虫都喜欢口水,这口水遇空气变会凝成固体成丝,而这些丝可是让毛虫受益匪浅。其一、可以作为粗纤维被毛虫连同食物一起吞下,作用类似于吃草助消化。其二、丝的粘着性让这些肉乎乎的家伙可以飞檐走壁挂在叶子上而不至失足摔下树来,那些丝就是它们的救命绳索。看来下一次见到这些吐丝大户,还真是要另眼相待了。

  窃取动植物的沟通暗号

  所有群居动物必备特性之一便是沟通,不论是人类语言,还是动植物界的气味动作声音,都是群体不同个体协作交流的工具。换在整个自然界中,虽然都被称作沟通,其作用方式大有不同,有些甚至被很多人所忽视。

  鸟类鸣叫自然称为其交流的方式,就军舰鸟而言,我们却很少知道这些天才歌手们那听上去大体相同曲子里,都藏着自己名片确切地说,每一只军舰鸟都有自己独特的“拿手曲目”,而雌鸟就是凭借这些曲子来分辨出不同的“歌手”的。那么多挺着红胸脯的家伙竟然可以做到曲子不重复,真称得上是乐曲天才。

军舰鸟

  萤火虫的领空也在上演着类似的传奇。不同的是,它们靠的并非声音,而是闪光频率次数。只有当两只萤火虫的闪光方式一致时,它们才会彼此结对,代表着同心同德。而捣乱分子一旦窥测到了这份特殊契约节拍,就会伪装进来,当傻乎乎的一方靠近伪装者时便会被毫不留情地吃掉。等到再次看到萤火漫天,点点闪烁的美景时,八成这其中就在进行着几场“蓄意杀害”的血腥事件

萤火虫

  传递信息最难想象的应该算是植物了吧,相比动物发达大脑灵活的身子,植物那一辈子只能扎根一处的被动选择地盘方式,怎么都无法想象,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信息的交流。然而在2009年的演讲台上,哈特利向听众证实了植物间交流的方式,一种特殊的化学气体,当有天敌撕咬某颗树的叶子时,变化刺激这棵树向四周散发出不易被发觉的气体,向其他树发出警告,此时接到信息的树木开始分泌更多对抗这种虫子毒素来自我保护。而如果仅仅是人为地撕坏树叶,并无虫类唾液等刺激,以上通风报信的情况则不会发生。由此看,植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智慧的。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它们的信息都在以不易被察觉的方式进行着,因为某些暗号被窃取,我们认识生物界又多了一番模样

  南极动物的奇异功能

  一想到南极圈,我们便想到冰天雪地大陆狂风暴雪的气候,极度寒冷以及南极企鹅们。但我们可能不会去想为什么它们不会被冻僵,大概是有厚厚的脂肪,厚厚的皮毛。但其实还有个秘密,因为它们体内含盐量高,以此降低自身的凝固点。而它们体内的糖蛋白分子,也可以有效抑制体内冰晶逐渐扩大。这并不算最神奇的,更神奇的是,南极的生物个头都超大。缘于低温的水中溶解了更多的氧,这才使得水中生物能长得如此硕大,只有在氧气供给充足时,大型动物才得以生存下来。

南极巨型海星

  南极圈的生态经年不变,物种的进化十分缓慢。因而这里的生态圈也成为地球上最为脆弱的地方。只稍提高5℃,就足以毁灭几个物种。南极大陆的5000种冷血动物温度要求是否苛刻,生物链的关系网紧密而简单,其中的某一类物种的改变对于整个南极圈的威胁很可能是致命的。

  有时候我在想,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并不是为了多炫一炫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不是为了仅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当环境的奇妙被科技所掩盖,当后人只能从记录素材中了解过去的奥秘时,我们还有多少乐趣欣喜可言。

  让知识成为保护的帮手,让那些好奇成为保护自然奇妙的动力。一切的努力就在于我们的选择与行动中。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二):揭秘生命奥秘

  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类在大自然中只是沧海一粟,人类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也对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充满好奇,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探索。

  有人好奇,为什么《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前面要冠上“11次”这个数量,看了目录和引言,方知,这书中一共11章,而每一章都集中呈现了一个专题。这本书几乎汇集了19世纪近百年来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做圣诞讲座的科学家们的顶级讲稿。

  这些科学家们终其一生专注于自然、生物研究,他们是这个领域的翘楚,研究自然生物孜孜不倦,从自然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直至某些种类分毫析厘,不得不说,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科普书。讲稿里面满满的干货,讲稿的附图有科学家们的手绘自然笔记,而讲稿里不是泛泛而谈的冠冕之话,而是对于自然、生物探讨真实素材和考究证据、发现积累结论等。

  第一辑讲座开始前,都针对该专题提出几个问题,供读者思考,并引导读者进入科学家们的精彩演讲中。“什么类型的动物幼年时期成年时期样子相差很大?”“是不是所有动物的幼崽都本能害怕食肉动物?”这些问题可与我们经常读到的动物科普问题不太相似,它是有针对性的,这一期讲的是动物的童年,所以问题问的就是关于动物幼崽的信息。这些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就让人很好奇,急着想去书中寻找答案。带着这些疑问,自然也就更仔细地阅读相应的讲稿论文,一旦发现答案,便可用笔划出来。上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蝌蚪”,两栖动物的幼年时期与成年时期样子相差很大。彼得·查理姆斯·米歇尔就例举了两栖动物的蜕变猜想。还有关于后一个问题,他也做当众做了实验,验证动物的幼崽是否本能害怕食肉动物。测试让大家见证了动物童年的奥秘。

  纵观全书,关于动物的奥秘有很大的信息量。对生物群落的探索、对动物习性的研究、对动物行为语言的猜测查究,不论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都仿佛我们和这些科学家们一并开启了一趟趟奇妙、不可思议的探索之旅,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快捷且准确地获知大量科普知识,这不仅让我们认识我们身边的自然,认识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地球上的生物们,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清自己。其中一章讲到珍稀动物及野生生物的灭绝,虽然展示和验证的是那些已经灭绝了的生物,但是我们会读到“保护”的意义。倘若人类不保护我们周遭的生物,面临威胁的它们也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如此推断,人类自己还能存活、延续多久呢?

  这些科学家演讲不是来当说客,但是他们已经用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论据来打动我们,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自然,反思人类的行为。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三):一个问题的起源

  在我们人类生死存亡关键,科学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草蜢的“唧唧”声代表着什么?”,“海洋深处的动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干涉自然法则后果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上去与现实生活好像毫无关联实际却没有这么简单。

  在1911年以前,英国的许多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经常鼓吹要射杀一些在庄稼附近徘徊的鸟类,因为有的农民认为这些鸟类的存在会让破坏自己的庄稼,影响收成。有一次农民们集体联合在一起对庄稼附近的鸟类进行了一次灭顶的讨伐,那次以后在庄稼附近围绕的鸟类的确减少了,然而庄稼的收成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会时不时闹灾荒,农民们都因此感到疑惑。当时有位科学工作者注意到这样的事情,便独自开始调查起来。他发现大多数成年的鸟类的确是以啃食植物为生,然而在农作物繁殖生长的夏季时,鸟类会捕抓庄稼上大量的昆虫以及幼虫来喂养它们的孩子。然而因为农民看到鸟类会啃食庄稼的表象,捕杀鸟类,导致了庄稼上的昆虫数量急剧增长,殊不知这些昆虫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远超各种鸟类。在那以后,农民们对鸟类的捕杀减少了,然后随着时间推移,科技不断进步,到了现在人们开始发明了杀虫药,逐渐掌控了对庄稼收成的控制。当人类提出“为什么我的庄稼收成不好时”,人们依赖科学,以论证的脉络推断出事情的原委,继而再以科学的手段解决,这是人们不断以科学的方式逐渐改变生活的一个最好例子

  很多年以后,我在书店看到了《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时,突然想起小时候曾经看过的科研节目。后来回上网搜索,才发现原来以前看过的是BBS电视片拍的纪录片《英国皇家科学院圣诞讲座》。

  如果要提起研究自然科学权威机构,我始终只会想起英国皇家科学院。它成立于1660年,是世界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的科学学会。英国皇家科学院里有许多著名学者,像闻名世界的数学以及物理学家霍金,胚胎移植及肝细胞研究权威安妮·麦克莱伦;互联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等等。英国皇家科学院从1825年开始,每年都会在圣诞期间开办一次科学讲座,除了二战期间中断过几次,其余时候都会如期召开进行。我一直佩服英国人坚持不懈,也许正是这样,他们探索自然与科学的论文才会如此严谨

  而《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正是汇集了英国皇家科学院近百年的圣诞讲座的精华编制的书。以文字的方式生动地在记录得到殊荣的科学家在皇家科学院做科学讲座时的精彩言论,他们表达观点,论证的科学例子,做实验的现场与观众的科研互动,甚至是附有绚丽插图来呈现科学家们为了这次讲座前前后后付诸了什么心血,看书时仿佛能瞬间将人拉回到神圣的讲座现场,亲身体会科学家们在台上绘声绘色表演

  “动物有童年吗?”,“植物是怎么传递信息的?”,“珍稀的动物是如何灭绝的?”等等,当人类提出这些不可思议的问题时,我们会想“人类为什么会提出这种问题”,又该如何解答,而解答过程中又会得到另一种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的答案却是另一个问题的答案,有时候一个毫无意义的答案却是解开生命起源的开始。人类在这些问题中来来回回,许多科学家甚至终其一生在不断解答自然科学界的问题。我想这就是科学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产生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我想人类身上最值得赞扬的是明知道自己在浩瀚的宇宙里,在生物进化演变中是如此渺小的存在,却仍不懈努力勇敢地去追求那些未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探索它们的过去与未来。也许在这些科学的探索过程中,人类才能清楚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创造幸福。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四):自然探索乐无穷-----评《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

  科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它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更是揭示着宇宙万千的源起,发展,兴亡------走入科学的殿堂,我们会发觉有着无数的“宝藏”熠熠生辉。

  借着暑假的契机,我在《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中过了一把自然科学解密之瘾。以往我也读过很多同类的科普读物,但是这本读本同样给予了我一个全新的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本书最大的特色其实更在于它收罗汇总了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办的圣诞讲座。借由着文字版的讲座精华萃取,书中生动地借由图文分享着关于自然与生命演化的科学探讨和演说。

  读这样的一本专业性的科普读本,我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那神圣的科学院殿堂中。跟随着专家级的自然科学讲解,虽然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顶尖级自然科学学科的专家人士分享,但是我却觉得自己在翻看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枯燥乏味。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通过最为直观,生动的实例进行讲解例证,所以普通的读者同样可以触类旁通地逐级了解着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点。跟随着“生命是什么?”的问题,我好奇万分地在每个章节寻求答案。动物的童年;生物群落;论昆虫的习性;珍稀动物及野生生物的灭绝-----从鲜活的实例中推理着最为根源的理论知识点。于我而言,我尤其喜欢大开眼界地步入科学家们对每个论点安排的实验内容。类似于选取一条蛇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在一起来判断幼小动物对天敌的判断能力;类似于如何喂养鳄鱼来了解不爱进食的鳄鱼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反复的推敲,不断的实验,诙谐的描述,生动的讲解,形象生动的画面----诸如此类的表现手法让自然科学的探索变得是那样与众不同,妙趣横竖。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本书充满着极大的阅读价值。对于爱好自然科学的大朋友们而言,本书可以让我们别开生面地畅享着专家级的经典自然科学知识分享。足不出户,我们可以聆听这些我们其实并没有接触到的有趣实验,见证着揭示自然科学世界的无穷奥秘文字演讲。而对于青少年读者们,这本书无疑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将枯燥的知识变成最生动直观的实验和剖析,激发着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喜爱。站在科学家们的肩膀上,孩子们无疑可以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畅享乐趣无穷的自然科学盛宴。。

  《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读后感(五):麻瓜届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生于1897年的牛顿·阿蒂米斯·菲多·斯卡曼因为其对神奇动物产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义无反顾的开始自己走遍全球寻访“怪兽”的旅程。1947年,得益于火龙研究与限制局的工作性质,他开始有更多机会远涉异域,为《神奇的动物在哪里》收集了大量资料。1979年,他被正式授予梅林爵士团二级主人魔法师的称号。现如今,斯卡曼先生已经退休,和他的妻子波乐蓬蒂娜以及他的三只宠物猫狸子:霍比、米丽和莫勒生活在英国多塞特郡。

  我始终对每一个热衷于研究与保护动物的学者们保持敬意。当然,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他们其中的很一部分人,研究动物的意义也许只如《侏罗纪世界》里的专家团一样是为了更好地为自己谋取福利。但依旧有更多人是出于单纯的热爱,能够将自然万物平等看待,与从中吸取经验反哺自身并不矛盾,反而显得更加勇敢。

  生命的演化是颇为神奇的旅程,现如今在我们的认知里早已经成为常识的道理,比如海洋孕育生命的雏形;比如优胜劣汰自然法则;比如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碳基生物,都需要感激于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孟德尔、施莱登、施旺等人的探索。如果说本书《11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前行,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而这样严谨且专业的科普书籍,同样聚集着全球精英演讲者的心血,涵盖了生物世界太多秘密。

  序言中提到1859年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在1991你那被理查德·道金斯搬上了圣诞讲座,即使在当时并不受认可,但也正是代表了演讲的必要,这是一群孜孜不倦的“先行者”,在不同的时代散发着不同的光。

  优秀的演讲者,与文学匠们有着异曲同工的技巧,我们每每都会惊叹于《情人》《双城记》《局外人》《百年孤独》的开篇振聋发聩、引人入胜,而好的演讲同样是需要在第一句话就打动听众,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我们看看大师们是如何做的:

  1、

  巴尔弗—布朗在第一句中说道:“对很多人来说,收集昆虫这种爱好仅仅是一种“发病概率”,就像麻疹一样。”但有些人,就如他自己,则永远无法克服这种“疾病”。

  收集癖是一种形同上瘾的爱好,不过我的确很少听说有布朗这样热衷于收集全球范围的“奇行种”并且养育它们。摆在观众面前的水族箱里盛放着“四处乱爬”的水生昆虫,对于深患密集恐惧症和“甲壳恐惧症”的我来说,仅仅看到字里行间的描述就有种肾上腺素暴起的征兆。这还不完,布朗介绍了他从昆虫们身上掌握的科学:生态系统变化、气候持续变暖、昆虫届特殊群体结构、自然的进化与灭绝,以及“深海恐惧”者的福音——平静的池塘里每一块沼泽下都暗流涌动。

  以小见大是一种哲学领域的思想,而布朗基于兴趣使然的研究让他逐渐趋向于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无用,光是对它的兴趣就能报答这个学者,这就是科学人的精神。”

  2、

“没有什么比一个人自己的行为更让人着迷了。”

  莫里斯话音未落,我就能想象中接下来的展品一定是只猩猩或者猴子。他没让我失望,并且让我更加惊喜。

  不断的研究中会暴露出,动物的学习能力始终是被人类所低估的。生命的起始总会面临的窘境就是“明白我是谁”,这并不仅仅只是人类留给自己的难题。但新生儿会快速适应自己的群体、初当父母的动物们也能够直接辨别出谁是自己的孩子,这一项技能的展示,其实比人类显得更加高明,而运用工具捕食、适应并融入环境、保持个体的健康,这些行为模式似乎一直烙印在每一代每一种群的动物身上。

  了解越多越会学着敬畏,人类重新走回自然的怀抱,见识到更多自己不能掌控的力量,就会逐渐变得清醒与谦逊。时刻谨记,“是动物聪明,而不是我。”所以莫里斯从未变得骄矜。

  探索自然,无论是向前走,还是回溯,都会让人觉得满足。另一位莫里斯(康韦·莫里斯)展示了恐龙与人类祖先的化石,尽可能地表现了肢体与力量的美,并且说到“我们的骨骼里就有我们的历史。”

  突然你会发觉,这些可爱的纯粹理科狂热者们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一样,除了他们热爱的领域以外,统统都是麻瓜,随意说出的话都显得振聋发聩。一理通则百理通,专研之外还有敬畏,对知识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正是因为这么多的不可思议,才让演讲大厅里的每个人都变得收敛和安静。

  他们偶尔会惊叹自然的手笔如此宏大神奇,但偏偏不会对自己骄傲,因为这个时代下的我们,正达到从未有过的对自然深透了解的层次,那揭开一小半面纱下的“容颜”如此令人陶醉,又怎么会再升起别的亵渎的情绪呢。

  在那个世界,几乎每一户巫师都有一本《神奇动物在哪里》。现在,麻瓜们也有机会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五足怪生活在哪里?蒲绒绒吃什么东西?为什么最好不要把牛奶留在屋外给刺佬儿吃?

  感谢先行者们带来的知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