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一切重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果一切重来》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5 05:3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一切重来》的读后感10篇

  《如果一切重来》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一):一切都不能重来

  原来这本书的作者和《偷影子的人》是同一作者。

  如果一切重来,不知为什么从读这本书一开始,我就认定了,即使重来一遍,还会是同样的结局。书中男子也绝不会逃脱命运安排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另一个时间地点死亡。貌似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

  人需要明白一点,机会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你必须好好的过,不可能重来,只能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找到经验,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

  以前看过的书或者电影,当主人公似乎有魔力,可以进行穿越或者重生,抑或是有魔法。都能极大的吸引我,我实在太想知道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可往往结局都让人提不起兴趣,无非是主人公做了一场梦,出现幻觉,或者是他是一个神经病。所以才会有那些无法解释事情

  我一向认为,故事情节精彩固然重要,但一个好的结局实在太重要了。情节精彩只会让人迫不及待想读下去,但是好的结局真会让人久久久久不能忘却。每当想起这本书或这部电影的时候,那种震慑感就会重现。之前看过的电影《万能钥匙》就是,我觉得他是一部好电影,尤其是结局,很震撼。现在我都能回忆起那种感觉

  本书的结局,符合我们的思维逻辑,可以用我们认知世界观解释通。男人还是躺在血泊之中,之前是他太想知道真相了,所以以前的种种细节一个不落的在他脑中重组,企图找到事情的真相。其实我感觉故事的内容充实了,这里面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黑暗面(看过太久已经想不起具体事了)。它并不空洞,很有内涵。比那些全书只有爱情支撑起来的书有趣多了。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好书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二):猜错了

  最早听说马克李维, 是偷影子的人,很多人推荐,我一向不喜欢看被大肆宣传畅销书, 没看。消停一段时间后, 看到他出了伊斯坦布尔假期,还是没买, 想再给这个作者点时间, 如果还有作品问世,不如再买吧。于是就有了这本如果一切重来,但是不排除因为简介中有“悬疑”两个字,我喜欢神秘烧脑的东西, 尤其是可以在整本书看完还能好好想想

  合上书,想了,发现有几个槽,不吐不快

  1. Andrew在婚礼前一天精神出轨。落入八点档俗套电视剧怪圈,婚前出轨,“酒吧”找到真爱,这不靠谱地方儿, 然后跟妻子说声:我爱上别人了,分手吧。拍屁股走人,渣男典型表现。还好后面没有一直渣下去,浪子回头金不换,抱着找出凶手, 向妻子道歉的心态再次复活,可惜在阿根廷约炮又是杂回事儿呢?不知道作者安排这一段儿是个啥意思,前后没有任何牵连, 私以为这是败笔

  2. 退休警长的返聘。他起什么作用的,洛杉矶-纽约飞来飞去,追查的嫌疑人完全没有作案的想法,也没有跑来报复烟雾弹啊。 感觉好像是故意放一个,让大家怀疑。我总是想老警长的机票钱谁给报销啊。。。

  3. 阿根廷密探的男友。这个是最惨的。根本没有其人,完全是酒吧女编出来的,整个故事就是他们制造出来的,然后打着帮Andrew找人的旗号,骗了活动经费,编了个男友,最后Andrew自己飞过来,编不下去了, 只好让“男友”受伤住院。 酒吧女难道不是xx, 口口声声说自己深爱男朋友,不随便, 结果主动跟Andrew车震,继而围着条浴巾跑来跑去。现在的小说需要一些色情描写,否则如何吸引读者呢? 就像电视电影一样,跟梦中情人无法做的事情,就这个丰乳肥臀解决吧。。。

  4. 照片突然出现也很突兀, 当然地名人名一样也很可笑。我不知道如何从两岁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出她三十好几的样子,作者有没有听说过“长开了”这个词。 Andrew看了照片,立刻醍醐灌顶,冒冒失失地跑去跟上司质问,之前的200多页的理智分析哪里去了? 结尾收的也太突然了,好像是觉得有可疑的人都不能是凶手,否则读者会败兴,非得找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当罪魁祸首,无语ing。。。

  5.最后我很气愤的是,明明趁着公务出差私下约炮,但又良心不忍告诉狐朋狗友后,死党反应是:别告诉你老婆。看到这里,我很想噼啪给这两个渣男几个嘴巴女人就是让你们这么合伙骗的吗?所以Andrew死有余辜,最好连Simon也捎上方解心头之恨吧。

  好了,打住,太生气了, 要去吃个火锅发泄一下!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三):《如果一切重来》相关背景知识整理

  对小说本身就不做太多评价了,就我个人而言,读起来没有《偷影子的人》更畅快

  书中主人公坚持调查的阿根廷军政内幕,倒是让我很感兴趣。网上搜到了一些材料,同大家分享

  1五月广场

  书中多处提及“五月广场母亲”,指的是“肮脏战争”期间,在“五月营区”丢失孩子的母亲们。

  1976年,以魏地拉为首的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上台,阿根廷开始长达7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在此期间,军政府针对反对派发动了“肮脏战争”(Dirty War)。

  “肮脏战争”期间,军政府设立了多个监狱。其中,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区的酷刑中心“五月营区”(也称坎普梅奥军事基地,Campo de Mayo)最为臭名昭著。当时这里关押着4000多名反对派,他们在营区遭受了残酷虐待绑架甚至暗杀,许多人最终下落不明,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最后存活下来的仅有不到50人。该军事基地内设有一个秘密的分娩中心,被关押着在那里的孕妇所生的孩子都被军人家庭强行收养了。【这一段在书中第15章开篇有所提及】“肮脏战争”共造成3万人死亡或失踪。

  2.独裁者

  雷纳尔多·贝尼托·安东尼奥·比尼奥内·拉马永(Reynaldo Benito Antonio Bignone Ramayón,1928年1月21日-),是阿根廷军政府独裁时期最后一任总统(1982年-1983年)。

  1982年马岛战争失败后,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被迫辞职,当时已退休的比尼奥内受命组成过渡政府。1983年,比尼奥内在下台之前,曾经利用自己的总统身份向一大批阿根廷军政府官员颁布了特赦令,但这些特赦令后来被阿根廷法院和议会宣布为无效。阿根廷现任总统费尔南德斯曾将审判前军政府的独裁统治者作为自己施政的优先事务之一。

  1998年,比尼奥内因被指控窃取失踪人犯的儿女入狱,2005年出狱;2007年3月又被通缉。2010年4月20日,因在“五月营区”中侵犯基本人权谋杀,比尼奥内被判入狱25年。

  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Jorge Rafael Videla,1925年–2013年),阿根廷政治家军人独裁者。他的总统任期以残酷镇压异见而恶名昭著。1985年,魏地拉以反人类罪被判处终身监禁。

  魏地拉于1976年-1981年任总统,他的总统任期被公认为是最残酷,最压制的。他大肆杀害反对军政府的人,左翼游击队员民主进步人士。他通过绑架、暗杀、酷刑等方式制造白色恐怖。在军政府,议会被解散,立法权力被9人的军人集团夺去,工会被强行取缔,罢工被禁止。据统计,他统治期间有10000-30000人被杀或失踪,50万人被迫流亡国外,还有无数人被关押并虐待。

  1980年,魏地拉访问中国,和华国锋、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会谈,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阿根廷总统。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四):如果一切重来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当代作家,马克.李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纽约时报》的记者安德鲁,事业处于上升期,在一次喝醉后偶遇了想念20年的初恋女友,不久两人便决定结婚婚期将至,在婚期前一天的晚上,安德鲁单方对一名陌生女子一见钟情。婚礼照常进行了,但因受不了内心的煎熬,结婚当晚,他向新婚妻子坦白了一切,结果两人不欢而散。之后,安德鲁每日宿醉,渴望与那名陌生女子再次相见,但却在某个早晨被刺杀。当他醒来,发现居然是两个月前的某天。生命看似给了他第二次机会,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他是否能够再次遇见那个一见钟情的人,同时,能否找到杀害他的凶手呢?!

  这故事,看的很过瘾!!前几天看《失控》带来的内伤得到缓解

  书的结构

  目录 · · · · · ·

  1. 遇刺

  2. 偶遇

  3. 相约

  4. 求婚

  5. 美丽的女人

  6. 逃避

  7. 悔意

  8. 一切重来

  9. 漫长的一天

  10. 着手调查

  11. 遇袭

  12. 绝望的母亲

  13. 拉斐尔

  14. 现场调查

  15. 不堪回首往事

  16. 可疑的同事

  17. 线人

  18. 愤怒的读者

  19. 阿根廷遇险

  20. 秘密计划

  21. 接近真相

  22. 恐慌

  23. 迟来的真相

  24. 等待

  致谢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五):重来亦如是

  对悬疑部分有点失望,最后也没有交待清楚。但是又意识到不能当做推理小说来看,这样也就显得可以原谅。看的过程一直当做推理看,我还按照套路锁定在同事,妻子,上司身上。随着去阿根廷经历深入,猜到奥利维亚的身份,没想到最后竟然是从未出现过的安娜凶手。总之,剧情设计还是挺起伏的,对阿根廷的那件丑闻描写也还不错。我想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些的大概就是对独裁专制关注了吧,我想生活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害怕的。

  不过既然谈到如果一切重来这个话题,我倒是和李木子谈论过多次。高中接触过电影重来,重返17岁,以及最近的重返20岁,以及不知道叫什么名的和李木子一起看的重返过去的电影。思考这个问题结合亲身经验,我是不觉得重来一次我的生活改变多少,可能顶多选择去上上海读书而不是北京。然而这对我生活本没什么太大影响。能改变的不足以改变生活,不能改变的重来一次也还是不会改变。人是最怕后悔,然而一旦意识到重来一次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也无足轻重了。我们所希望的重来其实不是洗刷记忆再过一次,而是预言。用已经经历过的自己去改变时空,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曾经的问题,这样看来,与其重来还不如早熟一点,反而更加实际。不过看了星际穿越,也觉得回到过去改变时空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了。只是一环扣一环,你得有承受牵一发而动全身魄力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六):人生没有重来

  正如我在题目里说的,人生没有重来。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39岁的男性记者,受雇于《纽约时报》。工作上,他是成功的。由于能力得到上级认可,他受命前往阿根廷,调查一些鲜为人知的血腥往事。尽管过程挫折,但他完成任务。回到美国以后,他将报道整理完成,等待刊发。生活中,他即将与一位错失多年、颇有共鸣青梅竹马步入婚姻。正是在这人生得意之时,一位美若天仙的神秘女人出现了,他的心被打乱了,他的精神出轨了。他竭尽全力也没能忘掉那个女人,他在婚礼的当天晚上与新娘告别。也许是该遭报应,他“阴差阳错”地遭人刺杀“身亡”。于是故事峰回路转,主角开始了他的“重来”人生,时间倒回到数月之前。

  毫无疑问的,主角安德鲁先生在这难得的第二人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刺杀自己的凶手,避免再次被人暗杀的命运。他“娴熟”地将人生重新来过,一边暗地寻找凶手,一边再次展开了阿根廷之旅。正像蝴蝶效应一样,他的一个个决定,影响了命运的发展方向。他经历了九死一生,也获得了超前的成功,将前生未能查明的问题一一查清,找出了事件的真相。他回心转意,与妻子重归于好。在结婚的当天,他突然醒来,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自己身受重伤躺在医院,命悬一线

  故事不算新颖,这个如此长的梦甚至有些扯。但作者用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没有重来,珍惜当下。

  我记得安德鲁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人的真爱,应当是与我们携手一生的人。是的,人生只有一次,珍惜当下拥有的才是真理。那些过眼云烟不过是阵阵春风温柔而撩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撩拨着人的神经。想要什么,就要去追求,没错。但是你不可能把整个世界纳入囊中。有些东西啊,且让它随风而去,就像它来时一样。激起一阵涟漪,不留一丝痕迹

  2018.3.27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七):不谈情感谈悬疑

  不谈情感谈悬疑

  偷爱警/文

  捧在手中的封面,远走的背影很蹊跷,但从视觉上,给人诸多猜测,侦探?小偷?还是间谍。如果一切重来,预示着什么?悬疑度能有多高?行色匆匆的背影,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只是马克李维的首部,悬疑类型小说,善走情感路线,此次改写套路,小说内容,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超过惯有的情感路线。

  安德鲁是基层记者的一员,除了简单写写稿件,并无太多建树。安德鲁不安与此,很想改变这一切,改变沉闷的生活,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有所提升。

  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初恋,一步步接近,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与此同时,安德鲁积极搜罗信息,计划撰写一篇关于政治灾难的文章。

  幸运女神很照顾安德鲁,在刊发披露文章的时候,安德鲁被人瞄上,伺机而动。安德鲁在晨跑的时候遇刺重伤,幸运的是,时间回到了两个月前,两个月的时间里,安德鲁能够做到的,是尽快找出刺伤他的罪犯,而事情似乎越来越复杂,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倒带的安德鲁,还是倒下了。即使有人肯帮他,还是逃不过一劫。安德鲁的新闻报道太深入,以至于影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情节随着情感波动,跌宕起伏。如果不是为了让罪恶得到宽恕,如果不是收养的孩子被送回到生母的身边,如果不是政治战争,摧毁了家庭,或许人心不会充满焦虑不安,不会让生活出现倒带现象。事实如此捉弄人、戏弄人,在远端拐角,等你抱怨,等你掉进这个深渊。

  带着复仇、报复的心态。几段故事巧妙的连贯在一起,马克李维给你我一个惊喜。马克李维虽说,不是悬疑小说专家,却很有自己的想法。故事看起来不枯燥,也不显得太老套。运用了常态的情节构造,一步步插入到段落当中,最后时刻,才知道,马克李维的安排,很有玄机。

  悬疑小说最高境界,就是如何设计“悬”场面。读者的心,能随着情节去深入思考,算是很好的小说,如果能够让悬着的心,随着情节波动而起伏不定,说明作者的悬设计,到了一个高手境界。马克李维的悬计划,多少欠缺一点平常化的东西。虽然加入了温情色彩,加入了打拐行动,加入了战俘虐杀。但情感加血腥,不足以代表悬色彩,悬味道应该是越常态、越简单、越明了的悬疑,才是优秀的悬疑故事。马克李维虽然看到了,政治历史的特殊性,看到了社会壁垒的暗影,如果想要提醒,指导一个个人,情感需要宣泄,实际是一件很难控制的事情。马克李维如果想要,说教和揭露什么,他已经做到了,但如果仅仅为了让小说显得,有深度和观赏性,显然这样的设计,还是有点腻歪,并不受用。

  与此相比,《偷影子的人》《伊斯坦布假期》更适合马克李维的手笔,充满浓情的香草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当然,也充满抑制、压抑的心情故事。偏情感线的写作,适合马克李维,适合在情调上做文章的马克李维,是情感高手,不是什么悬疑专家。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八):如果一切重来,如果你有第二次机会……

  马克•李维的第13部小说《如果一切重来》是一部集时空旅行、悬疑、爱情于一身的绝妙小说,一个用温柔、悬念、激情包裹而成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纽约时报》记者命悬一线

  这部小说由一个蓄意谋杀案拉开序幕,故事的主角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安德鲁•斯迪曼。他在晨跑时遇刺,随之倒在一片血泊之中,意识全无。谋杀的整个过程在瞬间完成,安德鲁根本没有注意到凶手是谁。

  谋杀案发生前的一个礼拜,安德鲁刚刚与妻子成婚,新娘瓦莱丽是他的初恋情人,两人几个月前才在纽约街头重逢,并迅速陷入热恋之中。可是,这一场婚姻还没有开始或许就已经注定了要失败。因为,在新婚之夜,安德鲁向妻子坦白,他前一天晚上在酒吧与另一个女人一见钟情,那个人才是他的真爱,他没有办法在爱着别人的同时与妻子继续这段婚姻。与谋杀案在时间上的另一个巧合是,安德鲁正在调查一位前阿根廷官员在独裁时期犯下的罪行,调查报告将于两天后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头条刊登。

  第二次机会

  出人意料的是,被刺后的安德鲁慢慢苏醒了过来,他发现自己正坐在街边的十字路口,虽然感到疼痛,但身体竟然毫发无损。回到家里,安德鲁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回到了两个月前。两个月前的安德鲁还在纽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来回奔波,努力想要查清阿根廷独裁期间一桩丑闻的真相,也还没有向瓦莱丽求婚。

  对安德鲁而言,这意味着生命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他有两个月的时间来找出想要杀死他的真凶。也同时意味着他还有机会重新梳理和瓦莱丽之间的感情,以免在未来的某一天愚蠢地陷入她人的致命诱惑陷阱,伤害瓦莱丽的心。

  然而,两个月的时间赛跑对安德鲁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想要他命的人看来不在少数。安德鲁曾在一篇报道中痛斥从亚洲国家“窃取”小孩并转卖给美国收养家庭的事件,这一新闻的刊登引发了强烈反响,当然也使无数的收养家庭陷入痛苦之中。这其中就包括一名大学教授,他把收养的孩子送回了家乡,却换来了众叛亲离的下场。

  另外,还有他的同事奥尔森,安德鲁在报社出尽风头,早已招来了奥尔森的嫉恨,二人之间一直都有嫌隙。甚至,这份嫌疑人名单上,还要加上他的新婚妻子瓦莱丽。安德鲁求婚时,瓦莱丽曾笑着对他说:“如果你背叛了我,那我就会杀了你。”当然,这三个嫌疑人看起来与安德鲁前往阿根廷的调查都毫无关系。

  安德鲁向自己的朋友西蒙和一位退休的警察朋友坦诚了自己的经历,请他们帮忙协助调查,改变自己被杀的命运。当然,前往阿根廷的调查活动也必须继续进行,只是,在不知不觉间,安德鲁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突发的新情况。

  惊心动魄的时空之旅

  多少人曾梦想着能够从头来过,在他们快失去一切时将生活归零。而这正是马克•李维在他的新书《如果一切重来》中创造的魔法。这是一场在悬疑和激情之间的时空赛跑,马克•李维用丰富的情感将温情浪漫、奇幻惊悚和政治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让你时而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残忍的折磨,时而如沐春风般感受到温情的抚慰,娓娓道来的文字却能直达你的内心。他唤醒你内心深处沉寂多年的情感,也让你在交错的时空里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九):梦想的人/共度一生的人

  如果一切重来.安德鲁的结局无疑是意料之中的,在经历了恐慌与害怕中,死亡还是来了,所幸他找寻过,努力过,就如其本人所说“希望,绝望,取决于我的精神态度”。临死前知道了真相,知道了凶手,更弥补了之前所犯之错,避免心爱的人受伤。梦想中的人终是一时新鲜,意乱情迷,并不代表合适,甚至是加害于你的生命,而这最终的痛苦还是由你最亲最爱的人承担。小说避免不了与现实生活相比,从而读者进行内心自我拷问,现实人生能拥有这样重来一次的机会明显不存在,像安德鲁一样一时处于对生活的迷茫与堕落空虚的人很多,因此失去了重要的人和事,回过头来再想弥补已是不可能了。错误既成,犹如砍下的书,制成的纸,当斧头下去的那一刻已是定局,每一个步骤造成的影响都无法改变,伤害既成,无法抹去。所以说“如果”只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臆想与前提。

  《如果一切重来》读后感(十):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人生就像一趟开往坟墓的列车,每个时间段,每个站点,都有人从你身旁与你擦肩而过,也许只是一个回眸,一个抬头。也许你们拥有过一段故事,也许你们能够从在半路相遇共同到达终点站,也许某人不得不在中途下车。请不要每晚辗转反侧的时候期待着时光倒流,因为我们从呱呱落地的时候就上了这趟人生的列车,我们只能顺着列车的方向一直向前,也许能几分钟可以中途停留,那也只不过是时间长轴上的一个微不足矣的节点,请不要过度花费。

  好好把握当下吧,真诚实意的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爱人、兄弟姐妹、挚友同窗,也许下一个回眸他们就已经上了另一趟列车,转身离去,在与你平行却永远不会相交的轨道上各自前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