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格的力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性格的力量》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4:46: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格的力量》的读后感10篇

  《性格力量》是一本由保罗·图赫 (Paul Tough)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性格的力量》读后感(一):从应试教育到性格教育—儿童教育的未来

  从应试教育到性格教育—儿童教育的未来

  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几十年前流行顺口溜,至今依然反映着我们国家教育的本质。虽然如今已经慢慢蒙上了“素质教育”的漂亮外衣,诚然在教育体制上有很大的改良和进步,但“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机制,依然在推动着各种兴趣班、提高班甚至是冲刺班的存在发展,兴趣本非孩子所愿,提高与冲刺更是为了分数上的精进,这种现象如《皇帝的新装》中孩子的真诚道出了应试的真相根本就是应试嘛。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这种体验感受工作多年之后,当初学的很多知识已经逐渐还给老师了,而自己的工作所需知识还得从零开始学起;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并不是那些在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们,而是那些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与同事相处融洽并互相帮助的人们简言之,那些有健全性格的人们更容易获得成功

  《性格的力量》书中概括了性格的含义,性格往往意味着对一套特定价值观追求坚守,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性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即“五大人格”:随和性、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和尽责性。健全性格形成的7种力量,是勇气、自控力、热情社交能力感恩乐观精神好奇心。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分工的细化,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会利用自己周边资源平台,来达成我们自己理想目标。达成我们目标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协助,而这个认可与协助是建立在对于性格的认同和个人的尊重基础之上的。稍微对照一下周边的成功人士,或许都可以从这些性格特质中获得一些直观启示

  如果我们要探究这种健全性格的养成,还可能得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说起,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性格养成具有深远长久意义良好亲子关系适度挫折教育、可接受的延迟满足感……在生命初期获得的家庭教育,最终都会转化为好奇心、自信、自立、镇定和勇于克服困难优秀品质和能力,因为塑造性格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磨砺自己。从反面来说,童年创伤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不良的经历与成年后的负面行为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

  学校教育承接家庭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步退为次要,并最终与学校教育和个人的自我教育将儿童培养成人。随着儿童的逐步成长,他们的身体逐渐长大,力量变得更加强大,甚至超过了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心理上逐步形成自我,开始寻求更多的成员间协作和自主决定,为最后走出父母的荫庇独立生活做最初的准备。把成绩当做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成为了应试教育中最大的诟病,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之处,也因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并非依然“一考定终生”。应试教育这根指挥引导着成长中的孩子走向一个单一的标准,也将很多家庭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了孩子的成绩身上。

  《性格的力量》告诉我们在人生路途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的性格,书中也在介绍美国各种教育改革的努力,引发我们对于性格教育的思考笔者相信这是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相对遥远的未来。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为自己的性格教育,而非取得老师期望、父母盼望、自己不在意的成绩的应试教育。(全文完)

  《性格的力量》读后感(二):培养习惯

  这是本与孩子、学生教育方面的书,主要讲述了性格对于孩子成长、学习的影响。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没什么资格谈论教育,可作为一名希望自己做得更好的父亲,我认同叶先生的观点

  即便是没有看过本书,我也多少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比如像我这样缺乏耐心冲动的性格,干不成什么大事,甚至有时小事也干不好。我当然不希望孩子的性格也这样。书中列举了许多实验数据,但真正有关系的不多。有五种性格非常重要,但怎么让孩子具备却只字未提。也许这是个实验性的领域,没有太多积累;也许尚未发现真正有价值东西。不过既然比尔盖茨的书单上有这本书,我们效仿着翻翻也没什么坏处

  看完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觉是——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自己先做个好榜样

  下面是我关于本书的思考:

  1、父母要首先了解孩子的性格因素里,哪些是需要改善的,哪些是需要保持和提高的。每个人对性格的认知都可能不尽相同,关于个性方面可能有许多不同观点。

  2、过分地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根据孩子和父母的特点,从书里告知的那五种性格中先选出一种作为尝试,我认为比较实际循序渐进,一边观察一边慢慢地扩展其在孩子性格中的渗透,如果孩子有什么反应或自己觉得有什么不对地方,及时纠正或暂停。

  3、我更倾向父母先做出改变,比如耐心的加强。否则父母烦躁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对他耐心培养的作用。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沟通和培养的过程,是父母、孩子双方同时进行的,父母先做出改变,就会知道其中可能会碰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4、性格的形成中,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言行举止情感等)伴随其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发掘。要多观察多留意孩子的着眼点,要让孩子多接触事物,比如音乐美术舞蹈等,才有可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最后,借用韩寒的一句话:“所谓爱,就是陪伴。”祝愿所有孩子都能够快乐成长。

  《性格的力量》读后感(三):深以为然

  近年来看过了不少心理学时间管理的书、杂志文章,也看了不少育儿的书,发现教育的核心和心理学这些书里讲到要成功(不是名利那种成功,就是单纯成就自己意义上的成功)的要素殊途同归的,就是性格养成,更简单一点就是习惯的养成,前面也有书评里面讲了,大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讲了,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

  这本书用耐心的分析和众多实例,讲了美国知识界针对教育顽疾进行的各种实验,这些实验中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就是这种我所谓的性格养成教育。

  不过比较遗憾的就是书里没有具体写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各种好的习惯。其实市面上有不少这类的书,只是缺集大成者,应该很快会有的。

  《性格的力量》读后感(四):技能和性格哪个更重要?

  我也曾像书中的赫克曼一样,深信技能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生活最可靠的因素,因此总是不遗余力的规劝我亲近的人去学习这个,学习那个。可是我发现,规劝的力量是不够的。能不能“内化”这些技能才真正有意义。有些人天赋很高,起点不错,可是他们浪费与生俱来的天赋,一点儿小困难就把他们打败了。有些人天赋不高,属于踢一脚走一步的主儿,你踢着踢着也就累了。前者算是胃口好可是消化不良,后者则属于厌食症患者

  赫克曼说,这种比技能更重要的东西是一种心理能力,是人们为完成枯燥乏味且往往没有回报任务坚持不懈的心理倾向,让人们可以不过早沾沾自喜享受自我满足;让人们恪尽职守,自始至终毫不动摇地履行计划;总之,无论是对于学习、工作还是人生,这种特质都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这些软实力包括好奇心、自控力和社会交往性。特别是知道如何控制情绪或者是在被激怒后让自己安静下来的能力。在认知心理学层面上,这部分大脑前额皮层掌控的区域压力超过负荷,会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打个形象比喻,执行功能区相当于监督大脑各项功能的空中交通管理员。它们处理各种混乱和不可预期事情。而这部分是可以“抚育”、训练以及进化的。

  抚育代表了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爱,这会给前额皮层减缓压力。富人的孩子之所以前额皮质区相对较强,主要与压力偏轻有关。如果贫穷饥饿、缺乏关爱这些因素都被父母有效地闭之门外,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本身也就拥有了一道强大的缓冲器,在她们还没有成长起来时,不必为这些事情忧心忡忡婴儿在生命初期获得的额外呵护,最终都会转化为好奇心、自信、自立、镇定和克服困难等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定性的训练好比典型颜色/字义冲突训练。但如何增长自控力的方法却并没有这么简单直观。这样的训练相当于让人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找到关键因素,好像交通协管员在混乱路口职能一样。但如何才能孩子们专心、更勤奋呢?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物质奖励为伤人。那么真正激励我们的东西,它不仅难以解释,而且难以衡量。从性格心理学上找到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尽责性”。放手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下自我负责。尽管这可能与大公司里的文化格格不入,但尽责代表了一个人独立探索世界的能力和意愿。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接受失败,从失败中起身。年轻人塑造性格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的失败去磨砺自己,去体验真正的挑战

  进化意味着我们进行元认知,即认知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认知的方式。具体而言,在发怒时进行情绪抽离,观察自我的反应;在学习难以进展时候,看清楚是什么障碍阻碍了自己。这部分的关键因素是要慢下来思考。不要让快车道的R型思维取代了慢车道的L型思维。放慢动作克制冲动,思考更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人生中总会碰到千载难逢时刻,人们会摆脱一切纷繁干扰,全身心投入到那一刻之中,成为命运主宰者。好像经过十字路口的车都慢了下来,而你是唯一一个可以自由走动的人,去把每一个该关注解决的部分都解决完,才结束。这是心流的状态,那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像是呼吸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都放弃了对自控力的持续关注和训练,转而挥霍浪费的青春。青春是需要浪费的,但在形成巨大优势之后放弃专注力,转而不再深入思考,而是为工作不得不勉强学习,实在是人生的巨大退步。一个浑浑噩噩没有目标的年轻人,需要通过成长的路径,获得人生的高度。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小小的固定的习惯去更好的形成专注力,更好地锻炼大脑前额皮层,更好的减轻每次的认知负荷。

  一个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在开始时不知道要什么,于是只能尽可能不排斥任何选择,任何可以加分的项都参与。于是他们盲目地考托考G,辅修这个辅修那个,因为在其父母的认知层面,上大学已经是终点。但对于年轻人来讲,大学只是人生路的起点而已。睿智如乔布斯,也在大学期间浪费了很多时光,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圣杯。这种人生出路,往往是在工作后才明了。换句话说,以往的学徒时代,学生并没有这么强的焦虑感和对未来未知恐惧。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源于我们没有对真正的就业所需技能做好准备。而有些孩子,则更是家里蹲,他们的压力负荷已经导致行为瘫痪,仿佛上网游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这是大学教育体制的问题,大学的4年时光很多人是浪费了。但最终而言,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将性格进化为习惯。习惯即性格。用习惯去克服社会中的错配现象,用性格去抵御人生挫折,如此找到自己人生的真谛

  《性格的力量》读后感(五):性格真的很重要吗?

  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一个研究报告,一个学者的paper

  研究的题目就是how children secceed?!

  文章刚开始从外部作用,特别是人体生物的部分,什么素,什么素和父母的教养的外压力等进行分析研究,这点重要吗?很重要!而且是和父母非常息息相关的!因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生物体,但是这个构造极其紧密神奇。我是信上帝的,我只能说上帝的创造实在是奇妙可畏。如果说是用尘土造成的人类,这样的尘土材料也真是奇妙,不仅修复能力极强,各种化学元素数不胜数。所以那些药品也都是各种化学反应,让人类的这个生物体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运行

  后来说到的是关于象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案例,占这本书的比例也不少,刚开始看,觉得枯燥,感觉和性格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恰恰相反,这段内容是整本书非常重要的的部分,因为这些象棋学生是贫困家庭出生的学生,他们并不具备一些美国主流文化中的那些名校互联网前途背景。所以这个时候体现出性格的重要性,而且就算一个孩子出生的很好,也有非常好的工作,也并不代表这个孩子的性格就好,因为世事无常,有一个变化过来,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失败。所以象棋老师教导孩子在象棋比赛中如何操练一些性格的因素就尤为突出。

  最后一部分是作者为自己研究做一些大致的开放性的总结,也写了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有爱的来了,他是为他的孩子写的,所以能够留传开来的还是爱,就像柴静这次的举动,因为孩子,为了下一代,所以他去探索和研究孩子到底怎么样才能成功。也为教育者和父母带来了崭新的一个课题。

  在如今空气中充满了钱的世代,人们成了钱的奴隶,又被破坏的环境搞得处境越来越艰难!所以孩子们的性格变得尤为重要,信息大爆炸,变化太快,那种面对无数无法预知变化的具有弹性的性格是一定要有的。无论是勇气,还是乐观的积极心理。今天成功满足自己的欲望了,如果重新刷新,继续保持得到满足自己想法的能力,但是现在的处境可能吗?一个雾霾就把孩子搞的这样,这个也不是孩子的失败啊!但是孩子必须保有面对这样处境的调节能力和喜乐的心情。于是性格变得重要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