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5:1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篇

  《遇见未知自己》是一本由张德芬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2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告别不快乐,获得高质量人生

  有时候长久的持续的或者一瞬间,我们感到不快乐,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手头上干的事情有什么意思。我们不快乐,却不知道为什么,一切感觉一塌糊涂,想要放弃却又不甘心,像被困在牢笼里,挣扎,四处撞壁,内心发出绝望声音,走不出不快乐的国度渴望救赎

  时间精力都拿来和不快乐作斗争了,这严重影响我们的人生质量,人生高度

  世界之大,我们并不孤独,一个叫张德芬女子,生在台湾,毕业著名大学,毕业之后是台湾电视台主持人,有个有钱丈夫,开着名牌车,但是她不快乐,之后她来到大陆开始新的事业家庭,有了两个孩子幸福的家庭,住在北京郊区的别墅里,是一家著名公司培训人,年薪百万,但是她依然不快乐,她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快要无法呼吸了,追寻奋斗这么些年,为什么还不快乐呢,她停了下来,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不快乐的源头,然后写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帮助和她一样不快乐的人,让不快乐走的快一点,不要像她一样,走过漫长的路,才到达终点

  《遇见未知的自己》认为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和真我之间失去联系,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被外界,周围的环境塑造了人生模式,试想,如果你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得到的一切都不是你想要的,那你会快乐吗?

  所以,我们要寻找真我,了解未知的自己,然后打破已定的人生模式,建立新的你渴望的模式,并且让一切成真。《遇见未知的自己》以主角若琳的经历为例,通过身体联接、情绪臣服思想检视、身份认同,这四个步骤,教我们认识未知的自己,打破人生模式,心想事成获得快乐

  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和自己的身体产生联接,我们的身体行为意识主导,我们对自己意识只了解和控制5%,剩下的95%是未知的潜意识、潜意识就像我们被设定的自动导航系统,也是我们被设定的人生模式。意识主导身体,缘木求鱼,通过身体的联接了解控制更多的潜意识。

  生而为人,我们有很多身份,孩子学生职员父母姑姑叔叔舅舅阿姨朋友;很多事情,玩,作业社交工作,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像陀螺一样,扮演自己的各种角色,一旦开始,就没有停歇的时候,在自动铺开来的轨道运行,很少有时间与自己的身体交流,关照自己的身体。

  瑜伽,游泳,健走等,任何能让我们专心运动,都是和身体产生联接的方式,我们与身体产生联接的目的,是观看,了解我们被潜意识控制的行为,了解身体的自动导航系统,也就是说,我们要身体对话,倾听身体所传达的信息,例如,如果我们做瑜伽,..... 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身体上,放到当下此刻,不做运动时,我们也可以放一部分注意力在身体上,例如我们和别人说话时自己的身体语言,身体的感受和情绪,这些都让我们注意力放在当下,为意识带来更多的觉知

  而身体是我们存在根本,过度使用而不维护,会出问题,失去功能,那么所有的快不快乐都是枉然。因此,我们要通过注意饮食正常作息等照顾好我们的身体。

  通过和身体联接,我们觉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会发现我们的情绪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就像有千万条道路,你总是会选择同一条道路一样,我们在这样的固定模式轨迹里往复,这是我们身体的记忆,我们的身体靠某种情绪喂养,也就是某种特定的胜肽,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发脾气,这是他身体的需要,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好的照顾,他饿的时候,没有及时喂养,躺着难受的时候,没有人理他,他就会哭泣,哭的时候,身体内部各个器官剧烈抽动,长期情况下,形成身体的记忆,长大之后,一有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发脾气时身体各个器官抽动,满足身体对胜肽的需求,他并不想发脾气,但是他的身体需要。

  再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注意力,到了谈恋爱年纪,有可能拒绝别人的爱,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怎么回应,另一方面在恋爱中,他会抓取爱,要频繁得到对方的回应,直到失去爱,因为他的身体需要不被爱的胜肽。

  怎么解除身体对这种特定胜肽的需求呢?臣服,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对由此衍生的情绪臣服。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了,那就从心里接受;情绪产生能量,我们身处在一个能量场,如果我们感觉难受,想要制造胜肽的时候,不要和这种情绪抗争,如果抗争,试图逃离,等于给这种情绪添加能量,去做自己喜欢能给自己带来喜悦的事情,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的光。例如,在感觉想发脾气的时候,走开,尽可能的去做点,你喜欢做的事情,让你高兴的事情,做饭做家务看书看电影喜剧运动种花聊天等等,之后你会发现,那种想发脾气的感觉消失了。

  情绪背后支持它的是思想,此刻,检视你的思想,脑袋里被各种想法充斥,为昨天发生的事情难受,后悔,为明天要发生的事情担心,各种设想,很少留在当下。如果你仔细辨识,会发现90%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我们深受这些负面思想之苦,而思想产生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比如,有一次,一员工去报销出差费用,但是会计没有及时打款,于是就和会计大吵一架,他认为会计针对他,想拿捏他,给他点颜色看看,但其实,是财务账上那几天没有钱,会计和他百般解释他怎么都不相信。你看,围绕着没有按时打款这件事,我们为它编造了个仇怨故事

  再比如,女友/男友没有及时回复电话,我们就开始胡思乱想,编造各种故事,最后甚至觉得他们不再爱了,心理上备受折磨,事后才发现原来他在开会,他手机没在身边。

  我们要通过静坐冥想,静下心来,好好看自己,检视自己的思想,看是什么样的思想,使我们受苦,什么样的思想是负面的,不正确的,什么样的思想是真实的。通过这种静定和观照的的功夫,检视自己的思想,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模式,从而把自己解脱出来。

  通过身体联接,情绪臣服,思想检视,我们找到并打破了自己的人生模式,这还不能接近真我,获得喜悦和和平,还要破除身份认同。你认为你的身份是什么,例如,你认为自己是个loser吗,或者你认为你会获得幸福,或者,你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这些都不是真我,我们要觉察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放掉那些无谓的身份认同。例如如果一个人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那他永远也不会成功,他种了一个坏的种子,怎么会发芽呢。通过觉察可以看见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突破

  通过和身体联接,察觉到情绪模式,进而臣服于情绪,通过检视思想,打破了自己的人生模式,通过觉察慢慢破除自己认同的身份,终于和真我取得联系,真我就像太阳一样,带给我们光亮,喜悦,和平。真我是喜悦快乐的源泉

  人生只有一次,如果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不快乐之中,和不快乐对抗,会有点浪费不是吗,甚至还会把这种不快乐延续下一代,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遇见未知的自己》帮助我们找到不快乐的原因,提供了找到快乐喜悦的方法,获得高质量的人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二):看完整个人都不好

  精装的封面,文艺的书名,豆瓣的好评,加上之前一培训讲师的强力推荐,让我有种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的赶脚,最终也乘着这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跑到图书馆窝了一天,结果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整本书围绕着一仙风道骨的老人和一造诣甚高的女子展开对话,内容玄乎玄乎,从头到尾我看到的竟然是“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的翻正版,狗血不着边际,甚至还比不上“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能让人看得热血澎湃。说是身心灵的修行,倒不如说是一堂意淫课,教你如何做到无所畏、无所求。。。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三):联结身体;臣服情绪;检视思想;察觉身份认同

  亲爱的孩子:

  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我看到你在成长茁壮,心中有无比的喜悦。记得,要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因为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越多,你收回的就越多。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由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外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使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包装外壳,你会享受到它的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都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孩子长大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如果去压抑孩子的情绪,就更不好了。

  我看见自己在寻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可不可以欢迎它?

  我可不可以允许它存在?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另外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曾经的自我太与MM的抚育认同了,所以全面挫败以后,重新找到立足点,我会坚强、更自信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面它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

  我们的头脑往往会欺骗我们,它会看到它想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信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事实是什么。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在当下。关注当下,关照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

  随时关照自己的思想,并检验它们的真实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破解身体的滞碍,化解情绪的源头,检视思想的谬误,放弃无谓的身份认同。

  对我而言,我的婚姻是我的身份认同、我的堡垒、我的避风港,但我和志明并不是真的志趣相投的伴侣,所以,老天要借由我的婚姻破裂,来打破一些我的执著,让我接受赤裸裸的审判,面对自己不想承认的一切。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四):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内在很丰盛的书。里面的每一句都包含深意,值得深思。

  就比如,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

  再比如,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还有那句触动大众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书里的若菱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的很多特质影子都映照、投射了出来。

  从若菱的身上,我们能嗅到自己的味道、看到自己的不同面孔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活中的我们就是千千万万个若菱。

  所不同的是,若菱很幸运的在人生之路上遇到了一位指引她人生方向智慧老人,而我们,在当下,都还在迷茫,在摸着石头过河……

  《遇见未知的自己》就像是一束光,穿破云层,投射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击碎了我们以往的人生观,甚至是价值观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五):谈思考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身心灵读物并没有让我有大彻大悟之感,但幸运的是,在没有带着它已有的那些光环前提下出发,这次阅读让我在80分的期许收获了85分的意外。

  老人与若菱的每次小屋之晤,都似以一个问题作为开始和结束。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这一连串疑问组成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也留给我们诸多问题。我不想谈书中涉及的那些饱含哲理观点或让人深受启发的词句,归根结底是我不会谈、不敢谈。我只想谈谈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大众读者,从这里得到的一点思考。这点思考便是思考。

  百科上定义,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思考、都会思考、也都在思考,可是我们很难有那种思考之后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不能像若菱一样,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是我们没有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吗?还是因为我们不够幸运,没有遇到像书中老人这样的智者。或许你会说,这问题太空洞了,外因内因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思考的作用及效度。是的,我也跟许多人一样,不清楚为什么若菱这个不快乐的女人能凭借遇见了一个老人,通过一步又一步循序渐进的过程修炼自己的内心,看开了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结果生活顺风顺水。也不明白为什么她能够通过思考获得自信,看清自己的内心,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思考之后更多的是困扰,愈加模糊了自己。此刻,我想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你思考时,你所处的环境是怎样?你习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进行思考?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于小屋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若菱的蜕变是在小屋中完成的,她是在这个小屋中获得了思考,从而茁壮成长,小屋是她思考的环境。不是豪华公寓,不是阳光海滩,而是这个温暖简单安静的小屋。我不否认老人的修炼方法对若菱的人生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我更相信老人的小屋对于若菱思考并接受这些方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知名博客写手Steve Pavlina在他的博文“如何在20分钟内找到人生目标”中介绍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寻找人生目标的方法:

  第一步:拿出几张空白的纸或者打开一个文字处理软件(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它比较快捷)。

  第二步:在纸的顶部或者文档的顶部写上:“我真正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第三步:写下你脑海中最先想到的一个答案(任何一个答案都行)。这个答案不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一个简单的短语就好。

  第四步:重复第三步,直到当你写出一个答案时,你会为之而流泪,那它就是你的目标了。

  博文原地址:http://www.stevepavlina.com/blog/2005/01/how-to-discover-your-life-purpose-in-about-20-minutes/

  teve Pavlina在博文中着重说明了这个测试最好在一个人,没有打断的情况下进行。换言之,测试的环境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思考的效率和结果。他花了大概25分钟得到了最后的答案:自觉而勇敢地生活,与爱和同情心共鸣,唤醒别人伟大的灵魂,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难以想象如果Steve Pavlina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或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等其它喧闹的环境下进行这个测试,一番思考过后会是怎样的一个答案。或许测试不能顺利进行,抑或思考中衍生出新的思考。

  对于思考,我不敢谈的太多,因为自身也是这迷雾中的尘埃。而思考的环境于我而言也只是刚刚燃起的一点火星,我只是在尽力不让它马上熄灭。《遇见未知的自己》或许给每个人带来的启发是不一样的,而我,只是对书中的小屋有所思考罢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六):为生命做减法

  借的同事的精装本,阅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里面的插图很美很灵,和主题很契合。

  在读过几本灵修书籍的基础上,对“真我”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了,它指人和宇宙本体相通的那一部分,是隐匿在山川河流万事万物下看不见的“道”,或者说是“力”。

  现代人之所以迷惘,很大原因是生命太过熙熙攘攘,离本源渐行渐远,只有为生命做减法,才能在芜杂之中重现菩提。

  平和喜悦的内心是我们真正的需求,华衣美服、身份地位、口腹之欲,不过都是暂时的幻象,智者云:一个人所知越多,所需就越少。

  不良情绪也是幻象,当你感觉不适时,请站在情绪之外,体会生命的“空”。

  错误的习惯、性格是幻象,像迷雾一样模糊了前行的视线,我们可以对外在的物质保持淡然之心,却不能让内心蒙昧,因为,唯有觉知之光才能透过黑暗,引领生命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七):发现之旅

  毕业快一年,心血来潮的辞掉了原来很不错的工作,开启了北漂生涯。找工作虽然很顺利,入职新公司,突然感觉空虚,发自内心的空虚。既然开始了新生活,就想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知道这本书很久了,大学期间有朋友推荐给我,但是看了几章就放弃了。那天在公交上无意中翻到了这本我曾经觉着奇幻的书,从头翻看,突然觉着很不错的书,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

  开篇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引发深思,我不是我的名字,也不是我的身体,那我是谁?真我被层层的面具包围,让我触摸不到最原始的需要“爱,喜悦,和平”。

  书中让我深思学习的:

  世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的事,天的事;

  吸引力法则,这就是我常能想到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理;

  身体-联结;情绪-臣服;思想-检视;身份认同-觉察;

  感受身体变化,养成运动冥想的习惯。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带着书中的道理,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加油!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八):德芬姨的书,每一本我都珍藏着

  我可以说是德芬姨的铁粉了,她出来什么书,我肯定是第一时间下单买了。

  虽然《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在08年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但是我相信,这样一本好书,有内涵深意的书,值得我反复读的。

  而且我每读完一次,都觉得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回味无穷。总是能给我新的启发。

  这一次《遇见》的精装,我买回来之后,内容就没细看了。因为不久前才看过新版。

  不过说实话,这一次的精装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里面的插画很美。当然,之前几版的插画都很美,但这一次不一样,可能是图跟文结合在一起了吧。

  而且精装还特别赠送了12张小卡片,很精致的样子。用小信封装着,很贴心。拿去送给朋友也挺好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九):人生.情绪.真我

  很早以前也有朋友向我推荐过,但我真正拿起来看还是最近的事。跟没看过的朋友简单介绍下内容吧。

  这本书是以故事的形式阐述心理学观点的,因此相比于其他较为艰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更有趣、可读性更强。故事梗概就是优秀的女主角在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光环下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童年阴影,更是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婚变和离职,尝到了被丈夫和朋友背叛的滋味,值得幸运的是,她认识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指引她渐渐走出阴霾,获得了内心的喜悦与和平……作者通过描写女主角如何调整心态,重拾生活信心的过程,将自省和修炼的方法娓娓道来。

  跟大家分享感触较深的三点吧!

  1、找寻真我。

  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即是真我,它包括爱、喜悦与和平,然而现实生活的烦恼让我们无法触及到最本真的自我,我们被太多东西蒙蔽,例如工作、财产、外貌、朋友、身份认同、思想、情绪、身体等,只有通过觉察身份认同——定静思想——臣服情绪——联结身体等方式才能离真我越来越近。这样说可能有点虚,我感觉臣服情绪这点比较具象,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时,要学会面对现实,接受事实,臣服情绪,然后在当下做出最平静的回应。

  2、心想事成的秘密。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会吸引那样东西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关于这点,我经历过,并深信不疑。有兴趣的亲下次可以试试。

  3、频率

  这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正如“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一些有感触的话: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种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压抑!

  事实最大。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不要期待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满足你所有的心理需求,从此你就不再寂寞了,没有这回事。有些亲密关系是业力关系,对方扮演黑天使的角色,用痛苦的方式让你学习课题。有些伴侣是疗愈关系,对方可以让你在一个比较理性、温和,具有安全感的环境下,疗愈你内在的一些创伤。这两种都可以说是灵魂伴侣。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十):重温自己

  前几年这本书最火的时候,我看过几遍,虽说当时看着挺受益,但最终没有结合生活,经历的少,却没太大作用。这几年,经历过一些事情,回过头来再来看这本书,却有不同的感受滋味,仿佛我是个处于迷茫境地的迷失者忽然看到了一束光,指导着我方向---循着自己的内心,听从我的内心。其他很玄乎的那些,我不太关注,目前我认为最关键的几点:一是接受自己,一切的一切,不要害怕,好与坏,这就是我自己,没关系,接纳自己;二是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我内心的反射,其实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别受制于自己的假想;三是潜意识,积极的心理暗示,常年的习惯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容易克服,但我愿意尝试和努力,我想要更自我更开心,爱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