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10篇

2018-08-10 04: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10篇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是一本由许知远 主编 / 绿茶 执行主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一):历史的碎片

  有时候,读书像是一场冒险。尽管书海浩渺,任君畅游,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花不少时间书本选择上。那股子认真劲儿,堪比买马前的下注,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也许对有些人而言,花在挑书上的时间比看书还长。毕竟,谁也不希望在紧张劳累了一个白天后,再迎来一个枯燥乏味的夜晚。

  「东方历史评论」在我眼前出没日久,但始终下定决心领回床头。因为在这本书里,关于许知远,我存有身份焦虑:如果是作为作者的许知远,我当然不会陷入纠结模式;但「许知远」三个字以主编的title齐整印刷封面时,我总是抑制不住疑惑:疑惑编者的诚意,疑惑文章质量。让我想到韩寒和他的「独唱团」,不清楚一共出过几辑,对我而言,有且仅有一辑。

  好在,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我知道我之前的担心可以滚一边去了。

  诚如书名,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读物。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小姑娘岁月流转,当年那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想必也进化成美艳少妇小姑娘虽七分打扮,到底还有三分质朴。美艳少妇怕只剩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绰约风姿。于是,有不少心怀使命历史学家都试图用自己的铁肩担起「还原历史」的道义

  可我总觉得,历史从来就没有还原一说。就像我们今天谈论的东莞跟两周前的东莞已然有了不同的指涉,又何况是两百、两千年前的人与事。所以,历史不容还原,大概只能被无限接近吧。

  我相信,「东方历史评论」就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无限接近历史的刊物。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本诚恳认真的论文集。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以非常娴熟技巧向我们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多维视角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十分擅长罗列、陈述分析,却唯独对下结论一窍不通。也许编者相信,结论自在人心

  翻看这本书,就像来到一个考古挖掘现场,里面陈设了关于历史的大量蛛丝马迹。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与这些发现产生互动共鸣,得出关于历史的自己的思考

  编辑推荐里写道,“「东方历史评论」是由东方历史学会发起的一份面向高端受众系列历史读物。”对此,我颇为鄙夷。这哪里是什么编辑推荐,明明就是粗暴营销。历史的受众不分年龄种族阶层。试想有多少出身卑微的人因为学好了历史这门课,而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胜局。历史所关乎的,只是感兴趣与否。对于兴趣盎然的人,历史是一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藏;对于兴趣寥寥的人,历史不过是一堆陈芝麻谷子

  仅此而已。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二):原来历

  历史是有真相的,而且唯一。只是,这唯一的真相,一则在时光的掩埋下常常无法再现,二则即便有史可寻,站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看,也可以有不一样解读——历史中的人物也和你我一样,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人本来都是立体的,对任何的事件和人的解读如果单一扁平化了都是不负责任的。就像书中说的,政权的兴替仅仅是政治史的一部分,政治史也仅仅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

  很庆幸看到了东方历史评论,不管书的版面设计还是文字内容都深得我心。能够有这样一群人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分析历史,书写历史,是我们这个时代幸运。通常在一本书里能有一两个观点给我启迪,或者让我学到一两个新知识,我就会觉得很有收获。而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篇章都给予了我这样的启迪和收获,也许是之前的积淀太少,所以读起来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感慨,大呼过瘾

  第一部分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将时间重新拉回百年前的1913,宋教仁在此前于我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名字,且一闪而过。却原来,其人对历史有着如此重要影响,若不是他的被刺杀,也许中国的现代史会全然不同。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国民党赢得了选举多数,31岁年轻的宋教仁满怀理想准备北上建立一个美好的宪政内阁,在临出发前,倒在站台上。直接的刺客已经确凿无误是武士英,而他背后出钱的应蘷丞也定案,但是再往后,则有几派观点。一是袁世凯不想被束缚,于是暗中操纵了这一切;二是时任政府总理赵秉钧主动为袁世凯除后患导演了刺杀一事;三是国民党内部观点不同,主张武力革命的孙中山是幕后主使。追踪真凶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很难有明白无误的答案,况且最重要的是,宋的死成为既成事实,导致了中国从此开始偏离宪政之路,并且越走越远。

  魏玛德国的文章描述的是希特勒当政之前,当时的两位领导人已经开始滥用总理特别权力,可见希特勒并不是第一人,由此只能说明这个制度缺陷,起码在当时是不适用的,由此想起之前看过的比较政治学书中所说,民主人均GDP不到8000美元国家很难获得好的发展

  琉球原来就是冲绳,而冲绳并不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地方或日本的地方。此地原是明朝附属国,向明朝纳贡,但是后来日本萨摩藩也对此地有侵略,所以琉球实际上处于两边附属的情况。而在名义上,琉球又是独立国家,在一段时期内是有主权的。战后,由于之前日本皇民化统治,加上日本战后经济崛起,冲绳请求正式并入日本,于是冲绳成为日本正式领土。但这里的人们,也一直在寻找着一种民主认同和心中的祖国。这种情结,和香港、台湾、澳门有相似性,的确是作研究的好样本。

  西哈努克已经作古。中柬关系还将继续。红色高棉实在人类恐怖,加上近日的朝鲜张成泽事件,我们怎么看这些,西方又怎么看我们?庆幸我们走了改革开放的路,同时希望这个国家向真正的民主自由方向继续。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三):一本认真的历史读物

  刚拿到这本书时,就被该书认真的印刷和排版所征服,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才看完,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历史小白,《东方》从多个角度对近代中国的标志事件“宋教仁刺杀案”进行了剖析,让中国近代史上的人物不再是那样的单薄是非曲直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黑和白。到底是谁刺杀的宋教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刚才搜索了一下,发现第二辑马上就要出版了,十分兴奋。虽然书中有些文章显得过于专业了,但毫无疑问这是我接触过的最认真的一本历史读物,它是在真正的想让读者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但这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去思考这一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读后感(四):历史有偶然也有其必然

  说是历史读物,不过是因为无法自主办报而不得已以书的形式走一步看一步出版的妥协,唉,可怜的出版界,可怜的中国读书人。当年的独唱团喧嚣一时也只以这种方式出过一期就夭折了,那本书说真的就是一本小资读本而已,而这本则不同,大胆犀利,望它一路走好。

  全书开篇提示了本书的历史观,它不为政治作嫁衣,也不为满足现实需要作借鉴,它的历史就是对过去的整理,它满足人单纯了解历史的需要,就是这么简单。后续内容精髓还是在百年前共和的思考,各国转型时的半专制政权的遭遇,各有角度但都很切入重点

  像对共和革命的系列文章里,黄兴讥讽二次革命时的孙中山:“以以为治,羡袁氏之所为。”,可见即使在当年,头脑清醒的人还是很多,梁启超说:“法兰西自1793年献纳牺牲以后,直至1870年始获飨者,犹非其所期也。今以无量苦痛代价,而市七十年以来未可必得之自由。即幸得矣,而汝祖国更何在也?”不幸言中,先贤在当年有如此高度认识到民主共和建立之艰难不容易的。

  《从借壳上市到破壳而出》里章永乐就指出来宋教仁案后,是国民党人首先破坏了共和体制,二次革命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也是法理上和舆论上的失败,它的后果直接催化了包括袁氏和孙中山在内的各种力量对共和的践踏,其后无论是孙的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的宪政三步曲,和共产党的所谓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都是一脉相承的,想到这里,我们如果嘲笑袁氏凯的话,后人不过是五十步笔百步而已。

  我最喜欢的是高全喜的访谈,他总是能在人和事面前给出分析,指出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结果清晰而有说服力,高全喜对宋教仁案就认为,在此案上,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有意义得多,一味追求绝对正当性,为任何人和党派以实现实质正义的说辞而付诸非司法的政治及至军事手段,开了一条道路。高全喜更是将民国乱世开端认定孙中山就是罪魁祸首,是孙中山亲手将民国格局打破,让各路强人都找到了合法性,从此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主流思想。我觉得从整理上来说,孙是一个满腔热血充满野心政客,但并不是一个真正思想家政治家,我们将过多的责任放在这样一个人身上也是无奈之举。如果 宋教仁不死,他也许可以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没有足够成熟民意支持,从上到下都对共和知其表面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可能再怎么走,都会是同一条路吧。

  赶着出门,不多说了,后面对德国魏玛共和的思考也有趣,那十来年让德国少有的成为欧洲思想文化中心,作者的观点也独特,就是因为知其不长久,所以还激发了大家的创作动力

  其它像《历史的未来》《琉球的故事》《即将到来的第三帝国》《日瓦戈医生》都是好文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