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10篇

2018-08-11 04:2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10篇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是一本由[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4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一):除了冷酷,还是冷酷

  昨晚终于看完,简洁不浮夸的文字流畅易懂,是我极喜的风格。但掩卷良久,心里却总像堵了些什么,闷闷的。冷酷,残酷,即便是这个世界真相,但我仍想相信些什么。冷冷的,事不关心超然的第三视角般的语言故事,真相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文字的力量如此强大,首卷兄弟两人的相濡以沫,虽然冷酷但仍然有温情流淌,次卷的路卡斯已略有疲态,杀死残疾孩子母亲,爱上莫名的老女人,彼得不可言说的情感,对死人尸骨迷恋,莫名的痉挛,无不弥漫着淡淡的病态,而一切直到末卷缓缓打开,残酷的真相让人震撼,两兄弟都是不幸的,即使方式有别,遭遇不同,但谁也没有得到幸福。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他们都是残缺的,因为他们从来也不会爱。

  克劳斯羡慕嫉妒着母亲对路卡斯的爱,虽然这爱是出于负罪感,也是他永远可能得到的,他爱着不该爱的莎拉,从而不可能爱上别的女人;而路卡斯从小就被抛弃,爱上的老女人却为他而死,所以有了他笔下图书馆管理员,射入脊椎子弹终身的残疾,让他笔下的路卡斯对残疾孩子的爱得以被理解,那是他自己人生折射出的光。最终他们都自主选择了死亡,即便一个人还未死,但“火车,真是个不错主意”,与“昭和十九年,我死了”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诗人,一个作家,会写东西的人是幸福的,毕竟还可以用文字作为感情宣泄的出口,不至于烦闷于胸,无可发泄。然而我终究不爱这毫无温度的世界,我渴望温暖,不必太多热烈,但恒久不变的温暖。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二):另一个自己

  向来是越变态喜欢,把三部看完,打心底里喜欢这个故事。每个独立个体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两个仿佛是一个人,或者是彼此的幻想,无法被分开,中间却间隔了好久好久。

  1、恶童日记

  日记是第一人称,因为真实,所以残忍

  他们不停地在练习,练习变邪恶,练习毁灭身上的美好。他们在森林冷静地面对死掉的士兵尸体;他们互殴来练习忍受皮肉之痛;他们互相辱骂适应外人的辱骂;他们用母亲的口吻来说出谎话,让一切的字眼失去意义,来忘记那让人无法喘息热泪盈眶温柔话语;他们一个当瞎子,一个当聋子;他们练习禁食;他们练习杀戮动物

  他们也遇到了一些好人,或者说世界上没有好人,只是不坏而已。他们在街上行乞,丢掉得来的东西,却丢不掉自己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外婆、小兔子、鞋匠、神父、女仆、外国军官,他们都在给予也在索取

  外婆狂笑着要教他们如何生活,而他们也跟着她猛拍大腿地大笑。从一开始就觉得外婆不是老巫婆,只不过是个可怜老人,被人说毒害丈夫女儿离开数年。记忆深刻的是两兄弟第一次帮她干活时,外婆说他们是在可怜她。她不修边幅,自问自答,喝酒到歇斯底里,泣不成声。书里写外婆又瘦又小,而电影里略有痴肥的外婆更是多了份怯懦

  小兔子的死带着一点美好,或许如她所愿。

  女仆和外国军官都带着情欲,对孩子的情欲,所以让人难忘想想也是一对双胞胎完美的3P。但他们遇到不忠时,便会去毁掉那个人。女仆是这样,他们的母亲抱着与另一个男人的孩子来接他们的时候也是。他们的母亲死了,不,只是一颗炸弹院子炸出了大洞。他们选择把骷髅挖出来,来缅怀。而他们的父亲成为其中一个人脚下的人肉垫子。他们终于分开了。

  2、二人证据

  第二部充满了救赎。雅丝蜜娜和她父亲,禁忌中的占有。雅丝蜜娜和路卡斯的性爱完全是她与父亲的重演,只是没有爱。路卡斯对母子两个人很好,也算是短暂的幸福吧,如果路卡斯没有爱上克萝拉的话。只有强大的占有欲才是爱,所以路卡斯烧掉克萝拉的黑色内衣。他赶走了那个男人,占有了克萝拉。孩子认为雅丝蜜娜走了,就像克劳斯,可至少走的人不像死去的人,或许他们会回来。真相不止如此。玛迪阿斯的死,我一点也不意外,正是因为他也想要占有路卡斯的爱。第二部里的维多和彼得也算是路卡斯的朋友,一个消耗自己和姐姐,一个满怀尊重地爱。

  3、第三谎言

  其实我宁愿相信前两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将一切变得溃不成军。其实故事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是相信他们从无交集,彼此平庸,还是相信他们一起做恶然后分开。人总是希望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火车是个好主意!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三):终于理清了三部之间的关系

  看完之后心中立刻有了评分:第一部5星,第二部4.5星,第三部3星。但是看了大家的书评之后才更进一步理解这部作品

  第一部语言简单客观黑暗残酷,非常吸引人,几乎是看故事一样的看完了,然后迫不及待的想看第二部;第二部路卡斯(克劳斯)的生活,较第一部平淡一些,但依旧引人入胜结局又是极大悬念,以为这一切都是克劳斯幻想虚构出来的;第三部顺序太乱,开头我一直不明所以(同情自己的智商(╯‵□′)╯︵┻━┻),后半部分貌似才是真实的,母亲误伤路卡斯…(许多书评有讲,此处就不在累述了)由此引发了第一、二部。

  科劳斯由父亲情人抚养长大,找到母亲后费心照顾母亲,母亲却处处只想着路卡斯。路卡斯(克劳斯)在孤儿院成为了恶童,在邻国生活数年后返回小镇,在文具店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童年的“我们”以及留下来的“路卡斯”的故事(其中不乏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情节,第二部那残疾小孩和文具店老板维多就有他的影子吧)。最后克劳斯终于找到了科劳斯,都知道是对方却未相认。

  按道理来说,第一、二部是猎奇的黑暗视角、混乱的情感纠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复杂邪恶,充分吸引读者的兴趣;第三部才是全书精华所在,讲讲述了真实的生活缘由:克劳斯童年极度孤独才成为为了恶童(自己父母却对自己不闻不问羡慕别的儿童),才虚构出一个一直与他同在的兄弟,分离之后还详细虚构了兄弟的生活。而科劳斯虽然比他幸福一些,但由于母亲心中只有路卡斯,也让他的生活笼罩在极大的阴郁之下(这大概也是他不愿与路卡斯相认的原因吧)。第三部较之前两部确实没那么有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第三部才是全书的暗线,曲折迷离,才让全书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只是不普通小说而更接近于经典

  三部不容分割,相辅相成,故全五星好评~ *^_^*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四):孤独男人的真实与谎言 ——《恶童日记》全解析

  孤独男人的真实与谎言——《恶童日记》全解析

  30年前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用最简单的法语为世人带来了《恶童日记》,成为欧洲文坛耀眼的作家新星,随后的《二人证据》、《第三谎言》这个巫婆样的女人又一次次转动笔尖推翻了先前所构筑的残酷世界,终成黑色经典。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是欧洲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在大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约是《恶童日记》系列叙述朴实了,没有蹩脚的语言,读者匆匆翻过,忽略了其中的真实。太多的角度可以透视这个系列:恋母情结、自杀情节、悲剧诞生、战争历史、梦的解析……大陆珍藏纪念版本阉割掉了所谓过分残酷血腥的内容,所以部分解析存在臆断,第一部分是简单的书评,尽量不涉及剧透,第二部分是全系列的解析,大量剧透!

  《恶童日记》

  双胞胎的童年日记,稚拙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又一个残酷的事实:禁食、恋童、通奸、性虐待、杀人、弑父……战争激发出了人类最邪恶的本质,简单语言的背后承担着残酷的现实,儿童视角的战争更令人心寒。如果每一篇日记都用蛊惑的语言描写出来都可以是报纸社会头条,残酷的童言显然更有冲击力。双胞胎兄弟的感情好的仿佛是连体婴儿,文中所有的叙述人都是“我们”,最后却必须有一个踏着父亲的尸体跑去了另一个国家,让人不免好奇兄弟二人的命运走向

  《二人证据》

  刚开始描写的路卡斯善良的让人无法相信他就是上一部中那个作恶多端的恶童,他收留了乱伦生子遭人唾弃的雅丝蜜娜,他爱护跛脚的玛迪阿斯,他有了朋友和情人,他似乎活得善良而美好,直到他掏出了剃刀架在情敌脖子上,用装满沙砾的袜子敲晕了那个男人,才让人感叹“噢!这坏胚子终于露出凶相了!”有一瞬间路卡斯的形象与《白夜行》里桐原亮司融合了,同样孤独残酷的两个男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路卡斯的孤独,为了自己爱的人可以毫不留情杀掉另一个爱慕自己的女人。结尾的一份调查报告似乎把这一切都推翻了,没有双胞胎,没有路卡斯,一切的一切都是克劳斯的幻想。

  《第三谎言》

  这是全系列最为复杂的一本,这本书把本系列上升到了《穆赫兰道》式的烧脑级别,分别从克劳斯(路卡斯)和科劳斯的角度叙述,叙述又分为回忆和现实,间或掺杂着梦境,而一切叙述又包括着真实与谎言,中间没有明显断章作者不停歇地写着,视角不停地转换交错,看得人几近崩溃。至此两个孤独寂寞男人的故事彻底完整呈现,我们以为的双胞胎其实一直独自艰难支撑过活,我坚信这才是系列的主旨,雅歌塔一定在写《恶童日记》的时候就策划好了一切,真实中的意象在前两本中都扭曲出现,到底如何解释这一切?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还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我~~~~~是~~~~分~~~割~~~~~~~线~~~~~~~~~~~~~~~~~~~~~

  根据《第三谎言》的叙述,最终拿到手稿并整理的人应该是科劳斯,而克劳斯既为路卡斯,而《第三谎言》部分的中后部分才是真实的描述,之前的一切全部判断为假!这些虚假的故事是有迹可循的,《二人证据》最后的官方调查报告称克劳斯▪T是四月二日抵达本镇,而《第三谎言》部分克劳斯自述到达童年小镇的日期是四月二十二日,且外婆的名字也不一样,官方报告其外婆为玛丽亚▪T,而叙述中为玛丽亚▪T,配偶均为V先生,这些应该就是作者为我们留下的一些线索,让读者小心分辨其中的真假。而这里我大胆的推断,根本就没有外婆这一角色,只是一个老妇在战争时期受托照顾几个幼童,克劳斯恰在其中,后文再次验证了这种推测,科劳斯在安德烈斯伯父家里曾看到一个不受宵禁影响的跛脚小孩在酒吧吹口琴,伯父告知他是一个孤儿住在外婆家里,这个孩子无疑就是克劳斯,曾经,这对兄弟都生活在K镇,曾经他们如此接近!而如果玛丽亚真的是克劳斯的外婆,科劳斯一家人息息相关,没有理由不知道,所以这里的外婆应该只是幻想的身份

  手稿最后的整理者是科劳斯,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谎言到底是谁经过了怎样的扭曲,但双胞胎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线还是可以分析的。

  路卡斯的恋母情结表现的是最为明显的,不管是在谎言中帮他们洗澡的女仆,玛迪阿斯的母亲雅丝蜜娜,还是情人克萝拉,都透露出路卡斯对儿时母亲怀抱眷恋,路卡斯自述中称并不太记得去医院之前的事,但是儿时的意象在前段的谎言中都曾作为重要的道具出现,比如说母亲的缝纫机,在手稿中曾经就专门描述过。而科劳斯在得知母亲只记得路卡斯的情况下,依然照顾母亲相依为命,最后为了独占母亲的感情甚至拒绝与路卡斯相认,这也是读者们最为不能接受的一点。母亲潜意识中其实是认为路卡斯被误杀了,失去的总是最好的,怀着对路卡斯的愧疚之情,在假想中始终处处偏袒他,而与她相依为命的科劳斯勤勤恳恳却依然无法在母亲心底占据分毫,在长时间与母亲相处过程中,科劳斯应该也对母亲产生异样的感情,这种感情被扭曲压抑,最终呈现在前两部作品当中,双胞胎杀掉父亲,路卡斯爱上有母亲影子的克萝拉,可以理解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变式体现

  路卡斯和科劳斯的兄弟情似乎是一个相爱相杀的故事,路卡斯独自一人被迫与可怕老太婆住在一起,第一部双胞胎所做的练习,可以理解成路卡斯战争时期在“外婆”那里所受的虐待,孤独的路卡斯无法一个人撑下去了,所以他幻想出了科劳斯,模糊的记忆中,他有家、有母亲、有兄弟,生活幸福美满,然而现实残酷使他质疑一切,这到底是幻想还是真实?他幻想出了“我们”,“我们”一起应对这个孤独的世界,为了让“我们”存在的更加真实,于是他攒钱买来纸和笔,写下了他的第一个谎言,在谎言中她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这谎言仿佛是梦一场,科劳斯成了路卡斯唯一的精神支柱,找到他、与他相认成了路卡斯生活的意义,然而,科劳斯拒绝了。一瞬间,路卡斯生命中的支撑消失了,父母双亡、兄弟反目,科劳斯是他的双胞胎兄弟,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的相像,路卡斯一定是不相信科劳斯谎言的,但这才是最致命的一击,曾经孤独寂寞独自在战乱中抗争,唯一的兄弟却生活的幸福美满,三世同堂,所以他生无可依,纵身一跃,只求死后可以与家人团聚。

  那么克劳斯呢?安德烈斯曾将科劳斯与那个跛脚的孩子做过比较,科劳斯承认他是幸福的,相比路卡斯他好像幸福那么一点点,可以和母亲在一起,做了厂长,出了诗集,生活不那么困苦,还曾经品味过爱情的苦与乐。但是,母亲至始至终都没有认可过他,就好像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里,这女人却在诉说她对另一个人的思慕,对自己骂骂咧咧,而自己还要好好照顾她,这时母亲的角色与维多姐姐的形象是一致的。母亲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路卡斯的影子,科劳斯就这么输给了自己的兄弟,也许科劳斯第一次在精神病院听母亲絮叨路卡斯时恨不得中弹的人是自己,他的孤独与寂寞也是无处安放的,所以也会幻想与路卡斯对话,幻想与路卡斯在一起,这样至少两人得到的爱是平等的,科劳斯对莎拉的爱我认为是对路卡斯感情的扭曲,恰巧在科劳斯失去弟弟体会孤独的时候,莎拉降生了,他把对路卡斯的爱投入到了这个孩子身上,就像幻想中路卡斯对玛迪阿斯的感情一样,从这里看兄弟俩的感情和处事方式是那么的一致。

  通篇作者都避免提到感情,一直用冷酷的笔端叙事,毫不留情的谋杀掉了所有有情人,在读者心里最残忍的应该就是科劳斯了,路卡斯跳火车的时候似乎他就得到了所有读者的爱,活人永远比不过离开的,谁有勇气先走一步,谁才是赢家。

  如果科劳斯认下路卡斯,那么他一直经营的幻想也就失去支撑了,没有了母亲对他的爱,那么,跳火车于他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这故事只能是你死我活。

  弗洛伊德认为,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用这一公式来解读双胞胎的故事是可以成立,虽然都是谎言。这是写到最后突然萌生了新的想法,可能真的没有双胞胎呢?因为人物刻画得太到位了,所以读者根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角色,所以我们都假定双胞胎是存在的,只是在说谎而已,也许从头至尾只有科劳斯一个人,我所理解的感情与经历的重合可能只是真实在谎言中的扭曲映射,回到K镇逗留的可能是科劳斯,官方报告也说明过手稿只有一个人的痕迹,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科劳斯自己在唱独角戏。但这样就太残酷了,经历过何种的男人才会寂寞到如此地步,甚至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虚构。

  附录:双胞胎真实与谎言(大致按时间线)

  真实 谎言

  四岁 愉快的一家四口

  战争开始 父亲出轨遭母亲枪杀

  母亲误伤路卡斯

  科劳斯被安登妮雅接回家

  路卡斯留在医院

  莎拉即将出生

  六岁 科劳斯开始上学 参看 《恶童日记》

  八岁——十岁 路卡斯在S市康复中心

  科劳斯去精神病院看望母亲

  母亲由于愧疚只记得路卡斯

  科劳斯与安登妮雅决裂

  康复中心被炸毁

  路卡斯被送去K镇边界外婆家

  科劳斯住在K镇安德烈斯伯父家

  十一岁 科劳斯与莎拉相互爱慕

  科劳斯被送去母亲那里

  十四岁 科劳斯成为排字实习生

  十五岁 路卡斯踏着逃兵尸体越过边境 弑父,克劳斯越境

  彼得成为路卡斯的监护人

  路卡斯认识了彼得的妻子克萝拉 详见《二人证据》

  十七岁 科劳斯成为正式工人

  二十二岁 科劳斯与莎拉重逢

  几年后莎拉结婚

  四十五岁 科劳斯成为印刷厂厂长

  科劳斯出版诗集

  四十六岁 路卡斯回到K镇整理手稿

  路卡斯与科劳斯见面后自杀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五):是关于“恶”吗?

  第一部《恶童日记》到第二部《第二证据》,停在第二部就好,留下神秘感,一切留给想象。读完第三部《第三谎言》后,有了结局反而没有那么痴迷于这本书了。像一件事情做完了,就再也不想管它了。

  用两天读完了这本书,之前是从未出现的情况。于我,衡量一本好书是我痴迷于它的程度。记得第一次痴迷一本书是《平凡的世界》。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放弃午睡一页页的读着,书的内容吸引着我,想知道后面的情景,直到不得不离开去学校,我放下kindle,投入到下午的学习。那时候高三…但也没有两天就把它读完。现在,晚上我可以读,我甚至在周天可以读一天。只要我愿意…

  《恶童日记》:简单的,短短一篇篇的日记读起来很轻松,把一个个事情串起来,构成了那个小镇。我没有觉得这对双胞胎的“恶”,就像译序中简伊玲总结的那样“这对双胞胎的“恶”不是来自本质,而是不得不的选择”。他们的日记读起来像是在讲别人发生的事,没有一点感情,残酷到和他们的年纪不符,但有原因可寻——那就是“我们评定文章的“好”或“不好”的标准很简单:一切须署真实"日记最初就提到的。而在《第三谎言》最初还有强调:真正的现实可能比这还残酷,所以故事很残酷。

  不清楚那个时候的欧洲,冷战也是历史书上的几页。于我而言,那现实的残酷不具体。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抱着这是小说的态度。但还是难过了几次,他们母亲被炸死在院子里时,文字里的他们很冷静。我知道他们肯定很难过,所以我哭了,哭得很难过。只是他们要写事实,两个人都看到的事实。这样,个人的情感没有了,删掉了…

  《二人证据》的文字更加成熟,故事发生得很流畅。结尾出现了高潮——到底是否存在双胞胎呢?

  玛迪阿斯很可怜,实际上他也是幸福的。因为路卡斯很爱他,毋庸置疑!我在想:若是他好好的与路卡斯相依为命,结局会更好? 不!我否定了自己,他不可能抛开残疾的身体不看这个世界,处处的现实提醒着他呢!他不可能忽视他的残疾。

  《二人证据》对性的描写增多了,这是一个人正常的生理过程,路卡斯长大了,这些再不描述才奇怪。他所遇见的女人:雅丝蜜娜,克萝拉。他为什么会爱上克罗拉?最初他忘记集市的时间,忘记打击院子。是因为女人还是兄弟的离去?

  这些结束后,总之只剩下他自己和文具店了…

  孤独…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六):女性读者会给五星的作品

  对于一部黑色经典,只谈谈个人感观,如果分开评价的话第一部肯定五星,第二部三星,第三部三星。

  第一部恶童日记是整个事件背景或者说第三者能接触到的事实(如果有的话)是整个事件结束后唯一留下来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看了第一部就有想了解双胞胎兄弟们接下来的故事,或者说想了解日记中隐藏的秘密。这也是花了一个下午读完的动机。但是对不起,接下来的故事一点都不酷,第二部二人证据通篇围绕着正在成年的小男孩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期间穿插了多个非正常恋情故事,在男孩最终将爱倾注在年轻母亲“留下”的私生子身上时,并没能学会如何去爱的男孩又一次失败了。在第二部的结尾处作者给出了通篇纯属虚构的告知...“回到”正轨的第三部第三谎言,分别以两个双胞胎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事实,一个满怀乡愁的老人渴望对方的认可,一个满怀妒恨的兄弟选择将秘密深埋心中,再次证明了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回过头来发觉,这部小说离我期望的渐渐远去,如果留下日记是想向另一方证明什么,那为什么要写第二部呢?如果日记和第二部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拿什么向对方证明曾经存在呢?恶童日记描写的故事有什么意义?恶童日记里那个强大、危险、冷血、果决的形象、一个曾经的生存强者到晚年是这样的吗?这个是恶童还是另一个?对男孩来讲童年的纠葛影响有那么大吗?那些危险的非正常恋情又影射什么含义吗?等等,最遗憾的是 第三部中双胞胎与第一部中的恶童形象相去甚远...

  这部小说有两个令我受触动的地方:

  1.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才会通篇使用“我们”,即使双胞胎,他们也总想要区别于对方 2.要么拥有所有未曾获得的要么回到原点,就像输了游戏想重新再来的小孩

  因为痛苦而遗憾,留下评论,可能也是人到年老后唯一能剩下的...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七):童年叙事里的恶与谎言,倒吸凉气之作

  这是一部让人倒吸凉气的作品。

  第一部最为惊艳,孩童般简洁利落的文字,不带多余的情感修饰,精妙又冷酷,像极了双胞胎的人格和语气。叙述视角也非常有趣,双胞胎任何时候都是以“我们”自称,思考和行动都似一个主体,读者甚至不知道双胞胎各自的名字,只能感受到一个冷酷强大、不可分离的彼此。

  战争爆发,在洁净明亮世界中长大的双胞胎被送到外婆家,再无温情的残酷生活让双胞胎锻炼自己,彼此辱骂殴打,以适应来自他人的恶意;不断重复爱的字眼,让自己逐渐麻木忘却曾经的温柔;练习以纯粹写实的文字描述世界,从而摈弃所有的感性和主观。双胞胎逐渐学会了“恶的能力”,抽离情感变成强大的自己。可是他们又似恶非恶,读的时候却有种莫名的亲近和心疼,母亲坟头种的花、帮助小兔子和犹太女孩、杀死女仆似乎又显出深藏的情感和道德判断。他们不是恶,只是理性到极致,将自己训练成丛林社会里无比强大的人,为了活下来。双胞胎并非喜欢恶的训练,他们再无喜欢, “只因为我们必须习惯做这种事”。

  “这些温柔的话语是该忘记的,因为现在不再有人这么唤我们了,而且回忆是这般沉重的负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回家的路上,我们将行乞来的苹果、饼干、巧克力和硬币全都丢到草丛里。而我们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

  “我们对他说:你知道吗?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像我们,还未到你这个年龄就不愿再流眼泪了。”

  第一部的结尾,“爸爸趴倒在第二道铁丝网栅栏附近。 是的,有一个方法可以通过边界,就是叫某个人走在前面。 提着麻布袋,走在地上新踩出来的脚印上,然后踏过爸爸毫无生气的身体,我们其中一个跑到另一个国家去。” 倒吸凉气。

  也许是第一部太过惊艳,当第二三部用温和与黯淡彻底推翻双胞胎的残酷故事时,只觉幻灭。

  第二部路卡斯成为孤身一人,他变得脆弱又温情脉脉,帮助和倾听身边遭遇不幸的人,走着自我救赎的道路,而他自己的人格特质似乎在这里显得弱化了许多。到了第三部视角切换,剧情急转直下,真实层层剥开,我们终于发现一切是记忆的重叠和投影,不幸的家庭和无助的人生在这里交错,恶童日记只是一部谎言集。“当这些故事因为本身的真实性而令人无法忍受时,我就必须去改变它。”

  作者的叙述手法令人惊叹,可我依旧失望于二三部,那些残酷又动人的故事终于与真实断裂开,给出一个似乎合理、惊人又黯淡的结局。我倒宁愿相信那对全然以“我们”自称的双胞胎的存在,那是每个人被世界的真相伤害后,内心都期望的一个再无软弱与悲伤的冷酷自我。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八):严重剧透

  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首先把条理弄清楚。

  整部小说(三个部分)的真相是:母亲杀死了父亲,失手打伤了路卡斯。路卡斯被送到了康复中心,母亲疯了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双胞胎的另一个男孩科拉斯被父亲的情妇收养了。后来“二战”发生了,战乱中路卡斯被送到了边界,又阴差阳错逃离了这个战乱中的国家,与自己的家族彻底失散了。直到五十年后,双胞胎兄弟都垂垂老矣才重新相聚。

  关于最后为什么科拉斯不愿意与路卡斯相认,我也无法体会。如果说是怕母亲受到刺激,那未免也太牵强。可能是我的生活太安逸又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无法感同身受。

  好了。小说的写法上,我相信作者在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整个小说的架构。“恶童日记”的出版与第二部“二人证据”的出版相隔两年;第三部“第三谎言”与第二部之间也相隔三年。而且三部分的写法也不尽相同。第一部可以说是“冷硬”,入黑暗侵袭般的恐惧感席卷全身;从第二部开始逐渐走进了更多情绪,变得温暖了一点。说实话我觉得第三部让整部小说的主题有点落入俗套,但仍然直击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路卡斯做的那个梦,让人潸然泪下。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第三部就应该是所谓“真相大白”的一章。而这一章当中的一些细节也在尽量向第二章的内容靠拢。就好像是我们做梦的素材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只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错乱”而已。(好比电影《穆赫兰道》)包括第二部当中书店老板的作家梦想,和他姐姐之间的关系,那个残疾的小孩子,皮特等角色,都可以在第三部中找到出处。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将皮特设定为一个同性恋角色。后来我猜想,可能与第一部当中的军官有关系。因为第一部的情节我宁愿相信是“有真有假”,而那个娈童军官的事情可能是真的,所以才会出现在第二部中,也就是路卡斯的小说中。

  我认为,小说的战争背景是一切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叙述所需要的基调和底色,是造成一切悲剧的根源。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孤独。无论是具象于对亲人的思念带来的孤独,还是逃亡的孤独。

  我曾经以为能将“孤独”二字讲清楚的只有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但读罢《恶童日记》,我居然因为自己是孤身居住在偌大的房间里,和午夜四下里的安静而感到害怕。我也是一个爱幻想的人。放下小说,我第一为我的幻想行为感到恐惧。

  是要什么样深入骨髓的孤独,才能让一个身处战乱中的十二岁的小男孩,整日幻想自己的兄弟还在自己身边呢。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昏迷中被送到康复中心,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人,他可能并不知道对方是死是活。就是凭着战胜孤独的信念,在鼓励自己,同时这样的信念也在折磨着自己。

  在第二部,也就是路卡斯自己写的小说里。那些随时逗露出的温暖,不论是来自皮特的、神父的,还是书店主人的。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还有他对“情妇”这一角色的描写,在爱与恨之间的挣扎,源自他父母之间发生的“那件事”。那个残疾小孩歇斯底里的对关爱的任性占据,无不表现着他极度渴望亲情的内心。可以窥见他在远离故乡的那段日子里,过得是多么的艰难。不仅要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去思念自己的家人。因为他说过“现在是要练习离开的时候了。”

  经历过孤独的人都知道,试图逃离孤独时的孤独才是最深刻的。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九):笔记

  故事进入第二部,文笔较之第一部更丰满了些,是因为主人公年龄的变化所以脱离了干瘪的近乎没有任何感情的日记文体?也不再以一小节一小节的形式来把整部小说分成一个个片段。依然很残酷。卢卡斯的现状和第一部所描述的事实似乎有很大出入,比如从来没人提起他有过过一个兄弟。或许另外一个双胞胎兄弟,只是与过去卢卡斯为了缓解精神痛苦,排解内心孤独所创造出的幻象——似乎很多儿童早年都有和”幻影朋友“玩耍的经历。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叙述性诡计。因为第二部其实是卢卡斯写的一本小说,那么他如果在小说中刻意串改和隐瞒另外一个兄弟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关键性的人物终于出场了,这么说双胞胎是存在的,并非卢卡斯产生的幻觉。

  酗酒作家的故事很可怕。深怕成为第二个。。。立志要写书很久,也和他有一样的想法:“我深信全人类都是生而为了写一本书,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事物。一本才华洋溢或一本平凡不过的书,都没关系。但是什么都不写的人就是个迷失生命的人,他只是在这块土地上经过,却未曾留下任何足迹。”缠身维多的姐姐其实代表着好为借口的各种生活琐事,能力不足,忙,没时间,虽然嘴巴说着要写一本小说,可是从来不曾开始。照这样下去,可能真的到死也不曾开始。而酒精和香烟,代表一种舒服的娱乐,对现实的逃避,或许你已经认识到它们不止对你无益,浪费时间,甚至在蚕食你的身体和精神,让你变成一个废物。前车之鉴!

  本书使用了一种我命名为“镜像世界”的架构,既把小说中的A与B两条故事线路相互独立镜像,而互相指摘另外一个故事为虚构,自己才是现实。爱玩GALGAME的肯定对平行世界的设定十分熟悉,镜像世界应该算平行世界模式的变种,但玩弄这种设定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仅在日本的四大推理奇书《匣中失乐》里看过。匣中失乐以单双数章节相互映照,十分工整。克里斯多夫则是干脆把第二部和第三部两部拿出来作为镜之双面,这样的写法与匣中失乐相比斧凿的痕迹要轻的多,而且由于书分三部出版,读者是到了第三部才意识到这个手法,造成的冲击也要大的多。假如玩的溜的话,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馄饨错乱的效果,让人如坠迷雾,因为似乎从A与B两个方向进行推理都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也就是说,实质上提供了某种剧情的开放性让读者参与其中。

  最后部分克劳斯的自述又回归了第一部的风格,剃刀般冷酷的文字。几乎惜字如金的去写正常作家一定会大书特书的沙拉与克劳斯的爱情,甚至在最最应该花篇幅去写的沙拉与克劳斯的重逢,仅仅只用了一页,几句干瘪的对白。

  终于看到了最后,说实话,越看到末尾,愈临近真相,反而失却了当初读第一部的惊艳与兴奋,反而只是麻木一路往下翻到最后一页。或许是因为雅歌塔在几部里反复玩弄过这一技巧,不断的重写,涂抹已经说过一遍的故事,以新的真相来代替旧的谎言,可是由于谎言的不断重复,让人很怀疑最后一个故事是否即是真相本身呢?就如雅歌塔在书末的访谈里强调的:我写的都是我童年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那些死亡与残酷都曾在我的生命中上演。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雅歌塔自己真实的经历,也是未写出的故事的一部分?而这整整三部的恶童日记,不恰恰就是雅歌塔真实经历的重写与谎言吗?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读后感(十):在兵荒马乱的世界,我们都是恶童。

  初次读起的时候,看到外婆和小兄弟的争执,并不觉得悲哀,心底到有一种暖意,鬼机灵的顽童和上了年级的外婆,一个活力满满,一个暮色沉沉。在我看来,外婆是爱他们的,当他们练习忍受饥饿的时候,外婆说他们愚蠢;当他们被警察抓走时,外婆也在担心。一个毒死丈夫,失去女儿,受外人排挤的老妇人眼里,让这些孩子学会坚强,学会适应风雨比给他们鲜衣怒马,丰衣足食的生活更重要,这是畸形的爱,这是老妇人苦难人生的经验。外婆去给死去的丈夫上坟,是迫于其他人的言论;外婆卖掉女儿寄给孩子的毛衣床单,是忌妒孩子们拥有的爱,是渴望女儿对自己的关心。老妇人是可悲的,她在凄凉里生活,她有着自己的处世绝学,金钱至上。她不过也是恶童,一个半生飘摇的恶童。

  我还想谈谈小兔子和她的母亲,小兔子渴望被爱,她想让别人喜欢她,于是她一味妥协,失去了自己,把自己迷失在了自卑的原野上。小兔子想得到爱,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兔子不懂,一味地妥协只会徒增伤痛。当小兔子死在床上的时候,她一直装聋作哑的母亲张开了嘴巴。为人母,她并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女儿,于是她选择了逃避,如掩耳盗铃。当一个母亲无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只能以逃避度日的时候,怕是真的到了绝境了吧!

  邮递员,教父,鞋匠,母亲,父亲,堂姐,他们都是恶童,他们都是单枪匹马乞讨生活的路人,都是自己的恶童。这个事件是头猛兽,我们都时刻提刀,我们像刺猬,彼此都在寒夜里蜷缩,但相互拥抱只能遍体鳞伤。他们学着冷酷,学着麻痹自己,学着与生活这头野兽和睦相处。

  在兵荒马乱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恶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