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归身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回归身体》读后感10篇

2018-08-09 05:1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归身体》读后感10篇

  《回归身体》是一本由云门舞集舞蹈教室 / 杨孟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回归身体》读后感(一):《回归身体》书摘延伸阅读

  第一课 拥抱

  触觉影响孩子体重身高注意力

  触觉系统影响的范围,会造成小朋友饮食衣物穿着上的困扰以及冲动控制上的问题。他往往不能等待情绪控制力差,喜怒变化很大。

  熊秉真。人文科学学者。港中大。精品课程《记得当年纪小……》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4836.htm?fr=aladdin

  熊秉真,美国布朗大学历史博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曾任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校历史系、所教授,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致力中国历史上儿童生活与健康问题研究,近年发表相关中西文论文数十篇。

  代表作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

  《安恙:近世中国儿童的疾病与健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

  另外编有《礼教与情欲:前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后现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怀抱在膝

  提携

  鞭策:鞭子形同父母身体臂膀的延伸,双亲管教的网予以约束,也给予包围

  文化观点来看拥抱,应该有三个层次:身体上的拥抱,情感上的拥抱以及精神上的拥抱(或说心灵上的拥抱)。

  --------------------------------------------------------------------------------------

  第二课 呼吸

  《You——你的身体导览手册》2006天下文化出版。

  腹式呼吸法。

  净化呼吸法,源自印度人古儒吉大师(Sri Sri Ravi Shankar),创立“生活的艺术基金会。台湾由廖碧兰自1993引进。

  熊卫《太极心法》。

  逆式呼吸。

  --------------------------------------------------------------------------------------

  第三课 重心

  日本作家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从中西文化看身体之谜》。

  西方芭蕾中中心云端。东方现代舞重心更贴近地面

  伊莎朵拉·邓肯。

  玛莎·葛兰姆。玛莎·葛兰姆技巧:把身体从云端抓回地面。

  --------------------------------------------------------------------------------------

  第四课 安静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蔡颖卿,十年教养札记。其中有一篇《值得的等待》。

  让孩子把话说出来,比反应快更重要。语言是表达心思工具,他还会从工具演变成一种艺术,无论如何,都应该让孩子慢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曼谷国际学校的“真”安静背后,没有魔力,只是尊重

  杨照:安静,为了理解,为了思考。安静,为了看到、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安静的本质,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中,暂时停止密集接收外来的感官刺激,也暂时停止快速的内在反应。

  钢琴家李明蒨,讲授音乐身心疗法推荐New Age,莫扎特。New Age带给人一种神游大自然空间感。莫扎特作品频率偏高,节奏规律小孩子容易被频率偏高的音乐所吸引,规律的节奏较能稳定情绪。

  老师与父母相同稳重安静的心情神态,通常可以赢得爱戴。希望孩子听话,自己的心情先安静下来,才有引导力量

  英国著名社会学教育学家赫伯特·史宾赛(Herbert Spencer)。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

  第五课 专注

  大小绘本馆,庄世莹。

  庄世莹形容,自己读绘本的方式“很素朴”,没有花俏的道具、夸张的语调,只是全心投入展现绘本的原汁原味。从封面作者内容,一步一步介绍,读出一字一句,也把书轻轻转向各角落,让每个孩子都可看到。她认为,太花俏的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读绘本的“重心”。

  --------------------------------------------------------------------------------------

  第六课 跌倒

  庄世莹:儿童文学作品肯定孩子内在的力量,相信孩子自身就有能力面对挫折和化解危机,其实成人经常矮化了孩子自愈的能力。透过一个文学构建的世界,孩子不用直接赤裸裸地面对现实,可以先建立好面对挫折的“强健体魄”。

  易君珊。

  --------------------------------------------------------------------------------------

  第八课 玩伴

  玩伴是孩子许多自我和他人角色的投射。

  《想象同伴创造他们的小孩》(Imaginary Companions and the Children Who Create Them)泰勒(Marjorie Taylor)

  学龄前是假象游戏的大发生期。

  《回归身体》读后感(二):爱自己,从身体开始

  贤友燕妮去年送给我这本书,她自台湾回来后,觉得亲子关系少儿教育、生活中的觉察练习,都可以从此书中找到方法线索,如是郑重其事地送给我,这一番美意,读完之后,对照现实生活,感到格外深沉,如是而分享这本书的若干处——

  爱自己,如何从身体开始

  ——记《回归身体》

  文 / 张素闻

  《回归身体》由云门舞集舞蹈教室策划敏锐观察者,耐心提问人,文笔流畅的作家,杨孟瑜老师用母亲的爱记下了云门舞蹈教室里具体而微的教学,分八课收录于书。台湾文化界鼎鼎有名的三位老师:舞蹈家林怀民,大作家蒋勋,著名媒体人杨照一起撰文推荐;透过孟瑜对生命与舞蹈的热爱,透过孟瑜的观察与设计,大家共同回归身体,在回归身体的过程中,自知,自爱,自立,自新……

  林怀民老师说:“我们没有倾听身体的习惯,只把它当做机器,用它,操作它,直到它尖叫、罢工、生病。 ”乃是现世生活中最常见的生命形态。基于现实关怀,本书设计了八堂课:拥抱、呼吸、重心、安静、专注、跌倒、亲密、玩伴,看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可是一到喧嚣环境,一遇人生的挫折,一检查自己与他人的亲密能力,就容易照见自己的种种笨拙,种种短板。回归当下,回归身体,从拥抱开始,重新感知自己,认识自己,跳出各种文字知识的捆绑,跳出既定价值观念的捆绑,跳出我们自身各种内心不足,此时此地,回归身体,对,就在此时,将注意力返回到身体上,耐心地觉知自己的动作,自己的呼吸,找一找重心,在安静与专注练习中,帮助孩子、家长、乃至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们,认识自己。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王阳明也反复强调:静坐的重要性即在于求其放心。一颗奔跑放逐的心,当然不可能真正地爱自己,她连自己都弃之不顾,又如何能够体贴入微地爱与呵护?云门以三十五年的舞蹈艺术经验开创出云门舞集舞蹈教室的教学系统,从生活律动、专业舞蹈、武术等课程,透过肢体开发与觉知的开发,学习更多打开身体的可能,以便打开生活的乐趣,打开真正亲密互动的亲子关系,乃至是打开真正欢愉喜乐的童年时光与生命之门。

  杨照在序中有言:这些专题从云门的本色——身体意识——出发,一来借由身体能力的开发,扣紧教育信念;二来透过多种角度的映照呈现,让读者不只“知道”,而且能“感知”。这本《回归身体》是以舞蹈教室的舞蹈课为线索来开启生命:“希望给孩子一个饱满、敏锐、健康、好奇的身体,带着这样完整的配备,去接触、去学习,进而去给予、去奉献、去付出”。在呼吸中感知中国武术的魅力;在专注练习中,感受禅修的魅力;《爱自己不一样的身体》尤其动人心魄;《实践:亲密好游戏》则是诸多新手父母可以直接操练的亲子游戏……每一堂课都十分精彩,都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今时代匮乏的也许不是知识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静定教育与德性教育,《回归身体》使我们的生命不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还能够“起而行之”,还能够“静定专注”,“感而遂通”……这是一本从身体开始的静定教育。若能始终以其中的呼吸、专注、重心为要点根据古人文献训练方法,开发出眼、耳、鼻、舌、意的训练课程,当能打开更多人的生命儒家礼仪,佛家的止观,道家的养生,内家拳术的各种秘密,医家的各种治病方法都教导我们如何从身体开始,重新感知自己和世界。如果林怀民老师能够深入其中,或许就不会说:“传统的文化,让我们回避身体,忘了身体是我们毕生的朋友,是生命的起始也是终结。”在此厘清此事,概因林怀民老师极有影响力,一言错,误人终身,或是误文化千年,甚为不妥

  如何从有眼,耳,鼻,舌,身,意,到无眼,耳,鼻,舌,身,意?在素闻看来,云门舞集从身体出发,以舞蹈的方式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回归身体》这本书出来的时候,杨孟瑜老师已经往生,这是她最后一本书。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中之仁爱,略有舞蹈经验,或是生活中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们建立亲密关系,或是不知道如何觉察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在喧嚣的环境中专注下来,乃至于处在极大的挫折之中,不知道如何安顿身心的人,都能透过此书感知到杨孟瑜老师的爱,亲切自然欢喜自在……

  《回归身体》读后感(三):拥抱自己,也拥抱他人

  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写作的文字风格。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现在紧张快速的生少节奏的人,在遇到瓶颈时,可以读的书,应该是有很好的治愈作用。 我是在失业期间书店碰到这本书,我本身就非常认同书中的一些观点,但因为和生活中的朋友家人由于我们国家严肃的教育,很少在生活中获得共鸣,读这本书可以说与自己的思想特别契合。 我回想,我小时候有时妈妈夜班爸爸会抱着我睡觉,直到现在,我回忆起在父亲怀里睡着的感觉记忆里的感觉,仍然会感到特别安心,特别舒服。 因为家里环境不是很好, 我在家里和奶奶一张床上睡觉,只要是在家的时候,早上醒来,总会从自己的被窝钻到奶奶被窝,跟奶奶抱一会儿什么的。 与家人的这种身体的亲昵,的确是回给自己带来强大的力量。 快要当父母的家长特别值得看,对跟孩子相处应该很有帮助。但其实我这样一个在外地工作,远离家人,读起来也感觉非常舒服,阅读的过程就会很自然的回忆和爸爸妈妈奶奶的时光,细节,非常温暖。整本书都让人有非常温暖的感觉。 帮我们拾起一些失落的生活细节,美好的细节,有理有据坚守温暖的相处细节,对抗现代机械刻板,快节奏的生活。

  《回归身体》读后感(四):人生是不断向前走向内看的过程

  借用了一位老师跟我说的话作为标题,人生是旅程,向前走是未来,向内看是回归自我。没有自我,何来未来。

  好像总是匆匆走着,看各种各样的人生,相应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却忘记看看自己,问问情绪从何而起,再想想向何方而去——这是选择这本书的缘起。结果翻看才知道,这本书同样适用于幼儿教育,借由此书,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恍然觉得原来如此。

  1.拥抱

  书中把拥抱、爱抚等称为触觉刺激,并提出: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触觉刺激,注意力会有问题,而且还可能出现“触觉防御现象”——即会出现讨厌别人触碰的现象。

  与大多数家庭差不多我家是没有拥抱习惯的,从小就是。我随姥爷长大,很早就没有这种温暖的触碰,所以慢慢在长大过程中,性格有些孤僻,不太相信别人,相信于此有关

  2.呼吸

  最近在坚持练习瑜伽借此机会专注了呼吸。随着练习的深入,倒是真的觉得注意力集中不少,更重要的是,仿佛能够看见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先开始练习的时候,常常为了姿势的标准就忘记了呼吸,或者是过于注意姿势到位而觉得身体不舒服。后来慢慢了解,瑜伽其实并不是要求姿势多么标准,而是在拉伸的时候,觉得酸痛的时候,注意呼吸,并用呼吸放松酸痛的地方,进而深入。长期坚持,果有所得。

  3.重心

  找到身体的重心,可以维持全身的平衡,进而控制身体;找到事业的重心,可以集中精神,撇开扰乱身心的细枝末节;找到生活的重心,可以全力以赴,游刃有余,坦然面对;找到文化的重心,可以明确生活形态,自在安定。

  找到重心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找到重心后,能让自己的所有变得平衡,自在而愉悦。

  4.安静

  这个时代太躁动,自己亦然。仔细想想,好像很不能容忍自己有空余的时间,所以总是用各种事情把时间填满,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就看小说,久而久之,看小说成了瘾,因为不费脑子,做其他的反而没了耐心,颈椎的状态也每况愈下。

  所以要慢慢让自己自然的安静,而不要“强迫的,表面的安静”。——“安静,为了理解,为了思考。安静,为了看到、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安静的本质,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中,暂时停止密集接受外来的感官刺激,也暂时停止快速的内在反应”。

  5.专注

  专注其实可以发生在生活的任何方面。

  专注的吃饭:每一口细嚼慢咽,品尝每一样东西的味道,不用配饭视频,不用配饭聊天。——最近拔了智齿,不能随心所欲的吃,天天鸡蛋羹米糊,好不容易可以正常吃饭的时候才知道,每一口入口的饭菜,其实都是恩赐。

  专注的看书:既然读一本书,就要把它读完——包括网络小说。既然投入了时间,就要同时投入相应的精力,否则就是浪费。

  专注的做家事:其实做家事是一个可以安静只有自己的机会,前提是要专注,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手中所做的事情。

  6.跌倒

  其实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逆商”,就是我们遇到问题要怎么去解决,就像小时候跌到了,要怎么爬起来。是找爸爸妈妈帮忙,还是哭泣,还是向地板发脾气。——遇到问题,是推给别人,还是怨天尤人,还是推给时间,逃避即可。

  其实,面对问题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跌倒并不可耻,犯错误并不可耻,失败也并不可耻。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多少次真的跌到了,真的失败了,会认为不可耻然后站起来继续往前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

  本书提出的解决之道很好,即“保持乐观、客观。乐观,学习用正面态度来看待事情;客观,要理性地衡量实际情况。而且要两观平衡”。

  7.亲密

  要真的亲密,而不是看起来亲密。是要能安全信任的讲出心里话,不羞涩,不回避的亲密,而不是不吵架却也没话说的亲密。是要在遇见问题觉得家人是坚强后盾的亲密,而不是独自面对自诩坚强的亲密。

  是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的亲密。

  8.玩伴

  人生来孤独,因此需要陪伴。这种陪伴,多数时候会变成心灵的寄托。没有寄托的人往往很冷漠,虽然看起来无坚不摧,但是也很难获得真诚的温暖。

  等有了孩子,就养一只宠物吧。是玩伴,也让他了解责任、给予和爱。

  看自己,究竟看什么?也就是借助这样的书,想想自己来时的经历,再想想自己未来的路,于是而已。

  《回归身体》读后感(五):幸福就是珍惜你所拥有的

  我曾经看过云门的舞蹈,坦白说看不懂,但确实觉得很美。

  就像你听不懂鸟叫,但并不妨碍你觉得清晨树林中的鸟鸣很动听一般。

  我始终觉得真正的艺术就应该如此能让普通大众感知到美的力量。

  两年前有朋友向我推荐此书,当时的我忙于奔波,根本无心也无暇关注这样的一本书。

  年纪渐长,阅历波澜,慢慢的开始学着向内看。

  于是又想起了这本书,然而各大网店已经全部缺货。某宝上得价格已经是涨了4、5倍的了。

  颇费周章的找到一个卖家,有货,拍下付款,告知我无货,不过没关系,他在连锁同业那里找到一本,会帮我寄来。叫我安心等待。

  几日后收到的竟然是邮局通知取包裹的短信。

  薄薄的一本书拿到手里顿时充满喜悦,回到家这座城市已经顿时大雨倾盆。

  真是幸运。

  就着大雨一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讲什么的呢?好像是讲怎么教小孩子成长的。又好像是在讲怎么找回自己的。

  淡淡的文字,不深刻却极耐人回味。

  古人说言传身教,教给孩子的事情说一万次,不如大人做一次。

  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又如何在这世间安身立命,又如何让孩子能认知到真实自我的存在。

  那些话语用东方文化的觉知浅显易懂的诠释了自我成长这件被西方文化以心理科学角度去描述的状态。

  文化的相通会让人更好理解很多东西。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并不相悖。

  学会向内看,才会知道如何望向更远的远方。

  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才能明白人世是怎么回事。

  关注自己的身体,爱惜它,不是给它今天做个嫩肤,明天换套华服。而是更多的应该去学会听懂它的诉求,它生长的声音。

  身体是人这一世的栖息地,当我们说爱护地球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离你很远,但不妨先才爱护自己的身体,让灵魂的栖息可以更加舒适和自在。

  孩子是大人的一门必修课,你陪着他们变老,他们也在和你一起成长。

  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有机缘看到这本书,能够有所斩获。

  《回归身体》读后感(六):回归身体,回归心灵

  在季风看到这本书,被封面上的孩童照片吸引,拿起来翻了翻,最后买下。其实对于“回归身体”这个主题,我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我自觉没有这方面的需 要,只是觉得这本书为“身心灵”课题提供了一种观察角度,是我过去比较忽略和不暸解的,况且我自己的肢体语言一贯不甚流畅自然,或许学习一下也好。

  文字是台湾人特有的娓娓道来的笔触,平淡、生活化,像是一个健谈的人坐在你面前,有条不紊、慢条斯理的谈话,四周弥漫着一种舒服的温度。

  作者来自云门舞集舞蹈教室,所以多从与舞蹈相关的身体练习谈起,探讨现代人与身体的关系,不少篇幅涉及亲子间的互动、教学,台版书名叫《亲子玩身体》,或许更切合主题——亲子共同发现“身体好好玩”,一起去认识身体。只是这个书名在大陆恐怕容易引起误解,遂改成了“回归身体”。

  “回归身体”这个题目就比较大了。相对于书名而言,这本书体系性不强,结构较松散,更像是一部谈话录,但也因此平易好读。书中少有理论,多见当事人的亲身经验和生活小节的记录,以“身教”配合“言传”,使人印象深刻。

  “专注”中有一小节,讲一位老艺术家坐在池塘边吃番茄,一口一口吃得很专注,好像在细细品味番茄的真滋味,让旁观者觉得那番茄超有味的。记起我小时候吃甘蔗,也是端一只小碗,里面放了大人切好的几小段,坐在自家阳台上,静静地吃、慢慢地吃,食毕回屋报一声“吃完了”,再去做别的事。那样的状态想来也是很专注的吧。

  虽然我对云门舞集的舞蹈没有多少共鸣,但我觉得他们的训练方式和理念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不停留于身体、动作的表面,而是关注到了更深层次的能量来源。他们讲的“回归身体”并非“身体至上”,着眼点仍在于心灵的平静与均衡。舞蹈是动态的,但是好的“动”中,蕴涵着深层的“静”;舞者的体态贵乎轻盈自在,但是看似轻松的弹跳、旋转,其诀窍却在于找准重心;至于“呼吸”“专注”,也都是教人在面对起伏、变化的同时,拥有平稳安定的内力。内外、轻重、刚柔、动静、举止、吐纳……看似相对的因素,其实是可以互相交融以达和谐共生的。

  一言以蔽之,“回归身体”不是让人满足于感官体验,而是重在探索身心关系:了解我们的身体,于动静、收放之间,体悟自然的美与法则,使身心协调、平衡。身、心、人、我、社会、天地……从“道”的层面上看无不是相通的。回归身体,也是回归心灵。

  《回归身体》读后感(七):大朋友小朋友一起读!

  “传统的文化,让我们回避身体,忘了身体是我们毕生的朋友,是生命的起始也是终结。我们没有倾听身体的习惯,只把它当做机器,用它,操作它,直到它尖叫、罢工、生病。”

  孩子小的时候,大朋友会拥抱着孩子,亲昵着孩子,这时的小朋友,自然也依赖着来自大朋友的拥抱,亲吻和依偎,那双手就是他们的世界。

  后来,孩子长大一点儿,学会了摇摇晃晃,学会了在跌倒前行,学会了并不安稳的一路小跑,在这身体大冒险中,大朋友的双手渐渐远离孩子,最多不过环个圈,在周围保护他们。

  再后来,小朋友们上了学,大朋友们就会转而强调小朋友自身智性的发展,向外追求成绩,此时的他们忘了往内探求孩子静定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那拥抱的温暖感觉。

  我们知道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也知道如何更加注意孩子的成长,但却很少提及拥抱的力量,安静和专注的美好。

  “孩子今天的世界,无限小,小到只有书桌前的一方电脑屏幕,又无限大,大道网络无国界同行。透过引导和探索,他才可能了解怎样才是身心都感到舒服和放松的状态,也才了解如何尊重每个身体空间”

  这就是云门舞集舞蹈教室要做的事情,也是这本《回归身体》所要传达的:从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出发,谈拥抱的力量、呼吸的美学、重心的困扰、安静的滋味、专注的迷人、跌倒的启示,也谈亲密与陪伴。

  “希望孩子在被社会制约化之前,在尽情的舞动中,唤起这些本能。长大后,即使受到压制,在苦恼中,仍记得用深呼吸来调整心里的景观,仍可以大方地抱人,也自在地接受拥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