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告别香巴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10篇

  《告别香巴拉》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病逝说: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2:谋杀说: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谋杀一说的凶手自然就是拉藏汗,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夜长梦多出现变数,同时也想自己的地位早点稳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仓央嘉措。

  3:营救说: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4:囚禁说: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也有人说仓央嘉措实际被秘密押解到了京城,康熙这么做是为了保持蒙藏稳定,这一点和囚禁鳌拜也很类似。

  5:香巴拉: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他们没有找到香巴拉,但是却找到了几个山洞,那5个人里也仅存活下来了一对猎人父子,他们守护着仓央嘉措,并且一代代的传承,直到他死去。

  他们达到的地方十分神奇,充满了资源和财富,并且与世隔绝。周围是美丽而宁静,脱离纷争的仓央嘉措就在这里潜心修行,他为这里去了一个名字叫:噶拉巴,后来这里也就成了香巴拉的都城。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二):一场时空穿行 一次向现实宣战

  著名的归国经济学家在文革的疯狂时期不放弃思考,他凭借一己之力设计了中国经济的转型方案,提前预测了改革开放的来临。

  然而可惜的是,他的方案提出太早,文革里,这个改革鼻祖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崇敬,反而遭受迫害,含冤而死。

  受迫害者的儿子逃亡二十年,在上世纪末回来时,却发现了更令人泣血的事实:除了他父母的惨死之外,改革开放后,曾经参与迫害的人并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剽窃了当年受迫害者的方案,变成了全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再摇身一变成了最著名的官商,掌握着一切资源,仿佛一个无法打倒的巨人在嘲笑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则......

  一个家庭彻底覆灭,另一个家庭在狂欢。这就是小说《告别香巴拉》描写的背景。

  这部新出版的小说以罕见的大场面将人们正在经历的历史变成了传奇的一部分,它的时间跨度从文革持续到新世纪,故事发生的地点从青海偏远的农场,到西藏最后的无人区,从勾心斗角的帝都,到资本横行的华尔街,从贪官们躲避的澳大利亚,到资源遍布的非洲。用整个世界去讲述一个世外桃源、复仇、财富和漂泊的故事。人物也是三教九流,从被迫害的经济学家到世外桃源愤世嫉俗的隐士们,从北京街头的乞丐到灯红酒绿的官场,从资本大鳄到实业大亨......

  然而,这部小说又并非仅仅是传奇,实际上,隐藏在传奇外表下的,是作者想表现的时代。在文学界犬儒盛行,避谈国是的当下,它以鲜明的时代背景、毫不掩饰的现实主义来推动的情节的发展,让读者在阅读快感的背后,更加了解现实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考。

  本文介绍《告别香巴拉》的情节,并对作者的思考进行分析,试图把握小说的脉络。

  传奇: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

  让我们从书中的那个世外桃源谈起。读者读完全书后,最难忘的莫过于书中创造的那个世外桃源。

  作者曾经独自一人骑行过藏北,穿行在无人区的边缘地带。那是一个高寒、艰苦的地带,却又拥有着世人难以想象的美丽风景,仿佛只有在外星才能存在。那里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甚至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就已经记载了藏域的黄金资源。

  正是在这个无人区之中,却存在着一个小小的人类世界。这个世界由一群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组成,他们大都是留学归国人员,因为混乱世事和迫害,使得他们无法在外界生存,并阴差阳错来到了无人区之中。

  在这儿,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无人区的丰富资源,将荒凉的无人区建设成了适宜居住的人间天堂,并在这里著书立说,逃避着外界的残酷。

  而这个人间天堂最早的发现者,也可以追溯到西藏最有名的历史人物之一: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从那时开始,这里一直作为一个人们逃避现实祸乱的所在。

  由于作者对于藏北的了解,他笔下的这个世外桃源也显得格外吸引人,除了那旷世奇美的风景之外,藏北的每一草每一木、每一个动物都仿佛是真实的,营造了一个仿佛真实存在的“气场”,使得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作者设计的“迷局”之中。

  这个世外桃源除了这群科学家之外,其中的地质学家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发现了巨大的财富:这里拥有着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天然金块,以及大颗粒的钻石。这一切,使得这里成为了人们觊觎的对象,并预示着故事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也是步步深入,从一位青年方以民经历千辛万苦进入无人区开始,他躲过了狼群的袭击,又遭受到饥饿的威胁,在一头狼的紧逼下来到了这里。然而,他虽然得到了桃源中人的救助,这些人却避而不见,甚至暗中提示请他离开。

  但方以民一步步发现这里的秘密,读者也被迫用方以民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并一步步接近秘密的核心。到秘密敞开时,读者却又被这里的生活、财富所吸引,继续跟随着主人公去历险。

  幕后:直刺现实

  然而,如果仅仅把《告别香巴拉》当做一部猎奇小说,又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这是一部紧扣现实,带着深刻批判精神的作品。

  也正因为此,在出版时小说被大量删改,可即便删改之后,仍然散发着现实的光芒。本文后续的介绍出自删节前的版本。

  小说的主角是方以民和方明觉父子。方以民之所以进入无人区,是因为受到了迫害。于是,故事的时代背景成了作者刺入现实的有力武器,他将我们带回了文革的荒唐岁月。

  但邓的改革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许多左倾的人士批评他开倒车,试图制止孱弱的改革尝试。由于邓的地位还比较稳固,他们决定拿邓的智囊开刀。

  当时,邓的主要智囊之一是归国经济学者方叔夜,也就是小说主角方以民的父亲。方叔夜毕业于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在建国后为了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归。在文革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如何向自由经济重新转型?》,这份书稿不仅预示了中国经济必将转型,也探讨了如何转型,可以说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

  但在文革期间,这份文件却显得大逆不道,其中提到私有化、自由经济等内容在当时都是禁区。在邓的敌人得到书稿后,立即借口逮捕了方叔夜,造成他的家破人亡,邓的主要智囊就这样被打掉了。

  方叔夜的故事奠定了小说的复仇基调,但作者却并不满足于一个复仇的故事。他通过方叔夜儿子方以民的遭遇,以及三位害人者如何飞黄腾达,向读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魍魉世界,这个世界的秩序与公平、正义的原则如此不同,却又显得那么真实。

  读者的心无意跟随着主角的遭遇起起落落,在一个严加控制的社会里,一个逃犯又将如何生存?

  但就在这时,作者文锋一转,让他奇迹般进入了无人区的世外桃源之中,在那儿躲过了文革的残酷。

  在这样的背景下,读者才会明白作者的苦心:他是借一个世外桃源来控诉外面世界的荒唐。这些科学家都是第一流的人才,想报效祖国却遭受猜忌,只能在这个小小的世外桃源里辛苦度日。

  回想起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的文人学者,自杀者、迫害死者均不在少数,更多的人箕子佯狂、接舆避世以求自保,还有的人不惜出卖朋友。有能力的人无法工作,有思想的人佯装犯傻,相对于这些人而言,逃入这个世外桃源的科学家们无疑是幸福的。但他们不幸在于,他们的头脑已经不能再为社会服务了,只能满足于在这里静静地死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方以民的观察却成了本书的第二个高潮。他看到的景象是:三位曾经迫害过他家庭的人并没有受到惩罚,他父亲也并没有沉冤昭雪。

  三位害人者中,其中一位曾经告密说他父亲写反动书籍,而在文革之后,又把所谓“反动书籍”窃为己有,摇身一变,利用书里的思想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并娶了副总理的女儿成了全国最大的商人。另一位则已经官升副省长,第三位则成了一家矿业企业的恶霸经理。三人沆瀣一气继续享受着改革的盛宴。

  方以民在现实的打击下,终于认识到,他已经不再属于这个现实中的世界了,适合他的,只有继续在西藏的无人区里度过余生。

  宣战:向现实复仇

  如果说,方以民的故事只是对现实的批判。那么故事的主角之一、他的儿子方明觉则是在向现实宣战。

  方明觉是方以民在无人区中与藏女达娃生下的儿子,他的知识来自于全国最优秀科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传授,没有受到任何机械式教育的污染。当父亲回归无人区之后,方明觉却带着桃源中人的期盼,来到了外界的乱世之中。

  在小说的后半段,情节进入了更加现实的轨道上。如果说,前面作者要给读者创造一个世外桃源作为心理寄托的话,那么在后面,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却是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对于朝九晚五的人来说,他们所谓的现实只是一个办公室、一个家,以及路上的交通,但作者却试图让人们认识更加复杂的后改革时代。

  也许,最好的表现方式是书中的一个情节:经济学家兼经济大亨裴新利要过六十岁寿宴,邀请了一百位客人,这次寿宴在中国大饭店举行,他为了这一百人的一顿饭花费了上千万元。

  各种官员和企业家已经充塞了大厅,几位西装革履的国有银行高管在激烈地讨论着银行的上市问题,在政府买单拿掉了大量的呆坏账之后,银行家们赚钱和发财的冲动一天比一天大。几位部长们在谈论着如何治理无处不在的私营企业,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偶尔几个经济学家也插进来,为部长们提供着建议。几位海外投行的黄头发高管聚在一起商讨着美国房地产的走势,以及如何利用地产抵押贷款继续赚钱,他们无不认为,这样的好时候还会持续几年。几位香港的巨型掮客们也在探讨着下一步如何继续在非洲发大财,这些掮客们负责为非洲政府和中国大陆国企之间搭设桥梁,并获取提成,他们的每一笔提成都是以亿美元为结算单位的。

  对于这些官员和巨型的官商,反而是裴新利的夫人、副总理之女戴娜看得更清楚,她表示:我打赌,再过十年,这个大厅里的人,剩下来的可能不会超过一半,其余的人要么被抓了,要么已经逃走了。

  们在酒杯里倒上名贵的波尔多葡萄酒频频举杯,抿一小口。真正馋酒的人是少数,大部分酒注定不会被喝掉,而是剩在酒瓶中被倒掉。第一道正菜是两斤多的龙虾,漂亮的服务员们托着盘子在每个人面前放了一只龙虾,在这儿,为了显示卫生,每一道菜都是装在单独的盘子里分别放到每一个人面前。除了小胡达拜尔地之外,其余的人大多只是略微品尝了一下龙虾的滋味,就被撤下换了下一道菜。一块切成了薄片的卤香鹿肉送了上来,又几乎原封不动地撤下去倒掉。

  经历过类似宴会的人们知道,为了防止后面的菜吃不下,每一道菜都只需用筷子夹一小点尝一尝就够了,但小胡达拜尔地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他开心地边喝酒边大口吃着龙虾,那些穿着深色西装的白发人对他来讲是不存在的,他不知道什么是经济,也不知道什么是政治,他需要的是一顿可口的美味。这里,只有这个孩子是真实的存在。

  穷人和官商在这里相会,却毫无共同之处。而方明觉要宣战的就是这样的官商集团,它几乎拥有着举国的力量,对不服从权威的任何人给予打击。那么,方明觉又该如何行动呢?

  方明觉可以依靠的只有他的知识,以及在世外桃源里巨大的财富资源。以及官商之间的矛盾,他通过资本市场积累的巨额资金也在从市场中吸干官商的资本,他所建立的“还之于民”项目在把贪官们的巨额钱财重新回归人民......

  于是,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在向现实复仇,向整个社会的不公宣战。

  当人们在体制内无法找到公平的时候,就只能寄希望于罗宾汉式的人来帮助他们,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也能勾起人们对于时代为什么会这样的深深思考。

  可以说,作者在向现实宣战的同时,却无奈地回归中国的侠义传统,也是一种在现实制度中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无奈宣战。

  细节和知识的力量

  小说令人感到惊叹的,除了细节的魅力,还有作者对于知识小说的追求,他往往在不经意间将情节引入另一个轨道。比如,当人们看完开头,以为这是一部以编制情节擅长的传奇式作品时,他却异峰突起,硬生生创造出一个逼真的世外桃源,对于桃源细节的描写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恨不能马上也去藏北那广阔的天地去寻找。

  那关于仓央嘉措和准噶尔人的历史又为小说披上了历史的华丽外衣,使得环境更加真实。而作者对于经济和现实的了解,让读者领会到了一个别人没有写过的现实世界。如果说,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属于第一级真实的话,隐藏在人们生活背后的经济和金融脉动则是第二级真实,是一般人观察不到的方面,作者却用浅显的语言将这个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的前半部里,令读者印象深刻的除了世外桃源的宁静,还有那巨大的财富。

  关于西藏的巨额黄金宝藏自古以来就有传说。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书里,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在东方有一个地方富产黄金,那儿有一种巨大的蚂蚁会把黄金从洞里运出来,有人乘黑夜再把黄金从洞口偷走,这些人如果被蚂蚁发现了,就会死于非命。

  有人考证,希罗多德谈到的巨大金矿,就在西藏境内,而所谓的“蚂蚁搬金”,可能和当地人喜欢穿深色的衣服,已经弓着背挖金有关。

  但不管怎样,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以充满了黄金的高原著称,这里至今仍然有着两个超大型的矿藏,甚至有人预言还有第三个规模更大的。

  而到藏北无人区去偷偷采金的人们更是层出不穷,在高原上留下了斑驳的坑洞和遍地的遗物。

  小说中的地质学家通过考证,发现了特大的金藏,以及巨型的钻石矿,使得主人公的复仇有了可以依赖的资本。

  另外,在语言方面,作者时而让读者感动掉掉泪,时而让读者带上会意的微笑。

  但只有一个人,哲学家隋立显得很镇定。

  只有哲学家隋立冷冷地望着狂热的人们,他用手托着下巴沉思了一会儿,接着嘴角上翘,浮现出讽刺的色彩。

  “你们以为,那个所谓的大同世界真的会到来?如果到来了,真的有你们的位置?”他用温文尔雅的法语问道。

  他的话一出口,声音虽小,却起到了晴天霹雳的作用。地质学家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他默默地望着同样表情物理学家和电气学家,刚才的喧嚣瞬间就平息了。

  几句话将科学家们对于国家的热爱,却又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也把哲学家隋立的冷静和心灰意冷表现得淋漓尽致。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三):自序:告别香巴拉,关于退出

  1.

  从尼玛再向前行进了一天,我决定放弃此次的藏北冒险。

  原因有二:一是我已经失去了前几年的心态,很难再在没有信号、没有人烟的地方呆上两个月了。这两三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在其他方面的展开,我已经很难协调骑车冒险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了。三年前,我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此次骑行,但我无法预料到,三年后的我已经不再把骑行当成是首要的目标了。

  二是体力上没有准备好,以往每次旅行我都会全程骑车,前面部分当做锻炼体力,骑到后面,身体越来越强壮,也有足够的信心进入核心区段。然而此次却偷了懒,一开始说去甘丹寺练车,但因故取消;想骑车前往尼玛,后来同伴提议改成坐车到班戈,再从班戈骑到尼玛;从班戈骑车出发两天后,发现由于携带东西太多,每天最多只能骑20几公里,丧失了机动性,从班戈到尼玛要骑行十几天,于是,为了不耽误时间,改成坐车到尼玛。也就是说,进入核心区之前,只进行了两天练车。

  虽然这些改变都是我同意的,但回头一看,如此匆匆前往实在太不稳妥。从尼玛出来,我发现身体完全没有准备好,除了放弃,无法做他想。

  2.

  由于同伴坚持不让我提到他,于是我也放弃了更详细讨论这件事的想法,让它成为过去。

  只提一句,一切决定都是自我做出的,我承担完全责任。

  我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3.

  在西藏,我经历过两次失败。一次是这次。另一次则是我一次写小说的尝试。

  当时我写了一部小说,叫做《告别香巴拉》,有点儿模仿达芬奇密码,讲述如何去发现一处西藏大地上的神奇区域,并在其中夹杂了西藏境内的三世爱情。当时的我充满了激情,但又显得笨拙,写出了初稿,却不知道投给谁,因为出版界的人我一个都不认识,投出的手稿也没有人看,当时的我也不会利用网络。

  小说初稿写完后,在我焦头烂额尝试投稿的时候,一部叫做《藏地密码》的小说开始在网络上连载,我迅速决定将自己的书稿压住,不干了。

  两部小说的共同点让我不干了。一是都模仿了同一部小说达芬奇密码,二是都写西藏。藏地密码的作者并不真正了解西藏,杜撰了很多经不起推敲的东西,写作手法也很老套,我看了前一部分就丢下了。但这两个相似之处已经让我决定不再继续了。

  同伴碰巧也是《告别香巴拉》少数读者之一,并提了很多的意见。但那次我失败了。那次失败让我义无反顾杀入到文字行业之中,因为我发现如果你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永远没有机会。我还坚持经营起了博客,为了求得一丝发声的可能。

  4.

  在放弃骑行线路的时候,我也放弃了徒步线路。

  此前,谈到线路时我总是有点儿遮遮掩掩,现在,反而可以公布一下了。

  骑行线路:藏北无人区自行车穿越,两个月,从尼玛县荣玛乡往北,约有20几天到一个月见不到任何人,没有路,在戈壁、荒滩、山谷、湖边、沼泽中骑行。

  徒步线路:古官道。一条六十年前进藏的最主要道路,现在已经湮没无闻。进藏的两座最险要的山口,现在却无人知晓它们具体的位置。我曾有心重新站上山口,但如今已经息心了。

  5.

  藏女。

  回程时,当汽车回到门当三村的时候,我跳下了车,向一栋熟悉的房子奔去,打开门,将小背包里的压缩干粮全部倒在了床凳上。一位藏女惊讶地望着我。

  “是你。”她说。

  接着,她往我的背包里放了两罐王老吉,算是礼物。“你要是还回来,就要来这里坐坐。”她说。

  两分钟后,我已经回到了车上,这是我和藏女的最后一面,再也不会相见。

  这里是旅途中唯一让我感到留恋的地方。。。

  上述一幕发生的前几天,当我前往尼玛时,路过这个小村子,已经见过了这位臧女,她爱吃压缩干粮,29岁,还有个妹妹只有18岁。背着同伴,我偷偷地把一袋压缩干粮给了她们。

  村子里有五只小藏狗,村子里的孩子们抱着狗儿,在床垫上打滚,我跟着他们一起打滚,一直滚到姐姐的脚下,她的手上满是牛血,正在做血肠。一阵风过来,她的头巾掉了,于是我捡起来给她戴上。。。

  可惜如同旅途中的其他过客,我们不可能再见了。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葛拉巴

  这本小说上部先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刻画了文革时期发生在青海农场知识青年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主人公方以民被最要好的朋友出卖,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在逃亡途中救下了被狼群围攻的阿旺顿珠,在阿旺顿珠的指引下历尽艰难找到了深藏藏北无人区的葛拉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被葛拉巴居民接纳,成为为数不多的葛拉巴居民,并和臧女达娃生下了儿子方觉民。后半部分描绘了葛拉巴仙境般的风景,和居民们悠闲惬意的世外桃源生活,让人心驰神往。

  中部主要写现代社会勾心斗角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世外桃源葛拉巴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无比接近生活,很残酷,也很无奈。

  下部用无比解恨的方式,方民觉以四两拔千斤的力量,控制了局面,轻而易举的替父复仇。其实这部小说最虚幻,最可惜,最不现实,也最无奈的就是方民觉的复仇方式,虽然解气,但很无力,不符合社会现实,应该算是小说的高潮,但也是小说的局限,这种罗宾汉式的快意恩仇,毕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但这样的社会现实,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复仇。

  整部小说场面恢弘,构思巧妙,情节扣人心弦,曲折离奇,读起来荡气回肠,值得一读。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五):2013年要去西藏的朋友,应该试着带上这本书,读与不读,你心里的那个地方你都去过了。

  转自《新华书目报》 

  近日,由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蓝耳文学策划、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告别香巴拉》面市。该书作者郭建龙作为藏北无人区穿越第一人,以其亲身经历加充分的想像描绘了一个隐藏在西藏的乌托邦圣地,给读者一个前所未的藏地传奇。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一群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如何利用大自然资源建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为了写藏北无人区,我再次进入了无人区。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发现藏北的旷世荒凉早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几年后伏案创作,仍然可以感觉到最真实的藏北跳跃于我的笔端。我相信,如果人间真的有世外桃源,那么一定只能出现在那里。”郭建龙表示,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在该书的上半部分,他描绘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圣地。

  回顾起该书的创作之路,郭建龙感慨颇多,他表示自己用了两年的时间最终完成《告别香巴拉》。从藏北撤出之后,他在云南的小宾馆里,将书稿的构思写成了文字大纲。2012年,《告别香巴拉》创作完成并进入了修改阶段,7月书稿修改进入尾声。

  在郭建龙看来,一部好的作品必然要有足够的知识作支撑。为此,郭建龙把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对于这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自身的知识背景充分融入到这本书中,他希望看过小说的读者,不仅看到的是一个传奇故事,还能够从中获得足够的知识。

  谈及未完成的梦想,郭建龙说:“如今图书已经出版,但在我的眼里,西藏仍然充满了吸引力。目前除了构思接下来的书籍之外,我还在回想着那次中断的探险。”郭建龙表示,在未来他还会踏上藏北的无人区,重新开始一段净化旅程。“也许我的一生就是为体会和观察而活着,对于知识的渴望超过了生命本身。作为写作者,活着,就要把最真实的世界记录下来,化为文字,交给读者去品味。”

  《告别香巴拉》读后感(六):残书一本 意犹未尽 冰天雪地 诚求全本

  正直有为的人在黑暗时代受到恶人的迫害,被乾坤颠倒的体制所屠戮,失去了仅有不多的一切——身份、家庭、抱负和爱人,带着重伤侥幸死里逃生,在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地方,和一小撮类似经历的智者一起生活;20年后,他决定借助世外桃源那富可敌国的资源让他的孩子重返人间,并且向邪恶复仇血债血偿,重新找回公平和正义。

  这简直是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的首部——《蝙蝠侠:侠影之谜》的天朝版。讲述蝙蝠侠是如何成为蝙蝠侠,他为什么要成为蝙蝠侠。

  我向来喜欢这样的故事,喜欢这样的设定,比如《基督山伯爵》、比如《V字仇杀队》、比如《钢铁苍穹》(这部片子如果不是因为纳粹的原因,不会被该死的导演弄成了蹩脚的黑色幽默,浪费了这么好一个题材)、比如美剧《复仇》(这片子编剧智商是硬伤,又毁了一个好题材)  

  当然,布鲁斯·韦恩之所以成为蝙蝠侠,不是为了复仇,是经过许多磨难挫折之后主动意识并肩负起除恶扬善的责任;而本书主角方明觉,一个16岁未经世事的孩子、一个从纯净世界成长起来的人才,应该说是被动接受命运赋予他的使命和期望。书中,父辈并没有给他灌输复仇的理念和思想,他的成长环境也让他对善恶几乎没有认知。他虽然满腹经纶,却不喑世事;他虽然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显然对即将踏入的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黑暗一无所知,不像敌人一样厚颜无耻耍得一手好诈。这样一个白纸一样的孩子,我很为他将面对的邪恶遭遇捉急,但又怕作者在下一部中犯了跟《复仇》一样的错误,把敌人的智商贬低为0,失去了跌宕起伏的斗争乐趣。

  有意思的是,他跟布鲁斯·韦恩一样,都是在神秘的西藏雪原受训。不同的是韦恩学体育,他学经济。我很期待在下一部中看到一个书生是如何用头脑、用巧妙的金融手段向邪恶讨回公道。

  但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这本书可能没有下一部,实体书就到此为止了,后面复仇情节都被删掉了,由此可见,现实中的噶拉巴的孩子失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