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的读后感10篇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是一本由陈渐著作,紫焰传媒 /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读后感(一):一切皆为虚幻。
玄奘话说上一回末,玄奘继续踏上西行之路,阿术也迎来了他的结局。而对于鞠文泰来讲,民族大义不需要,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王位,所以鞠文泰首鼠两端的向李世民示好,只是想谋取更多的利益,内心以及行动上像原来一样倾斜于西突厥。在一次唐朝使臣出使高昌后,斥责高昌王这种行为,鞠文泰甚至大咧咧地说:“鹰在天上飞,野鸡在蒿草中窜,猫在堂前游玩,老鼠安处于洞穴,各得其所,岂不快哉!” 。在多次出格的挑衅之后,李世民忍无可忍,下令对高昌进行“武统”。李世民在贞观十三年(629年)12月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同契薛万均、牛进达等将领领汉军十五万讨伐高昌。鞠文泰病死后,鞠智盛回到高昌,经过一些波折后举国向大唐投降。
天竺:古印度,在玄奘取经之前称为天竺,在当时是世界五大帝国之一。
曲女国:也称曲女城,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述:往时都城称拘苏摩补罗。这个要区别于西女国(亚马逊国),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拂懔国西南海岛有西女国”一般也认为是亚马逊国。
东女国:西游记中的女儿国,该国以女性为中心,有着女性崇拜的社会制度。《旧唐书》称东女国“俗重妇人而轻丈夫”。《新唐书》卷146《西域传》上“东女国”条则记载东女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
萨珊波斯:世界五大帝国之一,被大食(阿拉伯帝国)打败并驱逐至印度河,一直以来求救于大唐帝国,唐帝国处在与西突厥交战中,无暇顾及。
吐蕃:唐时西藏地区的独立政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与唐王朝历经一些摩擦后,唐朝派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两国交好。
轮回与永生
关于剧情:轮回和永生是《西游八十一案3:大唐梵天记》剧情的主线索,小说剧情围绕最大的伏笔戒日王的永生展开,说到底就是人的贪念,只不过帝王的贪念只在于是否能够永生,是否能够将自己亲手创立的帝国打造成万寿无疆。《西游八十一案》系列书的亮点在于:伏笔不同于同类小说那么浅显,以至于读者看完第一章根本知道第二章要讲什么,给剧情留下很大的悬念,提高读者阅读乐趣,并且你在看到二十章之前,还是发现不了接下来的剧情如何发展,就是说根本不知道本书要以什么来结局(当然队《大唐西域记》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会轻松些看出端倪)。作者最后的伏笔又把整本书引向一个高潮:王玄策带回的老和尚娑婆寐会给李世民带来怎样的一个危机,大唐是否将陷入一个新的危机?
关于轮回:那顺、莲华夜的“轮回”,李世民玄武门兵变的“轮回”等,玄奘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轮回骗局,打破了人的一个又一个的贪念,解救了一国又一国的人,但终究解救不了人性。人死后或许真的会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或许只是生于娘胎,归于尘土,不带走一片云彩。不管怎样,我们只要能做到问心无愧,就能追求到心中那个属于自己的佛。
关于永生:从古至今,没有过永生的例子,目前接触现代科技的我们知道:不可能。书中也仅存在于戒日王相信也许有来生,因果里可能有转世。但是也许有一天人类的科技研究水平超过了永生,谁又能知道呢。娑婆寐被王玄策带回大唐后,会给大唐帝国皇帝李世民带来怎样的永生,这是作者在书的结尾设下的伏笔,只能期待。
“目之所及,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一切众生,皆如镜中花、水中月,刹那生灭,虚幻不实,时而朴实无华,时而光彩照人。事因人立,人既虚妄,人所立之事,自然也是虚妄的。爱情是真的,背叛也是,同时也是虚妄的。人世间其实没有什么是真正必不可少的,只是人的一种愿望而已。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也没有,既是也不是。
玄奘西行地图《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读后感(二):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西域,并连接地中海沿岸,这样一条丝绸之路,连接着中西方文明,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链。摩挲着古老的西域地图,能够强烈感觉到古老文明的存亡消长,至今人们依然可以透过古丝绸之路上的各处雄壮的遗址凝望他的悲壮。描写西域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也非常多。《大唐西域记》、《敦煌》、《新龙门客栈》、《海市蜃楼》等等。西域那迥于内地的特色人文风貌,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银装素裹的冰峰雪岭,逶迤连绵的戈壁荒漠,神圣无边的高原湖泊,百花盛开的茵茵草原,无不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得故事就发生在西域。陈渐老师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放在了天竺。玄奘在天竺传经布道的过程中,不经意间被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阴谋中,突然之间,暗杀、绑架、谍案接踵而来。风云际会的西域,玄奘、王玄策这一对师徒,先后步入了这场人间大戏。
唐朝时期的疆域图。
故事发生在贞观十五年,玄奘在西游天竺已经十二年。他先在那烂陀寺求学五年,后游历五天竺,上百个国家,辩经讲学,成为那烂陀寺的十大德之一。
萨珊波斯进入的犍陀罗,也即书中玄奘法师、娑婆寐与众外道辩经的地方,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犍陀罗国的核心区域包括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大唐西域记》记述“国大都城周十余里”,“王族绝嗣,往者役属迦毕试国,近又附庸迦湿弥罗国。” 举世瞩目的巴米扬大佛曾经就是犍陀罗文明的一部分,古佛的微笑,寂静的微笑和沉思的形神,是一种精神化的表现,千古容颜的底蕴是慈悲喜舍。可惜在战火的摧残下,仅存为数不多的犍陀罗文明遗迹也被摧残殆尽。
梵天,是印度的三主神之一,又称婆罗贺摩天、净天、造书天,俗称四面佛,代表着佛教中的慈悲喜舍。
在本书中,情节的展开也是围绕着梵天的多面来进行的。
一、梵天之慈
众生需要快乐与幸福,要设法给予他;见人受苦难,内心有同情,要给予慰藉,着都是慈。在佛的心境中,“等视众生入罗睺罗”,提倡普度众生。
玄奘无疑是佛祖慈的代表。他在天竺游历十二载,将大乘佛法尽学心中,同时通过游学辩经,成为那烂陀寺十大德之一。在曲女城辩经大会上,更是一鸣惊人,成为了大乘天。之后听取戒日王和戒贤法师的请求,孤身进入犍陀罗,要在那佛法没落之地宣扬佛法,让信徒重新皈依,将佛教北传的通路打开,解救众生。
在犍陀罗,佛法式微,人们都羞辱他,责骂他,用石块砸他。他没有辩解,没有反抗,每日托钵化缘,看尽这众生相,寻求解救众生之法。这时,娑婆寐出现了,代表了佛门的末法,他提议与玄奘这佛门正法,一起在犍陀罗与外道进行赌约,得到犍陀罗传佛法的资格。
没想到,这一去,玄奘陷入了一个布局数十年的大迷局当中。
他先后遇见了转世的师弟那顺,三十三世轮回的女子莲华夜,遇见了一个个诡异无比的局面,暗杀、绑架、背叛,一桩桩一件件都让玄奘心情无比的复杂。他抗争,他要帮那顺、莲华夜解脱这悲惨的轮回,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开始不被人控制的人生。但是,玄奘无奈地发现,他还是摆脱不了众生的宿命。
玄奘游历天竺数万里,行走数十国,亲眼见证了佛教的溃缩和败落,见证了呼风唤雨、招魂驱鬼等末法的盛行。他十分的感慨。从当初的偷渡出川,周游天下,到偷渡出关,西游列国,他遵循的都是内心的召唤和此生的理想,却发现他也只是耗费数十年光阴布下的一个局中的一枚棋子。
“弟子想家了。。。”玄奘发现他的归宿还是在大唐,他要回大唐传这如来大道,让世人大彻大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玄奘的大慈。
戒贤法师进入那烂陀寺之后,就发现了秘社的存在。他创建经院,宣扬正法,求解脱与涅槃。但是民众在宏法的过程中,对于杂咒、巫术、占星等末法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在道德上,你们错了,任何时候,牺牲无辜者去达到自己目的的人,都不会是最终的获胜者,因为你们输掉了正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派波颇前往大唐,弘法与东土,创下传经大业。同时寻找东土本身的传经人,也即玄奘。将佛法倾囊相授后,他又选取了三藏佛经,让玄奘带回大唐,弘扬佛家大义。这是戒贤法师的大慈。
王玄策作为贼帅,在大唐的疆土上为皇帝收集情报,消除叛乱,并机智地救李世民于危机之中,挽救了大唐的江山。对外,在西域纵横捭阖,解决西突厥、萨珊波斯的问题,警告吐蕃,避免了吐蕃对大唐疆土的侵蚀。为了江山,为了大唐的黎民,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干解救了众生。这是王玄策的大慈。
二、梵天之悲
悲心能拔苦,大悲行,是菩萨利益众生、去向佛境的重要法门。所以经中说到修行,总是以“大悲为上首”。
但是娑婆寐和波颇的“悲”,是以末法之术为基,这也导致了他们只注重目的,却忽略了在过程中受到伤害的无辜之人。或许这也导致了他们人生中的“悲”。
娑婆寐认为,佛法追求的是无上菩提,明心见性,成就涅槃,正直又圆满,可是度人成佛,并不能解人厄难。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成佛成道,证得菩提太过于遥远,相反,在世俗中所遇到的各种厄难艰辛、生老病死、八苦六欲才是需要解决的。为了达成让民众追随我佛的目的,他沉迷于 “术”当中,让众生敬畏、慑服、膜拜。为了达到个人的思愿,他还操纵了那顺与莲华夜的人生,让他们生活在虚幻中而无法自拔,同时布下惊天迷局将西域搅得天翻地覆。为行“大悲”而得悲,这是娑婆寐。
波颇认为,二百年来佛教日益衰败,五大天竺,以那烂陀寺最为兴盛,可是一万二千徒众中,只有四千僧徒,其他的全是外道。为何信徒终生弃佛而去,崇迷外道,都是戒贤法师的责任。他要离开经院,回到人间,重新回到娑婆众生之间。以咒术、秘法、占星、卜算、火祀、曼陀罗、印契来为他们解决日常烦恼。用小术而弃正法,追正义而用邪法,这是波颇的悲。
三、梵天之喜
佛法教人以无量欢喜心施与众生,使众生从烦闷热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清凉与安乐。
最希望能追寻到快乐幸福的应该就是那顺和莲华夜了吧。那顺自认为是圆观转生,来寻找玄奘师兄。同时,从小时候起在梦中他会经常见到一个女子,一直陪伴着他。寻寻觅觅,他终于找到了,就是香遍国中的妓女莲华夜。没想到莲华夜也是三十三世轮回的一个女子,前生前世一直与那顺纠缠着。那顺开心,高兴,拼尽了全力去保卫自己的幸福。面对刀枪他不惜牺牲自己,面对追兵他保护着莲华夜,与莲华夜短暂的生活中,他把自己所能给的一切都给了莲华夜。但是造化弄人啊,他没有想到他们的命运其实一直都是在一个局中,他的人生一直都是被操纵的,生活在虚妄之中。莲华夜被他的真情所感动,没有揭穿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努力抗争,却依然难逃造化。那顺伤心,悲痛,接受了娑婆寐的建议,接任帝王,誓为莲华夜报仇。最终兵败。“不能在人间等她,朕便到轮回中寻找。对这个人间,朕已厌恶透顶!”虽然最终的结果很凄凉,可是他们毕竟爱过,快乐过,幸福过。他们有限的安静生活,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那顺与莲华夜的“喜”。
三、梵天之舍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这是佛法中的“大舍”。据《维摩经义记》中记载,舍分为七层含义:(1)心性平等;(2)舍离一切冤亲等碍;(3)舍一切贪嗔;(4)见生得脱,不复忧念;(5)证生平等,离相名舍;(6)自舍己乐,施与他人;(7)益众生,无所希望。
在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每个人也有自己想要舍弃的东西。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理想,有人为众生。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借着大义的名目来牺牲无辜者。在这方面来说,娑婆寐,波颇,戒日王,唐王,显然落了下乘。
“世上之事虽然真幻生灭,然而有一种东西恒久不变,那便是人心中的善念。弟子绝不允许无辜者的人生被如此践踏,也绝不允许有人顶着我佛的名目行此愚弄众生之事。”这是玄奘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一生都践行的标准。
曲散幕落,玄奘在天竺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还在脑海中回荡。新的故事,新的案情将在长安城上演。期待下一部《西游八十一案》的精彩呈现。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读后感(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西天取经记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西天取经记
《西游八十一案》这个系列写到如今,整整三部厚实的作品摆在读者面前,我想大抵是陈渐自己也想不到的吧。陈渐是个少年成名的作家,读大学的时候就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其后又入《武侠故事》杂志社逐渐由文字创作者变成编辑,后来又成为编剧。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每一部作品一出手便是让人震惊的上好之作,这部《大唐梵天记》也不例外。
一部史料丰富到让人膜拜的作品
通常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对于史料部分的梳理会成为限制作者创造力的桎梏。全然按照史实去写,不需要你往下继续写,读者大多也都知道后面的内容。但如果彻底枉顾历史,那又将成为大众的笑料。这点在上个世纪的武侠小说中解决的挺好,尤以金庸大侠为最,其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置身在真实的历史时期中,人物的成长轨迹是不会逃离真实的历史。基于此前在武侠类杂志社工作的缘故,陈渐对于史料的严谨程度,在当下的小说作者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小说置身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若是大家都熟稔的历史阶段反倒容易写,因为毕竟有丰富的史料记载。而陈渐很多时候是独自走在一条并没有多少完整史料的道路上,此前的《帝世纪》讲述的是关于上古尧舜禹时期的故事,陈渐也能完整的契合史实,而不是简单的去做虚构。而这次的《大唐梵天记》难是难在印度这个国家的很多历史资料都是依托宗教故事的传播而存在的,比之我国很早就设有太史令这样的官职可以说完全就是一种朦胧状态下的口述历史。又加古代中国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边国度的历史,在我国的史料中也仅有只字片语而已。因为这些缘故,陈渐在本书成书过程中所查阅资料的难度可想而知。
此前曾见过“通宵小说大师”肯·福莱特与自己写一部小说所查阅的资料合影,那份严谨的态度,令我辈肃然。这些年来,我在写关于我自己家乡的文字,很多时候也在查阅相关资料,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真的钻进文字堆中的人才能懂得吧。在朋友圈曾见到陈渐作为专家学者进入大学去讲述关于西游那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可见其为了创作本文甚至俨然成为大唐西域文化史的专家,这或许是小说之外的收获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倘若一个作者只是简单的把史料进行复述,那也绝对不是一部好的小说作品。《大唐梵天记》中史料与小说素材两者的有机融合在近些年来我所看到的国内作品中颇为难得。其中王玄策近几年因为自媒体的兴起,其一人灭一国的故事被大肆渲染,隐隐有成为中华民族新的大英雄的趋势。而在《大唐梵天记》中刻画的王玄策才是真的有血有肉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在陈渐笔下王玄策的才能被描绘得极其完整。在王玄策击败阿罗那顺中重新对于阿罗那顺的解构,可以说是本书最为亮眼的地方,否则我们真的很难想象缘何在戒日王统治下雄霸五天竺的戒日王朝会羸弱到如此地步。限于很多人还没有读过书,我就不剧透具体的内容,我相信看完以后,你再结合史料就会相信我说的陈渐的解构是更为合理的。
一部充满人性纠结的作品
《大唐梵天记》与《西游八十一案》的前两部不同,玄奘法师的戏份明显有减少,更多的故事都是玄奘不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甚至王玄策俨然成为第二男主,这当中又以王玄策在长安所经历的王室同室操戈最为精彩。抛开王玄策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硬生生救回李世民一命那紧张刺激的故事不提(这段故事极其精彩,没有看书的一定要去看看),单独谈谈李世民人性中的纠结。
其实这份纠结不仅仅是李世民的,戒日王也有着同样的纠结。这两位帝王,都纠结于自己得位过程中自家所犯下的罪恶,两个人又都想尽一切办法来掩盖自己当年所造下的杀孽,或许这就是帝王们的共同之处。只是这两位各自影响自己国家历史进程的帝王都活在深深的纠结当中,一方面他们笃定的认为自己是千秋明君,另一方面又都恐惧自己死后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残忍杀害的兄弟。正是基于人性中的这份纠结,两位帝王才都对长生不死充满了憧憬,因为唯有长生才是摆脱自己内心纠结的唯一的方法。而这对于长生的渴望,恰恰又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这才有了整部小说的核心矛盾。当李世民在杀死李元吉后,强行纳入宫中的杨妃因为唆使李世民的儿子叛乱被揭穿而服毒自杀的时候,我想这之后的李世民只会更加渴望长生,以求真正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纠结吧。这也就为娑婆寐自首东行进入长安留下了下一部书的因缘。
当玄奘在秘社集结的山洞中得知真相的时候,其实他也是充满着人性深处的纠结的。最初的时候,玄奘独自一人深入犍陀罗,只为弘扬佛法,任由民众对他百般刁难。可后来,要斗法的时候,娑婆寐飘然而至,玄奘并不认可他所谓的用方术之流来蛊惑民众,玄奘还是能够坚持自我的。可当他发觉波颇法师也是秘社成员,并且戒贤法师也早已经洞悉秘社存在的时候,其实他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一种纠结呢?若没有纠结,按照他自我的性子早就去向戒日王坦露真相,然而到最终玄奘发现自己也只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的时候,内心的那份纠结或许真的就没有人能懂了。
不记得是从哪里看到过,玄奘开创的佛教宗派在其身后没有传几世便断了延续,反倒是那些个在玄奘看来是末法的宗派依旧能够延续开来。陈渐借由《大唐梵天记》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是佛法的本质和末流,更多的是我们自己所要追寻的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究竟应该是追求表面的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还是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裕,这或许也正是一场佛法本质与末流的强烈冲突。
一部破解幻术的经典推理之作
很神奇的事情是,近几年大导演们盯上了大唐盛世,也盯上了一种神奇的技艺——幻术。从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到陈凯歌的《妖猫传》,似乎大唐王朝的兴盛中始终有幻术的影子。我其实很想问,难道这些个大导演们是觉得那一场极其宏伟的盛世其实是幻术?哈哈,我想导演们肯定会说不是的吧。
写本文之前正好看了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那其中也有关于印度(电影中没有表明是印度,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幻术的描述,甚至是幻术已经达到了可以灭亡一个国家的地步。很多案子的发生,直接就推给幻术,直接说是利用迷幻药物使得人能产生幻觉。试问,是什么药物能够让大范围内的所有人都产生同一种幻觉呢?严格来说,这些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奇幻的内容大于推理的内容。而《大唐梵天记》则是先用文字将各式方术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宛若置身现场,譬如在犍陀罗城内娑婆寐和波斯大麻葛那场斗法,双发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行尸都出现在现场,阅读文字的时候,稍加想象便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惧心理。诸如此类的方术的神奇,在《大唐梵天记》里时不时的出现,可最终却都会被玄奘法师一一揭穿,这些揭穿的过程中,推理之缜密,让人完全找不到不合理性。
刻意用玄幻的技能来博取眼球,同时但凡是无法解释某件事情的时候,都概以幻术来充数,这其实是一种很低级的手段。需知道,真正能够写好悬疑推理的人,都是能够把一个外人认为极其神奇的事情,最终用极其合理的科学方法解释清楚,这方算得上悬疑推理。在《大唐梵天记》中,娑婆寐为首的这些佛门弟子,其实谋划之深远,时间之长远,都堪称是完美无瑕的。尤其是那顺和莲花夜历经三十三世的轮回,却依旧无法摆脱命运的重复,兼之以佛祖的故事为引线,在那个蒙昧的时代着实能让人震撼。玄奘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一层一层的剥开迷雾,最终才能揭开谜团,这其实正是陈渐这些年浸淫悬疑推理小说的显著成果。此前我还曾戏谑的说他的小说,大多数都是跑到地底下去的,从《地下有耳》到《大唐泥梨狱》,再到《西域列王纪》概莫如此,看他作品多了就会有这种感觉。但这次陈渐确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彻底颠覆他自己之前所累积起来的惯有的推理逻辑,我相信这是这些年来,他更加趋于完美的重要表现。不过很过分的是,这部小说还有很多的悬念一直留着,基本要等下一部才能解决,吊胃口啊!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读后感(四):我从大唐来
如饥似渴般阅读陈渐的《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此书展示的是那顺不屈的灵魂与莲华夜忠贞的爱情。一直以为大唐盛世如歌谣般吟唱得风起云生,却不知道在朝堂之上和江湖之外还仍然是血雨腥风的洗礼。 陈渐为了这段并不平淡的唐史,翻阅了大量的关于西域的野史、传说,让我们即使远隔了千载仍然见过历史深处的惊雷是那么的雄壮,每一次阴谋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凋谢,我有感于历代刀笔吏的残忍和冷血。书中屡次提及了李世民起事的那种见佛杀佛、见神灭神的生猛,他的三位儿子也是在血统的传承中企图重新书写这段历史,让王朝在堡垒内部被攻破。当然,陈渐还是以一种戏说的口吻去揭摆人心,如果我们按照这线索去还原,不知是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玄奘在《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中仍然以主要人物出现的,与此同时突出的是他的第三个弟子——王玄策,写的是他如何在西域论道中斗法决胜的故事,虽然是辩经,但是在政教合一的国度,一方的能言善辩却并非是好事,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人心的向背。王玄策尽管很聪慧,也很勇敢,为了李唐王朝做出了许许多多的丰功伟绩,但仍然是帝王的一料棋子,能力再强,也无法突破封建专制的君臣理论,以至有时他都怀疑自已去西域这一遭的真实意义。佛法无边,似乎天下无不可度之人,但是同为修道之人,却要争个鱼死网破,放不下架子,舍不下心魔,以至在辩经过程中并不是就经义而争论,更多地是人身攻击和种族纷争。玄奘作为外来的和尚,真的能把经念正了? 在一次次寻求莲华夜的过程中,那顺仿佛成就了自已的传奇,不再为刀兵火灾所畏惧,只是坚定三十三次转世中二人将是永不分离的结合,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已无厘头的苦恼,是不是因为他从小就被洗脑的过程,或许是,如果你在毫无反抗之力的初生阶段,就被种种因果报应所裹挟,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的歪理邪学的影响,你注定是一条道走向了黑,最终他尽管成为了帝那伏王,也是在短时间内灰飞烟灭,并不是其历史任务完成了,或者个人能力不够强大,而是他无法说服自已的内心。 与其说帝那伏成为了九五之尊,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着别人的生死,其实他的内心是空洞而寒冷的,相比于之前的那顺则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他可以有心上人,也可以为了心上人去抚养自已的孩子,但是一旦角色转变了,他无法适应,无法在处处都是陷阱的生活中寻求暂时的安逸和片刻的冷静,明知自已将是悲剧的演绎者,却也无可奈何。 欲望是恐怖的,不能正心正念正能量,就会走向社情民意的对立面,像娑婆寐这从头到脚都充满着仇恨的极端民粹分子,有的是阴谋诡计将那顺和莲华夜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他却忘记了邪不胜正的千古规律,邪恶的顺风顺水往往给正义的翻板创造了无穷的动力。娑婆寐表面上的坦然决然,正是其内心恐惧的表现,他害怕失去对局势的把控,但终究成为了一代并不光明的“宗师”,反衬了玄奘的表里如一、政治坚定。
《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读后感(五):更为诡异离奇的《西游记》
《西游八十一案 大唐梵天记》已经是本系列的第三本了,之前听书友们说起过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通过多年来对于历史书籍《西游记》的研究而改编,最大的特色是把原作中九九八十一难,转化为九九八十一个案件,看似简单的改变,其中充满了艰辛,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改变了《西游记》在人们心中早已成型的深刻的印象,而这些案件也是非常诡异离奇的,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西游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书了,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著名作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事以历史上玄奘取经为蓝本,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塑造,改编成一本优秀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唐僧和三个徒弟西天取经的故事,里面众多的人物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闹天空的孙悟空,贪吃好色的猪八戒,兢兢业业的沙僧,都是大家非常喜爱的角色,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出名深入人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影视作品《西游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部作品也是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时至今日,还是热门的影片,由此可见作品的影响力之大。而《西游记》这本故事书也是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获得很高的评价。
本书是系列的第三本,和前两本相比,在封面设计上没有太大的变动,还是一只巨型的大手,中间端坐着一个和尚,和一朵散发着耀眼光芒的莲花,只是封面的颜色略有一些不同而已。书的作者是陈渐,一位著名的悬疑推理作家,同时也是紫焰品牌作家,还是西游叙事革新者,作者确实非常具有创作想象力,能够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改编成另外一种题材风格的作品,不仅需要深厚的史学功底和超凡的想象力,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作者在国内悬疑推理作家中也是颇具声望,出版了多部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本书就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在前面两本书中,作者已经做好铺垫,一个接一个的案件真相被揭开,而这些相互关联的案件又为本书设下伏笔,本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唐僧的第三位徒弟,沙僧。这也是一位来自大唐的勇士,名叫王玄策,也是受唐王之命来到天竺王国,一路上披荆斩棘,跨过流沙河,终于来到了天竺和唐僧见面了。而这个时候的唐僧已经在天竺多年,有着较高的声望,正当他们以为可以平静的修行之时,波斯与天竺两大帝国举行辩经大会,打破了平静的局面,一场以一敌万的辩经大会牵动着众人之心,不仅关系到唐僧自身的威望安危,也牵扯到西域各国的平衡。在这关键时刻,沙僧的作用突显出来,帮助唐僧摆脱了困局,并且触动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离奇诡异的案件陆续展开,案情也越来越扑朔迷离,所有的一切都在等待着唐僧去面对解决。
《西游八十一案 大唐梵天记》是一本悬疑小说,作者取材比较新颖,把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游记》加以整理改编,把那些妖魔鬼怪制造的磨难变成了人为的奇异案件,这是出人意料的,让读者感到新奇。而那些诡异离奇的案件背后面对的是人性的丑恶,自私,和贪婪。作品的故事情节比较连贯,在细节的描写上也是刻画的深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