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是如何学习的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是如何学习的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0 04:3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是如何学习的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一本由[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46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一):能促进教学研究启发

  学习科学发现

  1教师必须抽取学生的前概念,并与前概念打交道。(可用在学情分析

  积极探索学生的思维,创建可以揭示学生思维的课堂任务条件使用经常性形成评价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2教师必须深度教授一些学科知识 ,提供相同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提供事实性知识作为基础

  教师必须带着自己对学科领域深度研究的经验开展教学。

  3元认知教学的技能整合到各种学科领域课程中。(个人认为与what how why思考法中的why步骤对应。教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课堂环境

  1关注教什么,为什么教,掌握什么能力(教学目标的细化)

  2形成性评价:设计用来将学生的思维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持续性评价,让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理解学生再从非正式到正式思维的发展通道中所处的位置,并相应设计教学。(了解学生概念理解的变化

  专家新手差异

  1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有意义的信息模式(分析试题考点,关键信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能提高他们识别的有意义信息模式,课件图片视频

  2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组织联系起来的,而非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这些知识反映应用情景和条件,支持理解迁移(帮助学建立知识框架

  3专家能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提取知识,他们拥有条件化的知识(在教学中注重情景,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顺畅识别,从记忆中提取合适方法开发模式识别的教学步骤)

  学习与迁移

  对原来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性学习)

  学习时间

  问题的表征(建立一套问题的表征方法)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二):我们还可以有些怎样的老师

  以下摘自第七章

  学校开学的第一周,巴布·约翰逊向这些6年级的学生间两个问题、“你们对自己都有些什么问题弄不懂?对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呢?”学生们开始列举他们的问题,“我可以提一些傻傻的小问题吗?”一名学生怯生生地问道。“如果这些问题是你的问题,你确实想得到答案,那么它们既不是傻问题也不是小问题。”老师这样答道。学生们列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巴布把学生们按相同问题分成小组,要他们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在做了充分讨论之后,每个小组就有关自己的和有关世界的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接着全班汇总,巴布·约翰逊根据各小组的排序达成统一。这些问题成为巴布班级课程的基础。“我会活到100岁吗?”这一问题,激起学生从调查遗传学、家庭口述历史、精算科学、统计学、概率论、心脏病癌症高血压角度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学生们有机会从家庭成员朋友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互联网书籍、老师那里等索取信息。她描述了作为“学习共同体”一员的学生该做什么。巴布·约翰逊说:“我们决定什么是最迫切的智力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开始了学习的旅程。有时候,我们未达到目标,有时我们达到了目标,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超过了目标—我们学到的比我们最初期望的还多”(个人交流)。

  调查研究结束时,巴布·约翰逊和学生们一起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调查研究和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他们发明出一张图表,在这张表上,他们记录下自己的经验: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音乐艺术方面。学生常常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学了那么多,学得那么与众不同。一名学生说:“我仅仅感觉我们在玩耍,我没意识到我们同时是在学习!”

  【#历史#】

  大多数人都有差不多相同的学习历史的经历:他们学习老师和教科书认为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和时间。对历史的这种看法历史学家们的看法完全不同,持有历史就是事件和时间看法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令人激动的机会,即理解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内在的特别规律的机会,和理解特别的分析能力与理解他们生活中的事件是怎样联系的机会。不幸的是,很多老师不能用令人激动的方法教历史,也许,他们的老师就是用这种日期-事件的方法教他们的。

  【##不同教师对历史的不同看法##】

  对历史的不同看法影响教师教历史的方法。比如,威尔逊和维尼博格请两位美国史教师读一些由学生所写的有关美国独立战争原因分析的小论文,他们不需要人物和事件做出不偏不倚的、完美无缺的或明确无误的评述,而是要为学生提供继续“修改丰富”的意见。首先为教师们提供题为“评价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的论文,这些论文是由11年级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的。考虑下巴恩斯先生和凯尔西女士这两位老师对同一个学生论文的不同反馈

  (以下忽略文章

  巴恩斯先生的最终评语

  ——你的主题不明确。

  ——你的文章最好能补充更多的详细信息。

  ——注意拼写和语法错误

  凯尔西女士的最终评语

  ——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尽量把握问题的本质:为什么殖民人民反抗

  请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假如我在那里,会是什么呢?”就从这里起步。

  ——可是,要使这篇文章能说明问题,你还需要加大文章组织策略改进力度。请记住你的读者基本上对这场革命都不了解,所以,你需要尽可能地把你的观点阐述清楚。试试把你的观点由开头到中间再到结尾重新组织。

  开头。说出你站在哪一端:是什么使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钱、宣传、顺从?

  中间,提出论据证明你的观点:什么样的事实因素支持你的观点,也能说服你的读者?

  结尾,再次向读者展示你的观点。

  请修改后再交上来!

  巴恩斯先生对论文实际内容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事实层面。而凯尔西女士的评述针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其视野更加广阔,同时也没有忽视论文中出现的重大事实错误。总体来说,巴恩斯先生把这些论文当作以正态曲线区分学生能力的标示,而凯尔西女士把这些论文看成为历史是记住和列举一大堆历史事件和信息的错误概念的代表。这两位老师对学习历史的本质有十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又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及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

  【##对优秀历史教师的研究##】

  对于那些专家型的历史教师而言,他们的学科知识和有关学科知识结构理念与他们的教学策略相互作用。他们不是仅仅教给学生们要学的事实,而是帮助学生理解基于史实的解释和所分析的问题本质,帮助他们懂得历史与现实生活的重要关系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历史老师鲍勃·贝恩,他是俄亥俄州比奇伍德一所公立学校的教师。他说,历史学家们受大量资料之苦——追溯历史轨迹使他们淹没其中,除非他们能找到区分轻重的方法。历史学家认为重要与否决定他们怎样写他们认为的历史、选择什么样的资料、编写什么样的故事、组织和年代划分等的更大的计划。这些关于历史重要与否的设想在课堂教学中是常常无法讲清楚。对学生们来说,他们相信他们的教科书就是历史而不是一种历史。

  鲍勃·贝恩开始教授九年级中学课时,要求所有学生都设计一个年代表,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各个时期的手工艺品放置其中。接下来学生的任务是在纸上写下他们挑选这些物品理由。以这种方法,学生们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基本假设,即什么才称得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为了把学生们的反应集中起来,他把这些见解写在一张大展板上,然后挂在教室的墙上。鲍勃·贝恩把这个展板叫做“决定历史重要与否的准则”,这块展板成为本年度课堂讨论中的标杆经过不断的修改和提炼,学生渐渐地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起先,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应用这些准则,他们很少意识到,他们既然能创造准则,也就能改变准则。但是,当他们能够熟练地对重要性做出判断时,他们发现准则就像工具一样,用于分析、检验不同历史学家的论点,这使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历史学家们彼此有分歧。在这个例子中,由于教师对历史的理解深刻透彻,这有助丁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

  莱因哈特和格林诺花了两年时间研究一位造诣很深的高年级历史教师,这位教师在匹兹堡市的一所中学任教。她就是斯特林夫人,从教20多年,经验丰富。开学第一节课,她要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任何真实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开学第一周,斯特林硬要学生探索一些在研究生讨论会上才会出现的认识论问题:“什么是历史?”“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的?”“作为经验的一部分,坐下来‘写历史’的人与由普通人制造手工

  物品之间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这些问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研讨之后才可能弄清楚的。这些拓展性的练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是一种证据知识,而不是一大堆固定不变的姓名和日期。

  可能有人会问花5天时间“给历史下定义”而学科内容又那么多值得吗?但这就是斯特林关于学科知识的具体框架——她把历史作为整体理解的中心——允许学生进人历史知识建构的高级境界。课程结束时学生从被动的对过去的旁观者转而成为积极参与思维、推理的自由行动者,这种参与具有熟练的历史认知的特点。比如,在她从教早期,斯特林夫人就问学生这样一个有关宪法公约问题“人能够做些什么?”保罗把这个问题按照字面来理解:“哦,我认为他们所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昨天我们讨论过的,建立西北地区第一个殖民地。”然而,经过两个月教学生历

  史的思维方式后,保罗开始跟上了。到了1月份,在回答南方棉花经济减退的原因时,他能联系到英国的贸易政策、殖民地国家在亚洲的投机以及南方领导人没有领会民众对有关大英帝国的意见等。斯特林夫人对历史的理解使她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在其中既掌握历史概念和事实,又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事实对历史做出权威的解释。

  【##对证据的辩论##】

  ……

  伊丽莎白·詹森教学的另一个例子是她努力地帮助中学生理解联邦制度的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的争论。她知道十五六岁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理解两派之间错综复杂的争论,应先让学生了解这些分歧源自于完全不同的人性观——这一点被教科书中的两段文字掩盖了。她没有像教科书那样从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和探险开始学年的教学,而是以主题为人性的研讨会开始。在11年级的历史课上,学生们阅读一些哲学家(休漠、洛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国家领导人和革命者(杰弗逊、列宁、甘地)还有独裁者(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作品摘录,把不同的观点呈现

  给学生而且支持这些观点。6周以后,该是学习宪法批准书的时候了,现在——这些熟悉名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人——都被这些充满激情的联邦主义者小组和非联邦主义者小组重新传唤到庭。这就是伊丽莎白·詹森对她想要教的内容和青少年学生已清楚的内容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她精心地组织一次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将要学习的领域——抗议、宪法、联邦主义、奴隶制、政府的性质。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三):是那种一遍看不太懂,需要看好多遍,然后放在手边当参考书的书。

  很经典的一本学习科学的书,副标题是《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是那种一遍看不太懂,需要看好多遍,然后放在手边当参考书的书。

  比较好玩的一个信息是,书的最后给了一些建议,如何让书中的理论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现实,有一条是,撰写本书的通俗版,自己给自己定性,这本书不适大众传播,看来这些研究理论的专家们的自我认知满准确的哈哈。

  这本书是美国学习科学发展研究委员会组织的16位专家集体智慧结晶系统梳理了当代(其实也没有特别新,英文版是2012年的,中文版2013年出的,翻译倒是还挺快的)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如果想了解一下这个领域的话,很值得读一下。

  简单地讲,学习科学研究的就是学习中的人(学习者和老师),学习的材料(学科知识、课本等),学习的方法(教学方法、环境设置吸收理解等),但细分下来,每一块又都是很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前面说的16位专家的背景也很多元,有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等,也许这样才能全面的认识“人是如何学习的”(HPL)这一课题,并且真正的把研究结果应用到教学实践

  另一个感受是,为了讨论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书中拿数学、物理和历史三个学科做例子,但是,数学和物理的例子学渣看不懂啊,哭!

  大概率过一段时间会再读一遍,这本书信息量太大了。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四):重读第一章

  第一,我认可下列发问(和配套回答)以及现实批评:

  20,看图,问哪种教学方法好?回答:不存在普世的最好的教学实践。教师要自己在丰富中选择。

  20,问基本知识和有意义的生活问题,二元对立,你怎么看?答:都必须要。

  12,三个老师的对比,表面看着一样的课堂,其实不一样,教学实践搞得差影响学习目标

  21,理解性学习比简单记忆更难,但课堂在短时间呈现过多不相关的事实:一英里宽,一英寸深,

  22,知识中心强调理解性的动手做任务和项目,而不是鼓励动手做,哈哈,隐含着PBL也有缺点啊

  5, 1964年Bloom说教育环境是选拔人才而非培养人才,50年看这仍是中国之现实,无奈

  18,评价的悖论,如果老师真醉深刻的理解来教学,那么孩子们考试成绩未必好。答案,找平衡吧。

  第二,你明白它在说什么吗?

  这本书有些发问是很出彩的,应该是专家之口,但是写的内部不够协调(毕竟16个专家一块写):有些问题冒出来之,后续深挖不够不连贯,可能换成专家B了?这是一本适合自己再思考去推敲的书,哈哈。它没说明白的地方,你要自己去想。

  此外,翻译他可能没有吃透原文,翻译生硬、不连贯、不知所云,或者自造词语,比如P22智能情谊,啥意思?哈哈。

  比如P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能力表现的本质和知识组织原则的理解”。知识组织原则,好理解,就是已有知识到未知知识,那么能力表现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没有看到隐含的答案,你知道吗?

  比如P10,“混淆了教育教学理论和识知理论”,什么意思?哈哈,要自己推测,他可能想说,不是说建构主义就不需要老师指导了:从必须学生中心的角度去谈建构(怎么去识知这个世界?),但是教学理论是另一回事。

  比如P19, “当这三个原理”,哪三个呢?你根据上下文想到了吗?欢迎回答。

  第三,时常想,我到底在找什么书?

  认可全书的大轮廓是对的。从这些大方面去讲的:

  学生(脑运作+方法+人格)、教学(老师+课堂+新技术)。

  《剑桥学习手册》也大体是这些方面,但是更为全面。

  我也时常想,我到底在找什么书?

  1.我自己能做的是哪些方面?(孩子的大脑运作、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人格)

  2.能督促老师能做的是哪些方面?

  3.能发声给学校的是哪些方面?

  4.能关注社会上采用什么混合学习的技术?

  以上逐次我可以实践的力量变小,所以我阅读的份量也要变轻(使不上劲啊,了解了解即可)。

  其实,除非家庭很有实力、可以毫无拘束地选择最适合的私立学校,否则能直接发挥力量只有第1点,所以这应该是挖掘的重点。

  所以我看这两本书挖掘了全貌,以“学习科学”为搜索词,画完圈基本上圈就结束了。之前,以“认知科学”画了圈圈、烧脑地走完了。以“教育心理学”画了圈圈,愉快地走完了。接下来可以“教育神经学”为搜索词画圈圈,估计也是从上面4点开展,然后重点是第1点。

  4圈全结束之后,就是我如何迁移了。其实迁移一致都在,于我自己,于我的孩子,于我身边的人。

  第四,重读第一章,重点是:

  从学生角度,说了3条(P8-12)

  理解和记忆一样重要

  已有知识(去串起新知识)、前拥概念作为起点,去正确迁移

  主动学习,元认知

  从老师角度,重复上面3条:

  事实知识为基础,发展理解、应用

  前拥概念强大,下课了就回到过去的概念,老师要呈现、替换学生的幼稚理解

  教元认知,然学生自己监控学习

  设计课堂环境,再次重复上面3条:

  关注教什么(记忆事实)、为什么教(理解)、掌握什么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现在的知识技能水平、兴趣),刚刚能处理的难题 i+1

  形成性评价,让学生看到几周自己的进步

  第五,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和走入社会的学习是不同的。

  此书说,专家们很关注开发新方法,让学生们在重要学科中等达到到深入的理解。

  成人社会都在强调碎片化学习,做狐狸(广博)别做刺猬(精专)。这是无奈而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你没有大块时间。但是学生时代不同,身份匹配、体系现成、不愁俗人俗世,所以能系统一定要系统,能理解更深一定要更深!

  与大脑有关。(长年累月的思考习惯),毕竟今后一辈子都要用它,哈哈。现在不深入,定型了,将来很难深入。人和人的分水岭在于每一个下意识的用脑习惯(记忆怎么走?解决问题怎么走?理智怎么走?情绪怎么走?)。

  与梦想有关。知识焦虑症和成人,明知付费学了很多肤浅之物,但有心无力改变,自然梦做不了太大啊。看身边,会深入思考、有系统化思维的人,能做更大更扎实的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