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司的坏话》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公司的坏话》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8 05:1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司的坏话》的读后感10篇

  《公司坏话》是一本由李天田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公司的坏话》读后感(一):我只是闲扯一下

  我很喜欢脱不花妹妹文章,但我不关注微博好文章总会有人转发,不会错过妹纸喜欢晒绣鞋等类似照片,不合我的胃口——好吧,我说实话,我肯定是妒嫉人家长得漂亮又有好才华还有一双纤纤小脚穿衣服品味也不差(青花瓷),我这人心阴暗不可救药。

  喜欢文章,不等于会喜欢这本书,虽然在书里可以看到不少熟悉的文章。我在看到30页的时候,我的直觉是,这本书的销量原则上不会非常好(请注意,我的非常好的标准是在三万册以上),于是我先去京东、当当、卓越亚马逊三大网店评论,到豆瓣看评价和评论,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要印证我的想法不对,毕竟,我是出版关注者,从我目前看到的信息,还是支撑我的判断的。

  但30页当然还是片面,所以我还是要读完。

  读完书以后,我的感触比较复杂的。读一本书,最注重的是对自己作用,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给了我很好的提醒,身为女性,如果我写管理文章,我可能也会喜欢用这个风格,但如果我写书,就会特别注意专业严谨适当戏谑,略略引经据典,但不过分。

  文章由于是单篇,所以写法上只强调本篇的逻辑和可读性就够了,书就复杂得多,强调系统性、内在逻辑的严谨,比如说一篇文章里由《心经》开头,引用歌词,这都是可以的,但如果书里经常这样用,那可能就会有些问题,因为文章可以有一定的抒情性,管理书籍却不需要太多抒情,歌词这东西尤其容易暴露代沟,所以《夜话港乐》可以引发一部分人的共鸣,但肯定不是全部。

  管理散文这种文体也不是没有,不过一般来说都是成名的管理学家发布,群众才愿意买单。

  公司的八卦,是职场中人都关注的,毕竟人民群众爱八卦,但报纸上微博上都可以,写在书里用冯仑式笔法也可以,写不好,也就真成八卦了,冲淡实用性,毕竟八卦和八卦往往没有共通性、可参照性,王石田朴珺,这是个案,王功权和王琴,这也是个案,考验的是当事企业公关能力,如果有一本《公司的八卦》的书,全写这些东西,倒未必不火,但正儿八经的管理论调,夹杂多了这些,就可能变味。

  即是说:我读完这本书,我到底能够收获什么?哪些是对我有用的?如果我是一家企业的领导人或者管理者,我能够从中借鉴什么?这些问题是否典型是否中肯?这种写法是不是我能够接受的?除了指出问题外,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些解决方案是否实用?可执行可持续?

  一己之见而已,只是闲扯。因为是散文体,所以也不严谨不周密

  《公司的坏话》读后感(二):管理顾问的八卦经

  2012年12月,中国著名电视制作人、主持人罗振宇开始了他的自媒体实验,于是日后一个十分红火节目罗辑思维就在互联网这个神奇土地生长起来了,看过罗辑思维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个目前在国内每期节目都超过上千万点击量,随便在会员中卖个东西就可以卖到脱货的团队,其实仅仅只有四五人,可以说罗辑思维是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轻公司。在早期的合伙人,是申音老师,后来拆伙后,又有了新的成员加入,今天笔者要写的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罗辑思维的合伙人之一,也是现在这家公司的CEO-脱不花妹妹,李天田。

  脱不花妹妹写的这本书,名字起得十分有意思《公司的坏话》。古语有云:良言逆耳利于行。也就是说良言基本上听起来都不是那么好听的,对人如此,对公司也如此。想听歌功颂德的话,其实只要做下公关,上下电视,就会有大批的媒体为你著作立传,褒赞之辞,要多动听就多动听,再上上财经专题节目,还可以把你的创业血泪进行华美化,更让你飘飘欲仙。但就像马云所说过的一样,媒体的声音,很多时候是不能听的,哪怕你没有刻意要去收买媒体或讨好媒体,有时媒体也会不自觉地对你或你的公司进行造神运动,同样地,也会对你进行泼粪运动。马云自己都说,有时公司业务蒸蒸向上,形势一片大好时,媒体就把他本人写得跟神一样厉害,仿佛他就是行业先知一样,洞察先机,未卜先知,但当阿里巴巴遭遇危机的时候,媒体又把他写得一无是处阴险狡诈,好像就是蓄意要使坏一样,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没那么厉害,也没那么坏,有很多功劳,都是他的团队做的,并非他一己之功,有很多失误,也并非是他本人造成,也非他一人之过。所以一句话外界好话不要太相信,外界的非议也不要太较真。但如果如此,公司的坏话这本书不是就没必要看了嘛。非也,毕竟脱不花妹妹的经历,可不是隔岸观火,也不是走马观花,她可是亲身实地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考察,有她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毕竟她的身份可是管理顾问。脱不花妹妹个人的经历也颇传奇,是属于天分很高那一类人,在她18岁的时候,就已经机缘巧合地被刘永好相中,去为他公司的30多名经理人讲课,后来她自己又担任了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又给伊利集团做了战略咨询,又创办了蒙牛商学院,当然后来的经历就不用说了,有了刘永好和牛根生的背书,后来自然得以见识到各路大神牛人,也就慢慢地给她的管理咨询工作做了很多的奠基,当然,她个人也是很有料的,这从她的著作中可见一斑

  《公司的坏话》值得推荐理由之一: 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而这本书可以满足你很多窥探企业八卦的心理。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风投集团与投资企业的八卦故事,雕爷如何用他对人性理解来做阿芙精油和雕爷牛腩,柳传志和孙宏斌如何修复关系,思八达集团用什么方法把很多民营老板搞定,一些职场投机家是如何装腔的。当然,你也可以看到一些成功案例,包括如何有效的落实企业文化,管理的门道,如何识人用人等,一句话说吧,本书关于企业界的八卦内容十分多,信息量很大,内涵很多,有兴趣可以好好看看,然后再猜猜这些企业都说的是谁,就十分有当年陈冠希被抓后,警局爆料说还有多位女星涉及与陈老师XXOO,然后没有点名,只是说了一些演员花边介绍结果大家猜得更是不亦乐乎

  《公司的坏话》值得推荐理由之二:本书的写作方法,就好像是脱不花妹妹坐在你旁边,跟你来一场一对一演讲一样,妙语如珠,连珠炮弹,各种歇后语,打比方,做比喻一气呵成,有种在听相声感觉。其实管理顾问做多的的人,在知识的呈现上,大体都会表现出类似的特征,就是特别善于总结和善表达,而对于丰富内容的排比,分类,切割都十分有技巧,这种方法美其名为框架式思考,外行人看了就是说话一套一套的。这一点脱不花妹妹的功力应该蛮强的,所以阅读起来快感很强,内容也能写得有趣浅显

  除去这两个理由,就基本没有什么太推荐了,毕竟本书作为管理的指导深度不够,流于案例的堆砌,作为消遣读物吧,又不够戏剧化,毕竟真没做过管理的人,来看这本书也不不见得能读得有趣味,所以脱不花妹妹的定位很准确,就是写给在职场和企业混得比较久的老鸟看的八卦经,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挺好。

  《公司的坏话》读后感(三):坏话才是实在

  在京东上下单买了这本书,送货还算及时。草草一翻,似乎很有趣,从老板企业家经营模式到管理方式再到企业隐私,判断是由不少段子加上很多故事揉起来的,应该很轻松。可不是,书后的上架建议都是轻松读物企业管理。

  一气读完,果然如是。正如作者所言她总是扮演《皇帝的新装》中的倒霉孩子,书中一个个企业的事故就被她仿佛信手拈来一般整成了有趣的故事,顺带比喻比方引经据典一翻,把杀手大师、门派、鹿鼎记、西游记、加里森敢死队都兑了进去,还讲得头头是道。这让人联想到朋友之间酒桌饭局上的调侃,吐槽经历扯淡理想,偶尔插科打诨一下只图哈哈一乐,反正酒酣耳热也不计较,回想起来倒也精华不少。如果说多数企业管理书籍都爱装成一本正经的老学究以便于把原本简单道理常识包装经典珍羞,那么这本小书显得坦诚了不少——就是特俗的农家小炒,味道尝过就知道。

  似乎书中说的——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在会议结束走廊里的对话。很多真实一面我们都看不到。作为顾问的作者算是看到了不少这样的一面,在出谋划策之余也狠狠总结八卦了一番。比如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同时也有“压力之下必有蠢夫”;比如装重要、装稀缺、装高端、装伟大的各种装high技术;比如啥叫“范儿”、孙悟空怎么打妖精才能保证西天取经、空降兵的着地方式和前途、耍猴才是真猴儿的具体表现……从具体的“坏话”细节入手,辅之以故事案例,加上系统理论当作料,用女性特有的俏皮随性表述方式进行爆炒,火候正好,自然入味。管理书写得那么有趣,由浅入深而又深入浅出,倒也别有一番滋味。这本书,是当故事书看呢还是当管理书看呢?似乎都可以,轻松读物么,懂不懂在其次,先吸引人再说吧!

  成功皆是偶然,失败总是必然,所以分析败局的内容往往更值得关注。因为成功不是谁都能学的,每个人的能力资源都不尽相同,但失败的经验却是谁都可以关心和借鉴的,哪怕碰不上,小心使得万年船。从“坏话”这一比较细节具体的角度来切入公司可能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内容,是个挺不错的点,至于结果不必多说,列位看官自己联想。关键在于一种系统的思维和考虑方式,恐怕更值得学习——一滴水里能看见太阳,一些吐槽里能辨出是非,一个片段里能瞧见问题,一句坏话里能猜出矛盾——以小见大,由事及理,以虚带实,己是一种智慧意义上的存在。看着逗乐子、代入找共鸣、旁观想道理、提炼求精华,随便。反正一本轻松读物,轻松所以亲切,亲切所以实在,先不用所谓的“干货”、“水分”来评价,干货没水,谁咽得下去?咽下去消化得了?保不齐憋几个臭屁出来,还自以为是。于是只能说这是一本不妨一看的经营管理类书籍,用的是段子,讲的是常识,根据个人所处的不同位置,多少能有些填进心坎的东西。

  好话多是套话真话常是废话,坏话才是实在话。只是这坏话要说好不容易,说有趣了更难,无非是为了更容易让人听进去而已。听得进话,懂得成长,才是公司的“造化”经营者的佳话,把话整成段子讲成故事弄得有趣有理变成“坏话”无非也为求一份造化、佳话而已,至于一语成谶出些笑话,问题自不在“坏话”上。正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该明白的自会明白,不明白的永不明白,这本书就是让该明白的快些明白而已。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公司、是经营者职业人,也能是每一个普通个人,多懂点常识能听点“坏话”总是不坏的,公司、企业、经营、管理……其实都能套用人生成长的道理,值得借鉴。就像封面上那句显得挺得瑟的介绍:“这本书里提到的,知道的人不方便说,能说的说不到位,说到位的又没趣味,这本书是个例外。”确实没错,这“坏话”坏得很例外,让人愿意听,也能够想。

  能听“坏话”,才不会沦为笑话;善剖“八卦”,才能把好自己的卦。经营人生多少需要点参考,这本《公司的坏话》,算得上吧!

  《公司的坏话》读后感(四):管理照妖镜

  肯对公司说坏话的,无论是对老板,还是公司,都是在说明:我对你还抱有期望;如果一家公司听不到任何关于自家的坏话,基本也离死不远了。

  《公司的坏话》可能会让你想起《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就好似一面照妖镜,让所有阴谋诡计都现了形。

  先谈老板。企业界给公众贡献了很多分手闹剧,远的比如伊利与牛根生、华为与李一男,当下现在进行时的有奇虎360与傅盛……其实这么多分手闹剧的始作俑者真该向分手大师好好讨教。孙宏斌出狱后,柳传志亲自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接风洗尘,同时放了一句话:“从今往后,你在外面可以告诉任何人,你是我的朋友。”并且借款支持他作创业启动资金。人生很长,风水流转,分手大师首先得是合作大师。另外,这章里作者提到“企业家最怕见到的五种红”很有警戒意义。

  再说经营。一个公司开始疯狂扩张的时候,就离裁员不远了。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停不下来,直到大成一个哥斯拉怪兽,谁也驾驭不了它,出来个奥特曼,几个回合下来,倒下!大公司没有饿死的,都是撑死的。李宁创业时最大愿望是把公司闹大,现在却更想把它搞得像小公司。“几个亿库存堵在渠道里?小公司可能吗?一个星期库存异常就拼命了!全体都盯着发货呀!” 从无到有很辛苦,从有到无很痛苦,企业家必须要与规模去战斗

  再聊聊管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管理也该实事求是。但管理幼稚患者会认为,“革命传统”应该永远传承下去,考核就能够控制所有行为,企业文化宣贯可以消解每个人的个性和私心。因此,管理幼稚病患者往往打造出的是一座模范监狱,追求的就是硬性、条款化和封闭性的管理。其实真正不变的原则就一条,以人为本,这个道不能变。剩下的就是因人而异的各种管理方法,关键在于适应调整变化,术可以变,但不能生搬硬套。

  最后是公司领导层的更迭与治理,书中讲了个软刀子杀人的好故事。一个女老板用了五年时间开除一个桀骜不驯的男高管,期间只让他做项目前期考察,让他舒舒服服拿高薪逐渐边缘化。“五年对公司就是个很短的发展周期,但对他却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黄金时间,一旦把这个年龄段给他耗过去,竞争对手也不会用他的!”这里面传递的道理就是,搞竞争对手最好方法的就是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把他架空,让他在享受中被边缘化。

  我猜你必然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你曾经熟悉的领导的影子。

  刊于新京报0325 第C06:书评周刊·商业

  《公司的坏话》读后感(五):《公司的坏话》读书笔记

  一、关于公司管理

  1. 如何不被精神回炉

  有的公司规定开会不许鼓掌:不被精神贿赂,为了永远能看清真相,保持彼此间的真实,我们必须矫枉过正。

  2. 如何笼络高管人心

  可以不定期地和高管单独深度会谈两个小时,请对方谈谈对公司现状的认识,并给自己提点意见和建议,真诚地发文,充分地倾听。

  3. 团队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团队之间应该讲究合作、开明沟通、协调配合、注意倾听以及表达真实想法。美国曾经有一位机长脾气暴躁,在检查起落架的时候他的副驾驶员们害怕被他责备没有告诉他飞机没燃料读数要接近于零了。最后飞机坠毁,造成10人死亡。

  4. 对中层管理人员要求

  几乎所有的中层管理者都是从绩优员工的位置上被提拔起来的。但是,一旦坐到“部门长官”的位子上,对决策层思路的领会、对下属工作状态的关注和辅导、对平行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等这些“看不见”的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的专业本身。换句话说,员工和中层,其胜任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不同。

  5. 关于团队激励

  在我们一支由硕士、博士组建的临时项目团队中,任务重、时间急,我们采取了把过去应该是项目结束时才发的既定奖金提前支取出来,根据工作量每天晚上发一把现金的方式,最终有奇效。

  6. 企业家特点

  我认为,在那些至今仍然活跃的企业家身上,有几个基本的共性。第一,“锐”,极高的环境敏感度;第二,“轴”,认准了的事几非常执着;第三,“灵”,身段柔软,为达目的能受委屈和承受压力。凡是能持续走到今天的本土企业家,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他们身上最宝贵、最值得研究的东西,不是雄心壮志、不是商业灵感,而是那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闪转腾挪、不离不弃的柔软身段和实务智慧

  不优秀、不上进,就不会在市场上站住脚,但是,成功之后却往往滑到糊涂的一边,与环境、他人无关,主要是因为企业家自己被“囚禁”了。而这三个“狱卒”恰恰就是因为成功所滋生出的三个主义——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独占主义。

  二、关于公司之间合作

  如果希望打造一种成功的合作关系,就要先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然后主动去寻找那些与你有共同目的但是却有不同基因的人们,他们的性格、特长一定要与你互补。

  三、关于客户关系培育

  1. 向与客户恋爱一样搞客户关系

  一个做服装电商的大佬说:“如何用150块钱感动一个女孩10次”。作者有一次网购200元的东西,却收到了毛巾、浴球、洗发水、鼠标垫等赠品。“一个鼠标垫1块6,但是如果设计制作精良,就可以占领客人书桌上的一个永恒位置,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广告位;同理,越是赠品,毛巾的品质越要好,因为这样就可以让带有品牌大logo的毛巾占领客人的洗手间”。另外还有每个前来面试的应聘者都会获得一个感谢礼包之类的小手法。

  2. 重视客户反馈与投诉

  4S店聘请第三方搞客户满意度调查,“如果可以的话请您帮我们回答10分可以吗?”。这样的调查无法达到倾听客户意见的目的。市面上所有的客户满意度研究都是基于那些“正在进行时”的客户,而“过去完成时”的客户究竟为什么会丢失、有没有可能回头等更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都不知道。——人们总是乐于传播那些“满意客户”的传奇故事,很少有人真正会去研究那些“不满意”的客户。

  电商平台系统消费者使用是否方便更应该关注那些“下单未完成”的客户。

  只有认认真真阅读了每一个投诉甚至是责骂的帖子,只有亲自接听过400的热线电话,只有诚恳地拜访过那些已经离你而去的客户,你才有最终一剑封喉、惊天逆转的机会。因为每个“不满意”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流程上、策略上、产品上、制度上的bug,挖掘一个“不满意”,就是找到一个创新点。

  3. 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培育

  互联网是一个“意见直达”的环境,你无法再通过买通主流媒体来屏蔽坏消息,也无法再通过“对方不懂行”来回避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有助于诚心商业的建立:要么,你战战兢兢不犯错误;要么,你犯了错误感觉承认。(参考海底捞后厨老鼠事件)

  四、关于企业规模及多元化

  1. 企业不要盲目追求大规模

  看一个公司增长如何,关注招聘部门的状态就知道了。但不幸的是,凡是曾经高调宣布过要海量招聘的公司,基本上都从“快公司”变成了“短公司”。大公司没有饿死的,都是撑死的。

  2. 不要盲目执行全产业链操作

  执行全产业链操作的大多数企业,首先面临的共性问题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总部,其次是扑面而来的文件和会议,第三是经理阶层从量到质的全面告急。选择全产业链不能忽略两个事实:第一,世界上最健康的价值交换方式永远是市场化交易,而从来不是计划性调配;第二,成功推行全产业链的基本前提是,企业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拥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别人偷不去、买不走、学不会的东西。

  3. 兼收并购不仅要关注是否买得起,还要关注是否吃得下。

  五、其他

  1. 史玉柱当年重出江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前巨人集团的楼花债务买单,只有了断的这段恩仇,才具备再次开香堂立码头的某种资格。

  2. 资源丰富的人创业,往往这丰富的资源就是他们最大的陷阱。特别是那种以前在某些大平台上呼风唤雨的人,其实就是个反光镜,但自以为是发光体。给别人留退路,就是给自己找出路。

  3. 鸡血班的教学基础首先是干掉你原有的真实角色:在这里你只能叫“九宝”,你所有的错误都会株连另外几个陌生人,除了一名微型团体操的成员之外你什么都不是,你连讲个隐私博取同情挣点积分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所谓的训练营已经初步具备了“集中营”的一些特征。

  4. 女巨富找助理做老公。家族怕助理觊觎家财,由家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约见这位男士,再谈他们的婚姻问题,在过程中激怒并引导写下了一份“在任何情况下都自愿放弃所有财产分割和继承权,永远不涉足公司事务”的文件。

  5. 不服从却又掌握着商业机密的下属可以高薪养着并将其边缘化。

  6. 富二代接班的过渡期可以借职业经理人之手进行改革和润滑。

  《公司的坏话》读后感(六):<公司的坏话>读书笔记

  :作者李天田,给中粮、新希望等企业担任多年的管理顾问,个人感觉本书干货不少,而且语言风格也很清新放松,值得推荐。

  -------------------战略、营销---------

  1.老板应该为不满意度负责,“不满意的客户”客户为什么丢失,有没有可能回头这些信息,往往这些信息更有价值,也平时未注意到的。

  认真阅读每一个抱怨的帖子,每一个不满意背后,往往是流程上,策略上,产品上的bug,挖掘一个不满意点,就是找到一个创新点。

  2.“自商业”,基于对自己手艺的热爱和对客户的理解为起点,服务于高支付能力且价格不敏感的小众群体,通过高度人格化的微博运作来建立自己的客户社区,客户黏性超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可以发大愿,但务必做小事。

  --抓两个核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初期的核心客户,很多人的成就往往都来源于一个或几个热情的核心客户所产生的“涟漪效应”

  --忍受孤独

  --持续进步,保持自己在该领域的持续领先是保持溢价并且形成品牌的前提。

  --任何一种品牌,一旦形成俱乐部效应,那就成为一种信任商业,“求认同”就会成为一种主流消费心理,交易中信任会大大增加,客户对价格不再敏感。

  3.AFU雕爷玩公司,做市场的经验来自泡妞,带团队的经验来自打游戏。

  成果:4年时间,细分女性用品(精油)市场60%市场份额,打通“品牌即品牌”策略,线上线下销售贡献,6:4。

  梗1:“如何用150块钱感动1个女孩10次”,订购200元产品,送浴巾,鼠标垫,洗发水等7件赠品,还有1封粉红色客服手写的信,1个设计精良的鼠标垫1块6毛,设计的好,就会在客户电脑桌上占据一个广告位,浴巾品质越要好,这样带logo的浴巾也会占据客人的洗手间。

  泡客户,满足女性客户两大心理需求:

  1.要占小便宜

  2.要有小呵护

  梗2:带团队方面,只要大盘涨,月月涨工资。符合网游逻辑,游戏初期要快速升级,这样才能培养成瘾,游戏化方式保持一线上进心和成长度。

  如何提供高水平服务?向客人收取服务费,关店后每天按服务水平给服务员分现金,让服务员看到客户满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高强度,高频度的刺激,培养良好的员工高水准工作哦习惯。

  商业无非人性。你什么时候最认真?玩的时候呗

  4.你不需要全产业链,分析未来产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和关键环节,有限资源关注于核心竞争力,裁剪非核心流程,通过市场化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合作伙伴,给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合作方式。

  5.有范的公司,不需要营销,都是“勾搭”,没有顾客,全是“粉丝”。

  --有范儿本义是专业主义,专注,极致

  --范儿代表某种清晰、独特的风格

  --范儿,是在和粉丝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6.互联网所蕴含的开放、协作、共享等互联网精神,而非技术,是各个产业谋求进化的必然方向,技术只是加速这一进程的条件。

  7.眼明者争子,心明者造势。李小龙《武道释义》写到

  赢的最关键要素,简朴、效率和直觉。

  ----------------------团队管理---------------

  1.好的管理顾问,工作的起点是发问,要问切入要害,直达真相的问题。

  2.当老大,首先要有承担无限责任的心理准备。同时在选择合伙人过程中,请克服自己的舒适区,选择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在资源,性格,履历上能和你互补的人。

  3.领导要当众制止你的下属对自己的夸赞和表白,明确告诉下属,鼓励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4.学习麦肯锡,将离职人员视为校友,组织校友聚会。当不少麦肯锡校友掌握决策权后,又会变为麦肯锡的客户,或是积累相当资深的行业经验后再回来任职。

  5.做领导者,最可怕的状态就是对下属的状态一无所知,管理者如果屏蔽了信息输入,又和白痴何异?

  --重要的是以人性为本,以人心为本

  6.追随者对领导者是依靠信任而成立的,领导着也对追随者有领而导之的责任。实际情况是:无信不跟,无利不跟,无情不跟。

  7.对于中层干部而言,对决策层的思路理解,对下属工作状态的关注和辅导,对平行部门的沟通协调这些“看不见”的能力,远远超过个人的专业能力本身。

  8.阿里巴巴的政委机制,由具有丰富一线实战经验、懂得业务运作的人来担任,政委站在相对独立于1号人物的客观立场,不断地提问、质疑,督促1号人物从更多维度思考问题,弥补过快提拔导致的管理经验不足。

  同时政委在团队中扮演聚拢人心,发展队伍的角色。走过初创期,更需要整编和整风,整编是为了支撑更大的规模,整风,是为了获得更纯粹的发展。

  政委体系是贯彻从上到下到底想要什么的非常核心的组织保证。阿里巴巴最大政委是集团副总级,最小的政委设在部门,一个总监配一个。

  ----------------------抨击洗脑式培训 思八达-----

  1.培训形式?

  --分组,干掉真实身份,体现每个人都是你生命中的珍宝,只能叫“xx宝”,每组配年轻小姑娘做小天使,组员犯错,小天使受罚。

  --组员分享来的原因和第一天体验

  --团体操,讲故事,俯卧撑,打鸡血般真人秀

  --带催情背景音乐的老师分享+学员分享

  --分享主题越来越隐私,“我最见不得人的一件事”,“我最恐惧什么”,“我最痛苦的一件事”,学员也越来越入戏,开始共鸣。

  2.为什么大家会就范和上当?

  原理是津巴多的“监狱囚徒实验”,利用情境的力量,先把你的真实身份干掉,你只能叫“九宝”,你所有的错误都会株连另外几个陌生人,甚至一名无辜的年轻小姑娘(小天使),压迫你认同或至少服从。

  3.参与学员是怎样的人?

  大多数属于中产阶级,有房有车有投资,偶尔有富豪级人物,小企业主和小企业主配偶居多,餐饮,美容院,连锁加盟商,工厂,自己创业为主。60后主流,70后次之,80后很少了。主要来自二、三线城市,参与者大多有类似参与外出培训经历。

  4.学员被戳中的软肋,为什么情绪这么容易被调动?

  通过上课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孤独,还有这么多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悲惨经历”,自己的烦恼有人理解;

  其次,体验到了洗脑带来的团队凝聚力,指哪打哪的快感,课程太神了,学了回去这样管理和影响手下多好!

  --第一,单轨制的生存方式掏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第二,不安全感如附骨之疽

  --第三,从干不成到不会干,创业初期没想到能成,干成之后发现拢不住人,算不清钱。

  ----------------如何培养企业二代------------------

  1.跟谁干比干什么更重要,切忌爹娘直接带。

  2.要培育良好的心态,必须从公司核心业务的基层做起。

  3.要有学习型特点,学习一些工作方法。

  4.周边不能有太多同龄人,防止太子党

  5.要有明确的业绩衡量方式,为下一步的晋升埋下伏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