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1 04:1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精选10篇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是一本由赵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5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一):说说感受

  花了大概一周时间读完了,可以说受益匪浅。读罢本书,基本上对基督教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本书从基督教的母体——古代犹太教说起,讲诉了基督教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只是罗马帝国境内的一支弱势宗教,到后来在罗马帝国后期成为国教,再到中世纪一统欧洲天下,直至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最后理性精神与宗教信仰的辩证统一

  这里想说说几点特别的感受

  首先,本书穿插了不少对欧洲历史叙述,包括了古代犹太人苦难历程、古希腊的辉煌、古罗马帝国的兴盛衰败、中世纪世俗王权与教会神权的对抗史、近代西欧主要国家国内的宗教、政治的一些变化历程。这些叙述精要而精彩,读起来十分过瘾

  其次,可能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感慨。早期基督教深受压迫,其信徒随时可能会以身殉道,然而此时的基督教徒却保持着一种高尚道德虔诚的信仰。到了中世纪基督教一统江山之时,教会却反而腐败堕落,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宗旨。这不禁让人发出感慨,有时候一个政权政党也是类似情况:在最初的艰难岁月里能够恪守信念,为了理想勇敢赴死。在得势得权之后,面对着种种诱惑却堕落了下来,反倒不如先前。 人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穷人家的孩子奋斗成功或者担任要职之后,可能会更容易堕落吧。

  第三,从这本书里我也认识到:现今西方国家的一些优秀之处也不是朝夕之间凭空而来的。比如欧洲大学里的学术自由传统。早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就已经是独立封建王权和罗马神权的第三支势力了,中世纪的大学生已经对政治和宗教保持了一种独立而批判的精神,他们只听从真理。 还有,西方社会如今的宽容精神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曾经的西方社会是十分严苛而不宽容的,动不动就烧死那些所谓的“异端”。他们的宽容精神是在基督教分裂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因此我们没必要一味地赞扬西方,批评国内现状。我们的国家还需要时间成长

  第四,对一些概念或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本书说道:以前中学教科书里说启蒙运动是批判反对宗教信仰,然而这指的只18世纪法国人启蒙运动,它只是整个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而且是较偏激的一部分。 再比如书中指我国历史教科书中将封建社会专制集权社会混淆(这是由于我国之前深受苏联教学体系影响而导致的)。再比如,作者文艺复兴时期也有更全面论述,指出了当时意大利的罪恶现状。

  总之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更全面地了解欧洲,突破在中学教科书上了解到的那些有关欧洲的片面认识。

  站在今天的视野回看欧洲文明的发展,总让人唏嘘不已。也许这就是史书文本的精彩之处吧。这里也强烈赵林教授写的《西方哲学史》,很适合有志了解西方哲学的朋友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二):从基督教的视角梳理西方文化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马克思这样评价马丁路德 主日的下午,风雨交加,读《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这是赵林老师在武大的课程录音文稿阅读时就像在武大的课堂上听讲。知识跨度横跨西方的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因为赵老师是无神论者,所以描述大多很平静。就像中国人观看世界杯。但这也无法掩盖许多精彩的知识点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广泛传播。随着东罗马和西罗马的分裂,西罗马被蛮族征服,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继续发展,在马丁路德发动宗教革命时,分出新教。这个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是德国敬虔的国民与罗马教庭无休止地征税的矛盾,引发了欧洲北部的宗教变革。新教发展为路德宗和加尔文宗。还有一个英国圣公会,除了主教之外,其它方面都和天主教高度相似。新教和天主教的拉锯,引发了北方各国的政治动荡,进而开启了西方近代史。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三):阿利路亚

  【2017#5】20170216

  读之前对基督教几乎没有了解,带了一堆问题去读了这本书,如人们怎么会相信上帝存在?耶稣真的死而复生了吗?…读完之后依旧没有找到答案反而更多了,呵,

  不过开始对基督教有了一种敬仰,有些事情真的感觉是神的力量你没有办法有唯物主义解释

  日耳曼族因为西域匈奴入侵而浇灭了西罗马帝国;

  在尼西亚大会上阿利乌派被指为“异端”被驱赶到日耳曼,阿利乌派在日耳曼的传教,使西罗马推翻之后野蛮的日耳曼人却已经完成了信仰教化

  亨利八世因为一桩离婚案而引起了宗教改革这一次都是巧合,却又是人类上进步的大伏笔

  也真是因为她是信仰,他需要纯粹,需要有内而外,这些都是活生生例子

  犹太人的狂妄自大迫害耶稣而受到了几千年的边沛流离的生活

  因为对私欲和腐败导致了中世纪的西方的落后

  16-17世纪因为缺乏宽容精神发生了很多宗教间的矛盾;

  赵林教师像个老师在你耳边谆谆教导讲着故事,行文习惯是先来一遍西方史,在历史的基础上来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近代欧洲的基督教发生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很好!行文难免啰嗦了点,但对于入门我觉得刚刚好,反复提及的几个时间段让我牢牢的记住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公元前753建立罗马城、公元5世纪西罗马摧毁强大的文明摧毁、直至公元8世纪末叶漫长黑暗时代、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扶持文化事业、公元13世纪大学成了第三支独立势力、公元15-16世纪发生了终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元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这仿佛是一部长达2000多年的电影,有辉煌有堕落有血泪胜利,一晃而过却历历在目!对基督教心生敬仰…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四):精神仇视足以灭绝人性

  基于利益冲突和矛盾不足为惧,因为它有不损利益的底线,但基于精神的冲突和矛盾结果只有更坏没有最坏,因为它不顾一切而且毫无底线。表面上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是因为他的法西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宗教信仰冲突。希特勒是基督徒,而且很不幸是最狭隘的天主教徒。基督教产生于古犹太教义,由彼得和保罗越出犹太人往西传播,直至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西罗马的基督教成为天主教,东罗马称为东正教。在宗教的宽容性上天主教几乎为零,比如文艺复兴产生的伏笔——烧毁了古希腊所有的文明成果,又比如以圣战为名义的五次十字军东征。在天主教徒的信仰里上帝的选民只能是天主教徒,其他都是上帝的弃民,天主教徒有义务为上帝清除弃民,而清除的最佳方式不是让他们改教而是灭绝。这是宗教的根源性冲突,另一点就是宗教报复,因为耶稣是被犹太贵族出卖而被罗马人钉死的,因此天主教对犹太人的迫害就从未间断过。犹太人自古就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掩藏在他们团结一心建立自我家园下的动机是对迫害者的报复,只是由于能力始终无法实现,所以古兰经里的圣战在现实的犹太人那里基本没发生过,但这并不能说明骨子里没有仇视。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另一个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此书阅读体验极佳,重点介绍了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以及日耳曼文化的关系,也提及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介绍反犹主义的由来,值得推荐

  1、智慧是从书本上找不到的,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姿态,最重要的在于,它是一种批评的精神和怀疑意识

  2、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就是一个魔鬼,因为他什么都不怕,于是他就什么坏事都敢干了。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4、从殷商到西周的这种文化变化(尊神事鬼到尊礼敬德),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契机。从这以后中国文化就开始走上了一种形而下的道路,一条入世的道路,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和宗法制度,而不太关心人与神之间的虚无缥缈的关系。

  5、希腊宗教有一个最典型特征,即“神人同形同性”。在希腊文化中,灵与肉的和谐是很明显的,它不像后来的罗马文化那样过分地偏向于肉体,也不像后来的基督教文化那样过分地偏向于灵魂,它是力图把这些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的。

  6、如果说希腊文化的特点是在灵魂与肉体、理想与现实等对立的东西之间寻求一种统一,罗马文化的特点是把功利物欲的方面推到了登峰造极程度,那么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特点则是片面地发展了灵魂与理想的方面。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上帝与“凯撒”是势不两立的。

  7、基督教的渊源:1,两希起源: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2,罗马文化;3、日耳曼人;

  8、罗素认为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和道德观念主要来自于希伯来文化,即古代的犹太教;希腊文化,尤其是柏拉图哲学,主要为基督教提供了重要的神学和哲学理念;罗马文化的贡献在于教会法方面。

  9、摩西代表全体犹太人在西奈山上与上帝所立的这个约,在基督教中就被叫做旧约,而后来耶稣在十字架上背负起全人类的罪而与上帝所定的约,则被叫做新约。

  10、希伯来人Hebrew,公元前14世纪上半叶时从东方越过幼发拉底河到达巴基斯坦定居-----公元前13世纪开始埃及征服以色列-----公元前12世纪,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非利士人统治犹太人,犹太大力士参孙反抗非利士人统治---公元前11世纪末三王统治时期:扫罗、大卫、所罗门----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统一的犹太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太----公元前8世纪亚述人攻陷以色列-----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占领犹太国首都耶路撒冷,摧毁圣殿,巴比伦之囚几十年---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战胜新巴比伦,统治犹太人----公元前516年犹太人重建圣殿----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巴勒斯坦-----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犹太人基本受塞琉西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65年犹太人在马喀比兄弟领导下独立----以色列沦为罗马殖民地-----公元70年,罗马人烧毁犹太人圣殿-----1948年在英国和美支持下犹太人重新在巴勒斯坦复国,建立了以色列国。在长达1800多年的时间里,犹太人没有国家,散居于欧洲各地,这就是犹太民族的苦难遭遇

  11、20世纪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说:“正是因为生活中充满了绝望,我们才被赋予了希望。”

  12、弥赛亚主义就其本质而言,表现了一个受苦受难的犹太民族期盼社会解放的理想,更接近共产主义理想。

  13、公元1世纪犹太教实际上已经处于分裂状态,最上层史祭司集团即撒都该派,其次是宗教知识份子法利赛人,下层的派别有代表农牧民利益的艾赛尼派以及一个具有激进革命思想的派别奋锐党。主流思想认为耶稣属于艾赛尼派。

  14、“救主”在希伯来语中发音Mashiah(弥赛亚),而在希腊语中发音Khristos,在拉丁语中发音Christus,最早的中译为“基利斯督”,后简译为“基督”。

  15、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差异:1、犹太教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律法主义,强调律法和祭祀。而基督教表现了与犹太教律法相反的精神,即以爱而不是律法为根据的宽容精神,强调内心的信仰和道德。犹太教的弥赛亚是复国救主,狭隘的民族主义,基督教是普世主义,对所有人敞开信仰的大门。2、从犹太教的“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转变,是社会解放思想与灵魂得救福音之间的差异,是现世性与唯灵主义的区别

  16、《新约》四大福音书的前三篇《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由于它们的观点基本相同,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们为“同观福音”、“共观福音”或“符类福音”。第四篇《约翰福音》的思想与前三篇大不相同,带明显的希腊文化色彩,吸取了希腊哲学和形而上学成分,表现了非常玄奥的思想。

  17、希腊神话里真正能对基督教产生影响的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命运才是希腊神话中最具有宗教意味的东西。这种对背后东西的关注是希腊民族的一个特点。希腊下层阶级流行奥尔弗斯宗教,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又称奥尔弗斯神秘祭,早期形式是狄奥尼索斯崇拜(酒神崇拜),是希腊最早宣扬灵肉分离的宗教。希腊奥林匹斯宗教中的命运思想以及奥尔弗斯宗教中的灵肉对立和轮回转世观点,共同构成了希腊文化对基督教影响的最初源头

  18、希腊形而上学的特点是把本质或概念看作是先于和高于具体事物的东西,希腊形而上学尤其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与基督教唯灵主义理想之间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前者构成了后者的重要思想基础。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提供了一种灵肉二元论观点和唯灵主义理想,以及一种灵魂超越肉体、唾弃肉体的禁欲主义生活态度。

  19、东派教会以希腊文化圈为核心,官方语言是希腊语,理性主义色彩浓郁,自称“正统教会”,叫做“希腊正教”,即东正教;西派教会以罗马教会为中心,官方语言是拉丁语,神秘主义色彩更浓郁,自称“大公教会”,叫做“罗马公教”,即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到了1054年正式分裂,罗马天主教以教皇为教会领袖,东正教在1453年以前以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为教会领袖,1453年后俄罗斯成为东正教中心。

  20、从公元5世纪日耳曼各部落建立蛮族王国开始,到公元7世纪中叶,几乎所有入侵西罗马帝国的蛮族,包括入侵英伦三岛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全部皈依了正统的基督教。

  21、在中世纪,西欧整个处于分土建藩的封建制度中,其特点是分散闭塞和等级制度。在中世纪后期,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庄园主,教会和修道院所拥有的田产已经占了西欧可耕土地的1/3以上。在西方历史中,教会与世俗王权之间基本上是以对立为主的。

  22、中世纪教俗之争: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800年查理帝国建立,基督教信仰对于教化蛮族起到重要作用---9世纪到11世纪,教会与世俗王权势均力敌----11世纪以后教会势力反超甚至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14世纪以后,随着法兰西的崛起,罗马教会势力跌落---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时代,教会势力一落千丈。

  23、教俗之争中标志性事件:1)丕平赠土(开创君权神授的传统)和君士坦丁赠礼(《艾西多尔文献》,世俗管辖权);2)主教册封权之争(格利高里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沃尔姆斯宗教协定》);3)阿维农之囚和西方教会大分裂

  24、在西欧历史上,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8世纪末叶这段时间称为“黑暗时代”,在这三个多世纪里,正是由于基督教会所发挥的文明传承作用,才最终促成了查理大帝当政时期的“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以及稍晚些时候的一系列文艺复兴。

  25、基督教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11世纪以前叫教父哲学,11世纪以后叫经院哲学。教父哲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用基督教信仰来对抗希腊罗马文化,用信仰主义来包容或取代希腊的理性主义。经院哲学仍主张信仰至上,但注重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为主要特征。

  26、海涅说:“基督教最可怕的魅力就在于那痛苦的极乐之中。”

  27、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的影响:大学的兴起、经院哲学的发展、骑士文学与哥特式教堂。随着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基督教越来越偏重于形式方面的东西。

  28、那个主张满足人欲、享受人间生活的文艺复兴运动,尽管它在精神气质上与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然而它却得到了教皇的赞许和支持,在教皇的眼皮子底下形成了汹涌澎湃之势;而那个主张真正弘扬基督教的虔信精神和道德生活的宗教改革运动,却成为了罗马教会不共戴天的死敌,最后终至彻底决裂,导致了基督新教的产生。

  29、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影响主要局限在南欧拉丁文化圈。与南部文艺复兴运动相对应,北方日耳曼人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

  30、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因信称义,在神学上是针对罗马教会的“善功称义”理论。马克思评论路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人的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精神套上了枷锁。

  31、今天所说的基督教是指广义的基督教Christianity,既包括天主教Roman Catholic,也包括东正教Greek Orthodoxy以及基督新教Protestant(即包括路德宗在内的各种“抗罗宗”Protestantism)。天主教是统一的,新教是分裂的。

  32、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路德宗/信义宗Lutheranism,马丁.路德开创;英国安立甘宗/圣公会Anglican Church,英国国教会;加尔文教/归正宗/改革宗Calvinism,产生于瑞士的日内瓦。

  33、圣公会是新教三大主流教派中最特殊的一支,对天主教的东西保留的最多,有最高教职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是与罗马天主教皇、俄罗斯东正教牧首并立的广义基督教世界的三大宗教领袖。英格兰的宗教改革,除了颁布《至尊法案》以确定英格兰国王是安立甘宗的最高领袖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没收天主教会的教产,教产还俗,它构成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教产还俗,英国最早一批资本阶级应运而生了。

  34、加尔文宗教改革从一开始就把宗教改革和日内瓦的市政工作结合起来,把日内瓦建成了神权共和国。主要改革措施:1)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2)简化宗教教义和圣事礼仪;3)改组市政议会;4)倡导圣洁的宗教信仰和家庭伦理;5)鼓励人们正当地发财致富和发展经济;

  35、天职,又称神召Calling,最初由路德从《圣经》翻译而得,被加尔文教发扬光大。加尔文教强调内在信仰与外在善功,他的理论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