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荒野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野经典读后感10篇

  《荒野》是一本由(英)萨曼莎·哈维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读后感(一):在消逝中用力寻找

  《荒野》是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一经推出就饱受赞誉和关注。故事讲述的是,六十多岁的建筑师雅各布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病魔清空,就像被抛掷到荒野中迷失的孩子,拼命想要寻找思维深处曾经鲜活的回忆。

  萨曼莎•哈维用细腻跳跃的笔触带我们进入那个读者无法切身体验的思维迷宫,在主人公记忆碎片的闪回跳跃中去一起追索他过往的生活片段。我们也像主人公一样,想要在迷雾中找到一把能找到他生命脉络地图的记忆钥匙,却总是徒劳无功,图穷匕见的野心最终迷失在茫茫无尽的荒野之中。小说所呈现出的松散结构如同主人公的思维迷宫一样让人深陷其中,然而这看似断裂实则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蛛丝马迹却能拼凑出一个我们“自以为”的现实世界。

  阿尔茨海默症这种不可治愈和逆转的疾病,似乎预示着我们不可逆转的生活和记忆。在不断重组的记忆中,去追索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倒显得毫无意义。因为记忆本来就是自动过滤和筛选的图书馆,就像是少年Pi的漂流冒险,你愿意相信哪一个结局全赖于你自己的选择。如何面对自然之手的记忆拆解,像是一场与生命和虚幻自我的对抗,除了自己没有人能保护得了自己。

  除了写作手法,这本小说更值得关注的是作家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荒野意象”的运用。“荒野”是西方宗教、文学传统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在《圣经》的《出埃及记》中,“荒野”是以色列人苦难受惩的流浪之地。14世纪晚期,约翰•威克里夫第一次将拉丁文《圣经》译成英语时,使用wilderness(荒野)一词来指称近东地区那片无人居住的贫瘠空旷之地,其意义进而延展至所有保留天然条件的未开垦地区。一望无垠,冷酷、神秘的荒野,野性未驯却潜伏充盈着生命欲望的冲动,隐隐怀着无限宽容、仁慈和可能。在《荒野》中,作家除了用荒野的意象让主人公追索自己的个人记忆,更在细碎的记忆拼凑中隐隐试图去追索一段关于种族、宗教的历史记忆,尽管它依然弥散在荒野雾气中,辨不清模样。

  萨曼莎•哈维曾经引用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话来总结这部小说,“过去并不准确,任何活得够久的人都知道他曾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已滋生了多少谣言、传说、经夸大或贬低的传闻。‘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想呼喊,但不会真的喊出来,因为大家只会看到他的嘴唇在动,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我们都试图用所谓已知的事实来定义我们是谁,也同时都在用自己虚构的事实想要去重塑一个可接受的自己。作家却希望主人公在记忆消解中也不要成为虚幻的自己,要拒绝接受,在拒绝衰老和消逝中用力寻找,这或许是作者也是我们微薄的希望。

  《荒野》读后感(二):荒野

  很小的时候,家里面希望自己野一点,结果自己真的很野。因为家里面的人都很传统。

  于是老爸在考虑要不要用什么什么野之类的。爷爷说,那太露骨,不适合。

  于是家里用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希望自己是秀的那个。长大后,又是另外一番说辞,不希望离家太远什么的。

  自己也受到那种影响,也是努力让自己更好一点。

  荒野并不是说你有多野。

  《荒野》读后感(三):缓步生命的荒野

  这是一部与传统叙事截然不同的破碎的作品,作为一本处女作,本书拥有着难以置信的大气与深度。小说以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这样一个沉重的主题为基调,却出乎意料的并不对主人公施以多余的同情,许多评论都称此书最令人震惊的是它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主人公那近乎残酷的描写。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成为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人口老龄化毋庸置疑已经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经济、社会问题之一。而阿尔兹海默症又将是老龄社会的一大顽疾,因为阿尔兹海默症是这样一种不可治愈、不可逆转的疾病,我们从来无法从病人那里清晰得知那逐渐被遗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于是借着哈维的想象,我们似乎与那个世界贴近了一些。

  本书看似结构松散,实际上作者却是每一步都小心谨慎,用生动的想象与澄澈如诗句的文字营造出独特的风格,将主人公患有疾病而逐渐空白瓦解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串联起来。当年华老去只可回忆往昔时,却连这回忆要被疾病剥夺,也许借着哈维这部用一段段散文密密织就的作品,读者可以借此体悟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我们最爱的父母都老了,当他们开始忘东忘西时,我们也许该更好的理解与照顾他们。

  而作者的计划还不止如此,对于喜欢深度阅读的读者而言,主人公那些不断重组且有着微妙不同的碎裂的记忆故事,到底孰真孰假,又有何隐喻,也是阅读此书的趣味之一。尽管作者并不会真的为读者去解答所有的真实与幻想,但这些阅读时的猜测既是一种趣味,也可以增加读者对主题的理解。用十五年时间熟读苏格拉底的作者,也在书中将她的哲思用女性独有的细腻文笔展现了出来,对于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梦想与现实的辩证思考,都深织在作品之中,她并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你,却让人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这些更加复杂的主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荒野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