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一种》读后感10篇
《现实一种》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156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0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一种》读后感(一):文字的画面感
第一篇《现实一种》
行尸走肉般的人类。开篇就以充满病菌的环境开场,连绵的雨,总觉得自己内脏在腐烂的老人,还有,得不到关爱的小孩。在大人离开后,小孩皮皮就以掐婴儿来获取欢乐,因为父亲就经常打母亲,直至在出神中,怀里的婴儿掉落死亡。而只关心自己身体的老人,看到血泊后,转身跑进房间。
(看完这篇文章,当晚我做了噩梦,梦见小孩又抱着婴儿,在楼梯的顶端,而我努力向上爬,想护住婴儿,不被摔落)
冷漠充斥着一切。
山峰的孩子死了。(面对自己家的孩子被兄弟家的孩子害死的情况,到底怎么处理?看书的时候很不安。)山岗一开始也是维护孩子皮皮的,被山峰揍得鼻青脸肿,但还是解不了气。于是,山峰还是踢飞了山岗的小孩,画面里又多了一片血泊。这时候镜头切换,抱着孩子的山岗却对山峰报以笑容。
两家人以意外死亡,安葬了孩子们。
而后,山岗买了肉骨头,熬了一锅,还带了条小狗回来。
踢死小孩的山峰,一直浑浑噩噩,第二天一早,就表示接受山岗的惩罚——捆绑在树上一个小时。然后腿被固定,不能弯曲。山岗将肉沫涂在山峰脚底,让小狗去舔。山峰最终笑死了。
而山岗在虐杀完山峰后,逃亡中崩溃了。画面:旁边行人不停地说话指指点点,快速移动着,而山岗迷茫地走着,看着周边的一切,却又听不清声音。
山岗还是被警察抓住,然后在充满戏剧化的枪决中,结束生命。而置身事外,围观的人们,叫喊着,兴奋地看着山岗的死亡。
这不是结束。
山岗被山峰的妻子签了器官捐赠,最终,山岗的尸体被一群医生分割。而被掀起的皮肤,最终也因为与烧伤患者排斥,被扔进了垃圾桶。。。
老人也在执行枪决那天死去。。。
生命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
是皮皮可怕的行为,掀起这场悲剧吗?恐怕也是因为家庭的暴力冷漠,生活细碎的累积,导致了整个家庭的悲惨结局。
《现实一种》读后感(二):人性的残酷与麻木
好像只有第二篇看懂了,但是却都似懂非懂。
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篇故事,令人恐怖,极其脱离现实。开篇就是紧张压抑的气氛。一个四岁的孩子因为想要打破麻木,打破沉闷,获得一些不同与快乐,而害死了他几个月的弟弟。从而引发了两个亲兄弟的种种反应。弟弟为了给儿子报仇,一脚踹死了孩子,而哥哥为了给儿子报仇,让弟弟心理崩溃,设计让狗舔弟弟的脚,导致窒息而死。而弟媳为了报仇,报警抓了哥哥,并以嫂子的名义捐赠了尸体。在这之中,还有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陷在生与死之中不能自拔,看不到其他的事。后来一群很显然已经麻木了的医生不敢在活人身体上动手脚,却在一个死的不能再凄惨的人挥霍他们那可笑的能力。
第二篇开始我以为是一个悬疑小说,想知道凶手到底是谁,看到后面怀疑的人越来越多,我以为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没想到在看第二遍的时候看出来了。这就不是悬疑小说,只是为了表达人性的猜疑与不定。几个人因为看到了人头,都怕别人以为是自己弄的。然后经过心理挣扎,做出一系列自以为是的事情。到后来,队长为了不让疯子再祸害到别人,选择了动用私刑。而却被检查精神病的医生弄成了精神病,可以,这很有趣。
第三篇故事从开始就是黑白一片,感觉世界都是黑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死的,太阳是人头,奔涌着鲜血,灯也是。那个被文革迫害了的人,心理遭受了破坏,成了疯子,却还记得生前最喜欢的东西,刑罚。却也让自己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刑罚,他的刑罚让他妻子压抑疯狂,最终在临死前想起了以前的事,他妻子也回到了以前的生活。
人性麻木残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现实一种》读后感(三):在扭曲的血腥和暴力中,到底藏着什么?
余华真的是让我一个又爱又恨的作者。荒诞而冷峻的笔调,残酷却令人欲罢不能。 虽然描写朴实,而代入感极强。好像从书里伸出一双手直接把我拉进故事里面,我会忍不住设想我身处其中之后的做法。 无法猜测他下一步会安排什么剧情,有些离谱,譬如第一篇故事的山岗被子弹打破半个脑袋,生殖器官移植延续后代;第三篇的菜刀凌迟石头阉割等等设定,甚至说夸张到超自然了。但是读起来却觉得通顺畅快,没有一点想停下的欲望。表达恰到好处,转折毫无违和,一点也不突兀。 跟余华最出名的那本《活着》相比,都是黑暗残忍而若无其事。读《活着》,会随着心痛喘不上气,从悲凉中感触良多。读完这本却有些麻木,甚至是有种茫然。 讲实话,现在的我,一时间难以理解《现实一种》是要传达给我们些什么。单纯地天马行空,以疯子的视角写故事吗? 还是说,在扭曲的血腥和暴力中,隐藏着什么是现在的我窥视不到的东西?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需要多次翻看的书。也许下一次我会有更不一样的理解。
《现实一种》读后感(四):现实一种
在回程的火车上用一个阴云多霾到阳光灿烂的午后读完了这本
这并不是一本适合旅途的读物
里面的三个短篇都是荒诞至极的凄惨
开篇血腥与作呕的冷酷描写混杂着车厢里泡面包的腐味竟让我隐隐胃挛
读了三十来页便合书爬上最高的铺架冥神起来
而后
穿过下一个隧道时阳光突地透亮而入
拾身越到窗边小椅又翻起它
或许是没有了泡面
又或者是阳光暖烘怡人
再读它竟沉入难以歇止
没有抬头转眼的笃神的看完了全本
余华是我心里顶认同的一个作家
不会每本都惊艳
但也难有劣物
他总是以一副沉定冷酷风霜满面的姿态去描述夸张和超现实
让你不得不被这所有的不切边际并非实情的小说情节蛊惑当真
这可能就是那神乎的现实扭曲力场吧
一次陪爸爸看非诚
男嘉宾在反复陈述自己是个文青爱读书爱写作后提问两位女嘉宾她们现在最钟情的作家是哪位
后来他辜负了喜欢余华的她而牵走了30岁仍对郭敬明赞叹惊呼欲罢不能的她
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如今文艺青年成了贬义词
《现实一种》读后感(五):疯子——《一九八六》书评
这本书中有着三个故事,对于第一个较有名的《现实一种》,我是读了文学史后才想看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情节发展比较荒诞。很能反映中国八十年代的现状,一家人住在一起仅仅只是为了生活,感情是奢侈。
皮皮看着叔叔总打婶子,于是也学着他打自己仍在襁褓中的堂弟,在暴力中感受着畸形的快感。作为一个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抱着弟弟出去,累了便松手,于是弟弟就被摔死了。这样荒诞的情节,却让人感到现实的紧张可怕。很多时候,不幸的发生,就是那个抱着你的人松手了,于是你摔到地上,或死或残,你只是一个婴儿,在命运面前所可以选择的是多么少啊!
第二个故事《河边错误》看似是一个悬疑破案的故事,却在说人的内心。平时都是无比正常,一旦遇到让自己紧张无比的事情都成了精神错乱的患者,或者语无伦次,或者是总幻想自己犯了错,一个疯子的出现,让正常的人们都产生了错乱,最后,那个杀掉疯子的警察马哲,家人为了帮他洗脱罪名,找到医生帮他鉴定精神状况,明明装疯就可逃脱,但是他一次次说着真话,最后终于语无伦次,并感到成为疯子真好啊,在这个被商业异化的社会,谁才是正常的人呢?
第三个故事《一九八六》讲述一个历史老师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带走,当晚逃走后,精神失常,在1986年又回到了从前的家乡。由于他从前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的刑罚,所以他开始在自己的身上实施劓、剕、宫等残忍的刑罚,他改嫁的妻子儿女只是感到害怕,不愿意见到他,直到他死了,她们心里就踏实了。这时候又一个在文革中迫害至疯的人来了,他的妻女仍旧视若无睹。
文本中是以疯子的视角和正常人的视角描写的,疯子的世界中,一切是那么陌生而残忍,连自己的影子也要去逃避,去对抗,那是受到多大的打击要逃避自己的影子,那就是逃避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他在为自己行刑,让自己不复存在,那边是文革对之心灵上的伤害无异于肉体上一次次的行刑,肉体上的疼痛只是为了缓解心理的不堪忍受。
他眼中的人也是残缺的,血淋淋的,没有干净的。虽然他们过着高雅的生活,却被新事物异化着,电影院,高楼,咖啡厅,商店,只是为了让他们宣泄那休闲的时间,没有什么价值,只是活着,生存,自我麻痹着,他们看着疯子就像在看着笑话。
“十年前那场浩劫如今已成了过眼烟云,那些留在墙上的标语被一次次粉刷给彻底掩盖了。他们走在街上时,再也看不到过去,他们只看到现在。”
甚至那些被迫害之人的妻女都毫无同情,妻子当年红蝴蝶缠绕的发辫是心理唯一的慰藉,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妻女对其只有厌恶和逃避。
书中的这个疯子是作者和现实紧张关系在现实中的投影,“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残,既是对自己的剥落灵魂的反省,也是对于人们反思历史的呼吁,然而路人仍然看客如故,仿佛,还是活在清末。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我们的心呢?
《现实一种》读后感(六):春天走了,夏天来了
注:摘自《一九八六年》第六节。
就这样春天走了,夏天来了。夏天来时人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尽管还是阳春时他们已在准备迎接夏天了。可他们还是没有听到夏天走来的脚步声。他们只是感到身上的衣服正在轻起来。但他们谁也没有觉察到夏天来了,他们始终以为自己依旧生活在春天里,他们感到每一天都是一样的美好,所以他们以为春天还在继续着,他们以为春天将会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可当他们穿着西装短裤、穿着裙子来到街上时,他们才发现夏天早就来了。他们开始听到知了在叫唤,开始听到敲打冰棍箱的声音。他们开始感到日光不再美好,而美好的应该是树阴。于是他们比春天里更喜爱现在的夜晚,那夜晚像井水一样清凉,那夜晚里有微风在吹来吹去。于是在夜晚里所有的人都跑出房屋来了,他们将椅子搬到阳台上搬到家门口,他们将竹床搬到胡同里,而更多的他们则走向田野。在无边无际的田野里,他们寻找到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田埂,他们便走上去,走在洒满月光的田埂上。青蛙在两旁稻田里声声叫唤,萤火虫在他们四周闪闪烁烁地飞舞。
《现实一种》读后感(七):读过这本的一起来说说“看河边的错误”~
坏习惯如我先看的1986年,内容比任何好莱坞大片更加狠,用文字处理到这种程度,国内作家非余华不可。当然,医生本来就要比一般人理性。每一个酷刑的描写,居然详细、冷静到让人不能直视。特别是那个疯子在经行自残的时候,随着余华的文字我脑洞大开,阅读过程中一次由于实在恶心的心痒痒而中断了一会儿,记得是在他拿锯子剧自己膝盖的时候,这段让我对于余华更加敬仰。。。特别是那疯子锯了大出血之后继续锯。。。疯子的伤是血淋淋的,伴随人类体温的,周围人的冷漠围观倒是降低了温度,给读者带来的倒是冰敷的作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是却也没把问题变得更糟糕。作者把人类自私冷漠的情感在故事中成倍的放大,也让读者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事物。
但是,第二篇“河边的错误”真的觉得故事开展的很耐人寻味。比我前段时间看的柏林金熊奖获奖电影《白日焰火》的悬疑,立意要高的不止一个段位啊【有没有导演考虑把这篇拍个电影啊。。。绝对是电影剧本的良心】但说实话,看到结尾我 就没看懂了。
杀人的是那个疯子嚒,疯子杀那三个人的动机是什么呢?疯子杀老情人幺四婆婆还能脑补是神经错乱,但是杀害那个三十五岁文中连名字都没有的就说是刚结婚的工人,是为了什么?杀害最后那个去河边的小孩是因为报复,疯子都思路那么缜密了?
最后,马哲变成疯子了,所以马哲一直是那个杀人的疯子?文中有句话说死者的鞋子和马哲的皮鞋是一模一样。这点我也很困惑。。。
最让我觉得有看头同时也是一头雾水的是那个叫许亮的,文中说他总是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说。这个性格特点很有意思啊。除了第一次他被人看见在河边,之后的杀人案中他其实没在河边看人杀人,但他总说他看见。也就是说他其实是被告知这件事的。然后他以为是自己看见的。最后自杀死了。
我本来想看看豆瓣上的大神写的书评来解惑的~无奈这本居然没有书评,所以只能厚颜在此发点自己的想法。羞赧羞赧,还望有人能指点一二。
《现实一种》读后感(八):暴力与血腥
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评论《一九八六年》,看着书到莫明的肉疼,人是可以如此的残忍。
从古至今,刑罚种类繁杂,施用者以一种极其变态 的心里享受整个过程,面对被施刑者无动于衷,没有感情。
从《现实一种》到《一九八六年》余华的冷暴力直戳人心,他是一个故事讲述者,话语形云流水,不带感情,生冷冰硬,面对暴力与血腥心里一点波澜都不曾击起,他是且仅是一个说话机器。
正是因为没有情绪,余华才能把一个个故事原生的展现给他的读者们,各中理解完全由读者决定,一段故事可以是哭,是笑,是打,是闹,是悲伤,是欣喜,是每个人看书时的情绪。
余华的冷静使他能成为一个好作者,他用文字来对我们施加刑罚,刑罚残酷程度是读者心理的承受能力,是世界观,是为人之道。
《现实一种》读后感(九):一个人死了,另一个生命又开始了,人性的美丑也许就此延续。
现实一种
全文冷静的笔调多次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摸不着头脑,有些剧情的描述让人感到十分荒谬。
一、老太太。
一直希望儿子和儿媳能够关注到她的一些变化,于是祥林嫂似的不断在他们面前絮叨某些事情,然而说的次数越多,儿子们的态度越是冷漠。于是,最终,她在冷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归期,并独立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迎接死亡。
老太太对于死是感到喜悦的,因为不再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她死去的方式,却是不愉快甚至是有些残酷的。文中花重墨描述了老太太身体结构的一些变化,比如骨头折断的声音,腹中长青苔的胃,以及在死亡时感受到的肠子的腐烂等等,对于死亡的庄严来说都是一种颠覆。
她的死是满意,但却是不够整洁的。
“ 在山峰死去的第六天早晨,老太太也溘然长逝了。那天早晨她醒来时感到一种异样的兴奋。她甚至能够感到那种兴奋如何在她体内流动。而同时她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她明显地觉得脚趾头是最先死去的,然后是整双脚,接着又伸延到腿上。她感到脚的死去像冰雪一样无声无息。死亡在她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涌过腰际后死亡就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这时她感到双手离她远去了,脑袋仿佛正被一条小狗一口一口咬去。最后只剩下心脏了,可死亡已经包围了心脏,像是无数蚂蚁似的从四周爬向心脏。她觉得心脏有些痒滋滋的。这时她睁开的眼睛看到有无数光芒透过窗帘向她奔涌过来,她不禁微微一笑,于是这笑容像是相片一样固定了下来。”
二、山岗
山岗死后,对于医生们解剖时的描写更加讽刺的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对于这些医生来说,仿佛躺在面前的,曾经都不是作为人而存在。不过想想也是,我们平生素不相识,你的器官,只是我的工作,我为什么要去关心你是谁?你为什么被判死刑?
山岗死后被移植的器官大部分都没有成功,而睾丸移植却意外的成功并且以此诞生了新的生命。
一个人死了,另一个生命又开始了,人性的美丑也许就此延续。
《现实一种》读后感(十):【现实一种】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文字。他的长篇《活着》《兄弟》等被熟知、我却从他的短篇集入手、正如这本《现实一种》。本秋倦、欲补回早上6点半就起床出门摧残祖国花朵之困、谁知一口气便读到最后一个字。
十分喜欢余华的文风、荒诞的让我欲罢不能。你无法预料故事将往哪儿延伸而去、情节交代有序干脆不拖沓、能最快速度建立代入感。设定十分荒诞甚显离谱、读起来却觉得情感表达恰好、顺其自然。(村上的作品也有此特点、感觉超现实、读起来却不觉突兀、让你觉得它表达的才是真实、同喝咽下一口白开水一样轻松顺畅)
这本短篇集共三篇:《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
个人超爱《一九八六年》。如果说前段时间张艺谋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而诞生的《归来》、是以文艺和“静”力量去表达文革之痛。那《一九八六年》就是用荒诞到底的描述方式、将情感寄托在文革期间受迫害到疯的男主人公的、各种疯癫行为幻想之上。
三言两语说不尽。情感如何强烈、或许要你自己代入去感受。正如历史总被大多数人忘记、成为往事。你最多在书本上看见那么几词几句一笔带过。而化作文字的历史是冰冷甚至是已被修饰的、你终究不曾是历史的亲历者、你永远无法切身感受。正如你的一生经历的悲与欢、不必待你入土、再亲密的同行者也无法感知你所感知。因为你是一个个体、哲学上你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刻的存在。这么看来、孤独是每个时代的人必须学会承受和淡然对待的存在。但好歹我们偶尔能尝试去感知他人所经历、虽不能切身体会、但也能在自己方向单一的人生里、虚画出另一条可能。
人类文明之所以在前进、大概便是因为: 人类可以虚设情景、代入过往以及他人事件之中、总结经验规避风险。而又或许为何读书能让人明智、“代入”的情境越多、生命的广度也越宽。在各种代入之中、你拥有了数不清的不同“人生”。
扯远了。
总之、利用一个下午、一头扎进荒诞里。《现实一种》还是很过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