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众生安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众生安眠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25 05:1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众生安眠读后感精选10篇

  《众生安眠》是一本由(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众生安眠》读后感(一):当冯内古特还不是冯内古特

  当冯内古特还不是冯内古特

  云也退

  托马斯•曼说过一句大实话:“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库尔特•冯内古特也说过一句大实话:“如果你不能写得清楚明了,多半你的思绪依然混乱,远不是自己感觉的那样清晰。”冯内古特端给读者的都是辛辣成品,但这些读来轻松爽快文字经历过一个漫长痛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他的儿子马克在回忆父亲文章里说,老冯总在担心自己江郎才尽,“想出的好构思可能是最后一个”,他写好一稿后总会念念有词,手上配合手势调整音调节奏,然后停下来,将刚刚写好的打字纸从打字机上猛然撕下,揉成一团扔掉。有时,他连续几个月写不出东西,“为了疏通思绪,他什么都事愿意做。”

  多读几本老冯,有心的读者就会承认,他那类写作是最难的。他的小说里没有虬曲精美修辞,也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场面内心活动描写;他是简约的,洗练的,最关键的一点,他的辛辣是从头到尾贯穿文本的,人们尊他为“黑色幽默大师”,是信服于他所凭空搭起的一个荒诞布景,就仿佛用好几十万张扑克建筑城堡。老冯的荒诞,如同我们在《猫的摇篮》、《五号屠场》,以及他的短篇小说名篇如《欢迎你来到猴城》、《关于巴恩霍斯威力报道》中所见,是全局式而非局部的,创造一个乌托邦,一个未来世界或“大洋国”,又让它四面漏水,丑态百出

  讽刺是高难度技艺,而老冯这种全景式的、幻想性的讽刺现实虚构,更需要一个十分高超头脑和一点运气,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精心构思的幽默桥段,会不会在读者眼里就是一番拙劣无聊梦呓。而且,只要才情足够优美崇高是可以定点强攻的,而滑稽逻辑却难以捕捉。冯内古特并非天才,他和我们凡人习作一样,唯一可倚靠的只有勤奋,不断试错,每完成一行字就要立刻复读。读他最经典作品,便能感觉到他为了保持那种独具特色的狂欢氛围,是如何自始至终绷着弦,紧得让人都替他的健康担忧

  2007年老冯去世,之后市面上陆续出来几本他的短篇遗作集,《看这儿,照相啦!》和《众生安眠》是其中的两本,收录了二三十篇短小的故事,有些故事是我们熟悉科幻风,有些则采了纪实报告寓言、讯问笔录等体裁。有些故事已经很有老冯全盛期创作的雏形了,例如《看这儿,照相啦!》的第一篇《康飞多》,讲一个男人发明了一种能带来幸福机器;而且,故事开头的两句话也让人精神一振:“夏日睡梦中安然逝去,秋日,如轻声细语遗嘱行人,将生命清点看管,直到春天前来将其唤醒。一如这个悲伤甜蜜比喻,在她小居室厨房窗户边,埃伦•鲍尔斯一早起来,正准备丈夫亨利星期二的早餐。”

  亨利交待了“康飞多”的功用,并雄心勃勃地对全家人说,它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财富;我们先是期待这台机器采用的是什么异想天开原理,继而渴望看到老冯怎样安排一个一片混乱的可笑结局,但继续读下去,我们发现,“康飞多”对剧中人的困扰太直接、也太简单了,它只是通过耳机对视用它的人低声耳语,做出告诫,而接受者也都莫名其妙地信了。读者没有得到一个差可信服的解释;除此之外,对白和描写也不太幽默。

  可以称得上幽默的故事不多,《屋顶上的喊叫》算是一个,老冯刻画主人公夫妇歇斯底里地发泄绝望画面颇有妙趣:“一个女人弄得水泵在尖叫,这个女人看上去也像在尖叫。她双手抓住泵的把柄,她在哭泣。每一次摇动把柄,她的整个身体都压上去,水不断地留下来,水桶已经满了……埃尔希•斯特朗•摩根不要水,她要的是猛烈动作尖锐声音。”不过,故事的发展又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男女主人公不仅很快和好,而且焕发出了热烈道德感。老冯突然冒出来的柔软心肠,让故事出人意料地向温吞的方向发展。

  冯内古特常年患有抑郁症,我想,这同他对人世根本悲观有关。《猫的摇篮》和《五号屠场》里都有一条《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荒诞红线贯穿,它们共同的教训是:人类的功业是建立误会偏见残忍暴力之上的,人们想建立一点丰功伟绩,就会给地球带来更大的灾难。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点,老冯一直在犹豫着:是该通过小说设法挽回人性,还是应该将已经十分晦暗的人性现实往深渊里再猛推一把。《屋顶上的喊叫》、《费巴》,还有《众生安眠》里收录的一篇小说《他的手在油门上》,都选择了前者。《他的手在油门上》也有一个带着科幻意味的布景,写一位事业有成的厄尔•哈里森(他“天生是个帝国缔造者的料”)执迷于修建一个模拟帝国。他“更喜欢拥有那么多设备的感觉,也很喜欢看着一条条道路在他手下竣工,一个个巨大工程顺利完成,就是不喜欢利用从众获得的财富享受奢侈生活。他的大部分钱都又投入他的事业……”正当我们以为,老冯会使出全身解数推倒此人的乌托邦时,故事却奇怪地滑向一个私人化的角度:厄尔的母亲不得不用装疯的办法,让他意识到自己走火入魔,忽略了关心他的家人

  《众生安眠》与《看这儿,照相啦!》里的老冯,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冯,这些小说保留了黑色幽默大师青涩时候样子。我们喜欢的老冯还在形成之中,上四十岁后,他更专一经营自己的荒诞世界,变得更勇敢,更不顾一切,更冷酷无情。他肯定早就忘了,当年从打字机上撕下来扔掉的那些纸团里写了些啥,但热爱他的读者会惦记着,而且会好奇

  《众生安眠》读后感(二):当我们谈神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猫]

  冯内古特写过深受科幻迷喜爱的《五号屠宰场》,他的想象力自然不让我失望,但我对他的信仰更好奇,因为他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基督伦理道德和友爱精神。这位出生于自由思想家庭的人道主义者,否认耶稣的神性,却推崇耶稣的“登山宝训”。他是否也像《众生安眠》里那个标题同名短篇里的主角,处处否认圣诞节或者耶稣与自己有关,骨子里却比谁都更在乎神?诚然,这个充满幽默和反讽的故事,借着暴发户院中耶稣像失窃这场闹剧,把整个小城镇市民基督伦理描绘得非常到位,但他显然想告诉我们更多爱之真谛

  人们敬神爱人馨香之气,是透过行为感知的,作家的文字,也是面镜子。正如我朋友说托尔斯泰的小说里连跑龙套角色都是带着爱写的,冯内古特明显也是用心灵创作每个角色,理解他们,为他们分别寻找解决不同生活困境的办法,读者也因此生出阅读满足

  谈及爱,最诱人话题爱情。短篇小说言简意赅特性,让冯内古特得以用不同故事(例子讲述他对爱情甚至夫妻关系的理解。略带科幻味的首篇“珍妮”,将一个携电冰箱机器人征服全美市场传奇推销员的故事推向颇让人意外的结局:本应属于实验室技术天才,把对真实妻子迷恋崇拜转移到这台代表完美女性的机器上,皮革马利翁毁了自己的婚姻。人们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被真相讽刺,很多作家用悲观无奈甚至绝望的调调写过这类主题,即使以幽默见长的王小波写的“刘三姐”故事也不例外,可冯内古特却试图以苦涩幽默且开放中立态度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在“短蜡烛熄灭了”中,故事本该落得“网恋见光死”结局,但他不仅继续极端展示精神美对肉体丑的超越,现实对幻想式爱情的讽刺,更是以男主淡定自若处理方式博得读者会心一笑。冯内古特笔下的夫妻关系,也基本是妻子服从丈夫、丈夫爱妻子的基督教两性相处模式。“骗子”里两位艺术家的妻子皆为令人羡慕的辅佐者,即使对丈夫的理解稍有偏差。“他的手在油门上”中,丈夫醉心于火车仿真模型男孩心态,受到陪伴妻子之义务挑战,顺从与爱的关系,因母亲的强制介入而达到平衡。没错,婆媳关系是世界难题,他却在“露丝”中以基督教博爱精神,“怂恿”媳妇宽容地帮助对儿子爱到扭曲的婆婆

  对生活本身的爱,决定人的生命状态。他用各种方式劝人热爱生活:无论是对濒死逃犯抱有爱情幻想的“女工池”的两个女人,还是跳激情“探戈”的富人少爷,都在枯索固化的环境回归人性,找到生命活力和爱;莎士比亚带来的诗意不仅拯救了“没有‘森桩’的人”,还教会他保持帮助可怜虫的爱心;凭空幻想出来的富翁“博马尔”,证明幽默玩笑改变职员无聊的工作状态。

  但生活总是复杂而不按预期发展的,所以正直基督徒会殴打物化、贪恋杂志封面美女却忽略其丑陋心灵猥琐同事(“代价一百美元亲吻”),所以意外获得巨额财产的小护士爱慕她的穷小子被钱捆绑得举步维艰(“钱说了算”),所以想做乡村牧师拯救世人天真少年误入歧途聪明美丽的天真少女,在双双被暴打致伤的情况长大成人——他们的婚姻标志着他们俩人的天真时代结束了”,这结局真是意味深长(“Z先生”)。

  谈及生活,书中两篇艺术家故事非常打动我。已故天才歌唱家的儿子,要赚取生活费以养活子承父业的艺术追求,在神秘出资人的帮助下,他转入商界,却意外大获成功,也难以回归昔日追求,而出资人正是深知他艺术资质平庸的声乐老师,他用种方式悄悄令其一面放弃音乐生涯,一面以空梦自欺,并用金钱赞助这种更适合他的方式支持歌剧艺术(“一年一万美元,容易”)。这样的生命故事,让我感叹神将一切安排得真是妥当,人对自己天赋错误估计,在神面前又多么窘迫可笑。而为全书压轴的“骗子”里的两名画家,更像是一个完整独立才华惊人的艺术家被神开玩笑劈成的两半,一个绘画技艺精湛收入丰沛却画不出灵魂之作,另一个在贫寒中艰难创造着具有灵魂深度画作却全无绘画功底,他们都深知自己的局限和对方优势,默默自省为艺术骗子,若不是各自妻子为了装逼艺评人厚此薄彼评论发生争执,他们还会继续分别在财富和评论的两头混下去,情势所逼,两人彻夜煎熬作画,不仅突破了自身瓶颈,还一夜成长自信男人。他们面对的是艺术工作者普遍问题,他们成长,我们谁看了不开怀呢?

  三观正的冯内古特是幽默的,他一定知道神也是幽默的。

  《众生安眠》读后感(三):你们谈内容,我谈校对

  再好的作家也害怕遇上坏的校对和挑文章的坏品味

  冯内古特好倒霉

  本来这书可以算是难得迎合夜读市场的一本佳作,可以和日本小说等成为书迷们的上好枕边物,奈何这什么狗屁出版社,校对简直可怕,或者直接老实交代吧,这书是不是没有校对啊。

  不计其数花样翻新的错字别字漏字多字,已经在数量上击穿了出版物万字错一的底线,又在形式上滑够了天下之大稽,部分地段事故拥堵情况快要达到密集恐惧地步。谁***想在睡前吃一碗硌牙的饭!

  然后选篇。是翻译的节奏欠佳(某种方面就是欠揍),还是编辑厕所时候看多了《读者》,某些明显水准之下,充满刻板小说技巧,故意设置一眼望穿的反转情节的篇目在其中浮尸一样地令人作呕,但是那些谈论金钱的,谈论才华溃败的,谈论瞬间发生就是瞬间别痴心妄想永恒的,都太棒了好吧。怀疑选篇目是两个编辑合作完成的,其中一个实在烂泥扶不上墙,我要是作者我得搞产品召回,再把那个混蛋的头拎起来往墙上使劲撞。

  佳佳说的嘛,打一顿能解决的,都会很爽。

  《众生安眠》读后感(四):没想好标题

  冯内古特一向被称为“黑色幽默”大师。所谓黑色幽默,黑色是底子,是人生本来的荒诞与不幸,幽默是对这荒诞人生的反击,是用对荒诞的荒诞,来反衬人生的荒凉。懂得黑色幽默的人,一定是现代人,心里空着一个洞,怎么也填不满

  这么说,有点玄。关于黑色幽默,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意儿结实吗?”这就是黑色幽默,不用多说,你已经领会。

  能够讲得一手黑色幽默的故事,自然要真正懂得这世界的虚妄与荒诞,对它既失望又怀有希望,虽然写的是喜剧,内里却又大悲哀。冯内古特的一生,即是如此。

  冯1922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德裔家庭。1944年,冯的母亲在母亲节那天自杀。他的妹夫后来死于车祸妹妹死于癌症。1945年,他在德国坦克大战后被德军俘虏,关押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在之后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冯内古特因躲在一个地下屠宰场而成为仅存的7名幸存者之一。这一段经历在23年后被冯内古特写进那本著名的《五号屠场》。

  2007年3月,冯内古特在家中不慎跌倒,伤及脑部,4月11日病逝。本来,这位老作家的故事就该告一段落,但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几本他生前未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两本已经有了中文版,分别是《看这儿,照相啦!》和《众生安眠》,共收录了短篇小说二三十篇。我刚刚读完《众生安眠》,黑色幽默的部分还不明显,但已然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本领和特质,他对情境的营造,对话的流畅,都让人赞叹。

  在《众生安眠》里,你不会看到仅此一种的文体风格,而是杂花生树。《珍妮》讲了一个颇为其妙的故事,乔治是一家家电公司的员工,而他的老婆珍妮,是一台冰箱。《自杀流行病》如题所述,讲述了一场像流行性感冒一样的流行性自杀疾病。《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全篇以对话展开,干净利落。《女工池》的主角则是一位困囿于流水线上的女工,她对一位闯入厂区的窃贼产生了好感,一场爱情由此降临。

  《短蜡烛灭了》发生在农场,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爱上了遥远国度的笔友,长日通信,日久生情,终于动身去看他,最终得到的却是一种奥康纳式的结局,整个故事也笼罩着奥康纳特有的阴郁气氛,特别是墓地上的侏儒这一场景。

  《骗子》的故事发生在一家艺术小镇上,马路对过住着两个艺术家,一个画写实,一个画抽象,一个画卖的好,一个画只得奖,一个有钱,一个穷,他们都有一个老婆,他们的老婆都佩服他们。他们老婆的争吵把他们逼上了梁山,他们被逼着画出对方拿手的那种风格,因为她们的老婆都认为他们无所不能,最后他们在半夜交换了自己的画,后来又换了回去。这是一个精巧到有点老土的故事,但在老冯的笔下,吸引力十足。

  冯内古特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的讲下去,没有一点重复,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场景,一个又一个人物,各个活灵活现,他既有后现代主义的碎片荒诞,同时又不忘传统说故事的手艺,看这本小说集,你不会太注意到小说的技巧和所谓的流派与主义,你只会被一个个故事所吸引,不需要理论分析,不需要批评家多嘴,你直接与老冯发生关系。

  《众生安眠》读后感(五):不事张扬的标新立异——冯内古特《众生安眠》微笔记

  1、 豆瓣:读过《众生安眠》 ★★★★印象中冯内古特就像它的名字和肖像一样,古怪,特别,小说也是黑色,别致,标新立异,是比纳博科夫更年轻的一代也是更先锋前卫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教材上把他放在黑色幽默阵营中,代表作是《五号屠场》。我仿佛觉得早就看过他的作品,想了半天才确认是《顶呱呱的早餐》,现在翻译《冠军早餐》。这就是这位大师给我的前见性印象,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渴望已久,似曾相识。就是怀着这种印象我果断借下这本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印象中的刻意标新,而是相当沉静内敛,但创新反判却内含其中,不事张扬。珍妮竟然是一个女性冰箱,人们会患上自杀流行病,两个画家都认为自己是骗子。除此之外,冯内古特也捍卫了最基本的人类价值,《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的愤怒让人解气,同名短篇《众生安眠》最后发现圣象的场景非常感人,《钱说了算》反驳了这个时代。(附小说集篇目:1、珍妮;2、自杀流行病患者;3、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4、人身监护人;5、他的手在油门上;6、女工池;7、露丝;8、众生安眠;9、短蜡烛灭了;10、探戈;11、博马尔;12、没有“森桩”的人;13、Z 先生;14、一年一万美元,容易!;15、钱说了算;16、骗子)http://url.cn/SZwEoX http://t3.qpic.cn/mblogpic/aa3d3295d69641c037f8/2000 ——2014/2/17

  2、 《自杀流行病患者》为了让家人获得保险,保险公司总裁最终也自杀了:“这些聪明能干的新人种,他们都认为活着就要让家里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富有,否则就算白来到这个世界一趟。”“这些都是只会走单行道的人。只能上不能下。”“这个国家现在的主要行当,就是为了生活而献身。”——2014/2/19

  3、 《代价一百美元的亲吻》完全问答体,警察问亨利为何打人,他说维尼对哈里说,他愿意出一百美元亲吻画中像帕蒂•米诺那样的美女,哈里说那是他前妻,维尼不信打了电话,果然是,并得知他们有过的女儿死了。亨利觉得残忍:“这个世界里,所有人都只在意图画,但没有人关注图画里的真人真事。”——2014/2/19

  4、 《女工池》:1984背景像富士康一样的地方,话务员艾米快受够了,发出了庞德的声音:“幽灵!幽灵!幽灵!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幽灵。每天清晨,她们都从冰冷的烟雾里早出来,整天像没头苍蝇似的忙乱不停,操心这个操心那个…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生活。”为此,她开始救援一个抢银行的罪犯…——2014/2/20

  5、 《众生安眠》:新闻主编弗雷德常强调:“导语要精炼,拼写要准确,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有次把劈头盖脸把一名女编辑骂哭了,因为她在一篇报道里这样写:“一个男人撞上一辆货物列车,走了。”他讽刺道,难道那男人拍拍灰尘,呵呵一笑,走了吗?我倒是觉得这位女编辑适合写诗歌呢。——2014/2/20

  6、 《众生安眠》:斯帕拉格“凭借三十二台电机、两英里长电线、九百七十六盏霓虹灯,尤其是一个军用级别以上的气球,获得了年度圣诞灯光大赛优胜奖。”但这仅是世俗意义上的胜利。真正获奖的应该是那三尊塑像所在的窝棚:“圣婴耶稣正躺在用干草铺成的床上,约瑟夫和圣母玛利亚帮他挡着风。”——2014/2/20

  7、 《短蜡烛灭了》:有个翻译看乐了,“他们都知道,她是个贞洁的寡妇,对她的尊重简直像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翻译应该很喜欢周星驰的粉丝吧。可惜里面的5587号应改为9527才对,有人花了好几十万买这个车牌呢,只因为它是唐伯虎的代号。——2014/2/20

  8、 《一年一万美元,容易!》:尼克想唱歌,但很贫穷,没有安定感,损害了他的歌唱。我安慰他:“艺术家在经济方面越贫困,在艺术方面就越成功。”他说:“那些卖螺栓螺帽,卖车卖果汁的人,都成了百万富翁,而我们这些想给世界增添一点美感的人,想让生活多一点意义的人,却快要饿死了。”——2014/2/20

  9、 《一年一万美元,容易!》:“寻常人根本不明白艺术家给这个世界创造一点美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尼克本来想唱歌,可为了生存只有先下海,做甜甜圈生意,后来越做越大,竟然真得挣到了一年一万美元,却溺而难返,再也回不到当初的那个追梦少年的状态了。——2014/2/20

  ——2014/2/19-20丽江

  《众生安眠》读后感(六):短小精干

  全书259页,16个故事。

  1《珍妮》:“通常,一个男人会在蜜月刚结束的时候针对他的妻子产生最疯狂的幻想。这时,这个男人会殚精竭虑地印证他所娶的人是谁。不过,乔治有另外一个选择。他可以在珍妮的身上实现他关于妻子的最疯狂的幻想。”“他对爱产生了新的向往,但对于爱的陷阱,他全然不知道。他只知道爱让他感觉好极了,不管那是什么样的爱,哪里来的爱。”

  这是一个冰箱小三和不甘平淡爱情的中年男人的故事,冰箱小三珍妮让我想起了“人间小团圆”里的小护士和肥医生曾志伟。其实他们也是真爱。通过一个小三冰箱的逐渐人化,乔治的陷入,看到男性对于女性、爱情、激情、柔情的追求。

  2《自杀流行病患者》:这个故事看得很爽~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当他面临危机时,他的心理是如何一步步凶残的拷问内心的承受能力,对家人的承受能力也以为如自身般脆弱,得了,则不舍,失了,不淡定。“我曾思考过像他这样的美国人会有什么下场。这此聪明能干的新人种,他们都认为活着就要让家里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富有,否则就算白来到这个世界一趟。我经常琢磨着,要是经济形势恶化,要是这些聪明能干的人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身价跌了,而不是升了,他们会怎么办。”放在当下环境,俨然作者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准确预言了美国经济。

  3《代价一百美金的亲吻》:

  “问:这个世界怎么“万恶”了?

  答:这个世界里,所有人都只在意图画,但没有人关注图画里的真人真事。”

  选择这本书时,未认识冯内古特这个人,是看中其黑色幽默的句号从图书馆中首选借阅。连续看了以上3个故事,明白何然了。

  4《人身监护人》:“”查理自己没有孩子,罗伯特是他的情感寄托,他觉得,抚养罗伯特是他和他的妻子一生中干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查理不知道罗伯特已经结婚,所以,查理的计划中只包含两个人。“只是抚养也如此具伴有占有欲的依恋,试问哪个父母不会?

  5《他的手在油门上》:一个疯狂恋物儿子,与野兽妈妈的数回合较量,妻子完全成花瓶了。物质丰富的时代,恋网,恋金,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成为圣经中的巴力,我们要懂得如男主角般“我们挂白旗吧,哈里。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得先想想怎么巩固后方。”我要说,上帝,我的信仰便是我后方!

  6《女工池》:如同悬疑片中的布景的编排。

  “”幽灵!幽灵!幽灵!“我的老婆说,”这时的每一个人都是幽灵。每天清晨,她们都从冰冷的烟雾里冒出来,整天像没头苍蝇似的,忙乱不停,操心这个,操心那个,要么就是管锅炉的,要么就是管硅酮垫片的,要么就管钼的,然后,以了五点,他们就全都消失了,一声不吭地全都不见了。我不知道这里的人有没有结婚,有没有谈过恋爱,有没有开心的时候,或者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笑一笑。在以前上中学的时候。。。。“

  ”上中学不算是生活,“霍斯蒂特小姐说。

  ”上帝啊!难道这就是生活吗?大家都禁闭在一起,又各不相干,这样也算是生活吗?“

  两个女人面对着面,四只眼睛中喷出了六个月以来不断累积的怒火。不过,他们脸上还是堆着客套的微笑。

  呵呵~这种场境描写真是耐看,放在哪个时代看都不落伍啊~可是谁又想得到,这两位女士最后一同冒险见那通辑犯呢?

  7《露丝》:两个女人隔着公寓房的门槛相互客气地点点头。她们都是单身女人,都是寡妇,一个已到中年,另一个还很年轻。她们此次见面,表面上是为了相互陪伴,相互都不再孤单,其实更证明了她们各自有多么孤独。

  多么精彩的开头~通篇媳妇与婆婆的每一回合对话就是一次较量,禁不信边看就有边下注赌这场谁能赢的冲动。结局却峰回路转,媳妇如圣经教导般的带着爱和包容,决定回到婆婆身边。真不怀疑,作者败骨子里是否就是基督徒。

  8《众生安眠》:看到与书名同名的故事,估计会是全书最精彩的一个。结果期待过高,第一次看完后想,也不过如此嘛,而且论情节和黑色幽默的排阵,也不如《自杀流行病患者》和《露丝》。后来看了一下其它评论,说作者的作品都带着基督精神,因而感觉有点了解以”众生安眠“为书名的情意结。认可基督精神的人可能不一定是基督徒,有可能是这样一群:”我开始在他手干的时候,他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他不仅貌似已经失去对圣诞节的尊重,对政府,婚姻,商业,爱国主义等机构和体制都一概不感兴趣。如果说他有理想有原则,我倒是听他经常提起,导语要精炼,拼写要准确,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一个1岁丧母,怕爸爸皮带侍候而十年不缺席一次主日学,但15岁就离家出走的男主角。然而他对基督象征物的纯净要求程度,严苛得不容他人有一点甚籍其荣耀自己的私欲。这种敬畏强迫症可能还会令随便的基督徒汗颜。

  9《短蜡烛灭了》:时下是网恋,作者年代则是情书作为令情人动情的技巧。要保持神秘感,可以男主角写到:”亲爱的,“他曾经在信中对她说,”我们不要落进所谓交换照片的俗套。我认为,除非在天上,没有哪个摄影师能够拍出你的来信中让我激动让我崇拜的天使。“然而,作者对于男女对网恋,神交这类恋爱形式的不同行动,诠释了女性在这类交往中的弊病,不安,失控的行为。而男主角的理性,智慧,绅士的体贴与他独眼侏儒并带一排白得吓人的假牙的形象具鲜明对比,很好的保留女主人公安妮心中那段美好的情感。

  10《探戈》:感觉像是通过爱情的威力,探讨贫富不同阶级之间的沟通与逾越,可不知是否通解得透彻。

  11《博马尔》:两个胸无大志的打工仔,”俩人心情十分愉快,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雄心壮志,于是,他们迈着轻松的步伐,沿着公司通道,朝大门走去,在大门外面,正是顶好咖啡吧。他们俩都很清楚,公司管理层也一致认为,他们俩不具备担任主管人员的珍贵品质。所以,和周围那些忙忙碌、精神紧张的同事不同,他们可以随意着装,不用配备昂贵的服装,还可以经常出去喝咖啡,一天想喝几次就喝几次。

  他们俩还可以随意搞笑,对于那些前途无量的同事而言,那是绝不可能的。他们可以拿美国铸造公司开开玩笑,无论公司的产品,领导或者股东,都可以作为他们搞笑的对象。“妄想症病入膏肓,想像公司的股东是自己老友,还在文员面前吹嘘,花冤枉钱请来群众演员以证自己的谎言,结果亲自拆穿自己妄想时,文员黛利小姐一句”不好笑,还不如我虚构捐款的玩笑。“高潮结局。

  12《没有”森桩“的人》:一个只有一个肾脏,身体一直没有好过的94岁高龄老人,但活力十足,不甘寂寞的搭讪坐在同一张板凳的陌生路人。路人不堪其扰,冷言打击老人后,”而那个陌生人也在自己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在自己很长很长的憾事清单上,又添加了一项。“

  又一幕上帝的出场"那个陌生人并没有把手收回去,他在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启发他该说什么话。如果他就这样放弃了斯维尼,他自己也会失去活下云的愿望。

  他的祈祷得到了回应。他没有开口说话,脸上就洋溢着幸福感,他知道他所要说的话,肯定是正确的,肯定是管用的,起码,他会消除新增加的那个遗憾。"有的时候,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偶遇一个陌生人,搭讪并不一定受到你的欢迎,但我们却可以祷告后回应。这又何妨?

  13《Z先生》:堕落少女与单纯似白纸的准牧师相逢晚的真爱故事。

  14《一年一万美元,容易!》:家族是某一界别的专家级,继承人自然而然就被赋予某种”很有潜力的艺术家“的理想期望。短文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歌唱家家父的光环下,被安排学唱歌。但上帝有时给人不同的恩赐,唱歌老师无需直说出"尼克要想在音乐界里混出名堂,只能到剧场里云当引座员"的真相,在巧妙的设计下,儿子用另一种方式---”甜甜圈生意“为音乐贡献,”他可以继续认为他能成为和他爸爸一样伟大的歌唱家,面他的生意可以避免他云证实这个虚妄的信念。“而且,”他和他的甜甜圈为歌剧作出的贡献,可能超过他爸爸的整整一辈子。。。。等他到了最后的日子发现了真相,他的成就其实也已经很大了“。

  15《钱说了算》:富的流油的老人的遗产留给了小护士,打工仔与小护士偶遇,相知,相交,克服巨额遗产带来的猜忌,然后,当然就是在一起了。。。。。

  16《骗子》:一个被评为画写实风景画的俗人,一个被视为天才艺术抽象画的画家,现实喜欢开玩笑,专家的评价与售画收入的不相符,令两个画家家庭加添了挣扎与矛盾。这跟时下电影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情况不是一样吗?有时为周边的眼光和评价,你可能会付出你毕生最为珍贵的努力或作品作为谎言交换,你愿意吗?故事中的两人在最后发现努力的无价之宝,“第一次感觉自己多么高大 。”

  《众生安眠》读后感(七):库特.冯内古特:“没有国家的人”

  邱华栋

  “黑色幽默”这个东西

  库特.冯内古特是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小说家。他一直被称为是“黑色幽默”派作家,我们且不管他身上被贴了什么标签,如果单凭打量小说艺术的眼光来看他,就会发现,他的小说对美国20世纪小说的发展贡献很大。具体说来,就是他能将科幻小说的外部特征混合了荒诞派戏剧和小说的元素,又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底色,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黑色幽默”的小说风格,来批判和讽刺他所经历的20世纪的独特历史和美国的社会现实。

  “黑色幽默”这个文学流派是美国文化的产物,虽然可以上溯到法国作家塞利纳那里,但是,它是小说创新的潮流在“二战”之后转移到美国的新发展。1965年,美国小说家弗里德曼编选了一册《黑色幽默小说选》,收入了12个作家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约瑟夫.海勒、库特.冯内古特、唐纳德.巴塞尔姆、约翰.巴斯、托马斯.品钦和纳博科夫等人。于是,“黑色幽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或者说作家群体,在1960年代获得了认定和重视。尤其是上述作家,全都是美国20世纪后50年出现的最优秀的小说家,因此,这个文学群体的影响就十分巨大。所谓的“黑色幽默”,自然和黄色幽默、白色幽默、红色幽默不一样,“黑色”在一般情况下是死亡、沉闷、绝望和痛苦的象征,但是,和“幽默”这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一种怪诞和滑稽的美学风格。这些作家自己很多都不承认自己是“黑色幽默”作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有着相似的质地。而且,“黑色幽默”作家似乎都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小人物,都有被异化的表现,都是反英雄,而且都是人性被扭曲和举止怪诞不可理喻、使得你很同情的家伙。实际上,这些作家之所以能写出“黑色幽默”风格,我想还是和他们自身的经历、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观有关。出现了什么样风格的小说,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有社会的原因的。后来,这个群体的一些作家又被贴上了“后现代派”的标签,继续发挥着他们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1961年,小说家约瑟夫.海勒(1923――1999)、库特.冯内古特各自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夜妈妈》,两部小说的题材都和“二战”有关系,他们两位也都参加了美国军队,上过前线。这两部小说在1961年的问世,揭开了美国文学新的一页。《第二十二条军规》至今都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在出版之后获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到今天,每年都在再版,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而且,“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成了一条美国成语。你要是查阅《韦伯斯特大词典》,是这么解释这个条目的:“一种困境,其惟一的解决方法又受阻于困境自身的条件。”它的意思在小说里很简单: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如果你能证明你有精神病,那么你就可以不用继续作战飞行了,但是,假如你证明了你有精神病,那么又说明你是正常的,你就要必须继续参加战斗,继续飞行。这条悖论使人生的滑稽和荒诞呈现得十分突出。虽然小说带有反战的含义,“第二十二条军规”却不仅仅是一部反战小说,而是一部描绘了20世纪人类基本状况的小说,从此,它将美国文学带入到一个新的境地。约瑟夫.海勒后来又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像《出了毛病》(1974)是写一个公司经理阴郁而糟糕的日常生活,他发现,他所在的中产阶级家庭和他所处的社会本身都“出了毛病”。但是,这部小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它更像是一首低沉而阴郁的叙事曲。他的长篇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则把目光转向了美国政坛,通过一个和美国上层政坛有交往的教授的生活,展现了政治和金钱、知识结合起来的美国现实,映照出美国上层知识分子和政客的空虚和堕落。他还写了长篇小说《上帝知道》(1984),取材于《圣经》故事,讲述了古代以色列大卫王晚年的生活;长篇小说《画这个》(1988)则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为主角,描绘了西方文明源头的人的精神状态,对他们进行了重新审视。1994年,他还出版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续作《最后一幕》,描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角尤索林后来经商的情况。他广泛地和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交往,由此展现了宏阔、丰富的美国现实。但是,作品所达到的深度、广度还是社会影响力,这些小说没有一部能够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相比的。

  库特.冯内尼特一生一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和两部自传体小说,还有几本随笔集。他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是《自动钢琴》(1952)和《泰坦族的海妖》(1959),这两部小说都很像科幻小说,《自动钢琴》描述的是自动化的钢琴代替了人对钢琴的演奏,讽刺了“二战”之后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人工和小手工业的社会现实,将人的价值不断贬低的可能性呈现出来,忧心忡忡地警示我们,未来不见得是美妙的。《泰坦族的海妖》采用了科幻小说的外在模式,描绘人类对遥远的星空不断进行热情的探索,但是,对近在咫尺的人类自身却没有一点兴趣,对待人类的冷漠和对地外世界的热情之间的对比十分鲜明。不过,由于情节上都太像科幻小说了,在题材上又比较边缘,作者的冷嘲热讽插科打诨没有正形,所以没有引起美国读者的注意,大家还以为是一个新的科幻小说家诞生了呢。

  而小说《夜母亲》的出版,使人们改变了对库特.冯内尼特的看法。尽管《夜母亲》的影响低于《第二十二条军规》,可是,人们还是看出了这两个作家之间的联系。《夜母亲》是他的第三部小说。这部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出版于一年的小说使美国读者开始认为他是一个严肃的作家,而不再是一个写科幻小说的家伙了。库特.冯内古特的《夜母亲》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个成功打入德国纳粹政权内部的美军间谍的故事。他以反对犹太人的公开身份,通过电台的谈话来传送获取的重要军事情报。最终,这个为国家贡献巨大的间谍,在战后因为当年的公开反对犹太人的言论和身份而被关进了监狱,成为了战争和政治的牺牲品,最后,不得不在监狱里自杀了事。小说将人的荒诞处境呈现给我们,表达了存在的荒谬和两难。这就是“黑色幽默”所达到的效果。

  科幻小说的糖衣外壳

  库特.冯内尼特的大部分小说都有一个科幻小说的糖衣和外壳,他代表作、长篇小说《猫的摇篮》出版于1963年,这是一部主题严肃的“黑色幽默”小说。这本书的出版,使他一下子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小说家。要知道,在1960年代,从大学校园开始,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社会动荡和生活观念的革命,此书的出版是恰逢其时。这是一本讽喻美国以及人类自身无限信赖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作品,展现了科学正在被国家和政府利用的现实,并揭示了科学为毁灭人类自身的战争服务的真相。在美国,刚刚经过了“麦卡锡时代”的保守思想的禁锢与洗礼,这本书的出版获得了思想解放的大学生们的欢迎。它以杰出的艺术构思和幽默的文学表达、以十分锐利思想,带给了1960年代激进思变的美国年轻人以深刻启迪。

  《猫的摇篮》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作家打算写一本书,描述1945年8月6日原子弹第一次使用到人类自己头上的那一天重要人物都在干什么,于是,他开始进行采访调查。小说的叙述者、作家“我”首先想对原子弹之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科学家霍尼克尔博士进行采访。但是,他发现这时霍尼克尔博士已经死了,留下了三个孩子,大女儿安吉拉、大儿子弗兰克,和聪明的侏儒、小儿子牛顿。作家“我”来到了一家戒备森严的通用锻铸公司,对曾和霍尼克尔生前一起工作的同事进行采访。从主管布里德博士那里,“我”知道了原子弹之父霍尼克尔博士生前研究的最后一个课题,是军方要他发明一种把烂泥变成固体冰块的方法。这种东西十分神奇,只要一小点儿,就可以把沼泽、溪流和烂泥地统统变成坚硬的固体的,变成可以通过的平原,从而成为军队顺利行军打仗的保证。布里德博士并不知道,实际上,霍尼克尔生前已经发明出了这种东西,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X—9,但就是在实验X—9的功能时,霍尼克尔不小心把自己也变成了冰块儿。这就是博士的真正死因。接着,叙述人、作家“我”又采访了博士的三个孩子,试图了解原子弹之父的一些真实生活,但是,除了他知道了霍尼克尔从来不读书、对人类这样的生物没有任何兴趣以外,却没有得到别的信息。而科学家的大儿子弗兰克也因为和犯罪集团有牵连,神秘地消失了。接着,鬼使神差,作家“我”被一家杂志派往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岛国圣洛伦佐,去采访在那里建立了一家慈善医院的一个美国富翁。结果,“我”在飞往那里的飞机上,遇到了前往那里参加哥哥弗兰克的婚礼的妹妹安吉拉和侏儒弟弟牛顿。他们一起到了那个岛国,发现,这个岛国被一个叫“老爹”的家伙独裁统治了多年,同时,“老爹”还在追捕一个反对他的宗教组织博克侬教的教主博克侬,准备按照岛国的刑罚,将这个家伙用钩子钩死,而聪明的大哥弗兰克现在竟然是岛国的独裁总统“老爹”喜欢的陆军上将和科学部部长。

  在岛国中,“我”悄悄地观察留心所有的细节,逐步地发现了秘密所在。原来,霍尼克尔发明出X—9的时候,正好带着三个孩子在科德角的别墅渡假,在那里,他实验了一下自己的发明,结果一不小心把自己和一只狗都变成了僵硬的尸体和冰块。X—9的威力就在于,它可以将任何液体都变成冰块。外出游玩的孩子们回来后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处理了现场,把剩下的的X—9分成了三份,一人一份,放到了保温桶中保存起来。于是,这种比原子弹还要可怕的东西就这样被科学家的三个孩子随身携带着到处乱跑。在圣洛伦佐国,弗兰克正是把这个比原子弹还要可怕的东西献给了独裁者“老爹”,给自己换来了上将和部长的身份。眼下,他负责整个岛国的科学发展和军队建设规划。有一天,“老爹”忽然病了,想把总统的位子交给弗兰克,可是,弗兰克不愿意干,他认为自己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转而推荐作家“我”来当。“我”一开始很犹豫,可是后来,又决定试一试。毕竟,在岛国当个总统也是非常诱人的事情。弗兰克和“我”就商定,要在一次观看演习的活动中正式宣布移交总统的权力。正在这个时候,“老爹”因为误食了X—9死亡——他以为这是长生不老的药呢,把自己一下子变成了冰块。在这场准备给“我”加冕的仪式上,一架出了故障的飞机撞到了观礼台上,“老爹”的尸体不慎掉进了大海,大海在瞬间也变成了冰块。接着,整个地球都变化了,所有的液体都变成了冰块,只有一股龙卷风盘旋在几个幸存者的头顶。一出令人恐怖的滑稽戏终于结束了,人类重新进入到了洪荒时代,大地上,只剩下了“我”、弗兰克和侏儒牛顿兄弟,以教主博克侬等少数几个人,不知道如何面对荒芜的未来。

  小说的题目“猫的摇篮”,指的是我们少年时代玩的那种翻绳的游戏。小时侯,大人总是用两只手绷着绳子,翻给我们各种形状,其中一个是“猫的摇篮”的形状,可是,里面既没有猫,也没有摇篮,是一片空无。在这部小说里,“猫的摇篮”成为了一切骗人把戏和空无的总象征,象征着那些许诺了人类未来美好前景的诺言和科学技术神话,其实都有真和假、好和坏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对眼下我们不遗余地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和资源迅速地被消耗的现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这部小说的构思很奇巧,以科幻小说的外形包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内核。小说的形式感非常强,用加了小标题的127个片段的式样,结构成了一部简短而有趣的作品,内部结构精巧。库特.冯内尼特非常喜欢用片段和拼贴的形式来结构作品,他认为,世界再也不是整体的一块了,到处都是支离破碎的,因此必须用这种形式去表现。这一点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观点有些相似。小说的主题是对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有可能导致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损害的警示,得趣味横生,幽默异常,读起来是饶有兴味的。直到今天,这本书在美国不断地被再版,成为常销书。

  库特.冯内尼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出版于1965年,小说的开头开宗明义:“在这个关于人的故事里,主要角色是一笔钱;这和在关于蜜蜂的故事里,主要的角色按理总是一滩蜂蜜一样。”小说的主角是美国一家基金会的主席埃利奥特,他掌管着经过了几代人的原始积累和巧取豪夺的家族企业所赚取的大笔资金。但是,自从埃利奥特当上了家族基金会的主席开始,他就决定,要将这些带着罪恶和鲜血的金钱散布出去,他去和社会底层的人为伍,把金钱用于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警察暴行等等,但是,大家把他当作疯子,认为他得了精神病了,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他像是美国20世纪的一个堂吉诃德那样顽强、坚韧地和崇拜金钱的社会作战。

  长篇小说《第五号屠宰场》(1969)是库特.冯内古特的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18岁的时候,库特.冯内古特进入到康乃尔大学学习生物,两年之后正值二战决战的最后时期,他参加了美国军队,但是不久就成了德军的俘虏,被关在德累斯顿的一个战俘营里。1945年2月13日,一千多架美军的飞机对德累斯顿进行疯狂轰炸,库特.冯内古特为了躲避自家的飞机投下的炸弹,进入到一家屠宰场的地下冷库,才幸免遇难。这段经历是促成他写出了充满荒诞感和黑色幽默感的作品的真正动因。你想想看,一个美军俘虏躲在冷库里,四周都是被屠宰过的牲畜肉,头顶则是自己人的飞机在扔炸弹,他险些被他们的炸弹炸死,这有多么的荒诞和滑稽!美军轰炸德累斯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是非常残酷的,因为这座城市是德军主要的军火生产地,因此,当美军成功在欧洲大陆登陆作战之后,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就成了盟军控制了制空权的象征。最后,这场轰炸导致13万以上的市民死亡,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几乎被毁灭了。躲在冷库里没有被自己人的炸弹炸死的走出地面,库特.冯内古特恍惚间觉得自己来到了月球的表面,因为整个城市全部被毁灭了。多年以后,他终于根据这段经历写出了《第五号屠宰场》。小说基本上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主线,描绘一个叫比利的人当年躲避开自己人的飞机轰炸而幸存下来,他安全回到了美国,成了一个配眼镜的技术匠人,辛苦谋生,不久,娶了一个富人的丑女儿做老婆,安心过自己平常的日子。但是,战争记忆的残酷影像总是尾随着他,到了1960年代,他的儿子又被送到了越南前线参加战斗。1966年的一天,他被从太阳系外的星球飞来的特拉法马多利亚人的飞碟给劫持了,然后,他被带到了那个星球上的动物园里,作为地球动物被展览。当特拉法马多利亚人听了比利讲述自己曾经经过的战争经历和纳粹大屠杀、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些事件之后,都惊叹:“地球人是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

  《第五号屠宰场》在黑色幽默和滑稽荒诞的营造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小说的叙述语调和时间有些颠三倒四,主人公比利似乎丧失了时间的线性感觉,他在自己所经历的任何时间段出现,但是,除了比利记着他所经历的德累斯顿大轰炸的记忆之外,其他的任何记忆都是混乱不堪的,他简直是在时间里自由地穿梭着生活,从而将时间打通,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主人公比利的经历连接起来,对美国当时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呈现。小说利用一部分科学幻想的材料,用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二战”和1960年代美国越战,既是一部反战小说,又是一部描绘荒诞人生的小说,

  库特.冯内古特的第七部长篇小说是《冠军早餐》(1973),继续着他的独特探索。小说有着一系列插图,都是他自己画的,小主角是一个科幻小说作家,他生活在美国,但是这个国家有很多他不能理解的事情。他靠给人人安装铝合金门窗谋生,业余时间喜欢写科幻小说到处邮寄。后来,他认识了一个汽车经销商胡佛,胡佛喜欢他的小说,不过,后来胡佛发疯了,打伤了自己的情妇,还咬掉了科幻小说家的手指。最后,这个科幻小说家从他自己所经历的一系列怪诞荒唐、难以理喻的事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是有精神病的。最后,他通过对人的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成了著名的医学专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整部小说的叙述风格依旧东拉西扯、指东打西,看上去似乎没有章法,故事情节完全是散乱的,就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这个怪诞和混乱的世界,但是逻辑清楚,主题明确。

  库特.冯内古特的第八部长篇小说《滑稽戏,又名不再孤独》(1976)从形式上看似乎完全没有内部稳定的结构,他是信马由缰,想到哪里、思绪到了哪里,就写到哪里。但是,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仍旧是美国1970年代的社会风貌。在库特.冯内古特的眼睛里、在他的笔下,社会场景和面貌都变形了,他夸张地将美国当代生活的丰富、复杂和荒诞表现得十分可笑和怪诞。他的第九部长篇小说《囚鸟》(1979)则以一个老犯人的自述来结构作品,将他一生三进监狱的历史,混合了美国20世纪的很多历史事件,比如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1938年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以及1960年代的美国性解放等等,库特.冯内古特以一个老人如何经历这些事件,然后不断地被历史事件所伤害的阅历,来说明了个体生命在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的无能为力,同时,继续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冷嘲热讽和指桑骂槐。

  库特.冯内古特有着独特的文学观,他认为,小说可以不要有开端、结尾、中心、情节这些老套套,也不需要有故事、道德、寓言和象征这些东西。他认为,眼前的世界是混乱的,是无可救药和无法理解的,因此,他的武器就是讽刺和幽默。因此,他的后期小说大部分都在实践他的这个文学理念,变得更加极端和突出。比如,他的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棕榈树星期天》(1981)、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小说《神枪手迪克》(1982)、有着幻想色彩的小说《加拉坡格斯岛》(1985)等等,都带有这些特征。他还有一部长篇小说《蓝胡子》值得重视,小说出版于1987年,和童话《蓝胡子》没有互文和戏仿的关系,只是有一点希望读者引发某种联想的意思。小说有一个副题,叫做“拉伯.卡拉贝金的自传”,他借助自传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已经71岁的画家的生活。这个画家和作者是某种分身的关系,他希望自己的秘密被永远锁在储存马铃薯的仓库里。但是,一天,一个寡妇闯入了他的生活,于是,他1916到1988年的生活经历被揭开了。小说的风格还是片段和零碎叙述,以联想和东拉西扯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亚美尼亚主人公经过了土耳其的种族屠杀后在美国顽强生存下来的故事。关于20世纪土耳其屠杀曾经亚美尼亚人的历史问题,一直是土耳其当代社会和政权要面临的一个难题。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帕穆克,这些年就因为批判了那些否认这个历史问题的人,而遭到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仇视,他们起诉他,甚至威胁要杀害他。库特.冯内古特的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亚美尼亚人问题”的一个文学回响。

  预警毒气的金丝鸟

  1950年之后,库特.冯内古特就成为了职业作家,1960年代他开始在一些大学任教,197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进入1990年代之后,库特.冯内古特的创作力没有丝毫减退。长篇小说《欺骗》(1990)、《时震》(1997),《上帝保佑你,科沃其安大夫》(2000)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长篇小说《时震》依旧很精彩,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实在令人发笑:2001年2月13日下午,宇宙自己忽然厌倦了无休止的膨胀和延续大爆炸后的扩张,她决定自我调整,于是,时间和空间立即出现了问题,宇宙开始收缩,时光也倒退到了1999年2月17号。因此,所有的人都要将自己刚刚度过的岁月重新再来一遍,大家连同小说的主人公,一起去经历了这个时代令人哭笑不得的生活。从文体上看,库特.冯内尼特把自传和科幻小说混合起来,很难分清楚两者之间的界限,他尖刻地讽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混乱和拜金主义。在小说中,继续出现了库特.冯内古特的化身——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小说里插入了不少这个作者虚构的小说家的小说片段,插科打诨地讽刺和挖苦的,都是当代美国乃至人类社会的通病。小说中的时间也不断地来回穿梭,像弹力猴皮筋一样,作者带领我们在时空中自由往还。

  库特.冯内尼特还写有短篇小说集《欢迎你来到猴房》(1968),小说集里的不少小说都有着科幻小说的外形,但是却包含着他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讽刺。除了短篇小说,他还写过几个剧本,但是影响远低于他的小说。在如何对待美国社会现实,他显示了激烈的批判态度,称得上是一个左翼思想家。比如,2005年,他出版的杂文随笔集《没有国家的人》对美国进行了极端的讽刺挖苦。不过,我想,美国正是依靠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不断批判,才不断地获得了修正自我的机会,从而成为世界强国。那些害怕被批评的政府和当权者,总是虚弱的。我猜测,他自称是“没有国家的人”可能和他的德裔身份有点关系。这个随笔集里洋溢着他关心社会和当下政治的热情,尤其是他对9.11之后美国的政策走向和全球战略都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显示了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信念与独立人格。在他去世之后,出版商整理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遗作集《众生安眠》(2008)和《看这儿,照相啦!》(2009),依旧获得了读者的欢迎。

  库特.冯内古特的小说大部分篇幅都不大,文法自由,章节和句子都很短小,非常幽默,有爆发力。他的小说看上去的确没有他所说的“开头、结尾、情节、寓言、故事”等等,只是一团乱麻和散乱的珠子,而且,小说的内部时间也经常是混乱的,不是按照顺时方向叙述,但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会将他的小说中复杂的情节和多层次的线索理清楚。他的小说讽刺的意味非常浓厚,有一些悲观的调子,但似乎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因为他确信人性中还有一些美好的品质,正是他的这个确信,导致他不断地发出夸张、惊奇、怪诞、滑稽和幽默的笑声来。他不断地提醒我们,世界虽然不像政客向选民许诺的那样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但是还有希望存在,还可能有救。不过,他的小说虽然触及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很多重大主题,但是,我感觉他有些浮光掠影,有些打滑了,而且,他的幽默和滑稽嘲讽的方式属于绕道走,在力度上和深度上要小很多,不如那些正面描绘社会问题的小说那样有力度。

  库特.冯内古特认为,作家应该向人类发出危险警告,就像矿工带下煤矿矿井的金丝雀能够预警矿坑里的毒气那样。今天来看已经去世的库特.冯内古特,他的文学地位不仅很稳固,而且还有所上升。他小说的主题非常深广,涉及到了战争的残酷、科学灾难、反种族歧视和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反抗等,以戏谑和幽默的方式来呈现他的批判,让我们在笑声中不禁又开始了深思。所以,阅读他的小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为他以的小说里充满了“黑色幽默”这种东西,让你总是想发笑。而他揶揄和讽刺的对象,就是人类自己。每个读者都在他这种对人类自身的幽默滑稽的批判当中,了解到了我们另外的一种可怕的处境与命运。

  库特.冯内古特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不仅他的小说写得很幽默,据说,他在送给一些读者的书上签名,在名字字母的中间都要画上一个“米”字符号,使读者大惑不解。对此,他解释说,“这是我的肛门的符号,我把我的肛门画在里面了。”像这样一个毫不拘束、想象力奇特的作家,一个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都充满了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的作家,我们应该好好地读一读他。

  《众生安眠》读后感(八):跟冯内古特学当记者

  “我开始在他手下干的时候,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不仅貌似已经失去对圣诞的尊重,对政府、婚姻、商业、爱国主义等机构和体制都一概不感兴趣。如果说他还有理想有原则,我倒是听他经常提起——

  导语要精练,拼写要准确,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

  冯内古特的早期作品集《众生安眠》,有一篇名为“众生安眠”的同名主打小说。初露峥嵘的黑色幽默大师在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里,塑造了一位尖酸刻薄、愤世嫉俗又手脚麻利的老报人形象。这个名叫弗雷德·哈克尔曼的本地新闻版主编(相当于区域或者都市新闻中心部门主任),经过冯内古特尚显青涩笔法的勾勒,秘密策划了一起轰动圣诞节的爆炸性社会新闻,从而保证了报纸的畅销。这种“浮华造作”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新闻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然而,主人翁弗雷德训斥下属时不经意间展露出的新闻文本操作技法,手段极其高明、精辟,值得引以为鉴。

  例如,开门见山的,弗雷德得力干将(应该相当于报社首席或者杂志主笔)便总结出了他工作中的三点基本原则:导语精炼,书写准确,以及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敏锐。

  翻开任何一本新闻写作教材,都不惜篇幅反复强调,推敲出一句高度精练的导语,对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佛山日报》甚至明文规定,除却电头、标点符号,一条导语的字数坚决不能超过80个字。在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仍能坚持这一朴素的新闻写作原理,异常难能可贵。而“拼写准确”这一要求,也就是告诫新闻工作者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不能有错别字。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在这两个问题上,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惺惺相惜,百喙如一。

  对于第三条,“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的观点,我们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分为二的看待。弗雷德的这句话,涉及对他手下两方面能力的期待。一是“迅速”,这代表着一个记者的机警、敏锐,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及时捕捉新闻热点的素质,当然要举双手赞成。至于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我们则要用审慎的眼光看待。

  这一说法,很容易让人们想起新闻业那句广为流传的行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最先出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之口,原意并非是给新闻下定义,而是戴纳试图告诉初学者什么样的新闻才是报纸需要的。很显然,“人咬狗”事件中的当事“人”,当然会被弗雷德归为“愚蠢人类”的一员,因为“狗咬人”是狗的天性使然,而经过文明教化的人去咬狗则是罕见的、反常的。所以,“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报道要迅速”可以被视为这位合众国社区报社会新闻负责人挑选新闻的依据,抑或干脆就是他心目中“好新闻”的模样。

  不过,他眼中的这一“新闻价值”标准有待商榷。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里分析,对待“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准则不能全盘否定。“从积极方面讲,它反映了新闻采访、新闻选择有一个具体要求,反常的事情确实比正常的事情更能吸引受众。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新闻学概论》310P)

  李贻伟书记造访《FS日报》时,曾用生动的语言指出:“正是因为对土地的赞赏,鲜花才能开得如此漂亮。”他勉励新闻工作者,要热爱FS,弘扬正能量,而不是只是盯着社会的阴暗面“扒粪”。这,正是对弗雷德新闻观消极层面的有力回应。也应和了李良荣最后的结论: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要吸取它积极的一面,而防止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学习弗雷德对“反常”事件的偏执追求,而千万谨记避免落入某友报那种单纯猎奇爆眼球的窠臼。

  弗雷德这一有血有肉人物形象出自冯内古特之手,浸淫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圈多年的大作家,二战后曾当过记者,深谙新闻写作之道。随着“众生安眠”的情节继续往下发展,冯大师又用新闻教学中通用的“作品点评”之法,为读者上了新闻采访写作生动的一课。

  也是圣诞节前夕,这家社区报的一名女编辑向弗雷德提交了一篇漏洞百出的报道,最让人抓狂的是开头的导语:“一个男人撞上一辆货物列车,走了。”

  14个字的一段话,传递出的信息有“男人”、“撞上列车”、“走了”。一目了然,新闻的5W要素是不齐全的,时间何时?地点在哪?至于“谁,怎么样”的事件描述,也不够豁然开朗。

  于是,这位女编辑遭到了刻薄男弗雷德的吐槽:“你这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说,他和货车产生了一点误会,然后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呵呵地笑一笑,就爱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了?”

  从字面意思理解,看到这段话后一般人们大致可以猜测出这篇报道很有可能是在说,一辆货车出了车祸,撞死了一个男的。这位女编辑想表达的,其实也是这样的意思,她回应自己的顶头上司说:“不是,他死了……”然而,新闻报道就是新闻报道,他是“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的一种文体,决不能有“有可能”这样的歧义存在。怎么能让读者去猜测你的意思呢,从报纸上看到的东西必须是确凿无疑的。

  包括到底是被火车头、泥头车还是58节满载的货车接连碾过压死,是在马路牙子上当场死亡,还是抢救途中死于救护车、急救室,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些信息也要清晰无误的传递。

  喋喋不休的弗雷德对女记者穷追不舍:“如果是死了,就直接说他死了,你怎么说他走了?他走到天上去了吗?他是走着到那里去吗?”

  冯内古特借他小说男主角之口,把他对新闻的严谨态度淋漓呈现。行文至此,弗雷德的高标准、严要求想必会引起一些值班主任、编委的共鸣,做报纸就应该有这样的较真精神。如果说这些规范过于苛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坦白”直接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

  不得不佩服美利坚的同行能把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发挥到如此境界,这一崇高目标,引出了冯内古特在这本书中泄露给我们的最后一条“三昧真经”。那就是,信源一定要可靠——“你的报道表达的意思是你知道。记者有没有说他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那个人已经到天堂?还是走着去天堂?你有没有和那个人的神甫确认一下,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机会进入天堂?”

  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假如你在新闻报道中写到一个男人被车撞了之后,“走了”。那么你就有义务解释清楚他是站起来“继续散步式”的走开,还是“走着进入了天堂”。而且你不能排除这个人作恶多端,也有下地狱的可能。为了考证这方面的精确事实,与其调查他生平善行与劣迹的比例,倒不如直接采访他的神甫来的直接。就像询问病友病情,没有人比找主治医师更清楚,咨询一个人死后“下地狱”还是“上天堂”的事宜,当然是他的神甫最最权威。在这里,弗雷德要求他们的员工在涉及信源的问题上,一定要追本溯源。

  近日,南方报业采访李嘉诚的新闻引来万众瞩目,在报道中记者极尽所能,接触了大量的与受访者相知相熟的人群。但是,仍被一些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采访到李嘉诚的业内人士斥责为,这些人都是李的拥趸,“信源过于单一”。由此可见,对“事实信念”的无限性追逐,已经超越了国界线。

  此文可见,冯内古特实在是做新闻的高手,这也不难理解他日后能成长为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高山仰止的巨人。众所周知,大神海明威也有过战地记者的可贵经历,最近还出了上下两册的《海明威新闻集》,可以当做新闻写作教材来用了。新闻学者研究发现,他自成一派的“简洁凝练”语言风格,便来自于新闻记者训练。在所有记者出身的文豪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马尔克斯,很少有作家像他这样,在成为著名作家之后,仍然对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一往情深。

  反观国内某位小说写得不咋滴的杂志主编,反倒对新闻行当态度傲慢。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偶像,可是一丁点也没轻看记者的意思。

  《众生安眠》读后感(九):《珍妮》 爱情的防腐措施

  摘录:

  [一个人要是长期接触爱还不能对爱产生免疫,那么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有长期被爱屠杀的危险。]

  [一个男人会在蜜月刚结束的时候针对他的妻子产生最疯狂的幻想。这时,这个男人会残精竭虑地印证他所娶的人到底是谁,都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请你好好看看我这个不完美的人,上帝曾经把我带到你的面前让你爱,请你尽量喜欢我曾经的样子,以及现在按上帝的意志变成了的样子。亲爱的,还请你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重新回到不完美的人群中。”]

  读书笔记:

  一个天才科学家,在蜜月后抛下妻子,和另一个“女人”珍妮周游世界去了。

  这个女人,是一台电冰箱。只是长得并不电冰箱。

  这个女人,会说话,会动作,会跳舞,会取悦众人。

  只是,珍妮说的话,都是被遗弃在家的那个女人南希曾经说过的话。一字不差。

  科学家,把对南希的爱,通过自己的一手打造,全部转移到电冰箱珍妮身上。

  珍妮是完美升级版的南希。

  她能只说他想听的话,只做你想让他做的事,一切随他所欲,完美无缺。

  除了,偶尔要给她充电。

  爱情,大部分时候是极度自私的。

  两厢情愿,更多时候是一厢情愿地打造出一个两个人世界。

  这个世界,最好是,时间不会流逝,世事不会变幻,没有第三个人参与,没有生活俗事干扰。

  你和我,最好也不要变化,不要有多巴胺消退之后,对方的可爱变成可恨。不要有神秘面纱揭开后,好奇变成不耐。

  爱情,最好是静止不动的。在缺点还是优点的时候,在多巴胺达到峰值的时候,在你眼中还容得下一个人的时候。停下来吧。

  时间,当然是不近人情的。它把爱情酝酿至完美,然后在你反应不及的时候,又让爱情走向腐烂。

  没有哪两个人来得及把爱情保鲜,或做防腐措施。

  除了,在一个人的幻想,在一个人的回忆里。

  当然,也有长久维持的关系。只不过,我们不叫它爱情。

  我们称之为,亲情。

  故事的最后,南希的死,粉碎了科学家为他俩的爱情做的防腐措施,就像封存千年的古墓一被打开,所有栩栩如生的完美一接触到空气,瞬间氧化,色彩凋零,尖锐的骨头刺穿破了完美,让腐臭蔓延开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