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崩溃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崩溃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5:4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崩溃经典读后感10篇

  《大崩溃》是一本由都梁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6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崩溃》读后感(一):都梁:抗战神剧遮蔽了历史

  都梁:抗战神剧遮蔽了历史

  都梁一直是一个“神秘”的人。根据原创小说《亮剑》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最近5年内被反复播放3000余次时,他本人却从未公开露过面。近日他的又一力作《大崩溃》出版。都梁本人在北京大学首次亮相,讲述了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之战。

  抗战剧拒绝“妖魔化”

  从《亮剑》、《我是太阳》到《狼烟北平》,都梁的几部战争题材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且收视率不俗。《大崩溃》也有拍摄计划,仍由都梁自任编剧。他强调,对抗日战争的描写坚决拒绝“妖魔化”。

  近来抗战题材俨然成为电视剧的热门,不仅横店影视城有几十个剧组同时“打鬼子”,演“鬼子”的群众演员也要一天死好多次,抗战剧正向着情节荒唐的“神剧”发展。对编剧一贯严谨的都梁对此十分不满:“一根绣花针、一包蒙汗药就可以打败强敌?那还要八年抗战干什么!这样的作品占用了播出的黄金时段,拿民族血泪历史取乐,把抗战宣传引入了邪路。”

  都梁认为导演应该对这些“神剧”负责。“导演第一要懂历史,第二要提前做功课不然就会出现大量穿帮。”都梁说,“如果观众在某部电视剧中发现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兵端着AK47冲锋枪,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机械师不看剧本道具员不懂机械,最后的把关者导演也满不在乎粗制滥造的战争剧就这么出来了。”

  都梁试图对战争中人物灵魂的描写更加多元与真实。他在《大崩溃》中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日本士兵山田圭一——他信仰佛教,讨厌战争,却一直在信仰和现实挣扎。“据我所知,当时的日本人绝大多数是自愿参战的,而且十分残暴。但肯定也有山田圭一这样善良的人,从他身上折射出日军下级军官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另一种状态。” 都梁说,“把抗战妖魔化,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不负责,对民族未来的发展也会留下后患。”

  抗战胜利前的“大崩溃”

  《大崩溃》的历史背景是1944年。穷途末路的日军为了打通中国东北到印度的大陆交通线,从河南中牟县始,经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入侵至贵州独山县。其间,中国军队丢失大小城池126座。豫湘桂之战成为中国军队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遭遇的最大溃败。该书描绘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故事的两条主线,分别是河南农民满堂和史铁柱两兄弟被抓壮丁、最终走上了抗战道路国民党少将蔡继刚及其飞行员兄弟的抗战前线事迹。都梁说:“豫湘桂之战被封存于历史很久。事实上,这场战争改变了‘二战’后的历史,也改变了中国命运。”

  相对于《亮剑》中李云龙的突出形象,都梁在《大崩溃》中采用“以史带人”的写法,更注重战争全景式描写,其次才是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个人命运。佟满堂兄弟的形象在该作中非常突出,但这并非是“刻意选择”,而是“当时士兵的普遍状态”。

  “我认为豫湘桂之战溃败的一个最根本原因,不仅是蒋介石的战略失据,也不单是中原战场空虚问题,而是没有处理好‘国家民众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梁在作品中写道,抗战之初,河南有大批民众去帮日军抬粮食,甚至攻击小股国军。他们对战争时局的认识完全是盲目的。“当时国民政府抓壮丁。在没有文化的农民脑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是‘皇帝’的。他们只有看到亲人和家庭被日军杀害摧残,才会转化为自觉的抗战。”都梁说,在八年抗战中,中国有很多像佟满堂这样的农民。写抗战,这种人物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还原战争真相

  在作品动笔之前,都梁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寻找史料,包括公开的出版物和相关文献采访当年的抗日老兵等,另有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辨别史料真伪

  都梁发现,距离战时陪都重庆不远的贵州独山县,是日军入侵的顶点,也是豫湘桂之战的终点。然而,中日两国对此的史料记载大相径庭日方称“乘胜占领”,中国国民政府则称“独山大捷”。而当地老百姓说,“根本没什么什么独山之战,只是县城被烧了”。都梁研究后发现,是中国军队放弃独山县城后,日军“无血占领”。而日军之所以没有继续深入进攻陪都重庆,是出于战略考量而非战斗力衰减。

  一部严谨的军事小说,不仅需要史实真实,各种细节也必须经得起推敲。都梁说,在我们被影视剧培养出来的印象中,国军军官往往穿着笔挺军服,皮鞋光鉴照人,有空就喝咖啡西餐武器也是精良的美式装备。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除了驻印军之外,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各省地方部队甚至连鞋子都不发,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穿着自己打的草鞋。国军的军装也是三年一换。如此,恐怕和潇洒英挺这样的形容词无缘,而是一支衣衫褴褛、叫花子一样的军队。”

  都梁说:“我想重新梳理抗日战争中一些模棱两可的史观和史实。比如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配合,比如花园口决堤,这些问题的讨论在之前都是政治大于史实。现在过去那么多年,应该客观评论。”

  曾有人建议都梁不要用“大崩溃”这样的词语作为书名。都梁拒绝了:“历史就是历史,绝不会因为你的个人好恶而有所改变。而且,惨痛的历史往往可以使后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大崩溃》读后感(二):从全景框架式的去了解传说中的“国军”!

  本来只是去楼下小书店买本杂志,书店的热心老嬢嬢说,这儿新到了一本书,3天都卖7本了,都梁写嘞,我看小伙子你肯定是个爱学习的人。

  俺为了证明咱也是个爱学习滴人……

  龟速般整整看了1个月。

  慢是有理由滴,咱看个小说,脑中一直在构思所描写的地理位置,交通线路(地理成绩好的优势体现出来咯三),看到描写陌生将军、装备、部队,还要百度一番。要是当年读书是这个学习态度……

  作为忠实国军粉丝的我那看得是热血沸腾,以至于发疯般的下了个红警来打了一盘。

  每个男孩小时候都有当将军的梦想

  必须吐槽那个只会给小朋友洗脑的Government 。总之这么多年的历史教育让人感觉小日本是咱八路军用土枪土炮地雷地道战打跑的。感觉是国军正面战场消极抗日节节败退,咱敌后是风生水起捷报频传。

  它是小说,又好像是史料,只可惜当时中国军队的确实没有蔡继刚般战略天才领袖

  我喜欢这样的战争小说,全景的描写全国的,战区的,大兵团战役,而不是那些民兵大队手枪队长爱情故事

  豫湘桂的战士好样的,淞沪太原武汉的战士都是好样的,那些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烈士前辈是好样的。你们的功绩不会让那些丑恶嘴脸小人所抹去。

  我不知道都梁的这个系列小说会写多少部,会写到多少年的历史。

  我还在期待“第一部完。”的句号后面,是哪些惊心动魄的战役。

  《大崩溃》读后感(三):勇敢之重庆军

  都梁的《大崩溃》叙述了一段大历史,重现震撼人心惨烈战役。作者都梁花三年时间耐心打磨,用尽可能符合真实情况的还原那段历史,前后连缀的全景式事件帮助我们了解抗战中豫湘桂战场的特殊性——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战争,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不同于《亮剑》,以人带史的它让每一个人的历史都非常鲜活,而以史带人的《大崩溃》,告诉我们的是很少有人能够强大到独自改变历史。一寸山河真的是一寸鲜血

  当年蒋介石率领国民政府军在本土作战与远征缅北。同时美国援助国民党抗战用的军用物资,也在国民党的大后方建立空军基地,对日本占领区执行轰炸任务。作为抗战主要力量的国军,不失败的牵制着日军大多数的兵力,可艰难的苦战却也让眼前应当一切服从于抗战的国民政府陷入一场大崩溃。如果打捞那段万般悲苦催人泪下饥荒记忆,那些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的真相就会浮血漂出。1942年,河南遇见了一场大旱与一场大蝗灾,不息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一场大饥荒,被迫禁食的流民们一路向西逃。因为饥饿,他们被剥夺活下去的勇气。当灾民抢粮事件变得愈发炽烈,也暗示底层社会陷入崩溃。而国民政府的救灾虽不是无作为,但克扣的杯水车薪终是救不了急,因为国民政府最关注事情还是征兵与征粮。当天灾渐渐成为人祸,政权也面临崩溃的界点。但不论是饥荒还是战争,最脆弱始终都是那些善良的人们

  饥荒其实也暴露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严重问题。比如军政不一,组织混乱程序繁冗,官员腐败,行事拖延等等。沿着蒋百里的秘诀:“胜也罢,败也罢,只是不要和他讲和”。除非有大的变故,那么不如就这样维持原状的拖着和等待国际的帮助,让日本慢慢的支撑不下去。而日本凭借以战养战的方式,又把诺大的一个国家置身于被倾覆的边缘。《大崩溃》有着三条叙事的主线,一是蔡继恒蔡继刚俩兄弟,二是平民满堂铁柱等人斗争。三是国军将领之间的关系。通过穿插进行的方式,透彻展现朝着彼此一个共同方向发展的故事脉络

  督战官蔡继刚,跟蒋鼎文那些将军比起来,他才是真正的统军人才

  这样一位有着战略思想的军官,却只能被闲置,得不到实权。有心有力杀贼,却无法手持那把刀。他只能随着上级的调令不断的奔赴作战地区。我们也跟着他的身影,进入那些惨烈的战事。尽管他在稳定军心和振奋士气上面成功的做了很多事情,为那些士兵们指出了坚定的方向。可是人微言轻,上面始终重不重视,而是套用局限的战术思想。没有长远目光,选择用煤炉与日本的大锅炉相抗衡,不过是被熔掉了。而且战区的不联合作战,宁愿看着友邻被吞掉,也要保持自我的事例。国民政府的作战计划又只是不顾动态状况的一时之好。于是国民政府因为没有好好的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与部下联系,部下与部下的搭桥,那么饱尝败果也是难免的。而蒋介石与美国的代表史迪威中将的暗下交恶,也让本土作战得不到应有的物质支援。所以陈纳德将军,方先觉等人对于战争的不适无奈,都是何其的相似。想要自由的作战,是多么的不自由。

  村民满堂,铁柱等人因为饥荒也卷入这场战争。刚开始对战争的无所适从,到慢慢磨灭所有的新鲜感。在不同战事的洗礼中,麻木学会了在战争中生存。他们与麻老五有着一头猪的仇,也因为救命之恩消除。因为为了活命,什么都可以抵消,这跟饥荒抢汤恩伯一样。当一切都是为了生存,这也是最悲哀的了。每一次战争都有遍地血肉模糊尸体。而衡阳保卫战那充满腥臭的阵地,也让人心中觉得酸苦。战争毁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也许到最后也会一无所有。而蔡继刚蔡继恒兄弟俩的爱情,是唯一的亮色,或多或少冲淡了一点点那层厚厚的血腥气。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他们是一群勇敢的重庆军。当看到“第一部完”,我们知道都梁手中还有很多的故事,要来讲述这段历史。

  《大崩溃》读后感(四):《大崩溃》大震撼

  一场大战役,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深思和追忆;一部大巨作,带给人们的是那逝去历史的直击和追溯。而此时此刻我们读者又可以有幸在都梁的新作《大崩溃》中一睹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历史画卷

  关于作者都梁,我觉得很多人其实对他都并不陌生。曾经那些个精彩,震撼人心的作品,类似于《亮剑》, 《血色浪漫》, 《狼烟北平》和《荣宝斋》无一不让人记忆犹新。如今手头的《大崩溃》着实给予读者一份刻骨铭心心灵震撼。

  对于这本书作,都梁为我们众位读者奉献上了一场全景式大战略的军事小说。在还原68年前中日生死之战的同时,全书带领着读者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中日两国间的历史和未来。尽管都梁以前的那部《亮剑》同是军事题材之作,但在《大崩溃》中呈现的却是完全创作出完全不同的军事故事。作为大部头的作品,里面保罗了战争,,军事,史实等综合描述。中日豫湘桂会战, 衡阳保卫战在此中皆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读这本书,我们读者的看点不仅仅只是集结在书中战事的描述;读这本书,我们读者的视线其实更可以放远至整个曾经的战争岁月。无比震撼,无比崩溃。战火影响时局,战火遍及整个华夏大地。多元素,全方面,多角度,宽视点的全文构思和布局让本作品悠然显现最为独特而又给力特色所在。于《大崩溃》这部作品中,我们读者很是可疑感受到那份强烈的大震撼。今年来有关于军事题材的作品愈来愈多。而一部出色的作品更是需要有着最为读到的力度给予读者最为深刻的印象。在《大崩溃》中,我们其实已经很是感受到那份来自于本书特有的味道。书中无论是关于战争的描述,又或者是关于人物的介绍,还或者是氛围渲染,亦或者是曾经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们反应等各个方面的把握都是极其细致入微的。尽管书中的时间跨度,战场铺设,场景设置,人物关联等错综复杂。然而我们很是可以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下笔如神般的运筹帷幄。看似形散,实则紧凑;看似复杂,实则深刻-----此中的崩溃表达的不紧紧是战场上的那些个激烈和硝烟弥漫的惊险;此中的崩溃更是在表达着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乃至于世界所遭遇着的历史创伤。后人的你我看这本作品,我们不仅仅关注的是当年战事的凶险,更是关于战后你我关于那段历史过往的深思。如此的惊心动魄,如此的硝烟弥漫,虽未经历过,却在书中情不自禁地感叹那段过往。这便是作者生动传神的笔墨创造出的文字奇迹。

  一部《大崩溃》带领给我们众人的又岂止是大震撼呢!里面饱含着深思,里面更包含着叹息和反省。作为一部大巨作,这本《大崩溃》实则还仅仅只是都梁给予我们读者的开篇之作。相信后续还会有着进一步的深入解说。期待可以早日阅读。

  作为后话而言,我认为此书完结之时,我们或许更可以迎来有一部精彩的荧幕经典篇章。

  《大崩溃》读后感(五):小人物,大战役;小开头,大结局。

  不得不说,最后近100页的衡阳会战,足够精彩,足够悲催,足够豪迈,也足够真实。。。

  都梁——还是熟悉的节奏,熟悉的味道——真实事件中代入虚拟人物,从虚拟人物的角度来描写,能更有代入感,以小说的方法写历史,看来越发成为潮流了。

  书中基本以蔡继刚、蔡继恒两兄弟和佟满堂、史铁柱两兄弟的视角来描写豫中大战和长衡会战,这两大战役。以小人物的视角,来描写大战役,显然代入感显然更强——蒋鼎文、汤恩伯的无能,狠的让人咬牙切齿;方先觉的悲壮、无奈,感的让人痛哭流涕。

  战争的残酷、历史的真实、军人的坦荡、昏官的无能、个人的牵挂。五味杂陈,唏嘘不已。。。

  但是。。。

  1、书中对历史事件客观介绍的插叙太多,太杂,严重破坏阅读流畅性。特别是开头部分,过多的介绍让人抓狂不已。

  2、每每读到精彩的部分,就跳转到别的视角别的战场。

  感觉就差那么一两段就能有个完善的小结,可惜的是,总是中途切换,倒了胃口。(有点类似舌尖2,每每被代入要流口水时,切了视角,来了主流)很不爽!!

  如果全按照最后衡阳会战的描写方式来创作,少些历史情况描述(信息时代,历史资料举手之劳而已),少切镜头,我相信会好看很多,流畅不少,会是不亚于《亮剑》《血色浪漫》两本巅峰之作的作品。

  毕竟这还是本小说,您说是吗?都梁老师。

  《大崩溃》读后感(六):从传奇,到写史,从《亮剑》到《大崩溃》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

  都梁的作品每推出一本,都要间隔数年,每一部都久经打磨,不掺杂一点水分和花活,全是扎扎实实的硬货。今年推出的《大崩溃》也不例外,用作者的话来说,“苦苦挣扎了三年时间,创作了五十多万字,也只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部。这已经要了我半条老命,脑力及体力都严重受损”。而同是军事题材的经典之作《亮剑》,创作过程似乎没有这么“痛苦的难产”。其实,都梁已经说得很明白,是因为《大崩溃》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军事小说的承载能力。对他而言,这是一次必须接受的挑战。

  写作视角: 同是抗日战争,《亮剑》写传奇,《大崩溃》写历史

  《大崩溃》所要展现的,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上最宏大也最残酷的战役——豫湘桂会战。如此广袤的作战区域,众多的参战兵力,包括空军及装甲部队等重型技术兵器的使用,交战双方最高统帅及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排兵布阵,中国政府与同盟国政府及政府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是无法以《亮剑》那种“传奇式人物+故事”的模式来铺就的。在战争背景下,传奇人物是存在的,也更能吸引读者,但是对于真正的历史而言,传奇是特例,普通和平凡才是常态。在战争中,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是孤立的,上到最高统帅,下到底层士兵、一般民众,他们经历的往往不是传奇,而是在长久持续、反复纠缠的战争中的无奈、痛苦、阴忍、决绝。《大崩溃》正是对常态的展现,是对“历史的大多数”的展现,作者最终采取了“全景式”的写作方法,从战略布局到战场厮杀,从政治博弈到士兵突围,每一个细节都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那场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残酷战争。

  人物塑造:《亮剑》以人带史,《大崩溃》以史带人

  从人物塑造上来说,《亮剑》是“以人带史”的,主要是写人物,写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都梁说:“这类手法比较讨巧,也容易被很多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这个人物,他嘴里不干不净,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恣意张扬,快意恩仇,天下事没有他不敢干的,而且干得痛快淋漓。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况且从创作角度上看,几乎书中所以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置的,就是连历史事件都是为他服务的,这样的人物不出彩才怪。”而《大崩溃》主要是写历史,其次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书中的人物命运要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比如督战官蔡继刚,他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的数次重大战役,亲眼目睹了国军的浴血奋斗,也不耻于国民党高层的腐败与无能,但他对于整场战争而言,是无能为力的,是被历史的潮流推着走的。他能在国民党撤退过程中,运用西点军校的先进经验,以极少的兵力歼灭日军的追击部队,也能在衡阳之战失败后,带领少量士兵打巷战,从数万日军驻守的城区悄悄撤离,但他无力改变大局。相对于李云龙的精彩和传奇,蔡继刚的璀璨光芒与整盘大棋的溃败相比,太微不足道了,甚至有些反讽,然而,这就是历史。

  战争描写:《亮剑》是痛快淋漓的敌后游击战,《大崩溃》是硬碰硬的正面胶着战

  从军事小说很重要的内容——战略战术和军事场面的描写上来看,与《亮剑》中痛快淋漓的一边倒式的描写不同,都梁在《大崩溃》中力图去还原正面战场阵地战的残酷和无奈。《亮剑》以描写敌后战场为主,李云龙可以用自己的野路子打法,游击战,麻雀战,各种匪夷所思的反常规战法,将日军的战略部署打成一团浆糊,这是抗日战场的一面;而抗日战场的另一面,是《大崩溃》所描写的正面战场的胶着和对峙,是以集团军为单位的硬碰硬的常规战,是国军尸体一层层垒起来的血肉堡垒,是战争机器绞杀下的尸山血海,其战争规模、残酷程度,以及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考验,都远远超越了《亮剑》。在《大崩溃》中,不管是洛阳保卫战、衡阳之战,还是西南空军基地的飞虎队空战,都梁都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沉重。与这“史笔”相对的,是都梁还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兵形象。不同等级、身份、阅历的人物,都在战争铁轮的滚碾下,被卷入这场二十世纪最具悲剧性的人类战争中。阵地战、突袭战、空战、情报战、巷战……不管是机枪手、投弹兵,还是集团军司令、高层幕僚,每经历一次大战,许多鲜活的面孔便消失了,由此,一副不断展开的波澜诡谲、充满了血色狼烟的战争画卷,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叙事手法:《亮剑》是快意之作,《大崩溃》是厚重之作

  从情节设置来看,《亮剑》以时间线为轴,各主要人物、事件纷纷交叉在一起,情节紧凑而充满戏剧性,对战争的描写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大崩溃》的全景式写法,则偏重于对战场、后方、沦陷区以及国际舞台的分别展现,同一时空,多点开花。《大崩溃》第一部的主角,是以国军督战官蔡继刚,飞行员蔡继恒和普通士兵满堂、铁柱兄弟,三条情节线分头并进,分别从不同侧面来展现这一场大战的细节,最终汇聚在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衡阳之战中。蔡继刚对国军数次战役的冷静观察和充满智慧的战场突围,蔡继恒桀骜不驯的性格及在空战中的彪悍表现,满堂兄弟由对战争的迷茫、躲避到成为坚定的铁血战士,都梁都分别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来一一展现,既照顾到历史的真实发展脉络,又从不同的脉络上凸显出各个主要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同时,借助每一位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串联起都梁对整个大战场不同角落、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深度思考。如借助日军士兵山田圭一的帮助而越狱成功的满堂对人性的思考,飞虎队王牌飞行员蔡继恒击落日军战斗机后,与日军飞行员关于战争的争辩,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战争和人的关系。

  如果说《亮剑》是作者肆意挥洒才气的快意之作,那么《大崩溃》可以说是作者积淀多年的厚重之作。《亮剑》已经成为经典,李云龙、楚云飞等角色已深入人心,而《大崩溃》刚完成第一部,主要人物的命运还未可知。历史将如何左右那些刚从衡阳战场撤离出来的军人们呢?期待都梁接下来的作品。

  《大崩溃》读后感(七):有厚度没深度的大崩溃

  因为我一贯比较懒很少看小说,所以喜欢的作家不是很多。小时候比较喜欢郑渊洁,但是高中以后就不怎么看了,主要还是这个人的作品里私货太多,而且带有了极强的反智主义倾向,以无知不读书为荣,骗骗上小学初中中二的我还是可以的,再大点肯定就没啥子吸引力了。大学后,一直喜欢校园文学,所以小北风,江北第一才子,张韬的书读了又读。一部理工大风流往事我估计读了不下一百多遍,很多抽科打诨跟调戏小姑凉的段子都是从他跟龙飞飞那里学来的。大学生活,第一天讨论高考成绩,第二天骂食堂,第三天骂学习,从第四天起,只有女人了,很多东西,因为有太多的相同点所以才读了又读。不过网络写手的特点就是写的东东太少了我又不喜欢追那种一百好几十十章的打怪练级的玄幻小说,唯一追过一点的还是鬼吹灯,看到09年那会儿实在恶心坏了,最终也没看到最后有没有掘了西藏的大粽子。所以算来算去也就都梁追的比较久了。

  看都梁的小说要比看他的电视剧要晚很多。读高中的时候除了足球灌篮杂志之类的读书不多,不过电视剧追的比较多,尤其高三那年,高考前,帝女花、大长今、武林外传之类的都是那会儿追下来的,尤其二模的时候我还在熬夜看帝女花,挨骂挨打的日子不堪回首~不过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亮剑。应该高考考完语文的晚上我还看了集。说实话,05年正好赶上了抗战胜利60周年,那会儿电视台到处刷屏抗日连续剧,现在还记得有吕梁英雄传,八路军之类的,不过最好的还是应该算亮剑了。亮剑确实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真正能够写出了一种让人叫劲儿的军魂。后来读了大学后,在一个文学院哥们的书桌前蹭读了《血色浪漫》,再后来用文曲星看了血色浪漫、荣宝斋,一点点的走过来。

  对于都梁,就向前面提到的亮剑一样,他的小说一直以来有两种魂,一种是特有的男子英雄主义倾向,比如李云龙、比如徐金戈,从里到外散发着男子汉的气息;但另一方面他又有着对历史对现实的玩世不恭,好比文三、陆中庸,花鸟鱼虫之间方见军国大义。两种性格,让他的作品总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能这也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吧。做过军人,干过教师、公务员、石油勘探员、商人,现在又做了作家。很多时候,他都像极了自己笔下的钟跃民:游戏人生,但是又荡气回肠。

  从亮剑走来,都梁的小说进步最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感。跟兰晓龙不同,都梁对于历史本身总有着很多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大人物,同样还属于无数个小人物。这就决定了都梁非常擅长把大历史与小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让命运的变奏曲变得别有一番滋味。其二就是复线式的叙事,从早期的李云龙单线索的故事变成了双主角,甚至到了狼烟北平的三主角,有英雄,也有狗熊,让读者有所得,也同样有所失,整体而言这些年,都梁的变化是非常成功的,直到最新的作品大崩溃。

  大崩溃可以说是都梁08年荣宝斋后倾权力完成的作品,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绝对是大部头了。在这本书里,能看出都梁在尝试做一种飞跃:彻底把家与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让人们对于战争,尤其对于一场失败的战争,把失败不简简单单归为战场上的因素,同时也是民族命运的一曲哀歌。主角四个人物,两个家庭:一边是国民党督战团成员蔡继刚,飞虎队飞行员蔡继桓;另一边是河南泥腿子满堂、铁柱哥俩大舞台就是那场众所周知的1944年的豫湘桂大溃败。题材很好,写好很难。除了政治因素外,最关键的是如何跳出国军腐败消极抗战的窠臼实在是非常难做到。所以都梁才选取了这两组家庭,四个主人公,用三种视角、国军高层,精英战斗人员,以及底层国军士兵来描绘出这场灾难。想法是好的,不过真正写起来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都梁可以说是一个刻画人物性格生活的天才级作者,非常善于从生活的细节,尤其吃喝日用上娓娓道来,还原故事场景,从而让读者进入情境当中,这点在他的小说中一直都完成的非常出色,但相应的,他对于整体的大历史脉络,战争走向做的一直很一般,不过也不怪他,因为这种战争小说本来就很难做到脉络清晰,环节进口。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很难超越一种范式即一场仗,打完了另一场仗,又回到了打怪刷级的节奏上来,比如说归家就是这种节奏。所以如何合理的利用场景跳跃,让整个故事能够和而不同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都梁才选用了四个人物,利用三条线索来回串联,勾起读者的兴趣。这可能是作者利用了大部头书的特点,讲完一段,正好给读者一个休息的时间,方便接下来的阅读。但是问题就是,切换相当生硬,而且很容易让主线被淡化,失去了中心,变成了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碎片性叙事。显然都梁没有很好的解决。

  其次,就是如何把豫湘桂战役讲完,很好地从军事角度解读这场战役的失败。其实,作为一般性的大众读物,这块有无必要确实非常值得怀疑。毕竟一般读者不是军事迷,对于这些内容恐怕并不太感冒,而且如何能够在小说中庸最简单明快的线条勾勒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我认为作者做了一次比较失败的尝试:他选择了主角蔡继刚作为督战团的战术大师,给他开了上帝视角,让他在每场战役面前都先用绝对正确的也是事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一遍,然后再让每个战场每个脑残的国军统帅义无反顾往坑里跳,最后只能感慨,蒋先生为什么不能够知人用人。这种做法读多了很容易让人心理扭曲,明知道答案,明知不可为还要为之,除了傻缺之外找不到下一个词形容我们国军统帅部了,所以这种上帝模式也并不是那么可取。

  最后就是人物刻板效应跟主角光环了。都梁的小说一路走来,基本上男主角都是上面提到的二元性:豪情万丈的战争狂魔+峡谷惆怅的玩世不恭。两种人格,结合最好的就是钟跃民。但是问题来了,千人一面成了作者一个最大的问题。基本上在战场上,作者的主角都是打不死的小强,人人是兰博,情场上也不是快意恩仇,浪漫潇洒,用男子汉气概抱得美人归。从都梁的小说里,很容易看出作者是极强的烂漫主义者,追求洒脱,追求完美的爱情,世界观。所以不仅仅主角的脸谱化明显,也带的女主人公也是一样。基本上他的故事里都是男武女文,男豪放女温柔,一股子小资成人童话的味道。品味很高,但是看多了终究会稍显乏味。除了男主角可能会存在的脾气暴躁,出口成脏外+——因为这也是彰显男主角霸气侧漏的方式之一,基本上主角都是高大全般人物,像极了走西口里的天青,外加主角各种走狗屎运。这点能看出作者文学理论水平基本上还是票友级的,还是脑海中有才子佳人的故事叙事的烙印。所以快意有余,而终显乏味。

  去年的时候,都梁在北大做讲座,因为某些原因,我最后没有去。实际上,我真的非常想见见他,因为我确实还是很欣赏他的。文笔犀利,怪异恩仇,尤其那种游戏人生的思维方式我非常喜欢。唯一的遗憾,就是他的书目前来讲我还没买过正版的。主要我一直执着的认为小说只适合放手机上搁厕所跟开会扯淡时候看,其他的时间捧本小说纯粹耽误工夫。所以这辈子貌似唯一买的正版小说还是四年级买的劫后英雄传了。不过自从爱问百度云和谐之后,找东东越来越难了,哎,等以后长了工资在支持都梁一把吧。

  《大崩溃》读后感(八):明知不能胜的奋战 一曲悲壮雄浑的挽歌

  ◎木木勺

  如果说《亮剑》还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那么《大崩溃》无疑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这一次都梁没有再塑造李云龙式的孤胆英雄,而是讲述了惨痛沉重的豫湘桂大战。

  一九四四年四月,豫湘桂之战中的豫中会战在河南打响,这是一场一开始就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日军精心策划准备,有先进的零式战机、猛烈的炮火和下了重注的坦克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军的窘困。当时驻守的第一战区国军官兵不但毫无精良装备,甚至已经穷的叮当响,不仅领炮弹要清点空炮弹壳,连士兵的鞋子发不起,想改善伙食要趁夜色弄点日军的炮弹壳卖给铁匠换钱。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河南刚刚经历了一九三八年的花园口决堤和一九四二年间的大饥荒,还要被征收“汤粮”,受不守纪律的大兵劫掠。于是很多灾民成了“暴民”,袭击国军部队,抢粮抢枪。小说里的佟满堂和史铁柱一帮农民就用菜刀和粪叉缴了汤恩伯副司令的枪,还抢了两辆吉普车和一个军用电台。

  后来满堂铁柱这对河南农民兄弟在领了日本人给的大米后被国军拉了壮丁,他们满心小算计,时刻想着逃跑。真正上了战场,迫不得已,前有敌人的进攻,后有督战的枪口,既然逃跑死得快不如玩命打。几场仗打下来,没摸过枪的佟满堂很快成了熟练的老兵,史铁柱还成了优秀的机枪手。

  除了满堂铁柱这对大兵兄弟,小说里还有另一对将官兄弟,美国学成归来的督战官蔡继刚和屡建战功的飞行员“鳄鱼”蔡继恒。都梁通过四个主人公的眼睛看这场战争,满堂铁柱看到的是战场上的残酷,战友和长官的死亡,蔡氏兄弟看到的是战略指挥层的犹豫惊惶。

  郑州、许昌、洛阳、长沙、衡阳……机枪、冲锋枪、手枪、刺刀……一场场誓死守卫抵抗,等不来的支援,绝望的苦战,怀赴死之志,打光子弹,动人衷肠,摧人心肝。

  豫湘桂大战历时八个月,国军正面战场大溃退,豫、湘、桂大片国土沦陷,一百四十六座城市被占,损兵达七十万。

  《大崩溃》是为无数勇武慷慨的英魂谱写一曲悲壮雄浑的挽歌。

  我们沉思,战争所带来的,是不是只有胜败和死亡?

  《大崩溃》既有资料式的背景引述,也有小说式的描写叙说,巧妙融合一点不觉生硬。写战争既有场面之恢宏,也有细节之精准,各式武器都能如数家珍,说到诸多历史名人都能形神兼备,涉及大小事件都能来龙去脉一一道来,不愧“全景式大战略军事小说”之称。

  可以断定,都梁在这部新作里花费了更多的心血,驾驭了更庞大的框架,也展露了更老到的笔力和更强盛的叙述表达的野心。当然他也没有让读者失望。事实上,我十分期待“第一部完”句点之后的精彩。

  《大崩溃》读后感(九):深度和叙事手法还需加强

  都梁是我很喜欢的当代中国作家,《血色浪漫》、《亮剑》、《狼烟北平》基本都浏览过,从中可以看出都梁有情怀和抱负,也颇懂如何争取读者(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男性读者),这一点难能可贵。但既然都梁的很多作品探讨了他关于时代、国家、个人、命运等的看法,个人认为就不能仅仅把都梁的作品当做普通的娱乐作品来看;当然这么看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我想,都梁先生还是希望读者在看热闹的同时,能够体会和思考原作者的很多看法。从这一点出发,都梁的作品还是有可改进之处。

  《大崩溃》延续了都梁小说的一贯风格,粗线条,重叙事,轻描写,讨论宏大命题外加道德说教(一些思考在中国的军旅小说中非常难得,但平心而论,原创和有深度的内容还不多)。都梁的小说有时顺带会普及军事、历史或民俗知识,中深度yy,间或带一些小资情调与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总之,是男人爱看的小说。

  正如“都梁的野心”和“有企图的写作者”所言,都梁的写作更多是为了展现个人的情怀和思考,但这些东西,如果单独在书的开头或结尾专门阐述,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放到叙事之中,破坏了真实感,也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生硬;所幸这些内容并不多,但传达这些观点恐怕是都梁写作的重要目的。

  此外,形象丰满的人物偏少,脸谱化严重,人物过于高大全,在现实中根本不真实。所有的故事短平快,然后一本书会有许多个类似的故事,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换言之,还是思想不多,不足以支撑一本巨著(期待都梁的下一部作品),导致叙述同质化严重。

  个人更倾向于在叙事的过程中隐含作者的意图,让读者自己思考,正如《圣诞欢歌》本没有太多说教,完全在叙事,但没人会否认其劝人向善的功能,我每次读毕,都感觉心灵得到净化(不过我读书粗枝大叶,说错了还请诸位善意吐槽)。但本书叙事和战争描写扣人心弦,道德说教又另起炉灶,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生硬的引子和例子,融合效果貌似不好。所以,都梁的作品我总是会找来看,但回味再三或重读的却不多。

  当然,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比较推荐的。文风朴实,作者很有诚意,在当代中国文坛已经很不错了。

  《大崩溃》读后感(十):有企图的写作者

  1944年,当抗日战争进入第7个年头,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取得了节节胜利时,在中国战场上却先后发生了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三次均以中国军队的惨败而告终的大会战。当我们追溯这段历史时,我们不禁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崩溃”?

  都梁的新作《大崩溃》叙述的就是这场“豫湘桂之战”,并为这场战争的失利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主人公军委会督军少将蔡继刚首先在第一战区亲身经历了豫中会战的惨败,然后在九死一生逃出来后又奔赴第九战区亲证了长沙、衡阳的失守。跟随着蔡继刚的脚步,以及通过主人公与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都梁将“大崩溃”的失利归结于战略上的由于多年的持久战所产生的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战术上的选择失败——依然以全线防守来对抗行动迅速的闪击战,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腐败无能、内斗龃龉。更为重要的是,都梁认为中国当时还缺乏一个现代国家所应有的与公民之间的联系。

  在都梁看来,中国传统的行政触角只延生到县级,乡、村的秩序有赖于村民的宗族自治,与乡绅的引领,而缺乏现代国家意义的认同。为了诠释这一观点,都梁安排了一个叫佟满堂的河南庄稼汉子出场。由于饥荒连年,再加上国民政府的收租不放粮,佟家兄弟首先抢了汤恩伯的军车,然后在得到日军的粮食救济后,甚至为了100斤大米而给日军带路。

  在佟满堂的自主选择中,他不认为自己在道德上存在瑕疵,正如中国历史上所强调的“官逼民反”的思想,当政府不能为百姓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时,那么百姓就可以无视政府的存在。而另一边,作为督军的蔡继刚也在深刻反省为什么国民党部队只能通过抓壮丁的方式而不能动员百姓参军:因为国家不能给公民一个期许的美好未来。

  当然,这样一个理由是否能解释豫中会战的失利,在笔者看来还是存疑的。当佟满堂“觉醒”时,他依然没有意识到国家对于个人的影响。首先,他看到的是日本人的“伪善”,虽然给了他们粮食,但是还是肆无忌惮地在他们面前残杀着中国人。而当他逃出日军的战俘营后也并没有想到第一时间回到部队,而只有回到家看到被扫荡的家乡以及死去的亲人后,佟满堂才带着国仇家恨重新入伍抗日。可以说,就如《黄河大合唱》里的两人对唱,佟满堂的觉醒依然不是国家能给什么,而是纯粹的国仇家恨。

  当然,也许都梁的本意不在过去,而在乎当下,正如在封面右上角的几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这样有企图心的写作可以说是好坏参半。一方面,我们很难说没有哪个小说家写作是没有企图心的,正是由于想表达的欲望才催生出好的作品,但另一方面,过强的企图心则会消融作品的文学价值。 正如昆德拉评价奥威尔的写作将文学写成了政治宣讲,而后来者又评论昆德拉的说教过于明显。同样,在《大崩溃》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对话是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对话,尤其是蔡继刚与其他人物的关于国家与个人、战术的选择等等的对话,完全可以拿出来作为议论文了。

  最后从布局而言,或许是为了强调他的主题思想,一场豫北战争写了400多页,而长沙和衡阳的失守连前者一半的篇幅都不到。不过,既然末尾写的是第一部完,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第二部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毕竟,一个严肃的有企图心的写作者要比那些将抗日题材写成武打片的作者更值得尊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