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请偷走海报!+3》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请偷走海报!+3》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0 02:06: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请偷走海报!+3》的读后感10篇

  《请偷走海报!+3》是一本由原研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一):【读后感】人人都应该坚持写文章

  第一次知道原研哉是《为什么设计》这本书,当年看完后还在公司做过一次分享,但是估计没人记得了。后来在前门看过他的一次展览,我这辈子就看过两次展览,一次是在北京看原研哉,一次是在上海看草间弥生。

  最近看完《请偷走海报》这本书,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那些对于设计理论的高深见解,反而全都是原研哉对于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普通的记录。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也谈不上什么“优秀的文笔”,像是一个中学生写的作文。

  书中收录的文章是1991-1995年之间,原研哉为某媒体写的一些专栏和零碎记录。这可是二十多年前的文章啊,当时原研哉也才刚出道不久,在设计界算是后起之秀吧,因此写的东西都是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见解。

  说到自己被邀请去香港当评委的原因,是因为主办方没有经费,只能邀请一些年轻设计师以“自费旅行”的形式前往,大家都抱着“免费旅行”的心态接受了这个邀请,这场比赛里出了一个优秀的香港设计师:陈幼坚。

  当然,他并没有刻意美化自己,书中数次提到了他所经历的一些失败的项目,以及不被理解的心态,他也会吐槽客户不懂欣赏,甚至还分享了参加马拉松时快崩溃的心情……这些没有丝毫技巧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真实的设计者。

  因此,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展现原研哉的“大师风范”,而是呈现原研哉“如何成为大师”的过程,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看原研哉的成长过程远比直接看他的设计理念更加重要。

  很多优秀的设计师都很善于总结(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但是总结是需要思考的,而且是很深入、很系统的思考。只有你经常这样去思考、去总结,你才能提炼出自己的方法论,才能说服客户接受你的设计方案,才能和团队其他人更好的沟通,才能和其他人分享思考成果,才能在聊到自己的专业时侃侃而谈。

  但是我发现,很多设计师作品很好,但是面对同事、领导、客户时,基本都不能清楚的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一个没有逻辑、没有出发点、没有前因后果的设计作品,即便有人觉得不错,心里也会因为担心“说不清来路”而不敢接受。

  怎么培养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怎么让自己对别人解释作品的设计思路时有理有据?怎么让对方赞同自己的理念?怎么和其他人更快速更清晰的沟通?怎么让自己的水平不是直线型上升而是螺旋状提升?

  多记录。

  上学时,老师有一句话经常用来劝告我们这些懒惰的同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时总觉得自己记忆力好,也曾拿“好东西肯定印象深刻,记不住的都是不值得记住的”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如今记忆力不断减退,我终于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作用。

  记录,首先是防止遗忘。

  一个人的记性再好,也是有限度的,很多很好的想法会一闪而过,当时你记住了,但是一个饭局或一晚睡眠之后,你可能就再也不记得当时那个让你振奋的念头是什么了。就算你真的全部记住,但能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想起来,也是一个问题。

  记录,会帮我们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平时养成记录的习惯,把自己觉得有必要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打开重新整理,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当时觉得很棒,事后再看也不过如此”,筛选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把真正有价值的想法留下来。

  记录,会提升我们全面思考的能力。

  以开始写文章的时候,都会觉得无从下笔,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很多想法,我们和人说话时也能说很多,为什么一到落笔的时候就觉得没什么可写呢?

  说话时碎片式的,想到哪里说哪里,还会参杂大量口语和口头禅,这往往会导致听众忽略了你想表达的重点信息。当你记录一件事的时候,你首先要真的理解这件事,并把它转换成你的语言表述出来,记录的同时相当于你对这件事进行了“二次记忆”,加深了对它的印象。

  在记录完之后,你需要重新看一遍,甚至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再看,一定会发现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有一些遗漏的地方,你去修改、完善这些细节,无形中培养了自己对某件事的全面思考能力。

  这时候你再和其他人沟通、聊天,你绝不会再磕磕巴巴,也不会支支吾吾半天憋红了脸。你会条理清晰地把你的想法传达给对方,当对方不明白的时候,你甚至能用简单而形象的比喻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说的通俗易懂,这就是沟通的艺术。通过大量的记录之后,你的文笔会越来越流畅,说不定将来也能像原研哉一样,把自己的文章集结出版呢。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二):设计无处不在

  我对海报还是情有独钟,每每在影院、商场或是其他的什么地方看到设计漂亮的海报,内心确实有一种想要偷走的冲动,不过,我还是选择用相机把它们拍下来(随身携带卡片机真是一个好习惯)。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有大量的别致的海报插图,然后是关于这些海报的创意灵感来源以及海报背后的故事。可没想到作者原研哉的工作范围那么广,平面和立体设计都有涉猎,标签、海报、装酒的瓶子、书籍的装帧、甚至纸(注意,是纸的本身,不是在纸上设计图案),而书中的一篇篇小短文便是记录了在设计这些产品的小心得,小思想和小感受。如果说原研哉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么这些思想便是路上的脚印,感受与心得就是脚印边开出的花。

  在一首流行歌曲中有一句台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坐火车的经历吧,可有多少人在意过小小的车票上的底纹呢?就是这么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东西,却要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几易其稿。我们也都与酒打过道吧?也会对漂亮的酒瓶产生过兴趣吧?甚至还有人会专门收藏酒瓶,可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当一个瓶子要从图纸转变成实物,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克服多少困难?梦想到现实的这一段路,最是能考验人的意志。在设计这个行当,最能体现设计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想不外乎是创意,不过,要说到创意,我想多数人的脑海中蹦出的一个词是:“天赋!”但是,把那些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灵性,或美丽或个性十足的作品仅仅用“天赋”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么,我们对设计 师的评价未免有失公允,每一行有每一行的门道,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艰辛。每一个梦想的实现,总少不了辛劳的奔波(这一句话,权当自勉吧)。付出总会得到回报,设计工作也是一样的,当多日的辛苦变成了成品放在面前,当人们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眼光久久不愿意移开时,那种快乐是无法言喻的吧?当那些作品中的创意历经多年之后,再拿出来观摩,仍然觉得奇妙无比的时候,心中会有些小小的得意吧?在书中的一些短篇中,我隐然地感受到了原研哉的得意,比如说华歌尔内挂历上的透明女模特的设计,再比如说《瓶装拿破仑》公演宣传页的设计,页面上那些扫数字的小人真是妙啊。

  虽说美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东西方审美的差异、民族之间的审美的不同,总是存在的,原研哉的一次评审经历对此作了一个诠释。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差异不但不会让各种形式的美产生冲突,相反地,它们经过艺术家们巧妙的融合之后,会产生一种异样的美。不信的话,可以看看高更、马蒂斯的作品。

  教我绘画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并不是一句什么新鲜话,可当时听到时,却有如梦初醒的感觉。原因是,当时我总想画一些体现个性的东西,而实际上是,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丰富的知识,画什么都显单薄。生活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只要有心,总会有发现。生活是土壤,离开了土壤,还有什么植物能茁壮成长吗?原研哉比我明白,所以他总是留意身边的一切,像是一个眼光独到的拾荒者,从人们视作废物的东西中发现宝贝,收集得多了,拿去换“钱”,财富就是这样慢慢地积累起来的。

  也许这本书并没有怎样优美的文笔,也没有多深刻的思想,但是,它能让我会心一笑,我觉得,这就够了。

  如果这本书能够再版,我有两个建议,一、不要用这么白的纸。二、请多一些插图吧。再增加些彩色的插图。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三):极简主义萌大叔的碎碎念

  作为一枚无印良品的路人粉,以及半吊子的广告圈人士,原研哉的书和设计作品,也陆陆续续的看过一些,《设计中的设计》和《无印良品》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理性的成熟的设计大师原研哉,而《请偷走海报》中,我们会发现,三十多岁的原大叔,原来是上品的萌大叔一名,而且当时的他,在淡淡的羞涩之后掩藏着一种理直气壮的自信,对于自己理念和设计的坚持,又渴望受众理解的那种心情,真的……太想让人调戏一番了。

  哈哈哈,我的花痴病貌似又犯了,今儿个忘吃药了。

  这本书是精装的小开本,每篇文章都在一两千字之间,好读好看,不用危襟正坐扮学习状,也不用一一按顺序看过去,只需在有空闲的时候随手翻上一两篇,看到感兴趣的就读,看到不太诱人的(比如设计酒标啥的我就读不下去)就撂下找另一篇是正经事,这样自在的读法,才能感受到一个真正自在随性的原研哉,你才会发现,原来这个家伙是个冷笑话大师。

  昨晚翻了几篇,给我笑了个肚子痛。例如他讲到自己去参加那种万人马拉松大赛,报名跑30公里,跑到20公里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到极限了,这时路边有好心观众递来剥开皮的香蕉,他想,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水啊。接着一个老婆婆就递上一包东西说,吃点梅子干吧,梅子干……原大叔要哭了,梅子干!我哪里还有多余的力气来咀嚼梅子干啊呜呜呜!再加上好多好心观众一直在告诉他“还有一公里就到了哦!”“只剩最后两公里了!”在经过了无数一公里和两公里的希望折磨下,他终于看到了还剩两公里的路标,当时都已经绝望的好跪了,怎么!还有……两公里啊……我瞬间想到了各种动漫中暴走的大叔形象,太形象了!

  言归正传,作为一本阐述自己设计理念的书,这本书会让你惊喜的看到原研哉的思想进化史,你会开始理解他对于无印良品等产品所灌输的那种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由来。先说几句题外话,我现在手头上的几个案子,有本地的,也有附近县级市或是其他四线小城市的,以设计海报为例,本地的我都会大胆运用目前最流行的话题和观念来阐述创意,而设计对于色彩的运用也较为丰富多样,印刷的纸质一般会选用哑粉纸等具有质感的纸张。而涉及到外地项目的时候,我都会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加无数感叹号,而设计大哥就直接配以红底金字,用光亮亮的铜版纸印刷。之前我们一直没考虑过这么分别对待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而一直笼统的认为,是外地人民的承受能力和欣赏水平还没有和大城市接轨。

  而原研哉在阐述自己“再设计”的概念的时候谈到:“当整个社会都在高歌猛进的时候,人们的目光也被样式、色彩等光鲜而又容易理解的部分夺走,对材质的要求受到忽视。物品的消费量与其对品质的意识成反比。成长期的日本忘却了对材质的追求,因忽视了物品自身而导致的制作劣化都源于这种心理。”当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开始重新寻求事物的真实质感的时候,我们的设计之路,也在重复日本昨天的故事。正如八九十年代我们都喜欢悬挂铜版纸印刷的明星月历,而现在,我们都开始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标准,我们开始追求更有品质感和内涵的商品。

  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过于艳丽庸俗的色彩往往不被喜爱,而被裸粉、军绿和浅驼色等大地色系的色彩所取代,光滑反光的物品表面也被唾弃,取而代之以亚光的磨砂质感,从数码相机的外壳到建筑外立面无一不是如此。我们看到农村两层小楼外面贴白瓷砖或者妇女们穿着的过于鲜艳的服装都会觉得过时,可那不过是正常的社会发展过程罢了。

  无印良品其实是原大叔对于回归质朴的极简主义概念的阐述,作为原研哉的ICON来看也无不可。很多人第一次走进无印良品的店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惑,“这样,真的可以吗?一点多余的装饰也没有,就这么简单的东西,会有人认可和喜欢吗?”原研哉认为,现代的商业社会给商品本身附着了太多不必要的累赘,对多余的功能和表面的美化的追求使他们反而忽视了对于商品本身品质的精研,如何找回物品的精神层面,也就是找回对品质的细腻感受性,或许更能接近问题的本质。换个说法也就是,让物品找回应有的尊严,而不会被人轻易丢弃。

  正如当年风靡一时的的确良衬衣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还是迷恋真丝衬衣,人造丝也不能模仿那种材质与人的皮肤肌肤相亲之时的丝滑触感。始终人们所需要的,还是物品本身所承载的意义,抛却了花里胡哨的装饰,我们要的就是最简单的能表达出“穿起来最舒服的”、“用起来最方便的”、“吃起来最能保留原来食材口感”的等等的产品。这应该是所有设计者不能忘记的初衷。

  最好的设计就是最能表现物品本质的设计,就是那么简单。

  (刊于2012.12.2 《信息时报》C9版,请勿转载。)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四):对设计的热爱与执着

  这是一本原研哉的写设计创作的散文。本想读的是《设计中的设计》,但没找到电子书,找到了这本。那设计中的设计买到书再读。知道原研哉是上次《参与感》里面作者提到的无印良品的设计,在网上做了无印良品的功课,才了解到原研哉。看到有关设计的书,是真心的喜欢。这本书很薄,是他讲设计上经历的一些小故事,读来很有意思,虽然得到的信息量不大,但是觉得一本书,能抓住一两个点去消化,就够了。少而精才会深刻。透过这些故事,能感受到一位设计师的对设计的热爱与执着,也只有热爱才会精益求精。

  原研哉(Kenyahara,1958年06月11日-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书摘:

  城市的风韵是经过岁月交替、世代经营形成的,其风情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市民的意识。尽管街道上也散落着烟蒂,但是从漂亮的林荫道可以感受到城市对于过往岁月的眷顾,以及在流逝的时光中优雅生活的居民的意志。

  虽然只有短暂的设计经验,但我知道“典雅”并非只靠管理、强制、计划就会产生的东西,而且“典雅”也不是经过研磨就能够达到的境界。它是不仅懂得研磨之美,还要懂得细致中透露粗糙的意义、懂得基于熟知本民族的文化美,并有所克制的智慧。

  对于古老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自信,反而会让人们去加速吸纳新事物,这种新旧之间振幅的宽度,才是产生这种优雅的文化空间。巴黎,依旧是一块品之不尽的卡门贝乳酪。

  于平面设计师而言,纸就像是棒球投手的本垒、厨师的菜板一样重要的东西。当然,即便不是设计师,喜欢纸的人也有很多。而像我们这样的人一看到这本专门描绘魅力四射的手抄纸的书,就会像狗熊见了最爱吃的蜂蜜那样,完全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另外,手写文字还有一个特点,即密密麻麻的手写文字会产生一种惊人的气场。例如中国的护身符和经卷、阿拉伯语的教典、印度的咒语或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都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力”的存在。这种满布纸面的文字的聚合,或许因为是意义和逻辑的结晶,散发着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色之一,就是它所运用的绘画技巧可以使人忘了这是一幅用画笔绘制的图画。如果将原画放在眼前,你会明白这真的是绘画,可一旦做成了印刷品后,由于绘画所具有的独特质感会消失,就让人无法分辨到底是绘画还是照片了。

  我呆呆地盯着垃圾桶里的图稿。撕破的画稿深深刺到了我一味依赖他人的惰性和不成熟。我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话可说。这件事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专业的严肃一面,那感觉就如同皱巴巴的衬衫被无言的熨斗轻轻烫平似的。

  书中提到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设计,一下子想到曾看过的重庆的美术馆,我在红色具空间感的馆前看了好久,看来我也是喜欢这类东西的。

  那还有哪些好的美术馆艺术馆呢,上网查了资料,给自己种下了一大把草。

  大型:

  最喜欢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Prado Museum),大而不腻,展览品质非常高,逛一天开心得停不下来。巴黎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和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展览确实丰富,但感觉过大了,而且人多没法好好的看。

  圣彼得堡的冬宫(Hermitage)不止古代展很不错,对面展厅的现代展览和建筑也结合的非常好,入口的大庭院也常有很先锋的展览。

  中型:

  个人喜欢中等尺度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更放松,逛起来也不那么累。其中最好的是: 罗马的当代艺术美术馆(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大厅的碎玻璃地面非常耀眼。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国立美术馆(Museu Nacional d'Art de Catalunya),不止西班牙大师的展览很齐,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大师都可以挨个看。马德里的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Museo Thyssen-Bornemisza),2014年当时的阿尔玛·塔得玛(Alma-Tadema)是我迄今看过最动人的展览,看的时候浑身激动得在颤抖。。。

  小型:

  有些小的博物馆也很有意思,如巴塞尔的贝耶勒美术馆(Fondation Beyeler),瑞士最棒的世界级私人馆藏,最近有高更的展览、奥地利的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 Graz),老城里的外星建筑,展览方式也很未来、摩纳哥的海洋博物馆(Musée océanographique de Monaco),超级好玩,外面超古典精美,里面颜色艳丽,很适合小朋友玩耍。

  建筑品质:

  最好的是科隆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Kolumba Museum,由彼得·卒姆托设计。慕尼黑的新绘画陈列馆(Neue Pinakothek),入口和周围建筑是粗野现代主义,中间却是安静的修道院的中庭,对比很迷人。葡萄牙小城的保拉·雷戈博物馆(Museu Paula Rego),是由葡萄牙索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老爷子设计的小红房子。

  推荐:

  它会更新欧美各个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信息,界面设计非常赞, 可以搜索周围的展览

  并且有很多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的小组,可以互动,配备社交网站,每个人可以创建小组、聊天、逛论坛,发现、分享自己喜欢的艺术家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五):私密的创意手册

  私密的创意手册

  偷爱警/文

  偷海报和偷书性质差不多,都是为了一种欣赏美,都是为了满足小小的自私。偷书不算偷,偷海报应给也不算偷,算是一种据为己有的收藏。偷走海报,也算是对设计者的褒奖,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艺术美感的膜拜。

  原研哉的文字,还是与设计的作品有一定距离,不过透过描述的随笔,可以见到设计师私密的构思框架和意图。原研哉的文字,幽默、舒适、温暖,和他的作品一样,具有婉约的安逸感,简约而不简单。小小的设计,能个发挥出多大的能量,看过原研哉的随笔再作答案,也不晚。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题材说话。蒙娜丽莎、《哈姆雷特》对欧洲人文主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佛罗伦萨之旅,原研哉感受到日本简约设计之外的一些东西。或许这正是他想要提炼和萃取的物质,意大利设计中的样式与装饰。在简约的物品,也需要一点小小的修饰和装裱。古典主义造物都讲究个古典美,何况色彩斑斓的现代主义。如何从古典里找到现代气息中的元素,在佛罗伦萨,原研哉似乎找到一些灵感。我个人始终觉得,古典美感与现代美感中,存在巨大的落差,甚至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但如何从设计角度去巧妙的剥开,古典与现代的艺术切片,需要费点儿脑筋。

  这部书应该算是设计的私密设计稿,从设计手法、设计构思、设计理解,各方面都有涉猎,而且原研哉还讲述了如何提取设计灵感,如何度过枯竭的设计构想。低潮设计创想,是阻碍工作的绊脚石,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设计理念。适当的做作体育运动,转变一下设计初衷,都会有所启迪和收获。通过信件的传递,来分析信头上传译出的内容,文化特色,甚至有很多私人的理念涵盖其中。设计一个酒瓶、一个盒子,不仅仅需要理解产品文化,透彻的解读艺术构造,还要学习,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取舍问题。纵然作品优秀,在做工和工艺技法方面,无法达到,或者能够达到,但商业价值受损,再好的艺术品也只能靠边站。不能影响到商家的销售利益。现代设计中,既要符合商业评论的定调,还要符合艺术创想的推广,博弈的厮杀,无时无刻都在上演。关键是哪一个是商家想要的产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个人很喜欢艺术设计,尤其是包装设计。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一部作品,不但借助设计来施展拳脚,而且可能够拓展思路中的死角和禁区。可以通过包装设计,挖掘出潜能所在,用结构物体的棱角,设计出一件上乘的作品。

  原研哉在接受商业设计评审的时候,尝尝因为地域文化、地域人文的缺失而深感自责和惋惜。不能理解和清晰地解读其设计理念。但原研哉能够通过对艺术创作的直观理解,来评审每一部作品,无论是人物设计,还是商业设计。

  原研哉设计的作品,门类繁多,很多设计品,都是常见的物品,车票、米袋、威士忌酒瓶、内衣、宣传册等,这下小物件,往往在某一个时间点,会抓住和控制一双眼睛,非常想要占有它,想要拿回去的想法。原研哉一定知道“创意就在身边”这句话。生活里从来不缺少色彩,是缺少捕捉色彩的眼睛。

  从建筑设计上,我很喜欢马岩松的作品,他的组品里有独特的美感和震撼。并不像 “大裤衩”“秋裤”那样四棱四角的丑陋,也不会显得臃肿和刻板。而是通过力学之美、艺术之美、视觉之美来完成作品的诞生。

  设计师从心态,时刻保持成长着一棵常青藤。不能因为某些外界环境、客观条件的滋扰而方寸大乱。更不能在习惯中,渐渐颓废,消极的对待更不可取。无论何时,都需要新鲜讯息和新鲜创想的迸发,更加拓展思维的发散空间,更好的为作品释读做好铺垫。

  原研哉的随笔,虽然比不上小说作家那样行云流水,浮想联翩。但他的设计构想却很是奇特和称道,值得鉴赏的一部设计手册。(最后要说上一句,中信此次选取的纸张非常好。装帧很漂亮)。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六):请照亮我们黑暗的道路

  在经过几年的设计实践以后,每个设计工作者心中都会有一些困惑。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何等的年轻,所有的年轻一代设计师都不断地在摸索中前进,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点的光芒。

  而原研哉就是给我们带来些许光芒的人,就像远处的一盏灯光,让你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这位日本的设计大师在年轻的时代,通过在杂志上连载的形式,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和困惑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许多年后的重新出版,使我们看到一个年轻设计师在早期的工作中的状态。

  甚至如果你是一个从业几年的设计师,你会从中找到很多你自己也遇到的问题,而大师在记录他这些小故事的同时,相信也从侧面帮你做了解答。

  总结了一些在书中能够窥到的作者的设计理念,着实让我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1,设计其实是一项整理视觉元素和概念的过程。作者提到在design来自于罗马文,一开始就是整理的意思,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类似于佐藤可士和这样的整理术会对设计如此得适用,原来“整理”就是回归了本质的设计。

  4,原研哉更强调去设计商品的文化背景,通过苏格兰威士忌的独特性来强调品牌观念的打造,商品文化的打造,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了体现商品价值的指标的设计。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真正想要让它们打进市场,就必须打造与这种酒相匹配的文化。酒瓶和标签自不必说,从与其相关的饮食文化开始,到盛酒的器皿,倒酒人的气质和谈吐,音乐以及室内装饰等等,如果不讲求相应的文化策略,新的品牌就很难在这个发源地上占据一席之地。“

  5,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设计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香港更注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日本则更注重民族中的简朴和淡泊的性格。每一种文化都有一种不同的个性,从个人角度是很难去评判一个设计是好是坏,因为设计是与社会背景和人结合得很紧密的产物。

  另外原研哉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文化病毒”的热爱,比如会去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选购很多带有当地文化气质的东西收藏,这也许是所有设计师的"通病",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

  而对于工作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和优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设计师的作品的高度。

  在日本,设计已经融入到整个社会,而设计在中国只是刚刚起步。路还很漫长,在黑暗中摸索的感觉,还是挺刺激的。希望这一束微光,可以照亮你我。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七):大小也是个设计师

  ◎木木勺

  【原研哉说】我大小也算个设计师,并没有提出过分无理的要求。

  设计师大概是全世界经受打击最频繁的职业了——不仅要面对各种业外人士难以理解的修改意见,改过来改回去,根本不允许有个人的自主权,辛辛苦苦准备的作品还很可能落选,经常要赶工期,加班加点想主意,历尽千辛万苦到最后,成品说不定还和最终的设计稿不一样。说起来一把流不尽的辛酸泪啊,就连大名鼎鼎的原研哉也不例外呢。

  原研哉设计了一种特别的威士忌酒瓶,玻璃厚度不一,这样琥珀色的酒就会在瓶里透出生动的光泽,结果生产出来的酒瓶和预想的很不一样,他满心的不平:就算要照顾生产,就算存在技术上的顾虑,但也有比我的设计制作更繁琐的酒瓶啊,总要尊重设计师的想法吧。

  这样的委屈失落的情绪还会在作品落选时出现。原研哉辛苦挑选模特、远赴沙漠取景,精心准备的很得意的作品还是落选了。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相信很多同行都会心有戚戚焉吧,原来大师也曾像一个小设计师一样有着苦涩的记忆呢。

  身为一名设计师,又怎么能没有坚忍的心志呢!

  【原研哉说】对于创作为生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体力,第一是体力,第二还是体力。

  除了博大的心怀,不服输的顽强,设计师还要有旺盛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

  好的创意永远不会一拍脑袋就出现的。设计师要有留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长期保持一定的知识摄取量,培养敏锐细腻的感受,唯有如此才能发现独特的美吧。

  原研哉喜欢旅行,乐于发现陌生环境的美,和异域的文化独特。他参观台北博物馆,要留意展品的用途和寓意,去苏格兰威士忌作坊喜欢问为什么酒里含着泥炭香。他如此喜爱思考,好像什么都能讲得头头是道,速溶咖啡的制作流程啊,拉面碗上的花纹啊,密集文字给人的震撼感啊……

  我们在《请偷走海报+3》里见识到了原研哉的虚心好学,这可能是他教给广大设计师和读者最有用的东西了。毕竟那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灵感不是可以讲解诉说的,所谓天赋也是不能完全倚仗的,切实可行的路也只有勤奋一条。

  【原研哉说】设计是一种营造生活环境,不断把他们一一完善的智慧。

  其实差不多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被经过设计了,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标志性建筑,小到一个人的发型,眼镜的镜框,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设计无处不在。

  除了人们通常能想到的,原研哉还进行了一些更冷门的设计。比如纸的设计,乌冬面的面条的设计,常见日用品包装的再设计(re-design),五花八门。

  某种程度上,设计的理念也反应了一个时代一个人群的很多理念。人们在选择、评价这些设计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了设计之中。其实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设计师的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趣偏好和审美主张,人人都应该为生活环境的完美负责。

  以上这些都是我从原研哉那里领悟到的。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八):有趣的设计故事

  2011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日本平凡社出版了日中双语版《鲁迅箴言》。这本书的设计请的就是日本的一流设计师原研哉,我也因此知道了日本有这样一位设计师。我查询了一些资料,进一步了原研哉的简历。他出生于1958年,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阅读这位设计师的这本散文作品,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位设计师。

  这本书收录了53篇原研哉难得一见的设计散文,其中的前50篇从1991~1995年间在《小说新潮》上连载过,也曾于1995年以《请偷走海报》为书名出版过,这次再版又加了3篇以近期生活为题材的随笔,附在书末。故而这本书名改成了《请偷走海报!+3》。

  总的来说,这些书里文章大都写于1991~1995年间,因此这本书中的内容大多是取材于原研哉刚出道时的设计工作,反映的是原研哉年青时的设计理念。但在我这位并不熟谙设计工作的读者看来,这一点都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读着这些这位设计大师早年的设计工作中的趣闻,能让作为读者的我不时有会心一笑。

  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位设计大师搞过女性女衣设计吧。1986年的夏天,28岁的原研哉设计了一套华歌尔内衣的挂历。这是作者第一次接触时装设计,而且还是女性内衣。作者的设计方案是这样做的:穿内衣的模特照片中的背景和人物的皮肤部分被完全去除,只剩下内衣来表现女性身体的美和性感。通过去除肉体来弱化喧宾夺主的色情,这样就可以不失妖艳美,又可以从中感受到优雅品位。这是作者的目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作者从设计草图中慎重地选出了6个造型。接下来的摄影工作中,挑模特也是件难办,作者当时年轻,都不好意思直盯着穿内衣的模特看,后来也还费了好大的劲才完成了这项工作。

  原研哉也曾为伊势丹美术馆制作过宣传海报。海报的主题一般是画家的“绘画”,留给设计师的工作多是其绘画和广告文字的版面设计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少。能设计一款能够吸引很多人眼球的海报,以至于让人想把它偷走的海报的确是一项挑战。尽管做的是幕后工作,但如果自己设计的海报被人偷走,作者还是会很高兴的。作者甚至鼓励路人偷走自己喜欢的海报!呵呵!这也是对海报设计者的一种肯定吧。

  这本书是还有很多有趣的设计经历,比如设计大米的包装袋,为咖啡品牌设计包装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九):有闲大师聊天录

  《请偷走海报》作为一本大师级人物讲述有关设计的随笔集,自己仿佛已端够了“设计范儿”。封面设计简洁明快的小开本儿,超级净白的印刷纸,每篇之后刻意的留白页,以及线条轻盈的插画,都不辱作者原研哉的大师名号。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原研哉毫不了解,只知道傻乎乎地在无印良品店内流连忘返。一只铅笔、一条毛巾、一件睡衣,都是朴素的灰、淡蓝、米白,不娇艳却饱满温暖,简洁又不失功效。原研哉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他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

  日本的平面设计举世闻名,就像工业设计的创新盛产于北欧一样。日本的设计几乎就是亚洲各国的教科书及用来借鉴的原品。每年,亚洲各知名企业的总经理、市场及设计人员都要去一趟日本学习,买回无数的食品饮料包装物,作为未来年度的设计参考。我就知道国内几家著名的食品饮料公司就是这么干的!

  原研哉说,任何人的心中都有许多上锁的房间,里面塞满了无数让自己都会惊讶的未知可能性,而打开那些房间的钥匙就是创造实践。这说的就是设计师的使命感吧,利用创造的魅力打开每位消费者的心房。创造的源动力是好奇与认知。你会发现原研哉是个很有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老头儿。书中53篇随笔,没有一篇是正而八经儿地讲设计,都是在杂七杂八地闲扯,一会儿说有个海报要设计,一会儿又来个啤酒瓶,要么就是咖啡袋,甚至还有挂面碗。一个设计师原来就像一个魔术师,利用创意变魔术,将平淡无奇的食品,裹上一层富有意义的外衣。怪不得原研大师说,“美的价值并非只存在于物体之中,观赏者的创造性也是创造物品的价值”。我们有多少次在超市里还未等看清新品的功效,就让设计吸引得迈不动脚步?我们也在帮助产品创造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

  我们一向认为从事设计的时尚人士一定忙得不得了。可是读这本书时,我们多半发现的是闲,还有那么一点点多愁善感的小情绪。时尚人士永远年轻,说得真对!无论是比稿失败,还是老友间的真挚情意,还有各处的旅行见闻,原研写得都颇让人心动。在生活中,情商永远比智商重要。与其说这是一本讲述时尚设计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有闲大师的聊天录。正是在这些平实的家常语言里,我们窥见了设计大师的心情以及他所秉承一贯的设计理念。

  原研大师是位好玩的老人家,所以写出了这本内容好玩的书。题目就很搞笑,《请偷走海报》,还正重其事在文中劝告读者:如果你在街上看到想要带回家的海报,就请毫不犹豫地将它偷走吧。

  好吧,书读完了。我现在就上街去偷海报,偷一张租房的或是办假证的!

  《请偷走海报!+3》读后感(十):已经偷走了,谢谢

  《请偷走海报!+3》,看这个书名挺有趣,对于如何偷走海报感到费解,对于为何要“+3”只是看书名更是无解。首先,这本书的书名成功吸引了我,于是才有了后面的阅读。

  以前我都是欣赏海报图片,特别喜欢看大幅的电影海报,在给女儿制作相册的时候还可以得到借鉴。但是像本书这样的设计散文,我还是头一遭见到,之所以选择本书,是因为爱屋及乌。但是很显然我的理解有误,我以为会看到的海报和我在书里见到的海报是截然不同的存在。歪打正着,得到这样一本出乎意料的小厚书,看看书上那些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看看大师级人物成功过程中存在过的问题和困扰,学习一下成功者面对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也有收获。虽然我不懂设计,是个除了看图几乎无知的设计小白,但是我依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这本《请偷走海报》是作者在1995年出版的随笔集,按时间顺序收录了写于1991~1995年间的50篇设计散文。之所以“+3”,是因为有别于以前的版本,在卷末增加了三篇以目前生活为题材的随笔,成功衔接上了过去和现在。这是本精装小开本的厚书,手感和纸质上乘,图太少,都是黑白的。好在每篇文章字数都在一两千内,很容易轻松读完,即便在读的过程中遇上自己不甚感兴趣的内容,随时可以揭过,直接去看下一个。所以,这样的小册子真是太适合我这样没有什么耐心的读者了 ,读起来没什么压力,被堵着了,一翻而过即可。在这本荟萃了作者多年设计随感的合集里,总有许多合我眼缘的内容存在,等着与我相遇。

  原研哉在当今的设计界里是公认的大师级人物,是具有独特“美意识”的人。本文集收录的是作者尚不成熟时候发表的作品,虽然设计的内容不是巅峰时期所为,却因为青涩显得特别真实而珍贵。读这些文章,可以轻易的被文中那种朝气和勇气所打动,年轻就是好啊,有无限的可能性设计自己的人生,有无比的自信承受打击勇敢奋起。也许真的有人会因为看过这本书之后而走上设计之路吧。

  50篇设计散文,想读哪篇就读哪篇,不用考虑顺序,也不用勉强自己,50篇里有我所喜,想必也定会有你所爱。作者的幽默,取悦了我,但愿也能博君一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