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10篇

2018-08-30 05: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10篇

  《当世界变成辣椒》是一本由虹影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一):外婆家的泡饭

  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晚饭是从不需另加烹饪的。到了饭点,外婆便会拿一大壶开水豪迈得浇在干瘪僵硬米饭上,只需一瞬间,米饭就活过来了,相互推挤着挣扎着,原来已经硬邦邦的米饭吸饱了水分,变得晶莹透亮可爱起来。我舀起一大勺泡饭,配着青菜肉丝儿,可以吃上一大碗。

  长大后,晚饭仍是泡饭,但和之前又有所不同。外婆先舀一勺米饭放在我的碗里,再拎着开水往上浇,我有一次好奇得问外婆:

  “为什么感觉现在吃饭比以前饱很多呢?以前我老觉得吃不饱。”

  “小时候穷,把饭泡开再吃,米饭便会膨胀,你感觉自己吃了一碗实际可能只有半碗,吃得自然少些;今时不同往昔,自然你吃得就多些。”

  我幡然醒悟。吃饭也孕育着哲学

  虹影的书里,吃总和结合在一起,尤其是记忆饭菜味道。我们想念一道菜,觉得它可口美味,想念它留在口中的滋味酸甜苦辣滋味各异,更多的是做菜之人所带来的感动。外出回来母亲尚在厨房忙碌,即使饥肠辘辘也能等待,想着马上就能吃到热乎乎的米饭,还有香甜可口为的菜肴,便会很耐心。直到母亲把第一道菜放在餐桌上,孩子便等不及了,拿起筷子一扫而空。所以记忆里,想念最多的,是留在嘴里饭菜的口感,和母亲忙碌在厨房的身影。菜的口感自不必说,母亲的身影往往记忆深刻,因为等待的时候总会朝厨房看一眼,再看一眼。还得配着呼喊,“妈,能开饭了吗?好了吗?肚子好饿——”

  许是在海边长大,自家的吃食也追求原汁原味。不放味精,撒些盐在鱼上,入锅蒸,锅底放米饭,等到米饭熟,取蒸鱼便可现吃,热乎乎的,入口即化。从来不需放油放酱放调料食物本身就是最新鲜可口的,这样的吃法,等我出了家门,在外求学才发现,别人吃不惯。“怎么能不放油!为什么不放料,你确定这样好吃?”同学用一种匪夷所思眼神看着我,一边嘴里喃喃道,好神奇呀!我倒是不管,自顾自得吃得开怀活蹦乱跳海鲜,本就是难得吃到的。

  我不嗜辣,可我却觉得辣味很香。父母不吃辣,自家厨房自然也见不到火红的配料。难得有一次外出点了辣子鸡,我吃了一口就放下了,父亲看着浪费,自然蒙着头一块块挑出鸡肉,配着米饭大口得吃完了。第二天,他的嘴巴肿了,冲着我嚷嚷,“就因为你点的辣子鸡,点了还不吃,干嘛要去吃川菜嘛!”可是父亲不知,海边人家的川菜哪里是正宗的,这点辣,真的不算辣。

  我是初中开始学着吃辣的,室友是湖北人,带着自家做的豆瓣酱,一点点的辣味。往往在我们觉得食堂饭菜实在太难吃的时候,便舀一勺豆瓣酱,和着米饭开吃。大学时被同学拉去下馆子,川菜馆湘菜馆菜品各种辣,慢慢练习。还有外出旅行时,各地的美食总逃不开“辣”,冲着美食的名号,也得逼着自己吃下去。等有一天我回家吃川菜时才发现,原来我食“辣”的能力已经大幅上涨,小时候把自己逼得泪流满面的辣子鸡,也能面不改色得往下吞了!

  可我依旧不是爱吃“辣”的,可能是生来觉得食物本身带着芬芳气味,它原本的味道不需要太过浓烈的辣椒来掩盖。譬如我最爱的海鲜,只有清蒸才能赋予它应有的滋味。

  我在读此书时一直想,无论天南海北走了多远,满足了多少口腹,我们依然会怀念从前的饭菜香。那不是你现在所食之物不够滋味,而是记忆里的饭菜香,是这般带着浓浓的爱,和做菜之人相关,和你一起拼着圆桌吃饭的人相关,所以永远念念不忘

  我现在一个人吃饭,晚饭依旧是泡饭,可我却分外想念外婆家的泡饭。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二):作家与厨娘

  人生在世,离不开一个“吃”字。美食连着人的肠胃,也连着关于这世界的美好记忆。虹影说:“美食就是一种美,带着一种爱。女人会成为最好的美食家,对食品的感觉来自天赋,赋予食物灵魂,把心敞开,把对美的一种感受贡献亲朋好友和更多的人。”读到这样的句子,不禁觉得厨娘的身上也带上了一种圣洁柔和的光,播撒着美和爱。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当世界变成辣椒》,副标题是“一位传奇作家尝遍人间美食经验情感记录”。开始觉得这书名有意思,副标题未免稍嫌累赘,可翻开书细细品读之后,才发现书的内容的确如副标题所说,是关于美食的经验及情感记录。全书分为“酸”“甜”“苦”“辣”“怪”五个部分,汇集了几十篇小散文,读来亲切温柔,让人平静

  虹影之前的作品我看的不多,比较熟悉的是《上海王》,多半也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缘故。对她的印象似乎是柔和中带着隐隐的刚强坚韧,除此之外,再无了解。于是,这本书又让我对她有了新的认识。这位重庆女作家经历艰苦童年,经历过奔波的青年时代,直至今日的幸福安稳。从她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过去,痛苦的、难熬的、挣扎着的,却从不逃避,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哪怕是物质极度贫乏生活极其艰难的童年时代,她也只是告诉我们那时关于吃的记忆。我想,一个人的性格,三岁看到老,这话一点不错。在一篇篇的小文章中,我们看到虹影生活的点点滴滴,看到幼时的她独立坚强,看到她从小的对于美食的热爱。这样的文字,不骄矜不造作,让人觉得亲近

  在平凡生活中活出浪漫情调,而这情调来自于美食的辅佐,这样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温暖,实在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正在于此。虹影写道:“美食是一种色彩丰富欲望,带有一种爱和激情,怎么吃,如何吃,是一门学问艺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生命当中最重要事情。”美食对于人类重要性自是不必说,民以食为天,“吃”字无论何时都是排在最前头的。虹影毫不避讳地在书中写到自己的好厨艺,满满的都是一个厨娘对自己厨艺的自信。这不是夸耀,而是陈述事实,不但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期待。我很喜欢虹影对于美食的态度。那是一种发自心底诚挚热爱,引导着人发现生活的美好,激起人好好生活、好好品尝美食的强烈渴望

  “不识我之人都以为我爱复杂,其实我喜欢简单单。作品靠什么物质制造?三种物质:面包,水,电脑。”或许,对于创作者来说,简简单单才是返璞归真,才能创作出更精练经典的作品吧!厨房是虹影返璞归真的好去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妙手厨娘定能妙手生花,写出暖人心胃的好故事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三):厨房的胜利

  我读过的美食书籍太少,唯一认真的读过的一本是殳俏的那本《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在一个不会做饭的女青年的心里,“吃”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解决温饱根本,谈不上什么吃的有品位吃的有文化。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进厨房这件事情居然越来越感兴趣。我记得有个朋友和我说过,做饭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一种心情。你愿不愿意才是最根本的。再往前个几年,我觉得进了厨房的女人,最终会将自己束缚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沦丧了自己。或许,我还真是像虹影所说,未曾体会饥饿年代一代人,我们还未曾根本上理解什么是厨房的主权。在殳俏的小说《双食记》里,不就是有一位通过掌握了厨房的主权进而掌握了男人生命的主权的女人吗?话说回来,总觉得会做菜——是那种精通者并且还做出了自己一套“吃”的哲学的女人,都是很有决断的大智慧者。张爱玲说,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其实,到谁心里去的路不通过胃呢?人毕竟还是个原始动物,吃是第一原始需求。当然,想吃好吃的,是一众俗人普遍身体生理最大需求。

  几年前一直和一位贵州妹子混在一起,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几乎吃遍了学校附近所有的辣子。我和你说,吃辣这东西还真得锻炼,要知道之前我是一点辣也吃不了的。那会贵州重庆四川几地的同学都对我们这样吃不了辣的人充满同情。是啊,人生有酸甜苦辣,少了一味,是不是总也让自己的味蕾充满遗憾?麻辣是一种很奇妙的味蕾体验,只是可惜,后来我疏于练习,加上在没有那些吃辣的环境了,现在又退回了解放水平。不过,每当我想起和川贵同学大汗淋漓的吃辣的情景,还是很怀念那缺失的一门味蕾感觉。

  虹影勾起了我对食物的兴趣,当然也最主要的是勾起了我的馋虫。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美食家来说,他们都享受一个完整过程。从想吃到准备到做到吃,只有对这个过程了然于心,才能更加深刻的品味世间百味。对于我等进了厨房也颓然叹气的女青年来说,或许,对厨房的错误理解,才使得自己只能做一个吃货而不是神马美食家!!!

  我第一次读虹影的书,虽然是本美食的小册子,可是也细枝末节的透露出作家丰富的阅历和传奇的人生。开始喜欢这个女子,我的记得有句话在书里出现了好几次——吃好,才能睡好,睡好才能写好。虽然这不是虹影的原创,可是却深刻的体会了她的哲学。吃好睡好工作好。人只有满足了最低级的生存需求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没有更高的精神觉悟,至少也吃好睡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得起自己来这世界走一遭吧。他们都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忍受过寂寞和痛苦,才会变得如此淡然和宽厚。我们经历不了这些,但至少在阅读了这样的文字后,想一想——弄点啥好吃的犒赏还辛辛苦苦的活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自己吧,亲!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四):当世界变成辣椒-简单带来的满足

  这本书,最喜欢虹影的一句话:记忆对我来说,新的生活不是不是为了磨灭旧的记忆而来,而是为了让记忆变色,要么更深邃,要么更淡然。

  这本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是喜欢。这位传奇美食家尝遍人间美食经验和情感记录,用自己的经历述说着美食给人们带来的别样享受。最初母亲给做的饭,后来自己走过很多地方,到自己成家做饭。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让人不由的就深深的被吸引了。说是美食书,也可以说是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感情书籍。将美食融入了身边的感情,多了好些生活的气息繁华市里的小小感触,种种往事,走的路,遇见的人,和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的快乐。书里说,食物让朋友更亲密,让家庭更温温馨。能做酒肉朋友,也是一种福气。那么虹影一定是福气满满的,小幸福的快乐,给繁忙的生活带来了舒缓的情调。

  食物带来的欢喜,不由的让人想到了很多。最初小时候家里母亲给自己做饭,那是一种家里的味道。长大后的漂泊,美食也能带来一种失落。我们和不同的人一起吃饭,吃饭使人们关系变得或近或远。一种是多么常见的事情,在虹影笔下却呈现出各种滋味。将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怪各种滋味融于美食之中,在回忆回味美食,在美食中回忆亲情爱情友情。也回忆那些成就目前她的种种往事。她将爱融于其中,就如她在书中说“美食就是一种美,带着一种爱。女人会成为最好的美食家,对食品的感觉来自天赋,赋予食物灵魂,把心敞开,把对美的一种感受贡献给亲朋好友和更多的人"。将美食带来的感受与实际生活中的体验,付诸文字形成优美的文字,使读者在感受中外美食的同时,也体会着他们文字的精彩。 在美食带来的欢喜和回忆中,文字中又有着好多些的人间烟火,渲染下的当下性情、回忆与感悟未来弥足珍贵。 我想也只有热爱生活人才会对美食有着更多的感触。而这种满足,简单而幸福。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五):周日造訪:虹影盜夢療傷

  周日造訪: 虹影盜夢療傷

  撰文:鞠白玉

  ■寫《好兒女花》,她覺得必須坦誠,因為是寫給女兒的。

  春天時我在重慶,看重慶灰色的天,緩流的江,還有漫山的油菜花,濃郁的生活氣,讓我想起一個女人。竟然有這樣的一座城會令人想起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女人。一個女人能代表一座城嗎?是她筆下的城成為我想像中的城,又是這城市的氣息讓我想起她的故事。她是虹影。

  「這世界不要我,遺棄我,但總還有我自己創造的世界可以容下我。像《盜夢空間》(港譯《潛行凶間》)……」

  五年前因為《上海魔術師》的出版我曾和她在一個法國餐廳裏相見,她是四川女子的生動模樣,那時她已經是四十三歲,有蜀地人特有的好膚質,語氣卻不是辣妹子式的,她溫婉內斂,普通話裏帶着鄉音,無論她走多 遠,在世界的某處生活多久,口音標識了她的出處。

  五年裏世事輪轉,她失去母親,得到女兒;失去一個男人,得到另一個男人。她的舊生活拋棄了她,她的新生活伸出雙手溫柔地接納她。她寫一本《好兒女花》,像是為了忘卻的紀念。

  十 年前一部《饑餓的女兒》,十幾個國家的出版,各種文字的轉譯,凡知道她是位作家的人,都知道她的身世。她因寫出自己的故事而聞名,雖然數年來她的虛構小說 也暢銷,但是《饑餓的女兒》太刻骨,她身上就總是帶着一種悲情的印記,不需要和她多談,這人生裏的百轉千迴都在她的書裏了。《好兒女花》被書商標為《饑餓 的女兒》的續篇,像是輪迴,從出逃到回歸,從憎恨到諒解,這個過程裏,一個女孩到女人的印痕也顯現出來了,現得那 殘酷。

  我和她聯絡,像是相熟的 人。我們竟然是鄰居,相隔不到三十米。她帶着重慶特產牛肉乾來我家,打扮得很隨意。四十五歲時做了媽媽,樣子卻比幾年前還年輕許多。她一生漂泊,面目卻總 帶着安然,髮型幾十年也未變,齊劉海,中長髮,在腦後梳一個小小的髮辮,笑起來帶着少女氣。我說那羞澀感是哪來,一個經歷大風大浪的人,怎 心還沒變硬。

  她說,本來早就硬了,讓女兒的出世,給融化掉了。

  和生的人一起腐爛

  她不是樂衷於談寫作,那嚴謹的作家面孔,不曾在她眉眼間,她想談生活,女兒,廚藝。寫作是私人的事,她又寫下很多私人事。《好兒女花》面世後,坊間的爭議太大了。她先講她不是出賣隱私求名的作家,她筆下寫過很多與己無關的人和事。寫這書,是個人的意義。

  「我媽媽不死我肯定不會寫,書裏所有的事情都一直埋在我心裏,就像一粒種子在我心裏從長大到發芽開花最後爛在泥土裏也都是我自己的。可我媽媽一死,很多事情爆發了。我不要爛掉它,我要它開花結果在你們面前,它應該和生着的人一起活並一起腐爛。」

  《好兒女花》似色彩明艷的西語片,阿莫多瓦式的,女人們如此生動,傳奇,她們脫離不了苦厄,因為命運之下全是情感的糾葛,所有的苦,都是因為愛了又愛。

  重慶那地方有碼頭文化,解放前盛產袍哥,男人們都生猛,女人也不遜色。她是私生女,生長在貧民窟,人們叫她「六妹」,她是最受歧視的那一個。她的大姐是母親和袍哥所生,她卻是母親再婚後,在婚姻中又和別的青年私通生下。

  六妹到 18歲時離開家鄉,漫無目的,只知生活在別處,逃離一個受人責罵的環境,去找她自己的安樂自由鄉。可是眼前的虹影,費了多少周折,出多大的名,獲多大的利,最後她都是那個江邊奔跑的女孩,都要回到她的故鄉去,面對她沒法背棄的人生。

  兩部作品 生命軌迹

  18歲生日的那天,她得知了自己私生女的身份,受盡白眼,她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

  18歲,她愛上了歷史老師,更懷了他的孩子……不久他自殺了。她不要再製造一個私生子或私生女,於是厚着臉皮打掉。

  也是 18歲,她離開重慶那破敗的家,開始了流浪生活……

  ── 00年《饑餓的女兒》

  好兒女花,即指甲花,粗生卑微而生命力強,她說像她媽媽。

  書中盡揭家族的陰暗面。母親與多個情人的糾纏,兄弟姊妹間的恩怨……

  一段長達 11年、與知名學者趙毅衡令人艷羨的婚姻,竟然以「二女共侍一夫」告終!

  ── 09年《好兒女花》

  是愛是恨沒浪費

  她成了作家,重慶人有說她是城市的驕傲,更有人當她是莫大的恥辱,她回老家簽售,有人將她當女兒看待,送她花 朵和水果,也有女人合起夥來圍攻她。她的鄰人,當着國外電視台的導演,用最惡毒的語言罵她。她習以為常,自小就活在這樣的環境裏。但她若不是日後成為一個 作家,那般的人生境遇該怎樣解脫。十幾年後還鄉,仍看那鄰人的惡臉,親人的傾軋……「所以我總說我幸運。寫作時,把生活裏的不快不幸都能放在一邊,這世界 不要我,遺棄我,但總還有我自己創造的世界可以容下我。你看過《盜夢空間》?我就像進入另一個意識的時空裏。」

  所有的感覺都沒浪費,不管是愛還是 恨。當年她恨母親,恨整個家族。她們也恨她,六妹把家裏的故事出賣了,她成了名作家,她們卻暴露在太陽底下,心裏滴着殘血。她母親去世她回家奔喪是零六 年。這年是她人生的轉折。整個葬禮,是她與母親的一生的對話。用她的話講是: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就是這 殘忍,這 真實,但結局是圓滿,是愛。她們 必須全部瞭解,理解,直到相通。她知道了母親的所有情史,在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悲哀,生而為人就夠苦痛,更何況一個江邊生存的孤獨女人,就像飄零的花。她母 親的情史不是因為男歡女愛,人在時代的愚行下,是如同江上的舟葉,根本不由人掌握。

  「如果你記錄的事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或一個家族的,其實沒甚 意義,如果是關於一個時代的,一個國家的,那 它不關乎隱私。《好兒女花》是半個世紀裏女人的生存寫照,她們如何掙扎如何奮鬥如何愛。」

  ■大量性描寫的長篇《 K》,被書中人物的後人控告, 02年被判「淫穢」罪禁售,後更改人物名字等,易名《英國情人》再出版。

  平靜說生死

  ■虹影的「上海三部曲」是少有令讀者感受到「溫暖」的作品。

  她寫出的「二女共侍一夫」驚世駭俗。她和小姐姐和一個男人的三角戀情,在她筆尖下就這樣剝離給人看。再沒有甚  才子佳人的絕美童話,薩特和波伏娃的愛情模式下,是不堪,是隱忍,是風光作家心裏不為人知的苦楚。她在書中那 平靜地講述着讓人心驚的真實,一如她坐在 我面前談論人的生死。再沒有甚 是大不了的。她形容多少年來她的心對世界都是充滿恐懼的,「以至於讓我的心比鐵還硬,比冰還冷,比刀還利」,她是個作家也 無用,照樣在齒輪的運轉上,命運要垂青她才行。直到她遇見他。她形容是苦海茫茫中來救走她的人。韋靄德是英國人,金融家和作家於一身,沒有別的緣由,他就 是注定要愛她的人。她徹底放棄從前那段婚姻,和韋靄德幾經艱難走在一起。她母親去世後,她生下女兒。這三歲女兒生在嬌屋裏,說着流利英語,和外婆與母親, 從一開始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

  「但她常常就哭了,她做的夢總是和我的童年有關。」虹影說起她的女兒,眼睛亮亮地,「因為我懷孕的時候寫《好兒 女花》,一邊寫一邊流淚,那種傷感記憶全都刻在了她的骨血裏。」她女兒雖是混血,但虹影堅持說她的眉眼像外婆。「我出來見你時,她囑咐我早點回家,那語 氣,神態,竟然真的像我媽媽。

  詩人、美食家……

  ■虹影八十年代便開始寫詩,著有《沉靜的老虎》、《魚教會魚歌唱》等詩集。

  ■ 09年《我這溫柔的廚娘》虹影首部美食隨筆,叫人意外地也是個美食家。

  虹影, 62年生於重慶, 18歲離開老家四處流浪,念過魯迅文學院及復旦大學的作家班,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她的作品,以大膽的性愛描寫著稱,是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著有 長篇《饑餓的女兒》、《 K英國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術師》、《好兒女花》,詩集《沉靜的老虎》及美食書《我這溫柔的廚娘》等。她的長篇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 界各國出版,亦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現與外籍丈夫居於北京,育有一女。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六):舌尖上的人生五味

  《世界变成辣椒》单从书名看定是本美食书,作者虹影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写美食,通过美食的酸甜苦辣写出尝遍人间美食的经验及情感记录,通过酸甜苦辣怪写出亲情友情爱情人生个性执着。用不同的味觉感受不同人生经历,个中滋味自己联想去。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不同味道带给你怎样不同寻常的味蕾感受不同人生经历的思索触动呢?

  酸承载着亲人-故乡-怀念。暖暖的亲情,淡淡的乡愁,深深的思念。越长大越念旧,年少时那些曾经的回忆不会随着现今生活磨灭,美好的回忆变得深邃,不好的或许变得淡然。关于亲情,今时今日为生计漂泊在外的异乡游子们看到酸承载的亲人故乡怀念感触深吗?我会,离家工作并得我们本意,平时还好,逢年过节那种思念分外浓郁,酸楚味由然而生。

  甜,会想到什么?不外乎甜蜜爱情开心事情,旅行-朋友-爱恋。虹影的甜实实在在带来味蕾的感观,罗宋汤,火鸡...国外美食,好友间的分享,爱情见解。甜甜的味道送来甜甜的心情,泛着开心泡泡。甜味吃的多了齁的人难受,先甜后苦,忆苦思甜是五味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还是体会人生味道的真谛。

  苦:童年-饥饿-回忆。生活在好时代饥饿体会不深,书中艰苦岁月幽默话语描述尽致,童年饥饿年代的回忆苦中带甜,一家人的团圆饭,团圆菜习俗充满脑中,浓浓思念。

  辣主场辣椒出场喽。辣椒两面性,爱的人餐餐必不可少,生活中缺少不得的“朋友”,无它饭菜如同嚼蜡。反之敬而远之,唯恐上到自己可怜的味觉。有心尝试不难发现没想象中那么可怕,狂爱不止的不太少数。作者对辣的人生见解--厨艺,人生,分享;可见对辣不是一般喜爱,想到人生分享美味。

  第五味咸,错矣。是怪。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人生幸福、欢乐、痛苦、磨难等各种遭遇。后要坚持自己,来一味怪强调自我与众不同,坚持自我,执着于自我的梦想。人生如做菜,菜味不外乎酸甜苦辣咸,同样的菜每人做出不同味道,时间火候秘方。怪能都成为你的那个秘方,见仁见智。

  《当世界变成辣椒》定然是种比拟,虹影以独到见解用美食写,人生情感经历。把人生哲理、情感经验、家庭关系很好地与美食相结合,美食与美文自成一家。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七):味觉里的乡愁

  ——读《当世界变成辣椒》漫笔

  乡愁,不止是思念门前菜畦,屋后水井,更是想念母亲烧制的菜肴,父亲煮的白米饭。我16岁离家以来,至今已然16年,早已习惯了漂泊的生活,但仍不免为思乡病所苦。父亲的皱纹越来越深,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做的饭菜始终是不变的味道,勾动着我的乡愁。虹影在其散文集《当世界变成辣椒》中尽写吃,其中不少篇目关乎乡愁。这种愁思我感同身受,横亘心间。乡愁,是一缕情丝,更是一种味道。

  虹影环球行遍,对美食颇有心得。然而,纵然泰西各国美食文化兴盛,并不能遮蔽故国的味觉。在谈到母亲做得稀饭时,她说做米饭要料新鲜,菜鲜嫩,水用清泉,瓦罐盛装,然而这只是片言。整篇文章,谈得最多的还是母亲的样子,母亲的低眉,笑容,仿佛渗透在稀饭的香味里。这香味,牵动着味蕾,更牵动着回忆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片云一缕风。

  中国的饮食,固然可以在大饭店里云蒸霞蔚,然后类似“满汉全席”式的吃法,是奢华之风大于口腹之欲,排场大于饮食,说穿了,那不过是一种形式。离开了家的气息,饭菜大多变了味道。家,不仅仅指一栋屋宇,一座小院,还包括宅门边的榆钱儿,沟渠边的苦苦菜。更有父母的锅铲响动,邻居街坊家飘出的炝菜花的香味。家,存在于有爱的地方。我们在想家的时候,想起的常常是爱的滋味。父亲做的“锦菜”,小朋友的外婆做的“小火炖肉”,都饱含着童年旧事的咸与淡。

  中国的菜,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更重要的是火候。火候是看不见的,也与科学计量无关,它全凭厨师拿捏。拿捏得好,好看且令人大快朵颐;拿捏的不好,菜相惨不忍睹,且令人无法下咽。做菜水平炉火纯青的人,不但知道选料,而且知道何时用猛火,何时用文火,何时放盐,何时放糖。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艺术。我故乡有一句谚语:好厨子一把盐。是说好厨师做菜全凭放盐的火候。《别人的外婆》里那个小老太太就将放盐的方法理论化了:做菜有秘诀,第一点在于放盐,有的菜你需要之前放,有的菜得在中间放,有的菜在起锅的时候放,有的菜在做好之后放……

  西方人过圣诞节,中国人过春节,其中一项都是吃。虹影在《火鸡与圣诞节》中说,她在伦敦十余年,一到了12月当地就充满节日气氛。但是对于她这个异乡人,那感觉不过是隔岸观火,但心中却惆怅莫名。惆怅的是什么呢?是乡愁。故国家园虽已改,但记忆里的老房子不会变。时下的人,大多随着经济大潮的席卷而迁居,我也是其中的一粒细沙——异乡人。异乡人是失了故乡的人,他们或许已不能辨认故乡小儿,或许已改了乡音,但不改故乡的味觉。

  饮食是乡愁一种,更是冷暖一味。

  吃吃喝喝是烟火生活,烟火不独是肠胃的感觉,更是气氛的弥散。独喝闷酒,自斟自酌,是喝的冷清;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是喝的尽情尽兴。与一个人同桌吃饭,实际上有着莫大的缘分。缘分浅,或许是一次酬应,再无见面;缘分深,或许是终身同盘同锅,碗碟撞击,锅铲和鸣。古人有“鸡黍之交”,也有“一饭之恩”,说的都是饮食的情谊。虹影在《罗宋汤呀罗宋汤》,《纪念一个人》中都写大有缘分的人,一个是密友,一个是故人。《罗宋汤呀罗宋汤》,说能写优雅文字的作家黄宝莲会做罗宋汤,暖了作者的胃;从远方来伦敦的好友病了,也想喝罗宋汤,作者用尽浑身解数,做了罗宋汤,不但暖了有人的心还治了友人的病。一碗汤,就是有这种功效。《纪念一个人》中提及居住于北京红星胡同的伯母,她是出身大家族的闺秀,也曾是遍游欧美的早期进步女青年。但中年不幸,与丈夫离婚,儿子离家出走,但却丝毫没颓丧,依然保持者良好教育下训练出来的优雅与得体,尤其是餐桌功课丝毫未丢下。她的温暖随着餐桌上的温度与香味,安慰着一个即将离开乡土独行世界的女子的心。

  虹影是勇敢的女子,是优雅的女子,更是一个有灵性的女子,她的小说好,诗亦佳,散文更是冲淡有味。她写女儿家的心曲,也写女人的柔情,尤其是写美食散文,直把九曲柔肠编织进文字里。令人心热,也令人感到一种慰藉。

  味觉里的亲和暖啊,曾经令我们多么的感动。那一缕无法释怀的乡愁,会和味蕾一起辨识出家的方向。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八):爱辣椒的温柔厨娘

  ◎木木勺

  我不是特别偏爱辣椒的人,但在餐桌上偶然遇见她也会小有惊喜,胃口大开。朋友中不乏嗜辣之人,看他们一边满身出汗一边兴奋地呼喊过瘾时,不得不感叹辣椒的神奇魅力。

  我曾试图总结自己不爱辣椒的原因,一则是担心上瘾,渐渐越吃越辣,习惯了灼烧一样的刺激以后再没办法甘于其他食物的清淡,一则是觉得在众人面前吐着舌头面红耳赤汗流不止实在是有点形象不佳呢。

  思来想去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缺乏勇气。比起那些疯狂地喜欢辣椒的人们,我缺乏浓烈纯粹炽热的执着。不仅是对辣椒,对生活里很多真实也是,我经常躲躲闪闪,不敢面对。

  所以我羡慕那些爱辣椒的人,他们勇敢直率,拿得起,放得下,似乎能面对一切困难。

  虹影喜欢辣椒,不仅喜欢她亮闪闪的色泽,和多变而丰富的味道,还有尖圆长短或弯或挺的姿态,“像女人配饰”,“像恋爱的情侣”。虹影勇敢直率,十八岁出走,十年在路上,浪迹天涯,也曾远走海外。虹影是诗人,是作家,也是巧手的厨娘。

  虹影生于饥饿的年代,她爱吃,又很会吃,足迹所到之处总不忘搜寻探访当地的美食,但似乎失望多惊喜少。好在她自小精于此道,擅于学习创新,不仅川菜,西餐也得心应手。谈到自己做的饭菜,虹影颇有些厨道高手般的自负,“没吃过我做的回锅肉的人,若突然甩手离世,我会为他万分遗憾。”

  更厉害的是,再复杂难做的饭菜经她一说就变得简单轻松,仿似三下五除二就能端上桌来。她竟然还不看菜谱,讨厌雷同,每次都求新求变,让人叹服不已。从重庆大杂院里的共用厨房,到伦敦郊外房子里的大厨房,虹影都觉得做菜“也是一种魔术”,是“挺幸福的事”。

  在这本《当世界变成辣椒》里,虹影不仅写了念念不忘的食物,也写了那些魂牵梦萦的地方和人。不管是母亲的冬苋菜稀饭,父亲的清明粑,还是梦中的红烧肉,都满含了深深的思念和不舍。这些并不过多着墨的,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情感,和食物的记忆夹缠在一起,反而变得愈发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那个十八岁的迫切想要离家的少年诗人,用了好多年的时间,几乎都走遍了世界,才终于意识到一直在心头的浓浓的爱。她开始特别想念家里的饭菜的时候,却发现从前那些做饭的人已经不在了。

  想念逝去的爱着的人,很像是想念一种味道,牵肠挂肚挥之不去又虚无缥缈,无法可想。

  也许我们活着总要经历不愿意经历的事,遇到不该遇到的人,就像总会吃到不好吃的菜,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尝过酸甜苦辣之后,希望我们还能对下一道菜充满期望,对这世界温柔相待。吃,马虎不得,做,就更要用心。很多事都像做菜一样,有秘诀,只有用心才会特别好吃。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九):意比味要悠长

  很多年后,回到旧地的人,会不会费尽思量,回味寻常巷陌里的“麻辣烫”?食物,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记忆。有多少人宁愿坐在简单得只有一座一凳的过道里吃得斯文扫地,也不愿意在富丽堂皇的酒店里衣冠楚楚?似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狭小、陈旧的老街,每一条老街都有一间其貌不扬的人气小食肆。比如北京大栅栏门框胡同内的小吃店,潮州牌坊老街内的传统春卷,成都水井坊里温情脉脉的包子铺,安徽宣城水东老街的老店铺。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附近巷道里的重庆麻辣烫、信宜旧街里的馄饨店、成都川师南大门的味魂烤鱼。这些其貌不扬的小食肆在我的脑海里,充满了温情脉脉的印记。

  在虹影的《当世界变成辣椒》一书中,食物对于她来说,同样充满了记忆。人们一般用“甜酸苦辣”四味来比喻情感四种,将情感和味蕾互比,大概是人生最为透彻的通感了。“意味”一词,不是已经将味蕾和体意阐释殆尽了么?在虹影的《当世界变成辣椒》中,意比味要深长。在这本书里,虹影并不专谈美食,也不只谈记忆。而在讲述每一个记忆的瞬间,都带有食物的味道;或者在回味每一道菜肴的同时,都重现起斑驳的人影:母亲的稀饭,父亲的清明菜,外婆的烧肉和异国他乡的回锅肉等等,整书读来,好像在餐桌上听着虹影在向客人讲述过往。味已走远,意却悠长。

  喜欢做菜的,应该是热爱生活的吧。做菜,是经营生活的方式之一。不同的食材搭配起来,成为一道美味的菜肴;而同样的食材,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呈现不同的面目,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懂得了搭配的道理,为人处世之时,或许可以更为变通。深知每一道菜肴都是付出努力的结果,因而也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因此,做菜也未尝不是一门学问。

  2013年1月25日松山湖

  《当世界变成辣椒》读后感(十):百味人生

  准备落笔写书评之前,先看了虹影豆瓣里名为鞠白玉撰文写虹影的一篇文字,从这里,得到了虹影的一些基本印象----一个曾经受过很多苦,现今苦尽甘来,一切安好晴天的充满了丰富人生经历的个性作家,女子。

  我想了解了虹影的人生经历,让我读起《当世界变成辣椒》时,对书里面的一些文章片断的理解是有相助益的。

  想来口腹之欲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之一。《当世界变成辣椒》借着吃的话题,道尽作家多少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它有作家对贫穷苦涩童年的回忆,有对父母双亲的怀念,有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描写,有对自己早期漂泊他乡的无奈,更有着除了作家的另外一个身份---作为一名美食家、高级厨娘,对美食的喜欢,对厨艺一种天生的热爱---从中介绍美食、讲授厨艺,也描摹生活。身为一名主妇,为着爱的人,也热心于厨房,倾心尽力去做一名高技艺厨娘,为自己所爱之人烹出一道道好菜,令他们大饱口福,大快朵颐,就是我身为厨娘最骄傲最幸福的快乐与满足。看作者身为厨娘的心得:煮菜时从不放味精,也从不看菜谱,看菜谱使人缺乏创造力,而烹饪菜肴最重要的一样就是“把心融在菜里,菜就会变成你想象的一样好吃。”照向自己的厨娘人生,我做菜虽也从不放味精、也不看菜谱,很多时候靠着对看过或吃过的一道菜的回忆,依着自己的经验去大胆尝试,便也能创造出一味令家里俩人儿都啧口称赞,食指大动的美味来。然,这只不过是有时罢,有的时候因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不甚如意,往往把情绪带回家里来,带到厨房里来,这个时候在厨房里做菜,只是一种机械般的操作罢,完全没有做的心情和和心思,往往这个时候,煮出来的菜不是咸了点、淡了点就是连同着没有了菜的色香,就如同当时的心情,寡淡无色,令人食之无味!就像作者所说,好心情,有心思,才能煮出一道好菜来。原来家里端上桌的每一道色香味美的菜肴,端的都是做菜之人的一个心境和一份情意。只要有一份好心境,一份为爱而厨的心思,就一定能够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相信虹影的那一手好厨艺起源于五岁起便在公共厨房里为家人做饭的经验,来自于这些寻常百姓经验分享里的吸收,外加一些天生的热爱,更加一份热爱生活、热爱每个人的心思,于是便使虹影的厨娘人生精彩纷呈,常做常新而又给人无限惊喜!--无师自通地,饱含着满满心意和心思去操作的厨娘,使虹影收获了美食家和高级厨娘的美誉!---我想这美誉只不过是虹影爱生活、爱人生、爱身边每个人的一个概括吧。

  虹影记忆里童年的饥饿,身世的尴尬压抑,手足的争执,父母的艰辛,少女的飘零和苦涩,朋友的情谊,爱情的起落与完满……无不烙上了吃的印记。我相信但凭吃,你也尝过诸般滋味,那亦是生活和人生的况味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