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的军团》经典读后感10篇
《被诅咒的军团》是一本由斯文·哈塞尔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诅咒的军团》读后感(一):为毛你要跳着出???
被诅咒的军团Legion of the Damned (1953)
行进中的军营March Battalion (1962)
Assignment Gestapo (1963)
Monte Cassino (1963) aka The Beast Regiment
Liquidate Paris (1967)
. S. General (1969)
地狱之城Reign of Hell (1971)
冰封的退路Blitzfreeze (1975)
充满血腥的死亡之路The Bloody Road to Death (1977)
Court Martial (1979)
O. G. P. U. Prison (1981)
The Commissar (1985)
《被诅咒的军团》读后感(二):《被诅咒的军团》读后感
一直想看一本亲历战争的人写的二战战争实录,付款时以为是一本详细描述着经典战例的同时不乏英雄事迹煽情的书,不曾想翻开的是一个散发着混合着血腥、尸臭和硝烟的味道,贯穿着不屈不挠的爱情、患难与共的友情,以千万人的生命与灵魂为献祭的诅咒。如果以一本战史小说来看,这书的剧情好似没有舒展开,如果分成集中营、东线进攻阶段、东线防御与溃败阶段来写也许会更好。但是这本书的本质是对战争的诅咒。这诅咒由作者写出,27坦克团的6000名刑营(通过使用虐待式的方法将重刑犯、政治犯等训练成士兵的营地)士兵和千百倍于这个数字的普通人为此献祭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无论人物、事例、还是背景,作者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选择性描述。主角斯文也就是作者本人,一个丹麦籍德军士兵,因为逃兵罪被送入纳粹集中营,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侥幸未死。之后被强迫去邢营遭受了更多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并被撵上了血腥的东线战场。在那里,历经了多次大战,还曾以战俘的身份进过苏联的监狱和集中营。一路上踉踉跄跄的走来,目睹了27坦克团的战友们一个个在战火中死去,到结尾处,只剩下主角和海卡两人。
没有描写英雄、没有描述战术、从不讨论战略,字里行间,反抗战争的火是熊熊燃烧的,诅咒战争的心是炙热的,对纳粹和一切发动战争获利的阶级的恨是铭心刻骨的。数年残酷的战争中,那些爱着主角的、陪伴着主角的、爱好和平的、厌恶战争的人们,都被无情的战争车轮碾碎。当的主角珍视与挚爱的人都逝去的那一刻,曾经轻佻似玩笑的约定变成了一生决不动摇的誓言:最后活下来的,一定要写一本书,写出这该唾弃的战争,写出那些对发动战争的垃圾们万世不变的诅咒。
《被诅咒的军团》读后感(三):哪怕是战场,关怀、文明和人道依然存在《被诅咒的兵团》书评
哪怕是战场,关怀、文明和人道依然存在《被诅咒的兵团》书评
一个“经历了比死亡更恐怖的活着”的人,愿意把那些所经历过的残酷事实写成小说,相当于将那段痛苦回忆再次亲身经历了一遍,何其勇敢,又为了什么目的?
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向他致敬了。
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残淡的人生!”
作者是这样的勇士。他不愿意隐瞒那些非人的事实,把战争的罪恶公布出来,传递和平和希望的光芒。
读一本书,如果读不出作者的意图和文字中传递的精神,应该是一次失败的读书了。书中有大量战争场面的描写,让人触目惊心,而作者真正要传达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我找到了,也许不是,因为作者的内心,不是容易走进去的。但下面的句子,估计是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话语。
---“人们都倾向于攻击对方,而不反省自己。”斯文说他同情那些纳粹卫兵,因为我们的伤害只是身体上的外表上的,而他们的伤害更深更多,甚至于灵魂。那些为了别人的意志而战争、杀人的人,灵魂已经没救了,不是更值得同情么。我曾经恨过日本人,因为他们伤害过中国人,现在我不那么恨了,因为他们更深的伤害了自己。
---斯文·哈塞尔(作者)、汉斯、波尔塔超越自我,把三个女囚犯救出带回她们的祖国,她们换衣服的时候……最动人的情节,当属于这一段:“在一群人面前,姑娘们从容不迫的脱得一丝不挂,我们纷纷转过脑袋,看往另一个方向。上帝知道,我们本是一群下流的家伙。我想,这是文明让我们这样做的。14个月来,这些人嘲弄和践踏着人类最基本的尊严,我们想让姑娘们知道,关怀、文明和人道依然存在,哪怕我只是一群卑贱的士兵。”
战争是肮脏、邪恶的,它的内容就是扣动扳机和发射,从战场上回来,你会发现自己一无所获,生命再也没有意义,无论你是战胜还是战败,你不知道自己曾经征服的是什么。
经历过多次集中营、刑团和许许多多残酷无人性的战场和杀LU,作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只所以要真实的记录下来,要传达给现代的人们,他的意图,我想我收到了。
庆幸小说中的战场在苏联,而不是中国。
有一个情节让我难得的笑了,两战对垒的时候,他们相约不再对打,还一起跳到河里洗澡,发信号通知对方检查来了,向天空开炮和开枪,检查一走,就各自停火。
虽然这只是一本军事小说,我想信小说里的情节都是真的,同时又怀疑它是假的,人类怎么能如此罪恶呢!你懂得的,它让我纠结了。
2012年,比较适合看这本书,然后反省人类本身。再次转述作者的话:“人们都倾向于攻击,而不反省自己。”美国,你懂吗?
在豆瓣看到新出版的军事小说,果断到当当买下来,一套七本,可看完第一本就不想再看后面的了。
本以为是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却发现这只是斯文的个人传记罢了。人物出场太过唐突,人物关系描写太少,想到一个人,直接就出场了,没有过度,没有介绍。
书中写了作者一部分的经历,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谁,必要的时候人物关系描写还是要多一些。
想要看战争刺激场面的不推荐看此书,如果想了解真实的历史战场,真实的战争是什么样,可以翻翻此书,可以了解一个历经沙场数年的老兵在战场上的真实想法。
书中不乏个性鲜明的人物:波尔塔,老大叔和恩斯特。但作者实在不擅长细节描写,平铺直叙。战争的血腥,暴力的场面没有丝毫的展现,波尔塔,老大叔战死沙场时,就那么平淡的过去了。只有最后巴伦疯掉让我印象深刻,是怎样的生活,能让一个人精神崩掉,这场战争究竟害了多少人,阿道夫,究竟要哪样。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突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Operation Barbarossa)。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是一场大灾难。无数苏联部队被包围并最终落入德国人的手中。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
另一个国家是芬兰,不过它的立场十分特殊。芬兰最初宣布保持中立,但是到6月25日芬兰宣布将会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沙计划本身就有重大漏洞,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后勤。苏联广阔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后勤将无法及时跟上。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抵达莫斯科郊外并停止进军时,他们的后勤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苏联游击队的破坏,在最前线的部队根本无法获得补给以支撑下去,更别谈进攻了。巴巴罗沙最初制订时认为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真实情况是苏联部队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
苏联人撤退时采取的是焦土政策,他们烧毁庄稼,破坏工具,令德国人的后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千百万德国士兵死于俄国严寒的冬天,以及苏联人所组织的反扑。
但即使德国人最后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俄国土地,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当德国人占领了那么多土地后,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当德国与芬兰的部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后,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消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国军队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于饥饿。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国军队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高加索附近的斯大林格勒(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德国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但是其过程有着严重的缺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以及过长的补给线,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噩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国第六军团被完全围困。随着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军团总司令弗雷德里希•保罗斯(Friedrich Paul us)为陆军元帅(因为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曾经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本人最后被苏军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载入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
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人渐渐丧失主动权,但苏联人依然没有完全回过神来。由冯•曼施坦因将军(von Man stein)领导的部队在1943年夏天发动了一次绝望的反抗,暂时停止了苏军的前进。这场发生在库尔斯克的战役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也是德军在东线所发动的最后一次主要攻势。苏联人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着战争的主导权,直到1945年5月占领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