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4:0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10篇

  《多少往事堪重数》是一本由蔡登山著作,平装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236,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一):细数风流人物,还看民国

  文/文小妖

  早年,看过蔡登山先生写的关于张爱玲传记传奇未完》,很受触动。张爱玲的一生及其作品,在他细细的考察与揣摩中,被诠释为另一种新的“传奇”。而今,再读蔡登山先生的最新作品《多少往事堪重数》时,思绪再一次被拉回到民国,随着那些文学大师名流雅士的经历而起起落落,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多少往事堪重数》一书中记录了凌淑华、张竹君、张大千、吕碧城、辜鸿铭、郁达夫、辜鸿铭和康有为等一众民国的名人雅士等的事迹,还原了历史上的某些细节,让读者循着这些痕迹,重温那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记忆

  众所周知,民国的动乱不堪,也促使当时的文化大放异彩,大师辈出。这些大师和名流雅士在国学书画、文化研究以及戏曲弹唱等方面影响力可谓是无所不在,为当时的社会涂抹上了一种深沉中透着光泽底色同时,也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书中,蔡登山先生力大量考据了各种资料和史实,生动的还原了一个个带着传奇色彩人物,也用自己方式向读者展现出那段民国史的真实画面。同时,蔡登山先生也澄清了一些历史上模糊情节。比如,郁达夫的死因。大多数读者都知道,郁达夫是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先生是如何惨死的。在《郁达夫:从“名士”到“烈士”》一章中,蔡登山经多方考据,从日本研究郁达夫的学者铃木正夫的调查资料中,不仅找到了郁达夫被害真相的同时,也道明了先生是被勒死的。

  再如,从小我们就从历史课本了解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的康有为可谓是正气凛然,极有傲骨的正人君子。殊不知,在《康有为玩假古董》一文里,蔡登山先生笔下对康有为的真实还原,使得我们对这个晚清名人的印象可谓是大跌眼镜。因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海外的康有为居然打着“保皇”的旗号,对当时的爱国华侨进行金钱募集,说是用来为了救国,其实私下却了一己私欲,擅自挪用,买各种古董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并且他对别人(友人)手中的古董宝贝更是怀着一颗“窥觑”之心,但凡有机会下手,总会利用自己的名气口若悬河口才巧取豪夺而来。这样令人不齿的行为与当年推行变法时的大义凛然截然不同,让人倍感颠覆

  书中,蔡登山先生不仅讲究历史材料的选用,落笔也是极其平实质朴的。文中,没有过多个人情感,也没有各种不切实际添油加醋平白明晰叙述无形使得每位大师的过往、经历以及当时某个节点发生事件跃然于纸上,带着一丝丝的深刻透彻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追寻苏慧廉的身影》中,蔡先生如是写到,“一个在历史上被遗忘名字,一个只有几百字传记资料的人物,经过沈迦不断地打捞,不断地拼贴,最终以近三十万字,千余条的注释,一百六十三幅的珍贵图片,五百一十页的篇幅,写出苏慧廉和他的时代。”虽然这段话是蔡先生对沈迦的盛赞,但在我看来,这段话用来形容蔡登山先生也是不为过的。这本《多少往事堪重数》同样也是他靠着碎片式的资料,一点点不断打捞,不断拼贴,最后以利落笔触真实的写出了一众大师,名流雅士和他们的民国时代,为所有读者呈现出了一部极具意义的历史文学作品,令人敬叹!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二):关于民国,还有这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儿

  说起民国,我们想到的就是那战乱纷飞的年代,那不堪一击的时代,当然还有那文人辈出的一代

  虽然民国只是很短暂的一个时期,但它却涌现出了太多有才华学识品格的文人志士,他们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熠熠生辉,让人无法忽视。

  《多少往事堪重数》便是关于民国的一部书籍作者蔡登山在阅读爬梳散存于海内外的大量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基础上,致力于还原凌叔华、吕碧城、张爱玲、辜鸿铭、康有为、张大千、郁达夫、钱锺书等文化名人的情感经历与人生际遇,再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蔡登山先生,是著名的文史作家,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中,身为书写者,他力图引着读者和自己一起重历真实繁复的历史情境,于历史的细节,重拾失落的文化记忆。让我们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感受到民国文人的悸动,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温度

  是的,我在这本书里不仅读到了关于民国文人不为人知的一面,还感受到了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底蕴。正是那段战火纷纭的年代,赋予了民国文人沉重使命,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时代的潮流,被裹挟着往前走,或从商,或写文,或唱戏,或学医,或留学,或从政。

  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出现在历史课本里的人物只是单一形象,而这本书里写的人物更鲜活具体,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例如康有为,如果只是凭借学过的历史知识,在我们的认知里,他是戊戌六君子,是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他是推动历史发展重要力量,是光辉伟大的形象。但这本书里,体现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曾以保皇为借口接受华商的大笔金钱,却并没有用正事,而是收藏古董。他还以坑骗的形式,掠走其他民国文人的收藏品。

  这本书一下子把历史课本中的人物拉下了神坛,让他变成了一个更接地气的人,谁都有优点缺点,民国文人也是。

  在这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道:一个在历史上被遗忘的名字,一个只有几百字传记资料的人物,经过沈迦不断地打捞,不断地拼贴,最终以近三十万字,千余条的注释,一百六十幅的珍贵图片,五百一十页的篇幅,写出苏慧廉和他的时代。

  其实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历史文献资料中爬梳,还原了许多历史的现场,使得一个个民国文人不再是一个陌生遥远的名字,而是活生生地从那个时代走来。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三):历史上的一些“其人与其事”

  著名文史作家蔡登山的书已经读过两本了,分别为《声色晚清》和《一生两世》,《多数往事堪重数》是第三本。总体而言,其文虽无意着墨过多,却能够尽情展示,颇能让人耳目一新。《声色晚清》有两个关键词,即“声色”和“晚清”,前者是切入点,后者限定时代。全书以晚清名伎杨翠喜为主线,追溯"声色"与晚清包括政界、商场文坛等等各界的复杂关系。《一生两世》则以当时的22个文化界名人却在民族危亡之际逆历史潮流而动成为中华民族罪人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这些特定文化人的“一生”缘何变成“两世”的内在原因,重在以史为鉴。而《多少往事堪重数》中的主角虽然也均为民国时期名人,却较为分散,重在展现他们的情感经历与人生际遇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凌叔华、吕碧城、张爱玲、辜鸿铭、康有为、张大千、郁达夫、钱锺书……甚至其中居然还有人称狗肉将军”的张宗昌!很多人都曾经声名显赫,在文化事业也有的成就斐然,有的也曾经出力甚多。个人文化成就似乎不必多言,但故事却还是要讲一些。毕竟,对于其中的很多已经有定论的历史文化名人,已经展现了的并非他们的全部,还有很多鲜为人知、值得一说的经历。蔡登山仔细、深入发掘散存于海内外的大量日记、书信、报刊、回忆录,尽可能还原了这些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记忆碎片。或许这样,凌叔华、张爱玲、康有为、张大千、郁达夫、钱锺书……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才更让人觉得全面、鲜活。虽然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历史就是历史,也和新闻一样客观、真实才是最应该执著和讲究的。

  确实,如果不是因为这本《多少往事堪重数》,很难相信,虽然已经时过境迁,那些人和事却依然足以引起轩然大波——居然如是!譬如凌书华,徐志摩曾经称赞她的小说集《花之寺》“有最恬静耐人寻味的一面,一咱线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沈从文、苏雪林等作家更是把她和英国近代女作家曼殊斐儿相比——这样一个让人感觉是“锦心绣口”的闺阁派女作家,居然也曾经与人有染,真的难免让人大吃一惊

  还有譬如张宗昌,虽然时人称之为“狗肉将军”——蔡登山倒也在文中将“狗肉将军”的来历作了一番解释,也算是解开了一个很容易让不知道底细的读者望文生义谜团——在他广为人知的“事迹”的另一面,也曾经与正儿八经的文化事业有过一些贡献,虽然不懂文化,却能够出钱让文化人做点儿文化事,于是有了《影刊唐开成石经》之事。以致于蔡登山的文末也不禁感叹:张宗昌以一介武夫,虽有百恶,但也曾经做过这件善事,也算难能可贵了!

  《多少往事堪重数》中凡五十一篇,虽然无法做到详尽,却依然尽可能地再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人特别是文化界名人的一些轶事,读来让人顿时觉之百味杂陈,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面貌,其人其事也真的如是而言。除了道一声“多少往事堪重数”,又还能说些什么呢?!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四):民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这门学科。在我看来历史就是过去的人所演绎的故事,而有关于历史记述的书籍便是作者为我讲述的各种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么总会在不经意间打动到你,或是一个人的生平经历,或是一段尘封往事的揭晓,亦或是一段人与人的情感交往……

  民国时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最为特殊的时期。因为他所处的历史阶段实在是太过于独特封建的清朝政府刚刚结束,而新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处于新旧交替年代的民国有着自己独有的历史特色。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一个风云变化莫测的年代,更是一个新思潮新观念渐渐涌出的年代。

  民国时期的人,他们虽接受着新的知识文化浪潮冲击,但传统的中华民族美德精神却依旧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血之中。新旧文化的交织使得这些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历史上尤为出彩,而由他们所演绎的历史故事也是精彩纷呈。这几年来有关于讲述民国名人的逸闻趣事的书籍也看过几本,对于那些知名民国历史文化人的生平故事也有了几分了解。但是当翻开这本由蔡登山所著的《多少往事堪重数》之后,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对于那些民国知名人物的所知还真的是甚少。

  一眼看上去此书并不算厚,本以为其中也就是讲述了十几位名人的经历故事,结果一看目录细数之后却发现足足有五十一个篇章。每个人物虽然只用了四五页甚至是更少的篇幅来讲述,但是读起来却没有什么单薄之感,有诸多故事与细节是在以往所看到的那些有关于民国人介绍中并不曾看到过得。想来会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作者蔡登山文字质朴干练,并不执着于营造声势。不似当下有些所谓的民国史学研究者或是情感作者所写的那些文字一般,添油加醋将自己个人的诸多感情因素评判附注其中,却让人物的原本形象失去了真实与味道

  作者只是将这些民国风云人物的情感经历以及人生际遇从那些大量的书信、日记、报刊的文字信息中梳理出来形成文字,尽可能全面且真实的用这些文字再现他们的人生,至于孰是孰非,对与不对,都由阅读此书的读者自己去用心感知评判了。

  《多少往事堪重数》读后感(五):细数风流人物,还看民国

  文/文小妖

  早年,看过蔡登山先生写的关于张爱玲的传记《传奇未完》,很受触动。张爱玲的一生及其作品,在他细细的考察与揣摩中,被诠释为另一种新的“传奇”。而今,再读蔡登山先生的最新作品《多少往事堪重数》时,思绪再一次被拉回到民国,随着那些文学大师、名流雅士的经历而起起落落,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多少往事堪重数》一书中记录了凌淑华、张竹君、张大千、吕碧城、辜鸿铭、郁达夫、辜鸿铭和康有为等一众民国的名人雅士等的事迹,还原了历史上的某些细节,让读者循着这些痕迹,重温那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记忆。

  众所周知,民国的动乱不堪,也促使当时的文化大放异彩,大师辈出。这些大师和名流雅士在国学书画、文化研究以及戏曲弹唱等方面的影响力可谓是无所不在,为当时的社会涂抹上了一种深沉中透着光泽的底色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书中,蔡登山先生力大量考据了各种资料和史实,生动的还原了一个个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也用自己的方式向读者展现出那段民国史的真实画面。同时,蔡登山先生也澄清了一些历史上模糊的情节。比如,郁达夫的死因。大多数读者都知道,郁达夫是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先生是如何惨死的。在《郁达夫:从“名士”到“烈士”》一章中,蔡登山经多方考据,从日本研究郁达夫的学者铃木正夫的调查资料中,不仅找到了郁达夫被害真相的同时,也道明了先生是被勒死的。

  再如,从小我们就从历史课本中了解到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的康有为可谓是正气凛然,极有傲骨的正人君子。殊不知,在《康有为玩假古董》一文里,蔡登山先生笔下对康有为的真实还原,使得我们对这个晚清名人的印象可谓是大跌眼镜。因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海外的康有为居然打着“保皇”的旗号,对当时的爱国华侨们进行金钱募集,说是用来为了救国,其实私下却了一己私欲,擅自挪用,买各种古董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并且他对别人(友人)手中的古董宝贝更是怀着一颗“窥觑”之心,但凡有机会下手,总会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口若悬河的口才,巧取豪夺而来。这样令人不齿的行为与当年推行变法时的大义凛然截然不同,让人倍感颠覆。

  书中,蔡登山先生不仅讲究历史材料的选用,落笔也是极其平实质朴的。文中,没有过多的个人情感,也没有各种不切实际的添油加醋,平白、明晰的叙述无形使得每位大师的过往、经历以及当时某个节点发生的事件跃然于纸上,带着一丝丝的深刻和透彻。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追寻苏慧廉的身影》中,蔡先生如是写到,“一个在历史上被遗忘的名字,一个只有几百字传记资料的人物,经过沈迦不断地打捞,不断地拼贴,最终以近三十万字,千余条的注释,一百六十三幅的珍贵图片,五百一十页的篇幅,写出苏慧廉和他的时代。”虽然这段话是蔡先生对沈迦的盛赞,但在我看来,这段话用来形容蔡登山先生也是不为过的。这本《多少往事堪重数》同样也是他靠着碎片式的资料,一点点不断打捞,不断拼贴,最后以利落的笔触真实的写出了一众大师,名流雅士和他们的民国时代,为所有读者呈现出了一部极具意义的历史文学作品,令人敬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