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鲤·文艺青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10篇

2018-09-04 04:2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10篇

  《鲤·文艺青年》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一):我该怎么办?

  我真的想这下去 真的, 可是我 我写不下去了 真的要停下去吗? 这么多年了, 我真的不知道我所坚持的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可是现实那 理我这么远, 没人理解我 我该这么办?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二):文艺青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年纪无关

  文艺青年这个词有着柔软年轻,精神化,理想这样的意涵。这个概念和如今的时代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文艺青年是一种人种么,他们是否对文字敏感,而对数字迟钝。这样的人种是超前的,还有古老的。文艺青年有出路吗,他们需要引导参与这个世界的建设,还是积聚他们的光芒反映时代的幽暗,这种鲜明短暂光亮究竟是什么意义。他们会越来越庞大吗,他们会长大吗,长大后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呢。文艺是一种适合某些人的生长方式,青年即时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标志,这个道理新颖,但很准确。

  那么,文艺青年,请时刻准备着。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三):我爱白

  我觉得这个美白知识分享博客还是很不错的 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相信只要白了 那么离美丽也就不远了 话说一白抵三丑 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希望大家来看看 http://blog.sina.com.cn/u/2935110824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四):芳香盈路。

  八月就这样走到了尾巴上。可是我却开始期待阴历的八月了,那个时候全城桂花都开了吧,芳香盈路。

  在上海的某一条路,你会意外的遭遇香气。香气袭来,会吹跑一些坏运气张爱玲有文字写:秋是一个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厨里吹的箫调。

  上海的秋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某个早晨醒来发现丝丝寒意,又或者是在某条马路不经意间看到的几片金黄色梧桐叶?

  可是后来你还没来得及去拍秋景,冬天就哗啦啦的来了。

  这个八月,收获了书展和婚博展。也是那次书展之后我才开始那样密切关注周嘉宁以及她们的鲤系列

  然后真是很爱她的文字。所以对于这一期文艺青年的主题,满怀期待。

  只是无论在网店还是书店,都还是预售的状态。

  期待一本书的心情似乎比婚纱照强烈

  沈小岳说起点晚了,还有拐点。只是我现在还是找不到拐点的位置,会忍不住的心生迷茫

  所以很希望很希望在这座城市,找到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可以因为文字经常的聚在一起,把自己喜欢事情做成喜欢的事业

  那么亲爱的你们,在哪里呢?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五):我是不文艺了?还是不青年了?

  其实我很少从电商处买书,不喜欢那种打折的廉价感,以及由此产生快餐感,总觉得不够态度

  有几种情况我会考虑实体店里没找到(当然,我也不会特别认真的找),或者真的只是一时手痒,明知道自己以后会嫌弃也还是忍不住想买。这本是属于后者,和一本前者一起买的。

  全书最吸引我的大概只有书名,我好奇于人要怎么形容这个怪异群体

  因为这个原因,让我翻这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包括那些对谈,有些观点,有些态度,有些思考

  后来的几篇,还是比较干净的文艺,尊重生活质感,带着热爱温暖,和执拗追逐

  进入小说部分之后,我开始莫名其妙了。也许是自己太久没有读小说了,总觉得像在翻一本比我出生早的人在比我出生早的时间写的的故事抱歉,这些年世界变化快。

  我不喜欢读没有共鸣东西,后半本于我而言,除了诡异,找不到更适合的形容。于是我怀疑,是我不文艺了么?可是我一直是所有朋友严重剑走偏锋的文艺女青年啊。那些诡异的情节和诡异的人物设定了,我找不到什么我可以理解的感情和关系。若不是我强迫症驱使,应该是不会有耐心读完的吧。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六):一个前文艺青年的独白

  我拆开书的塑料封皮,读完卷首语,又翻到目录上找到周嘉宁:《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132页。

  我翻到那儿,一口气读完,然后打开才关掉的电脑,放着一堆要背要考的书,来写这篇书评

  对,我还没看完,可鬼知道豆瓣那些大大小小的书评里有几个是把书全读完的。

  对于张悦然在卷首语里对文艺青年的形容词:“慈眉善目”,我可不认同。我印象里的文艺青年,对社会愤愤不平的多的是。

  对文艺青年实在很难定义,我觉得他们是一群在我们当中,却脚离地飘起来的人。

  对,飘起来的。

  在我刚上班的那会儿,我可以读一本小说读得飘飘然分不清现实,我的护士长恶狠狠地对我说:“和你搭班的医生都说你上班像做梦一样!你可不可以清醒一点?!”这样的教训只能让我着陆一会儿,一会儿,我又做着我的白日梦飘起来了。她一定觉得我无可救药了,是的,我简直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也不想和这个世界有什么交集,我讨厌那些世俗嘴脸

  我认识一个可以视为姐姐的朋友,她混迹于论坛电影节,书展,整天做她的白日梦,她换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对于终身大事,她告诫我:“我也试过找个平凡人普通日子,但后来我发现,有时候这种代沟是无法跨越的,我没法忍受,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找到那个真正和你心灵相通的人,虽然这很难。”

  对于她的说法不置可否,也许因为我没有真正飘起来,只是脚尖着地的生活着。

  最终,我碰到了像文章一开头的相亲场面,但我没有像主角那样落荒而逃。那个胖子和文艺绝缘,但表示愿意陪我一起去看看,他在毛门口的小道上有点鲁莽地过来牵我的手,我就知道他对什么后海大鲨鱼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我还是被他打动了。

  我被这个胖子拉到地上,开始过脚踏实地的生活了,柴米油盐踏实满足

  偶尔,我抬头看看那些或高或低飘在天上的人,有些羡慕。但我,并不打算再飘起来了。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七):迷路的小孩

  或许文艺青年越发成为了一种标识,常常听见有人说,我很文艺的,或许吧,文艺这个词汇真的可以很泛泛,拿一个盆栽拍来拍去,上传到微博,说几句暧昧不明的话,你就可以标榜自己今天下午又文艺了。

  但是在我看来,文艺,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并不是全然褒义的,它让很多人看起来很美,也让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不务实的,无法和生活全然对抗的样子。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陷入某种文艺般的状态,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将生活惨烈一面全然摆上桌面,我们营造出了一种让自己很舒服氛围,用来抚平自己在生活中满是伤痕的样子。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会在这种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坚持。

  坚持,总比随波逐流好。

  村上春树最感动我的事,就是把酒吧关掉,然后陷入全然写作。他或许是疑惑过,探索过,试图询问自己过,然后找到了对的方向,就执着的只做并做好一件事。

  或许,在生活中被公认为文艺的人,现在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全然着调的,艺术总是和某些边缘情感挂钩,过于的刻意,也常常显得矫情,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老师,那些五光十色摄影师们也许最后成为了记者编辑,那些烟熏小清新模特们终有天会变为爸爸妈妈,那些街头表演者,也许为了生计成为个体经营者,或许那些在文艺的泛论下闪着光的人,最终都回归平凡平淡平庸,但是我相信,他们的生命,因为有过文艺岁月陪伴,而变得不一样,而变得,有了故事饱满光泽

  这也是另一种文艺的方式,就是,把美好的锐角藏起来,深埋心底

  而那些至始至终追随自己梦想的人,即使失败,即使被称为不容于世,即使看起来不是那么从容的生活,也是他们人生勇敢者

  这样看来,文艺和平庸生活并不是对抗的。相反,是可以融合的。

  有些人只是暂时的迷失了路途而已,而有些人,只是过早的知道自己要走不一样的方向而已。无论哪一种,都是精彩的人生。

  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八):永不死心的文艺范

  当鲤推出这一期的主题——文艺青年的时候,心中不免觉得终于有一期比较轻松话题了。因为文艺青年这几个字总带给我这样一种印象:偏执可爱知识面广但只是略知皮毛,做作但不失气质。可读完小悦姐的卷首语,我发现我错了,文艺青年代表着一代文化人的逃脱和迷失,依然沉痛,看得我心里酸酸地。

  文艺青年在骨子里都是相似的,自我中心逃避现实、对特定物的迷恋和理想的丧失。但在不同的城市里,文艺青年的状态和境遇是大不相同的。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态度,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情节。我生活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城市里,而且身边都是整天拘囿于柯西、拉格朗日的符号里的学霸们。他们对于身边有个读卡夫卡,听陈绮贞,看法电影的文艺青年是何等的不解,当然也有一丝羡慕在里面。

  大一的时候,我沿袭着初中养成习惯,每个月省吃俭用进购大量的纸质书,而且绝不买盗版。每次班主任都会差异的称我为奇葩。有时会时不时的在那个只能发140字的方框里,写一些伤感到死的句子,每次都能引来全国各地同学嘲笑和鄙视。我总在同学面前自称文艺青年,他们不屑,他们认为我配不上,在他们眼中文艺青年是那种外表清秀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是小城市眼中的文艺青年),而不是我这种行为异于常人屌丝男。在一些地方想成为文艺青年都很难。

  不热衷于政治,不热衷于参与社会,是现在大部分青年人(尤其是学生)的一种状态,倒是文艺青年有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在里边,他们将自己内心构建的世界等同于现实的世界,他们认为没必要参与的就不必去参与。像村上逃避着采访,却依然表现出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感。有时也因这种自我透漏着他们的无知

  文艺青年是被嫉妒误解的一群人,我们这一代是集体信仰缺失一代人,那些在职场商场迷失的人,看不惯文艺青年的清新和闲散。像周云蓬在书中说的整个社会基准已经变得很干枯了,没有营养水分。社会需要我们去滋养,村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自我实现的路——与自己抗争

  “请继续文艺吧,做你想做的,一直向前。”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九):文艺有个时效

  之前去上海书展唯一的理由就是这本《鲤》,当然还要去看有女超人周嘉宁参加的对谈活动 “文艺青年挺好的”。

  文艺青年到底好不好呢?我想到了我的一个经历,因为我在学校一直做文学社和出版一类的事情,在看稿子的时候发现高中大学的文学创作之间有一条很清晰界限,那就是文字中是不是明确传达出来了“哀愁”的情绪。高中的时候文艺小青年们都很追捧那种辞藻华丽基调幽深散文或小说,喜欢的照片都是那种小清新范十足的lomo风格。而到了大学呢?似乎两个多月的暑假已经把文艺小青年们从头彻尾地改造了,他们再也不写那种充满少年忧愁情绪的文字,接下来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会选择一个时机去嘲笑少数还在坚持“悲伤逆流成河”的文青们,至于他们也曾是其中一员这件事——早就被选择性遗忘了。这些悄然成长的文艺大青年们蔑视着小青年们,觉得他们不成熟,不符合“文艺”的法则,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文艺道路?大青年们已经顾不上去探求了,他们曾经阅读狂热和书写的能力已经在一次次的嘲笑声中被消耗,甚至刻意地拒绝与回避。最终过了几年,他们便成长为了社会上量产的普普通通的大人。但另一方面,以我自身的体验来说,高中的那些文青们渴望阅读和抒写的愿望却是真真切切的,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其他的诱惑,没有其他的途径让他们个性更好的生长,于是他们只能通过他们最熟悉的笔去写去画,可是又为什么偏偏是一群处在“文艺暮年”的人去嘲笑那些真正需要并在切实利用起文艺途径的人呢?

  所以我就在想,文艺是不是有时效的呢?在某一个阶段,这种文艺的劲头会在每个人身体里冲撞,但是一旦过了某个点,大家就会因为某种恐惧,会因为周遭人共同的改变而收回这股劲。就好像悦然在卷首语里面说的“文艺青年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有一天终会离开的。”

  我记得周嘉宁刚刚在新概念崭露头角的时候写的也是残酷青春题材,叫《明媚角落》。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那个“头发一丝一缕的遮住了眉毛”的钱越。当时尚初三的我读完热血沸腾,立马模仿着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小说。现在回头看看自己当初的那篇文章几乎字字句句可以成为被现在“大文青们”讥讽的对象,不过我好歹喘息着把文字写到了今天,没有被晒死在高三到大一的暑假。而在这期的《鲤》上读到嘉宁的新小说《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生活的》,已经完全找不到《明媚角落》时期bo小姐的影子了,她现在是很多文青们追逐的对象,连名字也可以成为一些人标榜自己文艺功力的一个见证,所以不管文艺青年们有什么 共同标签,我想至少大心脏是他们所共有的,要抵御住时代更替人心变化的寒流,真的不容易,大部分有潜质的文青们就这样冻死在了蜕变里面,看不到之后的黎明。他们文艺的保质期,太短了。

  《赛德克 巴莱》里面的原住民为了不接受“文明与进步的同化”而付出了惨烈的生命代价,也许文艺青年们也该学学莫那鲁道,当“文艺价值观的同化”来临时给它一击,至少你想恪守与保护的,是你内心一开始就替你选择好的。也别为文艺设把标尺,天知道在别人眼里你这把尺是长是短呢。好好在你行走的路上撒欢,累了就暂且冷藏一下你的热情,听我的,就让文艺的时效长一点,再长一点吧。

  《鲤·文艺青年》读后感(十):普通青年向左,其他青年向右

  早些年,文艺青年还是一个独立的词组,没有和普通青年和2B青年产生联想化的共存,那时候的文艺青年是一群遗世独立的存在,他们总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表情,大家喜欢的和赞同的他们都看不上,身上似乎还冒着袅袅仙气。文艺有千万种,所以文艺青年各有各的不同,似乎只有眼神里的那点点说不清的伤感是相似的。也许是因为平凡生活造就不了艺术,所以文青比普通人要爱折腾,所以世人有俗语称道“珍爱生命,远离文青”,如果你不信,那你就去看萧红。

  其实早期的文艺青年是真的有文艺基础的,要么是胜在品味上,要么是胜在精神上,总之这个群体还是小有实力的。可是流行中的东西,效仿者一旦多了,就难免会变味儿,当文艺青年浩浩荡荡变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时,大多数都只是流于形式,后来便有了文青与伪文青,再后来文艺青年与“小清新”、“非主流”等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精神上又与2B青年成了表亲。于是青年阵营开始由春秋战国走向融合,逐渐演变成了两部分,即普通青年与其他。

  这两年有个词很流行,叫做接地气。至于什么地气,我倒是知道阴阳五行里有这么个说法,再说到什么是接地气,似乎又没有人能说得清,没准儿这也是个五毛的标签。而文青身上贴的最多的标签,就是“不接地气”。想想也是,文青大多舞文弄墨,下田劳作的着实没有多少,自然不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感悟,更不知道豆类是喜阳的作物。

  文艺青年一直备受争议,他们的可恨不在于“自足性”,与世无争的人不愿意上台,就安静地坐在台下做观众就好,可是文艺青年的眼神里要么总是鄙夷,要么就是对台上的表演干脆漠视,他们在行为上或许无作为,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很像异教徒。

  其实,这些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太天真。十几岁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够好,所以你想改变世界,那时候人们会觉得你单纯,也觉得单纯的孩子真可爱,而等到你二十几岁了,你仍然觉得世界不够好,还是想着要改变世界,那人们就会觉得你愚蠢,也觉得愚蠢的人真讨厌。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文艺青年都在成长中失魂落魄,你看人家岳父大人,除了是微博知名段子手以外,“一个”运营的也是很不错的,你在看小四,虽说电影的口碑差了点,但是票房却是实打实的。所以总结一句话就是:不是这世界变化快,只是你活得不明白。

  经过现实的打击和清理,如今一部分文艺青年自说自话,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出来;另一部分文艺青年则阵前倒戈,指着对方说“你才是文艺青年,你们全家都是文艺青年”,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文艺是我们头顶永恒的星空。文艺痛苦,青年孤独,因而文艺青年不似普通青年那般游刃有余,倒是可以时不时像2B青年那般笑对人生,尽管有时是“嘿嘿”,有时是“呵呵”。如同《后会无期》中,江河是文艺青年,浩瀚是2B青年,人生是一条长路,可是任凭谁也不能一路笑下去,总有一天,大家都要学会告别。

  青春期是漫长的,但不会是永恒的。文艺青年的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总有很多不吻合的地方,所以他们总会迷惑,总是挣扎,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也在模仿并学习成为一个普通青年,或许在精神层面,他们还是要为自己留一方净土。或许等到有一天,人们不再为青年们划分阵营,普通青年有目标,文艺青年有梦想,2B青年变成“井”,就是真正的和谐发展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