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5 03:0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读后感10篇

  《经济学思维方式》是一本由托马斯·索维尔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一):决定报酬的不是你的价值,而是供需关系

  有一段时间,“小鲜肉”们的天价片酬引起了舆论沸腾,而某大牌明星的“4天6000万”更是刺激着大家的神经一时间,网络上一片声讨,纷纷质疑这些明星的“价值”。很多人更是将他们的贡献科学家相比,认为明星没什么价值,不该拿这么高的片酬。然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明星的高片酬是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导致的,而不是所谓的价值。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索维尔,他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经济大师,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索维尔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曾担任政府部门经济顾问。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罗斯与米尔顿·弗雷德曼”学会高级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驻校学者。索维尔获得过多荣誉,包括总统人文成就奖、全国文学科奖、布莱德雷基金奖等。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被翻译成了六国语言,书中没有让人望而生畏公式图表,也没有难懂术语,更没有枯燥的实证。托马斯·索维尔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案例,为我们讲解经济学博士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一、什么是经济学?

  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对经济学有一个经典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稀缺资源使用学问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稀缺是经济学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稀缺呢?索维尔说“稀缺是指个人需求加总之后大于现存的资源数量”。稀缺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是那些我们需要节约的东西,就存在稀缺性。人们欲望无止境的,现实中从来不存在一种东西,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因此,消费者需要对已有商品和劳务产量进行安排,而生产者需要关注原始的稀缺资源到产出的整个过程。经济学研究的是这些资源的使用决策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它不能教人们如何挣钱,也不教人们如何经营企业预测股市活动。经济学只是教我们在面临取舍时如何选择

二、供需关系决定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是由价格进行配置的,而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商品需求大,供应不足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商品需求少,供应充足,价格就会下跌。价格下跌的时候,买的人就会增加,价格上涨的时候,买的人也会减少。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商品产量就会提升,价格也会随之下跌。价格下跌的时候,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商品产量会减少,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因此,价格会一直波动。

  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流量明星之所以片酬高,就是因为他们的人数很少。有报道称,流量明星不超过10个人。而娱乐业市场那么大,从事娱乐行业公司特别多。这些公司为了利润,都希望能签流量明星,自然会导致片酬水涨船高

  就业市场也是如此,报酬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不是劳动者个人的价值。工程师相比快递员工程师更加稀缺,因为工程师所需要的培养时间要比快递员长得多,因此工程师的报酬要比快递员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春节期间,大家都回家过节了,没人送快递了,这个时期的快递员的报酬就会高很多,甚至可能会超过工程师。

三、价格管制会引起灾难

  现实中,政府常常出于“好心”,实行价格管制。表面上这种做法似乎符合大众道德需求,实际上却违背了经济规律,使价格丧失了配置资源的功能,最终办了坏事

  价格管制会导致两种结果设置最高价会导致短缺,而设置最低价会导致过剩。

  在发生灾害的时候,比如说饥荒,政府常常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限定最高价,并且打击囤积居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商人因为无利可图,不愿意运粮到灾区。而灾区的存量,先到的人会把粮食买走,后来的人就买不到粮食。由此引发了粮食短缺,造成很多人实际上得不到粮食而挨饿。另一方面,那些救济的粮食,即使是价格很低,但是由于运输商也无利可图,他们不愿意接单,会造成一边是大量挨饿的人,另一边则是大量的粮食堆积在港口腐烂。黑市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设置最低价典型案例就是各国的农业保护。大家经常会调侃国人吃不起肉,实际上主要原因是因为韩国的农业保护导致的。韩国对养殖农民给予大量补贴,并且设立了最低保护价。对农民来说,这种保护价会使他们失去减低成本动力。加上关税保护,韩国的肉类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了消费者不得不花高价购买食材

  以上只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除此之外,索维尔还讲述投资国际贸易方方面面知识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消除认知局限和感情偏见时刻保持警醒,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二):十个思维误区,不懂经济的你可能就有

  从前村里有个砍柴人,每天上山砍柴。砍得的柴火虽然不多,却也够用。日子若是这样过下去便罢了,偏偏城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城里人来到村里,装上煤气和电。自此,砍柴人不用砍柴了,但作为报答,要提供上好的木材给城里人,用于制作家具。于是,砍柴人默许城里人带着机器来这里砍伐树木。没过多久,树木都被砍完了,砍柴人看着空空如也村子,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他不知道有个词叫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为了小小的煤气和电,他放弃的是整片森林。他原以为自己享受到了城里的新玩意儿,却付出昂贵代价。不懂经济的他,就这样一次性廉价卖掉了自己的森林。

  你是这样的砍柴人嘛?不懂经济,交了智商税?

  你可能会说,自己也想学点,可是经济很难懂,看到那些图表我就一个头两个大了。

  没关系,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举了很多生活中例子通俗易懂。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中,你会不自觉地习得经济学思维方式。以后在生活中少交智商税。

  本书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曾在康奈尔大学等名校讲述经济学课程,他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课也是深入浅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份教案,书中举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吸收书中的知识。

  我们老被收割智商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懂经济学之前,我们有十个思维误区。

  1、稀缺和短缺是两码事

  “稀缺”是“缺”,“短缺”也是“缺”,我们会错误地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经济学中的供求机制告诉我们,市场提供的商品数量少于我们需要买的商品数量,我们买不到,就会出现短缺,价格也会随之升高,让一些人买不起,需求下降,供给和需求又恢复平衡

  而稀缺是商品比人口少引起的,短缺是暂时的,价格一升就能解决,但稀缺我们无能为力,像石油这种稀缺资源,开采完就没有了。

  2、物价是管不好

  商品缺了价格就会上升,一部分人买不起了价格又会下降。价格调节着供求,物价总是相对稳定

  市场环境中物价其实是个乖孩子,但政府这个爸爸总是忍不住插手管管他,结果一管它就叛逆

  政府设定价格上限,大家买得起都去买了,商品就会短缺。一些无良商人会出售劣质商品,也有人拿商品到黑市去卖高价而不是在市场上卖低价。还有,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设立价格下限,价格高了买的人少了,卖不掉的粮食必须由政府花钱高价收购。

  3、亏损也是好事

  对一家企业来说,亏损意味着倒闭,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亏损意味着重新洗牌。曾经的柯达胶卷红极一时,但科技发展之时它不求创新,固步自封,最终走向倒闭。这一过程很像自然选择,企业亏了,自然会退出市场,最后留下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企业。

  4、不是市场占有率高就能垄断

  垄断是每个厂商梦寐以求的,一家独大,价格我说了算。那么是不是市场份额高就是垄断了呢?显然不是,我们随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但他们并不能构成垄断,不能随意定高价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买单。垄断的关键是阻止别人进入市场,这样才会有对价格的控制权。

  5、企业卖的不只是商品

  我们买的不就是商品吗?肯定有人会这么说,但是同样一双鞋,你会买耐克的,还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杂牌鞋呢?

  企业卖的还有品牌文化,我们不知道杂牌鞋质量如何,但品牌总是意味着好质量,我们乐意花更多的钱买好质量的鞋。

  6、最低工资法只会带来失业

  政府为了那些低收入人群设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却发现失业人数多了。这里也是价格机制在起作用,我们出售劳动力给老板,获得报酬。低收入人群本来劳动力就不值钱,政府硬是提高了他们的劳动力工资,老板觉得不值得花这么多的钱,就解雇了一批低收入人群,反而带来了更多失业。

  7、世界上最贵的是时间

  我们每个人同样都拥有一天24小时的时间,感觉时间挺容易得到的呀,但它是世上最贵的。要知道谁有能力拖延,就能够把成本强加给他人,政府延迟退休年龄,很多人达不到退休年龄就去世了,退休金便打了水漂,政府就减少了一大笔开支

  8、一粒沙并不能看到世界

  我们很容易犯合成谬误,认为适用于局部的东西也适用于整体。整个国民经济是由个体的经济行为组成的,但是人与人之间还会有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会有贸易,但两个人就可以交换物品。个体的经济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由此,经济学分为研究个体的微观经济学和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9、百万富翁也可能食不果腹

  想象一下,自己手里有一堆毛爷爷,但买不起一个包子是什么样的感受?蒋介石曾在管辖区大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百姓手中一堆的纸币却连米都买不起。这就是通货膨胀,物比钱贵,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远大于实际需要,造成物价飞涨。有很多钱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你能拿钱买到多少商品。

  10、没有谁可以做到十全十美

  前面提到物价是管不好的,可是政府不管也不行,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的胡佛政府对经济放任自由,反而使经济不断陷入萧条。后来在罗斯福新政下美国才得以走出困境。市场价格机制调节也会有失效的时候,此时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还有国际贸易中,哪怕是经济落后小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来自于优势互补。若是闭关锁国,自给自足,只会导致效率低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助你看透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改变自己的思维误区,经济学家的头脑,你我都可以简单拥有。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三):学经济学有什么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的世界。打开各种资讯软件,我们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经济新闻,经济新闻通常也是报纸头条以及各种“突发新闻”,不论是已经连续跌停的长生生物(噢!对!现在叫ST长生了,已经连续十几个跌停了),还是如火如荼形势不断变化的贸易战,还是众说纷纭的棚户区改造,以及时刻都在变化汇率,股市,债市,还有暴雷不断的P2P和已经全民关注的房价,身处这样一个时代,面对时刻变化的世界,我们总想知道两个问题答案:“这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应该怎么做?”

  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学问,就是经济学。

  其实经济学并不遥远,从未有一门学问比经济学离我们更近。经济学不意味着那些不知所云的术语,什么“沉没成本”什么“帕累托改进”,更不意味着那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什么“为什么能够在大城市吃到更好吃苹果?”之类的问题,其实经济学不需要经过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经济学就是我们的举手投足,投资是选择股市、楼市还是债市、汇市,今天是喝奶茶还是喝汽水……这每一个选择都是围绕稀缺展开的,世间的资源总是稀缺的,使用和分配稀缺资源的学问就是经济学。因为稀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尽力高产出,并且在消费的时候承担个人责任,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取舍。

  做出取舍就意味着要考虑行为带来的后果,每一个人做什么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水平。一个国家和企业也是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资源,到底应该将资源投向何方才能让资源的利用有效率?当一个国家将大量的资源浪费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生活水准一定不会很高。一个国家的拥有的商品和服务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当然,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不会面对着如此宏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分配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方法则直接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式各样的选择,经济学也是让我们做出选择的指导

  比如下面几个例子,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选择。

理性看法——营销和广告提升了消费者的负担么?

大卫·奥格威

  很多人对营销和广告持反对的态度,觉得广告和营销提升了我们的成本,但考虑收益后再看营销和广告,会发现由于广告和营销活动带来了更多的销量,能够将庞大的固定成本更多地分摊到每一件产品中去,降低每一件产品的成本。因此,同一种产品在做广告和营销的时候成本可能是下降而不是上升,这取决于广告带来的规模经济和成本相比是大还是小。另一方面,随着广告而诞生的品牌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市场竞争带来质量与价格的双重竞争,品牌固然不是保障,但是品牌能切实减少不确定性。来到一个乡下小镇买饮料,你是相信雪碧,还是相信雷碧呢?不言而喻。

  所以,面对营销和广告的时候,态度或许应该更好一点。

维护自己的利益——房租管制对租房者是好事么?

  每一个租房的人每年都在面对房租涨价。割肉交租的同时,可能都会想着,要是房租能设置个限价就好了。

  真的好么?

  首先,强行设置的低价会导致更多人开始租房子,本来打算合租的会选择单租,就这样选择租房的人多了起来。其次,因为房租管制,本来会把房屋出租出去的人可能就不再把房屋出租,能够提供租住的房屋也变少了。

  两个因素相叠加,会导致租房者比之前更难找到适合自己的房屋,在这段时间里,房客要么面对糟糕的居住环境要么面对支出大大提高的临时住处。

  这不是房租限价的唯一影响。房租管制会降低人们兴建新房的投资,建造一座住宅和商业建筑的成本是差不多的,但是兴建住宅的收益低于商业建筑,这样会导致原本就缺少住宅的城市更加短缺。较低的房租也让房东没有修缮房屋的必要,因为住房短缺,房东没有必要为了吸引租客而保持房屋状态,缺少修缮的房屋会坏的更快,进而退出租房市场,就这样,能用于出租的房屋会越来越少。

  但是,那些高档住宅却不会受到管制的影响,所以高档的房屋会越建越多——最后的结局就是穷人连房子都租不到,城市里盖满了豪宅。

  每一项政策不能只看出发的目的,真的要看结果。

自作孽——歧视伤害的仅仅是雇员么?

  每个艰难的毕业季都能听到各种对女性或明或暗的歧视,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的收入一直都要低于男性,当然,这里与资历和职场经验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现代职场中越来越少的体力劳动正在日益抹平两性之间的体力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歧视女性的雇主都会产生不必要的高成本,并且在竞争中落败,即使没有雇主思考过歧视女性的经济学意义,时间的推移也会淘汰那些根据性别而不是生产率差异来支付报酬的雇主。

  不仅仅是性别之间的歧视,市场中的任何一种歧视都要付出代价,但是往往花别人钱的组织歧视成本的影响更小,也就带来了更严重的歧视。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黑人能够在20世纪20年代在百老汇成功演出——当时他们不被允许参加美国海军,也不被允许担任政府工作,而百老汇的制片人不会失去让黑人演出赚大钱的机会。只是美国政府的这种歧视行为由全体纳税人承担罢了。

  人类学家埃里克·沃尔夫在他的代表作《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中认为经济学与真实世界无关,是相互作用的主观的个别选择制定的抽象模型。其实经济学并不是沃尔夫所想的这样,经济学不意味着艰深的公式或者图表,更不意味着高深的名词或者名词解释。

  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经济学关心的就是你所关心的,掌握经济学才能更好地做出适合自己利益的选择。索维尔的这本书,就是从我们所关心的出发,让我们更好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四):用经济学刷新世界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在完成它祛魅的过程中,也迎来了自己大放异彩的时代。 今天世界面临的问题,早已不是不相信经济学的问题,而正好相反,是希望经济学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于是,一众经济学家,纷纷走进了政府领导们的学习讲堂,走进了电视热播综艺节目,走进了贩卖焦虑的网上课堂,甚至霸占了机场候机大厅过的大屏幕喋喋不休,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 也许经济学思维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用几个经济学常识来解释的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他让大家相信,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存在"解决方法",而只有权衡取舍。 这次,由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大师——托马斯·索维尔写作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连续多个月霸占各大畅销书销售榜,再一次稳固了作为经济学家的明星地位。 他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案例,为我们全面解释了人们早先关于房租管制、贸易战争、贫富差距的认识误区,更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看待社会经济运行的视角和方法。 (一) 经济学思维告诉我们,世间的种种热闹都是由资源稀缺性造成的 为什么演艺明星能够获得天文数字般的片酬,远远高于社会一个普通的工人? 为什么我们生存必须的空气和水,却远远比不需要的钻石和珠宝要便宜? 贫富差距的拉大刺激着大众敏感的神经,真的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吗? 经济学给出的答案是,供给和需求决定了价值。 从来没有足够的东西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稀缺性在当前这个物质消费的时代,是普遍存在的。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因此就一定会有竞争,而这正是经济学要去协调的问题。 价格像信使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消息,有的是好消息,有的是坏消息。用价格为指导,能够让社会更有效率地利用稀缺资源。 培养一个优秀的明星演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成本,包括演技经验的积累,知名度的打造和宣传,所以相对于需求而言,优秀的演员供给不足。 而明星演员在市场上,能够为电影公司带来更多的收入,使得公司愿意为他们的超高片酬买单。 至于钻石和水的问题,早已被古典经济学家门,通过革命性的经济理论“边际效用“给予了完美解释。 尽管水和食物有重要价值,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水,即使再多一斤水,也不会给消费者带来额外的价值。 但是,多拥有一克拉的钻石,却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所以,额外的一克拉钻石,边际效应更大。 而个人财富收入的差异,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一成不变充满绝望,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从一个收入水平转移到另一个收入水平。 许多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最顶端的1%的高收入阶层,但是却随着职业生涯的进阶,最终会进入收入最高的20%之列。 很多情况下,收入处于底层的工薪人群,在10年内收入会翻倍,因为随着经验的增长,职位的提高,收入也会相应提高。 而那些在身金字塔顶端的人,市场是在高位徘徊,甚至收入越高,稳定性越差,往往遇到经济危机,高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最大。 热闹纷繁的社会问题,在经济学锋利的解剖刀下,其实是如此的简单理性。 (二) 经济学思维告诉我们,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之手在时刻拨弄着你我 为什么最低工资法只会带来失业? 为什么租金管制会鼓励房主焚烧自己的房子? 为什么两国会发生贸易战,有真正的赢家吗? 政府官员们也许在推行最低工资法中获得了晋升,而整个社会在最低工资法下,失业率往往比自由市场上的失业率更高。 因为失业这种现象的发生,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劳动力过剩。不管法律怎样规定,劳动力过剩后的劳动者价值应该为零,即现实中最低工资应该是零。 而人为的设定比零高的最低工资,导致了企业实际成本上升,因此就解雇了更多的人以降低成本。 被解雇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收入最低、技能不高的工人。因此社会失业率更加高。 如果是自由市场,低生产效率的工人就可以做低工资水平的工作。从长远看,他们不断获得了工作经验,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工资待遇。 为什么实施了房屋租金管制的地区,纽约的房东会纵火烧自家房子,香港的房东会偷窃破坏自家的家具。 因为把自家的房子烧毁之后,火灾后的土地可以用作商业用途,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房东把屋内物品破坏掉,就减少了租客入住,从而避免了低价出租的损失。 还有正如同政府做过的诸多的不明智行为的其中一个,政府强制降低支付给医生和医院的费用,却丝毫也降低不了医疗成本。 因为建立一所医院,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或者将一名医学学生培养一名医生所需要的资源,仍然是会一样多不变的。 国际贸易并不是零和竞争。因为各个国家不同的资源和产品,在交易中都具有相应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通过贸易这种资源交换方式,使得使得各个国家找到了更有效率的生产这种产品的方式。 当非洲农场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开始种植可可树时,减少了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料。 而最终,非洲的可可产量达到了世界一半以上,他们的收入因此也增加了,足以从其他地方进口补充减产的食物。 但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人为的降低价格倾销商品,设置关税壁垒,都是错误的。 今天发生的中美贸易战,事实上在上个世纪不同国家之间,已经发生过多次,而结果都是相似的——两败俱伤。 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台法律规定,减少钢铁进口,保住钢铁行业就业岗位。 而钢铁供给的减少,引起了国内钢铁价格的上升,导致了钢铁周边其他行业的生产成本上涨。 最后,钢铁高关税保住了钢铁行业的5000个工作岗位,却让周边行业遭受巨大损失,减少工作岗位26000个。 贸易管制措施使某些特定行业得到了短期利益,但在一国经济总体上却是损失的。 (三) 经济学思维告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需要落实到当下的努力 每个人都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憬。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应该是经济学教给我们的最浅显的一个道理。 对一些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让人们避免许多人生悲剧,并规避许多经济无效率。 可是很多人,为了弄明白这个道理,却几乎用了大半生。 他们有的可能是在工作失业之后体会到的,有的是在投资亏损之后懂得的,有的是在创业破产之后顿悟的。 因为经济活动总是伴随着风险,而人的本性是不想承受风险,人们只想收获利益,总是期待天上掉下免费的馅饼。 承受风险,是经济学给人生上的第一课。 在经济学里,许多东西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具备自己独有的价值。 发现时间的价值,是经济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懂得对未来时间的投资,也许是经济学告诉我们的,最有用的一种财富积累方式。 而投资的关键,就是让人们学会,为了在未来拥有更多价值,从而对牺牲当前价值的权衡。 一个画家,只用了五分钟就给游客画了一副惟妙惟肖的肖像画,要一百元,游客嫌贵。 画家是这样回答的:画这幅画的时候我用了五分钟,能够画出这幅画,我用了20年零5分钟。 正确认识投资回报,合理规划我们的人生,从现在开始努力积累,才能在未来获得最大的投资价值。 我们可以投资公司股票,采取分红的形式获得回报,也可以投资学院专业教育,以取得较高的业务技能,通过收入提高而得到回报。 而许多人生活中最大的投资,可能就是花费数年的时间和精力抚养孩子。 你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孩子的幸福和进步时的满足感,更是在年老的时候,子女可以照顾你养老,部分弥补了养老保险金不足带来的风险。 (四) 经济学的价值 尽管经济学诞生的历史不够长,但人类的经济活动一直在持续,人类社会也不断地从经济活动和劳动生产中获得了收益。 而经济学的完善和广泛应用,让人类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财富的巨额增加。 我们都要感谢那些伟大的,具有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和经济人士,他们为人类的福祉和幸福的提升增添的新维度。 这也正是托马斯·索维尔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的,要学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取代我们人为的臆想,去合理解释种种社会现象,从而协调所有人共同努力,制造出更加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9.1托马斯·索维尔 / 2018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五):快扔掉那些散装经济学吧!

  当“30天教你读懂经济学”、“你必须读的经济学”这类书大行其道时,不禁让人感慨,作为社会学科的皇冠,经济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确是一件好事。但是,若不加筛选,任劣币驱逐良币,掩盖了好书光芒,太过可惜。如果被这类“散装”经济学带偏了道,误入歧途,就更得不偿失了。

  与此相对的,是堪称饕餮盛宴的大部头经济学教材。不可否认,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些书频繁登上各类书单,古今中外认可,真儿真儿的好。不过,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或门外汉,略显正式,虽非“散装”,但包装过于精美,让人望而生畏。

  于是,是时候推荐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了!经济学入门良心读物,英文本名“Basic Economics: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果然如标题所示,全书没有故弄玄虚的图表公式,语言平实但不空洞无物,内容深入但不故作高深。

  作者是托马斯·索维尔,杰出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代表人物。这个学派代表人物还有大名鼎鼎的弥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加里·贝克尔等等。即便不知道作者大名,你也听说过罗永浩极力推荐的《美国种族简史》,索维尔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书共7大部分,分别为价格与市场、工业与商业、劳动与报酬、时间与风险、国民经济、国际经济、经济学的一些问题;每一部分下再分为3-5章,共27章,共计603页。既不同于常规的经济学教材微观-宏观的系统性体例,又不同于从具体问题发散开来的杂乱叙事风格。这本书将上述两种特点融合在一起,在系统性与实用性二者间把握了精巧的平衡。

  如果把这本书形容成一个人,他一定是思想丰富,体格健壮,谈吐风趣。为什么这么说?这本书将“稀缺性”这一基本假设贯穿始终(思想),以此架构了体系完整又细节丰富内容(体格),并以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出来(谈吐)。正因于此,《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了“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第一,先说说精神气质,也就是贯穿全书的“稀缺性”内核。

  先讲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把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人们乐此不疲地嘲笑经济学根基不牢。

  无论是人的自私性,还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的敲打之下,这些个基本假设正在松动。这本书里,索维尔坚定地把地基打在了“稀缺性”上,沿袭了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的经典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用的学问。

  索维尔说,伊甸园与经济学无关,那里所有物品应有尽有。现实世界不同,个人需求加总后大于现存资源数量,无论身处何方,不管何种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就是稀缺性的基本事实。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许多事情需要权衡取舍,甚至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能理解这种“稀缺性”。为什么?资源是有限的(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实体不能凭空创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自己的欲望不断升级而且人与人存在竞争关系)。上述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之下,“有限资源的分配”问题,便凸显出来。

  索维尔也提及“替代用途”的重要位置。物尽其用的原因,在于物有多重用途。石油可以生产汽油、煤油,也能做塑料、沥青。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找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深造。其实,“替代用途”概念的前提还是稀缺性。若是把二者综合起来,更能理解“稀缺性”:经济学探讨的是多种用途的稀缺性资源配置问题,要求我们权衡取舍,提高生产效率。

  开宗明义。索维尔直接把稀缺性问题抛出来,并且在以后许多章节段落中提及。这里的稀缺是广义的,不仅仅指的自然资源,比如山川河流,铁锰锌铜,还包括了时间、空间以额的,及信任,等等同样稀缺,同时对经济运行有用的。

  比如反复提及的“激励”概念。无论是厂商理论中,还是劳动力理论中,索维尔认为考察经济决策的激励比考察所追求的目标更有价值。厂商生产为了利是天经地义,利润并不是资本家剥削的产物,是商人投入资本、智慧并承担风险的报酬,激励他们继续创造价值。其背后,因为商人整合资源和敏锐嗅觉是稀缺的。

  在讨论时间和风险问题时,作者对“时间就是金钱”这个俗语进行了有趣阐释,因为时间是稀缺的,也是有成本的,许多公共决策忽略了这一点。关于政府在建筑、卫生等方面的公共决策中,有时会对时间成本有意、无意的忽视,他说“记住,时间就是金钱,他能够抵抗政治呓语,而且它本身也是一条重要经济原则。”

  另外,空间也是稀缺的,体现人们对好的地理位置的追逐,比如学区房;信任也稀缺的,金融行为其实就是在给这种稀缺性定价;在特定时空,就业岗位是稀缺的,设立最低工资标准就是没看到这种稀缺性,用价格手段“挤出”了岗位。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第二,再看看健硕的身段,即血肉丰满的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体系完整和细节丰富的平衡,做到了血肉丰满。

  翻开目录,你会发现,这本书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的关键主题。甚至可以拿来当做经济学词典,在新闻里遇到不懂的词汇,在这里一查便知。与其他散装经济学比,虽然没按照经典经济学教材的老套路,自成体系也确保了逻辑清晰、秩序井然,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啥说啥,毫无章法。像是笔直挺拔的大树,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用东北话说,就是小伙真立正!

  当然有人会说,清晰逻辑的背面,意味着枯燥乏味,让小伙伴们想起了中国特色的教材:条分缕析的给你列出第一第二第三、首先然后最后,一是二是三是。对于理解没啥作用,考试背诵倒是得心应手。

  这本书可不是。大树挺拔,枝叶繁茂,每一个主题都做到了旁征博引,例证详实。在第18章探讨政府职能时,其中一个小节是从“法律与秩序”角度探讨政府职能以及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说腐败问题时,短短的篇幅里,列举了刚果首都金沙萨、玻利维亚和埃及的例子,用《经济学人》的报道、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作为论据,引用了历史上沙皇俄国工业化时期的故事和现代社会印度塔塔公司的案例,综合论证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十分精彩。

  在另外一个小节“社会秩序”里,作者列举了印度马尔瓦尔、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群体,等不同国家地区居民的“信任”问题。华人这段很有意思:因为东南亚国家普遍的不可靠和腐败,闯南洋的华人群体建立了经济秩序,比如“合同”的确立只是口头协议,虽然不受当地法律保护,但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华人的经济效率远远高于马来人、印尼人等,因此积累了巨大财富。

  最后,感受优美的谈吐,即生动、流畅、简洁的表达。

  没有图表公式的经济学读物,最考验作者的功力了。不得不承认,图表、公式确实简洁优美,把繁复的文字幻化成直观表达。而且正是这种能力,是经济学家引以为豪的。

  但是,从读者尤其是初学者角度,简洁的文字来阐述复杂问题,比起图表公式更考验作者的理解,更容易接受。因为,只有最深入的理解,才能产生最有效的表达。

  索维尔做到了,而且很成功。这本书几乎没有一张图表(仔细看,还有略有一点点),一条公式,把经济学说的很明白。现在,当电视里、公号里那些蹩脚的经济学家用蹩脚的语言诉说蹩脚的道理时,让你不得不打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翻到同样的主题,看看人家大师是怎么表达的。

  或许特朗普总统真应该看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21章国际贸易那一部分。作者轻松但有理有据的叙述,可能会感动到总统大人。索维尔主张国际贸易,认为即便有所损失,也会被收益抵消。如果说特朗普所说的中国以低工资提高竞争力,抢夺了美国的就业岗位。索维尔会用克制的幽默,详实的例子予以反驳:曾经的荷兰、英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工资全球首屈一指,但依然是最大出口国,印度的工资比中国低多了,还不是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有一种中国生产的,会唱印度歌曲的小玩具,在印度卖的火透了!

  理解深刻,自然自信。什么是“真·实力”,就是拨开现实迷雾,认清背后本质,闲庭信步,随手拈来。这才是大家风范。就像降龙十八掌,不像花拳绣腿,就是好用。索维尔作为极力反对黑板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比起对抽象理论的阐释,果然更加擅长“真实世界的经济学”,通过对案例的娓娓道来,解释经济学理论。

  作为中国读者,会更有代入感,可能因为作者的助理是中国人(致谢环节中,索维尔感谢了他的研究助理“刘娜Liu Na”),书里经常出现中国的例子。

  不过,必须提及的是,在《美国种族简史》里,索维尔讲述了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提到华人时他说: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讽刺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国都能发财致富,但他们在国内却贫困不堪。现在看来,他错了。所以,让作者改观并不是什么中国助手,更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

  对待经济学中的“谬误”,索维尔老爷子也是毫不客气的,在每一部分每一章节都能看到对此的无奈与纠正。甚至,专门花章节来“怼”之。在第七部分“经济学的一些问题”中,其实前两章“市场迷思”、“非经济价值”就是直接对市面上流行的,对经济学错误的理解进行的一次回“怼”。在“经济学史”这一章,十分扼要地回顾了经济学发展脉络,对经济学前辈和同行,作者的态度是带着十足温情和敬意的,但对于学术层面的不同意见,索维尔的态度也是立场鲜明的。

  必须指出,作者索维尔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着明显的“芝加哥烙印”,必须抱着客观的视角:如果想在经济学道路上长途跋涉,这本书只是难得一见的好风景;如果只是一窥经济学世界美妙之处,这本书却是极佳的放大镜。

  我的意见是:对于普通读者,散装经济学像是粗糙快餐,勉强果腹,味同嚼蜡,营养不足;精致包装经济学仿佛满汉全席,门槛太高,普通人消受不起。可能索维尔的这本书刚刚好。

  薛兆丰说,经济学不擅长改造世界,长于改变思想。索维尔在开篇引用了兰兹伯格的那句话“几行推理就可以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深以为然。

  认知升级,这本书真的做到了。他带来我的最大震撼,是世界观的迭代。这种改变,源于书里反复强调的、看似普通的“理性”二字,即如果不经过深思、淬炼、升华,挣脱“直觉”的禁锢,是难以看清这个世界的。

  而且,这本书不为了让你改变而改变,故弄玄虚,大言不惭,脱离经济学本源。而是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在不知不觉中,厘清经济现象背后的线索,让我们眼中的世界由混沌转向有序。真是一种极其神奇的阅读体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