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秘密演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秘密演讲》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5:57: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秘密演讲》的读后感10篇

  《秘密演讲》是一本由(英)汤姆·罗伯·史密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演讲》读后感(一):破碎的身份

  当一切风波都已结束,她将父亲的几个学生叫到了操场,这里是他们斗“牛鬼蛇神”的地方,也是父亲死去的地方。她本指望他们会忏悔什么,结果他们却在历数自己在上山下乡中所经历的苦难。在那一刻,似乎谁都是受难者,找不到凶手。

  小说的另一主题是复仇。里奥七年前逮捕了阿尼西亚和她的丈夫拉扎尔,七年后阿尼西亚变成了黑手党头目弗瑞拉向里奥报仇。而弗瑞拉抓走的里奥的大女儿左娅,她的父母也正是被里奥所逮捕。弗瑞拉的复仇来得坦坦荡荡,而左娅却在挣扎中一次次进行复仇的仪式。理性告诉她接受里奥作为监护人的事实是为了给妹妹提供舒适的物质条件,然而当一次全家四口去过动物园后,左娅开始喜欢上了这次游玩——乃至里奥为她们营造的家庭。左娅明白里奥是想偷走她父母的位置,她不能原谅里奥,也不能原谅自己,强烈的负罪感让她觉得恶心、想吐。于是在夜深人静时,她拿出刀来准备刺向里奥。不过,最终左娅最终依靠爱情,知道了复仇不是生活的全部。

  里奥的故事终于在1956年划上了句号,不管“秘密演讲”背后的政治势力角逐如何变幻,里奥还是守得云开,他也可以安心给两个女儿讲自己的故事。然而“身份的破碎”这个主题或许永远不会完结,我们一边抱怨着社会的不公,一边也在维系着这个不公的社会——地沟油、三聚氰胺奶不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发明吗?——当整个社会都只有受害者,没有凶手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呢?作者将答案归结于勇气和爱,那我们呢?

  《秘密演讲》读后感(二):真相、人性的嬗变与阴谋论——信不信由你

  (好吧,又两万言,呕沥之作,恳请支持!)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刚刚开始流行录像机与录像带,那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有一次在北京炎夏的一个午后,偶然看到了一个美国僵尸片,与今天最新的血腥恐怖片相比,可能只算是小儿科吧,不过对于那时十分淳朴的我来说,其震撼之大之深,使得我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坐在方凳上纹丝未动,而且在炎热的气温中浑身发冷,甚至起了满身的鸡皮疙瘩。我至今仍记得片尾是一群一眼看不到边的僵尸沿着铁轨向城市进发,而我心里实实在在地在焦虑——怎么办?!

  《秘密演讲》是一本让我感到十分震撼的书。但是说实话,我把握不住现在的年轻人会怎么看待这本书。作为一本畅销书类的惊险小说,其实是不可能有太深的思想深度的,我也未曾祈盼它有这种深度,书中所述种种,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不但有所了解,也大多就在身边发生过,耳闻目睹之余,并不觉得新鲜,但是,你懂的,不是在网上而是白纸黑字地印刷出来,作为此地的正规出版物放在我面前,这在之前是不可想像的,这就是我所说的震撼力之所在。

  这是一个发生在前苏联的故事。直到数年之前,消息闭塞的我还以为是我们率先在社会主义群国里进行了改革开放(80年代初我父亲因为工作关系遍访东欧各国回来,也曾谈到南斯拉夫的政策最开放,人民可以自由出国打工,汇回国内的钱成了国家源源不断的外汇来源,但由于那个年代的关系以及我当时还小,总觉得语焉不详),根本不知道被我们称为“苏修”的年代里赫鲁晓夫早已在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苏修”,这个今天看来颇有些小清新的文艺气息的名字,曾和“地富反坏右”一样是从前某个时代的潮语。今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别以为从前已然远去,不!从前从不曾过去!苏联的历史如影随形,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道路——过去、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

  独裁者治下是不太可能有个人尊严的,斯大林习惯将核心集团(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等人)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看他最喜欢的美国西部牛仔电影,然后于凌晨1点左右到自己的别墅中聚餐,并经常将赫鲁晓夫等人灌的酩酊大醉(这是书中P235页“斯大林仆人的舌头都喝麻了,斯大林也能保持清醒”一言的注脚,所谓的“斯大林仆人”原来是指核心集团啊^_^)。斯大林还喜欢叫他们跳舞取乐,赫鲁晓夫不得不为他表演乌克兰的传统舞蹈戈帕克。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评价道:“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的人当作‘人民的敌人’。他说,他们想要恢复旧秩序,为此目的,‘人民的公敌’和国际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结果几十万诚实的人因此丧生。那些日子里,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一切现在竟能被原谅和遗忘?永远不会!”

  贝利亚被处决后,马林科夫提出降低税收、增加国家对谷物的采购价格、鼓励农民经营小块自留地的农业政策。赫鲁晓夫为夺回声望,提出了更高的采购价格、强化农民自留地等政策,并进一步计划开垦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荒地。最后,赫鲁晓夫搞垮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14日至2月25日)最后一天的秘密演讲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秘密演讲的震撼力达到了这种程度:讲话共持续了四个小时,报告的内容使代表们大为震惊,以至于“会场内一片寂静,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赫鲁晓夫回忆录》)。

  之后,赫鲁晓夫通过清除反谠集团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在国内推行文艺自由化(产生了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与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等)、经济改革、正治改革(主要体现在废除国家暗全机关成员的审判特权、在任期间没有大的正治案件发生,对“不同意见人士”的惩罚手段也换成了使之失业、解除大学职位、开除出党等方式,或以“社会威胁”为由强制入院治疗,并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并因重视战略核武器而大量裁减陆海军共350万人,在国际上,推行“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并与美国开展了太空竞赛(这被认为是耗损苏联国力导致最后解体的一大原因)。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太祖斥之为修正主义的理由是:资本主义阵营拥有原子弹并不可怕,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威慑能力可以有效阻止核战争的爆发。太祖的看法自有他的道理,太祖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打起核大战来他自有地方躲藏,在他眼里,人命不过如蝼蚁罢了。赫鲁晓夫却像美国佬一样终日担心核战争毁灭全人类。

  有意思的是,究竟什么是修正主义?

  参考维基百科“修正主义”词条,修正主义是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一股机会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的追随者认为自己坚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反对那些顽固保守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修正主义者“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决定论,否定阶级斗争,认为资本主义并未濒临崩溃的边缘,资本并没有集中到越来越少的人手里,中产阶级并未灰心失望,工人阶级并未遭受日益沉重的苦难”。

  中文中修正主义特指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反对修正主义的人认为:修正主义的反动性在于,它不是对错误的修正,而是对“真理”的修正。“修正主义”中的修正是贬义,含讽刺意味。

  哦,如此看来,大概修正主义认为真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反对修正主义的人大抵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假如真有终极真理这回事儿,而且这终极真理已然被某人掌握了,那我们活着也就没什么奔头了,还是俯首称臣过极乐世界的好日子吧。

  修正主义发展的历史是:1950年代,我们和苏联批南斯拉夫的铁托走修正主义路线;1960年代中苏论战期间,我们称苏共是“现代修正主义”,苏联被称为“苏修”,而苏共则认为南斯拉夫是修正主义的样板。在这期间,通常被指为修正主义的一方在某些方面反对极“左”、具有探索性,而指责者则认为自己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60年代前期我们开展的各类正治和思想斗争均是围绕着“反修防修”展开的,最终结果导致了文化革民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来邓公搞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太提修正主义的概念了,搞笑的是,国际上的一些左翼政党,比如尼(泊尔)共,就认为我们自邓公开始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

  如此看来,喜欢动辄指责别人是修正主义的好像近乎原教旨主义者了。看来修正主义这玩意儿不能太当真。最近,颇有一些人推崇渐进的改良,嗯嗯,其实,改良主义也是一种修正主义啊。

  赫鲁晓夫是个颇多名人轶事的趣人,除了在联大会议上敲皮鞋外,他还对太祖发起的所谓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颇有微词,戏称“苏联的贡产主义是吃马铃薯烧牛肉,仲国的贡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另一种说法是:“仲国的贡产主义原来是大锅清水汤,苏联要搞贡产主义,起码是土豆烧牛肉”)。太祖颇无幽默感地反驳道:“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就是贡产主义)。不须放屁!”看到百度百科上对此的吹捧,只能说,真倒胃口啊。公平地说,百度百科虽然指出了此典出自赫鲁晓夫访问匈牙利时的演说,但却没有说明土豆烧牛肉是一道匈牙利名菜的事实,所以,我有疑问,不喜度娘,喜欢找谷哥,与头发长短无涉,事关名节。人家是打个生动的比方,太祖词穷爆粗口,却不但能传诵一时,甚至时至今日仍然舐痔者众,我都快为龙的传人羞得钻地了……放屁入词,虽震古铄今,却也是和尚打伞之人的个人自由,但是广为传颂就很不正常了,如同描绘人家如厕的镜头在电影院线热播一样不可思议。

  好吧,赫鲁晓夫没能笑到最后: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了十月政变,赫鲁晓夫被免除了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而群众的大规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我情难自禁地把这几段话复制粘贴在这里,实在是禁不住心底深深的叹息:你懂的,赫鲁晓夫身上,竟叠印着这么多我们前领导们的影子……

  之后,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几乎将赫鲁晓夫任内的改革全部取消。再后来的事,你应该知道了,勃列日涅夫之后,两位风烛残年的领导相继走了个过场,之后就是戈尔巴乔夫了。

  1980年8月,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公时问道:“西方有人说您是仲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邓公爽朗大笑说,“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嗯,我表示现在不便多嘴。

  据说,俄国人对赫氏的看法很复杂,据某项调查显示俄国人对20世纪仅认同的两个年代分别是尼古拉II时代和赫鲁晓夫时代……嗯嗯,最近我们出民国相关的书似乎比较多,另一个像黄金时代一样被怀念的,是八零年代。

  以上介绍了本书的时代背景,下面说说我读此书时的一些感慨。

  一、真相很可能是无所谓的东西

  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地叙述了一件滋味复杂到只能称之为黑色幽默的奇事:一位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马上要被逮捕,非常害怕,不是怕死,而是害怕他的作品会被毁掉,因为当中大部份作品都已被定罪为反苏维埃歌曲(原因?没人知道。从前我曾在网上下载过一本好像叫《如何鉴别黄色歌曲》的影印本,是那个年代的正式出版物。可惜我这人是个典型的“买书若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眼高手低的懒蛋,虽然因好奇而下载,却至今未曾拜读)。于是他找到他曾做过礼拜的教堂的神甫,把他写的曲子托付给了这位神甫。但是在那个年代,教堂会因为被试图改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游泳池而被炸毁,神甫会因为流露出一点点为之伤心的神态而被讯问、跟踪与逮捕,这位神甫自身难保,因而想把这些乐谱分成三份来保存,以图在那艰难时世多多少少能保存这些乐谱的一部份。这件事的难点在于,这需要有三个人,“在他们没有见过作曲者、没有听过这些曲子的情况下,准备为纸上的音符牺牲生命”。

  保留几张乐谱的代价,很可能是酷刑、古拉格甚至生命!

  本书的主人公里奥,一位退伍军人,后来加入了MGB,那时正伪装成莫斯科神学院的学生,经大牧首的介绍而潜伏在这位神甫身边搜集他的罪证。听到这位神甫如此重视这些乐谱以致为之甘冒生命危险,不禁好奇地问:“这些曲子……好听吗?”这位神甫回答说他与他的妻子都不懂乐谱,也不敢给别人看或请人弹奏给他们听,因为即使这样做也会引起被“怀疑”的风险。“怀疑”这个字眼儿在彼时与今日(或者说东方与西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境——那时候,仅仅是怀疑,就可以导致逮捕、酷刑、流放甚至处决。生活在体制内的密探里奥深深地觉得为了一些可能毫无价值的东西而甘冒生命危险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神甫告诉他,这些曲子好不好听不是重点,“我答应帮忙,不是因为他谱写了优秀的作品……我们不是保护这些纸,而是保护他们生存的权利。”

  欢乐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欢乐意味着我们仍存信心与希望,我们就不会因陷于恐惧而被支配:“肌肉男要的就是绝望——恐惧和支配。但左娅一样都不会给肌肉男(P118)。”

  让人喟叹的是,原以为只保留了一页残谱的里奥惊奇地发现,作曲者的作品并没有湮没,反倒成了这个时代名头最响的流行曲,他找到了所谓的曲作者,冒名者却因此终于得以放下了一直压在心头的大石头,解脱了,他预备着别人因此而逮捕他,至少,他打算向全世界坦白真相。然而,里奥却问他:“你打算说什么?国家杀害了一名音乐天才,而你偷了他的作品?就算你坦白真相,谁又会感谢你?谁希望听到真相?”

  真相很可能是无所谓的东西,这是本书的其中一个反复述及的主题。神甫拉扎尔在叙述音乐学院学生的故事的时候,他妻子阿妮西娅(后来的弗瑞拉)就“想知道拉扎尔是不是意识到了他在编造历史,也许他只是不自觉地想突出自己的重要性,重新构造出以他为中心的故事(P011)”;弗瑞拉告诉了里奥的妻子瑞莎,左娅曾经在里奥睡觉的时候拿着一把刀想割里奥的喉的真相,而里奥没有告诉瑞莎,这打破了里奥对瑞莎的承诺:在婚姻中,里奥曾承诺,再也不会有谎言和秘密,因此,瑞莎差点儿就背叛、放弃了里奥(P160);古拉格暴动成功后犯人们处死司令官并打算处死里奥时,真相也是无所谓的东西(P184~P188);马利什与左娅去暗杀那个契卡女干部纽丽娜时因为对老太太是否就是他的目标犹豫了一下,结果差点反受其制(P192);弗瑞拉的复仇之一,是想借挑起叛乱让帕宁武装镇压以让全世界了解苏联凶残的真面目,但即使那些照片向全世界公布了真相(P300),那又怎样?有什么不一样吗?甚至,马利什到底是不是瑞莎的儿子,在马利什的弥留时刻(P299),重要吗?所以瑞莎要问出“真相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呢?(P290)”这样的问题,没有回答,因为,回答不能。

  你看,真相很可能是无所谓的东西,这与愤怒的人们要求真相的强烈心声相左。然而认真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此时此地,我们这里很多人十分在意真相,我也是其中之一。可是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有时候,真相是无所谓的事情。是的,在阳光照耀大地之前,“真相”未必就是真相,真相也未必那么重要。我相信,将来会有一天,真相很重要,必先有真相而后才能谈和解。那之后,今天的真相或许将成为历史中很无足轻重的一页纸——因为,经历过那种痛苦的折磨之后,可能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会竭力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比如在今天看来,再回到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似乎是可笑之极的愚蠢了,尽管有些无知的人会喜欢玩一把穿越,回到某朝做某某,过把衣食无忧、奴役别人的瘾。

  明显的是,本书结尾的时代,还没到讲真相的时候,暂时将错就错吧。

  眼下真相既无关紧要,那么什么才比较重要呢?揣测作者的意思,重要的应该是活下去,并努力播撒一些美好的种子。在本书结尾,左娅纠结于该不该向妹妹埃蕾娜坦白自己曾抛弃她的真相,里奥却引开了话题,给她们讲一个“自己编的(相对于国编的灌输意识形态的)”故事——“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至于这种旁观者的意见究竟对不对,肯定是众说纷纭的事,我心中也尚无定论,大家见仁见智吧。

  二、人在非正常社会中的嬗变

  里奥的思想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作为军人,在抗击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中,他明白了欺骗的极大必要性——就算是最可怕的事情,也可以用为最高利益服务的理由来解释。之后,他成了MGB的特工,欺骗和背叛是特工的手段,里奥有合法的权力来使用它们。后来,里奥结婚了,在冷酷无情的国度里,家庭成了人们获取温暖的唯一慰籍,因此,家庭很重要——甚至到了“没有了家人的爱,人一无所有”的地步。真的,在国家隆隆运转的机器里,一个人是很难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的,在那个年代里,人常常只有家庭这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夫妻、父子之间也可能相互告发,这些可怜的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在公众环境里缺乏真相时,正直的人常常转向在因此而显得更加重要的家庭这个私人空间里苛求真相。里奥向妻子瑞莎承诺不再有谎言和秘密,因此他离开MGB成了民警,并创立了一个专门侦查谋杀案的部门。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从前那位神甫的妻子在斯大林死后被释放了,机缘巧合,她成了一个黑手党帮派的党魁,锐意向从前迫害过她的人以至那个国家实行报复。

  初初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位原名叫阿妮西娅的神甫的妻子(成为黑手党后自号弗瑞拉)的转变过程颇为突兀而不可信,但是看到后面里奥为了拯救被弗瑞拉绑架的养女左娅,被迫混入古拉格去救出被他一手送入劳改营遭受无理惩罚的神甫拉扎尔时,被拉扎尔与犯人们用曾经遭受的酷刑折磨,以及后面犯人们因为听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演讲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而发动暴乱,并在控制了整个劳改营后经过简易审判就枪杀了营地司令官并打算同样对待里奥与其他警卫时,我了然了,并且深深地认同。

  MGB的前身契卡的创立者捷尔任斯基曾在1918年7月14日对记者宣称:“我们本身就代表有组织的恐怖,这点必须说得非常清楚。在革民时代,恐怖是绝对必要的。我们的目标是与苏维埃政府的敌人作斗争,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我们判案很快,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逮捕罪犯与作出判决之间只需一天。在几乎所有的案件中,当罪犯面对证据时就坦白认罪了。还能有什么争辩比罪犯自己的坦白更有份量?”如此,古拉格的犯人们在反叛中对营地司令官辛亚夫斯基的草菅人命的简易审判就很容易理解了,它源自“革民的恐怖”。这种恐怖一直流传下来,从契卡到MGB,再到KGB,越来越强大,直到冰消瓦解(真的会冰消瓦解吗?)。

  对于本书中多次提及的契卡,其残酷程度究竟如何,可以参考一部叫做《契卡Chekist》(1992)的电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582056/ 。这部电影的力度,怎么说呢,如果说我看《卡廷惨案》看到最后的时候是一种极度的震撼的话,那么想想看,如果把这种震撼变成一种常态,直到麻木的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那就像有人拿一把铁锤猛敲你的脑袋,敲第一下是一种震撼,重复N多下,最后就没所谓了,人变成了老鼠一样,人变得连畜牲都不如,成了机器……成了无以言喻的一种存在(书里称之为“怪兽”)……

  这一段开头有句话:“冷漠这门课犯人可是学得惟妙惟肖(P181)”——对啊!你播种下的是什么,当然就会收获什么:冷漠教导的是冷漠,暴力激起的是暴力;你不公正地对待别人,将来也就不能期待得到别人的公正对待;你愚民,就别指望愚民暴起的时候还能有理智。如此,本该深谙上帝的宽恕之道的神甫即使仍然在劳改营里尽他的本份放牧上帝的羊群,遇上已生悔意的,自己(拉扎尔)曾因为其(里奥)眼中的热情而误信的前契卡干部(里奥)时,仍然情不自禁地想让他遍尝犯人们曾遭受过的上百种酷刑。

  假如你也懂得了这样的规律,此地的道德沦丧无底限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不知你是否会和我一样,对可以看到的将来抱持着一种非常悲观的看法?

  你看,在这片大地上,国之机器的冷漠造成了人民的冷漠,而暴力已经教会了人们使用暴力。网上已现端倪,人们对猫狗的苦难感同身受,却对人正在遭受的苦难(比如愈演愈烈的自烧)漠然视之,这导向的正是人命不再受重视的必然。从药家鑫死于“众怒难犯”,难道你看不到法国大革民时代暴民们草菅人命的前景吗?

  人变坏很容易,变好却难,我怀疑以老马的思想作噱头的那种社会变革像癌症一样,即使表面上通过某花或者颜色、天鹅绒或者解体等各种治疗手段治愈了,而实际上体质并不会一下子变好,甚至,癌细胞总会在人身上的什么地方残存下来,转移,并导致新的恶化。东欧的改变容易,那是在于人家是被迫的,一旦变革到来就会改变得很彻底。苏联解体后形成的各国依然问题重重……从帝制革民而来难道注定要走回资本主义初期那种跑马圈地、残酷压榨与掠夺的艰难之路?

  三、阴谋论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阴谋论——弗瑞拉通过与帕宁合作把里奥支去古拉格营救拉扎尔,以便他们在莫斯科制造恐怖,从而危及到正腐的合法性,迫使每个官方支持改革的人都噤声了,赫鲁晓夫也被迫撤回了他在秘密演讲中提到的很多指责,仲央萎员会重写了他的报告:斯大林不再是刽子手,他只是犯了一些错误而已,这个制度没有错,一些小过失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责任。秘密演讲成了没有秘密的秘密演讲。结果,斯大林的影响没有浓缩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扩散给了许多人。

  阴谋论就是“真相”如今并不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发扬光大了这一法宝。我们总是在强调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颇有一些蒙昧青年信以为真,殊不知美帝更害怕一个群龙无首的大国成为世界秩序的害群之马,他们也希望一个稳定的仲国,而他们能通过做生意有利可图。如此,美帝掠夺无能的仲国正腐,正腐也不会吃亏,他们掠夺我们。

  书中最后部份关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事件,是更大的阴谋论,却也非常可能是历史事实。1956年2月25日凌晨,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会议上作了著名的秘密演讲,3月,报告文本作为材料发放到党组织里,供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讨论学习,同时,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在华沙获得了报告文本,并于4月送到CIA手里。7月4日,NYT将其刊登。东欧骚乱。

  技术官僚们认为:“比起斯大林犯下的罪行和西方人的敌视,匆忙的改革会让国家遭受更为巨大的威胁(P238)”。为了震慑那些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因而蠢蠢欲动的反对力量,强权决定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制造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股暴动,以便“清晰地展现我们的力量”(P239)。这春雷维持了三十三年的稳定后,难以为继,突然解体了。

  如同人类学会了控制核反应,使受限在可控范围内的核反应可以变成源源不断的电力能源一样,革民正腐努力把民变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不惮维护运转稳定的费用超过用于国防的军事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不啻一个预言,昭示了低效率的独猜正腐压制的结局就是解体:如果赫鲁晓夫的改革能够延续,或许苏联不至于解体也不一定,但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注定是极其缓慢而不可能彻底的,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赫鲁晓夫的命运——事实上,苏联为了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花费了巨额的金钱,从而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由于此事故初发时铁幕内一切都不透明的惯例,使得即使是莫斯科的专家和苏联正腐也迟迟未能了解真相,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事故发生差不多一周后,莫斯科接到从瑞典政府发来的信息,苏联领导人才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这使得事故后苏联的正治比过去更透明开放(某种程度上,这有些类似于SARS带来的一点改变)。这两个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回到本书,反叛者弗瑞拉与技术官僚帕宁的合作在国内通过对罪人们的刺杀造成了暂时的恐怖,弗瑞拉报了私仇,帕宁则促使赫鲁晓夫的批判、否定以及改革限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而在此时此地,我们一脉相承的反修正主义传统,造成了将来有一天翻案时需要对过去的灾难负责的人越来越多。原本该负责的仅限于太祖,现在已加上了世祖、世宗、顺宗,毫无疑问,如果不能及时改良,这将导致王朝的倾覆,拖得越久,积怨愈深,倾覆势必愈加惨烈。

  帕宁则老谋深算得多,他的目的是“我们必须清晰地展现我们的力量(P239)”,不仅如此,针对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已经拥有核武器,也有正在建设中的导弹系统”,因此“苏联不再需要那么多坦克和军队……它只需要一小撮工程师和科学家,再也用不着百万雄兵”的改革纲领的中心部分——裁军,帕宁想用事实向赫氏证明:“军队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其真实目的是要维持苏联和盟国的团结。维系苏联盟国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坦克、军队和飞机”(P247)。帕宁和他的盟友坚持:不仅要维持相当数量的常规军队,还要扩大军队规模,重整军备,军队数量应该增加而非减少。布达佩斯的骚乱,或是东欧任何一座城市的骚乱,都会证明整个革民体系倚仗的都是常规军队,而非核武器。几百万拿着枪炮的士兵可以提醒世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谁才是统治者(P248)。

  洋人说话就是啰嗦,自古就受诗经与唐诗宋词熏陶的我们说话就十分注重言简意赅,太祖或者他的文胆们只用寥寥七个字就概括了这貌似复杂的大道理:墙杆子里出正权!想想邓公的裁军与春夏之交那场风波之后乌警部队实力的迅速扩张,你看懂了这里面的逻辑了吗?世界上最喜欢搞阅兵式的那几个国家试图努力展现的军力到底是想震慑外宾还是内人的,想必你心里已然明镜高悬了吧?今天的环境,外侮从来就是幌子,对于最近的喧嚷,我们心里应该洞若观火。

  帕宁的老谋深算又何止如此,苏军在布达佩斯的平叛开始采用了老旧的T-34坦克,受到了挫折,一些坦克被焚毁,最后苏军后退了,争取自由的民众为之欢呼并陶醉在“胜利”中,可是,当苏军再次展开进攻时,情况完全不同了:“看到了苏联红军的表现,里奥只能推测一开始的失败到后来的重新控制局势的路线是他们故意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但阻止了有人想缩减军备的企图,还暴露了这样的问题:老式武器甚至敌不过一小撮乌合之众。现在出现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最新式的武器就是全力开动的军事宣传武器。莫斯科的观众只会得到一个结论:裁撤传统军事力量的计划是有缺陷的。军队需要增加经费而非缩减经费,需要扩充装备——苏联的力量全赖于此。(P294)”

  一言以蔽之,“帕宁想在苏联盟国引发暴动的企图是最恶毒的正治手段,为了巩固克里姆林宫保守派的地位,要成千上万的人死亡。(P249)”

  这样的阴谋论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在我这一生中最动荡的岁月里,我也曾亲眼目睹在闹市街头,几个学生举着旧式冲锋枪在两辆军绿色大客车上洋洋得意地炫耀的情景,不用想,那些器械里既不可能有子弹,也不可能有撞针,那只是“道具”,方便人家定性以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的。我还亲身经历了一些诡秘得目前尚无法在此叙述的一些更深层的阴谋论迹象,至今回想起来尚能在炎夏让人不寒而栗,所以,对于一些年轻人认为不可能采信的阴谋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回想23年前的一个夏日雨夜,我在一个帐篷里慷慨激昂地告诉别人说:社会变革总得有人当炮灰,如果我们的牺牲能够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一步,虽死无憾——对比李安的《色戒》所影射的意思,我的心绪复杂到难以言表。

  四、时代不同了,有什么不一样?

  本书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反复多次表达着“时代不同了”的意思,仿佛在印证着这是一个改革的年代,一切都会不同,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希望是切切实实存在着的,如同瑞莎反复保证的那样——“一切都会好的,我保证。(P051)”

  “时代不同了(P26)”。里奥在调查前MGB工作人员莫斯克温“被谋杀”的案子时,发现了莫斯克温自杀的证据,他找来莫斯克温的两个儿子讯问,两个儿子是前途无量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会终结他们的事业,毁掉他们的前途。自杀,尝试自杀,沮丧——就算是你对别人说你想终结(自己的)生命——这一类的事情都会被解读为对国家的诽谤。自杀和谋杀一样,在往更高级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没有立足之地。莫斯克温的长子开始因此而沮丧:“我辛苦学习四年,为的就是当个医生。全完了,没有医院肯要我的。”

  时代已经变了(P072)。瑞莎以为她已经充份地说服了校长与左娅的班主任,放这个撕毁了斯大林画像的十四岁女孩一条生路。嗯,时代已经变了,校长也想相信这句话,但他仍然决定告发左娅。诡异的是,太祖身后三十六年,其画像至今仍是不可轻侮的圣物,前不久有人这样干了,他倒霉了。

  好像真的改变了(P096)。但是,有流言说这份报告是想把那些反革民分子给钓出来,这种花招是要人们放松警惕,加入批判当中,最后政府再逮捕他们。这种流言在苏联有没有变成现实我不知道,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事儿在我们这儿真实地发生过,大鸣大放或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个字对于年轻人可能什么也不意味,但我怀疑我的一些长辈听到这几个字恐怕会夜里做噩梦的呢。

  时代不同了,在古拉格,一些犯人被释放,然而,里奥看到,“自由让一部份人恢复了活力,让他们变得和以前相似,但自由不能让所有人都恢复过来(P124)。”

  是的,时代不同了,但是在里奥化身为犯人潜入古拉格时,“犯人胆敢和警卫对视的话,有可能被枪毙。尽管这些规定在理论上已经改变了,但没办法知道这些改变是否已经实施。(P139)”这其实并不算疑问,里奥的同事,民警帖木儿,为了及时赶到古拉格配合里奥的工作,向地区负责人普列津特撒谎说自己是莫斯科派来视察古拉格是否按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要求进行了改革的内务部人员,结果,在去古拉格的路上,他被暗杀了——那些古拉格的统治者蛇鼠一窝,不允许那里受到莫斯科的监管:“这儿将不会有报告、不会有谴责、不会有犯罪……我们做的是必须做的事情!我们只是服从命令做事!(P151~152)”,因为“他们不想受到审判,他们不会允许这么做的。(P168)”

  哦……“时代不同了。……不管有多少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不管他们的笑声多么洪亮——那些鬼魂仍然存在。(P235)”是啊,国家要延续发展,不得不依靠旧官僚,因此无法彻底改变。这是赫鲁晓夫的悲剧,实际上,很可能也是我们的悲剧。

  如此,一些表象变好了,有些事情变坏了,可是本质上,有什么不一样?八十年代初我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差不多跑遍了整个东欧,他总结说当时的东德是铁幕里生活水平最高的,可是东德人是所有东欧国家里最压抑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后,现在我们的一线城市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甚至直逼发达国家的水平。至于我们是否很压抑,老百姓心里都是有数的。

  何止如此,改变对任何人也绝非简单,即使对于身为一个中学正治课教师的瑞莎也是如此,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让她变成了一个骗子……他们(学生)会明白她不是一个模范导师,而是当权者的奴隶。(P054)”嗯嗯,“学生和教师间的关系基于信任”,在我们这疙瘩,更有着师道尊严的传统,到时候,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

  技术官僚帕宁进一步威胁道:“我们都有罪,不是吗?……每一个卷入其中的人,每一个让这种制度运转的人……千百万人,他们要么为虎作伥,要么被逼无奈……有罪者甚至比无辜者还多,无辜者反倒成了少数派(P059)”。

  如此,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制度得以风范长存的奥妙——“体制要求所有人都同意,即是他们什么都不做地表示同意。什么都不做已经够了。和依赖志愿者一样,他们依赖不抵抗……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所有人共同犯下的罪行。(P041)”

  在这样的社会里如何自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合作?弗瑞拉一针见血地指出,前MGB特工里奥与瑞莎结婚,因为瑞莎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收养了一对小姐妹,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不真实,他明白这点,但是他从别人的感觉中得到了享受。里奥擅长相信谎言。两个女孩儿只不过是支撑谎言的柱子,她们穿着华美的衣服,这样里奥就可以扮演父亲的角色(P156)”。正腐又何尝不是如此?而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支撑谎言的柱子。如此,你合作,你就成了支撑谎言的柱子。即使你什么也不做,你也被变成了共犯——绑架,就是他们苟延残喘的法宝。

  支撑谎言对于大家绝对是利益受损的事儿,但又是不得不为之的事。小说一开始就被炸毁拆除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没能建成“全国最大的水上运动中心”,由于地质条件不稳定,国家的顶尖专家们经过仔细商量之后,宣布这块地不适合修建运动中心,除非……然后,“这些专家被解雇了,高层换了一些更长袖善舞的专家,他们仔细考虑后,宣布问题解决了,只是需要多一点儿的时间。这就是正府想听到的答案,他们不想承认错误。这些专家最后住在奢华的公寓里,在那里他们画图纸、抽雪茄、随随便便地计算。同时,挖出的深坑在秋天灌满雨水,在冬天堆满雪花,在夏天飞满蚊子。影院的宣传片被撤下,精明的公民意识到忘记这项工程是最好的选择……”而说挖苦话的人则会被逮捕(P086)。

  而不合作呢?当船有沉没的危险时,“什么都不做会带来危险(P122)”——除非你打算毁灭自己,否则仅仅是不合作也是危险的。甚至,同归于尽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有退路,而我们没有。书中的这个情节设置得很恰当,不合作,他们可以弃船,而我们除了被屠戮(P122),就是被淹死(P110),或者被丢弃在船上,要么饿死,要么冻死,看哪个先来(P095)。如同瑞莎声称她曾给予两个养女“自己选择”时,弗瑞拉质问瑞莎的那样:“选择的一项是疾病、贫穷和营养不良,另一项是和杀害父母的凶手生活在一起……这算什么选择啊。(P157)”这段话内涵的深意,值得反复咀嚼深刻体会啊。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选择,如同书中所言的那样:“这种无知的状态并不是可选项,而是她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P055)”

  嗯,左右为难,有时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黑手党的投名状是杀人强奸的罪名,政府对这些罪犯宁愿眼不见心不烦,因为一般的黑手党里没人对正治感兴趣(P098),而革民也有投名状的——比如在押运犯人去古拉格的监狱船上的警卫们就把“搭火车”强奸女犯人当做效忠仪式。搞笑的是,监狱船上的警卫格里科仅仅由于礼貌地用“这不适合我”表示拒绝参与这种效忠仪式就在七年里一直受到排挤,甚至日益担心因此而被同事们做掉(P100)。当船上的整个警卫队被换掉,他却因为受排挤而被独自抛下的时候,他以为终于时来运转,便向乔装成警卫的里奥的同事——民警帖木儿大肆吹嘘自己参加过这等腌臜事儿(P102),想不到深恶此事的帖木儿便因这误会而在暴风雨中见死不救(P113)……愚民们的命运就是这样难以捉摸,有时候似乎我们怎样做都不对,只要“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出现在错的地方或者认识错的人(P096)”就得承受“天有不测风云”的飞来横祸。又何止如此,帖木儿为了及时完成他的任务,谎称自己是内务部的巡视人员,当他正在“对自己的借口所带来的权力惊叹不已(P148)”时,殊不知已然惹来了杀身之祸(P152)。

  嗯嗯,现在我们知道,事情不会一下子变好,或许我们此生都与真正的美好无缘,因此,里奥去匈牙利时帕宁给他安排的陪同翻译,KGB间谍,匈牙利人卡洛里才会说:“我的乡亲应该放弃自由这种梦想。他们只会葬送我们的生命。如果这些硝烟是叛乱者被消灭的信号,那对我们剩下的人来说,这样更好……你们把我想成什么人都没关系,我只想生活在和平当中。(P263)”

  就像第57号古拉格的司令官诺列斯•辛亚夫斯基一样,“他不反抗,也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只是一个懦弱的人(P175)”,而懦弱的人又何能独善其身?辛亚夫斯基死于造反的囚犯的滥杀,卡洛里死于布达佩斯的起义者的滥杀……

  曾经,我看《滚滚红尘》那段码头逃难时,也深感乱世飘萍,人命轻于草芥的荒谬,想生于和平或许是我辈理应珍惜之幸事,但是受愈演愈烈的掠夺之苦,想想自己忍了也就算了,却何忍儿孙辈继续受这荼毒?此地总该有希望的,这希望,却是惟有靠我辈日日不辍不懈、一点一滴地争取方能有的,虽万死不辞、舍我辈其谁?!世界也好历史也罢,都是极公平的,哪国哪族的好日子不是这么争来的?不敢像黑人那样去争取,就别嗟叹我族的地位连黑人也不如。不要自怨自艾,怨叹改变不了什么的,如同书中所言:“拉扎尔是对的,眼泪毫无作用(P169)”,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曾经热映过一部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片子本身宣传说教的意味很浓,但是这个道理是对的,利益等不来、求不来,惟有靠自己去争取的,你有多爱“她”,你就会愿意付出多少去争取,你就能有多少机会去接近“她”。

  五、爱恨皆不能

  第57号古拉格的司令官诺列斯•辛亚夫斯基在忏悔时提到自己在盐矿当领导时的一件事情:“在盐矿里,为了提高效率,我命令犯人睡在地底下。轮班的时候这些人就不用上去再下来了,这样我节省了珍贵的几千工时,为国家造福。”如同他说自己“杀一儆百”是因为“没得选”一样,他为自己辩解道:“我本意是想找到造福国家的新方法!我能说什么呢?如果我不去想这些,那我的领导就会想出这种计划,我就会受到处罚。”如此,他发出了一个天问:“这些人对阳光的需求会超过国家对盐的需求吗?”(P173)

  是啊,在大饥荒的年代,农民对粮食的需求会超过新仲国对外交关系的需求吗?出于同样的逻辑,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农民甚至不被允许离开村子去讨饭,整船的粮食却被无偿赠送给外交上会支持我们的所谓小兄弟。盛行样板戏的年代我还很小,模模糊糊记得看过一个样板戏叫做《海港》的,里面的重要情节是阶级敌人往出口的粮食里掺金属丝或者化纤丝之类的东西,以前曾以为是瞎编乱造的,或者至多是把粗心的工作失误给阶级斗争化了,自打知道了大饥荒年代仍在把整船的粮食援助兄弟国家后,就觉得这事儿确实有可能是真的故意做的了……仇恨的驱动力是十分可怕的,如同弗瑞拉所说的那样:“我就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直到我恨你之后,我才有了意义。(P293)”

  可是,当弗瑞拉教训左娅“仇恨可不是说来就来、说去就去的。仇恨没那么容易改变,仇恨不是爱恋。这不是你这时候感觉到了,过些时候就消失无踪的事情。仇恨会一直跟随着你(P281)”的时候,左娅却又一次反叛了:“我不想一直活在仇恨中!(P282)”

  嗯,真是切中时弊啊,这太犀利了,因为恨已经成为了弗瑞拉活着的唯一意义,所以她让里奥历尽艰险地救回了丈夫拉扎尔,却在重逢的一刹那毫不犹豫地亲手杀死了拉扎尔,也是因为绵绵无绝期的深仇大恨,她反倒让里奥活着去受那“更大的惩罚”。

  但是,很自然地,身受其害的人想着报仇雪恨,而下一代却更想忘却,毕竟,理智告诉我们,恨只能导向毁灭,爱才能促使重生;恨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而爱才能带来治愈、温暖、美好……除了失心疯的,谁都不想一直活在仇恨之中。但是但是,这又让那些此生再也难以复原的心之伤残者情何以堪?

  而且,爱真的能做什么吗?在不正常的社会里,三元午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多难兴邦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就像卡洛里的爱救不回他的儿子、左娅的爱救不回马利什一样……更何况,当左娅要瑞莎抉择时,瑞莎对里奥的爱伤害了左娅,而里奥为了营救左娅,却害死了同事帖木儿,更破坏了他原本美好的家庭。而瑞莎对埃蕾娜的爱,却把她直接送到了地狱之门……

  即使到了正常的社会,从道德的废墟中重建信任、关爱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也将是一件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呢——爱带来美好的事物,从来都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啊……可是,爱?你觉得自己有多少爱?当我看到最近愈演愈烈的自烧与我们的冷漠时,我觉得我几乎能看见,由憎恨而产生的分裂倾向于我们这个大家庭已然成为逐渐确定的前景了。恨是容易的,爱却是难的,如同毁坏是容易的,建立却难……他们以为只要严防死守,不走邪路,就可以避免发生在苏联的崩溃在他们身上重演,他们固执地以为不存在规律这种事,或者以为可以用“科学”改变发展规律,殊不知所谓的特色不过是试图重走几百年前人家初期的血腥路。他们维持强大的军力(对内而言),更把维护社会局面稳定的费用提高到超过军费,他们像满清皇族一样期盼着一桶(江山)万年青……将心比心,我一直搞不懂是什么使得那些曾被打倒的革民家从未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却在获得解放后残酷地掠夺他们?我只能怀疑是那种残酷的P内斗争方式决定了生存下来并且能升至高位的只能是狡猾的机会主义者……

  当人在很多方面深深地觉得自己的无能为力,备受挫折的困扰时,或许相信冥冥中自有神明的主宰是比较容易承受的方式。作为无神论者,从前我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如今的我却常常怀疑周围的世界或许全然出于我的主观想象,就像玩游戏,我只是自信满满地选了HARD模式,因此被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才四十四岁,却已经开始参悟庄周梦蝶的秘境,不知是人梦见了自由自在的蝶,还是此生只是蝶之一梦?

  六、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观照与反思

  下面是我在阅读中生发的一些杂感,基本按照本书的顺序排列。

  2,看到革民元老埃赫的招供与在狱中的声明(P029)时,我啼笑皆非地想起了不久前博古氏的认罪与所获之刑来,让我又笑又泪的是,鲜有不认罪的,连邓大人当年都一样,据说惟有两个不认罪的老大,一个是陈独秀,另一个至今不能直呼其名。

  3,“甚至现在他(里奥)也在用委婉的说法——事件——用这个词来形容谋杀……他必须直面她的仇恨,而不是否认。(P044)”这让我想起从前有件事,初起时被称为“学”习者的“潮”流,后来被称为“暴”烈的“乱”子,然后被说成是激“动”时的混“乱”,现在也被委婉地说成是“事件”……是啊,对于左娅的很多描述理应让我们深思,愤恨的积累是可怕的,愤怒会让人想毁掉一切,治水之要在疏不在堵,慎之慎之!

  4,“当他就是问题本身时,他该怎样解决问题呢?……这个家庭有可能四分五裂。(P046)”嗯嗯,所以,赫氏的改革被保守者勃列日涅夫发动正变终止,其后苏联重归二十年的保守与僵化,直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解体。

  关于勃列日涅夫,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主权有限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在1968年派军队镇压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大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最后五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读者请细心品味,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困境吗?这个被腐化与裙带风惹起的愤恨笼罩着的“家庭”不正面临着这样的未来吗?

  家庭无可避免地折射着社会的变化,“左娅一直拒绝尝试融合进新环境,她似乎把保持孤立视作原则(P050)”这是信任缺失的必然后果,瑞莎只能一遍遍地重复:“一切都会好的,我保证。(P051)”但是伤害,曾经那么深重的伤害,真的可以轻易地消弭于无形吗?左娅鼓足勇气提出了让瑞莎离开里奥的要求,由憎恨而产生的分离倾向于我们这个大家庭不也正日渐成为逐渐确定的前景吗?瑞莎给了左娅答案——“我爱他”,在左娅看来很明显,如果人家要紧紧抱持着过时的主义和理念,左娅的弃绝难道不是已经成为必然吗?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说深一点,新仲国成立后逐渐的自闭政策实际上也是信任缺失的必然后果,这在当下并未远离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着某些自闭的民间思潮。于我,惟愿旧日的自闭永不重临,但人难与命运相抗,思虑及此,有时难免悲从中来……

  5,当马利什为了保护被弗瑞拉的绑架的左娅免受黑手党同伙的强奸而割断了那个黑手党同伙的脚筋时,弗瑞拉面临着怎样处罚马利什的难题——“大家的意见是反对马利什的。在这种时候,权力就变得模棱两可了。弗瑞拉的权威是否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或者她会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以维持她的权威?(P127)……弗瑞拉打量着她手下人的面孔,他们的焦点都集中在她身上,也许这种众星拱月的感觉会让弗瑞拉做出他们想要的裁决。……如果他(想强奸左娅的黑手党人)受到惩罚,那么他们也可能受到惩罚……在他们看来,他们只能接受这样的判决:弗瑞拉必须处死马利什。(P128)”

  这是对于权力以及决策的精彩分析,所以,在今天的集体领导制下,别太关注个人特色了,我们已经努力从制度设计上杜绝了走上苏联的老路、邪路的可能性了,除非竞争能产生出强有力的人物,否则不会有悬念的。

  6,根据第58号命令,女犯人不配抚养孩子(P129)这让人想到前不久那个差不多足月的孩子被强制引产的事情,逻辑是一样的——国不允许你存在,你就不能存在。公共利益必须大于个人利益,这种最古老的逻辑至今仍在此时此地大行其道,我只能弱弱地说,这不是如今的普世价值观,这似乎是在说,我们如今依然有生存的危机,用他们惯于掠夺的口气来说,就是生存权、温饱权大于人权。如果是这样,不啻于说即使我们已然晋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生存、温饱的问题还没解决……这种逻辑是如此奇怪,我等小民也只能默默地持保留意见了。

  7,第57号古拉格的司令官诺列斯•辛亚夫斯基,他整个的生涯都献给了如何加强奴役。他监督犯人建造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开凿费尔干纳运河,以及修建鄂毕河口通往叶尼塞河却半途而废的铁路。铁路长达几百千米,却像陈腐的钢兽一般躺在地上生锈。可是,这项工程的失败、数千人的性命、几十亿卢布的损失都未能动摇他的官职……他强迫犯人在严寒酷暑下工作,但他自己一条铁路也没建成,他的名声全建立在别人的白骨之上。枕木不加固没有关系,枕木在七月骄阳下破裂、在一月寒冬中弯曲都没有关系,就算发生安全事故也没有关系。反正从理论上说他完成了工作定额,反正从理论上说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P137)。

  这一段可以在有关赫鲁晓夫生平的一段话中获得印证:“赫鲁晓夫和卡冈诺维奇全力投入莫斯科地铁的修建工作。一次他们要求工人连续工作48小时,并无视技术人员坍塌危险的警告,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事故,这些事故最后只是作为为伟大事业服务的英雄主义事迹记录而已。尽管地铁的修建未能在计划日期内完成,赫鲁晓夫还是因为自己表现而被授予列宁勋章。(维基百科“赫鲁晓夫”词条)”

  假如你懂得了这种逻辑,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大炼钢铁、亩产万斤粮的大饥荒以及动车事故、超载塌桥这些事儿了吧。这里内涵的逻辑是始终如一的,他们只对上级负责,他们用不着对人民负责,这就是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自上而下的精英式改革只能是缓慢的并且难以彻底的,这决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注定是悲剧。

  8,里奥估计犯人和警卫的比例大概是四十比一,这个比例太高了,这也可以部份说明古拉格的运营成本为什么这么高——就算强迫犯人劳动,也没办法赚回提供给犯人吃喝、住宿、运输、管束的成本。一项重要的成本是警卫,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工作,必须给警卫提供优渥的待遇。所以这些警卫才会痛下杀手保证自己的权威,他们回不到过去的生活,家人和邻居都不待见,工厂也不会接收他们,这些警卫只有在犯人身上才能找到优越感。(P175)

  我觉得这一段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为什么独猜社会是低效率的以及为什么市场化了我们却老也不能共同富裕起来的原因——因为管理我们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而且随着抗争的增多成本正在而且将变得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吞噬掉一切……要改变其实既难又易,只要下定决心让利于民,便可大幅降低监管费用共同富裕了,奈何从来最难的就是下决心这种事,特别是在集体决策的环境里。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叙述,由于豆瓣容易过敏的体质,我无法在这里一一述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体会。

  请注意,虽然本书是写苏联的故事,书中也杂糅进了很多苏联时代的史料,但是作者毕竟是英国人而非苏联人,因此这只是一本畅销书一类的惊险小说,难免有一点点斧凿的痕迹,也不尽能代表苏联时代的真实情况与苏联人的真实想法,但是与展现的冲突的深度、那个我们也身在其中的社会的本质以及阴谋论的实在性相比,白璧微瑕,微不足道。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段俄国人的话作为抚今追昔、联结这本书与我们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之间的一道桥梁——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在回顾那段数百万人遭到斯大林镇压的历史时说,任何理由都无法为生命的损失辩护。他说:“我认为,不能以人类的苦难和损失为代价,实现国家的发展、成功和远大抱负。人类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秘密演讲》读后感(三):暴徒的诞生

  才云鹏

  持“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人都需承认,无人生下来就是刽子手。从懵懂无知到善恶加身,并非一念之差或立地成佛那么决然,其神秘的嬗变才是深具研究价值之所在。《秘密演讲》中,曾经的杀人恶魔和“在职”黑手党女党魁的交战史,正是典型时代里典型人群的典型性格体现。

  也就是说,小说背景虽然貌似遥远,但那并非一个特殊的时代,书中的各色人物,也并非是历史天空偶然迸射的烟花,而困境中的人心质变,则是作者真正的用心所在:谁也别指指点点谁,如果我们的帽子上绘着“正人君子”,也许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也说不定。

  基于此,《秘密演讲》与其说是一部反映前苏联暗黑统治的政治揭露小说,不如说是反映人心与时代如何交相渗透、互动影响而骨子里却一直在血拼的人性作品,其核心,则是暴徒诞生的历史深痕。

  秘密演讲指的是赫鲁晓夫初上台后小范围内的一个报告,是对斯大林统治的一次彻底否定。无论赫鲁晓夫是否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清醒状态,他的报告最终都被利用了:曾经被镇压过的人开始了疯狂的复仇。新的镇压开始了,并继而演变成国内和国际的惊悚动乱。

  这样一个极大的背景,史密斯操纵起来却好像在描写一场社区斗殴,举重若轻,没有刻意营造“恢弘”气势,这一切,完全是因为作者是在借红色恐怖的历史,深入分析人性中的丑恶是如何萌芽、发酵、祸乱人间的。这是史密斯最高超之处,他全身隐退于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让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主人公,说出作者要说的话来:暴徒是复仇的代名词。

  是的,复仇是粘在书中每个人身上甩不掉的鼻涕。每一页中,你都能看到强烈的复仇之心在燃烧着鬼火,古拉格57号的暴动和布达佩斯的战火硝烟则将复仇推向史无前例的高潮。而所有人的行为集成,逐渐合力推出作者对复仇的理性思考:当濒死的人在不知所措地痛哭,当逞凶的人在事后迷茫无力,复仇的光环还在吗?

  作者是一个英国人,但熟稔苏联建国到灭国的隐秘史,并以其大胆的揭露和纵深的描绘,成为继狄更斯之后,英国又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批判大师,更是继奥威尔之后,世界上最具批判力的反迫害代表作家,他的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能够部部堪称经典,大行其市,绝非偶然。

  单纯从批判角度和力度上来讲,狄更斯的着眼点比起史密斯来显然过低。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狄更斯对英国社会的种种批判,是以维护该社会制度为前提的,因此其所有作品跟真正的政治无关,虽然他说过,“人世间的一切黑暗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而鉴于将人性挖掘置于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的研究和批判之上,史密斯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奥威尔,成为这一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读这本书之前,请先准备好一颗强大的心。”这是书封上的话。是真的。阅读这部作品,能将您的心脏戳出很多洞来。而如果您没有被故事骇到惊魂,您会在脑中闪回出《198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复活》《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些伟大的经典之作,也许还会想起王小波和莫言的某些作品。苏联—那曾经的红色之邦发生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其实在全世界都广泛存在。而对中国人来说,一波一波的风起云涌,谁不记得那一个个铿锵有力的运动名词?《秘密演讲》中的普世价值,使其内涵绝非是英国人写苏联故事那么简单。

  尽管狄更斯被称为一个民主主义者,但在其后期小说中,工人阶级是需要加强管制和调教的。这里,狄更斯的政治立场很清楚,这也是其很多作品在国内不被推崇的缘故。但实际上,狄更斯是站在其个人的中产阶级立场上进行的论述,没有触及人性卑劣之根源所在。《秘密演讲》解决了这个重大课题:如果民主是以利益计算出来的公平和失去自由为代价,那么复仇之火必将燃遍每一寸土地和每一颗狭隘的心间,世界将永远不得安宁。书中的一句话发人深省,“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所有人共同犯下的罪行。”

  没错,当国家成为暴徒,民众将何去何从?而国家暴徒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侵略行径当然人神共愤,但有一个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知道:德军初入苏境是以怀柔政策入主,因此并未引起冲突,某些地方甚至和当地居民相处甚欢。但马上,一件最令人发指的事情发生了,苏联人对自己同胞下了毒手------斯大林下密令组织特遣队穿上德军制服,在德军尚未到达之地烧杀、奸淫、掳掠,并留有活口让其能够陈述“德军暴行”,以此煽动当地军民对纳粹的仇恨。仇恨之火燃起,当地平民百姓和游击队的抵抗日益增多,于是纳粹党卫军介入,残忍的报复及反报复由此升级。

  斯大林的手段如此下作,但又如此管用。《秘密演讲》中的帕宁和弗瑞拉,不正是深得其中三味吗?难怪二战中,很多苏联人宁愿放弃祖国,和纳粹德国并肩作战,也不愿回到斯大林的残暴统治之下。

  这是一面镜子,照妖镜。我们每个人都是妖精,只不过我们现在变成了人:有的是刻意修行而成,有的是伪装而成。那么,人能否再度变回妖精?《秘密演讲》告诉我们,战争仅仅是让人残暴,复仇之心却让人疯狂。用另一位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话来说,“民主就是指人民用人民的大头棒打击人民。”这句话并不很极端。古拉格57号的司令官刚给予囚犯以民主,就被这些人以民主的名义处死。这种真实的严酷让人不寒而栗。我们都明白这一点:公民是独立意义上的人,没有听从于任何人的先天义务,即使那是国家的伟大号召也不中。这本来是我们应有的权利与尊严,但很多时候,不听从就无法生存。最悲哀的是,这个论调,正借受害人的口手,广为传播。

  尼采说过:“荣誉只是适应的结果,它适应于国民愚蠢的思想。” 当我们已从愚昧的年代里走出来,当部门发言越来越隐晦、社会公知却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用理性来决定选择,而不是用脚投票,胡乱或狂热地赐给某些人扛起复仇大旗的机会呢? 

  爱默生说,“所有的英雄,到最后都令人讨厌。”套用一下,所有的复仇者,到最后都变成恶魔。

  这是《秘密演讲》带给我的深层思考。

  《秘密演讲》读后感(四):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反思在交融

  “雷奥,谁也不想回到斯大林时代,再也不会有大搜捕了。古拉格会被关闭,审讯室也会被拆除。时代在变革,他们会继续变革,但只会秘密进行,不会承认过去犯下的错误。我们也应该向前……不再计较过去。”

  ——苏联内务部领导弗洛尔.帕宁对雷奥说

  英国青年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写的“苏联黑暗时代三部曲”第二部《秘密演讲》(书原名叫古拉格47号),虽然没有第一部《44号孩子》的剧情紧凑,在小说中社会描写缺乏细腻,但历史背景描述却把握相当火候,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与那个时代对自由的窒息。此书情节发生在雷奥破获了自己的亲弟弟安德烈的连环杀人案的三年后——1956年,这一年围绕着苏联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发表的反斯大林《关于个人崇拜极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此报告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全球都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是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之后,所引出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斯大林分子的反弹,引出了波兰动乱和匈牙利起义事件。小说的主线就是由赫鲁晓夫的报告所带来的对主人公雷奥的工作和家庭冲击。

  在《44号孩子》中,两个历史事件使得主人公雷奥的命运峰回路转,其一,雷奥拿自己政治前途和全家人的幸福担保了他涉嫌里通外国的妻子瑞莎,正巧赶上了斯大林去世,他和妻子没有被关到古拉格集中营里去,而是被贬到了乌拉尔山脉一座小镇去做民兵。其二,雷奥在第一部小说中结尾破获了那桩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本应该受到惩罚的雷奥又因为历史事件而获得新生。苏联内务部的最高头子贝利亚被赫鲁晓夫与朱可夫为首的军方干掉了,雷奥的上司作为贝利亚的党羽也被枪毙,新上任的上司格拉乔夫上校是个改革派,他不但不追究雷奥的责任,反而让他成立独立部门调查谋杀部,以MGB的资源来调查国内刑事罪案。这其实是一个相当进步的内务部改革的措施。在这部小说《秘密报告》中雷奥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格拉乔夫上校被调职,换上了新的保守派弗洛尔.帕宁,雷奥失去了可靠的政治支持,谋杀部不得不面临解散。而赫鲁晓夫所引发的秘密报告在国内激起了动荡,一个从古拉格逃出来的女异己分子弗瑞拉为了给自己报仇,成为了一黑手党的领袖,她率领黑手党徒潜入莫斯科,对前斯大林时期的内务部官员采取疯狂报复行为,包括告密者及抓捕者,雷奥作为抓捕者在内。同时,雷奥在第一部书《44号孩子》的一次抓捕行动中从MGB特工的枪口下救出两个无辜小女孩卓雅和艾蕾娜,收养为养女。其中大女儿卓雅恨雷奥入骨,把他视为杀死亲生父母的仇人,并在学校撕毁了斯大林像。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雷奥都面临着危机…………小说的场景跨越十分宏大,从黑暗阴霾的莫斯科到极度寒冷的远东监狱古拉格57号,再到战火横飞的布达佩斯。如果要拍成电影的话,即使是好莱坞的确也有点难度(《44号孩子》今年已经开拍了)。我读《秘密报告》虽然没有像《44号孩子》在情感上令我大恸,但这部小说的反思性却深深植入我的心灵。

  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作为一个集权社会维护有效统治工具的齿轮,他们是否应该为自己行为而付出应有的代价。”

  二是“作为集权社会的受害者,该怎样向那些统治者和执行者清算?”

  关于第一个问题小说中第59页,雷奥的前任上司尼古拉的话语很令人感到深思:“也许是向整个世界展示我们的怪兽本性,我也是当中的一员,雷奥,每个卷入其中的人,每个让这种制度运转的人都有这样真切的感受。我们在谈论的不是只有五个名字的名单,而是千百万人,他们要么为虎作伥,要么被逼无奈,你有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有罪者比无辜者还多?无辜者反倒成为少数派。”如果这个国家维护统治的齿轮远高于受害者的人数,那么受害者如何来审判先前的镇压者?按照公理,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扭曲的社会却把这个难题变成了技术问题。因为民众社会的受益者绝度是大多数群体。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当有罪者的人数多于受害者时,受害者肯定不能追究全部有罪者,于是只有把首恶给惩办掉。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文革后的拨乱反正都是这么做的,然而这样做却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反思。集权制度下要取得良好的反思,绝对不是惩办某段时期的某些人或集团,而是整个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

  此书第二个节点就是关于复仇。

  古拉格57号发生了犯人暴动,犯人们抓住了监狱的负责任辛亚夫斯基,要审判他,在一个十三级的台阶下,每一个暴动者可以说辛亚夫斯基一个罪行,他必须上一个台阶一部,当上到十三个台阶顶的时候,他就会被处死。有一个暴动者提出来,在零下五十多度环境没有手套,被强制户外劳动,被冻掉了两根手指,所以辛亚夫斯基就要上两个台阶。还有一个暴动者说他冻掉一根脚趾,辛亚夫斯基又上台一步。辛亚夫斯基这时开始为自己辩护:“你冻掉了脚趾头,所以我要往上一步,但去年你想把你的工资寄给家人,我跟你说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公平,所以你挣的钱不够你家人用,那时候我难道没有从自己的工资里给你补足那部分钱吗?难道我没有个人名义向你妻子保证她会及时收到钱吗?我做了好事,难道不允许我往下一步走吗?我知道我做的好事比不上我犯下的罪行,但为什么不让我活着呢?我可以用余生来弥补错误?难道这不比杀死我更好吗?你们说我害死了很多人,那些被我救下的人又如何呢?斯大林驾崩后,这座古拉格的死亡率整个科利马都是最低的,那是因为我的改变,我增加了你们的食物供应,我增加了你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你们的工作时间。我还改善了医疗条件,生病的人不会死了!他们康复了。你们知道这是真的!你们有能力打倒警卫,是因为你们吃了更好的食物,更好的休息,比以前更强壮了!这次你们暴动都是因为我!”

  暴动者没有让他走下台阶,也没有更多罪名让他上去了,只好用子弹来制止他蛊惑人心的演讲,杀死了辛亚夫斯基。这是多么讽刺的情节。这些暴动者都是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犯,他们大都是被言论治罪,但他们“掌权”后,却容不得所谓“罪犯”来为自己辩护,并且迅速地杀了辛亚夫斯基。书中的正义在186页戛然而止。辛亚夫斯基死后,接下来暴动者审判雷奥,他们只知道他是一个MGB特工,契卡干部,并不了解雷奥犯过什么罪行,于是就根据他加入MGB的工龄来算,雷奥干这行五年,一名MGB特工在苏联一年至少会杀死两个无辜的人,那么五年就是杀害了十个无辜的人。于是雷奥就得以谋杀了十条人命的罪行被枪决。读到这里相信每个读者都感到极为荒诞的事儿居然在那些无辜者重新当家做主之后发生了。没有任何法律,程序,证据,就能对过去镇压者采取同样的手段给予制裁,这不意味所谓革命不过就是又一轮恐怖的循环吗?

  书中另一个场景套用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背景,此事情由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所引发,其实也是类似书中的反派黑手党人弗瑞拉对斯大林体制的一场复仇。

  请看书中283页的这段描写:

  “第一个AVH特工被推了出来,这是一个小伙子。他一举手(投降)就被击毙,然后第二个人被推出来……第二人在求他们(起义者)饶命,他话没说完就被击毙了。第三个特工疯狂逃命,在路上他看到了死去的同伴的尸体,他们都是逃回大楼的时候被击毙的,雷奥看到卡洛里冲了出去,这个年轻人就是他的儿子。起义者被这个特工想逃脱正义的处罚激怒了,在他跑到大门口的时候抓住了他,然后狠狠揍他。卡洛里跑了过去,在起义者当中挤出一条路,然后用双臂保护他。儿子没想到这样情况下与父亲团聚,激动地哭了起来,希望卡洛里能保护他,卡洛里对着起义群众大吼大叫,但这些起义者围了上来,片刻之后卡洛里就被推到在地,被人按在地上,不得不看着他儿子的制服被扯下,衬衫被撕成碎片。他的儿子被翻过来,脚踝被绑住,被人抬向广场里的一棵树。卡洛里挣开束缚,踉踉跄跄地追儿子,看见自己的儿子被人倒吊在树上,还活着——小伙子脸色通红,血脉贲张。卡洛里抓住儿子的肩膀,支撑起儿子的重量。结果卡洛里被人用来复枪狠狠地砸在脸上。一头栽倒在地,有人往他儿子的身上泼汽油…汽油被点燃了,卡洛里的儿子身上着火,拼命挣扎,高声尖叫…卡洛里冲上去抓住他儿子的尸体,想扑灭尸体上的火焰,仿佛他儿子还活着一般,火焰蔓延到卡洛里身上,他手上冒起了血泡,衣服渐渐着火,但他都不在乎,仍然抱着儿子。起义者看着这个悲伤的男人着火,再有没有大仇得报的兴奋感。最后一个中年男子举枪打中了卡洛里的后脑勺。他的尸体倒在火堆中,就在他的儿子的尸体下面,他们一起燃烧的时候,很多围观的人匆忙离开了。”

  读到这段,凡是有同情心的人都会无比动容,这正是1956年匈牙利人民在布达佩斯起义时,对处于统治地位的共产党员和国家保安人员滥用私刑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书中雷奥的翻译卡洛里的儿子正是匈牙利国家保卫局(AVH)的成员,与苏联的KGB,东德的斯塔西一样臭名昭著,在这里工作的人员必须出生于“纯血统”的工人阶级和农民家庭(这种筛选人才的血统理论比第三帝国党卫军挑选雅利安人种还要荒诞滑稽,纳粹的血统论至少还没有牵扯到复杂的阶级出身)。1956年布达佩斯起义是摧毁匈牙利集权体制包括国家保卫局所有的专制工具的一次尝试,对于那些“齿轮”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在共和国广场,起义者俘虏了48名保卫局部队的士兵,其中18名被起义者用私刑处死。这些士兵最小的年龄才18岁,最大也只有23岁,尽管他们无论怎么解释他们只是征招入伍而没干残害群众的事,但他们依然被处死。他们的头儿,奥斯淘洛什上校被抢打后,倒挂在树上慢慢折磨而死。有些士兵被群众殴死,枪托砸死,半死不活的被人绑在车后,像中世纪蒙古人对待战俘那样,在广场上拖来拖去。群众们没有丝毫一点怜悯,反而拍手欢呼,打赌哪个士兵被最先折磨得断气。这时一位身穿体面的老人路过看到这种暴行立即站了出来对围观群众说道:“你们不要脸,俄国人为大家做了许多事……”话没说完,愤怒的群众把按到地上暴打一顿,当场就把这个老人绞死。

  而在市委大楼内,匈牙利最著名的女共产党员卡拉伊.爱娃在被群众的逼迫下跳楼,摔得肝胆俱裂,在医院痛苦挣扎了半年才死。这个女共产党员在二战时代,曾受到过纳粹宪兵的严刑拷打都没让其屈服,现在却死于她为之奋斗的群众之手,恐怕真是死不瞑目。拍摄到这些画面的美国记者约翰.萨多夫写道:“当时我的神经已使我无法再拍摄下去了。我曾经历过三年战争。但是从未见过比这更残暴可怕的景象。”就连当时起义者武装小分队的首领彭格拉茨.盖伊也无不惊叹地说:“我简直无法说服群众,派出的国民警备队执勤人员本想搭救那些被俘者,但他们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起义者夹杂不少害群之马,有些是纳粹时期的战犯,有的是匈牙利著名的黑帮分子,如外号叫“木腿”的惯犯迈斯.雅诺什,正是他首先对被俘的士兵开了枪,然后在暴民的欢呼声中,把半死不活的人拖着车后游行。

  当年,中国领导人最初看待匈牙利事件觉得是和波兰十月事件一样,认为很可能是老大哥苏联过多的干涉别国内政所致,所以对待用不用出兵解决匈牙利事件抱有十分谨慎态度,匈牙利总理纳吉在面对苏联即将入侵时,只能依靠中国同志有所支持,于是召见了中国驻匈大使郝德青,向其说明:匈牙利要退出华约,成为一个中立国,防止苏联入侵,并且保证新政府中大部分人还是共产党员,他自己也是共产党。并不是资产阶级复辟,希望中国能给予国际上的声援,并且游说赫鲁晓夫不要出兵。郝德青把纳吉的意思转给了毛泽东。而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暴行和图片被暴露出来,使得中国领导人感到这些极端暴力全是冲着共产党人来的,所以这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反革命事件。于是坚决支持赫鲁晓夫出兵解决匈牙利问题。直到现在,即使匈牙利事件已被匈牙利当局平反了二十年,而在中国还是一个莫讳入深的话题。那时,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毛泽东都没有从匈牙利问题上看到这对以后的国家建设会带来多大的启示性。他们虽自称伟人却没看到那么远,只是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思潮复辟,用暴力手段回击就是最好解决方案。而身在匈牙利的苏联驻匈大使安德罗波夫,这个虽然出身于克格勃,职位与小说中雷奥一样的人却想到了——国家若是用极端高压的手段来统治人民,而人民将会以极端暴力反弹。从匈牙利起义者对统治阶级令人战栗的清算,这种源头其实就是来自这个国家采用极端控制。匈牙利的拉克西时代正是苏联斯大林时代的翻版。对人民的统治手段极为恶劣,甚至连杀人如麻的苏联KGB头子贝利亚都看不下去了:“在一个只有950万人口的匈牙利,竟然有150万人遭到起诉,难道还可以容忍吗?”人民的“暴行”归根究底是有一个源头,然而这个源头却恰恰来自统治者自己。匈牙利事件爆发的后果,一方面向全世界展示东方阵营的联盟是多么地脆弱不堪,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总算对斯大林评价有些收敛,因为他知道正是他的秘密报告接见导致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对本国斯大林人物的清算,引发了反社会主义的暴动。在东方,当权者利和其他国家一样散发了秘密报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主编韦君宜曾对好友黄秋耘痛哭流涕地问道:“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从来没想过共产党内部还会发生这种事。”不过在比赫鲁晓夫手腕更强的毛的眼里,自己塑造的形象不是那么容易崩塌的,当局用引蛇出洞的方法,揪出了思想不同的50多万右派分子。

  书中主人公雷奥最终得到了他的养女卓雅的谅解,卓雅曾经是一个多么反对斯大林的复仇者,最后却同意选择爱和家庭,人们不可能一辈子怀着复仇信念活下去,一切都归于平静。

  《秘密演讲》读后感(五):谁来承担错误

  伴随着成长,心理承受能力也与日俱增,对黑暗,灰暗,悲伤,痛苦,折磨,苦难,惨痛等等从字面上便溢出悲伤的文字也越来越能从感性到理性,多上几句评述。这是成长的必然,当然也算是思考力的进步,对世界不完美的包容。犹记得很小的时候,跟在哥哥姐姐身后看人民文学上的现实小说,幼小的我,不理解并为小说里灰暗人生而惊慌并长夜焦虑。小说之后,书本也被一度搁置好久,想想,再次触摸怕也是时隔多年以后。如今的阅读面渐宽,各种事情看过便有种见怪不怪的洞察(如果算洞察的话)。有人说,少看社会新闻,多看看专业技术书。每天的社会新闻,皆让人纠心的灰暗面,让人失望失落。稍微认真一下,便又觉力不从心。于是麻木而听之任之。就阅读环境,畅销书层出不穷,走轻松的愉快路线的也颇多,就像自己,也时而生出“生活如此不易,何必还要从文字里找没趣的悠闲主义”----看一些轻松不废脑筋的文字,看一些嘻哈逗笑打发时间的文字,或者任意一些随行随感浅度的文字,甚至贪图一些美照,翻览一些流光片影。

  不深入,不深度,当阅读成为快餐文化,当阅读如此随意的时候,实在让人反思,这其实也是从里到外的浮躁。阅读一些有深度的好书,阅读一些让人震憾的小说,不说启发思考,即便仅为深重的命运徒留一声哀叹,怕都是极好。这些有深度的好书名单里,显然有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44号孩子》、《秘密演讲》、《6号特工》。值得推荐推荐再推荐。

  《秘密演讲》读后感(六):复仇后的阴谋

  第一次接触汤姆•罗伯•史密斯的作品是《44号孩子》,也是这位英国作家的处女作,虽是初次涉足长篇小说,但文中丝毫不见文笔的青涩,反而是那大气的场景转换、严谨的布局构思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也给汤姆带来了“2008年英国CWA奖惊悚冒险部门的伊恩•弗莱明钢匕首奖最佳惊悚小说奖”、柯斯达文学新作奖等七项大奖,可谓一鸣惊人。随后他趁热打铁,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推出了《秘密演讲》和《6号特工》,与《44号孩子》并成为“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最后一天上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乎世人意料地在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涉及了斯大林时期对于党政干部的迫害,强调彼时政府捏造案件以及刑讯逼供的恶行,并严厉指责了斯大林的错误及制造个人崇拜的事实。《秘密演讲》的历史背景便是这份被大家所熟知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汤姆将故事的时代设立在1956年初,大战的硝烟似乎已经消散,百姓的生活似乎已经归为平静,故事的主人公里奥们也已经脱离了曾经的政府特工组织,走入寻常生活,试图去寻找内心的安宁。但这一切只是表象,实际上波澜不惊下暗流不断涌动。里奥作为曾经的MGB成员,曾经完成了诸多任务,也夺取了多人的生命,造成多个家庭的破裂。书中并没提及里奥是否后悔执行那些任务,但他却怀着仁善之心,收养了曾经逮捕家庭的两个孩子,但并没有得到孩子的谅解。这个叫左娅的女孩的仇恨,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发芽并不断成长,就好像这个社会上许多许多曾经受到伤害的人们一样。弗瑞拉,7年前被里奥告发,丈夫拉扎尔被捕后送往臭名昭著的古拉格,而她自己则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她从一个柔弱善良的贤妻良母,变成面目可憎、心狠手辣的黑手党,内心的仇恨火苗已经吞噬了灵魂,将她重塑成另一个人。那份秘密报告,就好像一个导火索,将平静安宁下的仇恨暗流引燃,变成熊熊烈火,疯狂燃烧。无数的暗杀,不断的复仇,凶猛的反扑,受过伤害的弗瑞拉们,似乎要把一切失去的加倍夺回。而复仇的火焰背后,似乎又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在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中,我始终无法抽离出来,总感觉汤姆铺陈开来的那些政治阴谋与阳谋,都是真实存在的。虚构与现实交错,虚构的里奥与养女的危险关系,流浪男童马利什与黑手党女头目弗瑞拉的从属关系等等人物情感交织,混合在真实世界发生过的秘密报告发布、古拉格群岛暴乱以及苏联镇压匈牙利民众暴动,让我分不清读的到底是悬疑小说还是历史演义,甚至在读完整个故事之后,还找人求证是否真的有帕宁们这些在背后操纵一切的政客的存在。汤姆的功底深厚,他已经不满足写一个充满疑点、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而是塑造大气磅礴的文学作品。历史在他笔下变成震撼人心的武器,而丰满的人物塑造,爱恨情仇的挣扎与纠缠,更成为俘获人心的根本,令人回味无穷。

  《秘密演讲》读后感(七):用一种恨消解另外一种恨

  我对苏联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它们是社会主义的先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引路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是这些都因为赫鲁晓夫而彻底改变了,然后中苏彻底反目,并在珍宝岛兵戈相见。其实对于我们父辈甚至是祖辈来说,那段令中国人民痛彻心扉的三年困难时期,与其说是天灾,倒不如说是人祸,而造成这种人祸的一个首当其冲的罪魁应该就是时任苏联最高书记官的赫鲁晓夫。

  用一种恨消解另外一种恨,我们可不是首创呢,读一读《秘密演讲》吧,看那个时期苏联历史中用一种恨消解另外一种恨的活生生的现实,也感受那些寂灭的历史在小说中获得永生。

  《秘密演讲》是英国作家汤姆•罗伯•史密斯被誉为“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我虽没有读过他的另外两部《44号孩子》和《6号特工》,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总是很压抑,一颗心像被一块石头压得透不过起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秘密演讲》对我的吸引,因为在《秘密演讲》中,汤姆•罗伯•史密斯以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了震惊世界的 “秘密报告”为切入点,以“秘密报告”发表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为探寻方向,以彼时漩涡中难以自拔的国家机器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顷刻间到来的权利、地位、阶级转换的慌张和不适为写作要义……让阅读者轻易洞见了一个暗黑时代的寿终正寝,以及另一个暗黑时代的呱呱坠地。

  我是把《秘密演讲》当做一本历史读物来读的,因为在帕宁和弗瑞拉的故事中,我丝毫看不到作家艺术创作的痕迹,而且在目睹了“大清洗中备受践踏以及蹂躏的生灵,在突然到来的平反中被复仇之火赋予神力”之后的种种样态之后,貌似还嗅到了几分熟悉的味道……想起这些,内心的感慨便像八月的钱塘潮一样汹涌,于是,在喟叹与唏嘘之间,沉寂的人与事都喧嚣着来了,带着他们的故事,带着彼时的样貌。

  半个世纪以后,当我坐在温暖的冬阳之下,以一种恬淡的休闲方式来阅读伟大的苏联历史的时候,再看那些推翻了一个专制政权,紧接着再建立一个新的专制统治的社会进程中,普通民众的混乱身心遭遇,内心被一种无法平复的恐惧笼罩着,无比沉重。

  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个过度集权的国家来讲,“绝对的权力就是绝对的腐朽(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语)”,因为透过《秘密演讲》,我们已然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暗黑时代,用一种恨消解另外一种恨的方式也捣毁了一个暗黑时代的国家。

  《秘密演讲》读后感(八):正义来临的进程,戛然停止在62%

  天真的雪莱告诉我们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曾经深信不疑,我们总得心存希望。可是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只有漫长而永无止境的寒冬,在那里,希望会折磨的你寝食难安。

  作为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这本书的位置有些尴尬,第一部是惊艳亮相的处女作,第三部肯定是精彩的大结局,而第二部,往往成为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品。这也是很多第一部的忠实粉丝阅读完第二部时产生淡淡失落感的由来。相比第一部,第二部少了惊悚的罪案和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破案过程,故事更多的围绕着古拉格和匈牙利十月事件展开,不像侦探小说或犯罪小说了,反而更像历史小说,由于涉及到很多历史和政治的大事件,使得很多读者觉得它充满了“政治说教”的意味,势必会因此损失一部分受众,获得两极化的评价。

  我是更喜欢第二部的那种读者,因为这一本让我思考的地方更多,也回答了一些我长期疑惑的问题,回答终极问题和寻求刺激的阅读体验二者对我来说,明显是前者更为重要,因此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

  ===============我是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ART ONE 无辜的犯罪者,实现正义的悖论

  随着斯大林的过世,政治犯陆续被释放,克格勃不再严刑逼供,官员态度暧昧,种种迹象暗示着,高压恐怖时代宣告结束,现在是赫鲁晓夫的时代,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斯大林时代的遗留问题,人们在谨慎观望。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犹如平地惊雷,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震动,斯大林被完全否定,认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认为执行斯大林路线的官员也是有罪的。

  一直生活在压抑环境中的情绪一下子被释放了,受害者开始复仇,官员们人人自危,甚至连各加盟共和国,都开始了反苏的活动。人民祈盼正义的来临,渴望彻底的清算。苏共的权威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这是赫鲁晓夫始料未及的。

  无疑,书中的弗瑞拉是一个复仇女神,她要将她遭受到的背叛和迫害都还给里奥,那个作为契卡干部,冷漠无情的里奥。她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刺杀事件,甚至殃及刺杀目标的家人。她想实现迟来的正义,可是,正是由于她制造的恐怖,使得党内的保守派占据了主动,甚至连同是受害者的人民,也期望过上安稳的生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不是吗。弗瑞拉竟成为了她最痛恨的势力的帮凶,真是莫大的讽刺。

  就像里奥追寻正义和真相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更多的流血与牺牲。这会使得人们怀疑,就维持原状不行吗?就像西安被砸伤的日系车主事件,会使得民众们对某些争取自己权利的行为心生恐惧,使公知们有借口说这样的环境还不适应实行民主。这是实现正义的悖论,一心期盼正义的无辜者反而亲手断送了他们渴望的正义。因为,在稳定的社会体系中,任何的暴力手段都将成为当权者的帮凶,而不能换来彻底的改革。

  因此,秘密报告的内容被修正了,斯大林不再是罪人,他只是一个犯过某些错误的伟大领袖。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类似,或许说,我们也是从中吸取了教训,稳定压倒一切,正义并不是必需品。最终,这正义来临的进程,戛然停止在62%。也许它终会姗姗来迟,可是对于早已沉睡八百年的布鲁诺,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ART TWO 抬高一公分的枪口

  这几天关于重庆美女检察官“十佳公诉人”幺宁被调查的新闻甚嚣尘上,这个当年红极一时的“打黑英雄”,办理了全市近半数的打黑案件,其中有很多冤假错案。她究竟应否被追究? “一个身处体制内的人作为的底线是什么?明知是错,能否以这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听命从事来搪塞?”这是千千万万的里奥们的疑问。

  正如前几年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柏林墙守卫的审判,法官说:“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尽管这是一句中国式的谣言,可是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纽伦堡审判战犯早已有先例:“你还有别的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以服从命令为借口而超越一定道德伦理界线。”

  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人能否理解我们的困境,在这里,不是说你遇到违背良心的事情我就辞职不干这么简单的。就像第57号古拉格的司令官诺列斯•辛亚夫斯基辩解自己的残酷一样:“我本意是想找到造福国家的新方法!我能说什么呢?如果我不去想这些,那我的领导就会想出这种计划,我就会受到处罚。”这个社会的法则是,你不站在我们这边,那你就是敌人,不可能中庸,不可能不站队。所以有的被揭发的贪官说:“我不过是贪得少了,他们不把我当自己人,就把踢出来当典型了。”何其冰冷残酷!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独善其身?

  我原本想的很简单,如果不能行善,起码不作恶。可是看完这本书之后结合起来一想,又觉得很悲观,尤其是,那抬高的一公分枪口,就很可能成为你的罪证的时候。

  ART THREE 心中有猛虎,可头顶有神灵

  昨天看到一篇书评,讨论的是里奥的转变,他的疑问是,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人们还能分清善恶之间的标准吗?那么多年的洗脑教育,难道人们不是都应该认为“服从”和“毫无保留的崇拜”才是正确的,而“怀疑”和“违背教条”是错误的呢?为什么他们还具有正常的是非观念呢?

  康德说,“善良的意志,并不因它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的伟大就在于他有可能超越与感官快乐相联系的幸福进而追求善。无论我们外在环境如何,人的内心都会存有良知,不过是看它们能否冲破内心的阻碍,而表现在外在行为上。

  颇有意味的是,在前两部书中,几乎所有人,包括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都没有真心信服斯大林的那一套的,只不过他们都是早于里奥明白这一切的,“不过是为了生活”,这是他们安抚自己良心的回答,他们知道,为了自己的安全,他们只能出卖别人,只能把别人送进卢比扬卡。根本没有人要破坏革命,他们只是质疑专制政体的合法性,甚至,他们只是开了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更甚者,也许只是因为这个季度的指标没有完成,所以他们清楚的知道,大部分所谓的“罪犯”都是无辜的。

  而里奥原本是坚定的革命者,一个理想主义的信徒,他真心认为他是在打击犯罪,维护正义,一些残忍的手段在过渡时期也是必要的。直到他在追捕兽医的时候,看到好心收留兽医的朋友一家被枪决的时候,看到兽医是如何被屈打成招的时候,他原本坚固的内心世界才开始崩塌:“他真的,只是一个兽医。”他才意识到,他打击的不过是这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那些因素,也许对社会是有益的,而只是对独裁者有害。

  所以,第一部叙述的是里奥良知苏醒,并且开始追求正义的历程,而第二部,就是里奥开始走向忏悔的过程,他导向了善,因而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他之前所做的恶产生的苦果,因此他迫切的想做一些事来完成自己内心的救赎。如果说以前的里奥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信仰和神灵不屑一顾的话,那么当他和自己内心的猛虎作斗争,并且依靠忏悔赎罪的微光挺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时候,也许,他才真的开始正视内心良知的力量。

  我想,我还是心存希望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能感知良知的存在,那么《1984》中的生存环境,就永远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

  最后,我想以刘再复的《忏悔、良知与深层人性》一文中的观点来结尾:“人生活在世上应当承担两种责任,法律的责任和道德的责任。如果说逃避法律的责任将面临很大的风险的话,那么,逃避道德责任的风险则相对较低。因为法律责任可以强制执行,而道德责任只能出自良知。现实生活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相反,由于根深蒂固的欲望和利己动机,人都害怕承担责任,倾向于为自己辩解和把责任推给他人。于是,世界永远存在冷漠,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不可理解,永远存在敌意造成的隔膜,永远存在自私产生的麻木。人类的世界就是这样永远伴随着堕落。幸而在曲曲折折的历史长河里,不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多么黑暗的岁月,总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这就是对善的呼唤。这种伟大的声音,与其说是由哲学来作见证,不如说是由杰出的文学来作见证。杰出的作品用善的光辉照亮了心灵的黑暗,它们为人类的良知的存在作证。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就是这种良知呼声的主体,不管他们的作品表现什么,是轰轰烈烈的战争还是爱情的悲剧,是灾难事件还是日常琐事,都传递出一种声音直达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忏悔和良知。”

  《秘密演讲》读后感(九):虚实之间的创作

  我一直很奇怪,作为一个英国人,汤姆•罗伯•史密斯为什么对苏联往事这么有兴趣,而且还写的很好,故事的流畅性和严谨性堪称完美,特别是在他的处女作《44号孩子》中,让人颇为惊艳,而其续作《秘密演讲》依然保持了很高的水准,但是因为取舍的不同,使本书向严肃文学又迈进一步的同时,也必然对其文本的张力有所削弱。

  据闻,汤姆•罗伯•史密斯的第一部小说《44号孩子》是在一次把短篇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情况下产生的。当汤姆•罗伯•史密斯读到有关44号孩子素材的时候,产生了写作小说的冲动,并把它付诸笔端,所以无论从作者背景还是创作初衷,都决定了其作品在故事代入性上的强烈性,而《44号孩子》也确实是非常引人入胜。

  从历史事件中挖掘素材,进行外延创作,这大概就是汤姆•罗伯•史密斯的风格,因为其第二部作品《秘密演讲》又是以赫鲁晓夫的秘密讲座为根基展开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汤姆•罗伯•史密斯之所以对苏联这段往事着迷,恰恰是因为这个时代既远又近,在大量不为人知的事件背后充斥着人性最真实也最极端的一面,他们与政治有关,更与人性有关,可以最大限度的再现人性的阴暗和美好。

  读《44号孩子》让我想到了另一位美国作家大卫•班尼奥夫的《贼城》,那本小说是以二战为着眼点,但是作品展现出的主题与《44号孩子》异曲同工,同样在曲折的故事中极致的再现人性的扭曲,当然《44号孩子》更有关自我的救赎。不过,读过《秘密演讲》后我想到更多的是《古拉格群岛》,可能与他们题材的相近有关,当那一段本来不为人道的历史赤裸裸的呈现在日光之下,当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震惊或许早已换成了绝望,而汤姆•罗伯•史密斯依然试图用自我救赎修正这种阴暗,因此他创造了里奥这个人物,其实在《44号孩子》中这个人物的过渡是非常丰满的,如果没有看过这本小说,而直接进入《秘密演讲》会发现人物性格由恶到善的突兀,当然,这并不影响故事性的阅读,但是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部作品没有《44号孩子》精彩,人物的不够展开正是其一,另一点即是缺少了意外性的布局,除了悬疑的减弱,最重要的还是其惊悚的氛围吧。

  《秘密演讲》比之《44号孩子》缺少了一种惊悚的氛围,故事的进程变得有些波澜不惊,但是由于对历史的代入更加细腻,也就让文学的特质更加鲜明。虽然有所失,却依然可以看出作者讲故事能力的精湛,在虚实之间构建出的这部小说依旧非常精彩,而其被冠名的“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完结篇《6号特工》绝对值得期待,当然,我更希望它还能够找回第一部的惊悚之感。

  《秘密演讲》读后感(十):我也曾经拥有过美德

  以赫鲁晓夫的秘密演讲为契机和线索展开了以主人公里奥一家为核心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间贯穿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造成了人心动荡,告密者不安,克格勃的崩溃,以及后面苏联政治斗争内幕,苏联武装镇压叛乱背后的一系列大背景设定。然而最最吸引我的,就是里奥一家人作为人的个体,在这场浩劫中的情感变化,一家人为了找寻女儿所做的努力,为了女儿不惜牺牲自己。

  这本书是《44号孩子》的后续篇。

作者:汤姆·罗伯·史密斯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The Secret Speech 译者:蔡中恒 页数:312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苏联暗黑时代三部曲 ISBN:9787539954981

  “命运就像一个娼妓一样,有意向你卖弄风情,助长你罪恶的气焰,可以这一切都无能为力。”

  斯大林的覆灭,不仅他的房间被各种高管占领,下一任继承者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抨击斯大林的行为。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对我们党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那就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它怎样在一定阶段上变成一系列极其严重地歪曲党的原理,歪曲党的民主和革命法制的根源。”

  故事的时代背景发生在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发表《关于个人崇拜极其后果》秘密报告,同时这份报告造成了党内极端分子的反抗,以及造成了波兰,匈牙利布达佩斯叛乱。这一切叛乱背后都有苏联政府密谋的影子,通过叛乱来赢得军备支持,反对赫鲁晓夫的裁军政策。《秘密演讲》虽然没有第一本《44号孩子》来的紧凑,但也通过描述一个家庭在这样大时代背景下的情景,他们在社会组织中面临的遭遇,她们所预见的,以及她们的反抗,他们为了营救孩子所做出的牺牲。让人心动。

  我在故事中看到社会集权受害者们,在面对秘密报告后的狂欢,她们开始对迫害者清算,迫害者终日惶恐,寻求政治庇护保护自己。在故事中监狱那段的情景描述最为冲突,也是最强烈的。当昔日的政治犯,罪犯们暴动,抓住了监狱的负责任辛亚夫斯基,然后开始审判他。让他走13格的台阶,每当有一个人控诉他的罪行他就要上去一格,直到13格被枪决。

  有人提出来,在零下五十多度环境没有手套,被强制户外劳动,被冻掉了两根手指,所以辛亚夫斯基就要上两个台阶。还有一个暴动者说他冻掉一根脚趾,辛亚夫斯基又上台一步。辛亚夫斯基这时开始为自己辩护。

“你冻掉了脚趾头,所以我要往上一步,但去年你想把你的工资寄给家人,我跟你说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公平,所以你挣的钱不够你家人用,那时候我难道没有从自己的工资里给你补足那部分钱吗?难道我没有个人名义向你妻子保证她会及时收到钱吗?我做了好事,难道不允许我往下一步走吗?我知道我做的好事比不上我犯下的罪行,但为什么不让我活着呢?我可以用余生来弥补错误?难道这不比杀死我更好吗?你们说我害死了很多人,那些被我救下的人又如何呢?斯大林驾崩后,这座古拉格的死亡率整个科利马都是最低的,那是因为我的改变,我增加了你们的食物供应,我增加了你们的休息时间,减少了你们的工作时间。我还改善了医疗条件,生病的人不会死了!他们康复了。你们知道这是真的!你们有能力打倒警卫,是因为你们吃了更好的食物,更好的休息,比以前更强壮了!这次你们暴动都是因为我!”

  跟随主人公里奥的回忆追思,作者铺垫了里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萌发了里奥养女(第一部)左娅被抓,里奥为了追寻女儿,不断的涉身险境。跟随里奥的视角,读者能发现一个个历史真相,从来没有见到的,更不可能去反思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的人们的困境,抉择。

  身为旁观者,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想明白和抉择的场景。

  这个故事很容易想到文革,清算,极端控制下释放后的极端人民暴力,比如匈牙利布达佩斯暴动。而中国好像把这股力量从不同层面化解了,把人民的怒火,压抑下的情绪很好的转移释放了。不得不说,前苏联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老大哥]的榜样。

  打开豆瓣评论,看到大多数的评论是针对背景事件而去的。而极少对主人公里奥,瑞莎,左娅,埃蕾娜,四人描述。他们四个人不同程度反映了其自身立场,性格,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配合社会背景逐步展开。人物纠葛,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能让人忘怀。

  里奥反思,放弃了契卡干部的职位,顺应变革在调查谋杀的部门工作,面对女儿要杀他的情景,他选择遗忘,但这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他的妻子瑞莎对她的不信任。之后为了寻找女儿,答应弗瑞拉的要求,寻找当年她的未婚夫,在古拉格监狱。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他与拉扎尔回到了莫斯科,但发现,弗瑞拉和他的上级是同谋,最后得知真相,去了匈牙利,找到女儿,女儿也谅解了他,某种程度下,左娅说,“人不能一辈子活在仇恨中。”这句话是十分准确的。而相对的弗瑞莎确一直活在仇恨中,当仇恨消解的时候,她的存在意义就是揭开苏联的阴谋。她有一句话反映了她的人物性格,“因为对你里奥的仇恨,让我有活下去的意义,感觉自己活着。”瑞莎也很厉害,为了想和女儿在一起,付出一切办法,尝试一切可能,就算在匈牙利暴动时期,她都独来独往……无法评价这个女人,因为在这个视角去看,我感觉她特别特别傻?……所以不好说。

  书中的契卡干部们盲目的服从指令,处处表现出的复仇怒火,权利斗争,政治阴谋操控。让我想起了,“你还有别的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以服从命令为借口而超越一定道德伦理界线。”有时候,我们都没有发现自己是否成了一个盲目服从命令而不去思考的人。之前克尔凯郭尔的书中有提过这个,人们盲目服从,推脱自己的责任。是的,对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批判,现在已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不能因为服从命令,就超越道德伦理底线,[服从命令]不是你失去判断的借口。在存在主义思潮下,这就是很难复归过去那种盲从了。但新的盲从诞生了,那是另一个问题,在这里不展开。

  这本书强悍的地方,在于书中的人物,在命运的操控下,欲罢不能,命运的颠簸,也让他们无所适从,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从迫害者变成了逃离者,从上位者变成了退休老干部。从极端抨击斯大林主义到50%收敛的批评。

  在命运中挣扎,所谓善恶的决断,皆是利益出发,并非内心美德。书中也不全然是机会主义,利益建构的社会环境,仍然有一丝美德的体现,但为了这一丝美德而付出代价的人们,都没有好下场。

  伟大的斯大林塑像也会被推倒,这就是命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