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师与玛格丽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师与玛格丽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3 03:04: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师与玛格丽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由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执导,安娜·科瓦利丘克 / 亚历山大·加利宾 / 奥列格·巴希拉什维利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与玛格丽特》影评(一):惊天动地的书

  唉,跟原著还是有差距啊用电驴下了两集,看了感觉电视剧还是有很多局限导演为了贴近原著把一些部分拍得太生硬了,有点不伦不类。《大师和玛格丽特 》,永恒飘渺的理想,超越尘世的视角,混沌中摄人心魄的光!

  《大师与玛格丽特》影评(二):宽恕与晚安

  这是一部讲述宗教,爱情,信念与宽恕的故事,片子完全忠实原著,根据魔王化作魔术师到莫斯科体察民情而展开,但与其他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的是,在这里的这位权利无边的魔王撒旦并不是罪恶的起源,而是反恶的揭露者。

  作者通过魔王的这个局外人揭露了人们最本质的贪婪与虚伪的心理,当然,魔王不是耶稣,虽然有时候也会表现出慈悲宽容的一面:他不会轻易的滥杀无辜,并且救出大师成全了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他的属下可以在他晚饭的餐桌上比枪法,打架胡闹,公猫河马则更是喜欢在魔王说话的时候随意插话,最后还是玛格丽特揪住它的耳朵才让它安静了好长时间。但他也不会轻易地宽恕任何一个无神论者和人们的恶行。就如同魔王在舞会后和随从一起用晚餐的时候他对玛格丽特所说的那样:我需要用一些破布条把我卧室的缝隙统统堵死。看来就是连魔王也是会有慈悲心的,有时候慈悲之心会通过最狭小的缝隙来到他的卧室里(心里)。但是人们所谓的“美德”又惹得这位沃兰德大为光火,使得他把这种来之不易的宽恕改成了杀戮。在他的属下出去放火制造混乱的时候,他也默许了这种行为,一时间闹得莫斯科鸡犬不宁,展示出魔王阴暗的一面。

  至于演员的选择上也无可挑剔,大师文雅忧郁,马格利特成熟美丽,阿扎泽勒沉稳嗜杀,卡罗维夫聪明滑稽,虽然表面平和却做事诡异的魔王更是让人冷到了极点,演员演技一流,故事由三部分穿插交错却丝毫不乱,故事中两个小时的特效的穿插与音乐的配合非常到位,尤其是最后一集魔王带走大师与玛格丽特时,魔王随风飘动的黑色斗篷,几个人胯下嘶鸣狂奔的黑马,以及一望无际的深邃夜空带给了观众极大的冲击力,(至于会飞的扫把和月亮简直是哈利波特的原型)。

  在耶稣被处死的时候,无论是站在雨幕后表情复杂的总督,在雨中艰难跋涉的行刑士兵,还是被暴风吹断的小树,都把气氛渲染的极其到位,而最后被仆人打碎的红葡萄酒用联想的手法更是把整个故事推向了最高潮,象征着鲜血的葡萄酒倾诉了耶稣为了人们所承受的所有苦难,不需要只言片语却发人深省。

  在故事的结尾,大师与玛格丽特在魔王的带领下告别了喧嚣的人世,走向永久的宁静,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也许摆脱罪恶的最好的方式,正如原著中最后一章标题所写的那样:宽恕与晚安。

  总之一句话,不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之作,至于特技过少和其他细小的问题,请不要忘记这是一九八八年的片子。

  《大师与玛格丽特》影评(三):玛格丽特,她真美呀。

  玛格丽特,她真美呀。

  文/caesarphoenix

  非常惭愧并没有读过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原著,

  想要偷懒的我决定先通过影视的方式一窥原著的精神,半个多月的下载,两天500分钟的时光,读书也未必会花这么久,不过如此精彩,也算值得。

  虽然分为10集,但这显然是一部电影,而不是电视剧。

  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在于电影是浑然天成、内洽整一的,只是因为篇幅太长才进行分段,而电视剧各剧集之间相对独立、每集都有内部的起承转合。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部电影,正如《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部电影。

  因为篇幅浩大、情节精彩,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自然很多。

  总得来说分为四类:

  1.魔鬼及其随从:

  撒旦沃兰德、夹鼻眼镜卡罗维夫、大公猫河马、假眼阿扎泽勒、侍女赫勒

  2.莫斯科的社会系统、各类人物:

  “莫文联”主席柏辽兹、诗人无家汉、评论家拉铜斯基、住宅合作社主任博索伊、剧院经理利霍捷耶夫、财务协理里姆斯基、总务协理瓦列奴哈、基辅的姑父、剧院的餐厅管理员、玛格丽特的侍女娜塔莎……

  无比重要的“内务人民委员会”

  3.小说中的人物或者说历史上的人物:

  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拿撒勒人耶稣(耶舒阿)、利未马太、捕鼠太保、秘密卫队队长阿弗拉尼、加略人犹大……

  4.最终获得安宁的:

  玛格丽特、大师

  撒旦有着通天彻地的神力,他观察世人,时而冷酷无情、时而又略带悲悯,他洞察人性,他是法则、是意志、是上位的力量,虽然惊心动魄、荡人心魂,但终归与凡人有着隔阂。

  大师忧郁、深沉、心灵受到了太多的摧残,所以显得审慎、略微懦弱,闷闷的知识分子,也没法特别惹人欢心。

  耶稣那样的崇高、博爱,让人感佩、让人崇拜与追随,但天国理想的光芒仍无法直射人心。

  彼拉多则年老、怯懦、郁郁寡欢,虽然让人同情,引人深思,但和大师一样,不算招人喜爱。

  唯有玛格丽特,她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勇敢,她是那样的坚决与奋不顾身,她代表了爱情、智慧、勇敢、对世俗的反叛、对权威的反动、对当权者的蔑视和世上一切久违的美德。她是电,她是光,她是唯一的神话。她有着一双慧眼,她称他为大师,愿意放弃一切和这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生死缠绵。在这穷极无聊的世界怎能想像有人如斯,布尔加科夫将她写了出来,如今她还成为了影像,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事吗?

  在涂抹了油膏和魔鬼打交道之后玛格丽特更是脱胎换骨,不过那一切的超能力都只不过是对她天性中美德的放大与夸张,是彻底斩断现实生活枷锁后的轻舞飞扬。

  砸评论家拉铜斯基的家那场真是痛快淋漓,那样的干脆、果决,燃烧着复仇女神的火焰,赤裸的身体那样美丽、那样动人、那样的爱憎分明,对世俗不公的大声的叫嚣、践踏那些陈规与陋习,飞在空中、隐于天上,与其说是巫女,不如说是天国的新民。

  正如无家汉后来见到玛格丽特时所赞叹的,她真是太美了,不光是因为外表的,还因为心灵、人格所散发出的永恒魅力与光芒。

  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在她的面前土崩瓦解,没有任何桎梏可以困住她的歌唱,她是赤裸裸的、纯洁的、妩媚的、迷人的、令人心醉神迷的、什么也改变不了的。

  她慈悲但不泛滥,她是知识分子的庇护者、守护神,她是伟大的、唯一的。

  她是真正美丽的玛格丽特。

  《大师与玛格丽特》影评(四):我只希望你不要成为光明的受害者

  2010年我将大师与玛格丽特看完后,和其他书一样随手丢在一边,后来从公司离职,姐姐姐夫知道我书多,从老家不远千里赶过来,专门为我搬家。姐夫是个大胖子,近两半斤的肥肉扛起装满书的蛇皮袋,在阳光下汗水湿透了后背。小外甥女并非初次进城,但车水马龙中还是恍恍惚惚,她那稚嫩的小手紧紧地抓着我和她妈妈,再腹黑的我当时却在想,终究不是所有人都是魔鬼吧,至少在那一刻我看不出身边什么地方有魔鬼的影子。

  之前与后来我都见到过许多魔鬼,包括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姐姐曾经因为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想两全被我说得直流泪;小外甥女不吃饭,被我罚站在门外,不吃全天都不许吃,委屈中她跟我较劲,硬是没吃,幼小的心灵倔犟得比牛劲还大。在公车上挑着大片行李,提着扁担的农民工从湿津津的衣物上散发出一股汗腥味,司机停车要他下去;公司的政策是怀孕或近期打算结婚的女人一概不招;在菜场旁摆地摊的男人对于问价最后却没买的人嘀咕谩骂,恶语中伤;更不用提那些众所周知却不能说的PM2.5,各种门,等等。

  亲眼目睹了这么多,自行了这么多后,我其实是相信魔鬼存在的。当我熬夜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电视剧版看完时,是凌晨四点多,躺在床上辗转睡不着,我想一定是魔鬼在我心里扎了根,他穿着黑色的斗篷,骑着黑色的马,手握权贵的拐杖,如此彬彬有礼地向我招呼,他在询问我要什么,我没敢说,虽然我有一千个愿望,但是我记得他的警告:“永远不要向比你有本领的人要求什么,他会给你的”,我并不奢望他会满足我的愿望,而是更想让他不要在我通往愿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可这一点我也没敢向他提,因为我知道路障在他之前就已在那,圈套早已摆好,而且都是自己为自己精心布置的。

  即便如此,我绝没有要铲除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以满足自己对于光明无阴影世界的幻想,相反,我更想像玛格丽特,变成魔女时的兴奋模样,“我与魔鬼打了交道,为此我感到幸福”,面对诋毁大师的仇恨,她捣毁诋毁者的房舍,以谢心头之恨,但是在最后魔王要处死诋毁者时,玛格丽特又心生慈悲,如此善恶交织,才得以为人。可是,多少人对于恶的存在心生怀疑并极力抵牾啊?他们会说,你被魔鬼驾驭了,成了撒旦的奴隶,可再看看他们:机械地对着肥胖的妻子,像履行任务一样完成婚姻规定的责任,心里却在一遍遍惦记着曾经与自己有染的女郎;学界用狡辩的知识与科学去论证所谓的魔鬼也不过是耍了个狡辩的障眼法,而此刻自己正在做的恰恰是动员举国之力在圆谎;人们在面对免费的午餐时,群起而抢之,并且在抢到之后,反咬一口,说当时并不饿,罪魁祸首是午餐诱人,是怪那将午餐带到你的面前招摇撞骗的人;还有你怀揣的几沓钞票,你说那并非是你主动要的,而是无法推脱,别人硬塞在你包里,怀中的;你怯懦地为了保全自己,而让一个清白无辜之人替你的杀人事实受罪;当你半夜被叮铃铃的电话叫去办公室,那里等待你的并非你出门前所谓的开会借口,而是温柔的怀抱,张开的双腿……

  不,我不要铲除上述所有列出没列出的月之暗面,我不要沦为又一个满月的牺牲者,毋宁说,我在为自己满身的缺点找借口,这样,生活中,我就能一如既往地暴躁,冷漠,行为自私,缓慢无力;想象里,我就还可以做一位漫无边际,无所不能,坐拥佳丽的国王。当然,副作用是,我以此告诫他人,我有血肉,并在努力做个人,而那一切与我交道的人,也请让我看看你们单一化的皮囊下遮盖着的饱满情绪,看不到时,我会为你的苍白而担忧并害怕,从此以眼还眼,你将看到的也必将是我那苍白的面庞;看到了我就好像绝症患者目睹面前摆放的平稳波动的心跳仪,我因兴高彩烈忽而面色红润,像辛德勒的贪财与挥财,像月缺与月圆,像会哭与会笑。当然,魔鬼知道,说到底,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仅仅是,你像书中的那些人物,一个个沦为满月的受害者。

  更不如形象地说,像那分开两半的子爵,一半好得不愿踩死蚂蚁,他会彻夜不眠,在半夜将所有被风刮起的树木一棵棵载好,会给丧偶的孤寡人担水送柴,会为强盗求情,而另一半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打包拆散,将蚂蚁致残,让麻雀分家。可是,每一半都“知道做一个半身人的滋味”,而同情另一半。你我都不足以成为让人同情可怜的对象,但是又都极为容易沦为他人怜悯的对象,而且大多数人与小你小我都是没有太多交集的,因而,这种饱满,充沛,多样的性格特征也仅仅是对各自的亲近之人所言。那和你我仅有着一面之缘的人,我们并没有权利让对方摘下那层保护防御的面罩。

  可是,在这个彼此设防的世界,我们又必须要有所信仰,即便是对那只有一面之缘的对象,即便对那脸上有着凶神恶煞的疤痕标志的刽子手,杀人王,你依然可以称他为“善人”,可以为他祈祷,或者为其受罪;你还可以像玛格丽特一样,为了她心目中的大师赴汤蹈火,赤身裸体,身穿铁枷,不要说这些值不值得,也不要觉得因此就比别人伟大,高尚了多少,而是,仅仅是本真地生活,用心地去拥抱生活,拥抱生活中那些让你无法释怀,爱恨交割的人与事。这就够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影评(五):神秘主义黑色

  《大师与玛格丽特》影评(六):《大师与玛格丽特》观后感

  2012.3.24

  在lesha论坛上看到的双语剧集,一共十集。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视剧,为了学习俄语所以下载了。没想到竟然是根据名著改编的。真是越来越觉得自己所知太少

  第一集观后

  这是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电视剧,但是气场却比其他片子大得多,看后似乎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一集主要是关于有耶稣与无耶稣的争论。作者显然是有神论者,所以安排两个无神论者(作家)与另一个据说是见过耶稣的人争论。这个人大概是个神仙吧,他自称是个魔术师。作家认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魔术师反问:当你肺子上长了肿瘤时,关心的恐怕只有自己的命运了。如果想去疗养,却反而滑下了铁轨,难道是你自己要这样的吗?剧集末尾处,作协的主席如魔术师所说,身首异处了。他没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电视剧拍得非常好,让人有一种在阅读名著的感觉,回味无穷。幸运的是,我可以直接通过俄语来欣赏这部作品,这就比阅读译本更近了一层。比如说добрый человек,这个词在书中翻译成善人,我读了真感觉像在读经文,似乎一下子距离感就产生了。而直接读俄语,感觉它的词义,就觉得没有那么生涩。掌握一门外语,就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有生之年,希望俄语能让我对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于命运的主宰,真的说不清楚。有时候回顾过去,究竟是因为命运,还是因为自己错误的决定而导致自己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难以说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的有命运这个东西,我们也无法去掌控它。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努力生活。努力,再努力。

  第二、三集观后

  那个外国魔术师为什么杀死文联主席呢?原来是为了霸占他的家。并且把同住的游乐场的经理弄到了雅尔塔去。一阵晕眩,醒来后就出现在那么风景如画的地方,真是太幸运了。为什么要急着回来呢?家里还有那么奇怪的有魔力的人。只是没有钱啊。而且他还想着要着急回家去惩治“外国特务”。

  正常的人和精神病人的话常常难以区分。记得海子临死前就说有人迫害他,对他发功,强迫他自杀。最后他果真自杀了。而那个他控诉想要迫害他的人写了一封信,说自己与海子的交往有限,这种指控实在是没有道理。在旁人看来,尤其是无神论者看来,也是无稽之谈。究竟是海子疯了,还是他遭遇了常人无法理解,也从未见过的事情,这也无法考证了。怎样来判断一个精神病人,医生也束手无策。于是常常出现把正常人关进精神病院的事情。你越挣扎,人家越认为你疯了,你不挣扎,却也不是正常人的反应。问你是否是精神病,你否认,于是被确诊为精神病;你承认,于是更加精神不正常。唉!

  房管所的主任也被抓进去了。他说房管所的都是垃圾,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去文联开会的同志,主要目的是美食。领导们住着豪华的别墅,等着分房子的人排成了长队。生前受人尊敬的文联主席,死后连头颅都没人接上。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均,等级依然存在。这就是前一段看到的纪录片中所描述的前苏联的特权。

  翻译还是有不同意见。比如游乐场的会计听到同事夸他聪明时,说了一句“всё”,我觉得应该是“就这样吧”,但是字幕上说“当然”,意思完全不同了。还有打电话给魔术师,他的助手接电话,说“Он отыхает”,意思是他休息了,而字幕说“他忙着呢”,意思完全相反。至于“нечистая сила”翻译成魔鬼我倒没有异议,不过直译为“不干净的力量”,其中意味似乎魔鬼一词也未能全部概括。所以只有用原文来阅读外国作品才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读译作只能做到90%,可惜我的语言水平现在还无法做到。

  第四集观后感

  魔术师一伙人越来越疯狂了。不像我开始认为的是个好人。他们肆意地处置他人,没有什么原则。轻易地就拧下了报幕员的脑袋,如果不是人民求情,报幕员恐怕就报废了。那只黑猫的扮相不太好看,如果是现在的片子,也许会更像一只猫。这只猫不是曾经在公车上被赶下来吗?演员的形象更像一个小孩儿穿上了猫的衣服。不过猫的脑袋让人看起来毛骨悚然。

  看到服装店的女老板,我以为玛格丽特终于出场了,后来才知道搞错了。开始大家谁也不敢上台去换衣服,有了一个勇敢者之后,纷纷争抢起来。这个情节真的很真实啊。不过当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一定会坐在台下不动。不知道为什么,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世界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

  魔术师说:“人还是从前的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是房子把人们搞成了这样。”这番话用在今天再恰当不过了。过去分房子,现在买房子,房子总是成为世世代代困扰人们的话题。杜甫诗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从他那个年代,一直到现在,住房的差异始终非常明显。电视中的“说和”一类节目,几乎都是因为“房产”,“土地”,父子成仇,兄弟反目。房子啊房子,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还是人们攀比、不知足的心理在作怪?我也经常梦想着能有一个豪宅住住啊。其实现在的住房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大师终于出场了。他竟然是精神病院里的病人,太出乎意料了。而魔术师竟然是撒旦。虽然我没有读过圣经,但撒旦应该是魔鬼吧。大师的女友虽然还没有透露名字,但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是玛格丽特。因为她太美了。玛格丽特很神秘,不知道从哪来,一出现就疯狂爱上了大师,她说:“我的生命在小说中。”我想,她也许是书中的人物吧。像聊斋中的“颜如玉”。或者是耶稣时期的一个人物。

  玛格丽特看了一眼小说,就说:“ты мастер”,让我觉得“мастер”这个词真的是大师的意思吗?是否还有别的意思?总觉得大师这个词别扭的很。尤其是在这种神话小说中,让我觉得大师应该是具有魔法的掌控一切的人,就像撒旦。开始我就一直认为撒旦是大师呢。而绝不应该是一个作家。

  大师的作品得不到发表,却得到了批评。如果在今天,这绝对是好事,作品会一炮而红。而好的作品也不在仰赖出版商或编辑部的垂青了。只要是出色的且不反动的,放在网上会一夜成名。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好处。比如我,比如千千万万的小老百姓,可以随意地编织文字,表达观点,也许这平凡的声音会被淹没,但是它切切实实地表达了,而且有可能和另一个平凡的读者产生共鸣与交流。这就足够了。

  第五、六、七、八集观后感

  电视剧里很多演员都是全裸出境。但是没有感到有任何色情的感觉。只是当玛格丽特给年迈的撒旦上药,以及身穿沉重的铁衣,铁鞋时,真是有点让人受不了。正如撒旦所说,这是考验,通过了考验,撒旦才能给她提供帮助。

  看到这几集,明白了为什么斯大林要禁止这本书出版。布尔加科夫一定是虔诚的教徒,并且痛恨否认神的存在。单是这一点,唯物主义的前苏联怎么能允许呢?玛格丽特疯狂地砸批评家的东西,放水淹了他的家,心里感到无比的痛快。其实,这就是布尔加科夫在砸反对他的人的家。在现实生活中他做不到的事,只有在小说中让主人公来完成了。大师,其实就是布尔加科夫的化身。只是在现实中,没有一个撒旦来搅乱莫斯科,揭露他所痛恨的人和事。这就像中国的聊斋小说。书生们没有能力去反抗压迫他们的封建制度,无法施展才华,只好梦想会碰到美丽的狐仙,改变自己的生活。不过玛格丽特并没有要了批评家的命,这说明布尔加科夫内心是非常善良的。只是文联主席死的何其凄惨,最终头颅也没能和身体相逢,并且成了撒旦的酒杯。在生活中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人,让布尔加科夫恨之入骨呢?

  鬼神是否存在,活着的人无法去证明,也无需去证明。现阶段的任务是做一个好人,好好地度过一生。其他的事情,死后再来完成。而神仙如果真的存在,凭她的大智大慧,也不会责怪愚昧平凡的世人,否则她一定会现身来明示大家。

  另外,骑着笤帚飞翔原来并不是《哈利波特》的首创。

  第九、十集观后感

  终于大结局了。大师和玛格丽特死了。死亡就是走向自由的开始。后两集用了大量的前苏联的资料片段,力求更加接近真实。而且强化了对斯大林大清洗的谴责。

  大师与玛格丽特住进了理想的宅院,过上了理想的生活。他的理想中,竟然有一个老仆。理想的生活是惬意的,只是没有电脑,还在用鹅毛笔写字。如果作家能够预见到电脑和互联网,是否会改变他理想中的写作方式呢?不过当时有打字机了,看来作家还是更喜欢手写。

  现在布尔加科夫大师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了。不知道他是否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我认为,作者写小说主要有三个任务:1、声明神的存在 2、表达对当代政府及现状的不满 3、描述自己理想的生活和伴侣。

  这是一个非常难懂的小说,作为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如果对神学及苏联的时代背景没有一定了解,恐怕对作品的理解不到万分之一。比如我。

  看这部片子很累,最近一段时间我将不再下俄剧了。需要休息一下。看看中国片子吧。看点儿轻松的。

  另:扮演玛格丽特的演员实在太出色了,完美的无可挑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