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羊道·春牧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羊道·春牧场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3 05:0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羊道·春牧场的读后感10篇

  《羊道·春牧场》是一本由李娟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一):不能掩饰的旁观

  阅读时多次觉得许多地方都像是完成一个作业般,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记录而记录,而不是文字本身有需要表达出的欲望——她曾经的文章到达过的。还有一个感觉是,文章基调常在轻松调侃和记录牧业日常时的严肃谨慎之间切换凌乱可能作者投入这样一个环境时候,本身就有许多待处理情感观念问题吧,虽然她说想去写那些相同欢乐忧虑和希望,虽然感到她已经很努力了,但我个人觉得本书还是倾向于她自己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很恍惚,常常用一种“政治正确”的想法去纠正,缺乏自信的文字,大概也就少了灵动力量

  不喜欢她为许多行为刻意拽上的理由,觉得那是一种想当然。不过回到“看故事”本身,还是喜欢她讲的每一个人,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还有,去戈壁深处砸冰,傍晚悬停在大地粉色的云,转场时走过险路后片段风景,站在沼泽边看荒野大小羊群激烈相会,“某种巨大事物轰然通过身体。而身体微弱的像大风中的火苗”。

  想起昨天看的马东那期十三邀,他说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刻意去追求高尚的,但我认为是本末倒置的。我想也一样,进入这一种生活,不必刻意去寻找,和扎克拜一家一样,沉入当下的每一秒就好。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二):向北的路

  关于这本书,自序写得足够清楚

  之所以命名为《羊道》,最初时,对有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人们——的节制的生活方式赞美。但写到后来,态度渐渐复杂了,便放弃判断和驾驭,只剩对此种生活方式诚实描述

  关于哈萨克的文字堆积如山,“知道了这些,又和一无所知有什么区别呢?”

  又想到卡西帕那些寂静微弱的梦想幸福,它们本如浩茫山野里一片草叶般春荣秋败,梦了无痕。

  向北的路漫长悠远,欢笑泪水都被埋在风中,上天要找一个帮他唱歌讲故事的人,李娟是幸运的被选中的。我始终偏执的认为,文学上的天赋真的是上天赠予的礼物,他冥冥中选中帮自己发声的人,让那个人的语言鬼魅一般的神力。李娟的形容和比喻用得极其优美浑然天成一般毫不造作。我学会了一些有趣的表达,有热度或者寒意形容词

  倾斜的天空光滑清脆

  透明的火苗轰然爆发,像经过漫长睡眠后猛地睁开了眼睛

  无限美好的锦衣独行寂寞而满携热烈的希望

  ……

  这本书适合快快得读一遍,像新疆的壮美劈头盖脸砸在脸上,然后再慢慢翻翻有趣的章节韵味绵长得很。记得当时去新疆,开车的师傅告诉我们,哈萨克人讨厌广东人,因为他们拿着假金子骗牛羊肉吃,牧民心得很!其实哈族人很好的,就算不给金子,你路过也会邀你喝口热茶歇歇脚,骗子真是太可恶了!

  李娟的书勾起很多回忆,关于新疆的。那时候我们从那拉提离开,路上见到一片湍急水流枝桠干枯,美得十分有意境,停了车,远远的有个孤零零的毡房,水边一只羊妈妈带着小羊羔吃草。可把我这个内地人高兴坏了,想摸摸小羊,但即使是小羊羔,横冲直撞都很是有力气,我又想又怕,终于趁着小羊羔舔地的时候小心翼翼摸了摸她的小犄角。那种心满意足喜悦,到今天都生动极了。

  李娟也写了很多羊,大的、小的,她这么孱弱,竟然很是勇敢的把顽皮的小羊揪到怀里,摸小羊的嘴唇,真是厉害啊!

  我最喜欢的女作家是迟子建,当初看李娟,自然而然想到是一派的风格,看完这一本,还是很不同的。李娟不是一股脑的温暖,她有小脾气、有孤零零、有失望,当然也有很明亮的希望,所以她是丰富的。

  童年漫无边际的,劳动光荣的,长大成人是迫切的。胡安西的世界只有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也安安静静地只有这么大。他静止马不停蹄成长之中,反复地揉练着这颗心……

  这样的相会,尽管每天都会有一次,但每一次都如同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一般。

  李娟写斯马胡力很厉害,分羊时只消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自己的羊。后来她也认得好几只羊了,因为她目睹小羊初临人世模样,一个个是与众不同的。又缓慢耐心的目睹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伴随”这个词,总意味世间不易,也最深厚情愫。这一切令人记忆深刻事务,往往都与“伴随”有关

  这样柔软的,抚摸人心的话很多。要再看好些本才够,真是有意思的故事哇。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三):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

  二零一七年三月份第九本書#羊道.春牧场-李娟著#

  開始我以為就是一本散文集,後來我錯了。我很喜歡這種敘述手法

  #读书,我们是认真的#

  那天在閨蜜的寢室看到了這本書,很好奇就拿起來看了,沒看完就回家了。

  回家之後就找來書慢慢看。

  很簡單的一本書,很樸實地在敘述哈薩克牧民的生活。

  那種通過文字就能感受的遼闊,不能不讓我想起霍尊之前參加的旅行節目「我和這個世界不熟•知還的飛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741759

  我們祖國大西北地區有一種簡簡單單通過文字或歌聲就能告訴我們地域遼闊的能力

  書摘

  #童年是漫無邊際的,勞動是光榮的,長大成人是迫切的。

  #我不是憐憫那匹馬而難過,而是為了自己的弱小和無力而難過。

  #將死亡而未死亡的時刻永遠比已經沈入死亡的時刻更加讓人揪心

  #雖說「一切會過去」,但「一切」尚未「過去」的時候,總感覺「一切」永遠不會「過去」似的。

  #把好日子全透支了,剩下的全是不好日子了。

  還有「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冬牧場」

好開心吖!這幾天做完題還能看看這樣的書舒緩心情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四):一切矫情消失在草原

  在封二介绍李娟的时候,上面写着她说的话,“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我,我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快乐,相同的忧虑与相同的希望。”

  但其实,从文字中,还是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亦无可厚非,没有不同就没有冲突,也没有反思的力量。何况,李娟的文字如叽叽喳喳的小姑娘,正好以其惊恐与骚动衬托了牧民们的自然

  对,自然,这才是本书的主题。每当作者面对自然的磨难大呼小叫的时候,卡西一家显得与自然同在,甚至有些木讷。这在救那匹陷入沼泽中的马的段落突显的淋漓尽致,在面对死亡这一人类无奈,也最激烈的博弈之中,李娟的矫情和牧民们的自然,冲突的那么尖锐

  妈妈不理会李娟,表情凝重。卡西没有任何担心,而男人们一边玩笑,一边尽力把马拖上岸。在这里,无论运用任何描述品质词汇都没有意义崇高、无谓、豁达宽容,这些词汇,只有在工业社会中对这些品质不可得时,人们才用这些词来赞颂他人,以找回自然的品质。他们可能完全不懂,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像生活做饭一样自然,平常,不做作。尤其面对,死亡,他们知道,这在大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不会有任何悲伤难过,而他们又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获得了求生的欲望,面对每一个生命,都会竭尽全力

  这种自然来自于对命运认知。在《羊的事》一章中,作者写道,“在宰杀它们,亲手停止它们的生命时,人们才会那样郑重。它们总是以信仰为誓,深沉地去证明它们的纯洁。直到它们的骨肉上了餐桌,也要遵循仪式庄严地去食用。然而,又因为这一切依从的命运的事,大家又那么坦然平静。”面对命运给的生,他们顽强抗争,如伊卡洛斯。同样是面对命运给的死,他们平静对待,坦然从命。命运在这里不言不语,没有任何道德标准,只是命运而已。他们也不言不语,敬畏于命运的安排

  他们不做作,不矫情,只是循着本性自然的生活,这才是让我感动的地方。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五):另一个,同一个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杜言溪(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945070/

  在广阔的荒野,在额尔齐斯河南岸温暖的丘陵地带,每当阿尔泰山南麓春牧场上的青草开始拔节而生时,羊群便将面颊深埋于大地,仔细啃食眼前的一片淡抹微绿,迎着东风飞快长大。而当夜幕降临,羊群的脚步踏动天地,咩叫连天,这时,山野才从沉寂中醒来。

  李娟出门望时,看到遥远山坡上平行挂满了上百条弧线,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丝丝入扣。世人惊诧于新疆北部世界上最后一支游牧民族纯粹,惊诧于他们在荒野中带着羊群多次长途迁徙的艰辛与昂首于驼背上的风姿。所有的图片与文字,都指向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部分,而李娟却感动于他们与世人相同的一面,那些同样的欢笑、忧虑与希望。她顺从哈萨克牧民既有的生活秩序,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带着羊群在各大牧场上迁徙、辗转。在忆述那段日子的时候,她将这些一一被步伐点亮的文字命名为《羊道》。

  羊道,是羊走过的道路,也是人走过的路。在伴随羊成长的过程中,牧人一次又一次带着羊群避开寒流危险,从凛冽的冬天到喜悦的春日,整整一年都在跋涉的路上。牧人带着羊群寻找青草最丰茂的山谷,为它们洗药浴,除痼疾,依靠它们积累财富延续渐渐老去的生命。很快,在羊道的尽头,牧羊女卡西的红外套闪耀地出现了。

  “李娟,豁切!”面对李娟赶羊时的失控场面,卡西常常这样感慨。十五岁的卡西与二十八岁的李娟,相处得如亲姐妹天真烂漫。无论是学习语言时因误解产生乐趣,还是抢零食、换帽子、霸占书包的快乐,都被广阔的荒野无限放大。一件重复简单小事,就可以令所有人高兴很久很久。在放羊的悠长时光里,卡西将好友来信翻来覆去地看,直到看了一整个夏天,直到看得字迹模糊了。而当李娟去县城时,卡西与斯马胡力两兄妹连牛羊都不顾了,骑马两小时,到她必经的路上连续痴等她三天。当然,他们等的不是李娟本人,而是给他们带回的礼物。在这些荒野枯寂的日子里,因为扎克拜妈妈一家的淳朴善良,也因为李娟的加入,生活有了更多欢乐的成分。这些快乐,也得益于李娟的妙笔,几笔写出,便令人捧腹大笑

  在阅读的过程中,追认着这些熟悉的快乐,便觉世上最古老纯正的游牧民族,并不是荒野中神秘存在,而是跟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喜悦与哀愁。面对现代生活的侵袭,扎克拜妈妈也会感叹羊毛的贬值,也会愉悦使用脱奶机,却仍然坚持手工家人准备酸奶。卡西的哀愁是青春期的发胖与梦想,但减肥的誓言过了几日就抛诸脑后,依然回归本性,在山野中莽莽撞撞地挂彩回家。年轻气盛小伙子斯马胡力似乎没什么烦恼,因为没有什么烦恼是打架不能解决的。荒野的生活简练单一,但尽管如此,卡西和斯马胡力依然是这么年轻,这么美好。在参加舞会婚礼,或是长途转场时,都要盛装打扮一回,哪怕冻得瑟瑟发抖,也要保持最美好的姿态

  对于哈萨克牧民来讲,转场如同盛大的庆典和仪式,在浩浩荡荡的转场途中,尽管要穿越荒无人烟的山谷,忍受突如其来的冷雨,或是挨过零下三十几度的寒夜,但大家依然保持着美丽尊严。斯马胡力为了钻进偏小的新夹克里,居然没有穿毛衣,卡西抹了厚厚的粉底,头上戴齐了全部的头花和发卡,就连上了年纪的扎克拜妈妈,也精心修饰了一番,郑重系上了自己最贵重的安哥拉羊毛大头巾。只有李娟,将自己塞进全部的衣服中,还蒙上了雨衣,甚至用绳子将衣服勒紧。只有读到这里的时候,才在李娟身上看到了我们的一部分。在那条祖祖辈辈走过的转场之路上,尽管充满了寒冷大雨泥泞艰险,但扎克拜妈妈一家始终保持着精神体面,他们拒绝来自雨衣的庇护神情庄重地顶着猎猎寒风行进在荒凉路途中,微笑接受着沿途同胞为大家准备的酸奶,而当跋涉多日,最终浩荡抵达新驻地时,又能以盛装的面目食用邻居准备的第一顿食物茶水

  一切都在按照古老的仪式进行,所有的离开与启程供给馈赠,都是这个民族向外界呈现的古老部分。而当他们在弹唱会的盛大仪式上,全体摊开双手做巴塔时,是那样的庄严肃穆。只有在这个时候,李娟才真切感受到了不同民族间的隔离,她毕竟不是哈萨克族人,没有这样的宗教信仰,面对她从未面对的东西,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效仿。哪怕是礼貌模仿,也只会是冒犯。而那些自小在荒野长大的孩子,占地为王,快乐地穿梭于广阔的森林,将大把大把的花瓣撒向天空,这样的情景在李娟看来,更是说不出的古老。如同人类的整个孩童时代

  荒野的景色终究是美得如此令人震撼,但只有深入其间,与牧民如家人般相处,日常以干囊充饥,忍受转场途中的严寒大雨,忍受远离外界的贫困病痛,也只有因劳作而皲裂的双手,才能抚摸到荒野四季的全部律动,也只有与牧民融为一体后,山野的隐秘与美丽才会全部向你敞开。当大风经过森林,一如大海经过森林,在苔藓路上,李娟缓慢又诗意地向前走,四下极静,云从侧面飞快经过,这样绿意汹涌的夏牧场,也只有在经过寒冷干燥的春牧场后,才会逐渐抵达。等到晚上,月光明亮,森林四处青翠幽静,小小的毡房里栖息着的,是一家人深沉的睡眠。

  但终究牧民的生命是与羊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爱羊如爱生命,甚至会因为转场的迫切而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因为使命所在,因为没有鲜草,羊就会饿肚子。而当他们用尽一生,带着羊群转辗到各大牧场上,供给羊最丰茂的水草后,又会取食它们的骨肉果腹。在羊看来,牧人是值得憎恨的吗?但毕竟当羊每一次降临到草场,牧人都为它们深深欢喜过,而在每一次宰杀之前,牧人又为它们诚挚的祈福过,以信仰为誓,深沉地去证明它们的纯洁。羊应该是不会憎恨的吧?失去生命的小羊羔,带着晶亮的眼睛,站在羊妈妈身边咩叫,却不知妈妈为何总也看不到它。总有一天,它会明白生死是什么事吧,明白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吧。

  而李娟也会在离开后,常常回想起那热闹的一天,想起草地上老人们华丽的帽子簇在一起的情景,想起他们高大的身材,阔大的衣袍,彼此间平静、傲慢又庄重的交谈。那时,时光一下子又进入到了最古老最完整的部分。而我,在遥远的地方,捧起这些文字,也会觉得他们是与我们遥相呼应的群体。当我思念起卡西,想她放逐羊群时发出“就、就”的喊声,想她骑马从山谷里悠悠走来,她头顶的天空是那么明亮,她的肩上落满了全世界的鸟鸣,可她却无法用失聪的右耳来听。她的右耳被馈赠给了荒野,如同她的一整个生命,都在那方土地落了根。她永远也不会实现自己读书的梦想了吧,她也不能像李娟那样自由地离开。她的生命,有多令人羡慕,就有多令人叹息。

  而在卡西身侧,山坡上的马群长时间地静止在沉甸甸的绿色中,羊道如胸膛般起伏律动。雪白的头山羊独自站在悬崖之上,仰望远方,那情景,如同神明的降临,让人心意沉沉,泪水泉涌……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六):李敬泽、陈村、史航、桑格格、柴静的推荐语

  羊道是飞于山河之上和隐于草芥之中的文字,李娟在此证明她的宽广绵长。她以未经损伤的完美钝感在羊道中确立了齐物论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是新鲜庞大,人间小事同于世界大战。阅读这个世界,让人纠结于心智上的优越与羞惭。

  ——李敬泽

  打开李娟的书,迎接自然之魂。 ——陈村

  想象一下会织毛衣的蜻蜓,会泡方便面的蜜蜂或者爱嚼口香糖的蝉。李娟就是这样,她让日常生活很童话,也让童话变得日常。多少奇观和平淡,李娟都一视同仁地搜刮了去,摇一摇晃一晃,成了她送给你的万花筒。

  ——史航

  李娟个子瘦小,在新疆广阔的旷野中更是显得微小。但是她体内有着骆驼般的能量,这能量来自于她真的艰难地生活在这里,不是体验不是旅游。这能量遇见天才的感受和写作能力,成就了这本书,成就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幸好有李娟,她是一个奇迹。

  ——桑格格

  时空广大,相隔千年或者相去万里,月光底下苏轼在赤壁跟朋友扣船而歌,李娟在大戈壁的腹地深处无事点几枝烟花,都只为自己欢喜,文学不外如此。我偶然看到了这光,心中一动,别无他事,但要说它一声,“哎,在这儿呢,看见了”。

  ——柴静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七):越是经历了苦难,越能感受到美好

  第一次读到李娟的文章是《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心猛然被震撼到,一个人能够在那样艰难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多么难得。《羊道 春牧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让我们看到游牧民族这一古老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却也充满了乐趣。

  《羊道》主要分三卷,春牧场是第一卷,还有《前山夏牧场》和《深山夏牧场》。在这一卷中,李娟主要讲述了自己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春季转场的生活,荒野生活的孤独、马陷入沼泽中的绝望、总是吃旧馕的感叹、涉江的艰险……当然,李娟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她总能在平淡无趣甚至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写下来足以给人惊喜。

  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抵达。所以,扎克拜妈妈一家每次搬家前都会换上最漂亮的衣服,把最好的被子和花毡放在最外层,哪怕一路风风雨雨。搬家无疑是辛苦的,可越是辛苦,游牧民族越是以盛装出行,充满仪式感地投入到这一艰苦的劳作中。

  李娟从日常生活的表层挖掘出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核,游牧民族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尊崇着本民族最古老风俗习惯,以最朴素的方式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因深沉的爱而忽略了其中的艰辛,更能自得其乐。李娟的文字与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生活是可以说是一场完美的邂逅。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八):除媚

  我曾经去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做客,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只记得缤纷的花毡、满桌子的糕点和因为语言不通只能面对面微笑示意的毡房主人了。直到最近,听迪玛希唱的《Daididau》,读李娟的《羊道·春牧场》,文学和音乐施展神奇的魔力,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往事,我虽然记不清当年的经历,但是当时的感受却像几分钟前刚刚体会过一般。只不过我对哈萨克牧民的认知是浅薄的,李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民族,他们与大自然共生,生活更加不易。城镇已经借由机器和社会分工,将个人的生活工作最大程度地简化了,而游牧民族的男女老少,无一不参与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几乎自给自足,他们周而复始的放牧迁徙,每一次都是挑战和冒险。也许正是因为生产方式原始、物质相对贫乏,游牧民族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工具化了,骆驼之于迁徙,羊群之于生计,狗之于牧羊。反观作为城镇居民的我们,就特别有闲情逸致去感叹骆驼的调皮和羊羔的可爱,更有无尽的爱和关怀给予作为家庭成员的狗(读完《春牧场》的同一天,我正好看了电影《A Dog’s Purpose》),所以我心疼摔个大劈叉、鼻子受伤流血的骆驼,《精绝古城》的安力满大叔对骆驼多好,所以我无法忍受怀特斑因为缺乏勇气过河而惨遭遗弃的命运,亦不能理解哈萨克牧民对狗的嫌弃和虐待,哪怕表现出一丝丝亲昵都如此的吝啬。

  李娟说自己的怜悯派不上用场,在野性的旷野中生存,没有力量,不够坚毅,就只能陷入丰富而无用的情绪里,寸步难行,所以扎克拜妈妈他们很少表露情绪。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情绪起伏最明显的时候就是搬家的时候了,除了务实的李娟,其他人个个都盛装打扮,穿最贵重最好看的新衣服,把值最钱的家当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骑着骆驼,赶着羊,浩浩荡荡,一路上骄傲地炫耀富裕和体面。他们值得这样的快乐和骄傲。

  《春牧场》描写游牧生活和往来的牧民,而《城里的姑娘阿娜尔罕》这一章我觉着有些许微妙。在这儿,李娟猜想沙阿爸爸和扎克拜妈妈对这个独自生活在城里的女儿阿娜尔罕是“稍带敬意的”,“毕竟自己放了一辈子羊,从来不敢设想离开羊群后的生活。但这个女儿却能”。“大家都暗地里钦佩她,信任她,并且微妙地依赖着她”。而我作为读者,则明显感觉到,对来自城市的李娟,扎克拜妈妈他们有时候爱理不理,特别是在劳动的时候。一个是生于牧区,去城市发展,另一个是生于城市,选择在牧区生活,为什么要差别对待呢?除了亲疏以外,这也许和扎克拜妈妈他们对游牧了如指掌,对游牧之外的世界并不熟悉有关吧。

  “羊道”系列的书我会继续看,哈萨克牧民生活……我倾向于远远地遥望和祝福,他们的游牧生活和我们的城镇生活无需相交。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九):我要开动了

  读《春牧场》已一年多,除了照例清新的印象,其他内容都淡去了,唯一还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匹陷入沼泽的马。

  牧人栉风沐雨的生活,想来是艰苦的,而牧羊转场的马,跟他们一起砥砺前行,是牧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当马身陷泥泞,李娟表现得跟我们一样,叹息怜悯却无能为力。她只能依靠看似随性的卡西和斯马胡力,“只有卡西和斯马胡力他们是强大而宽容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悲伤徒劳无用,悲伤的人从来都不是积极主动的人。他们知道叹息无济于事,知道“怜悯”更是可笑的事情——“怜悯”是居高临下的懦弱行为。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不得安宁。”他们对待生命郑重其事,也不悲天悯人哭天抢地,他们明白多愁善感并不是自然的方式。宰牛羊时举行仪式,就像日本人吃饭前会说“我要开动了”,自然而郑重。

  以前,我觉得李娟的生活跟我们是差不多的,只是她有能力将我们干瘪无聊的生活写出生机和笑意。后来我发觉,她的能力不是把平淡的生活写得生机勃勃,而是把平淡的生活过得生气盎然。因为,只有切身感受到生活气息的人才可以写把生机付诸文字,跃然纸上。

  《羊道·春牧场》读后感(十):越冷,越能感受到温暖

  我想,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自有其挑书的原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偏爱的食物。而我呢,就一面之缘来说,倾向于封面简单,清新自然的书籍。两年前,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抽出一本叫《阿勒泰的角落》的书 ,从此,就爱上了这个叫李娟的女孩的文字 。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自然亲切的好像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携着露水与疲惫,在 炉火前缓缓地向你诉说 一路的故事。你听着听着 ,仿佛就跟着她一起走过了那么些路 ,看过了那么些风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遇见的人。

  拥有李娟这样作者,我们多么幸运。可以以如此亲密的方式了解这支世界上最后的游牧民族。通过她温情的眼看,通过她敏感的嗅觉去闻,通过她善良的心去感受。是的,所有学术性的,记录性的语言,都是在制造距离,告诉世界,他们与我们的不同。而李娟,她看到的是艰难的维持着传统的他们,与我们怀着相同的希望,甚至比我们更加迫切的去过着更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希望。以及这个古老的民族对大自然的尊重。

  用了20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羊道系列,李娟在描述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她自己对于游牧生活的思考。大大咧咧的卡西,豪爽又孩子气的斯马胡力,勤劳而幽默的扎克拜妈妈,恬静温柔的加孜玉曼,尽责的好狗班班,还有不会说话的牛羊骆驼···每一个生命都个性鲜明,不高尚不伟大但是却亲切的好似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生命的共同点就是淳朴。吃着馕喝着茶做着繁重的体力活的他们无暇勾心斗角钻营取巧,踏踏实实的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贴着大地的胸膛与自然的呼吸一同起伏。劳苦而艰难的生活使一切都变得粗粝,但是却保护了婴孩般纯净脆弱的心。你能说他们愚昧么?

  一颗普通的糖果在这里也是闪闪发光的存在,被珍惜被仔细的舔舐回味。一套新衣服带来欢喜能抹去奔波的劳累。一本影集就是所有的消遣和回忆的寄托。一个锅盖在一天中被砸扁还原多次以充当不同的角色。一双新袜子就能带来自信。一场托伊就能成为冗长而单调的生活总最大的期待。衣着不用考虑搭配和时尚 ,生活在蓝天绿草中,只要尽可能的鲜艳和喜庆就很满足。疲惫的身体更能感受床铺的舒适,饥饿的腹腔更能感受到食物的抚慰。物质只维持着刚好可以生活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懂得珍惜。你能说他们贫穷么 ?

  他们的食物,水源,财产都来自土地。最后又埋藏在大地中,化为泥土。卡西用盛过马粪的盆装食物,扎克拜妈妈累了就躺在大地上美美的睡一觉,李娟打水的沼泽里漂浮着动植物腐烂的尸体和泥土,洗衣服的肥皂是自己用羊油制成,使用时还会抠出肉渣,锅里的油垢洗不干净就用泥土搓···但是没有人吃过东西拉肚子 ,生水是甘甜清凉的,土肥皂天然的牲畜都可以食用,不过是尘埃和泥土而已,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有什么脏的呢。相反,我们使用的洗衣粉沐浴露,香喷喷又好用,我们弄干净自己却污染了水源,干净的我们迫不及待的的从这个肮脏的世间抽离,心安理得的用最便捷的方式取得安逸舒适。你能说他们不讲卫生么?

  他们自己平时不舍得吃新烤出的馕和糖果,却在客人来到时热情的摆在桌上。他们不舍得喝的酸奶,却巴巴的盛的满满的站在路边给过往的陌生驼队。他们不舍得穿的新衣服却在搬家时不畏寒冷也要穿在身上。他们不选择安逸稳定的生活却仍固执的坚守传统,频繁迁徙只为给自然休息的时间。你能说他们傻到家么?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生活的侵蚀,这支最后的游牧民族会在某一天,放下马鞭,走出毡房,与我们融为一体。后世的人只有靠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他们的生活。然后再多的怀念和好奇,化作一声叹息。而对于我来说,他们存在过,而且一直还存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我与他们曾如此亲密的一起生活,我曾踏着青草地感受大地绵长深重的呼吸 ,我曾拥抱这里善良而淳朴的人们。而这一切,是李娟带给我的。

  她描写的是寒冷的北疆,艰苦动荡的生活,却让我在这个冬天觉得心里这么温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