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门口的野蛮人2》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门口的野蛮人2》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08 03:1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门口的野蛮人2》经典读后感10篇

  《门口的野蛮人2》是一本由(美)乔治•安德斯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门口的野蛮人2》读后感(一):有助于行业接触者和初级学习者的好书

  讲述早期的资本重组,以事件描述为主。讲述KKR从创立开始,如何寻找项目,寻求资金利用金融边缘政策进行企业收购。以前对资本重组存在偏见,但看后觉得,资本重组虽然是富人游戏底层阶级被剥削。但是通过资产重组,股权激励股东利益绑定,以及对赌协议,对高管层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努力提高企业效率,盈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是不难理解的一本书。

  《门口的野蛮人2》读后感(二):贪婪意味毁灭

  Anny Tong 微信公众号生命中的爱

  两位作者曾任《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凭借人脉技巧,获取1988年华尔街金融史上规模空前的收购--KRR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来龙去脉。几乎所有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都卷入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并购案,它们在争夺时使出的各种手段令人眼花缭乱,很容易让人想起军阀混战时期的连横合纵和明争暗斗

  罗斯.约翰逊作为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总裁,是一个混杂企业家冒险精神资本家贪婪欲望矛盾体,启动了这场后来自己也无法收场的混战。这场把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喂的脑满肠肥盛宴,没有为企业本身带来好处,而是把一个曾经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和它的员工拖进深渊,最后连始作俑者自己也不得不黯然离场。

  今天,当更多的中国企业踌躇满志准备扬帆出海,不妨先看一下这本书,警惕一下门口的野蛮人,贪婪意味着毁灭。

  《门口的野蛮人2》读后感(三):《强盗式资本家》资本主义代言人

  公众上市公司从名义上看产权私有的,但是行使产权的过程漫长成本高昂真实信息在行使产权的过程中损耗掉或被歪曲,真正的控制实际体现代理人手里,他们当然有动机上下其手、拿高薪福利而少做事

  KKR 借用金融手段,让自己成为私有化的新股东,提高了行使产权的效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在所谓公众上市公司的效率低下时,KKR 介入,以自己一家主导股东替代大批无法有效行使产权的股东,并以此起家。

  巨型公众公司成了收购者的私人财产,只要能让新主人们富有,不管用什么方式运作或解体出售都行

  资本不过是一个富人的游戏,让一小群人的财富增长,其他人却无从分享利益。

  掺和进来获取利益的过程。致富无须内疚,反是骄傲所在

  强盗式资本家的大掠夺,KKR 发展成为一部收购机器,其胃口令美国企业界闻所未闻

  资本主义繁荣中,崩盘之前正是最疯狂的时期。

  《门口的野蛮人2》读后感(四):KKR的传奇:时来天地同尽力 运去英雄自由

  1975年,已经50岁的 杰罗姆 科尔伯格 怀着一股悲愤之情,离开了他为之服务多年的贝尔斯登公司,决心开创自己的投资事业。他的两个年轻助手,乔治 罗伯茨 与 亨利 克拉维斯也与科尔伯格一同去职。这三个人合伙成立的那家小公司,就是后来以杠杆收购而闻名美国金融界的KKR公司。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保罗 克鲁格曼 曾经说过,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都可以用一个简单小故事清楚地加以阐明。《门口的野蛮人2——KKR与资本暴利崛起》这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描述了KKR成长历史。也揭示了这家公司的成功之道。

  KKR在选择所要收购的公司时所使用方法,很类似于格雷厄姆和芭菲特所使用的内在价值的方法。看重企业的强大财务实力稳定可靠的营业收入。 一旦选择到这样的优秀公司,如果公司的领导团结、稳定,那么,KKR亦无所施其技。

  书中提到:‘在1973年——1993年期间,数以百计CEO的生活原本充满了权力特权安全感,然而很突兀地一场危机袭来,却很可能把CEO踢出公司,他在公司的一切影响都将被清除。剧变可能出于家族股东的矛盾、企业狙击手恶意收购或是董事会的内部纠纷。这样的前景对一个CEO而言,完全痛苦不堪的。’

  所以,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有才能职业经理人却面临着被迫去职的危险时,KKR就仿佛是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倾尽全力说服企业的领导层接受债务杠杆,使用大量的债务购买下这家企业,在稳定了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同时,KKR可以赚取到丰厚利润。而把沉重的债务负担留给了企业。

  霍代尔工业公司主席萨尔塔瑞经历过1929年的大萧条,他对借债经营深恶痛绝。在他的稳健经营之下,霍代尔工业公司的财务状况稳如磐石。所以,在1978年夏天,霍代尔公司面临着恶意收购的危胁时,这家公司就成为KKR最理想猎物了。

  在倾听了KKR热情友善的推销说明之后,霍代尔公司的高管们很快地就意识到,若是听从了KKR的安排,使得公司承担起巨额债务的话,那么,每一位高管都可以大发横财了。萨尔塔瑞主席,如果他顽固坚持自己的信念,阻挡同事们的财路,那可就太不识时务啦!最后,萨尔塔瑞拿到了520万美元,然后退休。他辩解说自己是勉强同意这个方案的,但实际情况却好像并非全然如此。

  这笔交易就要成功之时,科尔伯格向两位年轻的合伙人提出了一系列严厉问题,其核心的忧虑就是:在今后的若干年中,如果经济情况受到了意外负面因素的影响时,霍代尔公司是否仍然能够偿还那些巨额债务?两位年轻的合伙人经过数天的考虑之后,肯定了霍代尔公司仍然能够及时还债。

  那么,正是KKR在此所展现出来的极大睿智克制,才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愿意为KKR的收购提供绝大部分的债务,KKR自有资金的投入极少,形成巨大的债务杠杆。而在大部分的收购案例中,KKR仍然可以获得成功

  关于KKR的债务杠杆,也引起了一些置疑的声音。例如说,美联储主席 保罗 沃尔克 评论道:“……这类贷款也许是有利可图的,但是对生产力发展完全没有正面作用,没有新建工厂,没有新开发油田,没有专利转化为新设备,收购贷款不过是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转移资金而已。”他有意对债务收购施加一些限制措施,但却很容易地被金融家们回避开了。以沃尔克的权力,对此亦无可奈何。1988年,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用诉讼的方法阻止了KKR的一次收购。沃克尔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唯一的反应就是评论说:“太好了。”

  书中提到,经过KKR债务收购之后的企业,为了偿还巨额债务,都需要执行严厉的节约措施。实际上,正是普通职工们承担了债务杠杆的沉重负担。书中在列举了一些有关于失业职工们的悲惨故事之后,甚至把KKR及其所控制的企业高管们比喻殖民统治者。从长期来看,KKR的收购方式也许并不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任何深刻的影响,但却的确是加深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大约是在1988年前后,杠杆收购所依赖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舆论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潮流转向了。KKR就好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冲浪选手,在退潮时,所有的纯熟技艺都无从施展了。不但做生意机会越来越少了,而且,来自政治方面攻击、社会舆论的谴责律师们的兴讼、甚至是过去的亲密金融伙伴们的暗生敌意,都把KKR推入了濒临危亡的困境。然而,看起来,KKR一贯的的行事风格并不像他们同时代垃圾债券大王们、恶意收购者们那样的狂妄邪恶,所以,KKR凭借着自己的优良资产,终于还是平安地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不过,从此以后,KKR的盛况不再了!

  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看到的,美国社会对待KKR的矛盾态度,正好像是数十年前,他们对待那些‘强盗资本家’的态度,每当社会潮流有利于‘强盗资本家’时,一切的恶行都会被忽略;而当社会潮流不利于‘强盗资本家’时,一切合理的经济因素也都同样会被忽略。

  也许,不独美国社会唯然,所有的人类社会也都无法这样的偏执倾向吧!

  《门口的野蛮人2》读后感(五):因时而起,盛极而衰

  《门口的野蛮人2》虽然是托名《门口的野蛮人》系列,沾了第一部的光,实际上在对于杠杆收购的介绍上要比第一部强上许多,叙事的逻辑甚至翻译上都碾压第一部。

  杠杆收购的原理是通过借贷等方式募集资金,对企业进行杠杆收购。通过拆分企业中不盈利或盈利效率较低的资产出售,削减成本提高利等方式,尽可能提高企业利润用于偿还用于收购的债务。最后抬高企业股价出售实现退出。书中就描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风起云涌的杠杆收购行业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家——KKR的成立,兴起和回归平凡。 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有趣的地方

  一、时代背景。用文中的说法,“KKR公司的合伙人恰在正确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在大萧条后恢复了四十年,公众关于债务的恐惧已经淡去。股市在逐年上涨,社会进入了“非理性繁荣”的时期。人们认识到,积累巨额财富不是靠工资奖金,而是靠持有股权。如果说的更远一点,按照《从0到1》里的说法,克拉维斯和罗伯茨这一代人,正是美国战后婴儿培养出来的一代迷茫乐观主义者”,在一个“不明确的乐观未来”中,会有更多的金融家和律师,因为“金融是不明确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个时代的非理性繁荣,以及政策的不完善,给予了商业信贷业务、杠杆收购、垃圾债券等金融手段野蛮生长空间。此外,如书中所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股市还没有从崩盘中恢复过来,成交量低迷,而公司发行股票意愿也不大,导致华尔街多数业务萎缩。而收购业务则是一门只赚不赔的业务,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华尔街都能赚到包括咨询费、业务剥离费和借贷费等之内的大量手续费。这将收购推向了高潮

  二、收购对象。倾向于选择基础性的行业。这些行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确定性。它的业务模式比较成熟,好理解,生产管理比较可靠,在分析公司价值和将来收益时具有较大的确定性;二是现金流。这些行业往往是不需要(或可以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或技术研发的,并且经营稳定,能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用于今后偿还债务。以RJR为例,无论是其食品公司部分,还是更重要的烟草公司部分,都是能够提供稳定现金而在短时间内无需做出重大投资的金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巴菲特等人喜爱的投资标的。事实上,其时巴菲特参股的所罗门银行参与了竞标并征求了巴菲特的意见,要不是因为RJR是“贩卖癌症”的烟草公司,巴菲特可能就下手了。同样经营烟草的菲利普莫里斯实行了数十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在那个时代,这些公司往往负债极低,盈利稳定,甚至有大笔资金供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挥霍而非进行分红或再投资。

  三、杠杆资金。借贷为主,包括银行、保险,也通过发行垃圾债券等方式向基金等募集资金。收购公司也有部分有限合伙人出资,这将使他们在按比例提取的咨询费和管理费外,有望以低廉的成本在今后获取较好的收益。随着收购规模的日益增大,还出现了“实物付息债券”(Payment-in-kind Bonds)这样的衍生物,将风险进一步提高。

  四、成功的原因。一、税务法规红利。原先债务较低时,企业需要缴纳大量所得税。而当企业被收购后,利息支出作为成本抵扣,使企业节省了大量所得税方面的开支。甚至还可以通过提高折旧金额等,进一步减少税务开支; 二、内在效率的提升。削减和出售不赚钱的部分,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在给公司管理层一定程度上更大的自主权的同时进行股权激励,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提升毛利率;三、改善财务状况。如果顺利的话,在企业的现金流逐步偿还完大量债务后,将会形成净利润稳步提升的情况,导致股票增值。

  五、规模的扩大。随着收购的进行,强硬的收购模式代替了友善的谈判,杠杆收购的角色,从帮助那些希望通过收购解决家庭、董事会股权纠纷或者化解恶意收购的拯救者,变成了主动开展收购的野蛮人。一些杠杆收购的对象从一些中小公司逐步变成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巨型公司,一方面大公司往往只和有着足够资格的公司合作。因此杠杆公司尽可能地逐步扩大规模,才能赢得下一个大单。谁拿下行业第一,谁就有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拿下更多的收购项目;另一方面,在收购中他们发现,收购一百亿的企业,并不比收购十亿的企业要付出十倍的工作,他们所多付出的仅是一些相比之下微不足道计算工作,然而按照比例提取的管理费等却是随着企业规模成倍增长。而且,投资银行家、律师们也更欢迎他们收购更大的企业,因为他们能成比例地拿到更多的佣金,并且不论收购成功与否,他们都能拿到大量酬金。

  六、失败的根源。 核心的问题在于所得和付出的不对等,责任和权利不对等,且利益严重偏向资本层。此外,由于高杠杆、高负债的模式,在牛市时收购者可以顺利且收获颇丰的退出。但在经济下滑时,面对本身极高的利率,一旦无法按时清偿债务,收购者将迅速面对极为被动的局面,带来经营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由于更激进的金融创新(重设债券),风险被进一步太高,几乎令KKR将RJR破产清盘。

  七、杠杆收购是好的么?这恐怕很难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如译者所言,经济生活之所以争论不休,“部分在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实在有限,但更多的是,争论所代表的群体和时间周期不同,而且大多数问题无法得到清晰的答案”。

  从不同群体的角度,对于KKR这样的收购企业来说,进行杠杆收购只不过是为了赚快钱,他们没有长期经营公司的初衷(尽管一些情况下不得不如此)。因此,在公司经营中,他们倾向于仅批准短期而言最安全、最有效率的支出,而不考虑长期、巨额、风险高的投入,这使得公司很难成为或者继续作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发展。对于公司高层来说,他们要么加入新管理层并获得股权激励而为自己拼命工作,要么虽然失意离开却能通过“金色降落伞”得到大笔收入,损失相对有限。而对于中下层员工而言,为了削减开支提升效率,他们要么被分流失业,要么需要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甚至承担原本多个人负责的工作,甚至工会的力量也无法阻止情况的发生。

  另一个观察的角度是时间。和从短期来说,它确实提高了效率,哪怕是付出了阵痛。这也因此被那些公司津津乐道;而从长期来说,“杠杆收购不过是公司的演化史上绕了一小段路而已”。在经历了杠杆收购蓬勃发展乃至非理性繁荣的阶段之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许多公司又回到了起点,债务恢复到较低水平,扩张回到公司的发展战略,甚至冗余的人员也回到了岗位。

  但是,“杠杆的时代改变了社会分配财务的原则,因而在政治和道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家变得迅速富有,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更致命的是,民众对于获取巨额财富的信念被改变了,创造更好的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实业”致富,让步于金融运作。从长期来看,他们甚至连“优化资源配置”都没有做到,仅是加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加速了周期的循环。同时,金融运作,或是所谓金融创新,要求从业者更狡诈,更能游荡在法律的边缘。尽管很虚伪且不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同,然而道德的败坏最终也将反馈到经济生活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