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2018-09-11 04: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以独立思考为傲

  到如今,读书还是兴趣使然。这直接导致我看这本书的节奏忽快忽慢,书的前四分之一用去了我看整本书的三分之一时间,恐怕就因为这部分引起我太多共鸣

  而着重群体意见领袖分析的第二卷是本就不愿意被划入群体更不愿谈领导与被领导道理的我最不感兴趣的部分。不过好好看研究这部分,大概能在自媒体时代自己小圈子里好好的混个意见领袖吧。

  第三章对不同群体的分类方式我不太赞同,但又的确没想到更恰当的分类方式。这样一定是不够批判者的,就不多说了。

  看书之前我就对自己有过心理暗示,将不尽信书中理论,否则岂不是成为将此书奉为“圣经”的乌合之众了么。

  许多随手写在书上的感想离了原文似乎都怪怪的无法理解。于是就这样吧,写些说了当没说的话。

  顺便,看到书上错别字是不是也算我读书专注逻辑严密

  最后,我挺喜欢的一点,不知是不是身为法国人作者有股傲气,整本书都透露着一种我写在这了,你爱看不看的傲娇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书摘

  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才会以一成不变性格完整人生。只有环境单一性,才会导致性格表面上的单一性。所有的精神结构中都包含有各种性格的可能性

  匿名群体——法不责众

  群体感情一致倾向

  真实幻想明星粉丝

  教育培养国家敌人?:新疆大学、疆独的精英分子

  定义模糊言辞带来的为例:e.g.民主自由、平的

  言辞的不变与本质含义变化,或言辞的变化与本质含义的不变

  e.g当群体因为政治动荡信仰变化而对由某些言辞换气的形象感到厌恶时候,对于真正的政治家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换个说法,当然,这个新的说法不能与那个被改型的构造联系的太紧密,用另外的词语替换了那些会在群众想象中激发起令人不愉快的形象的词语。E.g.地租+土地税,徭役——间接摊派

  即使在同一个社会里,同样的言辞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表面上看他们都在使用同样的言辞,但是说的从来都不是同一种语言

  民主对于拉丁美洲国家意味着个人自由意志发展对国家权力的服从

  在欧美国家,意味着个人自由意志的极端发展和国家的完全服从

  断言、重复与传染——舆论制造

  巴特农神庙:——废墟还是附带了历史记忆成就

  暗示:e.g.群体犯罪中个人觉得杀人是正确事情

  具体化形象的言辞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缺点明确的经典之作

  很多年前就加入到书单,迟到今年才读完。看完后怎么说呢,很多东西剖析到位,解释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现象总结了很多方面。对于大众心理有一个大概的概述,但是作者的个人色彩也极为强烈,许多思想的的确确是极为的偏激,里面很多的预言也以他不可想象的方式落空,但这些都不足以阻挡他经典地位,仍是一本值得读,值得细看,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群体心理作品

  近代以来,我们对于民主极为推崇,觉得这就是神的一把利剑,能把世界带入崭新完美的时代。但有谁说的清,什么是民主,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它就像我们笃信神,觉得神可以拯救我们,却不知道神究竟会做出什么。所谓民主社会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端了几百年之久,这真的是最明智选择吗?哪个民主决议不是在代表各自利益政党在妥协与被妥协中作出,往往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样子,还是真正代表民意的东西吗?再说民意,真的正确吗?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面狭窄就妄下结论,带给社会的效果会如何,真的科学吗?参考现在网络上的键盘侠和愤青,只会喷,自己其实什么也不做,对于务实者给予无尽羞辱,思想狭隘,用冲动应对一切,扩散到全社会。在我内心,这些键盘侠和愤青才是民族之耻,才是最破坏一个国家的自私之人。

  我也曾有过愤青年代,看什么都喷,见什么都骂,觉得国外多党多好玩。但随着成熟经历了多事发现世事不是你单纯想象那么简单,作一件事遇到的困难成功并不成正比,要想喷,除非你真的了解它,您能证明比他做的更好。不知不觉我竟然开始主旋律了,我有时候越来越觉得,我们现在的体制优点也的确不少,起码重大决策方向有人敢拍板,拍的动,少了很多叽叽喳喳鸦雀之音。毕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群体的智慧很多时候会远低于一个人的智慧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乌合,之众

  这本书是我12年9月在去厦门旅游的火车上看完的,好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地看完一本书。

  即使不是学传播学生,看到这本书也深有感触

  恰好看书的时候是反日情绪最高时期,也做了许多反思,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煽动起来,也成为乌合之众的其中一个。

  越不符合逻辑的,越多人相信。是因为,大家不不爱思考了吗?

  部分摘抄: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表现理直气壮

  但是当群众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

  群体中的人做事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群众中的人甘心被各种激烈的言辞和虚假的形象所打动,他们信奉在理智尚存的情况下决不会相信的一切。

  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而不惜血流成河。

  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这是一本很有才的书

  “有才”这既是一个褒义词也是一个贬义词。所谓有才就是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并不遵守所谓的学术规范给出详细细致的论证,但是它所讨论问题,所提出的观点,却是你不得不正视的,是完全不容忽视的。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有才”的书。

  和其邂逅只是偶然,但是从第一页开始我就决定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本。虽然阅读的冲动压制了几天,但是书上的笔记正名这是值得的。

  毋庸置疑的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甚至被认为是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祖,但是似乎将其定义为一本系统杂文和感念也是合适的。支持本书的例子基本上来自于法国大革命,而作者古斯塔夫也是亲身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不难说正是这促成了本书。其中关于群体的论述难免极端,但是却不乏准确,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下。群体的非理性、冲动和狂热淋漓尽致的剖析出来。这无疑是对所谓理性人的假设的回击。

  它深刻的历史性并不会抹杀他是时代性。联想到网络群众的兴起、反日游行中的过激行为,以及日本政界的纠结我更深深的认为这是一本相当具有当下性的书。书中对所谓民主的剖解,也值得我们深刻的思考我们想要的民主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所谓的民主就是暴民政治的话,这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民主的开始,我们常常听到其”彻底性“,没有给君主留一点后路。但是从这本书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这种所谓”彻底性“的残酷。这所谓的”彻底“背后,也有着躁动的流血和无谓的牺牲,而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泯灭人性的,不可理喻的。这种无政府主义狂暴是民主的催生剂,但是其破坏性也是甚是惊人。如果说我们正处在从专权到民主的过渡时代的话,我最不想看到的可能就是这种这种形态的过渡,因为其代价太大,而且也时不我待

  20世纪发生过很多起持续事件很长是群体事件,可能群体理论也能帮我们理解当事者。人确实是健忘的,而只有切肤之痛才能让他们记得错误。不走弯路一种奢望,人总是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唯一希望的是,希望我们交的学费少点。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乌合之众》摘抄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

  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但是当群众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和道德上的。

  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就是天然合法的。

  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

  群体中的人做事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群众中的人甘心被各种激烈的言辞和虚假的形象所打动,他们信奉在理智尚存的情况下决不会相信的一切。

  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而不惜血流成河。

  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群体的特点:每一个人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

  孤独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他们不会接受一个与他们意愿不一致的现实。如果现实不符合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过激手段对现实的秩序发出挑战

  一旦群体形成,他们就会急切之中期待着点什么,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够让他们行动起来,他们就会欣然接纳。如果没有明确的指示,那么他们就在自己的群体无意识中创造出来。

  群体想要的只是能够满足他们需要、打动他们心灵的人。

  这些所谓的英雄暴君,从来就未曾在真实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产物

  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群体可能会渴望改朝换代,为这样的变革,他们甚至不惜发动暴力革命,然而革命并非是为了改变深层的东西,只是群体发泄情绪的手段而已。

  群体对一切传统事物、传统制度,都有着绝对迷恋与崇敬;它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恐惧

  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事物普遍化。

  无论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一旦他们丧失了思考和推理能力,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就变得十分模糊,甚至不认为世界上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一旦民众开始迷信一个人,常常会攀比谁更迷信。

  所有的屠杀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来发布,却必须由群体的灵魂来贯彻。

  统治者权利并不是永远存在,有的只是永恒的群体宣泄。

  时间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

  时间也是世界万物的唯一毁灭者。

  在特定时刻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许是极为有害的。

  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而在最高层,它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阶级。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有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有的时候,那些最不明确的词语,引起的反响反而最大。

  只有最极端的人,才能成为领袖。

  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

  犯罪总是犯罪,一旦一桩罪行被实施,那么就绝对没有高尚与卑劣的分别,至少对被害者来说,群体犯罪与普通犯罪所带来的伤害是一样的,而且前者往往更为严重。

  表面自由的增加必然伴随着真正自由的减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乌合之众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