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12 03:0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精选10篇

  《听,陶片在唱歌》是一本由[美]拜尔德·贝勒 / [美]汤姆•拜哈提著作,精装出版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一):四本凯迪克大奖,两位大师珠联璧合杰作,值得珍藏一生经典

  拜尔德·贝勒诗歌绘本

  汇集四本凯迪克大奖绘本,乐观精神核心诗意人生观

  《一颗小篮珠》

  《土拨鼠艾米戈》

  《听,陶片在唱歌》 1973年凯迪克银奖绘本

  《人人需要一块石头

  《一天开始方式》1979年凯迪克银奖绘本

  《不一样的倾听》

  《有钱人家餐桌

  《鹰啊,我是你兄弟》1977年凯迪克银奖

  《沙漠里的声音

  《沙漠是他们的》1976年凯迪克银奖

  《我的沙漠节日

  他老�,s���2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二):综合推荐

  ★四本凯迪克大奖绘本

  ★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读物

  ★启迪心灵感知自然历久弥新,堪称经典

  ★培养孩子审美,带给孩子美的熏陶

  ★为孩子的一生打下明亮底色

  ★让孩子感受诗歌文学魅力,培养孩子高级的文学趣味

  ★呈现给孩子一个真实鲜活的沙漠,了解沙漠生灵以及古老的美洲原住民。

  ★传达给孩子积极乐观、诗意浪漫的人生态度。

  ★激发孩子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启发孩子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适合大声朗读。

  ★值得家传珍藏。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三):读者评论

  意义深远简单优雅。由拜尔德·贝勒撰文、彼得·帕纳尔插画的书错不了。我曾是一名蒙特梭利的老师,每年都用这些书。我把它们放在我的“儿童平和参考书目”中,和其他老师分享。这些书中传达的观念往往是“大”的,却从来没有以一种说教语气居高临下态度表达,非常尊重儿童读者。对这本或者其他贝勒的书,怎么称赞都不为过。

  ——Kate H.

  我仰慕这本书(《不一样的倾听》)的作者。这本书很美。我在一个户外教育环境工作孩子们可能没有经历过户外活动,我在开始一项基于自然的活动之前,经常读这本书。我带他们去一些地方,远离一切,为他们朗读。然后,我让他们坐下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谈论他们听到的是什么,我们经常能听到我们周围的声音。这本书有助于推动这一观点,即耐心等待,等待自然世界所能提供的美丽。如果你有一群疯狂的熊孩子,你想带他们去户外体验大自然,我建议你把这个读给他们听,因为它真的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Jennifer Plank

  拜尔德·贝勒的书是“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沙漠是他们的》这本跟她的其他作品一样,不仅孩子喜欢成年人也喜欢。彼得·帕纳尔的插画在本书中的插画,也同其他本贝勒的书一样,令人惊艳

  ——swreader

  贝勒所有的书都是用朴素语言写就的抒情诗,彼得·帕纳尔的插画与之相配合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用这本书在写作课上强调往语言繁复不一定更好。

  ——亚马逊读者

  今年,孩子的二年级老师在诗歌课上介绍了拜尔德·贝勒。为了提高认知度,我开始重视她的书。她向孩子们介绍了微妙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扩展他们对如何体验文字之外的世界的思考。我是一名领导教练计划给伯德•贝勒的书作为客户礼物,以庆祝他们过更有意义生活取得的进展。她的其他书也很棒,尤其是《我的沙漠节日》《一天开始的方式》《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拜尔德大概有九十五岁,还活着。她的生活方式令每一天都变得特别

  ——HRH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四):印第安人教给你的十一堂幸福

  文/菱歌儿

  亲爱的孩子,当你们安然穿行于都市大街小巷时,是否想象过另一个所在、另一种生活?

  有这样一片沙漠,虽名为沙漠,却并非不毛之地。与海洋的相接,使它奇迹般地拥有冬夏两个雨季。那里漫漫黄沙赤色绝壁同在,空中有鹰鹫盘旋,地上有郊狼出没,蜥蜴野兔闪电般飞奔,土拨鼠从洞中探头探脑巨人般的仙人掌默默屹立,丝兰在璀璨星空下散发幽幽奇香。它就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索罗兰沙漠。

  从洞穴时代就生活在此的印第安人,一向以敬畏之心与天地共处。他们是善战的勇士,也是静默的修行者。清晨,人们歌声中迎接旭日东升用心聆听玉米唱歌、种籽发芽、蜥蜴与石头私语,还有来自内心的回响。孩子们虽不常拥有高级的玩具,却有机会旋风赛跑,与野狼神交,目睹三重虹影同现天际,在种种奇境中享受生命狂喜。显然,这是与工业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

  20世纪70年代,生活在亚利桑那州的女作家拜尔德·贝勒——沙漠印第安人的密友和知己,以敏锐的感知力,将这一切汇入写给孩子们的诗行,并幸运地获得多项大奖的青睐——这绝非易事。

  作为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印第安人曾经创造灿烂的美洲文明。但到了近代,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这些古老的民族开始了被驱逐、被屠戮的历史,几遭灭顶之灾。如今,幸存的印第安人还不足美人口的1.5%,他们大部分居住自然环境艰苦的印第安人保留区内。作者笔下的托赫诺奥哈姆族,就是住在索诺兰沙漠印第安人保留区内的一支,人口总数区区2万,相对于几十亿的美国人口,是绝对少数民族

  为少数者发声的文字,总显弥足珍贵

  你尽可以将这些质朴诗篇看作为少数者正名的动人辩词。

  作为没落的民族,印第安人常常被贴上落后神秘、玩弄巫术的标签。但在他们自觉看来,那些自诩为“文明人”的闯入者,才是该遭天谴的贪婪者。他们圈占土地,驱散鸟兽,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是对天地的大不敬。

  你以为沙漠贫瘠荒芜,不及绿洲?不,沙漠中的生灵早已练就一番生存绝技。它们在烈日蛰伏,在雨水中狂欢。沙漠也能生机勃勃不然,怎会让沙漠子民难以割舍?不信,你去读一读《沙漠里的声音》《沙漠是他们的》。

  你以为沙漠人愚昧无知?不,他们深谙自然法则,不贪婪索取,不任意妄为,千百年来与鸟兽安然共处,相互给予,这不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吗?《不一样的倾听》缓缓道出人与自然的沟通奥秘放下以“万物灵长”自居的自傲,你便能真诚地感受自然,听见它的呼唤

  你以为沙漠的童年单调无趣?《我的沙漠节日》会告诉你,那里的孩子们拥有不一样的节日:沙怪日、彩虹日、绿云日、郊狼日、流星坠地日……自己的节日自己做主,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你以为沙漠人会因物质贫穷而自怨自艾?不,浩瀚无边的天空大地,全然的身心自由,就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巨额财富。读《有钱人家的餐桌》,你一定会会心一笑,再掩卷深思。

  对于今天的孩子,你也可以把这些诗篇当作一堂堂幸福课来聆听。

  人,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重拾对天地万物的敏锐感知?怎样才能让快乐来得简单纯粹?从男孩成长男人,需要怎样的经历?为什么我们有时需要同伴,有时又必须独自前行……你可以试着在这些诗篇中寻找答案

  领悟了这些,或许不能让考试加分,但会离幸福更近一步。

  当林立的高楼阻碍广阔视野,当工业噪音剥夺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力,蜂拥而至信息扰乱心绪,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在生活的洪流中日日焦灼。身处于都市的我们,究竟学会什么,才能获得身心的安适、久长的幸福?

  沙漠印第安人会告诉你,幸福并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寡。如果你敬畏自然,懂得感恩,不为物欲所裹挟,习惯于静思、聆听、冥想,常与天地对话,总在内心自省,便不难获得内心的安适。

  艺术也可以不那么高贵,对印第安人来说,生活即艺术。掩埋千年的碎陶片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民族的历史和记忆,还有自然天成的艺术态度。沙漠人中没出过梵高或莫奈,终日劳碌的猎手和主妇,就是无名的艺术家。翻开《听,陶片在唱歌》,看看他们如何用粗糙的手,在粗粝的陶器上,画下人类最初的纯真

  读《鹰啊,我是你兄弟》《土拨鼠艾米戈》,看一看孩子和动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友情。那个想跟鹰做兄弟的男孩最后懂得了,真正的爱,不是拥有,而是放手;而那个与土拨鼠做朋友的男孩则明白了,爱,必须付出才能拥有——让人联想起小王子狐狸之间关于驯养的对话。

  在《一颗小蓝珠》中,小蓝珠的蓝,凝聚着天的广阔、海的深远和无畏探索勇气。当别人嘲笑你的梦想时,请坚守梦想坚忍不拔,每个时代都需要心向远方的领路者。今日被遗忘的蓝珠,是迈向下一个明天的启明星

  读《你需要一块石头》,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高级的玩具,仅仅是一块石头。那是怎样的一块石头并不重要,跨越山海、苦苦追寻中的付出和成长才最可宝贵。在一个男孩的成人礼上,我们尽可以大声地朗读它。

  这些诗作的配图也各有千秋

  画家彼得·帕纳尔是拜尔德·贝勒最亲密合作伙伴,《沙漠里的声音》等8部作品的插图都出自他之手。他的钢笔线描简练优美,人与动物的躯体常与峰峦、山岚融为一体,随大地连绵起伏。这些反常理的奇妙构思,引人联想,烘托出诗歌丰富意境。帕纳尔还喜欢以土黄色作为主色调,而那不正是沙漠、大地和印第安人皮肤颜色吗?

  如果说帕纳尔的画作透射出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的色彩,那么《土拨鼠艾米戈》的图画作者——加思· 威廉姆斯则更擅用写实的技法将读者带入真实的情境。水彩的晕染结合彩铅的精细雕琢,刻画出孩子的清秀机灵、沙漠精灵憨态可掬——怎能不让人心喜爱

  《听,陶片在唱歌》的配图则更为特别一点。插画师所用的图案,直接复录于考古发现的印第安史前陶器。鸟兽鱼虫,猎人鬼怪无所不有,好不热闹原汁原味的图案已然精彩纷呈,无需更繁复的艺术加工了。

  既然,对繁茂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世界的追求,是跨越时空的人类共性,那么,这些写给古老印第安民族的情书,定然会在那些纯真的心灵中,激荡起永恒的回响。所以,请收下这份礼物吧。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五):我想说点什么

  ——小编手记

  要为这套书写点什么,这个念头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驱动,尽管到下笔这一刻,我的脑子里还空空如也。周末躺在床上有一些想法冒出来,可是坐在办公桌前,又被各种其他的杂事挤占了时间。我只好等待下一次“灵感”到来,在某天,虽说不至于焚香沐浴,但一定要把心的空间腾出来,安安静静地全然地把自己交给拜尔德·贝勒的文字和彼得·帕纳尔流动线条

  面对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势必要带着十分的恭敬心的。

  记得当时费老师把这11本书,连带几本打印出来的译稿交到我手上时,不管是极简的封面和插画,还是匆匆浏览几眼的译文,都没有带给我什么特别的感觉。在众多风格迥异的图画书里,它们显得毫不张扬,十分低调

  直到我开始整理译文——张子漠老师的译文,一下子就被打动了。一本接着一本,全是心有戚戚焉的感动。我觉得自己的心跟拜尔德·贝勒的心那么接近,我们的灵魂何等相似!她写出了我写不出来的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感动,溢满了我的心。我为自己遇到这么棒的文字和插画,而深感幸运。

  11本书,毫不夸张地说,本本都爱。而最喜欢的,大概要算《我的沙漠节日》这本。每一本,拜尔德·贝勒都写得流畅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在这一本里,诗人用了一个问句开启:

  有时候

  人们会问我:

  “四周全是沙漠,

  你在那儿

  会不会寂寞?”

  接下来,作家就照应标题

  我说:

  “我怎么会寂寞啊?

  节日都是由

  我

  来安排的呀。”

  “我负责/我的生活。我选择/我的快乐。”诗人说,“去年,/我就给自己/安排节日/一百零八个——”语气里,是满满的笃定和自信。在别人以为会寂寞的沙漠里,诗人是何其快乐,她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下那些经过精挑细选的心儿“怦怦跳”的日子,作为自己的节日。

  于是,我们看到“沙怪节”“彩虹日”“绿云日”“郊狼节”“流星坠地日”,就连新年,她都按照的方式给它重新定了日子,还有她自己特别的庆祝方式。最后诗人又照应了开头的问句,她说:

  回家的路上,

  哼着歌谣的我,

  有时便会

  把那些问我是否寂寞的

  人们,

  想起。

  于是我

  笑了,

  笑出了声。

  在旁人看来单调枯燥的沙漠里,诗人的日子是如此熠熠生辉!当你读过她所描述的每一个节日里心灵“怦怦跳”的瞬间时,相信你一定会懂得她的快乐。那是一种人在天地之间自由和舒展姿态,那是一种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和崇敬之情,那是一些巨大无言的欢愉时刻……

  而这样一种潇洒快意状态,不正是我们跟大自然之间应有的姿态吗?这本书唤起了我久远的童年回忆。当我还是小孩子,一颗流星、一场阵雨、一道彩虹,不是给过我同样的悸动吗?是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跟大自然最亲密的连接?

  《土拨鼠艾米戈》同样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只土拨鼠彼此驯服,两颗心逐渐靠近的故事,非常动人。诗人用了两条线,一条是男孩,一条是土拨鼠,两条线彼此平行,相同的是,他们各有一个心愿——一个不被家人看好的宠物心愿。正是这样一个心愿,让两条平行线渐渐靠拢,最终有了交点。

  表面看来,这是个简单明朗且温暖的故事,但它却引发我很多思考。它让我联想到频率。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男孩和土拨鼠,表面看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圈子,但他们有着相同的振动频率——他们都有勇气追寻自己想要的,甚至有着相似的靠近对方的节奏。最终,这样的同频共振实现了水到渠成,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美好。

  《有钱人家的桌子》不仅传达出朴素的价值观,同样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深深的迷恋。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在当下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一本书,真真如一股清泉,滋润人的心灵。透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它也让我们看清楚,我们的心迷失在了哪里。它也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们一个正向的价值观,至少,会启发孩子们去思考。

  开篇,诗中的小女孩“我”认为自己家并不富裕,她的理由是有钱人家才不会用那样一张餐桌(餐桌是爸爸用别人扔掉的木板做的一张桌子)。于是,一家人就坐在这张餐桌旁,召开了关于“钱”的讨论会议。结果怎么样呢?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你亲自去揭开它的面纱。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也许不需要想太多,只需要按照诗中所说,安安静静地用心去寻找一块专属于你的石头,拥有一段专属于你和大山,或者你和石头之间的时光……这也是你和一块石头之间彼此寻觅彼此驯服的过程……就这样,就足够啦。

  我对这11本书的爱,要细细说起来,大概也能说到天亮了。接下来,我们再聊聊插画。11本书里,8本是由彼得·帕纳尔插画的。其他三本的插画,也各具特色。这里,我们重点说彼得·帕纳尔的。起初,这些插画也显得不动声色。但随着我翻得次数越来越多,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插画上时,我越发体会到了这些插画的好!

  气韵流动。彼得·帕纳尔的线条之流畅,堪比拜尔德·贝勒文字之流畅。他习惯在画面上大量留白,但留白处,仍然气韵流动。欣赏他的插画,犹如欣赏行云流水般的草书书法作品。不管是开阔的大场景,还是某个对象的特写,彼得·帕纳尔的线条都收放自如,仿佛一气呵成。他的画,往往点到为止,没有多余的线条,但“意思”却已经延伸开去,可谓“线条有尽,而意无穷”。

  虚实结合。只有一双眼睛特写的面部和仙人掌,呼之欲出的滴溜溜的鹰之眼,郊狼头部细密的绒毛……这些逼真的细节,却往往以虚化淡开去,于写实中有抽象。画面构思精巧,将局部和大环境巧妙融合。

  简单大气。这8本书中,有的是纯粹的线条,有的有简单的上色。在色彩运用上,也给人大气之感。可以看出,彼得·帕纳尔用色不多,尤其偏爱黄色、蓝色。在《一天开始的方式》这本书中,插画师将天空的颜色渲染得极有层次,且极富张力。

  彼得·帕纳尔的画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也无怪乎有不少人将他的作品作为书藏品收藏。

  待到我搜素到作家和插画师的近况时,看到两位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心中的敬佩和感动之情更是油然而生。出生于1924年的拜尔德·贝勒,算来今年已是94岁高龄。在我搜集到的资料里,有一个关于她的访问。时年87岁的她,还在沙漠中依靠太阳能,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但她还在坚持写作。满头银发的老人,笑容依然灿烂,眼神里有着孩童般的干净明朗。出生于1936年的彼得·帕纳尔,也已经82岁了。

  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的两位世纪老人,还好吗?他们用一颗赤子之心创作出的这些充满了生命力的作品,正在这个世界的小小角落里感动着我。相信,它们也会感动你,我的朋友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六):诗意地栖居

  1

  请您想象有一个人,她已经很苍老了,但并不衰朽,她的眼睛闪烁着岁月过滤后的光。她住在一个沙漠里,那个沙漠有巨型仙人掌、石块、角蜥、长耳兔、土拨鼠,种种奇异的沙漠动植物,还有古老的印第安部族,你偶尔还可以捡到一片印第安先人们遗留的陶片。她坐在沙漠中自己那简朴庭院里;她的“夏季办公室”是几株有着浓阴的树,“冬季办公室”则是一片干燥的阳光。她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聆听各种声音:种子发芽的声音,响尾蛇贴地而行的声音,石头唱歌的声音,老陶片无言叙说的声音……这些声音,别人不会听,别人也听不到。而她,愿意听,能听到。她从这些声音中生命的悸动和沉默,听出质朴的智慧和欣喜,听出大自然训导和时间的痕迹。她听着,用纸和笔而非电子设备,把自己听到的,哦,当然,还有看到的,用诗歌的语言记录下来。这些语言是英语,但当你读到它们的时候,你会觉得带着印第安部族古老训诫的神秘和智慧……

  这个沙漠叫索诺兰沙漠,位于美国西南的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之间;这个人叫拜尔德·贝勒,一位出生于1924年的老妇人,沙漠的守望者和倾听者,四获凯迪克奖的杰出作家;这些她在沙漠里写下的诗歌,就是您现在读到的这11本图画书,这11本用诗歌写成的图画书,是作者倾听与守望的结晶,是感知与思考的映像……

  2

  在这11本书里,有关于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哦,不,这样说似乎还是略带人类的傲慢,更好的表达应该是“关于人如何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在《不一样的倾听》中,我们可以跟着那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寂静”的老人,去倾听玉米的歌唱,野花种子在地下发芽的声音,一块石头对着一只地蜴呢喃的声音,一株仙人掌在暗夜中绽放的声音,天空中开满星星的声音……甚至是“宁静”的声音,因为“有时,宁静也是一种声音”。当然,要听到这些声音可不容易,这需要“练习,多多多练习,不能着急”——这里的练习,它并非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学习,而是对于心灵的修行。唯其如此,我们的心灵才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就像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私信”……

  《沙漠里的声音》又是一本关于声音与倾听的书籍,是种种沙漠动物,还有沙漠人的自我礼赞!林鼠唱道:“我跑向一切闪亮的物体,寻找所有新鲜的东西”;锄足蟾的歌吟:“深深的泥土下,我安静得像一块石头,等待雨水的降临”;响尾蛇说:“我贴地而行,紧贴着照片熟悉而又神秘的大地”……还有棕色曲嘴鹪鹩,还有沙漠地鼠龟,还有秃鹫,还有蜥蜴,还有郊狼,它们——这些尊贵的沙漠生灵啊——或高歌,或低吟,既不趾高气扬,又不羞涩忸怩。当然,还有那些世代居住在沙漠中的人,“”。读这本书,不由得想:在沙漠的世界里,一粒沙子与一株仙人掌,一只林鼠与一个人,它们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沙漠的子民,都是沙漠的歌者!

  如果你学会了“不一样的倾听”,如果你能听懂“沙漠里的声音”——

  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沙漠是他们的”,沙漠属于“只喜欢荒寂峡谷的鹰”,属于“属于只会选择乱石小径的脚郊狼”,属于“那些把大地称作母亲,健壮而黝黑的沙漠子民”……

  那么你就会为“我的沙漠节日”而深深地欢愉!你知道吗,“去年,我给自己安排节日一百零八个”。刮尘卷风的时候,那是沙怪莅临的节日,它们“踏着风的节拍,载歌载舞”,“你会开始旋转,仿佛自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在“同时看到三道彩虹”的时候,那就是我的彩虹日,“我伫立半坡,不忍离去(当然为了这彩虹)”,“看到一只兔子站在暮色里,静静地静静地看着那三道彩虹”;还有绿云日,还有郊狼日,还有“一个最盛大的节日,叫做流星坠地日”……是啊,如果你爱上这片土地,爱上这片沙漠,你的每一天都是节日,每一天都是派对,你会发自内心地喟叹:“朋友啊,这样的派对,确实不错呀”……

  那么你可能也会像诗人笔下“总是梦想着飞翔的”的鲁迪。索托一样,“梦想着乘风而去,梦想着越过高峡”,“想做一只鹰,一只比所有的鸟儿都更会滑翔的鹰”;你会像诗人一样大声呼喊,“鹰啊,我是你的兄弟”……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诗人似乎对声音情有独钟,她写下那么多关于声音的书,在每一本书里她写下那么多关于声音的句子——或许,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闭上眼睛,我们更能理解这片沙漠?

  3

  在这11本书里,有关于生活真谛的智慧。

  《有钱家的餐桌》,这本构思奇特的作品既幽默有趣,又处处隐含着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富裕”的充满哲理的思考。书中的“我”很沮丧地发现一个事实:“我们家并不富裕!”家里的餐桌是“用一块别人扔掉的木板”做的,“我脚上穿着破鞋子”,而弟弟则穿着一条“读一年级还在穿的补丁裤”。比发现“我们家并不富裕”更令人沮丧的是:父母居然声称家中很富裕,他们一点儿野心都没有,不愿意去城里工作,不愿意挣钱去买大房子和家具店里的很气派的家具,而原因仅仅在于他们喜欢在现在这样可以“抬头就看见天空”的生活方式……作为家中唯一理智的人,“我”想要通过召集家庭会议,让爸爸妈妈清醒起来。然而,在家庭会议上,父母依然坚称家中很富裕,他们罗列出了了关于家中财富的账单:夕阳和“自由自在寻找鹰巢的时间”价值两万美元,“整天都能感受到风”,“闻到雨的味道”,“听到郊狼的叫声”,这些又价值三万美元,可以跟着各种鸟儿学歌唱价值五万美元,家中四个相信相爱的人每人价值一百万美元……凡此种种,哇,光是这些一笔一笔账单记下来,我们家镇真的很富裕呢!更何况,“我”还可以在这种简陋的餐桌上写下《有钱人家的餐桌》这个故事——这又该价值多少呢?所以啊,这时候再来品味妈妈的那句话——“要是世上所有的统治者,都能够坐进一家人的厨房,坐在一张友好的木桌旁,那他们解决争议的时间,将会省下一半”——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家庭富裕的故事,更是一则关于世界幸福的寓言?只是,有多少统治者能读懂这则简答而又深奥的寓言?

  《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则是一篇关于“我到底需要什么”的启示录。“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块石头。我会替你难过,要是你没有一块石头来做朋友”。可是,这里真的仅仅是在说“一块石头”吗?不,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比喻。为了找到这一块“也许陪你一辈子的石头”,你得学会很多准则。比如,你“应该去寻找一座有一百万块”石头的山,但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山,“哪怕一条土路”也好,管家是你要立即去寻找;比如“你应该安安静静去找一块石头,什么声音也不能有”;比如,你得“弯下腰,低些,再低些”;比如,你选的石头大小要刚刚适合自己,“别找太大的,不然不能捧在手心,也装不进口袋,你肯定会难过”……读者这些充满哲理的句子,想起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石头”,你是不是更加清楚地明白了自己要什么?

  4

  在这11本书里,有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寻找的故事——如果没有这样的寻找,如果没有因为寻找而靠近,那么,我们所有人都会是可悲的孤岛。

  在《一颗小蓝珠》里,即使“当人类还处在崖壁穴居,当猛兽还游荡在大地”,即使在这样的半矇昧时代,也总会有人“有一个想法总在脑海里徘徊:在这世界的某个地方,肯定也有别的山洞,和我们的一样;在某个地方,也有石头做出的斧子,还会有其他人,和门外一样。”正是这样懵懵懂懂的想法,我们的先祖啊,开始了寻找,对另一群“像我们一样的人”的寻找……

  《听,陶片在唱歌》,这是一本关于声音与倾听的书,同时也是关于寻找的书——倾听,不也是一种寻找的方式吗?静静地听一片远古地陶片无言的歌唱,这是现代人对先祖的寻找。在这样的寻找里,人们知道自己灵魂从哪里出发而来;在这样的寻找里,我们知道“每一块陶片里,都曾是某个人的一段生活”:妇女们制作陶器时“唱过一些特别歌谣”,孩子们要求“妈妈,给我做一只画着好大动物的碗吧”,还有一位猎人“曾用一张好长好长的网,抓过兔子”……

  在《土拔鼠艾米戈》里,唱着忧愁歌曲的小男孩弗朗西斯科想驯养一只小狗,而被歌声打动的土拔鼠艾米利想要驯养小男孩。这种“驯养”何尝不是关于心灵的寻找与靠近?当最后他们称为好朋友时,我想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两颗心灵的互相安慰而感到欢欣吧……

  《一天开始的方式》则是关于寻找的大合唱,是全世界都在寻找的呼应!当一天开始的时候,“当你感觉到太阳,旋律自然会在心里流淌,你只需唱上一唱。但千万别以为,只有你在这样歌唱”。秘鲁的“太阳神庙里有赞歌在唱响”,墨西哥“阿兹克特长笛声声”,刚果“鼓点唤醒的又是谁家的太阳”,中国的“一千只金色小铃铛,在为谁摇晃”……这些歌唱,是人类彼此的召唤与应答,所以啊,在一天开始的时候,你也可以“面朝黎明的东方”,而“你的歌谣,将会是一份献祭”……

  5

  正如书中的文字一样,这11本书的图画同样散发着旷远、诗意、优美的气息。

  插画师彼得·帕纳尔同样是年逾八旬的老者。他早年曾想当兽医,却因为肺炎而中断学业;后来他又尝试从事驯马。在父亲的生日到来之际,他画了一匹马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父亲。父亲把他的画挂在墙上,并告诉儿子:你具有艺术天赋,你应该回到学校去学习艺术。得亏父亲敏锐的眼光,让世界多了一位杰出的图画书画家!迄今,彼得。帕纳尔已经创作了大约90多本图画书或插图书;尽管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依然保持着艺术的激情,他曾经说过:“我对自己的作品感觉良好,但是我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却没有沙漠感觉,我只对我将要完成的作品感觉良好。它应该是始终具有实验性的;否则,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在我看来,延续现有的风格,就是停滞不前,我必须创作一些新的东西……”

  这11本作品的绘画大致分为三种风格。

  其中8本——比如《不一样的倾听》《沙漠里的声音》、《人人都需要一块石头》等以具有延伸性的线条为主,使得画面大量留白,再配以简约的水彩画。具有延伸性的线条带给读者悠远的感受,而一点点鲜艳的水彩则具有灵动之美。这样的画面与书中的文字可谓相得益彰,一起营造出诗意、哲思的氛围。

  第二种风格则体现在《土拔鼠艾米利》和《一颗小蓝珠》这两本作品上,它们以比较饱和的水彩画面,细致地描绘出角色的神态、动作,以及周围环境的情状。正如大面积留白适合表现诗意与哲思,这两本书里采用饱满的水彩画,显然更符合这两本书重在叙事的特点。

  《听,陶片在唱歌》则是这11本书中的一个异类。翻开书中的那些充满质朴风格的图画,你是不是觉得它们有着一种远古的气息———就像是部落时代的人们留下的岩画,或者它们的陶罐上拙美的纹饰?是的,正是这样,因为这些唱歌的陶片,本来就是远古时代先祖们穿过岁月的风沙,在对我们无言地歌唱和诉说……

  《听,陶片在唱歌》读后感(七):拜尔德·贝勒:她曾打探过宇宙万物的奥秘

  文 / 张娜

  美国曾祖母级别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拜尔德·贝勒今年已经是一位94岁的老人了,她居住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要拜访她的家,你要步行穿越几英里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不少人还曾经在沙漠里迷了路),那里的原住民邻居都是她的朋友。她有一个用泥土修葺的房子,很多书和植物,以及两个户外书房,一个是夏天写作时用的,还有一个是冬天写作时用的。在网上可以找到的拜尔德·贝勒的照片中,我特别喜欢下面这一张,尤其是那双眼睛,仿佛早已仔细打量过宇宙万事万物的奥秘。

  拜尔德·贝勒为孩子们写了很多散文诗,赞美自然的质朴之美和与之和谐的感觉,美国西南地区的沙漠、岩石、悬崖和广阔的天空都是她创作的源泉,她的作品曾经4次获得过凯迪克银奖。最近,拜尔德·贝勒诗歌绘本的中文简体版终于出版了,一共有11本之多,能让孩子在童年时读到拜尔德·贝勒的诗歌,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唯有倾听,才能懂得自然的奥秘

  “请您告诉我,

  您是怎么学会

  听玉米唱歌的。”

  他总是说:

  “练习,

  多多练习,

  不能着急。”

  ——《不一样的倾听》

  在《不一样的倾听》中,一个渴望听到自然界的声音的小女孩向一位乐于分享的智者请教要如何才能听到自然界的声音,比如一株仙人掌或者一株玉米开花的声音。这位智者淡定地告诉她,不要着急,慢慢来,你要学会倾听,就要向自然界的一切学习,“你得向山丘、蚂蚁、蜥蜴、野草、这些东西学习,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教你。”

  这位智者还说:“你得尊重那棵树、那座山,尊重你的选择。比如,一只角蟾。要是你觉得自己比一只角蟾优越,你将永远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哪怕你在太阳底下坐上一辈子。”

  在拜尔德·贝勒的诗中,沙漠里的人与动物,有着同样的自然法则,彼此尊重,和谐相处,不用太多的言语,就能彼此理解,如此简单直接。沙漠子民们明白,是动物最先到这里的,它们比人更加懂得如何生存,它们的智慧更加久远,它们面对一片沙漠时,要更加从容。人并不比一只角蟾更高贵,而有时我们还要向昆虫、砂砾学习,向自然界的一切学习,不要感到羞耻。

  蕾切尔·卡森曾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大自然是一位慈祥又无所不知的长者,拥有最奇妙的智慧,却默默不语,当我们怀着谦卑去倾听观察大自然时,你会看到生命本身的奇迹,也能窥见万事万物的光彩。拜尔德·贝勒便是引领我们去倾听,窥见此种光彩的天才诗人。

  唯有谦卑,才能懂得生命的尊严

  他们会说,

  他们喜欢

  自己生活的土地,

  所以善待它——

  就像是善待一位

  老友。

  他们为它唱歌,

  从不伤害它。

  而且那片土地也知道。

  ——《沙漠是他们的》

  拜尔德·贝勒诗歌的语言如她诗里所描述的沙漠景观一样原始而质朴,她把目光聚焦在沙漠上的一切生灵(人和土狼、仙人掌、林鼠平等地存在着),经年累月的观察让贝勒对沙漠中的动物和植物无比熟悉:这片沙漠看上去贫瘠荒芜,其实有很多动物生活在其中,它们懂得忍耐和坚持,吮吸仙人果的汁水,为每一次的降雨狂欢,它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读她的诗,你可以想象她曾经无数次趴在地上观察过机灵的林鼠和从容的老龟,也曾无数次仰头追踪过御风而行的秃鹫,倾听过郊狼的嚎叫,她像沙漠的子民一样,衷心赞美沙漠上的一切生灵,赞美它们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智慧和个体尊严。

  在贝勒的笔下,小小的林鼠是一名机智又快乐的“寻宝小能手”,在清凉的傍晚,它会出没在岩石间蹿来蹿去,蹿出郊狼和猫头鹰们的视线,“跑向一切闪亮的物体,寻找所有新鲜的东西”。羽毛、绿松子石、矿工的烟斗、树叶、浆果……这些在它看来,都是宝贝,它又推又拉,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拉回家。“小棍儿、泥块和仙人掌刺搭成的窝,不仅住着安全,地下还埋藏着我那些亮晶晶的秘密”,小小的林鼠,不仅懂得满足,也懂得追寻美好。

  长耳大野兔的长耳朵为它送来远处每一个预示危险的声音,它熟知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知道郊狼的活动轨迹,也知道以闪电般的速度跨过沟坎,迂回折返,脚不沾尘,“让郊狼傻站在那儿,去嗅那些八百年前长耳大野兔的脚印去吧”!

  沙漠动物,极具生存智慧,锄足蟾懂得把握沙漠中的每一次难得的下雨机会,产下后代,放声歌唱,而它们的后代也与生俱来地懂得“如何等待”;在其他动物都因为恶劣气候而离开沙漠时,长寿的沙漠地鼠龟依然不紧不慢地穿过儿时就有的河床,品尝多汁的仙人果。秃鹫、蜥蜴莫不如此,适应并享受沙漠。

  在沙漠里,除了这些动物和植物,还有沙漠人。沙漠人和沙漠里所有的生灵一样,用沙漠所赐予的一切,建造自己的庇护所。在沙漠人的眼中,家并非仅仅是房子,还包括远山和漫天的晚霞、崖壁上的色彩,整个沙漠都是他的家。

  住在沙漠里的帕帕戈人,善待他们遇到的每一个动物兄弟,他们从不会说:“这是我的土地,我高兴怎样就怎样。”他们会说:“咱们分享……咱们只要分享。”懂得分享的不仅仅只有人,动物们也懂得分享,“你会看到林鼠藏起它们的宝藏,那些上好的牧豆。它们不会全部收完,因为人们也在贮藏。林鼠和人们都懂得为了明天——或是以后,收藏。”

  沙漠把它的一切,全都给了它的每一个孩子。而沙漠里的动物和人也仿佛拥有天生的默契一样,懂得分享,分享同为沙漠子民的兄弟感情。

  唯有知足,才能懂得生活的恩赐

  然后她又想到了

  他们还喜欢

  看那些一天就能

  变上十次颜色的

  远山。

  “对我来说

  那又值五千美元。”

  她说。

  ——《有钱人家的餐桌》

  拜尔德·贝勒的诗歌宁静悠长,叙说的是一种更为简朴和原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沙漠的先民延续至今,在贝勒看来,它饱含智慧与生活的真谛。

  沙漠的孩子们,懂得忍耐。一株野草,兴许得等上三年,才能迎来一次绽放;一只蟾蜍,兴许会等上好几个月,才能离开藏身的沙丘,在雨后唱上一曲蟾之歌。

  沙漠的子民也一样有耐心,你看不到他们形色匆匆, 你听不到他们大呼小叫,他们说,“只有你不慌不忙,才会种出更加令人欣喜的玉米,只有你唱过了悠长的歌谣,果子才会酿造出最甜美的味道”。在这里,他们遵守沙漠里的法则——祈雨,歌颂大地母亲的力量,与飞禽走兽共享这片大地。

  沙漠的孩子们,懂得选择自己的快乐。在《我的沙漠节日》中,面对人们认为沙漠生活一定艰苦而寂寞的质疑,女孩告诉读者,在沙漠里她的快乐是由自己主宰的,她曾在一年中为自己安排了108个节日,而每一个节日都是她为自己精挑细选的,比如遇到龙卷风、同时看到三道彩虹挂在天空、与郊狼相遇……

  沙漠的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富有。我非常喜爱《有钱人家的餐桌》,构思奇特,幽默有趣,可以说一则关于“富有”的寓言。

  女孩坐在一张用别人扔掉的木板拼成的桌子上,向妈妈抱怨家里很穷。可是,妈妈却认为“我们家很富有”。他们一点儿野心都没有,不愿意去城里工作,不愿意挣钱去买大房子和气派的家具,而原因仅仅在于他们喜欢在现在这样可以“抬头就看见天空”的生活方式……作为家中“唯一理智”的人,女孩想要通过召集家庭会议,让爸爸妈妈清醒起来。

  然而,在家庭会议上,父母依然坚称家中很富裕,他们罗列出了关于家中财富的账单:“夕阳和在山谷里自由自在寻找鹰巢的时间”价值两万美元,“整天都能看到天、感觉得到风、闻到雨的味道”“听到郊狼在山后嚎叫”,这些又价值三万美元,“白天和黑夜都有鸟儿和我们做伴”价值一万美元,家中每人价值一百万美元……最后,女孩被家人说服了,他甚至主动为自己曾经“独自在辽阔的村野游荡的那份快乐”加上五千美元!

  《有钱人家的餐桌》让人明白:所谓富有,不是你还缺少什么,而是你如何看待你所拥有的。读完这本书,我也想要拿出一个本子,来算一算自己所拥有的价值几何,相信按照此种算法,每个人都是有钱人。

  沙漠的孩子们,懂得如何寻找友谊。《土拨鼠艾米戈》里,歌声甜美的小男孩弗朗西斯科想驯养一只土拨鼠,而被歌声打动的土拔鼠艾米戈也想要驯养小男孩,这种“驯养”,不带一丝人类的傲慢,而是两颗心的寻找与靠近,他们花很多的时间陪伴彼此。当最后男孩和土拨鼠互相送上自己最珍视的礼物,在一棵牧豆树下停下来,吹着凉爽的山风,静静地坐下来俯瞰风景时,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友谊的美好。

  自然沉默不语,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倾听,去观察,它自会告诉你最深沉的人生哲理,最质朴的生存智慧。拜尔德·贝勒的诗歌意蕴很深,但语言生动直白,观察细致,贴近自然,非常适合读给孩子听。给孩子读拜尔德·贝勒的诗,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怎样的收获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遥远的地方,有这样的一群人,在过着这种简朴的,与自然合一的生活。这种向往和好奇,能引领孩子去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

  二是加深孩子与自然的连接,让孩子自小感受到自然的丰富与美丽,领略自然环环相扣的生命过程,看见并尊重与人类共享自然的其他生命体,怀悲悯之心,关心地球的未来。

  人与自然本是相依相存的,而孩子和自然的联系,似乎比终日忙碌的大人要更紧密。孩子会蹲下来和雨后的蜗牛聊天,会去寻找隐藏在树叶后的知了,也会把受伤的小鸟带回家。但是,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他们的时间和心力也许会被那些“重要”的事情一点点儿侵占,慢慢断掉和自然的连接。在孩子小的时候,做父母的若能给他们多一些自然教育,多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读一读拜尔德·贝勒的诗歌,自然在孩子生命中的分量,也许会更重一些!

  ys�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