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教学笔记》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教学笔记》的读后感10篇

2018-09-14 03:3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教学笔记》的读后感10篇

  《我的教学笔记》是一本由李镇西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一):让教育充满个性

  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写好导学稿?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充满创新与发现喜悦……且听李镇西老师讲解《我的教学笔记》,本书是李镇西老师30年教学笔记的精华全书共分四辑,从我的课堂教学观入手,到读出教学本质,再到分享教育智慧,最后落笔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从四方面展示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及具体操作方法,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教育观、学生观,字里行间闪烁着他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一文,“民主课堂”就是充满民主理念的课堂,它意味着对学生能力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师生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师生一起探求知识真理,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教学实录中李老师的一篇篇教学片断,让人看到了他的教学思路,不再是那种沉闷的课堂,而是师生活跃的课堂,作文讲评课上,念以前学生的优秀作文,并将原来的学生请入课堂,与同学探讨作文的写法,激起同学们的共鸣,这种做法在现在的学校并不多见。

  让教育充满个性,正是因材施教重视孩子需要兴趣创造自由培养完美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想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初衷吧!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二):坚持一种美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全部力量拿出来,献给自己所爱的人,教人学会爱人。”作为教师难道我们不应该拿出我们全部的爱献给学生吗?师生情感交流所创造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高几分成绩,化解一件班级矛盾,它唤起教育向爱的回归,向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缕缕温暖学生心灵照耀学生前途阳光

  李镇西是一位教育家当之无愧。他曾经说过,如果我单纯写作,我不能成为一个优秀作家,如果我只是研究教育教学,那么我也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可贵的是他把写作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所以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教育作家。我以为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在于他与生俱来的优秀,那几乎像是一种神话,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领悟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贵情操的教育细节:从一杯水的故事里;从一支笔的思考里;从一个孩子眼神里……

  很认真地读着李镇西的这本教学随笔,能一直坚持记录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事情,他做到了,而且以一个智者头脑对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也许同为老师,读者这些思考,实践特别受启发,何为教育专家,他一定需要在一线有一定教学经验,否则是被架空了的专家。做校长那么多年了,他依然从事教学工作,不忘记课堂才是老师的舞台,让你不得不佩服他。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不是闭门造车的凭空想象,而是对近年来一些教育者、一些学校业已成功的教改成果总结提炼或写实,他也正期待着更多的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做”。

  懂得了这些,那么就开始像他一样做吧,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教学,我想多年以后,一定也能成为教育的思考者,因为我不想做专家,那么就为自己定位为思考者吧。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三):坚持是一种美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全部力量拿出来,献给自己所爱的人,教人学会爱人。”作为教师难道我们不应该拿出我们全部的爱献给学生吗?师生情感交流所创造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高几分成绩,化解一件班级矛盾,它唤起教育向爱的回归,向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缕缕温暖学生心灵照耀学生前途的阳光!

  李镇西是一位教育家,当之无愧。他曾经说过,如果我单纯写作,我不能成为一个优秀作家,如果我只是研究教育教学,那么我也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可贵的是他把写作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所以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教育作家。我以为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在于他与生俱来的优秀,那几乎像是一种神话,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贵情操的教育细节:从一杯水的故事里;从一支笔的思考里;从一个孩子的眼神里……

  很认真地读着李镇西的这本教学随笔,能一直坚持记录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做到了,而且以一个智者的头脑对教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思考。也许同为老师,读者这些思考,实践,特别受启发,何为教育专家,他一定需要在一线有一定教学经验,否则是被架空了的专家。做校长那么多年了,他依然从事教学工作,不忘记课堂才是老师的舞台,让你不得不佩服他。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不是闭门造车的凭空想象,而是对近年来一些教育者、一些学校业已成功的教改成果的总结提炼或写实,他也正期待着更多的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做”。

  懂得了这些,那么就开始像他一样做吧,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教学,我想多年以后,一定也能成为教育的思考者,因为我不想做专家,那么就为自己定位为思考者吧。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四):认真当老师的李镇西

  认真当老师的李镇西

  ——我读《我的教学笔记》

  文蠹鱼

  在现代教育中,身为家长,就是希望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以说,一位好老师改变孩子的一生命运,所以家长对孩子期望有多高,对老师就期望有多高。通读李镇西老师一套四本书下来,这一本是我比较看重的,也是比较认可的。

  通过阅读相信李镇西老师的用心。作为一名教师,他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很多的时候身不由己,但是,他还是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做到最好。爱他的孩子们!虽然从书中,有些观念上的想法不太一致,可,却不会泯灭一位老师对他学生以及自己所钟爱事业的付出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先生说:“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从书中,你会看得到,李镇西做得不虚,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

  在百家讲坛听易中天、蒙曼、于丹讲座,深知孩子们需要这样的老师。就像著名教育家钱梦龙所说,他没有听过李镇西老师的课。但听老师中流传的一句:“听课要听李镇西”,足以见得给李镇西老师很高的褒奖。我没听过他的课,这一点上,也就不能给出我的意见。身为孩子的家长,我感谢他对教育的投入,对孩子的用心。

  本文用四大块,分别写自己的教学观、读出教学本质、分享教育智慧、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前两个方块体现出了作者在符合国情下的教育创新的思想观念。后两块没有前面的严谨,反倒是多了活泼与自由。通过这本《我的教学笔记》,你会体会到李镇西是一位认真当老师的人,你会看出他所作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五):听李镇西讲课

  语文教学既可以说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认得几个字,借助教参,就可以上出一堂课来。让你上堂初中或者高中物理化学试试,没有专业知识你就得闭嘴。但语文教育似乎又很难。各种各样的学法,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有人说上的还行,有人会批得你体无完肤。对我们普通老师来说,管你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可能与不同词语表达,但实质上是一样,还是那样教。所以,专家变成了“砖家”, 各领风骚三五年后,风过了无痕。

  李镇西是从一线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他的经验、研究是没有脱离一线的,不是空洞说教,没有虚无的术语。在课堂教学观里,李镇西跟我们探讨了民主课堂。我记得有一期的《教师之友》专题“那一代”批优秀教师楷模,批魏书生那篇标题是“技术主义权威人格的末路”。字面上就有批评魏书生不够民主的意思。何谓课堂民主,民主有哪些误区,课堂如何民主,李镇西的思考还是很能给人以启发的。以教师为权威,老师话如圣旨,好么?还有,课堂教学的改革,从当年的满堂灌,到如今的满堂问,就是启发式了么?师生关系如何?李镇西老师提出的观点是共享式。学习就像是一场盛宴,师生共同享受美味,不必拘泥于老师的口味,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进步。想想,这是不是境界高一些?

  究竟如何上好语文课?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且看李镇西是如何上课的。本书收录的2篇实录中,一篇是《提醒幸福》。一篇是《一碗阳春面》让人印象深刻。2篇的教学相似点有,先读懂,弄清文章的基本意思。再是,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技巧。以及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如何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好的。尤其是一碗阳春面,探讨得很深入。就上文提到课堂中的民主、共享,我们可以看到这2堂课都体现出来了。

  本书副标题为“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本书分4辑,前面是课堂教学观,课堂教育智慧,最后是课堂教学实录。李镇西实事求是的讲了自己的思考,我看说的是真话,没有假、大、空、套,我愿意把本书推荐给教育界的朋友们,不是来学习细枝末节的小技巧,而是教学的大智慧。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六):“教育”而非“培训

  本书是李镇西的教学笔记,记录了李老师工作中的点滴,包括教学笔记、课文分析来信回答内容。对语文教学工作者会特别有用

  给我启发比较大的就要有以下几点。

  风格背后是思想。

  在前半部分就提到这个问题,用了巍书生的方法,但效果一般。之后李老师开始反思,每个人也许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是独特风格背后的是自己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继而才会有思路。总学别人自己也不舒服,学生应该也不舒服

  不要说“灌”变成“套”。

  书里提到有老师感觉灌输不好,于是就用“启发式”教学,结果用过了——课程成了老师反复问学习问题,成了套学生话。效果不好是可想而知的。要有学有问,这样学生能进步,老师也会有所提高。学而不思则罔,思想不学则怠啊!只学或者只思都会出现问题,建议老师走中庸之道,别玩极端

  “教”是为了有一天不用“教”。

  这就要谈到教育和培训的区别了,前者是让学生自己就会,以后遇到不同的问题可以拿出方法来解决;后者就是“培训”其实很难让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得好一些就是学生有问题回来问老师。所以,看看满街的培训班,身为家长的我们也许能有所体悟。

  课文分析很重要。

  在书的最后,作者把自己课程的实录写了下来。课文是“一碗清汤荞麦面”,标题叫“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课文内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每年年夜都去吃碗面。要一碗是因为穷+要还死去丈夫欠的债。后来两个孩子好好学习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多年之后又回来吃面。故事很温馨,其实作者还加入了课上与作者的对话(包括一些引导学生的技巧)。整个课堂像是就在眼前,很有现场感,也让我回到了学生时代挺好。

  书里能感觉作者对学生们都很好,甚至对提出反对意见的读者态度不错。我想强调一点,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务必记住:要善待每一个对我们好的人,因为他们本来可以不这样的。

  同样,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对身边的人好,因为能走过我们生命的人不多,要珍惜和善待。无论他们是我们的学生、老师还是朋友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七):《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教学笔记背后的总结

  求学之人少不了笔记。正所谓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于是乎笔记的形式确保着我们平时的数据得到文字的记录和保留

  作为一名知名的教育界人士,李镇西也有一个独属于他的教学笔记。此时此刻,他更将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录通过书本的形式推荐给感兴趣的读者。针对这个读书团队,既可以包括有志于成为教师的人群,也可以属于已经投身入教育界的人们,更可以分享给那些对这个话题好奇心的业外人士。

  不可否认,这个方面的内容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里面的高深巧妙。一个结合自生心得和经验的总结,凝聚而成了此刻我手中的这本《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多的时候会老师这个职业的人们接触。儿时,我们自己的求学路;今时,我们孩子的上学经。无一不需要老师们的答疑解惑。而透过某位老师的教学笔记,我们同样也在逐步深入教师的职业要求之中。这份要求是来自于教师自身订立的严格准神,顶着如此的神圣光辉,我们了解到关于教师们自我的教学课堂的分析和讲解。也许基于作者身为一名语文老师的缘由,我感觉到本书的内容很多的时候其实更多地结合着语文教学而展开。这里有相关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本质,分享意义等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然孩子们学习的痛惜有成千上万。但是不同领域内的知识需要通过各自有针对性的手法进行教学。而这里面,我们学到的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式。

  尽管我并没有担任过老师,但是我却非常认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某些相关的语文教学要点。类似于“思想创新与语文教育“。语文是一个非常有变换色彩的学问。尤其在中国,相同的文字,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可能更会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国语文背后的高深和莫测。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小小的比喻诸如此类会产生完全截然不同的语境效果。所以说,思维的创新会为我们的语文范畴带来更为充实的韵味和变换。不同于数学等逻辑思维的学科,语文重在创新,重在充满想象力,重在个性的发扬------

  教学笔记背后的深藏学问其实真的有很多。我们很是可以透过这本专家级的学术作品认识和了解到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学心得。很是具有启发,很是值得研讨。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八):教师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

  教师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

  从《爱心与教育》开始读过李镇西的十几本书,都非常不错,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教师还没有谁写过这么多书,而且都和教育有关。

  李镇西并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太漂亮的文笔,他的书中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他学生的故事,他的课堂,他的读书,他的教育伙伴。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做教育,你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感动。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就一定会被爱心所包围。

  这次一下出版了四本,叫做李镇西文集,呵呵都是做家出文集,现在连老师也可以出文集了。这一本叫“我的教学笔记”,却是我最先打开看完的。打动我的并不是前面的教学观,李镇西写过几本教育教学理论作品,可是都很空洞很无趣,李镇西注定只是一个叙述者,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我喜欢的是李镇西关于作文课的那部分,很真实,很质朴,我也教过语文所以能够产生很深的共鸣,其实每一个真正在教孩子写作的人都会明白这些道理。李镇西关于中学生必读书目批评挺大胆的,说得很有道理,只是一般人不敢说罢了。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一说读书,就是读那几本枯燥陈旧的红色名著,让全国的学生去读同样的一本书,本身就很荒谬,还是改成推荐比较好一些。

  最喜欢的是最后面的几个课堂实录,尤其是《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一课,我也读过着篇文章,也被感动过,但是看了李镇西在杜郎口中学上的这节课,才感觉在中学上好一堂课的确要下很多功夫。以前也慕名在网络中搜索过李镇西上课的视频,可是真的没听下去,那是因为李镇西的四川口音,让你有点听不懂。而且他的课堂并没有那么多秀,看起来并不是很有观赏性。但是他的文字和他的语言相比要好得多。这一点在他的文章里也提到了,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当年的校长就指出了他吐字不清的毛病,为此他没少下工夫去训练。

  和课堂比,我还是更喜欢他的文字,经过文字的整理这堂课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调理分明。看完以后我都想模仿这给我的学生讲一讲。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九):一些感动和收获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教学30年的课堂教学精华辑录。我非教育工作者,无从对这些课堂教学思想观念方法和实录产生一些惺惺相惜或得到一些借鉴和学习的教学方法。我这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看到的是李镇西老师带着思考充满智慧和爱对学生深情付出的教学手记,为这样一位良师而深深感动和别有所获……

  全书辑录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课堂教学观、读出教学本质、分享教育智慧、真实课堂教育实录。随着阅读的深入,让我对教学有了一些渐进的认知。说课堂教学观。李镇西老师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民主课堂”。他说到教育是充满个性的教育,每个老师的课堂必定都是打上了自己个性烙印的课堂,提倡学习同行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要实践“民主课堂”,首要要有爱心、尊重个性差异,找到一些打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种热烈自由的氛围当中快乐学习。他特别提出三种教学方法“填鸭式”、“诱导式”、“分享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比,这三种教学方法效果的差异,值得师者深入思考,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参考,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育,一旦离开了爱便不再叫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具备一颗爱心,一颗爱学生的心,教育才能得以更好开展实施。当教师具备了爱每一位禀赋各异学生的胸襟的时候,他(她)自然而言地去倾听、去感受、去接近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用自己一颗充满爱的心去赢得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在这样一种爱意盈溢氛围下的教与学,何尝不是教师和学生双双的幸福和快乐呢?---李镇西老师正是用他的教育良知、教育智慧,享受着身体也许疲累,但心灵绝对快乐幸福的教师生活。即使身处应试教育的荆棘丛中又如何呢?智慧的人总能找到一条突破的出路,一如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成功之路这样。关键是作为教师,除本身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是具备了当一位良师真正的胸襟气魄和智慧了吗?

  而通过李镇西老师引导学生如何真正而有用地阅读与写作的课堂教学,我感动不单是其对学生呕心沥血,全心付出的高大人格,更有一些来自学习上的得益。一些关于如何阅读、关于如何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我想,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希望得到指点追求进步的东西,当此际读着这如此生动引人的课堂实录的时候,时光仿佛倒流,感觉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正和这些同学一起端坐教室饶有兴味地听李镇西老师讲关于阅读、关于写作的课。

  《我的教学笔记》读后感(十):对“共享式”的一点小质疑

  这是我读李镇西四本书的最后一本,也是我个人对文中观点有些争议的一本。虽然小猫认为这本最好,但我还是得提出自己的一些小看法,或许会贻笑大方之家,还请见谅。

  语文教学总有这样的困扰: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是几堂课,一两个学期就能表现出来,就能提高的,语文更多依靠的是学生个人的素养与积累以及对语文文字的喜爱。因此,语文课也变得特殊起来。书中李镇西老师提出共享式的教学模式(详见《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共享式是说:“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存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然而我对这种教学模式不敢苟同。在这篇文章中,李镇西老师显然把共享式教学模式放在了最高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启发式教学模式,但是就目前中国的现状,实施共享式教学模式显示不合实际。第一,无论就目前而言新课改进行到哪个阶段,最终检验学生的标准仍然是考试,而考试就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就目前中考高考的语文试卷而言,作文的比重占很大一部分,我不认为以共享和对话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或许共享式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怎样把握住作文的高分模式和阅卷老师的心,这不是共享式教学模式所能提供或涉及到的。第二,教师知识经验水平的局限性。真正能带动课堂却又一直把控课堂不使学生散漫的老师是很难得的,因此我也同意这篇文章中对启发式教学教师真正掌握起来的困难和误区,但既然启发式教育的实施尚且不那么容易,更何况是共享式的新教学模式呢。第三,学生适应的困难性。李镇西老师好像想说这个模式可以适应于所有学科,但理科如何让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呢?难道上课不解题,不画图表,让学生相互讨论原理的产生,概念的界定,这显示是不显示的,也很浪费时间。民主之路任重道远,教学之路也任重道远。虽然我对李镇西老师的共享式教学模式有争议,但我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行了,中国的教育会提升很大一步。

  以上看法纯属自己的一些质疑,有很多欠考虑的地方,也有很多缺乏实践的地方,仅仅是说出我自己的观点,我对李镇西老师还是十分敬仰和佩服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