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读后感精选10篇
《专念》是一本由[美]埃伦 兰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20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专念》读后感(一):跟正念的理念很像
里面讲控制衰老的案例很有意思,比如要加强老人掌控生活的”感觉“
在实操上面讲的较少,可以把这本书和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结合起来看,用正念或者专念的理念指导生活,用正念的练习方法培养专念
《专念》读后感(二):《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修身的一种途径
1、积累了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实验,传输的是正能量,值得一读。
2、专念、潜念,其实就是一种洗脑的修行。潜念类似于潜意识,个体茫然无知的人云亦云。专念类似于专注于心,不假于外,从而求得个体的各种无上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可以称之为正能量的。
3、学术气氛还是比较浓,个人还是认为,任何一种心理学术在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必然还存在消极意义。专念也同样如是。
4、略读,the end...
这本书其实不是关于专注力的,不要被书名骗了。 作者提出了“潜念”的概念,也就是“下意识的”,“不知不觉的”,“自动化的”做某事。 指出了当陷入潜念的时候会损失很多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而专念则是做一件做了很多遍的事情的时候仍然保持“第一次”做的心态,从而激发灵感,而且得到更多快乐。
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往往来自于追求结果而非过程的做事方法。因此,我们应当更注重做事的过程,避免落入“潜念”的陷阱。
本书内容不多,就酱。
《专念》读后感(四):翻译讨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潜念”?
quot;不成熟的认知承诺"的英文原文是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我觉得翻译为“先入为主的认知偏见”,比“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更加易懂。
另外,潜念(Mindlessness)这个译法,我觉得也有些费解。不如直接译为“不专注”或“不上心”。多位网友都说读完全书都不明白潜念指的是什么,我觉得重要原因是译者没有将潜念翻译清楚。如果实在不行,不如加上原文,写个译注。
台湾翻译家雷舒云在翻译《正念》时,将mindlessness翻译作“失念”,也是不错的译法。
《专念》读后感(五):“专念”与“潜念”
=本书作者是埃伦·兰格,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而且据说作者研究“专念”长达30年以上的时间。这本书提及到“专念”与“潜念”的两个名词(可能跟翻译并不准确有关系),所谓“潜念”就是按照自己的无意识去行动,由于是习惯或者心理定势等问题,结果往往导致失败或者错误;而“专念”则是一种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例如特征是创造新的类别,敞开心扉接受新信息,使用不同的视角。本书就是针对“专念”与“潜念”去对比,“潜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坏处;“专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好处,应该如何去获得。积极了解两者的区别,并且加以利用,就可以训练自己“专念”的能力,而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提升改变自己的能力。
《专念》读后感(六):关于两个疑问的思考
全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专念可以避免我们刻舟求剑、更具有可塑性,不再狭隘、更加开明。
对于这本书的褒奖已经足够,这里不再赘言。这里和大家探讨全书的两个不足:
第一个,作者忽略了讨论潜念和专念价值的特定背景——社会的变化。潜念之所以愈加被批判,是因为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太快,一切既成的程式化解决方案可能都是过时的。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潜念其实是我们处理人或事物矛盾的自动化程序,某些情况下是高效的。但是作者没有介绍这样的背景,所以导致观点都有些空中楼阁的缥缈之感。
第二个,全书存在一个逻辑缺陷——作者将专念定位为不可量度和准确定义的科学,但是又说专念区别于正念,后者源自于东方哲学,前者诞生于西方科学方法。但西方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不就是可量度、可论证的吗?当然,我们很难将把缺陷全部归因于作者对架构的理论体系不够全面。所以,不妨再深入地想想,专念研究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区别于物质,本身就很难被量度。所以,也没必要去苛责作者。但这样的假设是否也说明了,人类情感的终极解决方案是东方的经验和感性哲学?
《专念》读后感(七):通俗易懂之积极心理学
有幸参加了湛庐文化发起的“专念走中国”图书漂流活动,成为此书的第一批读者。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对照书中所述,审视自己之言行,收益颇丰。
一周的时间,无暇仔细揣摩书中之精华,只得暂时将书中重点摘录下来,不想竟用B5纸反正面抄了整整20页。初时还把随想写下来,时间过于紧迫,后来只是一味的照抄,准备日后慢慢回忆、琢磨。
仅在此处留下几点感受:
此书之目的:以通俗易懂之语言将作者在“专念”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公众,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宝贵的知识,并掌握“专念”意识状态。
此书先提出与“专念”相对应的概念“潜念”,并重点提示其存在的情景和带来的危害,更进一步提示其产生、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专念”这一概念,阐述“专念”的特征及带来的好处。
此书带给我个人的收获是很大的:
保持清醒、消除偏见、开放心扉、多视角观察、接受新信息;降低甚至消除背景带来的不利影响;激发创造力……
因时间原因,仅初步认识,尚需时日多加对照、审视才能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参加此次漂流活动中,正在看的姚淦铭的《大学智慧》一书,其中讲到朱熹的弟子曾经把其师(朱熹)读《大学》的方法概括为六句话: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此书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接近于工作、学习、生活。如想了解积极心理学可阅读此书。
《专念》读后感(八):保持觉知
专念(mindfulness)可以理解为对当下细致的觉察。与专念相反的是潜念,可以大致理解为即思维定式。
我们需要思维定式,需要简化归类,需要贴标签,以此减少认知负荷。但是简单的东西必然有因为简单而导致的弊端,这种无意识的脚本式行动会产生种种问题。无意识代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当然不是每件事都值得深思,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需要保持觉知。
最常见的就是对事物的单一视角,单一解释。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呢,因为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不同,他们经历过的事不同,见过的人不同。由于这些背景不同,各人看到的事实就不同,产生的感觉也不一样,就有了成见。如果能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不局限于单一视角,或许能更好的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惯性思维十分可怕,大多惯性思维都没有经过我们的觉知。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情绪,而大多数唤起情绪的东西是习得的,就像有个开关,别人一碰这个开关,你就产生了某种情绪,而不去思考这个开关与情绪的联系是否合理。
值得一提的还有自我设限,我们很可能将自己的形象局限于某个程度,某个角色,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你可以是个家庭主妇,但你可以不仅仅是个家庭主妇,你还可以有其他身份,比如画家,小说家,育儿专家。人生的可能性太多太多,很多看似无法超越的极限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假象。
痛苦源于你对事情的解释,你的心念就是你的世界,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心念加工过的,所谓相由心生即使如此。
本书的很多实验还在试图证明人的心念会对身体产生实质影响,待考。
《专念》读后感(九):个人收获不大
专念对应的是潜念
潜念的原因:重复、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线性时间观、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以及背景的力量。
潜念的影响:狭隘的自我形象(机场“老板助手”角色做算术题)、无心的冷酷(电击逐渐加码)、控制力的丧失(心理定势、酗酒者)、习得性无助(无望病房)、未发挥的潜能(老人2岁or13岁接触到祖父母)
专念的特征:使用不同视角、接受新信息、创造新类别
○“第二阵风” e.g画画力竭翻页、写abc到力竭写名字有劲、读书力竭抱怨有劲
措施:
○细分防止偏见
○主动型安慰剂:动用身心①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定势(癌症是绝症)②培养专念的意识状态
○○○○个人观点
专念是否等于有意识、批判性思考?
提到领导容忍不确定性致创新、领导特质个人魅力,感觉是在强拉关系。
《机器人叛乱》和《超越智商》的对不理性原因的总结类比“潜念”,描述更准确。
本书用语不严谨、描述模糊、举例采用个例随意;举了不少关于老人的例子,但老人板块更像在强调安慰剂作用;对专念的好处、优点的描述太多太泛了,但又没有下定义;不够有说服力。
启发是“自主生活的积极性”蛮重要的,少跟家里人提年龄,多让老人尝试不一样的行为,哪怕只是买菜的路不同。
《专念》读后感(十):专念,区别于潜念的积极存在
最近要换岗,整个人变得好焦虑,带来的危害就是,两个岗位的工作,啥都没有推进。说白了就是,不出活!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似很忙,但是忙什么呢,什么好像都没忙!别人也看不到你做了什么,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指责,而这让你更焦虑!于是,陷入死循环……
而专念是什么?兰格概括为:一个注意新鲜事物的简单过程。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时候,我们就活在当下,即便面对那些熟悉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
潜念与专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相互对立的。
潜念的3大特征是:盲目归类的思维定势,无意识行为和视角单一。
专念的3大特质是:创造新的类别,接受新信息,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专念的好处代表了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专念呢?
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过程中去,怀抱一颗好奇心,努力发现细微的变化。
同时,要记住,高效能人士的专念就是让专念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现在的忙碌生活让人变得非常钝感,同时又极端敏感。而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其实就是专念的存在——对变化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同时保留经历关注应该关注的事情。
我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和实践,做到兰格所描述的:
一旦变得更加专念,我就不再顾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再害怕犯错,而是笑迎各种所谓的错误。我将画画、写作,以及我的简单生活相比较,不断寻找专注的平衡点,做到既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让生活充实起来的要点是整合各个活动,让它们互相交织。我们的各种体验越是整合,我们的专念水平也就越高,我们也就会变得越幸福、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