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欲望的教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欲望的教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1 04: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欲望的教育经典读后感10篇

  《欲望教育》是一本由(日) 原研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一):日版原名叫《日本的DESIGN》

  书末,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原来是连载于某杂志,看的时候就觉得像了,一篇一篇字数差不多,内容也零散。连上序言,一共24篇,连续的各篇之间有一定关联,就组成了六个分块,内容也牵扯很多方面,有讲到汽车设计居所设计、酒店设计、纤维设计、重建设计等。

  原研哉不愧为设计界的大师,随便谈天说地都能说得那么头头是道,处处体现出设计的精妙生活工作上都存在设计的哲学。但既然是连载,也就缺乏一个整体规划性,整本书就变成像杂志一样,就当这是本杂志书吧,内容可能新潮有趣,但只是小品形式,读读可以,领悟有限。不过我对设计不在行,所以得益才不多吧。

  对于那些新奇的设计,还是长了不少见识的。

  日版卖840円,而中文版就已经卖60元,这个价都已经直逼日版了。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二):和原研哉老师初次不见面会

  第一遍情感分 4分

  人心隔着肚皮译本隔着译者,借着我残缺的日语水平和一年出头的东京生活我斗胆买了日文原版和原研哉老师进行了第一次不见面会谈,长者特有的说服力和不逼迫你认同语气人格愉悦,比起贩卖观点批评教育,本书更像是多年来的经验见闻,接不接受与否都可以当成一次流动体验

  章节之间的联系实在是薄如蝉翼,从解释发扬日本空为主的美意识时尚态度建筑形式最后又提到了材料可以说是一气不呵成的典范句号 对于一些计较系统功能性的读者来说这种聊天式的随意畅谈确实不适合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如果真要了解建议跳跃那些对新材料的介绍直接阅读感想,毕竟材料和技术日新月异但长者的智慧角度值得推敲。日本民族‘空’的美学骄傲融化在原研哉老师的国际视野里非常令人着迷,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希望能带着中国人的民族骄傲和西方美学的视野在东京‘空’和丰富的哲学熏陶下展开属于我自己的欲望的教育。真正坐下来交流的一天,必然是我足够优秀了不是?敬请期待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三):发现美的欲望

  如果只谈设计,而不局限于图案形态表象,那么就来谈谈美学吧。这其中有历史脉络,有文明进程,有哲学的思想,还有不同文化表达方式

  在“生活方式”中,作者谈到了日本美意识的核心之一是从素简和虚空中找出价值敏感性——

  “我觉得,从漫长的江户时代明智的文明开化,以及战败后由于美国文化的流入导致的一度极度混乱的日本文化之中,这种敏感性一直存在着,同时它也是深层次中连绵不绝地传承至今的感觉资源,更是以细腻严谨精致简洁主旨的日本美意识的核心。”

  “不经历混乱,也绝对无法达到洗尽铅华的洗练。”

  因为曾经看过《设计中的设计》、《设计的觉醒》,没打算再拾起此书,差一点与之错过。还好。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四):关于欲望的启示

  利用于杂志中连载的短文结集成的书,等于说书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时间思考积累而成,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这样的书可能会由于作者思想不断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因为这点,所以当时间过去,作者往往可以反观之前自己的想法,利用设计实践证明自己的想法提出是否正确,也就是工作记录(包括工作过程与思考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欲望”为题,欲望作为贬义词,填满了我们的脑袋,在各种教育中,宗教中,认为欲望是恶的根源,恶的本质,只要欲望诞生,自身会不断膨胀,反过来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这是引起我想阅读这书的兴趣所在。但在副标题中的加以补充,就可以明白名字用意了“美意识创造未来”,当欲望的膨胀变成了未来的必须,这是一个逆向思维,是有趣的。

  日本人除了书中作者所表述的细腻,严谨,精致,简洁等性格特点的存在之外,我认为还对“美“”的爱护有加,当然有人会说“美”的相对性,但无可否认,日本创造出了独特的美,是具有高质量的,在这里对于美的本质和定义我就不想多作讨论了。原研哉将美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和能产生作用这本书作出了解释,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希望解释未来,起码他认为是亚洲慢慢变为主导世界的未来。工业生产,集中制造,对于日本都是过去式,的確在亚洲,日本有着引领能力,甚至至于世界,在某些方面日本也有优秀的输出。但这表示出一种忧虑,他的思考是在这种忧虑的基础上出世的,这与日本人一贯的偏心人文(处于世界边缘,原来中心文化的民族性格)是有关系的,但就是由于这样,才有日本这个国家

  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经历着日本似曾相识发展阶段,日本与中国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文化接触,当然这不是首次,而是自古以来的。但与古不同的是,日本现在成为先驱。日本各方面人才在中国寻找了机遇发挥着文化的力量。日本的美意识作为中心力量,无声无息影响全世界。我们在面对这些冲击的同时,需要学习消化,不断提升自己吧,这是作为这本书的启发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五):对《设计的设计》的注解

  # 原研哉《欲望的教育》

  如今 Ulysses 可以使用 iCloud 了,于是可以放心地开始在里面积累自己的文字。这两年来我读书较以往增多,并且也越发认同:听过一个名词认真地体验、思考过一个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认知层次。人渐渐懂得谦逊,会提醒自己不再对并未真正了解的概念高谈阔论。然而,对所阅读过的内容的梳理工作却做得远远不够。这样一来,给我带来再多启发的书,在隔久了之后,想必也容易淡忘。并且,因为欠缺分析性阅读的步骤,我从一本书中应得到的教益,也该有一部分的遗漏。

  以后,对于每本认真阅读完毕的书籍,都应该撰写简短的读书笔记。(不值得认真读完的书籍,往往也就不值得阅读。)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是要全面总结一本书的内容,而是记录下自己最重要心得。一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新鲜刺激,如果不及时捕捉并且记录,而致日久淡忘,实在是件可惜的事。

  ## 对《设计的设计》的注解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应该是今年我所读到的最好的书了。而读他的其他著作的时候,总是感觉它们都是为这一本书所作出的注解。《欲望的教育》也不例外。原研哉的基本理念,比如说作为日本文化特质的“空”、设计对感官和思维的唤醒等等,都在这本书中被重复提起。所不同的是,《设计中的设计》主要是对原研哉个人的设计经验和理念的一份总结,而《欲望的教育》的着眼点则在未来,通过叙述更广泛时空范围内的设计形态,提出作者对于设计在未来的职能的展望。对于我而言,这次阅读经历是对《设计中的设计》的内容体系的扩充,延续了前作对我的启发。

  作为一本展望性质的书,其内容还是暴露了原研哉作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在系统性思维方面和对科技领域的运作模式把握不足。他并不真正具备对未来科技的应用场景进行宏大或者精微的构想的能力,而书中的相应段落的价值也相当有限。原研哉的优势,在于它对富于启迪性的感官细节高度敏感,和他对“空”、对“白”、对东方文化的禅意特质的好品味他的理想身份,正如他实际担当的一样,是理念的传达者。而具体的实践,还有赖于认同这些理念的另一拨人的努力

  ## 有待深入了解的事物

  - 日本茶室(以慈照寺东求堂“同仁斋”为代表

  - 桂离宫(石元泰博的摄影集)

  - 杭州安缦法云酒店

  - 濑户内国际艺术

  2013年12月23日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六):教育上帝

  这本书读得支离破碎,从北京开始读,读到上海,又读回北京。后记里原研哉把这本书比喻马戏团小丑手抛球表演间隙捏出的二十四个奇形怪状的饭团,倒是确切,读完确有此感。因此可以这么说,本书写得支离破碎。支离破碎的书,支离破碎地读,也算是相得益彰

  欲望的教育,口气挺大。原研哉说一个地方东西差劲,主要是该地方人的欲望水平低,直白点说就是品味太差、要求不高!所以按他的逻辑,这些人都需要教育,欲望的教育。都说顾客是上帝,原研哉却说要教育上帝,可谓艺高人胆大。读完本书,不得不承认其中潜藏的逻辑也算是吸引人的,至少使得我们对设计者与设计对象的关系有了一种全新认知的角度。

  本人之前的公司是家法企。在法企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法国人对其高卢品味变态认同感。他们总是一意孤行特别在美学领域。反过来说,西方在积累和沉淀了几百年的美学意识上确实有着固执与炫耀的资本。例如在艺术领域,西方的古典艺术家一直争取的是摆脱其雇主(皇室贵族富商等)对其艺术创作束缚,寻求自主性和独立性。而现代与后现代的西方艺术家们则将这种叛逆与对自我表达的执着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我画我的,管你们愿不愿意看的心态实际促成的是西方人美学品味的提高,用原研哉的话讲就是欲望水平的提升。

  是放任还是教育,与其说是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过程。拿日本来说,日本现今在设计领域已经得到全世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对于一个从二战创伤中走出来仅仅几十年的弹丸小国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日本的战败和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面临重建重任的日本人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在世界的存在感。起初如果说对工业的选择是一种被迫,那么过往几十年日本在产品设计上的成功确实另世界刮目相看,这皆源于日本人对设计的超越性认知。日本需要强国,必须将产品销往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而此时的日本设计师们想着的并不仅仅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且要超越他们的欲望水平!这种核心理念渗透于日本的产品设计中,为日本的战后崛起提供了具有决定性助力

  我认为好的设计提供的是一种未来的方向,你可以从中感知到各种可能性的存在,而不仅限于其产品本身。从西方现代艺术的无心插柳到日本式设计对欲望水平的精致规划,我们看到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并不是顽固的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达的智慧。

  日本美学以足利义政的同仁斋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开去,传达以“空”为核心的简约主义美学倾向。而这种简约风格也成为日本的一个icon,被西方所接受并推崇。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化和美积淀上不可谓不深厚,从日本设计中我感触最深地是,如果中国设计师能以中国文化为基石放弃短视的、放任的、迎合式的设计态度,以培植国人的欲望水平为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产品将有望摆脱廉价、劣质、抄袭的山寨形象,而重新(正如唐朝)有尊严地站上世界的舞台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七):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也曾想一辈子租房!

房子的欲望:

  你没有看错,这本书里面的原研哉,也曾是个无法买到好房子的年轻人

  在成为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中生代大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的原研哉,也不得不像如今一线城市北漂青年一样,感叹楼价太贵,觉得买房是痴心妄想

年轻时候的单身生活非常简朴,对于一个住在一间六张半榻榻米大的公寓里,靠打工支付租金维持生活的年轻人来说,附带dk和l的居住空间简直就是奢望,几千万日元的金额更是痴心妄想,那时自己也经常合计:“如果正式走入社会薪水一定比打零工挣的多的多,如果税后能拿到40万日元的话,节约一点,每个月存10万元,一年就可以攒到120万元,好棒好棒,这样的话这个公寓,4000万元存30年都不够啊……”像这样规划未来的时候心情就好郁闷,在学生时代的想象当中,一个月能有10万日元的存款,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一想到就算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也只能买到这样的房子,就很沮丧

  2017年,日本低欲望社会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不得不说有些感慨,中国在高房价面前与之前的日本多么的相似,未来十年的走向,是否走向低欲望社会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原研哉却在书中如此说道

出2000万日元也买不到一个满意的家,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呢?这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生价值的分配原则,我们来看一下如果将2000万元花在旅游上结果会怎样?假如每年一次100万元的豪华游,足足可以持续20年,日元升值,使得在国外消费更加划算,比起在日本买一件毫不起眼的公寓,哪里都去不成,就在这间房子里度过毫无生趣地度过一生,旅游也许更能成就一番潇洒的人生,那个时候我曾经想过:房子,算了吧,一辈子租房子就行,我要让金钱花在更有意义的旅行上,就在这种价值和价格失衡的时候,日本渐渐淡薄了消费欲望,静下心来想想:为了拥有普通住宅功能,而且倾注大半生的积蓄,实在太可惜了。

  为一个升值的楼盘?却付出一生的努力,还是随性潇洒的租房旅游?原研哉的一番话值得借鉴,但是中国的经济却与日本大不相同,也更加重视家族的利益,不买房或是不建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家?应该怎么样去设计一个真正的家,这并不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能够解决的问题,真正好的设计都是为个人的需求而服务。

简约的出现:

  原研哉在好几本书里面都推崇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因为它们复杂的工艺图案带着强大的震慑力,也几次提到,复杂在古代或许就代表着最高工艺的成就,这是权利的震慑。

  我之前还未能体会到这点,但是自从逛过湖南博物馆,看着里面展出的几千件展品,看着复杂而大气的青铜器,就算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的美的震慑,惊叹于它们的展现,想着即使在物资十分匮乏的阶段,依然能够耗费资源造成如此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时光匆匆,远隔千年也能够从它们蜿蜒的纹路上,读出王公大臣所享用的权利之威。

  现代设计从工业革命以来,却在不断的打破传统,趋向简约美,原因就在于如今物品和人的关系,没有了权利展现这一特质,而是普罗大众都能够拥有的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就承载着实用、美观、简约、大方的设计要求,并且能够大规模生产,这也是将来设计的趋势。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八):我的一点点感受

  这是第一次读原研哉的作品。对于日本,每个人中国人应该都有复杂的情感,但不管怎样,这个弹丸之国

  确实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先于中国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留下许多

  思考,其中在文学、设计领域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知晓原研哉,是个意外,当时在亚马逊上搜书,在一个“产品设计与工业造型艺术销售排行榜“上发现它的,

  它名列第一。后来查询了下作者的信息,原来是MUJI的艺术总监,所以毫无理由不拜读。

  花了四天通读了一遍,再花了一天快速回顾了一遍,是目前对本书阅读的情况。整本书结构或者说逻辑并

  没有那么明显或者严谨,所以初读那时候遇到了麻烦,把它当作了一本简单的书看待,但想起日本的文化,想

  起原研哉个人的经历,我认真反省了下自己的这种行为。当我不在纠结于结构和文笔时,有些宝贵的东西就浮

  现了出来。

  首先是原研哉认为我们所赖以生活的环境和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是人们从欲望的土壤中收获的成果。要想生

  产出优质的商品,创造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土壤必不可少,即必须实现具有高水准的欲望。他不当当看到是

  人的欲望与这个世界的重大关系,他更是意识到欲望被放纵,他呼求健康、合理的欲望。我想这会是在物欲横

  流的商业社会里缺少的一种宝贵的品质。

  其次,原研哉提出精心的设计会唤醒沉睡的意识,他应该是相信那些高水准的欲望是存在的,是在这个社

  会发生变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丢失的,但时代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更替让那些被遗忘的意识开始慢慢苏醒。同

  时,他具备优秀的设计师的品质,那就是一种使命感,因为有作为设计师的使命感,所以才不断通过设计让人

  们的欲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模式,最终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还有,原研哉没有把设计置于高大上的境界,他认为设计本身是一个利用有意识的规划达成某个目的过

  程,是将潜在的可能性可视化。而且,他认为文化并非只扎根于艺术领域,而是存在于生活,所以真正的设计

  是通过物品探寻生活和环境本质的生活的思想。

  我想以上的三点是原研哉很重要的设计理念,也是这本书第一部分重点要介绍的,并且书中不断重复出现

  的。

  当然,这本书的初衷是畅想未来,日本的未来。近代日本以工业立国,让世界刮目相看,但如今世界格局

  发生了诸多变化,亚洲力量重新崛起,中国和印度对世界的影响不容小觑,日本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设计师

  的使命感让他不能视而不见。原研哉认为不仅仅只有技术才能改变环境,人类的欲望才是会产生颠覆性的变

  革,而这种欲望会创造一种文化,文化影响力是未来世界角逐的力量。他探求人类社会权利和公民意识的变

  更;他了解几百年间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相信”应仁之乱“让国家动荡不安,却无心插柳成就了日本文化

  涅磐重生,走向创新之路。

  今日的日本受过工业社会的洗礼,传统的文化也受过侵染,但可喜的是峰回路转,日本人民寻回了固有文

  化的基因。今日的日本有着为世人追捧的”素简“与”虚空“的核心美意识。作者在提出核心美意识后又更进一步提

  出了日本在生活方式和旅游方面的未来,设计创意媒介将发生的变化,他在探讨日本未来的可能性,从而确定

  日本在这个世界新的存在感。这对于在工业变革中落后一步的中国,在五千年文化同样受到侵袭的当下,如何

  重新寻回中国文化是有借鉴意义的,这并不意味中国要照抄日本文化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是需要更多向原研哉

  这样不迎合、敢于超越、敢于引领文化潮流并孜孜不倦的设计师,而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也是亟待改善的问

  题,起码如果不是意外,我重来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就算思考也不知该如何下手。

  《欲望的教育》读后感(九):<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读后感

  最近入手了一个kindle,虽然还是不如纸质书来的有质感,但是明显可以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比玩手机貌似更有收获量哦。

  一直一来对设计有点情节在,虽然这辈子好像无法去修学那个东西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天赋在里面,但是就是单纯的感兴趣。知乎上看有人推荐原研哉的《欲望的教育》,就拿来看看了。是关于设计的图书,豆瓣上的分数也挺高的。

  书都看完很久了。现在留在脑子里的可以名状的东西却没有多少。留下的更多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我读过这本书的感觉。但是又不仅仅如此。或多或少的给我带来了一些思维上的启发,于对审美,尤其是对日本的那种“空”的文化和审美的一种教育和熏陶。就仿佛听了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了一个画展。那种情感上的体验大于知识性的收获。当然这个因人而异吧。

  这本书的原名好像叫做《Education of Desire》,翻译过来的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欲望的教育》。作者对这个翻译过来的标题也进行了一番解释,所谓设计,就是一个发掘我们的欲望并且将其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的过程。"精心设计的作品可以唤醒沉睡的意识,随后欲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模式,资源利用形式,也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前言,page8)。“设计的本质,则是将潜在的可能性直观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指明通向未来的具体道路;或是简洁明快的描绘出众人心中共有的愿景”。作者对于“design”的理解一针见血直击本质。设计是对我们人类自身,对周围世界的一个关于美的further exploration 。设计必须要creative,并且可以inspire,还要用美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设计才是独一无二的,才会给我们人类的发展带来实在的意义。(“设计的意义不在于创造靓丽的形态,设计的力量体现在探求事务与人类之间潜藏的那种肉眼看不到的关系的过程中,让人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的背后隐含的环境形成系统中存在的诸多本质性的问题,page 15, 序言”)。譬如在乔布斯的苹果更多的就是一种设计上的成功,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让我们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真正的伟大的设计作品。现如今日本还是在艺术,音乐,等有关于设计的领域遥遥领先,跟他们骨子里的这种高品质的“欲望”息息相关。欲望就像土壤,日本人那种不仅仅停留在实用性阶段的,而是追求更高水平的诸如经济,环保,美观,人性化等等欲望,就仿佛肥沃的土壤,才得意培养更美丽独特的设计作品出来的。也因此,日本可以在音乐,影视,动漫,机械化工制造业等等领域名列前茅独树一帜。

  当然作者也说了,本书的目地不是去回顾历史,而是站在历史转折点上(日本近些年的发展进入瓶颈,而中国作为后期之秀以其独特的优势而不断逼近),对日本的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一种构想。当然,设计虽然是一个概念,但是必须依托于一个载体而存在,这里作者所关心的载体就是日本的优势产业的产物譬如电视,汽车,家居住宅,甚至于旅游业等等产品。正如作者序言所说“美意识即资源”,并且是日本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因此作者之后的篇章,几乎也是一直在尝试去说明和启发,如何将日本人所特有的,经过千年积淀的独特的对美的追求和敏感,加入到现有的产业当中去。当然,这个不仅仅是出于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见地,也是出于对整个商品社会发展需求方向的预期。市场经济在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机械化工等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依靠自然,手工,作坊,工厂,以及现在的几乎全自动化生产模式,发展可谓已经相当的成熟。信息以及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变的更加容易,各个竞争者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曾经以技术和加工工艺作为区分度量的标准将会越来越难。市场的竞争模式必将发生改变。另一个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愈发成熟,人类作为市场的消费群体的更加“进化”,单纯的技术优势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欲望”。除了商品本身的功能性实用性,人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譬如设计的更加合理,使用的更加便捷,外观更加美感等等。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在这个商品泛滥人类idea爆棚的发展阶段,如何发掘更加独特的产品,也将是一个方向。

  作者在第一个章节,介绍了关于日本汽车制造业的经历。他如何将他关于美的意识灌输并实施到他关于“日本,车”的展览中。当然,中间也介绍了很多日本汽车产业最近若干年在这方面的成绩,尤其在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的研发方面的成果。不过这个章节的最后一部分挺有意思。作者结合当下的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和启发,对日本汽车业的进行了天马行空却不失可实现行的构想和预期。譬如利用GPS定位技术,绘制城市“血脉”流动影像,(当然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所谓的“大数据,big data嘛”),进而可以对整个城市的交通进行掌控和调控。也谈到了人车交互系统的设想(当然,现在这方面一直都有研究和产品不断进行中,譬如我们的音控车载系统)。还有汽车防冲突技术,以及对于motorhome的一些见解等。挺有意思的。

  之后的一个章节,作者对日本文化中的“空与美”进行了一番解说。提到了关于这种“以空为美“的概念如何跟现金社会流行的”简约美“之间的不同和相似。“简约”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脉络的。人类社会最初是以简单开始,文化却始于复杂。对于复杂华丽的追求,是在科学以及个人意识不强烈的社会发展阶段,一种为了标榜强权和力量的象征。作者列举了5000年文明的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青铜器,龙图腾,以及伊斯兰文化(利用几何花纹,藤蔓花纹等重复性图案来象征),印度文化等中例子(泰姬陵的华丽)。这种华丽和复杂的追求在欧洲中世纪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时期的巴洛克风,洛可可风答到了巅峰。可是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人生而平等”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著作的问世,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回归个人,简单的价值观自此开始,简约美的追求开始兴盛。日本对“空”的追求,则是始于个人以及某种政治力量。根据作者的理解,应该是由于京都当年“应仁之乱”开始的。当时的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正是无心治国沉迷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从而导致国家动荡引起“应仁之乱”。权利巅峰的他在看到战后残迹之后痛定思痛,建立自己晚年居所东山御殿,摈弃繁复的风格,却用简洁质朴的风格,开启了“空”的源头。之后加上日本对茶道以及插花等的追求以及阿弥众在为武士家族服务的过程中,将这些“空”的追求进一步发扬,慢慢的形成了日本现在的文化价值观。当然,举了现有的一些设计如何贯彻这些理念并获得成功,“柳宗理的水壶”。(去网上搜索了一下,不知道适用效果如何,至少确实看起来好看。。。作为非理性购物的女性消费者,很有可能因为外观美而购买)。

  第三章作者讲述了挂于“家-住宅”的一些相关,包括历史发展,以及对未来smarthome的展望。以及基于日本特殊的地理限制,对旧厂房进行翻修改造工程,以及这项技术未来的市场。

  第四章是关于旅游,作者称之为文化的基因。依旧提到了自己的一些设想,譬如“亚洲式度假村

  ”,“国家公园”等概念。这些概念和想法的提出都是基于现在社会人们的工作模式以及生活模式而来的。当然,在我看来,“国家公园”的实现应该更加实际一些。作者提到了自己曾经参与的一个“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算是“国家公园”想法的一个初步的demo。

  “应仁之乱”

  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