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AAA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AAA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5:5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AAA读后感精选10篇

  《AAA》是一本由黑木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356图书,本书定价:47.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AA》读后感(一):不给力

  这本书涉及到评级这么一回事,但是没有触及评级标准的透析,觉得有点上当的感觉。

  我们真的需要了解评级公司到底按照什么体系在运作评级工作。因为评级到现在还是在流行着。

  《AAA》读后感(二):告诉你信用评级是怎么一回事儿的小说故事

  中国市场上仅有的信用评级的真实故事。主人公身为职业信用评级师紧张、风光的一面,而在生活中又表现出面对艰难、凄惨生活坚持不懈的一面,故事犹如画面徐徐展开,带你了解职业信评师的工作和生活。故事很长,其中除了关于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外,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经验将信用评级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AAA》读后感(三):内容不算艰深 文笔……

  文笔实在太差了:形容美国女分析员 永远都是“一头金发,鼻梁高耸,比男人还能干”

  形容日本女性总是“小小的脸,大大的眼睛,穿着XX色开衫”

  形容日本男性总是“武士般的酱油脸“

  看得我尴尬症要发作。作者的日文写作,是逃课还是找人代写的啊。早稻田没有写作课吗。令人费解。

  石油战已经买了,怎么办……

  《AAA》读后感(四):终归是个故事

  看过很多书,有很多书自己都是看不懂的。尤其是一些经济类的书籍,自己虽然也学的是理科专业,但是在有些过于专业的经济类书籍面前,自己也只能流露出外行的疲态。没有办法,隔行如隔山。细想一下,其实自己真正读懂了的经济类书籍真的不多。

  既然这样,那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东西,于是这本书就走入了我的视野。虽然对AAA评级是相当地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一点儿也不了解,但是听说这仅仅是本小说的时候,还是决定读一读它。

  笑话,专业书籍读不懂,小说还能读不懂嘛,这又不是日文原著版,也不是英语翻译版,而是货真价实的汉语版。自以为认识几个人字的我,自然是对这本书没有丝毫的畏惧,开始了阅读之旅。

  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虽然已经有了将近三十年的读书经验,但仍是在这本小说上栽了跟头。没错,这本小说,真的是让我望而生畏了。当然了,这里的望并不是远观,而是自己打开了这本书之后,才开始发现,这小说原来还是经济学。

  这话也许说得不太负责任,但事实的确如此。在大约看了五十页之后,我仍然是无法入戏。没有办法,这前五十页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以及一些有关AAA评级的知识。知识我是看不懂的,客观的讲,那就是一点儿也看不懂。对于当年雷曼公司破产的消息,我也不是很感兴趣,读的甚少,所以对于评级,真的是一窃不通。这就是一个关键,既然这里无法看明白,那么背后一些人名和公司名便更是白瞎了。我从如此的书评中得知,这本书的主体是世界三大评级公司,还仅仅是涉及到其中的两家。天哪,我哪里知道世界三大评级公司是什么,我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仅仅涉及到的两家又是什么呢?别说什么原著了,仅仅是这里的书评就让我读得昏头昏脑,不知所云。

  我一直都坚信,小说就是一个故事,至少也是以故事为主体的。是故事就应该有故事的特点,有故事的结构,有故事所能吸引人的地方。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小说,这本小说里也讲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有关AAA评级战争的。尽管我不懂评级战争,但我总觉得我应该能够明白这个故事,但是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真的是读不懂。故事的特点找不到,故事的结构弄不清,故事吸引人的地方更是不明白,至少吸引我的地方是没有。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坚持着将其读完了。

  对于读不懂的书,我总是爱与其他人交流的,不过别人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答案。没办法,也许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吧,但我实在是读不明白。这不是自己爱读的故事,不是自己想要的故事,但这终归是个故事。

  《AAA》读后感(五):“信用”评级,带着娘胎里的邪恶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150多年的投行在瞬间瓦解,让世人震惊不已,以此为标志的世界金融危机咆哮席卷而来。危机环境下,人们一面想方设法尽快走出困境,一面探究总结危机爆发的根源所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聚光灯打在信用评级机构身上,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危机的酿成信用评级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回首20世纪80年代以来,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地已然危机频出。日本八十年代末经济泡沫的破灭带来了长达二十年的衰退,如今依然没有走出阴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对世界经济格局进行重新洗牌,也许人们对剧痛教训的记忆只能持续不到十年,2008年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次将罪恶丑陋的妖魔们打回原型,再一次警示受伤的人们别再轻信。

  日本作家黑木亮这本小说《AAA评级战争》正是以这三次影响巨大的经济危机为背景,描绘了所谓信用评级机构在经济危机前后所扮演的角色,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信用评级机构”到底是个神马东西。小说以三条线索交替进行,三个主要人物的曲折经历,为我们编织出银行、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和行业或地方监管机构之间错综纠缠的复杂关系网,也展现了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在利益纷争的商业环境下如何生存打拼的人生百态。比如乾慎介为了照顾天生残疾的女儿,为了家庭和睦放弃了自己大有前途的工作,水野良子因为与梁濑次郎观念不同而被迫离职,这些既让我们体会到了商界争斗的残酷,也感受到生命中信念坚持和家庭温情有多么可贵。

  《AAA》读后感(六):如果市场经济,最终鹿死谁手

  或许信用评级公司真如黑木亮在小说一开始引用的那两句话一样:“既不是科学的东西,也不是光明正大的东西”、“对有毒的资产施加魔法,将马粪装扮成愚人的黄金”。愚弄确实也是一种高潮的营销手段,但当你面对的芸芸众生拥有宙斯一般的智慧时,普罗米修斯最终也还是需要面对那般悲惨的下场。市场经济,你应运而生,但愿当你建立起一个庞大完善的系统后,不要又应历史的要求而死。最终鹿死谁手,高才捷足。

  《AAA》读后感(七):皇帝的新衣

  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说:“这些机构曾为次贷抵押证券评级,现在却宣称他们是财政政策的审判者,没搞错吧?”

  故事以“2008年9月15日上午10点,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转瞬间传遍地球的各个角落”为起点,递进拉开“AAA评级战争”的序幕。

  20世纪年代末,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纷纷抢滩,强势入驻日本市场,其中马歇尔投资服务公司,S&D,达夫公司……计划成立日本事务所,面对来者不善的美国评级公司与本土的评级机构初出茅庐,日本金融市场的形式空前严峻,一触即发的不动产事业的争夺就会开战。

  回到1984年,乾慎介还是和协银行的新进职员,有固定的女朋友,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他敏锐的触摸到信用评级公司的诞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而且竞争也会愈发的激化。他没想到当初的戏言,竟真的成真,会进入这个行业。

  可以说信用评级公司是最有权势的机构,就像一只吸附在其他公司的吸血怪兽,随时准备将它的吸盘伸向一个有利可图的部位,用别人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饕餮大餐。

  马歇尔公司和S&D,终于忍不住出手了,马歇尔公司疯狂的对日本多家银行和公司“被动评级”,并发出下调评级的告知,引起日本市场的舆论的一边倒,激烈的反对声音潮水般涌出。因为日本公司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需要评级机构指指点点,评级公司他们只会损害经济。同时想起前不久标普调降美国AAA主权信用评级至AA+,巴巴菲特表示不能理解,他愿意个人授予美国AAAA。评级公司表现的非常不专业,不像一个分析或评级机构,倒像利益攫夺者。马歇尔公司为了获益,不断作出如此粗糙性的判断,不能不让那些公司失望与愤慨。

  高利润公司信用评级很高,但它对债务资本的需求却相对较少。那些获利能力较差的公司最需要资金,却得不到足够资金的支持。评级越低的结局越可怕,在评级的战争中,很多公司陷入危机,有的甚至于破产,可是又无处申诉。乾慎介为了生病的女儿,辞职进入马歇尔公司,而此时这个公司越来越走偏离“为了投资者”的原则,而是为了扩张的利益。试想一下,他们为追求利益不与利益越走越近,何来客观、公正、独立?乾慎介也发现以前坚持的“投资者在第一位”被上司所嘲笑,自己也感觉与这个公司渐行渐远,最后绝然退出,再入新的公司,“利益至上”的马歇尔公司最终还是陷入僵局,一系列的错误倒行逆施,以及死不承认错误的拙劣掩饰,前景十分黯然。即使在这场战争,扩张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负责人不得不黯然远遁,但是这场战场并不是西线无战事,接下来的动乱,对日本还是考验。

  虽然说评级公司是比较独立的存在,更需要坚持自己的坚持,不然披着皇帝的新衣,终为人耻笑,与落入不堪的境地,那么请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吧。

  《AAA》读后感(八):评级机构:金融危机后的翻云覆雨手

  以穆迪、标普、惠誉为首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连美国都要仰仗它们的3A评级才能避免国家破产的危险。正如一本叫《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的书上说的,“只要有一个评级机构不再用最好的AAA给美国债务打分,就会在债券市场引起全球性震荡,对美国国家债券的兴趣将一落千丈。然后,美国就无法在自由的资本市场上再融资。这样的一种状况也被称为国家破产。”

  那么,为何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它们究竟是维护公正的天使,还是暗中使坏的魔鬼?它们采用的评级方法和机制是否合理?信用评级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国家和利益集团的巨大阴谋?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界处于何种地位、担当什么角色、做哪些工作,市场究竟该如何采用这些信用评级?人们对于信用评级充满了好奇。日本著名财经小说家黑木亮新著的《AAA:评级战争》这本书,就是基于国际金融评级领域大量的真实事件,把国际信用评级台前幕后的一场场真实的角逐和较量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想了解国际评级机构内部运作机制与评级内幕的读者看得相当过瘾。

  为了向美国看齐,达到国际化标准,日本的信用评级公司也开始粉墨登场。在日本金融界国际化的过程中,银行、证券、国内企业和外企的竞争将越来越激化。信用评级机构尤其是穆迪(小说里称之为马歇尔公司),在扩大业务、提高业绩方面无所不用其极,在日本金融界掀起一阵血雨腥风:日本银行公司信用降级、CDS出现、CDO泡沫和日本版次级贷款等等,各种矛盾不断升级……日本的金融环境变得异常严峻,日本金融界因为准备不足而惊慌失措。通过读这部小说,中国的金融界人士应该从中得到许多警示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避免在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中重蹈日本覆辙。

  正如作者黑木亮在书中借小说人物之口指出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贷款作为原资产的证券化商品产生出当初预想外的损失所造成的。而且这种损失蔓延到CDO和SIV。我们意识到信用评级公司正是问题的起源。”“所谓信用评级,好比是设想一旦下起了倾盆大雨,那时候手里头拿着的雨伞到底管不管用,需要对其进行的事先的评价。因为天气好,手里拿的是破雨伞也没问题,所以就评定为较高的级别;下雨后,开始漏雨,到那时再下调级别。因为相信了高的信用级别,结果却使得拿着伞的投资者像是被淋湿的老鼠一样,那根本就不是信用评级。” 雷曼兄弟事件正是如此,信用评级业界的盟主穆迪提及雷曼公司有被降低级别的可能一事,仅仅是在雷曼破产的前三天。

  《AAA》读后感(九):信用评级是一场战争——评《AAA评级战争》

  不过,虽然对于评级公司的讨论一直都存在,但是他们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赚钱的,他们和被评的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2008年金融危机到底和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回答。而日本人黑木亮的长篇小说《AAA评级战争》则回答了这些问题。

  小说的背景是1984年至今的日本金融各界,包括银行、保险和日本本土的评级公司,当然小说的主体还是世界三大评级公司——说是“三大”,其实只写了其中的两家,惠誉一直没有正面出现,而在小说里化身为“马歇尔”的穆迪则是小说里的绝对主角。小说开篇的“引子”就是雷曼兄弟的破产,并且涉及到了评级公司所起的作用。而小说正文开头则是从1984年评级公司进入日本开始的,从此开启了日本一系列的金融大戏:银行破产,保险危机,日本政府信用下调等等等等。小说里的几位主角则在这些大戏里起起伏伏。

  小说最先解答的是评级公司如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评级公司的口号是所谓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他们却是向被评公司收费。这其实是一种天然的矛盾。为了投资者的利益,评级公司就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而且即使只是为了生存,他们也应该公正,如果他们把驴粪说成黄金,那么他们的话也就成为了驴粪,而当他们的话在投资者眼里形同驴粪的时候,金融公司也就没有必要把钱付给他们了。然而另一方面,所有的公司都希望从评级公司那里得到一个高信用标准,于是他们就会使用各种手段掩饰风险粉饰太平,而评级公司说到底只是一些评级师在运作,评级师的业务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金融公司骗过了他们,受害的就会是投资者;而且如果评级公司或评级师一旦有了私心,其评论的结果也会出问题。而评级公司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也会有他们的手段。比如小说里提到的“被动评级”就是最好的例证,所谓“被动评级”其实是评级公司对不是客户的金融公司进行的“主动”评级,如果对方变成了评级公司的“主动”客户则评级的标准就有更改的可能,否则就会被评级公司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本身就已经与公正背道而驰了。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评级公司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当然首先要肯定评级公司自然有其一套专业的手法来衡量公司的风险,会比普通民众掌握更多的信息和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评级公司发挥的作用和民众自身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像股市,如果我说明天股市一定会上涨,而所有的投资者都相信我而在明天买股票,那么我的预言自然成真,评级公司起的也是这样的作用,因此他们是有能力操纵市场的。小说里写到一个评级是怎么把一个银行搞掉的,看着真的是触目惊心。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也以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评级公司绝对脱离不了干系,正是他们把担保债务凭证(CDO)这块“驴粪”包装成了“黄金”才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AAA》读后感(十):不见硝烟的战争

  日本畅销小说作家黑木亮的《AAA:评级战争》所讲述的正是信用评级的故事。它以2008年9月14日美国决定不再救援雷曼,任其倒闭引发市场动荡为引子,引出整个故事——1984年夏天,正是日本泡沫经济蒸蒸日上、如火如荼的时候,日本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服务公司应运而生。由此,围绕信用评级这一主题,用几个信用评级师的故事为线索,以1989年泡沫经济破裂、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三大节点,讲述了日本本土和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在这三次危机之前、之中、之后的反应和应对,穿插了很多信用评级的有关知识,揭开了信用评级领域的很多内幕。

  书名中有“战争”的字眼,确实名副其实,虽然没有血雨腥风,但也惊心动魄,展现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场面。首先,是监管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战争。日本政府主导成立了日本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服务公司,但在外资评级机构以咄咄逼人之势,利用危机不断调低日本银行、保险公司的信用级别,甚至危及经济安全之时,大藏省却应对乏力,无法收拾烂局。其次,是日本信用评级机构与外资评级机构的战争。面对马歇尔、S&D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的围剿,日本本土信用评级公司如投资者服务公司、富士见信用评级事务所等在夹缝中苦苦求生,但由于自身规模小,没有话语权,最终避免不了被兼并、被挤垮的命运。第三,信用评级机构与被评级企业的战争。信用评级机构有自身对投资者的巨大影响力作为武器,掌握了日本金融机构的生杀予夺大权,三和、和协、山一证券、日比谷生命这些被评级企业在保级之战中除了愤怒之外毫无还手之力:要么被迫降级,丧失信用,甚至倒闭,要么缴械投降,向评级机构缴纳费用以获取较高的评级。第四,是两种信用评级理念的战争。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是“金融市场的看门人”,担当着为投资服务的崇高职责。“马歇尔的良心”彼特˙萨瑟兰认为,信用评级,始终应该是市场的盈余产物。堀川健史认为,信用评级,是市场正义最后的防波堤。但是,这些正义之士敌不过三条诚一郎、梁濑次郎等将“信用评级公司的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去职。在他们的主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已经渐渐商业化,从“中立的裁判员,现在沦为了在资本市场里戴着头盔、挥舞手中棒球棒的不良少年”。第五,还有信用评级师与评级机构之间的战争。信用评级机构有自己的传统和理念,但信用评级师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良禽择木而栖。象水野良子就从马歇尔跳槽一了S&D,而很多人也从S&D跳槽到了马歇尔,而主人公乾慎介则是从被评级机构跳到了评级机构,最后又选择了自主创业。其实,这本书中令我收获最大的不是那些金融知识,而是乾慎介不断和命运抗争的故事。他面对身有残疾的女儿、面对横加责难的上司,他从不气馁,始终在努力、在奋斗,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精神让我感动,也给我力量。

  黑木亮这本小说帮助我们揭掉了披在信用评级级构身上的神秘面纱,揭露了其在公正、客观掩藏下的真实面目。实质上,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投资于评级也是为了获取利益。随着评级机构的不断商业化,评级也越来越被资本异化,越来越偏离了服务投资者这一主旨,转而服务于资本本身了。从信用评级企业自身来讲,被动评级只能收获名声,或者靠投资者购买评级报告来获取收益,所获甚微。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评级机构以降级相威胁而从被评级者那里获取收入,就象书中马歇尔的梁濑次郎曾经做的那样。主动评级却又要接受被评级者的报酬,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无法不受到被评级企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自身的独立性,不得不放弃其公正、客观立场,给予被评级企业较高的评级级别。这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本应是裁判行为,却变成了一种购买行为。

  当然,黑木亮的这本小说只是从企业层面再现了评级内幕,信用评级之战最为激烈的则是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即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现在世界上的信用评级市场,特别是主权信用评级已经被穆迪、惠誉和标普三大知名评级机构所垄断,而这三大机构又同属美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呼应了美国的对外金融政策。我不相信阴谋论,但是这三大评级机构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沦为了美国发动金融战争,保持全球金融霸权的打手和工具,评级行为也随之被政治化。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本应是市场行为,却被美国调查,更象是为此说法作注,大公国际进入美国市场被拒则是另一证明。重新回到开头提到了近二十年里的三次大的危机,主要信用评级机构非但没有事先作出反应,为投资者警示风险,而且不断给予垃圾债券过高的级别,从而误导投资者。危机一但暴发,却瞬间变脸,每每在关键时刻调低相关国家的主权信用级别,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打击市场信心,不断制造和恶化危机。它们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受伤的却只是投资者。

  实质上,在信用经济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本应该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应该是帮助投资者发现风险、预警风险,从而有效规避风险的。正因为如此,评级机构才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通过左右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但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从国际市场融通资本成本的高低,而且能够决定资产的市场定格。由此,信用评级机构被赋予了一种特权。虽然评级机构本身依靠这种特权,成为依附于经济体系之上的超级食利者阶层,但是,随着评级机构的过度商业化和泛政治化,使得其本身也沦为被他人利用或者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工具,而丧失了其公正性,失去公众的信任。有鉴于此,人们已经开始怀疑他们所自我标榜的公正、客观,有些国家包括德国、日本等都开始着手加强对外资评级机构的监管,甚至降低对信用评级的参考作用,以夺取金融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因此,相互之间的斗争只会更趋激烈。

  全球化时代,这种经济领域的暗战无处不在,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据说因为市场高度开放,任由三大机构长驱直入,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已经被外资所垄断,目前仅有大公国际一家还在努力保持民族背景,但因为资金、规模、技术等原因,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前些日子还因为它给予铁道部债券以AAA级别,高于了其他评级机构给予中国主权信用级别AA+级别,而饱受争议。很多人嘲笑大公国际违背起码的评级原则,竟将由国家信用背书的铁道部债券级别高于国家信用级别。似乎这是一个笑话,实则不然,铁道部的评级是大公给的,而中国的信用评则是其他评级机构给的,两者怎么能够相比呢?嘲笑他人者无形中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也必然被他人所嘲笑。但由此,这本小说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别人的成功不会让我们成功,但别人的失败却可以让我们避免失败。中国近几年的发展现状以及外部环境,与日本上世纪那次泡沫经济颇为相似。怎样从日本身上汲取教训,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再重蹈覆辙。即便我们并不想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称王称霸,至少也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不能再任人宰割。这就要求我们认清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重视培植自己的评级机构,支持其做大做强,至少在国内夺取话语权,这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非常必要,非常关键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AAA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