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9-23 03: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本由吳曉樂著作,網絡與書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臺幣300元,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一):一本發人深省的書

  何謂教育,書中所說「教育是要讓每個孩子的天賦都能伸展到極限,並且尊重他最終的成果。」我也無比認同,以亞洲現今的教育制度根本不通,認定好成績才是好教育。引申多少怪獸家長的出現,壓迫著孩子的成長發展。很多時,連我在內,只會責怪家長一方,卻忽視了大環境、家長本身的成長狀況、身邊各方施加的壓力。如書中後記所言,常說孩子是獨立個體,家長又何嘗不是。我們旁人,置身事外,當然可以把大道理說得漂亮,為人父母,又如何在收與放之間取得平衡呢? 又如何在現實與尊重孩子發展之間,相互角力呢?書中沒有給出答案,留白了給讀者思考,畢竟每個家庭有每種不同狀況,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二):一个三岁女孩亲和一个18线城市高中教师读后感言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看了这本书,我越发战战兢兢了,在我不那么成熟年纪生下她,又让她经历离异家庭的困境,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怎么样?我的孩子该如何保护她,如何不让自己变成怪兽妈妈,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母亲,我内心极其不安。孩子9月份就上幼儿园了,我的内心颤抖着,因为经济压力,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兼职的工作,我又该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原本在不合适的年纪生下她,本就不够负责,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完美家长,但我一定要提醒自己去做一个为孩子思考但不娇惯孩子的母亲。孩子啊,母亲爱你,母亲尝试着看一些教育的书去给你一个更好的教育方式,希望有一天回过头来看,我并没有完全辜负你。问所有家长,有关孩子的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内心是否是确定的,我一直在摸索着……

  在看第八个故事,“怪兽都聚集到一起”的时候,作为一个教师,我也极其震撼的,以多人的角度写出一个故事,写出一个问题小孩,病因在于家长还是在于孩子,最后没有一个肯定结论,但不论家长还是小孩身上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同样的遇到一个高三毕业的问题学生,被班上的同学排挤,总是说自己心理疾病,用各种方式博取老师关注,最后那个老师的独白,很符合我最近的心境,在一个早上6点30需要去守学生,晚上11点10分守完学生的18线边缘城市的高中教师,我感同身受。家长意识越来越强大,却把越来越多的问题直接抛给老师。我们教师的生存困境谁来拯救?我们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又由谁来拯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上个月在台北的诚品书店离开时拿了一本台湾89年的作家吴晓乐写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直排斥看育儿教育方面的书,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就像家里那本《哈佛女孩刘亦婷》,从刘亦婷刚去哈佛就买了,人家现在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还是没打开过。

  买书还是因为喜欢纪伯伦的这首诗,《先知,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而来。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书里一共讲了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十个小孩成长的故事,由于台湾的特殊情况,孩子的教育基本都是妈妈负责,爸爸主要承担经济重任。这十个故事就是妈妈跟孩子之间在学习路上的爱恨情仇

  台湾的教育体系跟今天的中国很像,国小对应小学,国中对应中学,高中和大学,公立和私立并存。为了应对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不同的家庭会选择辅导班或者请家教。吴老师是一路读了第一志愿到台大的高材生,在当家教的时间里她接触了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妈妈。有怎么也考不到前几位的眼睛仔,有姐姐读书很厉害弟弟怎么也看不进去书的姐弟俩,也有家庭复杂高中生,更有很会读书却喜欢男生的贾宝玉,还有被父母照顾脾气怪诞的叛逆少年。这些父母总是将梦想当成必须实现目标,无限放大自己对孩子的要求

  作为站在同一角度的父母,很理解这份感情,如果大家处在同一时空纬度,说不定会跟着他们一起出谋划策的帮着整治这些不识好歹的小坏蛋

  可是,这本书从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知道,生命中有些东西会让人不能承受,包括过多的爱,和目光关注。他们需要空间,需要随着阳光自由生长。这一代孩子的父母已经不用终日忙碌仅仅为了果腹,多出来的时间变成了对自己另一个生命体的塑造自己人生的二次设计

  看到学霸抱怨自己的妈妈强迫她拼命的做题背书,也是同情母亲,如果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就不会有学霸今天的成绩。可是当她终于完成考进大学离开父母时表现出一副刑满释放态度时,又替妈妈不平,这又是何苦呢?

  给孩子一条自己选择的路,遇到同样状况时,能够猜出她们是怎么想的,应该就是从这几个故事里得到的东西。虽然有人说中年妇女幸福取决于孩子的成绩,可是不幸福的孩子却不是我们所期盼的。时常告诫自己,回忆起初当她们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仅仅是平安健康,后来却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不断增加对她们的要求,而忘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个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就路归路桥归桥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四):我来剧透一下第三个故事吧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过动症儿童”的故事。书的作者是一名家庭教师,这本书是她写在工作中遇到的儿童。我复述完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看完后倒吸一口冷气

  这位家庭教师一开始接触到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童时,孩子的母亲就很客气地说,我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别让她在台北无学可上就可以了。老师觉得这个要求简直低到奇怪,很快母亲就说,因为我的孩子有过动症,所以请每学三十分钟就请休息一会儿。老师再观察这个女童,女童却很文静,一点都不像自己之前辅导过的过动症儿童。

  女童的学习成绩很差,明明是做过无数遍的题型,第二天再做,仍然不会,三年级了,连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也记不住。可是聊起其他的事,女童不仅记忆力正常,理解力也正常,表达起自己的观点时也口齿伶俐。老师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女童,说非上课时间时,你有不懂的考题时也可以写给我。女童却说,我不太用手机。老师觉得有点不同寻常,因为她辅导过的其他同龄孩子,都已经开始手机社交、或沉迷游戏了。追问之下,女童说,原来是因为母亲会查看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她以前也非常依赖手机,但她发现妈妈偷看自己的聊天记录,并且还有一次她打电话给自己的一位女同学,叫对方别再跟自己做朋友了。妈妈嫌那个女同学说话总带脏字。第二天那个女同学写信跟她绝交,这件事传开后其他同学也知道了她的母亲会偷看聊天内容,也就不再和她传信息聊天了。女童被逐渐孤立起来。

  老师问,那你没想过给手机设密码吗?女童说有。可是妈妈发现手机设置了密码后,气得浑身发抖。母亲说如果你没做亏心事,为何会担心我偷看?女童对老师说,我很累,同学也很累,我也不想让妈妈觉得我做了亏心事,所以就随她吧。

  老师问女童平时的爱好是什么。女童说是和妈妈一起逛街购物、看韩剧。老师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说,那你看韩剧的时候,也要看三十分钟就得休息十分钟吗?女童笑起来,说怎么会。她和妈妈经常是看韩剧看到深夜,最喜欢的韩剧是《秘密花园》,租来影碟的第一天,一口气看了快要八小时。老师心里那些不好预感就更重了。有次看到女童吃过动症的药物,就忍不住问,你觉得自己过动症吗?问完觉得自己的问题不妥当,可能伤害到女童了。谁知道女童吐露了自己确诊的过程:自己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问题,妈妈带着她跑了很多医院,但很多医生都觉得这是正常的,没有必要治疗。直到遇到一个医生说这是过动症,也愿意开药给她,妈妈终于松了口气。

  我读到这里时,想起那个《不离不弃瘫痪女儿竟是一场骗局》的故事。虽然没去确认过真伪,但因为内容很离奇,所以我印象很深。大概就是一个美国单亲母亲,在女儿出生后,告诉医生自己的女儿患有各式各样的疾病,女儿因为常年吃各种药,牙齿头发早就掉光,也无法走路。这家人在周围人眼里都是一对模范励志母女。直到二十岁时女儿杀了母亲,告诉众人说,其实自己没病,是母亲强行要自己得病。

  女童似乎想跟老师解释自己的妈妈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子的。原来女童以前有个哥哥,但哥哥在她一岁时因为保姆疏忽,从阳台坠落身亡了。妈妈以前是身材很好、很漂亮、工作能力也很出色的那种人,正因如此,不想放弃工作,就把男孩交给保姆照顾,但谁知道保姆只疏忽了一下,就出了这样的事。所以女童生下来后,妈妈就辞职了自己亲自照顾。幼儿园时女童不想和妈妈分离,妈妈就没让她去幼儿园。可是小学是不能不去的,妈妈只好送女童去。到了学校里,同学发现她连纽扣都不会扣,就嘲笑她。父母知道这件事后,爸爸责怪妈妈太宠溺女儿了,正是因为不让孩子去幼儿园,才会让孩子失去该有的自理能力。后来自己终于在某个医生那里得到过动症的诊断,母亲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此可以有充分理由来照顾孩子,父亲也不会因为女童的能力不如其他孩子而去指责母亲。

  所以,我需要这个过动症。女童说。

  你能怪这个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占有欲吗?她失去儿子后的那份伤心内疚感一定没被安抚好。你能怪父亲常年来只忙着赚钱、不关心女儿吗?可正是因为他觉得生病的女儿在未来需要很多钱来度过余生,所以才会忙着积攒财富。你能怪这个女童不努力抗争母亲对自己的过度关心吗?她才十岁,她不会明白母亲有心理上的问题,她看到的就是丧子之后母亲的变化,以及母亲对自己的依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五):抛砖引玉的一篇介绍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推荐语会不会误导他人,总之我看到后,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有点轻蔑的。“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听起来像是批判应试教育的,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话,好像也只是一句对做父母的不痛不痒的劝解。所以我想提醒的就是,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叙述水平都非常好,是难得一见全面深入描写亲子关系中常见问题的作品,大家莫被这个书名和推荐语误会了。

  我本想在这篇书评里对每个故事写一个简短的梗概,但我实在不想剧透,我期待其他观看这本书的人和一样,时时有种倒吸冷气的惊诧悲痛、还有无力感,那才是这本书之所以是好书原因。所以我在这儿只列出每个故事里提到的概念方便其他读者找到自己想看的故事,也是为了方便我今后查询。其中对于第三个故事《必须过动》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复述,可以参考一下,大概就知道其他故事是什么水准

  《人子与猫的孩子》:对孩子的家暴;压力转移;

  《他没有家了》:被分离的父母当成皮球踢的小孩的生存之道。 [小乖,还记得吗?我曾经说过,读书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老师,虽然你这样说,当初你读书时,也是个被期待的小孩吧?你的父母也关心你吧?只要你认真年书,回家的时候,也跟张胖胖一样,父母会准备水果宵夜吧?反观我的父母,生我的时候莫名其妙,生了之后又不专心养,现在更只顾着自己谈恋爱,把我推来推去,推到不能再推就把我丢给阿麽,我跟阿麽以前一年才说几次话哎。再来,华硕我阿麽吧,比起我的成绩,她更介意我母亲叔叔之间的关系。她不在乎我在学校的日子过得如何,直想知道我有没有偷偷跟我妈联络?多久一次?我没有家了,这就是事实,我没有家了。一个找不到归属的人,要他念书有什么意义?你不觉得,现在叫我认真年书真的很愚蠢吗?]

  《必须过动》:我来剧透一下第三个故事吧

  《私的迷思》:不让孩子走自己走过的弯路,哪怕孩子过得并不开心

  《一脉不相承》:两代人的故事。你可以看到,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大环境下,这个女孩怎么长大、成为别人的妻子、又成为母亲,又是如何分别对待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母亲给女孩定下的成绩标准是九十分,少一分,打一下。女孩的哥哥的成绩标准却是八十分。 [为什么哥哥的标准比我低?] [因为你是女生。记住这个道理,在这世上,女生表现九十分,在外人眼里是差不多的。更要紧的是,辑即使你可以表现出九十分,放在心底就好,在男人面前不要太骄傲。一旦你太强硬,压过男人锋芒,就是自己把日子搞得很难过。]

  女儿后明明是可以保荐去美国读博士的,但听从了母亲的话,嫁人生子,再一次轮回到了当年自己母亲的命运幸运的是,她终于渐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对劲的,有些苦是没必要吃的。那时候她已经四十岁了。

  《天赋》:总是被拿来和姐姐比较。

  《衣柜中的小剧场》:被父母怀疑性取向,不得已交女友当挡箭牌。

  《怪兽都聚在一起了》:母亲造成孩子在校园里被孤立;母亲的控制欲;现代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这篇很特别,是从三个口吻来叙述了一个特别叫人心堵的故事。【少年说】【母亲说】【英语老师说】用这种方式能让我们了解,参与到同一场教育活动中的三方是怎样想的。就我个人的视角来看,就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母亲如何把自己的执念加诸在儿子身上,而老师又是如何被动得拉上台一起参与她的个人演出。孩子、老师,都是这个母亲的道具。很难得有这样的作品能够直白又完整得还原这种母亲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高中生的独白》:母亲的得失心很重,孩子的得失心便也变得重了,因为要讨好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母亲有一种迷之自信,觉得自己相比其他的家长已经是很民主的家长了。妹妹的报复与不和解。

  《后记:莫失莫忘》:这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作者在后记里写到母亲给自己的教育,在自己做了好几年的家庭教师、接触过几十个家庭之后才发觉,自己母亲给自己的教育竟然是非常健康的。而自己的母亲只是个出身贫寒、被迫提早辍学供养弟弟妹妹的人。作者在后记里也说到,在她接触的所有家庭中,父亲都是缺席的,似乎在育儿这件事上默认母亲是专职。作者觉得很遗憾。

  我整体的观感是,除了《后记》还略微带了点希望,其他的部分真的太沉重了。作者并不是抨击原生家庭、父母或者小孩,作者没有用任何评判的语调描写故事,她只是简单而有条理地还原了故事本身,为我们讲清楚一件事如何发生、又为何发生。为什么会有那些难为人的行为?为什么会有那些强迫症一样的行为?你会看到小孩是真的很苦,而父母也不是完全的坏。就像作者在后记里说的那样,她更多的时候,感觉到的是无力感。我也是。这才是叫人最难受的地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