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圣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9-22 04:0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经》读后感精选10篇

  《圣经》是一本由中国基督教两会著作,50.00出版的旧约1540、新约45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09-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读后感(一):翻译错误

  翻译错误是存在的,中文和英文有些意项是相反的。

  我没有写笔记,但下次看到不一致时,会记下来。

  我现在还在读其他版本的圣经,来对照读。

  比如法文版的几种圣经,发现不仅是用词变化,很多结构也变了。

  即使同一个语种的变化也不少。何况不同语种呢,差别更大了。

  《圣经》读后感(二):耶稣基督其实是个私生子是个上帝派遣的先知

  耶稣基督其实是玛利亚与人野合所生的私生子。他受上帝启示,是上帝派遣的先知。

  事情是这样的。恶魔撒旦在公元前四年派遣了假耶稣基督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人间。上帝在公元元年派遣了真耶稣基督以私生子的身份来到人间。后来,假耶稣挟持了真耶稣,窃取了后者所受的启示,并加以篡改。假耶稣和真耶稣一起出来传道。在需要显示神迹时候,真耶稣被允许出来讲授所受的启示。但是在关键时刻,假耶稣软禁真耶稣,前者以耶稣的名义出来传播经过篡改后的启示。真耶稣收了十三个门徒,但是他们全部都是叛徒、内奸。这样的传道招致罗马人的恐惧,于是真耶稣被抓起来钉在了十字架上。上帝并没有复活真耶稣,后者是真地死了。只不过,假耶稣从墓地里把真耶稣的尸体偷走,接着出来行走江湖。然后,这被人误以为是耶稣复活的神迹。最后,假耶稣归隐山林,结婚生子。因此,民间留下了耶稣基督并没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是与人结婚,成了约七个孩子父亲传说

  三位一体谬误。因为上帝派遣的先知受到了如此大的冤屈,所以上帝容忍近2000年。现在,神认为对耶稣基督的补偿已经足够了。所以祂把这尘封两千年之久的冤案、欺骗背叛启示于我。

  全世界基督徒啊,如果你们真的爱耶稣基督的话,请你们停止把他与神并列吧。如果你们继续赞颂基督为神,那么你们就是在把他往地狱里推。

  一切赞颂全归上帝!

  《圣经》读后感(三):圣经

  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组成了摩西传,历史上唯一一个直接跟上帝交流的先知。出埃及记拍过几版电影,都比较沉闷

  亚瑟带领以色列人旅居埃及是,男丁不过几十人,四百多年后,他们多达60万人,严重威胁了埃及当地人,于是埃及王把他们从客人贬为奴隶,于是摩西降生了。上帝出现指定他为自己代言人,上帝的名字耶和华第一次出现。为了让埃及王放以色列人回归故土,上帝降下各种灾难奇怪的是上帝不愿意让对方过早屈服,名义上是为了埃及人记住他,问题是埃及到现在也没有信奉他。

  上帝指引摩西带着族人走了一条曲折道路,明明可以沿着地中海走回伽南,却选择从地中海走回红海,穿过西奈半岛和巴兰旷野抵达伽南。在红海,上帝展现神迹,分开海水出现陆地,以色列人安全走过,埃及的追兵全部淹死。

  到西奈半岛,上帝跟以色列人约法十章,颁布世俗法律,谁知道上帝跟摩西刚开完会,下面的百姓自己做了个金牛神明膜拜,于是上帝就怒了,要抛弃他们,摩西苦苦哀求,于是又重新开会,传给摩西两块石版,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又打造了约柜存放它。约柜一直存放在耶路撒冷,直到被蛮族攻破,约柜被夺。约柜曾被交还给罗马,后来不知下落。

  摩西带领族人迁移了40年,最后抵达迦南,而后就死去了,约书亚成为他的继承人。从埃及出发的时候共计60万人,抵达迦南有61万人,但是出发的60万人已经尽数死在了路上。

  从上帝给以色列人制定的律法来看,饮食一块很有意思,因为以色列人属于牧羊人,所以他们食物主要是羊肉牛肉,在诺亚方舟提到了洁净和不洁净的东西,这里有了详细解释,蹄子有瓣并且反刍的动物是洁净的可以食用,其他不行比如猪蹄子有瓣但是不反刍,就是不洁净的不能食用。一直想把圣经重读一遍,数千页细细读一遍想想都怕,就一直拖着。创世记一共50章,篇幅不长,却是旧约最重要章节,出埃及记的核心人物是摩西,而创世记是亚伯拉罕,而不是人类始祖亚当。

  前六天上帝创造了光,大陆海洋太阳月亮植物和动物。第六天创造了人类,第七天上帝休息了,这是礼拜天为什么要去教堂工作由来

  从伊甸园描写推断,我大致认为地点在巴比伦附近,波斯湾西北面,里面长着生命智慧之树,在赶走人类后,上帝防止生命树的果实被盗,特意设置了一把能喷射火焰宝剑守护

  初始人类的寿命很长,亚当的子孙普遍可以活到近千年,而且生育很晚,头胎都是在60岁之后,而后上帝把他们的寿命限制到了120岁以下,除了亚伯拉罕,亚瑟能活到200岁,其他人类都不在长寿了。这吻合东方的传说,早期的人类普遍寿命都很长,彭祖过了800多岁。如果事实是这样,人类是在退化而不是进化。

  亚当是上帝用尘土制造的,跟女娲造人又是同源,所以中国人犹太人都信奉尘归尘,土归土。洪水记忆也是各民族共有的,上帝让诺亚造船,长133米,宽22米,高13米,分上中下三层,这艘船从诺亚500多岁开始造,造了近100年,上帝允许不洁净的动物每种一对,洁净的动物七对上船。诺亚600岁的时候二月二十七日,下了四十天的暴雨,洪水淹没所有高山,高过最高山峰七米,近一年后洪水退却,这里港版有个翻译错误,应该是一月一日那天,他翻译成正月初一

  诺亚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闪很多代后生了亚伯兰,后来上帝让他改名亚伯拉罕。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从巴比伦移居到了约旦。他的大儿子埃及女奴生的儿子以实玛利作为流浪者影响后来经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到亚伯拉罕一百岁的时候,他的正妻终于生了一个儿子以撒,以撒又生了已扫和雅各,后来雅各被上帝赐名以色列。

  雅各的小儿子叫约瑟,因为狂妄被哥哥们卖到了埃及,后来约瑟成为埃及首相,雅各全家迁移到埃及居住。至此,创世纪完结。从初期希伯来人在埃及受到优待到后来被奴役,希伯来人等待上帝的再一次拯救他们,摩西将带领他们走出埃及。

  《圣经》读后感(四):我与《圣经》的故事

  (本文纯属个人经历的东西,甚至算不上书评

  我接触《圣经》的时间比较早。上小学年级时,奶奶皈依了基督,随之屋后的方爷爷也信了基督。后来奶奶和方爷爷以及同村的另外几个老太太一起去小镇之外的一所家庭聚会点聚会。我奶奶不认识字,只是听教会里的讲道人讲“亚当和夏娃”、“挪亚方舟”等圣经故事,回来再跟我说一遍。那时的我自然是当做神话去听去惊讶感叹。而我们家屋后的方爷爷是认识字的,据说他曾经是上过小学的,还学过英语!他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本皱巴巴的《圣经》,壳子是黑色的,翻页的地方是桃红色,里面的纸张很薄,很通透,每一页都不太平整,像是被水浸过亦或者是曾经被塞进什么地方弄褶皱了似的。我放学回来,方爷爷就夹着《圣经》,耳朵上架着一枝黑色笔身的圆珠笔,颤颤巍巍地来到我家院里,坐在我家台阶沿子上读起来。他来我家读圣经是因为他有好些字不认识,具体说来是不知道如何发音。他来我家读经正好可以问我,若是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帮他查字典嘛。方爷爷说他们小时候读书是不学拼音的。他每问我一个字怎么读时,我都发一遍音给他听,意思自然不必讲,因为好多字词都是人名或者地名之类的。我发一遍音,他跟着读一遍,然后呢,用一个他熟悉的字代替,标在那个他有疑问的字的旁边,就相当于注音了。看着方爷爷像我们小孩子一样学习,我真的很惊讶。在整个村里,我也很难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爷爷这么认真学习的。若干年后,我明白了,对于方爷爷来说,学习永生的道理不论何时都不晚。每次帮助方爷爷解答问题时,我总会连带着看《圣经》的一小章节,那会儿看的不太懂,都是枯燥的人名和地名,还有谁生谁,谁生谁……

  我初三毕业那年的暑假,有一天母亲突然说陪奶奶去教会一趟。那个家庭教会是由一对孤寡老夫妻办的。他们家是三间瓦房子,两间正厅屋子很高,小厨房低矮。正厅的地上摆着一堆圆形的蒲草垫子,方便客人祈祷用。听奶奶说,那对老夫妻跟我们家还有一丝丝的亲戚关系,当然是很疏很疏的远房亲戚了。奶奶在他们家受到不少格外的关照躺椅尽量让给她(奶奶腰不好,那会子她也有八十四五岁了吧),有时候还留奶奶在他们家过夜。母亲可能是觉得奶奶一直受他们夫妻的照顾,所以觉得应该去拜访他们。记得那天母亲买了一大袋子苹果和一大袋子蛋糕饼干,为了能配合奶奶,我们行走的很慢,边走边歇。差不多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若是不带着奶奶,我们充其量一个小时就到了。

  通过一条狭长的巷子,就到了那对夫妻的家门口。那个老太太出门迎接我们,一直说“感谢上帝,你们总算平安的到了。”又和母亲寒暄了一会儿,嗔怪母亲为什么要带这些礼物来。那天屋里还有好几个老太太和老爷爷,他们见母亲带着奶奶来,都称赞母亲,说:“上帝会赐福给你的。这年头媳妇这么照顾婆婆的不多了。”那些人说的也是实情农村婆媳关系好的少,恶劣的多,老死不相往来的也有。母亲被他们说的很不好意思

  大家在屋子里聊天,唱赞美诗。我从一个纸箱子里拿出一本《圣经》坐在门前的场院里读了起来。从《创世纪》开始读,前面的神创造天地和亚当夏娃偷食禁果还比较容易,再往后就是亚当的后代,一堆人名的族谱,我就觉得很枯燥了。不过还是囫囵吞枣般的硬吞下去。也没持续多长时间,就吃中午饭了。那天那个老太太给我们大家做了红烧鸡块和别的菜蔬。老太太招呼大家吃,还特别叮嘱母亲要多吃点,又给母亲夹了好些菜。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我们带着奶奶要往回走了。临出门前,那个老太太急忙塞给我一本《圣经》,说:“这本圣书送给你,愿你从中得着智慧。”我没推脱,就拿着了。这是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本圣经。不过,随后就进入高中繁杂学业阶段,圣经也没有读。

  大学我选择的是中文专业。大一是公选课,大二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专业、西方文学……西方文学老师是个很有趣女人,讲话特别幽默风趣,给我们朗读一些文学作品精彩片段时,绘声绘色声音非常活跃。如今她讲过那些具体内容我也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她在上第一堂课时,说过希伯来圣经和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建议你们读读圣经旧约和希腊神话。旧约圣经还是蛮有趣的。《圣经》一般书店是没有卖的,只好去学校周围的教堂里去买了一本。大二寒假我回家时,把家乡教会的老太太送给我圣经翻出来,带到学校去了。我觉得那本圣经对我有特别的意义

  学中文的多读文学作品既是学业要求也是自我提升需求。读多了自然就明白自己更喜欢哪类作品,大学那几年我很喜欢西方文学。我把圣经当做枕边书,一天不论做什么,都要读几章圣经,读不懂的去找一些研经材料,配合着读。读过圣经,再读西方文学作品,发现这些文学作品理解起来更容易些了。欧美文学作品中的很多典故来源于圣经,比如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还有《去吧,摩西》等书名本身就有隐喻的意义。没读圣经之前,在图书馆看“押沙龙”这个名字时觉得很古怪,这到底是什么?是名词还是动词?后来通读圣经之后才明白了。押沙龙是大卫王的第三个儿子,天生俊美,却大逆不道。“押沙龙”在西方文学中有“逆子”的意思的。用“押沙龙”作为标题全书意味显而易见了。

  大学毕业时,远在上海的表姐知道我喜欢圣经,又为了方便我以后的学习需要,便送我一本中英文对照圣经。她说这本圣经有特别的意义,是一位台湾牧师送给她的。她说为了让圣经发挥更大的用途,就将其转赠给我。

  若说之前读圣经带着那么一点功利性(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学),那么后来直到现在读圣经那完全是出于敬畏喜好了。耐心读,发现圣经每一卷书都很有趣。圣经语言简洁,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很有趣,智慧书中很多言简意赅教训格言诗篇和雅歌就可以当作现代诗来读了(和合本圣经一本,白话文的)。圣经中还有很多我们日常知道却不太清楚来源的典故。比如《创世纪》中的“偷食禁果”、“挪亚方舟”、“索多玛的毁灭”、“罗得的妻回头变成了盐柱“。初次读圣经里的历史书《撒母耳记》很惊讶。原来大卫和所罗门是以色列的国王中学美术课本上的名为”大卫“的俊美矫健男子雕塑照片,竟然是圣经人物!初中课本上的《麦琪的礼物》中说”吉姆戴上金表连所罗门国王都要羡慕“。我当时读这篇课文只知道所罗门国王是富有的国王,可没想到他到底是哪国的国王。

  我来上海工作时,趁着闲暇时间学点日语。那会儿想着,我这么喜欢圣经,若是能得到一本日文版圣经,既能研读圣经又能方便学习点日语该有多好啊。

  一个周末我应一个朋友的邀请,去宜山路附近参加圣经研读课程。在课堂里,坐我后面的两个女孩正快活地讨论着什么。我只听到其中一个女孩说:“我过几天就要回日本了。”我一听日本,立刻回头,鲁莽地问她:“你在日本学习还是工作?”她说:“工作了。”我又提出一个荒唐的要求:“你能不能帮我买一本日文版圣经?”没想到她说:“好呀。不过你得等我明年回来哦!”我说好。事后又和她聊了一些,得知她的名字叫“译文”。

  一想着要间隔一年,而且又是素昧平生的人,心中已经没谱了,感觉希望很渺茫。在这一年中,我还偶然通过微信认识一个人,他在一家日本企业工作。当时他要完成一篇成人自考的论文,央求我帮他修改一下论文。我帮他修改了两个晚上,大羊还帮他核对了好几遍,然后再发给他。他为了向我表示感谢,说:“我下个月要去日本出差,你想让帮你带什么吗?”我说:“帮我买一本日文圣经,行不行?去教堂买,回来我给你钱。”我想,他欠我一个人情,我让他帮忙买本书,应该把握性比较大吧?不过,他没有帮我买成到圣经,他说他行程很赶,书店没有圣经可卖的。他说带了一些巧克力,问我要不要。我说不要。大羊先生偶尔打趣我一番:“看你当时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改论文那股劲儿!”我说:“人家也许是真的时间很紧呢。”

  一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六月份左右,译文突然联系我,说她回来了,给我买回来了日文版圣经。问我周末可有空去取。这个消息让我高兴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我们选择在一个折中的地铁站会面,在徐家汇站。地铁口附近的找了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坐着喝饮料聊天。译文说:“我妈妈得知今天要和你们交通,特意在家祷告了一番,希望我们都有收获。”跟译文聊天时,我才发现之前我都没有仔细看她,甚至都不太记得她的样子。猛然觉得自己脸皮挺厚的,竟然要求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给自己从大老远的地方买圣经。译文从包里掏出一个淡绿色的包裹递给我。她说:“买圣经时,他们都给包好的。”我们中国人不习惯当对方的面拆开包裹嘛。我没拆,便问她:“多少钱。”她说:“不要给钱,真的不要给我钱。我给你带圣经时,压根没有想过让你给我钱的。这是上帝的恩赐。”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拿着日文版圣经回来了。回到家拆开来,细细摩挲了一边,看看价格,日文版圣经比中文版的贵好多钱。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既然没法回报译文,至少也得把这种信赖传递出去。后来,我送给一些朋友圣经,有些朋友也只是见过一两次面的。我手头的圣经都是别人赠送给我的,别人也有可能正读着我赠送给他们的圣经也未可知。圣经总是通过的信赖的方式在传递。

  在各式各样的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圣经。若说圣经的好我三言两语也无法讲清楚。读圣经对我有何影响呢?我暂且用一句话表达吧: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本文写完于2016年11月17日

  《圣经》读后感(五):獭祭

  整整花了一个月才翻完,期间还跳过了《诗篇》和《箴言》,平均每小时只能读个十五页左右,最终写出的这点东西也只是阅读笔记的零散归集,并非书评,我虽是有神论者,但我追随形而上的理神,这经也启示不到我身上,所以这也不是什么证道实录,只是淡得白开水一样的笔记。(从《约伯记》往后稍微有了些味道,我自己最满意的一节是对《罗马书》的评论)

  整体来说,经分上下两部,核心为神与人立下的约。《旧约》以神话的形式记录了以色列民族自太初以至公元前586年的历史(以及其后五百余年的重大事件),写他们如何团结在耶和华的大纛下,出埃及灭迦南立神国,历三王兴圣殿繁极一时,又是如何在宗教纷争和战乱饥荒中流离失所,最终北国南国相继破灭。主要的“约”是ark里的摩西十诫,以及在《撒迦利亚书》和之前的多处(参见《新约》表一)提及的审判日和弥赛亚预言。《新约》是神与全世界人类立下的约(而不只有以色列民族),记载的是耶稣生平、早期基督教会的建立发展史,以及使徒们所写的各种传道书。可以说,上部是波澜壮阔的神话建国史诗,下部则是烛光前的晚祷与盈盈泪光。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两点巨大分歧在于,耶稣究竟是不是弥赛亚预言中提到的救世主,以及《圣经》究竟是对以色列民族还是对全人类的拯救

  《圣经》的读法,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虔诚的教徒想必要一字一句轻诵慢吟,历史学家会试图从中还原出真正的以色列建国史,经院哲学从福音书里找到灵感论证上帝存在和光照流射。之于我,读得算是相当摸了,并没有秉着一种一以贯之的视角通读全书,所以下面记录的各种感想也只是比那些揪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胡乱联想肆意发挥的中学生略高明一点儿的东西,还望见谅。

  《旧约》

  《创世纪》:以色列十二支派的起源。

  1.上帝“各从其类(according to their kinds)”式的造物,暗含着种类在造物之前便已存在的含义,和Plato“神圣的理念——神圣的模仿”式的世界生成论异曲同工,难怪早期教父神学对他网开一面。

  2.“And there was evening , and there was morning.”所以犹太民族的历法独树一帜,由今天日落到明天早晨再到明天日落为一天,1st hour是早晨6-7点。

  3.亚当与夏娃赤身裸体在伊甸园中:这里暗示着一条道德原则,不知者无罪。蛇诱惑夏娃吃了果子,果子可以看做人间的律法,人类晓得了律法(善恶),便会作恶,且是明知故犯。

  4.亚当的后代寿数越来越短,人身上的神性逐渐衰减。详列家谱和年月,不只是为了记录,同时也道出了神代之不可追。

  5.P9,“血气”是翻译者强行加上的,原文里只有“people”,这显然是以后世灵肉冲突的基督教伦理来理解这一篇了。

  6.【巴别塔】喻,若人类言语相通,心意相明,该能成就何等庞大的合力。喻,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造塔”的情结,以通天国、召世人。问:宇宙的巴别塔顶有什么?

  7.【毁灭索多玛与蛾摩拉】为什么千百年来,总是会有人回头望那么一眼呢?这是多么深沉的悲剧啊!

  8.【底拿与示剑族】因为割了包皮而丧失战斗力,全城男丁被杀,这绝对是史上最窝囊的战败。

  9.【约瑟与饥荒】在这一章,我们可以见证地主们是如何产生的。在当时大饥荒是常有的事,每逢饥荒政府便要发放赈灾银,银子用尽,贫民就拿牲畜来换粮食,最后自己只剩下田地和身体,便卖了田,去给人家做活,换得粮食与种子,于是土地逐渐集中于富家大户,在田地上做活的要把五分之一的收成纳给法老。

  《出埃及记》:以色列民族如何在摩西的带领下走出埃及,回归应许之地,又是如何在最后背弃主,从救赎到亵渎。

  1.P96,“I AM WHO I AM.”这里就像巴门尼德“是其所是”的being,用于描述那种任何语言都是对它的限制的无限的本原。

  2.【逾越节】“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我击杀埃及地头生的时候,灾殃必不临到你们身上灭你们。”逾越节应该是犹太教里最为排外的一个节日,因为那日神不但大杀四方,而且流的还是外邦人的血,所以后来保罗的传道书里就没有多少强调要守逾越节的规定了。一种宗教节日的寓意竟如此血腥……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所有战争年代写出的原教旨都不可能是小清新伴一点温情指导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的,信仰、战斗、建神国,这才是正事儿。

  3.【摩西十诫】第一诫,耶和华是唯一真神。这并不宽容,好像并不是大家心目里的耶和华该说出的话。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所谓宗教宽容本身就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空谈,因为信仰越纯粹越炽烈,信徒就越自信,越不可能接受异见——试想,一个时时刻刻想要“纠正”错误思想,以救赎者自居的家伙,怎么会对异见宽容呢?在他眼里,那反而是不负责任的和稀泥,他是完全陶醉在一个人的正义感里了。过往的经验告诉我,最高洁、最遗世独立的走到尽头,反而会降落到最世俗的位面,宗教斗争也不例外,那些满怀赤诚的教徒们为了实现救赎世人的目的,为了纠正这个“满是错误”的世界,不再顾念手段是否正当,必会饱含热泪挥下屠刀(啊啊…我知道这种解释太中二了,一时兴起没刹住车不好意思)另一解释就是纯粹的政治视角:整个教团凝聚力的核心就在于所信奉的神明,统治阶级的权力全部源于神,百姓遵从的律法也全都出于神,所以这个神必须是唯一的,承认其他神的存在将不利于祭司的统治。

  4.P126,“于是百姓远远地站立,摩西就挨近神所在的幽暗之中”。暗喻祭司在神与百姓之间的位置。

  5.【条例】有三条触动到我,一是“不可欺压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做过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二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三是“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关于休耕轮作想要多说两句,因为自己无数次梦见人间失节(奏),一身冷汗地惊醒,心里悸动着那种不规则的形体在转盘上越转越快,最后谁都阻止不了它径直飞出,自我毁灭的一瞬带来的强烈冲击感。没有谁能给人类的生活规定一个标准节奏,诸如每天只能工作多久休息多久,选择的自由固然带来了福利,代价则是人类极有可能在一个极为封闭的小环境中把棘轮效应演绎到极致,疯狂而绝望地走向灭亡,因为——只要今天加快了节奏,明天竞争时就会高人一等,就会有更多的名权利等在路上,所以今天必须努力,更努力,一盏长明灯,双目幽幽绿光,所有人都这么想(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这是非常有可能的)的话,就会是一场失去节奏,失去一切的喜剧。我经历过的高三和舜耕爬坡考研集训营大致如此。

  《利末记》:祭司制度的规定,各项宗教仪式、节日与条例。

  1.【禧年】土地与人的轮作休耕制度。每第七日为一安息日,不可做工,每第七年为一安息年,每七个安息年过后为一禧年,漂泊在外的人们各自归家,且不可耕种,只吃地里自长的东西。神就这样为人世定好了节奏, 土地与人都可以休养生息恢复精力。禧年不仅仅是一套休耕轮作制度,它深刻地影响到以色列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地产的归属(西罗非哈的女儿),祭司“按着未到禧年所剩的年数推算价值,也要从你所估的减去价值”,公元前祭司要专学一门禧年会计。

  《民数记》:内修政治,外击强敌,向应许之地迦南扩张。

  1.P218,“利末人”自成一支队伍,不从事战争与生产,独立的祭司阶级已经从氏族中分化出来,并凭借神权成为统治者。P225,“各人所奉为圣的物,无论是什么,都要归给祭司”,祭司阶级由此掌握了大批财富,稳固了统治地位。

  2.【净身】“用除罪水弹在他们身上,又叫他们用剃头刀刮全身、净衣服,洁净自己。”此净身非彼净身。

  3.【诸神迹】P238主使火焚烧:营帐大失火再正常不过。P248-250可拉大坍与亚比兰:新兴势力挑战摩西和亚伦的统治,意欲取而代之,孰料摩西早有准备,发动奇袭(“脚下的地就开了口”“烧灭了二百五十人”)于是祭司阶层凭借血缘世袭罔替(“使亚伦后裔之外的人,不得近前来,在耶和华面前烧香”)P250神降下大瘟疫:摩西杀了一批人以儆效尤,“瘟疫已经止住了”即剩下的人已经归附了。统治者终于以暴力和恐惧树立起权威。P257,“于是耶和华使火蛇进入百姓中间”,再一次暴力镇压。

  4.【什一税的由来】“凡以色列中出产的十分之一,我已赐给利末的子孙为业”。

  5.【巴兰传谕】“这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旧约》只是犹太教的经典,这拯救只临到犹太民族。

  6.【逃城】这是DS系列里画中世界的来历,也是现代监狱的雏形,显出神的怜悯与恩义。

  《申命记》:摩西垂暮,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带领大家回顾历史,向以色列民重述神与人立的诸项规约。

  1.【摩西的歌】是上古年代的英雄留给后代的悲歌,回荡着迦南地的沙漠千余年的苍凉。在久远的英雄时代,一个部族的政治生态是非常脆弱的,因为成败兴衰只系于英雄一人,只要他变老、倒下,整个部族就会变成一团散沙,群龙无首这种美好的理想永远不会实现,民众永远是愚蠢而易于煽动的。摩西很明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却无可奈何。他的歌中唱到,“我的教训要淋漓如雨/我的言语要滴落如露/如细雨降在嫩草上/如甘霖降在菜蔬中”,临别殷勤嘱咐以色列民,一定要信神、敬神、不可背弃神,因为他是帷幔里面知晓一切秘密之人,他知道统一的信仰对这个部族意味着什么,他目睹了前代的信仰纷争使部族蒙受的苦难,而且他晓得后世的子孙必定重蹈前代的覆辙,却只能一遍又一遍写下嘱托,just chase after wind. 约旦河畔,夕晖残照,可曾念、人生荒凉。

  《约伯记》:围绕“义人为何要蒙受苦难”问题展开的诗歌与哲学。这一篇我读得比较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做了一个概括:

  【一问】为什么我的一生常有苦难?

  【一答】因为人没有智慧,所以他认识不到自己的罪孽,而他确实是有罪的,因为人不可能比主更洁净。所以你蒙受苦难是罪有应得,要做的就是继续忍耐,因为“他击伤,用手医治”,这一切只是试炼。

  【二问】人是那么脆弱而短暂的生命,为什么偏以苦难去试炼他们呢?

  【二答】试炼必有目的,义人终受拯救,你必须继续信仰,因为信仰是人生在世唯一的根基。

  【三问】有限的人以有限的智慧如何认识到义?又怎么能成为义?

  【三答】你在神面前太傲慢,你无知无识却妄自称义。神啊,正如你所说,他的智慧是无限的,是所不能认识的,神让你遭受苦难自有祂理由,你只需要全心全意的去信仰,就能免于惶惑与怨怼。(约伯:“你们所说的,谁人不知道呢?”)

  【四问】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你的试炼只会让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时失去希望,何必呢?

  【四答】问者重复,答者也重复。

  【五问】我仍然是信仰的。只是我不理解、也不认同这种拯救。

  【六问】你们啊,强别人为圣,净说些漂亮话,“你们为什么仿佛神逼迫我,吃我的肉还以为不足呢?”我不和你们废话了,当我死后,我要去亲口质问神,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六答】虽然义人蒙受苦难,但是恶人的欢愉也不过转瞬之间。

  【七问】可是,神对恶人的审判只是身后的马后炮,恶人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又不关心身后的惩罚,这难道就是神的公义?

  【七答】就算是神故意欺负你们这些义人,对神又有什么好处?(所以事实并非如此)你啊,其实是对全世界负有罪责的,因为总有你看不到的人等待你去拯救,你却没有施以援手,所以神对你的责罚乃是罪有应得。信仰者得拯救,不信仰者蒙剪灭,快停止对神的质疑吧!

  【八问】①我并不是因为背弃神而感到恐惧,我是因为神那无限的权能而感到恐惧。②退一步讲,就算神的自由意志让祂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能不能起码提前告诉我一声呢?③又为什么,神在现世毫无作为,只寄言于后世的报应呢?

  【八答】神是无限的、至高的,人所不能认识、不能评判的。在神面前,人都有罪,人人罪有应得。

  【九问】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

  【九答】人因信仰而获得智慧(“敬畏主就是智慧”)

  其后,约伯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自己的凄凉晚景,固执地坚持自己是有义的,发下诸多毒誓表明心志。以利户洋洋洒洒说了很多,但全都是诉诸无知式论证,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最后,耶和华的话在风中传来,显扬自己的无限意志与无限权能,并且对约伯和朋友的话做出了评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摩西的情感倾向,或许可以把苦恼的约伯看做摩西本人的化身,而朋友们就是当时以色列各地讲的一口好鸡汤的信徒)

  《约伯记》是公元前的神学论辩,不由得让人想起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二者相对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约伯记》并不关心形而上学,它并没有提出一系列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的属性如何、两个世界的关系又如何的问题,而是完全诉诸不可知;关于认识论,只用很少的篇幅写了智慧的来源,也没有像奥古斯丁那样详细解释上帝的厚重光照如何在心灵留下印记。《约伯记》最关心的是伦理学,主人公约伯无数次感慨人生脆弱无常,何必再有苦难,这不仅是浓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隐含着人正论对神正论发起的挑战(我甚至觉得约伯记该属于新约圣经)作为尚未引入辩证法的神学论辩,相比经院哲学的严谨程度,《约伯记》可以说是相当幼稚,诗歌体本身就会因为文学性而牺牲论证的严谨程度,况且诗中还充斥着大量的重复论述,更有许多时候,问题和回答风马牛不相及——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诉诸不可知就好了。

  《传道书》:公元前的豆瓣友邻所罗门先生所写的丧文化经典。整本《旧约》的highlight(反正我是这么想的)

  “What has been will be again,

  What has been done will been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Just chasing after the wind.

  可以说是丧气满满的开篇了。第一部分,所罗门分别论述了万事万物都是虚空。首先智慧是虚空,这是早期宗教一贯沿袭的反智主义,其次享乐与劳碌都是虚空,哪怕你凭借智慧劳碌,所得的幸福也只是虚空;日光之下,人白白地受欺压,孤单劳碌,种种惨状,一句“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让人黯然泪垂,而这一切也是虚空;至于世俗的名、权、利,那更是捕风捉影。第二部分,阐明并赞美神的无限权能。为什么一切都是虚空呢?因为万事皆有定时,一切都已经被决定好了,个人在雄伟的神意面前改变不了任何注定的事情。那么,凡人在这世上岂不就是要混吃等死吗?在第三部分里,所罗门教导大家该如何过日常生活。要敬畏神,尊敬君主,只活当世的生活:勤勉劳碌并及时行乐,并且要趁着年轻记念造你的主。

  我在读完第一部分(万事万物都只是捕风)的时候,本以为诗篇会话风一转,强调“但是,这世界上唯一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有的,那就是敬畏神,一心向神”,如果真的这么写,这显然是一种斯宾诺莎式的伦理观,鼓励人积极地追寻理神的身影,因为那是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但是诗篇反而以一种无限怜悯的语调,让人去消极地适应神,让人只管欢欢喜喜吃自己的饭,时常敬奉神明,和爱妻快活度日,一言以蔽之:做一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二傻子。颓废的箴言里隐藏着所罗门对人神关系以及自由意志的看法:人根本不可能自由,神早就用他无限的权能规定好了一切,人在这世上劳劳碌碌,能折腾出些什么呢?鞭笞自己,背起沉重的十字架,这苦难又净化得了什么呢?还不如无忧无虑的吃吃喝喝,末了大家携手并归黄泉就是了。所罗门的“丧”来自于一种机械论的世界图式:一切都由神的自由意志决定,甚至包括个人的意志与情感,根本就不需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亲近主、去争取救赎,只需要按剧本快快乐乐的饰演自己的角色就好。这种“丧”论在最后一节体现到了极致,所罗门明知人往往是在饱经风霜后,在最绝望的处境里才能归向神的,也正是在这时人才会陶醉在那种清教徒式的宏大悲剧感中体味救赎与净化,他却劝导大家要趁年轻——一个还不能理解宗教的年龄段——记念主,原因是,“光原本是佳美的”(不必以苦难来显扬)“少年人啊,你在幼时当欢乐”,这种快乐是至为纯粹的自然情感,也是唯有少年人才能体会到,年老了却要装在水晶瓶里双手捧着看的美好回忆。所罗门希望人们能多有一些这样的美好回忆,让注定艰难困苦的一生多几分慰藉,显尽他的温柔、怜悯与慈爱。

  【撒母耳记】【列王记】【耶利米哀歌】并其后的预言书,我只是匆匆记下了一些历史事件以及人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索性不记。

  《新约》

  《马太福音》

  1.【耶稣受试探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解读】

  《圣经》是过度解读的一个典型案例。同为古代典籍,古希腊的哲学著作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它们的“原貌”,并没有人试图解读理念论如何预言了人工智能的诞生,亚里士多德教主又是如何智慧地隐喻了人类历史的终结,因为人们研究这些文献,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知。人们不必藉这些经典去树立一个教派,赞颂一位神明的无限智慧,所以这些经典能够世代流传而不失本色,内容永远是用古希腊式的思维去思考古希腊人面临的问题所得的成果。《圣经》则不然,千百年来的基督教学者并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另立山头,在各个时代建立起自己的体系,他们必须紧密依附《圣经》,把各个时代的世界观和伦理观都糅合进自己对《圣经》的解释里,因为事关信仰和拯救的东西,是不可能和哲学史一样轻易低下头颅的: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亚里士多德自然要走下神坛,但耶稣基督或许已经在经中某一小节预见了这一切的发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即可视为一例。老陀是个狂热的基督徒,他的宗教情结以及他对《圣经》的理解在其作品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那些令读者惊叹、欣喜、叹服、浑身战栗的解释,并不是神的话,只是老陀自己,在他所处的时代,站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所思想出的一切。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也永远记住了魔鬼对耶稣三次试炼的深刻隐喻,面包、拿破仑和教会神国,愚蠢的民众和道德自由的精英,但是《圣经》显然没有想这么多。食物和万国的故事都很是…质朴平实,耶稣撒冷殿顶的故事对人性的刻画的确让人毛骨悚然,但它并不是在写人对自己的信仰(人对自己是否身为“有才能的那一个”的矛盾心理),而是在写人对神的信仰:耶稣不去试探自己的“才能”,固然是抵御住了人性的诱惑,同时耶稣不去试探他的神,更是一种对信仰之坚实的无上赞誉。

  :自然,我知道这样和一本文学作品较真非常无聊……主要也是想借此说一下自己对老陀和新约故事的理解吧。想要逐渐挣脱老陀的影响,独立地理解这些故事。

  2.【盐与光】非常美的寓言。你们是世上的盐——人生短暂飘忽,存在并不是你们的本性;你们是世上的光——正因如此,你们才应趁自己还在世上多做善事,如同光照在人前,以此赞美你的神。

  3.【论爱仇敌】“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由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到博爱天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平民百姓的处境之凄惨:他们需要这样的信念才能支撑自己活下去。P11页【不要忧虑】也可以解读出类似的末世颓废。是的,我认为普世性的博爱是一种末世颓废。盛世的“理性人”是一种传染病,只要还有一个理性人——不,只要理性人预期仍然作为一种共识而存在,就会有无数人被迫成为理性人,只要他们还想求生。(那么,既然名、权、利相对于精神,都是世俗的身外之物,为什么生命不列入此类?我想,这是因为生命是一种中性的“基础”,由它出发既可以到达物质,又可以到达精神,所以生命和名、权、利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更高优先度的存在)至于末世,人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了,也就具有了博爱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倾向于另一极,为所欲为,一如诸多后启示录文艺作品所描绘的)。

  4.【服从耶稣的代价】“Follow me,and let the dead bury their own dead.”

  5.【耶稣差遣十二门徒】“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句规训在使徒行传里体现到了极致,作为一种实践智慧,具体应用如何还是要看各自的灵性。“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灵魂和身体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舍生取义,令人肃然起敬。“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唉,真的感谢我有这么开明的父母,否则准备三跨考研的我怕是也要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家人生疏了。

  6【安息日的主】从这时起,犹太人开始真的对耶稣动了杀心,因为耶稣威胁到了《圣经》——他不按弥赛亚的剧本演戏了,他竟然开始自己写剧本了,而剧本关乎犹太民族最终的拯救。耶稣一句“I desire mercy , not sacrifice”已经摆明了自己是就是现世行走的《圣经》的创造者,是他约束经,而不是他被经所约束,他享有绝对的自由。(后世使徒们也受其影响,又对耶稣的言行做了许多神奇的阐释,比如《罗马书》)宗教大法官的后半截说的就是这回事儿,因为人们真正需要的乃是教会而不是耶稣,所以没有人真正希望耶稣复活,一切都以《新约》里记录的为准就好了,我们再也不要新的历史了。

  7.【撒种与稗子的比喻】“撒种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如何结实?于是修士们开始晨祷晚诵,日夜研读《圣经》。“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容这两样一起长,等着收割”——这里沿袭了神正论的思路,之所以有恶人恶行,是要任他们生长,直到审判日再赏善罚恶。

  8.【无怜悯心仆人的比喻】这个比喻隐含了一条重要的宗教伦理:罪人无权去指责别人有罪,原因并不是自己所负的罪会干涉判断,而是因为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有罪的,罪人这么做不符合道义。这种观念在《约翰福音》(无罪的人,可以拿石头打她)以及后世使徒们的传道书中也多有体现。

  9.【最大的诫命】“Love the lord you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mind.”远远隔着千余年的岁月,和摩西相呼应。

  《约翰福音》

  1.【道成肉身(The Word Became Flesh)】

  “道成肉身”和“理念生成万物”的相容性非常良好,《约翰福音》可以说是基督教哲学得以产生的源头之一。此外,在中世纪关于三位一体问题的争论中,道成肉身也被多次援引用以论证圣灵与圣子的血肉之躯如何能为一。

  2.【牧人与羊群】“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暗示不仅是犹太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人都能得到救赎。

  3.【耶稣预言自己的死】“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这话是对千百年来的殉道者最好的致敬。

  4.【作为“保惠师”的圣灵】“他既来了,就要教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看来圣灵是人们用来认识真理的工具,正因为圣灵进入人,人才能够明辨善恶,并且确定自己所认识到的为真。无论是奥古斯丁的光照论还是唯理论的天赋观念,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源头。

  《使徒行传》:早期基督教会的成立及其发展

  第一部分:教会在耶路撒冷初步建立

  1.【司提反向公会的陈述】“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的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施洗约翰)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我非常好奇,犹太人真的希望旧约里的救世主出现吗?还是说,他们就像那些以探索“人为什么要活着”为己任,却对所有知识只是浮光掠影匆匆一顾的中二少年一样,只是悬置一切,把这个等待救赎的故事当做一种活着的借口?

  第二部分:由于犹太人本家的迫害,教会转移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

  2.【彼得解释他的行动】“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3.今天的朝圣,原来是反走昔日传道之路啊。

  第三部分:教义调整,使其更易于对外传播。约柜里的《摩西十诫》换成了耶路撒冷宗教大会所定的条规。

  第四部分:希伯来与希腊-罗马文化,宗教与哲学的交融。

  第五部分:保罗的遭遇与救赎

  《罗马书》:保罗围绕着“外邦人该不该守割礼”以及“神的拯救也会临到外邦人吗”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精彩的神学讨论,从福音书中解读出了生与死、律法与恩典、善与恶的交战、因信称义等诸多内涵作为自己的论据,雄辩地回应了犹太教徒的各种质疑。这一篇传道书值得反复精读。

  1.【因信称义】“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就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On what principle ? On that of observing the law ? No , but on that of faith.”总结起来,保罗的论证思路大致是这样:首先他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会的发起者与传播者之一,他的任务就是把基督教向外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领受福音,但是教义中原有的割礼以及民族性势必会极大的限制基督教的传播,所以保罗必须立足福音书,论证为什么外邦人不应该受割礼,为什么神的拯救是普世性的。

  首先,保罗对律法进行分析,指出神的律法和恩典(自然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让人知罪的(人不该满足于自己做过什么,更应该想想自己还有什么没做,而人本身的局限性势必让他不可能完全遵循律法,由此人就知罪了),而后者才是义人良心的证明,外邦人就算没有律法,只要凭良心办事,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之后,保罗把律法与恩典的对立上升到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对立,创造性地回答了耶稣牺牲的意义:原本世人都是罪人,无人称义,正是耶稣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人类的赎罪,人类才有了称义的资格,所以,人是否称义,只关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而不关乎对律法的奉行。我们可以想见反对者该如何回击:“既然如此,人是不是可以什么也不做,甚至贪淫掳掠,只要仍然信仰耶稣?”对此保罗的回答是,人应该做义的奴仆,在恩典之下仍然不能犯罪。

  随后,保罗从耶稣牺牲的意义出发,对人类生与死的状态做了一番宗教式的阐述:死(原罪)由亚当来,生命(恩典)由基督来;人固然向罪死,却要在基督里活,最后以一句“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为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收尾,律法与恩典的对立,俨然已化身世俗与宗教的对立,至此犹太教徒已无法再行辩驳。随后,保罗以神的自由意志和无限权能,论证了神的救赎是临到天下人而不仅仅是以色列人头上的。这简直像是《约伯记》的翻版。

  接着,保罗又由“罪”的概念展开宗教伦理,指导信徒们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他呼吁人们“与罪征战”,把人看做善恶交战的战场(这是资本主义兴起之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看法),又把恶和肉体(罪身)联系在一起,于是善恶之战同时被赋予了灵魂与肉体相争的寓意。肉身藉洗礼,因罪归入死;又因耶稣一人为全人类赎罪,所以只要心灵向神,就能因信得永生。又有人问,既然肉身即是恶,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具肉身活着呢?保罗在【从圣灵得生命】一节给出了解释,他说信徒存在的状态是“身体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人的肉体只是一座神殿,只是手段——“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肉体仍然存在的理由、此生唯一的也是终极的意义,就是为了藉由信仰在神前成为义人,死后升入天国。

  “若死人不复活,

  我们就吃吃喝喝吧

  因为明天要死了。”

  这段话是对千百年来的信仰、价值观与虚无主义的完美总结。

  确定了大方向之后,保罗又详细告诫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行事。要爱仇敌,要顺服掌权者,同时各种教派之间应该尽量避免纷争,因为大家信的本是同一个主,真的没必要在繁琐的教仪上大起争执。在这里,保罗把“因信称义”原则进一步引申,得出了“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唯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因为神的国并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的结论,我真是要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在最后,保罗竟然写出了这样的话:“你有信心,就当在神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情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不!这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宗教!当年以利亚可是对虔诚的Baal的先知们大开杀戒,手执圣剑审判一切的啊!Baal的先知们岂不是出于自己的信心?岂不是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情上偏执无悔?由此可以见得,在保罗的传道书里,已经隐隐的蕴含着一种人本论的思想倾向,比起旧约经典,它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哥林多书》

  1.【基督是神的智慧和大能】“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2.“Do not go beyond what is written”这话出现在这里,是要教信徒们学会谦卑,同时,它难道不也是犹太人对耶稣的警告?不也是《宗教大法官》里教会囚禁耶稣的理由?

  3.【使徒的权柄】保罗先论证了自己有权向教徒们征收什一税,甚至有权娶教徒为妻,但是他从来不会动用这些权利,因为“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这里又体现出一种基督教精神,一种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才具有的特质:我先从理性上证明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又被自己良心里的道德律令紧紧捆束,实际上不会干出任何伤害别人的事情。同样的,《约伯记》里的约伯为何如此苦恼?正是因为虽然他对主一再质疑,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信仰,那种无奈的悲叹是只有一直背着十字架的人才会发出的。

  4.【信徒的自由】因信称义的前提下,道德/良心/自然法 和律法的区别。

  5.【爱】

  ①“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没有爱的传教士无法真正理解《圣经》,也无法把真正的福音传达给外邦人。

  ②“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妙,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教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爱”的地位竟然要高过能让人称义的“信”,可以说这是《新约》精神和《旧约》精神最大的差别。这种把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教义,也正是基督教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③“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有这种人吗?有的,他们往往是傲慢偏执的戏中人,他们追求的只是被欺侮被损害的悲剧感,爱的只是自己的牺牲。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

  “(爱)是一个大精灵。(精灵的功能就是)把人的东西翻译和传达给神,这就是使献祭和祈祷上达;再把神的东西翻译和传达给人,这就是使天意和报偿下达……他不复卑微琐屑,而是放眼美的汪洋大海……在爱智的事业上大获丰收……”——《会饮篇》,人们通过爱实现真理、善行、美的追求的统一。

  最后闲扯几句。希腊和希伯来是两个民族,哲学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精神古希腊遗民,我不信教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它和理性相违背(既然经院哲学已经证明了信仰和理性并无关联),只是纯粹的一种情感倾向:我不想信,我觉得那一切太过轻而易举。因为,意义和原因是难以索解的,人生是惶惑而矛盾的,而基督教神学首先就是一套解释这个世界如何运行的学说,它消除了问题与惶惑,信徒们只要在烛光前虔敬地晚祷,饱含着喜悦与激动的热泪聆听福音,把周遭的世界想象成上帝之城并随时感悟到启示,给苦难赋予自我净化的寓意,就总有个地方可去。我觉得这一切太过轻而易举了,我宁要焦虑痛苦的自由。

  然而无论是有神还是理神,信仰终是渺茫,信者也常扪心自问,是否把信仰当做了一种苟活的借口。毕竟,“若死人不复活,

  我们就吃吃喝喝吧

  因为明天要死了。”

  唉,人生真是荒凉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