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10篇

2018-09-24 04: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10篇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是一本由(德)雅纳·约尔格·基普 ,罗尔夫·莫里恩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5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一):个人渺小之痛

  读完这本书,越来越感觉到国家经济政策制定者的愚蠢,带来的惨痛结果,都是要由普通人承担的。

  做为个人,我们回忆2008年的四万亿政策,现在回头看看,我们的钱贬值了多少。

  这就是因为这种愚蠢的货币政策造成的。

  而少数的人,从中谋利,享受通货膨胀盛宴,而普通缺少投资途径,持有不多不少货币用以防备不时之需的普通人,越来越深刻体会到“样样东西涨价,钱越来越不值钱苦痛。”

  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这本书揭露的就是国家如果进一步的实施负责的经济政策,普通人可能生活会更加的困苦

  阅读此书,不防可作为照亮未来经济生活的一点烛光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二):国家破产引发全球经济大洗牌

  “国家破产”——这在数年前还是政治极端分子战斗用语,如今大家对此几乎都已耳熟能详了。无数的书籍、刊文、电视节目或者电台评论都在传递着今后结局讯息特别是以往持乐观态度金融投资杂志在此期间差不多每周都在打“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牌,这是时尚。当国家破产席卷全球,我们面临的未来前景看上去黯淡无光。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左大培对这本《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的评价:“希腊的国家债务危机已经在整个欧洲掀起了政治上的滔天巨浪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深受其累。所有人都清楚,这场危机绝不是希腊这一个小国的危机,站在濒临经济崩溃的希腊后面的是一长串其他欧洲国家,其中还包括欧洲的经济大国意大利——它们全都面临着国家破产、政府不能偿还其债务的危险。这些欧洲国家的国家破产会对世界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每一个经济学家和普通百姓不能不关心问题。在这样的时候,一本讨论当代世界的国家破产的书,毫无疑问是很值得一读的。”

  面对危机,欧洲各国都被“末日心理”所笼罩。但是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国家破产”并不是新鲜事物。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世界上曾出现过五轮大规模破产。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国家破产”的关键场景:无力清偿债务、不付利息、新债必须持续用来偿还旧债、削减开支提高税收、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国家破产”的全过程在我们面前一一展开:首先,国家发布破产声明:无力清偿债务或不付利息或用新债来偿还旧债。伴随着破产过程出现的是节约措施和提高税收。比如,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预算;国家和城镇将提高税收等。但是,社会福利开支以及用于军事基础设施方面资金已经被确定下来,为了维持政权稳定,想要后退是办不到的。强制性的紧缩措施甚至会引发民众抗议和骚乱——正如前几天希腊所发生的场景。

  国家破产过程的进一步升级是国家自己还能着手制造货币,为此印钞机必须转动起来,同时引起通货膨胀以及债权贬值。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是“整顿”国家财政最简便的途径,因为这种减少债务的方式造成的痛苦是最小的。货币发行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家债券成为政策实施的帮手。因此,把钱借给国家的人或者与国家有其它债权关系的人,就只能与这个无支付能力结构患难与共了。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是不可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场可怕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将会发生。

  翻开《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作者在一开篇就指出:“国家破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是世界的末日,而是另一种经济制度的新开端。在“国家破产”的过程中,牌将被重新洗过,货币、政治机构、政府会变换,然而,资产会被保留。作者坚信:在欧盟层面上发生的这场“国家破产”在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很可能不会是一场灾难,而是一个有赢家、也有输家的新开端。作者告诫读者,“国家破产”即将来临,要谨慎,但不要惊慌。即将到来的“国家破产”不会成为世界的末日,而是会迎来一种新的资产分布。因此,讨论的最后就落脚在,金融投资者们面对欧盟的国家破产,怎样进行投资才能做一个赢家。

  作者警告:没有一个投资种类百分之百地帮您挺过即将到来的债务和通货膨胀危机。在黄金投资方面,国家有可能会出面禁止(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了);在房地产方面,国家可能会征收某种惩罚性的税款(这样的做法在以往也曾有过);在原材料方面,国家可能会出台法定的最高价格;在股票方面,危机期间股票行情可能会剧烈波动。我们要考虑到国家在危机期间的任意妄为。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将所有赌注都压在一张牌上没有什么好处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三):国家破产,或可开启新文明

  “国家破产”是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标题、政府文件、机构报告公众话题中的一个词语,它既新鲜又古老,令人惶恐且久滞心头、挥之不去。不管是与他人通力合作,还是在力排众议后作出某个远景规划,一旦决策邂逅这个词语,便会因其凶吉难料而不知如何面对未卜的前途;就连至今在致富道路一帆风顺幸运者,若在某个场合偶遇这个词语,也会犹如一向健康的人得知一场瘟疫就要到来而有了再也无法继续保持强壮体魄的不祥预感

  我们知道,破产通常是一种企业现象,它必然会波及破产企业全体员工以后的生计。那么依此推理,一个国家破产,哪个国民能够是纯粹局外人?而迄今经济学和法学专业知识告知大家:企业破产虽绝非一件可喜可贺之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一种不无益处的补救途径,还往往是在百般努力穷尽之后的一条有效挣脱困境之路,由此踏上的未必就是穷途末道。而这也正是此书的真正主题——“国家破产是可以超越的”。从整个世界的走向来看,危机之后反倒能迎来人类文明进程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着“国家破产”这个词语进入越来越多的人的眼帘、耳廓、脑海,寻求良策妙计者层出不穷各色人等和各路精英不同视角,在不同的层面,思索着、解读着和关注着“国家破产”成为现实后的一切。本书的作者也不例外。而他们又为何能使这本算不上宏篇巨著的书籍在问世的几周后便又再版,获得的反响非同寻常呢?原因是他们以更透彻、更坦诚、更负责的犀利和锐敏,将国家破产的原因、所波及的范围、已采取的救援措施及其达到的效果一一道明,从而将读者由表及里带入一条深窥弊端根源隧道。这本书意欲向读者展示的就是:循此路径走到隧道的最深处,那么离出口就不远了。换言之,它之所以不是世界的末日和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终止,因为隧道的尽头不是洞底,而是新的出口。

  这里既有一个定义问题,也有一个信念问题;在有人把当今社会定义为一个人类文明的终极阶段前提下,那么,眼下的局面如果意味着是一种不治之症,那么我们就肯定相信世界末日必到无疑。反之,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明白和赞同此书作者所持有的反常规乐观态度。因此,本书作者的乐观与书中对时局严重性分析并非逻辑上的相悖,而是统观全局的通权达变之见,并在纵览全球和各国局势处境的同时,把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定格在芸芸众生层面,因为谁都不会成为局外人。所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以公众利益为重的政府、部门、机构、企业、团体代表者,都应对责无旁贷地给予充分关注,方能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通过《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者可得知对今后发展的估测、目前在全球舞台上演的这一幕幕热闹而又惊险的场景中的每个角色及其作用和可能的抉择,以及在台前幕后形成的诸多措施和对策利弊得失。然而,要想理解本书主题真正和全部的含义,读者却要从标题开始经过目录,穿越章节,透过字里行间,再举目环视当今世界的一切事件和现象,才能最终做到这一点。因为本书采用的多层次阐述方式虽非绝无仅有,却少见地把最深层的含义置于字里行间之下,构成了整个篇章的深层含义。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本书的理解,读者自然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不要把它视为——或仅仅视为——一本在“国家破产”阴影下的理财指南或致富高论,而忽视和没有读出更重要潜台词——与人类文明走向有关的警世之言。

  当今世界,与人类文明相关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显现。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人类文明进程或许正处于一个大变动时期。人类共同面对的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日益趋同。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在发展中巡行的每一步和制定的每一项方略都务必要循名责实地有全球视野,方能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文/钱敏汝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四):国家破产时代的超越与拯救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主权国家债务危机和竞相宽松的货币政策,宣告了国家破产时代的来临。那么,国家破产,是对长期透支行为的惩罚还是超越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在国家破产时代,普通民众又该如何保卫自己的财富

  德国人基普和莫里恩在合著的《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大胆论断:国家破产是超越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在此基础上,作者建议投资者应该尽可能的摒弃货币资产,将有限的财富均衡的投资于股票、黄金、房产等有形资产领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财富缩水,甚至可以在国家破产中获利。

  所谓国家破产,是指国家在自由市场上不能再为自己融资。可见,此处的破产,既不是公司意义资不抵债的破产,也不是国际法意义上国家主体消失的破产,而是一种在金融货币层面国家信用的彻底破产。当今世界,债务危机的阴霾笼罩着几大主要经济体。虽然,债务危机的根源都是长期透支,但具体情况却有所不同。美国制造业已经空心化,但举国上下一直在借贷消费,因为美国可以通过美元铸币税以及强大综合国力不断向外转嫁危机。日本虽然早已无法承受沉重的债务负担,但由于债务大多为国内机构和民众持有,因此,也艰难的走过了失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冰岛、希腊、西班牙等国就没那么幸运。这些国家的债务基本是外向型的,但是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国内民主力量反对政府削减公共福利,因此,主权债务危机便无法避免,而这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的升级又导致了欧元动荡。而德国,这个在外人眼中经济一枝独秀,甚至被看做可以决定欧元和美元货币战争胜负的国家,在身为德国人的作者眼中同样面临严峻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的解决办法,无论个人、家庭、企业还是国家,说白了就是开源节流。但是,作者分析认为,对于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开源和节流都不现实。因为,对政府而言,刺激经济往往是开源的首选,这意味着继续增加债务;而节流只能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民众福利,这对又意味着执政党面临下台的风险。其实,债务危机的根源早在1973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美元这个脱缰野马成为国际交换货币,凯恩斯成为许多国家的经济主导思想,此后,发债、印钞导致的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犹如病毒一般在全球范围内传染,到今天,危机已经病入膏肓,而从历史上看,国家破产意味着各种社会和经济危机,甚至会导致战争。因为危机最终必须要有一个载体去承受,因此,需要对内或对外转嫁。既然危机已是既成事实,而社会动荡甚至战争的成本又过于高昂,不如通过国家破产的方式清零,这正是作者超越国家破产的基本逻辑。

  如果说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那么国家破产就是解决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问题最不坏的办法。但是,国家破产的本质是信用的破产,而货币恰恰是一个国家和政府信用的象征。因此,国家破产必然伴随着货币资产的大幅缩水,所以,国家破产时代,民众必须学会保卫自己的财富。作者的建议是民众应该尽可能的摈弃货币资产,将财富均衡的投资到有形资产领域。各类债券、存款,甚至现金都属于应该摈弃的货币资产,而股票、黄金、房产则是应该均衡投资的有形资产。艺术品钻石虽属有形资产,由于专业性太强而不适合投资。可以说作者的建议既是保守的,又是超前的。

  货币贬值,实物即有形资产为王这是最简单常识,时寒冰在《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一书中也提出过“固化财富”应对全球债务危机的主张。但是,究竟投资那些有形资产,又以什么样的比例来投资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通胀无牛市”是股市流行语,但是,作者认为,股票不属于货币资产,投资股票并长期持有,是可以在国家破产中获利的。至于财富投资分配的比例,作者给出的原则是大致均衡,比如在持有少量维持生活的现金的前提下,可以将15%—20%的财富投资于黄金等。当然,由于德国的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和中国不同,作者关于投资的建议,只能借鉴,不可照搬。比如,关于房地产,德国的土地是私有制,而且目前房价,无论是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中国都超过了德国。所以,作者的分析更多更多是一种参考。

  对于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我们即使从感情行无法原谅,但却不得不去理性的应对。《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一书中,用“国家破产”方式来超越国家破产事实的思路无疑给了一种全新的启示。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读后感(五):国家的角色——评《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

  这本书中的“即将”两个字似乎不是太确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国家“已经”破产了。最典型的就是冰岛,一个天堂似的国家一夜之间就崩溃了;还有希腊,也接近于破产。但是当然,要确定一个国家是否已经破产,我们还得先看看“国家破产”如何定义。“国家破产”这个概念是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资产小于对外负债,即资不抵债的状况。国际上通常的国家破产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其进口商品所必需的外汇,或是其主权债务大于其GDP。就是国家破产(见于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594.htm )。从这个意义上看,冰岛确实破产了,这个人口仅三十多万的“迷你”小国的主权债务为1300余亿美元,而它的年GDP仅为190余亿美元。而在《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以下简称《破产》)一书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衡量方法就是看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上融资,如果不能,即证明该国破产。这个标准衡量出来的破产国家就是阿根廷,这个国家已经很多年在国际上弄不到钱了。

  上述两种衡量标准实际上还是参照公司破产的标准。资不抵债即为破产,没有经济来源无法“造血”即为破产。但是国家毕竟不同于公司,公司破产就是吹灯拔蜡房倒屋塌,公司里的员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但国家显然不能,“一国的主权是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说无论一个国家如何破产,这个国家都不会“黄”,——除非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口都“跳槽”去了别的国家,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是那些又穷又小的国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如《破产》一书中所说:“国家无支付能力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有的只是尽人皆知的破产声明和接下来的没有明确结果的谈判。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只要国家还能征收到税款,只要还有一个公民在工作——例如在国外挣着钱——一个国家就还有支付能力,并不会完全破产。”

  所以说,人们公认“国家破产”只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动词。

  但是,即使是这个形容词敢足够可怕,如果一个国家被冠以“破产”二字,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资产化为乌有,手里的钱根本就不值钱,持有的债券就是废纸,还要背上更多的国债。公司破产伤害的是公司本身,员工在受到伤害之后就跑光了公司也就完蛋了;而国家的破产,伤害的却是人民,国家会把所有的问题都转嫁给人民,以保持国家的“主权完整”。当然,如果反过来,一个国家因为经济危机而连主权都保护不了的话,那么对于它的人民来说可能就是更大的灾难。

  《破产》一书最大的“发现”或者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把“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角色呈现了出来,一旦国家遭遇破产,它就会按照它的机器运行模式,自动削弱债务人和债权人两方面的力量而从中得利。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既人民,某些国家的破产它的人民是脱不了干系的。最典型的就是《破产》一书里所列举的几个濒危破产国家当中的两个:美国和日本。美国濒临破产就是因为巨额的债务,而美国的债务和德国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民间债务居多,美国早就是寅吃卯粮,人民借钱过好日子,巨大的外债让美国成为了穷酸超级大国;而日本的危机却是很少被提到的,却被《破产》一书敏锐地“发现”了,《破产》把日本列为奔向破产之路的最大一匹“黑马”,日本的危机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老龄化”,日本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虽然它曾经是世界上储蓄最高的国家,但随着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日本的储蓄已经基本清空,这个国家可以说已经“没钱”。

  那么中国怎么样呢,《破产》一书对中国的状况还比较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会是战略上的赢家,而且此书的两位德国作者在此书再版的时候把“中国开始货币战争”的内容加上去了,在这两位欧洲的作者看来,中国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只是在全球逐鹿场中的一份力量。但是我们自己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如果这两个国家破产,对中国来说都应该是一次震荡,甚至是危机。如果中国真的危机,国家机器也会毫无例外地把问题转嫁给人民。到时候我们的个人资产也会大大缩水。《破产》指出了一些资产自保的方法,但是它给出的最有力的方法——投资股票,显然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合适,所以,我们还是要先寄希望于国家不要发生危机才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