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之下》的读后感10篇
《海面之下》是一本由[英]克莱尔·道格拉斯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8-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一阵子一个编辑朋友要送我一本他们正准备出的新书,当时我正在游戏里杀的天昏地暗,所以只是瞥了一眼书名,然后问道:“《海面之下》?这是什么鬼,克苏鲁风格的小说吗?”
朋友告诉我:“唔……其实不是,而是悬疑类型的小说,不过如果你喜欢克苏鲁那种难以名状的恐惧风格的话,那么一定会喜欢这本小说的。不过,我只有一点要求,你看完了小说后如果写书评的话不许剧透!”
“你这个要求不亚于一个甲方爸爸来要求设计一个五彩斑斓的黑啊!”
不过当我用了两天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后,倒是理解了朋友的顾虑,这样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如果在阅读之前就被人剧透一脸,实在是个重大的损失。
小说分别以2016年的弗兰琪和1997年的索菲日记,这两条时间主线所展开。
故事以第一人称视角的弗兰琪开始,她在自己的闺蜜索菲神秘失踪的18年后,忽然接到索菲哥哥的电话,大海中意外发现了索菲的尸体残骸。为了寻找索菲的死亡真相,弗兰琪从伦敦回到了那个一直就不欢迎她的小镇。
接下来的故事就开始向诡异的方向一发不可收拾:仿佛永远不会停歇的暴风雨、奇怪的人影、半夜里突然响起的婴儿哭声、夹在门缝中的神秘纸条……虽然这本小说不是克苏鲁风格,但读这本小说倒是确实让我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而在索菲的日记中,画风仿佛一下子跳回了我在十几年前经常追的美国青春偶像剧中,塑料花一般的姐妹情谊、在我这个年纪看来略显幼稚的多角恋、不同的小团体之间的明争暗斗。说实话一开始的内容让我感到有点无聊,毕竟我早就过了追偶像剧的岁数。但是随着弗兰琪主线的进一步展开,我却发现原来这个看上去纯良无害的索菲似乎也隐藏着黑暗的过去!
伴随着英国绵延不绝的阴雨天气,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细节盘根错节,相互独立,又相互印证,18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俩共同想要掩盖的秘密是什么?索菲究竟是怎么死的?
当小说进行到50%的时候,我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成了杀害索菲的嫌疑人。当我将整本书翻完后,倒是忽然找到了这本书令我感到头皮发麻的根源:我们当然可以大义凛然的指责书中的弗兰琪心机婊或者索菲太绿茶,但谁还没在自己青春期时因为荷尔蒙过剩做过一些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没脸提及的荒唐事呢?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至于像书中人物那样小小年纪就背负起人命案,但是其他的恶劣行为,诸如对于那些明明没得罪自己的人,却仅仅因为“看他不爽”而暗自恶语中伤;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和别人的交情日渐加深而心生嫉妒,跑过去充当搅屎棍;因为某个不在意的异性喜欢自己而肆无忌惮的去折磨对方……
对于这些当年做出的“荒唐”事,我们又怎么会预料到到底会为当事人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而事隔多年以后,我们又怎能确定多年后,往日的幽灵不会找上门来呢?
《海面之下》读后感(二):沉浸式悬疑小说,媲美恐怖电影的剧本杀
恰到好处的反转,提升了冒险的难度,成功通关之后,你会惊呼,本以为剧本是《谁杀了她》,实际上竟然是《凶手必须死》。
阴雨连绵的海滨小镇、孤零零耸立在悬崖顶部的度假别墅、午夜撕心裂肺的婴儿哭叫声、突然出现在门口的匿名威胁信,所有恐怖片必备的经典元素,构成了这部悬疑小说的底色。
孤岛模式,是阿加莎开创的经典恐怖故事模式作为这一类型小说的忠实读者,我认为一部悬疑小说是否成功,在于它讲故事的方式能否紧紧抓住读者。毕竟在这个短视频、碎片阅读占主导的时代,能在书页中沉浸十五分钟以上,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
作者必须竭尽所能,用文字搭建起密码和关卡,确保读者能获得超越游戏和电影的愉悦。
这种愉悦,就是主动参与到故事中,试图在谜底揭晓之前破解真相。
《海面之下》为了营造沉浸感,在第一人称叙事的同时,不断用第二人称回忆过去的故事,既像自言自语,也增强了精神濒临崩溃的紧张气氛。在阅读时,你能和主人公感同身受,体会到噩梦经历的阴魂不散,以及被恐惧逼到墙角的惊慌失措。
作者最大胆的设计,是把日记体穿插到叙事中。这当然不是她的首创,但这一设计很契合“调查死亡案件”的主线情节,像一根快速燃烧的导火线,让读者始终处于兴奋的探索模式。因为故事的开篇就交代了“坠崖案”的时间,看到日记的时间逐渐接近死亡日期,读者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因预知了人物的命运,而揪心、担忧、恐惧、紧张。
有人说,看恐怖片的爽点就在于,经历挑战心理极限的惊吓,又始终置身事外。悬疑小说和恐怖电影一样,都是对身体没有损害的白日梦冒险。
阅读《海面之下》,就像是拿到了一个侦探游戏的角色扮演剧本。你要扮演的是一位伦敦高级金领、坐拥三家私人酒店的白富美,享有联排公寓、路虎跑车、男人追捧、女人嫉妒的开挂人生。可是只有你知道,你有一个不能触碰的秘密。故人的电话撕裂了你和过去的屏障,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只有守住你的秘密,你才能赢得游戏的胜利。
读者在阅读中,就这样既渴望发现真相,又害怕揭穿秘密,不知不觉完成了一场战战兢兢、举步维艰的冒险。
恰到好处的反转,提升了冒险的难度,成功通关之后,你会惊呼,本以为剧本是《谁杀了她》,实际上竟然是《凶手必须死》。
当然,悬疑小说的主题、立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海面之下》在这两方面也可圈可点,对于人性复杂的探讨,随着情节的推进,渐渐浮出海面,令人悚然一惊、耳目一新。
作者克莱尔从7岁时就梦想成为小说家,第二部长篇小说就能用如此成熟的技巧,在伦敦书展上大放异彩,年轻才女,未来可期。
《海面之下》读后感(三):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悬疑小说了?
中学时的体育课上,不爱运动的女生们都喜欢围成一排,坐在树荫下,讲各种离奇的故事,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都能阴风四起,刺骨逼人。每个人的表情又好奇,又凝重,又渴望,又害怕。仿佛有一双手扼住了她们的脖子,屏住呼吸,等待这个神秘故事的结局将一切的压力尽情释放。
而我总会在这个时候,悄悄抓住某一个人的脚踝,让她体验一把4D的惊悚震撼。
后来读蔡骏的《荒村公寓》,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读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那种感觉,都“像夏日围炉吃火锅,必需一鼓作气,捞至锅底空无一物再大呼过瘾,冲凉后仍回味无穷——那湿湿黏黏的汗腻在身上,正如夜半时总是感到身后气氛不大对却无论如何舍不下眼前的盛宴。”
悬疑小说最妙的就在于对气氛的营造,破旧的厂房,阴冷的雨天,古老而神秘的宗教元素,异国他乡的陌生文化语境,都能让一个人完全被作者拉入他设计的机关中,被一次又一次的反转击中心脏内最敏感的神经。读罢掩卷沉思,久久不能也不愿从那种阴郁的感觉中抽离出来。
后来的我们,离开了校园,投身了繁忙的工作,开始恋爱,结婚,被生活在后面抽着小鞭子马不停蹄地赶着路,那些开心而“无用”的消遣事务被我们一件一件搁置在精神的角落里,久未启封,惹尽尘埃,我们都快忘记了那阅读深处最纯粹的快乐了,登上昏暗的阁楼,一缕阳光从木板的缝隙中倾泻而下,一个神秘的长者微笑着说,好久不见,我给你讲个故事好吗?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故事的开始,来自故人的一通电话,将我们拉回到对故事最初的模糊设定中去,死去的人叫索菲,和另一个女主弗兰琪仿佛是童年最好的朋友,故事分别从2016年冬天弗兰琪的日记本,和18年前死者索菲的日记本视角中共同展开,现在和记忆,女主和死者,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细节盘根错节,相互独立,又相互印证,究竟发生了什么,她们俩共同想要掩盖的秘密是什么?索菲究竟又是怎么死的?伴随着英国绵延不绝的阴雨天气,细腻的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将情节以一种诡异但又合理的方式展开,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字,因为你知道每句话都有作者精心铺垫的剧情在后面嗷嗷地等着呼应。
*海面之下,那具尸体,从未腐烂
一封一封的匿名信,像一个知情的幕后黑手,将弗兰琪的心提到了嗓子口。被警察找到了的断肢被冲上海岸,鉴定结果迟迟未出,在那漫长而煎熬的等待里,弗兰琪竟然看见了18年前的索菲在那该死的码头伫立凝望,穿着18年前的衣服,时间仿佛从未流逝过一样。究竟什么样的秘密能穿越18年,让如今活着的人每当提起都心有余悸,惴惴不安。真相在那个深不见底的海底埋葬,本以为永不见天日,却在一个又一个情节的推动下,逐渐浮出水面,呈现出最暗黑,最邪恶的秘密源头。
*你所逃避的过去,总有一天会追上你
我们的童年回忆里,除了天真浪漫,两小无猜外,也总有那一些你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告诉别人的秘密吧?在田园里残忍地处死过一只青蛙,偷过同桌最心爱的转笔刀,抑或者说过某个不会被饶恕的谎。背叛过的朋友,伤害过的亲人,糟蹋过的情谊,都是你不愿提起,不愿回想,不愿承认的过去,它们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你,去直面自己内心的暗黑,邪恶,肮脏,嫉妒,自私与狡诈。和如今冠冕堂皇正经危坐的自己,判若两人。
可是你以为你想忘,就能忘掉吗?那些欠下的债,害过的人,做错的事,终会像条野狗一样紧随你身后,让你辗转反侧,彻夜难安。谁也逃不掉上帝的审判,上帝自己也不能。
(完)
《海面之下》读后感(四):海面之下,其实难测
太长不看版:
挺好看的,希望它立刻拍成电影。
海面之下,其实难测:
读完整本书最后一个字,立刻想要从头再来。
才能让结局反转得合乎情理。
作者一边使坏把真相带离远方,
以至于被结局下了一个大跳,却忍不住称赞。
海面之下,污秽与纯洁并生:
二十年后,
我接到了一个“关于你”的电话。
你哥哥说,
你裹藏在运动鞋里得以保存的残肢浮出了海面。
此刻,你终于能被算作是“死去了”。
那一天,二十一岁的你突然从码头上消失,
我几乎是故意要把你和故乡萨默赛特忘记。
说服自己你只是逃走了,
你大约是躲在哪里,自由自在地生活。
——故事的开头即是结局,布里斯托尔湾环抱萨默赛特,阴冷的咸湿感渗透了故事后续的每一个字。
故事用双线展开。
一条线是让读者代入感极深的、第一视角的“我”,一条则是代表亡者发声的日记。
弗兰奇的叙述与索菲的生前文字彼此穿插交代,
二十年前悄然发生在幽闭恐怖的海滨小镇萨摩赛特的丑恶秘密,
从海面之下被吞吐出来。
主体故事,从索菲哥哥坚持相信妹妹死因蹊跷,因而邀请她的挚友弗兰奇回乡调查开始。
随着弗兰奇的前来,一桩被她和索菲埋葬起来的命案悄然浮出。
索菲的旧情人、曾骚扰索菲的男人、和索菲交好却厌恶弗兰奇的女同学……不约而同出现在了镇上,这一切肯定不是巧合,是冥冥之中另有诡谲。
整个镇上的人,仿佛都因为某些原因,既熟知,又对弗兰奇恶意满满。
一切不仅于此,并开始失控。
从弗兰奇下榻酒店的那天起,怪象从生:
反复流产不能生育的弗兰奇,被楼下夜半频起的婴啼折磨得昏天黑地,却意外发现屋中只住了一位老人。
与其同时,自动吐字的打印机、来去无影的暗手、不留痕迹的恐吓信、阴阳怪气的本地人……将无神论者弗兰奇,逼向疯狂的边缘。
而她下榻的房间,一眼就能看到索菲死亡之地。
她,一次又一次,在内心最兵荒马乱的时刻,突然见到了“索菲”。
如二十年前一样年轻美丽的,
死掉了的 索菲。
足够黑暗,戳破了才能找到光:
后来觉得,它是在探讨救赎和原谅,否则整个故事如此多关键人物将毫无价值。
一群人让一群人自我救赎,一群人终要被一群人埋葬。
那就只剩鬼神来渡众生。
坏人太多了,可惜亡灵不够用。
还好不论正义披着什么皮囊出现,
它出现了,就是极好的。
让你觉得总是有一些光,没有刻死在碑文和坟头上。
其他:
顺便提一下作者Claire Douglas,一度以为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的妻子(也是联想得太远了…同名而已)。
Claire Douglas在成为畅销书作家前,写了整整十五年的新闻稿。
……瑟瑟发抖……
记者写起故事,字字见血、威力十足。除了《海面之下》,亚马逊上,她的同类型作品还有好几部,比如一举成名作《the sisters》,不过似乎都还未被翻译引进国内。
希望这本书卖得好一些,出版社赶紧把她的其他书消化了吧。
最后赞一下书的封面。中国的引进小说中,有太多的封面是:2/3的海报+1/3的留白,2句浮夸的评价,3-5位项目经理刷脸来的名人推荐。
明明是掷地金石声的好书,却被偷懒套上了蕾丝装,让人很遗憾。
《海面之下》的黑白手绘封面,是从内容出发去成全了一本书的门面。美得不够大众,却是走心了。
《海面之下》读后感(五):《海面之下》番外:豪伊先生,我来找你了
1997年9月6日星期六晚上,英国海滨小镇奥德克里夫。
听见索菲在厕所里呕吐的声音,阿利斯泰尔·豪伊感到一阵心慌。索菲没喝多,只要不是傻子,大概都会猜出她怀孕了,这真是糟糕透了。
弗兰琪进了厕所,问索菲发生了什么事,索菲却以最快的速度跑出厕所,逃离了夜总会。直到跑岔了气,弗兰琪才在老码头的入口追上索菲。
阿利斯泰尔面色苍白,在后面跟踪她们,但她们都没有发现阿利斯泰尔。
弗兰琪和索菲发生了争吵。索菲失去平衡,撞断栏杆,掉进了海里。弗兰琪不知所措地看着脚下,索菲消失在黑色的礁石和波涛汹涌的海水之中。
躲在黑暗中的阿利斯泰尔如释重负。他知道从那段栈桥上掉下去的人,不是被淹死,就是撞死在礁石上,没人能侥幸活下来。
第二天,阿利斯泰尔像往常一样处理旅馆的事务,在客人面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状,甚至还跟妻子抱怨说,新来的服务员没索菲能干,影响了旅馆的生意。
她真的不能干吗?他望着正在给客人倒水的新服务员,得意地嘴角上扬。
“先生,请慢用。”仿佛有心灵感应,新服务员扭头朝阿利斯泰尔眨眨眼。
一晃18年过去了。
如果索菲还活着,今年39岁。
阿利斯泰尔变成了一个66岁的老头子,不再是温文尔雅的中年人。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办公室已经从乡下搬到了伦敦,窗外就是市中心著名的“小黄瓜”大厦。
临下班前,秘书告诉阿利斯泰尔,有他的信。
他收拾好东西,想了两个小笑话准备讲给秘书听。要是有可能,还会故意将信弄掉在地上,借机俯视她那迷人的乳沟。听说,她上周刚和男友分手。
秘书递过来一个棕色的信封。她穿着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裙,阿利斯泰尔大大咧咧地盯着她的大腿看,她不由自主地把裙摆往下拉了拉。
信封上打印着阿利斯泰尔的名字,但没写发件地址。阿利斯泰尔认得邮戳,是巴西里约热内卢,日期在1998年9月6日。
“见鬼,1998年的信,怎么会2015年才寄到!”他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瞬间丧失了所有的色心和勇气——是索菲。
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在远处展开双臂,如同拯救苍生的神迹,站在镜头前的,是索菲惨白发绿的脸。
阿利斯泰尔故作轻松地翻过照片,让它背面朝上。背面中央打印了五个字,用的是加粗的字体:
我在看着你。
他急忙将照片收进包里,为了掩饰内心的慌张,连招呼都没打,便离开了办公室。
这是谁搞的恶作剧?阿利斯泰尔想不出谁会如此不尊重死者的照片,将索菲的人像和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合成在一起。
难道她没有死?不可能,她妈妈在出事的第2天就报了警,海岸警卫队搜寻了好几天,她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那段栈桥上掉下去绝没有生还的可能。阿利斯泰尔将照片揉成团扔进垃圾桶,然后摁亮了电梯的按钮。
电梯一层一层升上来,他焦急地注视着跳动的数字,心脏仿佛被一只冰冷的手抓着,随时都可能捏破心房。
“叮”,开门的那一刻,恍惚之间,看到索菲从电梯里走了出来,他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
“豪伊先生,你怎么了?”
金色的长发,心形的脸庞,原来是办公室新来的保洁员,只是长得像而已。
“没事没事。”扔下这句话,阿利斯泰尔匆匆挤过她的身旁,走进了电梯。
不可能的,她已经失踪了18年。这是个恶作剧,这些年我得罪了很多人,有人想报复我,一定是这样,—定是的。
阿利斯泰尔在负一层走出电梯,他的奔驰车就停在前方,司机打开车门,他低头钻进车厢。
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一周,第二封信就到了。
阿利斯泰尔原本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但当他漫不经心地打开夹在文件堆里的棕色信封时,照片上的诡异画面顿时让他觉得一股寒气直冲脑门,太阳穴突突地乱跳,闭上眼睛后只感到头晕恶心。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吗?他用力揪着自己的头发。
索菲穿着一件漂亮的白色连衣裙,僵硬的身体直挺挺地躺在粉红色的沙滩上,开裂的伤口腐烂发黑,白花花的蛆虫探出了脑袋。
百慕大群岛首府汉密尔顿附近的淡粉色沙滩信是从百慕大群岛首府汉密尔顿寄来的,时间是2014年9月6日。里面依旧只有一张照片,照片背面用加粗的字体打印了两段话:
您是我一直想要的理想父亲,金发碧眼、笑容开朗、语言快活幽默,而且经常鼓励我。您的女儿弗兰琪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把她当成姐姐看待。
沙滩上到处是人,轻柔的海风很温暖,但我还是觉得冷。我想回家。
“你是一具尸体,当然会觉得冷。”
他想象不出一具尸体如何从英国跑到巴西,时隔多年为什么又突然出现在百慕大群岛?她是坐船还是游过去的?吓到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了,她有没有跟人说对不起?请人拍照的时候,为什么不先把脸上的蛆虫捡干净?
“对了,你死的那天晚上,穿的不是牛仔裤吗?”阿利斯泰尔松了口气,擦去额头的汗水,把秘书叫进办公室表情严峻地说:“以后只要是棕色的信封,我一概不收,更不要通知我。”
秘书自然不明白他的用意,但见他不像是开玩笑,为了保住饭碗只好点点头。
交待完毕,阿利斯泰尔觉得心情好了不少,随手将照片和信封撕成了碎片。
阿利斯泰尔是个骄傲的人,目空一切、无所畏惧,可是经历这件事之后,他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
他经常梦见,在屠宰厂外的空地上,他重重地压在索菲身上,一只手恶狠狠地掐住索菲的脖子,让她不能喊叫,不能呼吸,不能反抗。另一只手掀开她的裙子,将她的内裤撕为两半。
他拉下自己的裤子,咕哝着挤进索菲的身体,他的手在索菲的双乳之间揉捏,几次猛烈的冲撞之后,他呻吟着达到了高潮,他喘着粗气,闭上双眼颓然倒在索菲的身旁。
当他睁开眼睛时,索菲正盯着他看,表情木然、脸色青黑。
“你怎么敢这样?你会为了我抛弃玛利亚,还有弗兰琪吗?我们找个地方安家,你是这么想的吗?”她抬起头说这话的时候,蛆虫从她的嘴巴里掉下来,落在阿利斯泰尔的脸上。
阿利斯泰尔猛然惊醒,全身颤抖,汗水湿透了睡衣。他开始恐惧黑夜,他干脆把酒店的事务全部移交给女儿弗兰琪,他白天在办公室里睡觉,晚上以工作和应酬为借口躲开妻子玛利亚,花天酒地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昼夜颠倒的生活让他筋疲力倦,也让他渐渐淡忘了渗人的梦境,连续三天没有再梦到强奸索菲的场景。
为了庆祝脱离苦海,阿利斯泰尔决定找两个模特来,他相信自己宝刀未老,又有伟哥助阵,双飞这种事情不会太难。
他给模特公司打电话,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他朋友,只用了一个小时,他的车里就坐进了两个叽叽喳喳的18岁嫩模。
阿利斯泰尔喜欢年轻鲜活的肉体,她们能让人找回自信。回到自己的公司,在电梯里搂着她们的细腰,一边讲着重口味的荤段子,一边思索着待会儿先脱哪一个的衣服。
走到办公室门口,又在她们身上磨蹭了一阵,这才掏出钥匙捅开了办公室的门。
一个模特眼尖,“有东西掉了。”
另一个补充说:“夹门缝里的,是一封信。”
没等阿利斯泰尔反应过来,棕色信封就被拾了起来,并交到他手中。
阿利斯泰尔猛然感到夜晚的寒意,它就像毒液般一点一点侵蚀着肌肤,直至血液冻结,浑身的骨头发出一阵阵刺痛。
“你们走吧,我今天没心情了。”阿利斯泰尔从钱包里抽出一叠钞票塞给她们,然后将她们推出门外,“砰”地关上了门。
这次是从奥德克里夫寄来的。
老码头上的木板已经腐烂,到处是窟窿,走在上面却不会掉到海里是不可能的。索菲正站在当年她掉下去的地方,在她身后是疯狂冲击礁石的白色海浪,宛如疯狗喷吐的白沫。两根维多利亚风格的灯柱依旧趾高气昂地屹立在老码头的入口,仿佛通往冥界的门柱。
照片背面用加粗的字体打印了一句话:
豪伊先生,我来找你了。
一股寒意沿着脊背爬进了阿利斯泰尔的心房,他觉得自己置身于海面之下、与世隔绝,恐怖的梦境和曾经看过的恐怖电影在脑中循环播放,怎么也停不下来。
他非常需要一杯烈酒,他从酒柜里取出一瓶威士忌,一杯接一杯地把自己灌醉……
阿利斯泰尔感到一股微弱的气流拂过脸颊,他发现自己枕着紫色的沙发靠垫,脖子弯曲的角度很奇怪。他坐起来,揉搓肩膀,活动关节,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一只空酒瓶和那张照片,“我一定是在沙发上睡着了。”
这时,他突然看见办公室的门大敞着,他皱起眉头迷惑不解:“我怎么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打开了门?”事实上,他几乎非常肯定,睡着之前门是关着的。
室内和走廊的光线存在着微妙的差异,门框前后仿佛笼罩了一层雾气,就在阿利斯泰尔想把房门关上的时候,透过空灵的薄雾,他看到了索菲。
索菲就站在门口,灯光照在她身上,她穿着长长的白色连衣裙,金色的长发被风吹起来,从她的脸上拂过。
阿利斯泰尔从来不相信鬼故事。但是,虽然他头脑很理性,身体却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他强作镇定:“应该是错觉,我喝得太多了,仍然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他眨了几下眼睛,当他再次望向门口时,不出所料那里果然空无一人。
“豪伊先生,”索菲站在阿利斯泰尔的身旁幽幽地说道,“我在这。”
预知后事如何,请购买正版图书《海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