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问鼎诺贝尔之作。非常难读的一本书,一本色盲没法看的书。故事主要讲20世纪初没落的旧地主康普逊一家,四个章节虽只写了四天发生的事,但串起了康普逊一家30年的过往。第一节是最为难懂,作者以四弟小本,一个智障的第一人称视角,以意识流的写法,将十四条故事线通过智障混乱的思维交叉叠加。新译本中译者以十四种颜色加以区分,实在是非常大的考验。第二节大哥昆汀自杀那天的经历,昆汀非常脆弱敏感,也是意识流写法,作者为再现一个濒临崩溃之前的思想,经常三四页没有一个标点,过往的事、刺激他的人在脑海中乱飞,营造一种压迫感。第三节是三弟杰森,这是个十足的混蛋,满嘴脏话,心肠恶毒,作者在这一节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写作能力,将一个小人的言行举止刻画的生动可信。第四节是家中黑女佣的视角,通过她对康普逊一家喧哗而骚动的半个世纪作一个冷冷的旁观。豆瓣对李继宏这个新译本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一半一星一半五星,骂的人说翻的什么玩意,这么难读。其实我觉得还好,我能理解译者,他是想用中文模仿作者意识流写作的神韵,其他两个译本我翻过,读起来顺点,故事流畅点,但这老地主一家神经病的特质,新版这么译也没毛病。
某天无意中逛书店,突然发现了一本做工精致的精装本,由于市场上每种名著都有很多个版本,我也不知道买哪个好,于是漫不经心随手翻了翻。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只有震撼。
我这个半文艺青年也看了一些书了,但从来没有读到过这种形式的文字,表述新颖,形式独特,阅读吃力。吃力当然不是因为生僻字太多,也不是情节太复杂,而且作者通过令人目眩神迷的创作技巧增加了对文字的理解难度。
作者真的是有点“变态”,阅读期间一度让我怀疑人生,怀疑这是不是一本“精神病人”的杰作。但疯子和天才只有一墙之隔,显然福克纳是后者,用才华横溢四个字来形容都感觉远远不够。比如看到第133-135页,第173-188页,这么长篇累牍的看下来,竟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语文成绩不好的人简直不知道怎么断句,老是怕意思理解有误不得不来回反复诵读,更是生怕自己一口气上不来给活活憋死。
第一部分前面四五十页看的特别艰难,只能强迫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吞进去,直到看到五十多页的时候,才领会到了文章精髓、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望尘莫及的文学手法。
在第60页前后,用小本的意识流来回穿插达玛迪的葬礼和小卡的婚礼,并且还能保持对话顺序一致,衔接的有条不紊,严丝合缝,真正体现了大师手笔。发自内心的说,写作手法非常高明。同时,也体现了译者和出版方的良苦用心,如若没有颜色的标记、字体的切换、详尽的注释以及特别用心的阅读小卡片,读者根本就看不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
第二部分是以昆汀为主要叙述人称,用大量的心里活动加上穿插的意识流来描写他自杀前痛苦压抑的心情。期间写到昆汀坐火车,还有不少当地人文风貌的描绘,表现了上个世纪美国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从昆汀的痛苦情绪中偶尔抽离出来。虽然没有十分看懂,但是看懂了七八分便已然了解了作者不是在写作,而是在炫富,炫耀他这种无人能及的文字驾驭能力。对别人来说可能会十分痛苦于对文字的掌控,于福克纳而言却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
这种登峰造极的文学造诣,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山,他创造出的意识流文学对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更是对艺术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整本书阅读完差不多用了我1-2个月的时间,大概是我读书用时最长的一本了。这本书陪伴我的每一秒都是痛苦的幸福。合上书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浅薄的伪知识分子,一个工作之余智斗熊娃抽空看书学习的宝妈,能让我在如此繁忙的人生中还能一心牵挂这部好作品,满足的泪目。
首先说明,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久仰福克纳大名,读过他的几个小短篇,但从来没有勇气去看大师的长篇小说,担心自己无力读懂。所以,得知李继宏的这版《喧哗与骚动》可以让普通人读懂福克纳,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下单了。
其实,我还蛮支持用不同颜色标注时间线的做法,因为我就是一个可以先看剧透再看电影的人,用最少的脑力读懂经典,符合我一贯的懒人风格。
不过,遗憾的是,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得很轻松。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心想毕竟是福克纳,毕竟是意识流,读得有些吃力是应该的。但是,随着文中不时出现“哭个毛”“傻逼”等字眼,我开始好奇究竟原文是怎么写的。于是,我上网找到原著来读,却发现,其实英文原文要比译文好理解得多。
随后,我又找来了另外两个中译本,一个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李文俊版本,一个是译林出版社的方伯林版本。对比看来,李继宏的这个版本与前两版有很大不同,孰好孰坏还一时难下判断,但是就个人感觉而言,似乎李继宏老师的中文语感跟我不在一个频道上。
举三个小栗子,大家可以来体会一下。(译文全部选自小说第二部分的开头,方便大家定位。)
1、
那种声音也许久久未能引起你的注意,然而他只要一声滴答便足以让你意识到时间的队伍一直悄然前进,只是规模越来越小。【李继宏版,79页】读到「时间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小」,一开始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总感觉这样表述怪怪的。
来看下英文原文:You can be oblivious to the sound for a long while, then in a second of ticking it can create in the mind unbroken the long diminishing parade of time you didn’t hear.
再来看下其他版本的译文:
你可以长时间无视这个声音,可是一秒的滴答,就足以把你未曾听过的那些时间从脑海里全都调集出来。这时间排成队列,绵延不绝,渐渐消逝。【方柏林版】你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察觉嘀嗒声,随着在下一秒钟里你又听到了那声音,使你感到虽然你方才没有听见,时间却在不间断地、永恒地、越来越有气无力地行进。【李文俊版】虽然这两个版本的译文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最后一个意群的主语都是「时间」,一个「渐渐消逝」,一个「越来越有气无力地行进」,让人很容易去理解原文的「the long diminishing parade of time」。
而李继宏版本的主语是「队伍」,「时间」作修饰定语,后面的表述也是按着队伍的属性来说,「规模越来越小」,这造成了我初读时的理解困难。其实,像「parade of time」这样表述形式在英文中很常见,比如说「a lustrous cascade of black hair」,我们会说「一头瀑布般亮丽的黑发」,很少有人会将其说成「黑发的瀑布」。
2、
父亲说过,始终惦记一个人造刻度盘上几根机械臂的位置,无非是思维运转的象征。正如排便是身体运转的象征,父亲说,还有流汗。【李继宏版,80页】英文原文:Father said that constant speculation regarding the position of mechanical hands on an arbitrary dial which is a symptom of mind-function. Excrement Father said like sweating.
其他版本译文:
父亲说,老是考虑一个杜撰的表盘上指针的位置,是心理功能的一种病态。一种排泄,父亲说,就像出汗。【方柏林版】父亲说过,经常猜测一片人为的刻度盘上几根机械指针的位置,这是心智有毛病的症象。父亲说,这就像出汗一样,也是一种排泄。【李文俊版】这句话是昆汀在自杀前的意识活动,当时他听着钟表的声音,琢磨着时间,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李继宏可能觉得父亲的话不一定针对钟表,所以译成一种更「科学范儿」的解释,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机械臂」的翻译实在突兀,我不知道「刻度盘上的机械臂」是什么东西,更何况钟表的指针在英文中就叫「hands」。
其次是将「symptom」译成「象征」的问题。一般来讲,我们说到象征,都是一种意义上精神上的联系,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比如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被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很少说「排便是身体运转的象征」,因为「身体运转」是更偏向实体的概念。
原文中「symptom」的本意是「病症」,我们会说「打喷嚏是感冒的病症」,两者之间并非抽象意义上的联系,是真正实在物质上的联系,得了感冒就会打喷嚏。原文的意思也是一种实在意义上的联系,是说思维运转起来就会琢磨时间,所以,猜测刻度盘上指针的位置是思维运转的「病症」。
不过,这里把「symptom」译成「病症」也不妥,因为后面解释说到了「排泄」和「出汗」,这并非是一种病态,父亲说的话好像也没有否定的态度。所以,李继宏没有像其他译者那样翻译成「病态」「有毛病的症象」,但是使用「象征」似乎有拔高原文的意思,其实它只是一种「迹象」、「表征」罢了。
3、
别理他,施瑞夫说,这傻逼就知道撩一些肮脏的小贱货,你鸟他干吗。【李继宏版,81页】英文原文:Ah let him alone, Shreve said, if he’s got better sense than to chase after the little dirty sluts, whose business.
其他版本的译文:
得,别理他,什里夫说,他是不是傻到去追这些肮脏的小荡妇,跟别人有什么关系。【方柏林版】啊,别理他,施里夫说,要是他光会追逐那些骚娘们,那跟我们又有什么相干。【李文俊版】不知道李继宏老师对「傻逼」这个词如何理解,在我的印象中,它还是一个感情比较强烈的词。如果原文中有moron, idiot, stupid, fool等字眼,翻译成「傻逼」都无可厚非,可是原文只有一个「he」,译文中的「傻逼」会不会有滥用之嫌?
嗯,还有好多栗子,篇幅有限,我就不多说了。总的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普通读者,只想读一本语句优美流畅、情感表达充沛的小说,个人觉得,这个版本不适合你。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福克纳的小说写作方法和背景知识,这个版本值得一看,因为这本书的注释很全面。比如,它会给你解释「新娘之月」( The month of brides ) 是6月,因为在英文中,6月(June)是以古罗马神话中主管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命名的。而其他版本只是翻译成「做新娘的好日子」「结婚的好日子」等,没有给任何注解。
最后呢,如果你英语已经过了六级,个人建议,还是去看原文吧,真的不一样。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关于“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遭遇恶意一星的说明
2013年1月,“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首批四种上市,包括《小王子》《老人与海》《动物农场》《了不起的盖茨比》;由于这些都是公版书,和其他版本形成了竞争关系,因而遭到个别译者和出版社编辑抹黑,在豆瓣上发起了给这些书恶意打一星的运动。随后我译的《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继续遭受了同样的恶意攻击。
我在2007年夏天辞去工作,之后一直在家以翻译为生,和外界几乎没有交往,每年见面超过三次的人两只手就数得过来,除了“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系列图书和其他版本构成竞争之外,按说应该没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那些豆瓣帐号何以乐此不疲地辱骂、污蔑一个无权无势的译者,实在超出我的想象。
鉴于豆瓣站方放任那些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出现在各个图书介绍页面上,也因为这种恶意抹黑的行为仍在继续,我只能就我个人所译各种图书在豆瓣上的评分状况汇总,做一点简单的说明。
1、我译的《灿烂千阳》,2007年9月出版,原著2007年5月出版,我的译本是第一个汉语译本(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些豆瓣帐号造谣说我只译别人译过的书)。此书尚在版权保护期,市面上没有其他版本,因而未遭大规模恶意抹黑,豆瓣评分为8.8分。
2、我译的《穷查理宝典》,2010年10月第二版,台湾繁体中文版也是我译的,此书未有其他译本(特意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些豆瓣帐号造谣说我只译别人译过的书)。此书尚在版权保护期,市面上没有其他版本,因而未遭大规模恶意抹黑,豆瓣评分为9.0分。
3、我译的《追风筝的人》,2006年5月出版,豆瓣图书250排名第一,也是豆瓣最多人读过的书。此书尚在版权保护期,市面上没有其他版本,因而未遭大规模恶意抹黑,豆瓣评分为8.9分。
4、我译的《与神对话(套装全3卷)》,此书遭遇10.5%的恶意一星,豆瓣评分仍有8.5分。
5、我译的《小王子》,2013年1月出版,因为是公版书,市场上竞争版本多,遭遇恶意抹黑,评分一度只有3.1分。这些年读者正常打星,分数慢慢涨到7.6分,但截止2018年7月23日仍有9.9%的一星。
但在豆瓣阅读上,因为只有购买过该书的帐号才能评分,同样是我译的《小王子》,评分高达9.6分。
6、我译的《老人与海》,2013年1月出版,因为是公版书,市场上竞争版本多,遭遇恶意抹黑,评分为5.3分。
但在豆瓣阅读上,因为只有购买过该书的帐号才能评分,同样是我译的《老人与海》,评分为9.0分。
7、我译的《瓦尔登湖》,2013年1月出版,因为是公版书,市场上竞争版本多,遭遇恶意抹黑,评分一度只有2.8分。这些年读者正常打星,分数慢慢涨到7.1分。
但截止2018年7月23日仍有14.2%的一星:
但在豆瓣阅读上,因为只有购买过该书的帐号才能评分,同样是我译的《瓦尔登湖》,评分为9.0分。
8、我译的《动物农场》,2013年1月出版,因为是公版书,市场上竞争版本多,遭遇恶意抹黑,评分只有5.6分。
因为这个版本被恶意打了多达36.5%的一星。
另外一个版本侥幸逃过恶意抹黑,同样是我译的《动物农场》,评分为9.2分。
作为专业译者,过去15年来,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台湾九歌出版社、台湾商周出版社等专业机构出版过数十种译著,这些译著销量超过两千万册,在豆瓣上拥有超过67万名读者。
以上情况望诸位周知,如有打扰请见谅。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破碎的庄园——简评《喧哗与骚动》
我的本科专业是中文,《外国文学史》教的时候着重在谈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一门我非常喜欢的课,因为里面有我特别热爱的巴尔扎克。而关于后面的,现代主义,老师也讲了但没有现实主义那么深入,再加上现代主义和美国南方文学流派在中国并没有巴尔扎克和海明威著名,我也就没有注意过这回事儿。在未了解此类的我看来,现代主义应该是比较有意义但是对社会影响比较小的。 直到我拿到了《喧哗与骚动》,说实话,再此之前我根本没怎么了解过现代主义和意识流之类。拿到,读了以后,大感新奇:原来故事还能这么写! 与其给你千篇一律的讲该书其中理论,不如给你讲讲,这部书产生的渊源吧。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务必要听下来。 ——————————题了个记的
很久以前,世界上有三个棉花势力。从非洲走来,伺候法老缠绕木乃伊的非洲棉;从印度走来,被希腊人称为“植物绵羊”的亚洲棉;还有一直在美洲大陆默默无闻,却在后来影响历史的陆地棉。 在非洲棉从西域进入中国,亚洲棉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主要穿着有三个:北方的兽皮、关内的丝绸和麻葛。对棉织物抱有极大兴趣的蒙古人,在元代大力推广种植从南北两方面而来的两种棉。其后,在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织技术在提升的同时大规模普及。至清,依托薯和棉的普及,促使中国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以至于江浙地区的“松江布”在农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也能达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程度。 一时间,经过采染却被欧洲人认为是天然原料制成的“南京紫花布”畅销西欧诸国。 经过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取得胜利的英国资本主义势力,当然无法忽视当时热闹非凡的棉布生意。恰逢其时,英国资产阶级左手有从欧洲大陆的宗教战争中逃亡而来的新教工匠,右手从圈地运动中失地挤入城市的巨量赤贫劳动力。旋即开始和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松江开展起了棉布产业竞争。 在原料和规模上无法竞争的英国棉纺织业,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资本亲技术的天然属性,刺激了大量的新技术产生。随着棉纺织机器的发明、改进和使用,产业机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直到19世纪初,英国完成了轻工业部门整体的机械化。 高速运转的棉织机流水线就像巨兽,吞吃棉原料,拉出来的确实质地精良耐用的棉布产品。1831年,松江府的棉布,从外国进口的,比出口的多了。与此同时,陷入同样境地的还有欧洲诸国和其他仍未开始工业化的地区。英国在此次轻工业机械化的浪潮中,赚取了大量财富。 在受到英国纺织工业倾销冲击国家的另一头,还有作为原料产地,农业高速发展的美国南方地区。截止1790年,美国南方地区的庄园奴隶主只有67.7万人,而到了英国完成轻工业机械化后的1860年,美国南方奴隶主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95.3万人。1791年到1795年美国南方平均每年的棉花产量只有520万磅,到了1811至1815年,平均每年却达到了8000万磅。 英国大量的棉花原材料采购资金,进入美国后,不仅提高了奴隶主的经济实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话语权,再讽刺一点的就是,让黑奴的数量增加了,待遇比以前好一些了。 可以说,这是美国南方庄园经济的美好时期。供不完的棉花原料,挣不完的英国采购市场。有钱以后,国内的工业势力也巴结着自己,自己说一他们不敢说二。上台的好几届总统都是自己人,在重大的国家走向上,奴隶主势力一再使工业势力卑躬屈膝的妥协。 在这个美好时期,产生了未来美国南方引以为豪的南方文化。荣誉、家庭、勇气,等等古典色彩的内容和传统,在金钱的基础上,让南方人在当时有种熠熠生辉的光彩。这些南北战争前的庄园经济文化虽然没有落实成特别著名的文艺作品,却对后世这个路线的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这种美好的日子是有期限的,期限就在于,世界的棉织物市场饱和的那一天。 当饱和的那一天到来时,英国觉得美国不仅可以成为原料进口来源地,也是个不错的倾销市场,于是大举倾销。美国工业势力对此作出反应,希望用关税遏止倾销。但是跟英国勾肩搭背的美国奴隶主势力对此进行阻碍。美国工业势力就不高兴了,他们觉得,如果庄园资本向北投入到工业中是可以的,但是伙同英国来限制自己国家的工业,就是跟自己为敌。以往和颜悦色的北方人开始磨起刀来。 当西进运动为美国工业提供了广阔原料供应和商品市场时,奴隶主势力又跑出来了,想跑马圈地,允许西进得到的这些州成为奴隶州。美国工业势力再次妥协。然而,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国内宗教势力方面有很大的废奴声浪,他们觉得这是对南方势力釜底抽薪的可靠办法。 我很难说北方一定正义,南方一定邪恶。如果你们看过美国女作家丽贝卡·哈丁·戴维斯在1861年发表的《铁厂生活》,就会明白,比起奴隶主用法律和武力对黑人的奴役,工业资本则是不分黑白、不分男女、不限时间和强度的,利用经济,对工人阶级进行更为恶劣的奴役。这种工业经济带来的奴役,使人异化,使荣誉、家庭、勇气这些南方人特别尊崇的东西,在北方的工业丛林中,被异化的奴隶所践踏。 之后,凭借大量移民人口和工业支持优势的北方工业势力,打败了在邪恶水平上较为原始的南方庄园势力。黑人得以从庄园解放,却进入了城市,这个工业和工业资本构筑的牢笼。“白色垃圾”可以沉沦,也可以凭借国家的工业发展浸入“蓝领中产阶级”的幻觉。但是黑人,只有沉沦、沉沦、再沉沦。黑人社区产生个优秀的家庭,就跑去白人社区生活了。再出来个优秀家庭,又跑了。所以黑人社区拔尖儿、活的比较光鲜的,往往是那些不易进入白人社区的黑人,音乐家、体育家、黑帮大佬等等,这些人成为了黑人社区的榜样,使本来有可能崇拜律师、医生、会计的孩子,转而去崇拜不可能产生政治影响力的黑人。 言归正传,南北战争中南方势力的失败,不仅仅是庄园经济的失败,也是美国工业依附英国的终结。从此,美国工业资本,站起来了~!伺候他们的文化艺术、社会体系、宗教信仰、哲学思潮,也站起来了。 美国庄园经济倒下后,他们引以为傲的决斗文化,渐渐异化成私刑之类的恐怖主义、三K党。原来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大家族、社区也分崩离析。媳妇儿不听丈夫的,不尊重丈夫。丈夫在家里没权威,他所主张的道德、信仰在家里没人当回事。孩子们有的从来向着娘,有的从来向着爹,分割成几个小团体。本来应该抱团维护大家族财富的兄弟姐妹,各自走各自的路。对家族财富,只强调继承的权利去索取,而不谈维护的责任和义务。守家的,由此和回来分家的闹矛盾。可以说!十分的狗血!!! 100年前,奴隶主和工业企业家可是平起平坐的啊,你有地位,我也有地位,你喝好酒,我喝的也不赖。然而100年后,工业企业家的子孙成为了资本家,而奴隶主的子孙成为了苟延残喘的小产阶级。前者的子孙鲜衣怒马,后者的女性后代则成为了他们的性玩物。男性后代则因为自己这个文化圈子的女人看不上他们,整日撂倒提不起精神。————————他们连无产阶级也不如,无产阶级至少没有祖上道德和荣誉包袱,可以各种投机向上,而他们包袱沉重,一面要求自己道德上对得起祖先,一面还得承受南方人在工业社会的歧视和轻贱。太狼狈了。 那么,我们回头看,1891年到1905年出生的这批美国的“迷惘的一代”里,大多数都和本土文学有关,从本土,自身生长的环境中,产生自己,进而成长,形成认识,反观过来,怼造成他们认为错误的根源,讴歌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寻的源泉。 来自小地方明尼苏达的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可以用现实主义写《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表面上热闹活泼,里子却冷漠虚假的大都市。 来自芝加哥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可以尽情的用现代主义简洁流畅表现热爱自然,含蓄隐没的传达情感。 来自纽约的亨利·米勒可以用超现实主义往死里脏秽的恶心现代西方文明,去追求自我。 这些他们追求的也好,抨击的也罢,都是不曾与主流社会真正交锋的事物。所以他们可以尽情的表达。 但是,福克纳呢? 他来自哪儿?密西西比。 他什么出身?没落南方种植园主兼工商业者世家。 他能不能说,工业文明和势力不好,造成了现代的社会妻不贤,夫不担当,子不孝,女儿还不贞洁,哪儿哪儿都是一团乱,原来那种有秩序有温暖的明媚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剩下的只有粗野和疯狂,急功近利,丑恶异常。 当然不能,南方的价值观是被战争所否定的,已然成为了坚实的政治不正确,如果他否定工业文明带来的无序、丑恶、疯狂,那么,他也会被认为是反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积极一面。 那么,《喧哗与骚动》,到底写了什么? 这是一部带有责难的,南方家族没落史。它诉说了工业文明导致的道德堕落,是怎样在腐蚀原本纯洁的土壤。它表达了工业社会背景下,人是怎样的混乱不着边际。家庭分裂,个体异化,人随着他本来应该栖息的家庭灭亡,也随之毁灭。在20世纪看来是悲剧,在当下看来又像笑料。看了这部书,才知道人类是怎么从正常,逐渐演变到现在的疯魔。更好笑的是,福克纳还不敢把这个明着写,意识流,完全反叛的叙事手法,你要是个愿意认真看的人,你可以一点一滴的发现稍微正常点儿的父母和完全不正常了的第二代。 这个仍然保有些南方家族传统的家庭,已然到了一个发疯的时代,却还是追求着社会癌变以前的道德。大小子人不错,家里把赖以维继的土地,从南北战争前就作为家族灵魂的土地,卖了,供他念书,希望他能融入工业社会的体系。但是大小子却因为亲妹妹失掉了贞洁,婚姻也失败,自杀了~!工业社会在他爬进去站稳脚跟以前,就拿他最脆弱的弱点给弄死了!你说惊奇不惊奇?!!大小子自杀,明眼人是他爹,他爹感觉出来这家完蛋了!郁郁寡欢中去世了。另外一个小子,杰森,后来当家了,这傻掰纯不是他爹的种,根本没点儿这家人的追求和向往,盼着通过妹妹出嫁豪门,来得到一个好职位。得不到了怎么办?他把愤恨发泄在外甥女身上。 注意,我并没有说福克纳想如是表达,我是说,我在小说里看到了什么。连同他文学历程终身没有离开过的牛津镇,我认为这部作品是诸多福克纳小说中,最为尖锐的,对美国工业或者说商业文明的批评。骂归骂,你工业文明看不看得懂随便。反正别人骂得,福克纳绝对明着骂不得。 福克纳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也知道读者有三六九等。这个特质本身就已经足以让他走文学这条路了。他写过挣钱的短片小说,也写过自己想写的长篇小说,还写过电影剧本,他写过电影剧本的经历,大概可以解释一些电影专业的读者在读该书中产生的问题。没错,他把一些电影里的表现手法用进去了。 与来自小地方明尼苏达和工业地区的“迷惘一代”作家不同,他的生长环境更为优渥,在被工业文明残害的程度上来讲,真的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三四位厉害。如果你愿意了解一下美国南方,就会发现,他们仗打败了人没怂,宗教独立,社会价值独立,生产生活方式上也极尽独立,奈何大环境的影响,还是会造就一些全美国人民都在承受的事情: 爹工作,妈工作还得照顾爹和小孩儿,小孩儿长大了不顾爹妈,爹妈离婚了或者各自沉浸在道德堕落中。 福克纳总是绝口不提父亲,却总爱提起爷爷,这在侧面可以看出,他热爱那个更为纯粹的美国南方,对逐渐被裹挟进工业社会的美国南方却不太愿意面对。后来,他愈加顺风顺水,因为他知道差别化生产作品,该深沉的深沉着,深沉到国内非相关领域民众大都不太了解的《喧哗与骚动》。该畅销也畅销着,《押沙龙》即是如此。他一生较为稳定的高产,感情生活相比其他同时代作家,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老实。日本人在他去日本访问的时候也感觉这人较为保守。综上所述,你大概可以感觉到,南方文化究竟有多么深刻的烙印进他的灵魂中。 最后,我给李继宏译的版本打个call儿吧。该译者将“迷惘一代”的风格呈现的非常到位,诸如“傻逼”、“你白痴”之类口语化的译文,将该作家群体的口语化撰文特点传神再现。 于2018年9月18日凌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