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篇

2018-01-31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威廉.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5,页数:3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It is a review by an loser

  意识小说,即运用自由联想作为基本的叙事方法,具有跳跃性、随意性、突兀多变、无规则特点

  很惭愧。在未读福克纳作品之前,对于意识流小说的阅读,我总觉得不在话下,毕竟.....我的思维意识也具有跳跃性随意性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 )

  但我忽略了...我这纯粹是自由瞎想而非自由联想,同时,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不同的。特别是这部作品...

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的叙述者都是心智不健全的人。第一部分是白痴班吉的颠倒模糊的意识流,第二部分是精神即将崩溃最后崩溃了的昆丁的意识流,第三部分是偏执狂杰生的意识流╭(°A°`)╮<一脸懵逼...>。第四部分是以迪尔西为中心来讲述,可...为什么上教堂了?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喧哗与骚动》读后小感

  特别说明:在读书的过程总直到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都将杰生和昆丁两个人物弄混了,我以为昆丁是杰生,而杰生是昆丁。所以你读读后感的时候会发现人物名称上的严重错误

  这个错误我现在不打算去修正了,当初读的时候晕晕乎乎,就让这股劲儿贯穿始终吧。晕,但真实

  意识流过脑海,顺手抓一把上来。这句话,是我高中意识流系列周记的题记。那时候,习惯于将每一次印象深刻的胡思乱想都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反复阅读,细细回味,并乐此不疲。而今天翻看周记本,重读那所谓的“意识流”周记,不禁哑然失笑,有些不过是人物、场景事件幻想得比较具体故事,有些则是相对于彼时较为深邃思想沉淀。与此刻我手中的《喧哗与骚动》所不同的是,我刻意地记录思想起伏,刻意地细致描述思绪片段,而在福克纳笔下,无论班吉还是杰生,他们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的任何碰撞都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微黄的纸张之上,太精确太详尽,以至于我深感班吉部分杂乱无章,杰生部分拖沓冗长,最终没有读完便放下书,揉揉酸涩眼睛,拍拍紧绷的双颊。

  班吉天生智障,或者说是一个可怜的痴呆儿,他脑海中流淌的意识,纯粹而简单,相对于之后杰生的描述,可以说较为粗犷。因为即使班吉能够写作水平也不会多么高明,至多是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天的事便笔一挥写下去,文字无论如何都谈不上优美细腻。但正是因为他低智商单纯无知,由他的视角望去,整个世界才显得那么真实。他前前后后回想起数个时期发生的事,无忧无虑的童年,改名的那天晚上,凯蒂失身,凯蒂结婚,等等。在班吉的世界里,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只有看得见看不见,闻得见闻不见,听得见听不见这些分别。常人内心外界交织,班吉则只用五官感知世界,或者可以说,感官地感知世界。他的意识,真正的由“感”而发。可以想见,这个家庭人员比较多,有等级制度但不森严,仆人对班吉并不够尊重全家只有凯蒂和父母对班吉有亲人感情。我想起七十年代电影版《简爱》,开场古旧的欧式音乐,昏暗的山坳,阴云密布的天空年代久远的独门宅第,衣衫整洁紧闭双唇的欧洲男女,——在班吉的眼里,我想象他的家庭也是这样的一派场景。似乎他的家庭氛围从来与快乐安详无关,在通篇的描述中我仅仅在班吉提到凯蒂身上树的香气时略微感到轻松。他大哭大吼大闹,他看到黑夜来了又去,他不伸鼻子也闻得到死亡的气味儿——他仿佛一个能够预知灾难悲剧的愚者,作者仿佛在字里行间暗示,班吉平时哼哼唧唧仿佛展现着这个家族毫无生机气氛,班吉哭哭啼啼则作为某一次不幸事件的隐喻,班吉闻到了病,闻到了死则毫无掩饰地证明悲剧的降临。以感官代替心灵触碰并反映世界,我想这就是班吉部分的特点。

  杰生是哈佛的高材生,却内心压抑决定自杀。和班吉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敏感得像个女孩,而他又明显具有悲观主义倾向,于是,家族的衰落使他相信自己未来一片昏暗;原本天真善良妹妹失去贞洁,也成为自己的错,自己要负上臆想中“乱伦”的责任父亲的思想明明腐朽不堪,他却被其深深影响,不可自拔。家里的奴仆是下等人,学校同学不可一世,他都不愿也无法与之倾诉心声。久久郁结于心中的负面情感终于到了不可收拾地步,用我们现在人的话说就是,心里怎么也想不开,于是想到了死,想到了以死亡结束并代替苟活。可是他自杀之前要交代的事怎么会如此之多,去很多地方见各种人物,每个略过他眼前的事物都一一跃然纸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甚至产生这样的怀疑,他如此留恋人间,何必选择死亡。然而我转念一想,死前的人,眼睛格外清澈,思想格外清晰,世界在他的眼中,也格外透明和真实,的确是这样。

  昆丁部分我并没有读,但仅就前两个人物来看,作者选择两个相对普通人来讲比较特殊的人物,由他们的双目反射那个色彩灰暗落寞时代,真可谓苦心经营独具匠心

  《喧哗与骚动》与一般小说比,主人公穿越多个时间层进行连锁式回忆,引用很多神话传说还有《圣经》的故事,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这些都很特别。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则是主人公在回想的过程里多次重复的某些小词小词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无数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树上的香气”,杰生提到的“他说起来吧”这句话。这样几个字可以将正在专注于阅读的读者猛然拉回一两分钟之前的段落里,逼着读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轻飘飘地混沌起来,时而飘摇到十年前,时而回到当下。循规蹈矩的读者可能会到不解和不悦,这些无序的“小东西”打乱了他们的思路,而我则不怎么认为。我第一次读到班吉嗅到凯蒂身上树的香气时,我有感于班吉对他姐姐纯洁的喜爱,第二次读到时感到班吉心中充满着对凯蒂重重的依恋,第三次第四次,渐渐感到心惊。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很正常,而在想别的事情的时候无意中就想到另一个人,这则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这程度,并不是通过细致的描写体现,而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出现生动强烈的展现。何为文字的表现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渗透浓厚的感情,在我看来,这些小东西便足以回答这两个难度不小的问题

  我一直认同小词小句子在长篇文字中的重要性,这种重复的写作手法(姑且称之为一种写作手法)我也在尝试使用。其实不仅福克纳,在这之前我已经在其他作品中领略到重复出现的小词小句子的魅力。美国硬派恐怖小说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说中用到这种手法。在恐怖小说里,小词小句的重复出现无疑会加重恐怖的色彩。由于小词小句联系到前面的情节,在这里我仅仅列举一些例子,不作过于详细分析

  [他皱皱眉,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他和邻居的一个小女孩在一座蚁山上和周围的草地上浇上汽油,然后扔进一根划着了的火柴。他们看着那些昆虫的身体被烧焦、烤黑。

  ……(主人公回到现实生活中,描述回家吃饭的场景)

  ……也不是他认为自己不如人,所以就要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不是,原因要简单得多。简单,同时也更复杂

  他喜欢伤害别人。

  那些蚂蚁

  他深吸一口气,低头看着盘子中的土豆泥。]

  本特利•利特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段落都特别短,有时候一个小词就单独成段。其实我觉得这样突出重复的小词小句的手段并不如福克纳那样将其夹杂在繁乱思绪中高明。但作为撩人心弦的恐怖小说,小词小句单独成段却更直接地达到“吓唬人”的目的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偶尔使用重复出现的小词小句。下面这段摘自《天黑之后》。

  [薰拿起桌上的烟叼在嘴里,用火柴点燃,撅起嘴朝电脑屏幕长长地喷了一口。

  静止屏幕上被放大了的男人的脸。]

  这里,重复的偏正短语强调了小说中的人物薰的思想一直被这个男人的脸牵动着。同样,这么写也将读者的心拉回静止的屏幕上。

  这些便是我读了一部分《喧哗与骚动》之后小小的感想。没有特意查找意识流小说的相关介绍,我担心这些介绍会影响到我的写作思路。我对意识流小说的认识也许还很浅显,但我有理由相信,它们一定真实并独特

  ——写于09年4月26日。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喧哗与骚动》故事脉络与主要事件整理

  由于本书内容又多又乱,所以简要地梳理一下备查

  家谱:

  昆丁一世:曾与英国国王作战,失败后从苏格兰高地逃亡到美国

  查尔斯:昆丁一世的儿子语文教师,有一条木腿,参加阴谋组织

  杰生一世:查尔斯之子,用一匹马从亚美利加王的子弟手中赢取了一平方英里的土地,成为暴发户

  昆丁二世,州长,与昆丁一世同名

  杰生二世,将军,“常败将军”,与杰生一世同名

  杰生三世,律师,酗酒,文中的父亲

  昆丁三世:杰生三世长子,亦即文中的昆丁

  凯蒂,凯丹斯,杰生三世的女儿,事件的中心

  杰生四世,杰生三世的二儿子,亦即文中的杰生

  班吉明,杰生三世的小儿子,亦即文中的班吉,小时候和舅舅同名叫毛莱

  小昆丁,凯蒂的私生女

  注:我只能说,欧美人起名太没有创意,此外没有提到这个家族有没有旁支

  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昆丁篇1910.6.2

  杰生篇1928.4.6

  班吉篇1928.4.7

  迪尔西篇1928.4.8

  注:据说4月6日到8日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迪尔西篇中有复活节礼拜,6月2日也与基督教有关

  主要事件:

  班吉篇:

  当前部分:

  跟勒斯特一起在高尔夫球场附近溜达,勒斯特一直想去看戏,他因为口袋上的破洞弄丢了妈妈给的硬币而到处找,并没有找到,期间他捡了一个高尔夫球想卖但是被大人抢走了。

  中间撞见了小昆丁和戴红领带的戏子一起约会,戏子管他叫杰克,并用火柴耍弄班吉,被小昆丁制止。

  但是小昆丁不喜欢班吉的出现。

  晚上回家以后小昆丁给了勒斯特一个什么东西,他说可以去看戏了。

  班吉篇在班吉回想小时候和凯蒂一起睡觉中结束

  回想部分:

  小时候凯蒂要脱衣服被昆丁打,说明昆丁对于贞操的重视

  小时候祖母去世的夜晚,凯蒂自己爬上树看葬礼,弄脏了衬裤,后来迪尔西大惊小怪帮她擦干净,后来在昆丁篇再次提到这件事

  小时候班吉改名事件,本来跟舅舅一样叫毛莱,但是母亲发现他脑子有病,就不让他跟舅舅同名以撇清自己家血统对他智商的影响

  小时候帮舅舅给情妇送情书被情妇的丈夫发现事件,后来舅舅被打,再后来送信就让凯蒂跟他一起去

  凯蒂结婚时和TP偷喝香槟醉倒了,世界在他脑中旋转(牛上山了又下山了又上山了又下山了)

  凯蒂喷上香水之后味道改变引起班吉大哭,之后凯蒂把香水送给了迪尔西,凯蒂身上有“树的香味”,一旦这个香味消失,班吉就会哭

  凯蒂失身那天引起班吉大哭

  凯蒂婚后离开家之后班吉为了找凯蒂想跟外面的女学生说话“袭击”了女学生,被杰生抓去做了手术

  注:时间点切换主要依据有,黑人小厮的身份童年是威尔许,凯蒂结婚前后是TP,当前为勒斯特,此外还有凯蒂的名字(打高尔夫球的人喊球童“开弟”)和气味等。班吉对凯蒂的依赖,有点让我想起阿甘正传里的珍妮

  昆丁篇:

  当前部分:

  一开始讲父亲送了他一块爷爷祖传的表,说“不是要让你是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记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之后为了摆脱时间,昆丁自己弄坏了表,并去了修理店,确定了自杀的时间。

  提到意大利僧侣弗兰斯西·阿西斯在《咏日》中称死亡为“小妹妹”

  和学校里的黑人“执事”交谈,委托他送信

  离开哈佛之后,在路上遇到一个老黑人,跟他玩“圣诞礼物游戏,并给他钱,勾起了对家里黑人的想念

  到河边物色自杀地点,遇上三个孩子,谈起抓一条鳟鱼能够得到一根价值二十五块钱的鱼竿的事情

  去面包店时遇上一个不会说英语的意大利小姑娘,请小姑娘吃了面包和冰淇淋,想送小姑娘回家但是找不到她家,想给她钱让她自己走但是她一直跟着昆丁。后来被小姑娘的家里人警察抓住说他拐卖儿童,到法官那里付钱了事。

  被抓的路上碰到了施里夫(同宿舍的好基友)斯波特(另一个同学)以及势利眼的布兰特太太及其儿子吉拉德一起出游,便把昆丁带上。在此期间昆丁回想了自己之前与达尔顿的冲突,并在回想中因为听到布兰特玩弄女性的言论而揍了他并被揍(自己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味沉浸在回想中),后来被施里夫送到车站。

  施里夫离开后回到宿舍做自杀的最后准备。

  回想部分:

  凯蒂第一次吻一个男孩之后被昆丁打,昆丁说“我不是因为你跟别人接吻才打你,那是因为你吻的是城里的一个神气活现的臭小子我才打你”,接着他继续打凯蒂,并让她说自己的辫子是“牛绳”

  小时候跟一个叫娜塔莉小女孩“坐着跳舞”,后来和凯蒂打架

  凯蒂失身那天与凯蒂发生冲突,凯蒂把昆丁的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昆丁拿出小刀试图杀死凯蒂。

  冲突中昆丁表示自己之前曾经乱搞男女关系。推测之前昆丁觉得因为是男的所以无所谓,但是妹妹出事以后想法有所变化,此后越发不能忍男人对待女人的轻佻态度,与人(主要是渣男)发生冲突的时候常常询问“你有姐妹吗?”或者“你有妹妹吗?”

  凯蒂失身之后去找达尔顿单挑,让达尔顿离开,但是相当弱,没打过对方,对方还秀了枪法,给他枪他也不用,还在没被打的情况下昏倒了,后来凯蒂赶来把昆丁的头往树上撞,意味不明

  凯蒂失身之后与父亲的谈话,谎称是自己干的,想要借此与妹妹一起“从喧闹的世界里孤立出来”,不愿凯蒂与别的男子有瓜葛。父亲表示贞操没有什么意义,他说纯洁是否定状态所以是违反自然的,他对昆丁说“你想把一桩自然的出于人性所犯的愚蠢行为升华为一件骇人听闻的罪行然后再用真实情况来拔除它”

  凯蒂未婚夫海德婚前(因为凯蒂已经怀孕所以要结婚遮丑,但是婚后被他发现,凯蒂遭到抛弃)来家里时与之发生冲突,此人之前曾在哈佛打牌作弊和考试作弊

  注:如果说班吉部分的意识流跳跃难读只是班吉智力低下,所以总是跳跃,但是仔细看的话他的变化思路还是很清晰的,逻辑也很单纯,每段话单独看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昆丁经常胡言乱语,一连好多句话没有表点你都不知道从哪断句,有时候有人说话都没有引号,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也不容易确定到底是谁在说,所以其实感觉精神状态还不如班吉正常,更加神经病。此外这部分一直提到忍冬的香味

  杰生篇

  当前部分:

  暴力管教不听话的小昆丁,说你是用我的钱养活的,小昆丁说如果用你的钱我宁愿不要这些东西,宁愿未出生等

  将凯蒂给女儿寄来的钱据为己有,给母亲假支票并让母亲烧了支票,并说你要是从现在开始不烧了之前烧掉的就都损失了,你要是继续烧就什么都没损失

  在杂货铺里当伙计并多次溜出去办事对老板冷嘲热讽,老板貌似是看在他母亲的份上对他睁只眼闭只眼

  凯蒂给小昆丁寄了50块钱汇款,被杰生扣下,用尽手段只给了她10块钱

  发现小昆丁和戏子一起溜达便开车追赶,但是没有追上,车胎还被放了气

  为了安慰班吉在吃饭的时候给他凯蒂的旧鞋子而与小昆丁发生冲突

  从老板那里拿来两张戏票不给勒斯特而耍弄他,明知勒斯特没钱却要他出钱买,最后把票烧掉。

  毛莱舅舅找他借钱

  母亲说幸亏杰生不像康普生家的人而更像他们巴斯康家的人

  回想部分:

  父亲葬礼那天凯蒂回来想要见女儿,并给他一百块钱,但是他只让凯蒂看了“一眼”

  家里的钱都用来给凯蒂办婚礼和给昆丁上学,包括卖掉班吉牧场得到的钱,所以杰生受到了冷落,对凯蒂、小昆丁以及迪尔西都充满了仇恨

  注:福克纳说杰生是他笔下最邪恶的恶人,堪比伊阿古什么的,然而我觉得杰生虽然很坏,但是他的坏很大程度可能是因为他是个压力过大正常人,而他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在社会性上是正常的,所以只有他担负起了支持这个腐朽家庭的重担,而他的恶毒往往出于对不负责任的兄弟姐妹的仇恨。让我想起只有“不良大人”才能保护“天真的好人”,当然他没有这种自觉,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行为也很过分,但是我并不觉得他有达到十恶不赦的地步,因此感觉福克纳笔下“最邪恶的恶人”也只能邪恶到这种程度而已,福克纳可真是个好人啊

  迪尔西篇

  前一天勒斯特得到小昆丁给的戏票去看戏了,所以起得晚,推测小昆丁有戏票是因为男友是戏子,照应班吉篇的这一部分内容

  早上起来发现小昆丁出走了,并且偷了杰生藏的7000块钱,其中4000是凯蒂给他寄的,另外3000是杰生自己慢慢攒的(钱的真实数目在附录里提到,迪尔西篇中只说是3000)。

  杰生很生气去找警长,但是警长没有管他,他自己去追,被人打了但还是没有追到

  迪尔西一家去教堂做黑人的复活节礼拜

  后来要去墓地的时候因为TP有事没有回来,所以勒斯特驾车,路过南方士兵铜像的时候没有从右边走而是从左边走了,所以班吉大哭,杰生及时赶到把马拉了回来,然后世界在班吉的眼中就重新恢复正常了。

  注:据说福克纳最喜欢的角色是迪尔西,继续说明福克纳是个好人

  后来(附录中):

  母亲死后,杰生就把班吉送到了疯人院,也辞退了迪尔西,将大宅变卖,从此康普生家就消失了。他声称自己从黑人手中把康普生家解放了(事实上主要是解放了他自己),并与他的一个情妇一起过日子当老板

  小昆丁一直没有音信,杰生做梦都在杀她。总的来说小昆丁表现了和凯蒂一样的叛逆的一面,但是没有表现出温柔的一面(似乎也没有什么机会表现,除了给勒斯特戏票或许能算?)

  凯蒂后来似乎和军官在一起,战后看起来还是很年轻,只有三十多岁的样子,她的一个图书管理员同学(这个同学把不健康书籍藏到很高的书架上,但是却不知道自己需要踩凳子才能放上去的地方学生们可以轻易拿到)发现了她的照片,说要去救她,但是被杰生否认,并将照片扔到她脸上声称凯蒂不可能这么年轻,而她又去找迪尔西但是迪尔西说她看不见了(已经二战之后了,很长寿啊)

  凯蒂作为所有故事事件的中心人物,并未以主要视角进行描写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读《喧哗与骚动》有感

  读《喧哗与骚动》有感

  这是我读完整过的第一本意识流小说,小说虽然不是很长,但我却磕磕碰碰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好混乱,好糊涂啊,完全没有章法,各种片断,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织在一起。如果没有译者大量的注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说实话,即使看了下面的注解,还是不太清楚福克纳到底在这本书中要表达什么思想。我想,也许正如这题目的来源莎士比亚里的《麦克白》里说的那句话,“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这本说,也是“痴人”福克纳的梦靥呓语,没有什么意义吧。我人生没意义,你还得活下去;读完一本书,即使没什么想法,也还得写读后感。那我就把自己从开始到结束,谈谈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读这本书因为这是学院给我们列的外国文学的书单里我唯一没读过的一本书,所以就去图书馆找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由李文俊翻译的版本。刚开始读的时候,译者在序里说,书中围绕着凯蒂被诱堕落的片段,福克纳运用了多个叙事角度来谈这件事。这就让我想到了前些日子看到过的一部日本电影《罗生门》,它也是围绕一件谋杀案,从每个人嫌疑人不同的自述角度来展开的,我以为福克纳也会这样写。但读着读着,却发现这本书比《罗生门》复杂得多。因为至少《罗生门》的每个叙述者他们的头脑还是清晰的,但《喧哗与骚动》里的各个叙述者脑子都有点问题。所以在看的过程中,我很纠结:继续还是放弃?

  第一部分是从班吉的角度来写的,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个先天性白痴。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岁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海里。所以,在他的叙事当中,常常是混乱的,叙事到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因为当中的一些事物,联想起另一件事。如果没有译者的注解,我还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事。但我还好奇,译者又是怎么知道班吉讲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联系上下文也看不出。看来,我的智力水平真的是很低啊。但通过班吉的讲叙,我还是可以了解到,班吉对姐姐凯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部分是从康普生家族的长子昆丁的角度来叙事的。他是一个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为家里买了一块很大的地的缘故,也就是说,他能进哈佛,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而是金钱。刚开始看这部分的时候,还有点纳闷,昆丁虽没有高智商,但他的脑子应该比班吉好很多吧。为什么他的讲叙也这么不正常吗?后来,看了一些评论,知道昆丁在讲这段的时候,精神也处于极度的亢奋之中,因为他在考虑自杀的事情。想想也对,一个要自杀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里去。从他的讲叙中,我发现昆丁其实很善良,他给一个吉普赛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后来虽然被她家人误以为是昆丁要拐卖这个小女孩,但他也没有为他的这些善行辩解几句。他也非常的爱他的妹妹,凯蒂失身后,他也要决定跟她的男人决斗。虽然他跟那个男人最终没有决斗,但他因为由于对那个男人因对凯蒂的侮辱的愤恨而产生的勇气,还是很容易看出他对凯蒂非常的在乎。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凯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还是她的贞洁?如果真的爱凯蒂,应该在凯蒂失身后,更加的关心、安慰她。而不是选择自杀,在地狱里与她相遇。也许,这就是一个要选择自杀的人的逻辑吧,看完这本书后,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还是有点庆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人的逻辑要明白晓得一个非正常人的思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写到这里,我又有点疑问,那些“疯子”的思维,有谁能真正懂的呢?难道是他们的同类人吗,但“疯子”本身都已经丧失或混淆了思辨的能力了,又怎么晓得别人的想法呢?所以我很好奇。福克纳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到底是想写给谁看的?

  第三部分是从杰生的角度来叙述的。杰生应该可以说是康普生家族里面比较正常的一个人,因为他既不是白痴,又没有自杀的念头,更没有一些放荡的行为。但他既生为康普家的人,无论康普生太太怎么说杰生好,他还是继承了家普生家我认为一些共性的思维特点:疯颠的,非正常的,疯狂的。杰生的“疯”我觉得是因为他的自私自利、贪婪无情所造成的。这点在现实中也还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地位,确实会导致精神失常。通过杰生的讲叙,我发现杰生绝对是恶的代表。他阻扰姐姐凯蒂对她女儿急切的想念之情,并且还利用这点来给自己生利。别说他跟凯蒂是亲兄妹了,即使他跟凯蒂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一个常人也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的。但就杰生的这样一个人,作为康普生家族的权威康普生太太还不对地夸杰生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没落的必然性。

  写着写着,也发现自己其实对这部作品还是有点自己的想法的。关于第四部分,是康普生家的一个女黑奴迪尔西来讲叙的。她是一个很忠诚、善良的人。我很奇怪,为什么一个正常的人,倒引不起我的一些想法,而之前的那些不正常的人到那让我有那么多的想法。也许,这是也这本书之所以引起轰动的一个原因吧:思维正常的人想对思维不正常的人的想法的一些窥探!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昆丁的痛

  昆丁的痛

  读《喧哗与骚动》

  唐斯婷

  福克纳的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李文俊先生就说得很清楚——大胆的试验者;多角度的手法,增加作品的层次感与逼真感;擅用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象征隐喻的手法;意识流……

  对小说的艺术技巧、美国旧南方体制、道德规范的崩溃等等,很多人已作出具体的分析、解读,而在这儿,我只想表述令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昆丁·康普生的痛。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这句话同样折射了昆丁的内心世界,在昆丁的叙述里,就如痴人说梦般,沉醉在自我的思维中,找不到出路。“没有意义”,有人会选择苟且偷生,而像昆丁,却热衷于死。

  昆丁在性情上更像父亲康普生先生,对父亲的话,他记得很清楚。当父亲送他手表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这只表是一切希望和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 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记时间,不把心力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和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

  父亲的话时刻装在昆丁脑袋里,如影随形。他阴郁、脆弱以及精神上的洁癖,全来自家庭——那个如同断壁残垣的城堡,明知是摇摇欲坠,可仍在自欺欺人。他为自己的出身骄傲,面对时代与历史的变迁,他极强的自尊心,屡屡遭受打击。凯蒂说他爱死亡甚于一切。不,他并不是天生就爱死亡,而是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挽救家族显赫一时的荣耀,又不愿意屈尊降贵。

  “是有过很多情人吗凯蒂”“一定要嫁给他吗”“你可以照顾班吉和父亲吗”……每次读到他和凯蒂的对话,心里便替他难过。他对凯蒂有超出了亲情的情感,他甚至怀疑自己犯了乱伦罪,他对父亲说自己有罪。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一个沉重的打击——凯蒂失去了贞操,他感到她不再是一个纯洁的女孩。于是他绝望地认为:“这个世界之外真的有一个地狱就好了:纯洁的火焰会使我们超越死亡。到那时你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到那时我们两人将处在纯洁的火焰之外的火舌与恐怖当中”

  他在拒绝,拒绝成长,拒绝看到事物一步一步地迈向衰败。他考上哈佛大学,父亲卖了属于班吉的一块地,供他上大学,他似乎成了复兴家族的希望。是的,家里已把所剩无几的财产投到了他身上。他需要承受、承担,而他那瘦小的身躯,连凯蒂的情人——他痛恨的人,也没有足够的力气,狠狠地揍他一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