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禅趣读后感精选10篇
《思辨的禅趣》是一本由熊逸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6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一):八戒说禅
不就是八戒说禅嘛,不过是好书哦,我买了一本庄子,虽然只有两百多页,但是纸很厚,硬装的封面,看上去很有档次的一本.好熊的书我买齐了。如果我为了收藏版本而买了这书,在好熊看来,这是不可取的。没买过的收藏这套不错的。就是不知道再版有没有更新内容 。。。希望买了的同学跟贴、哈哈哈......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二):大爱熊逸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和八戒说禅是一本书。转入正题吧。
熊逸的这本书真算是绝了。旁征博引,而且把高深的佛法用浅显的语言说出来,但是你会发现,这浅显的语言表述的道理,仍然是高深的,很具有思辨色彩的,这种特性并未因为语言而稍有减退。
其中对于现在人们对于佛教的一些错误印象有拨乱反正的作用,所谓虔诚的佛教徒不适合看云云,我想这个虔诚或者换成痴顽更合适一些。
熊逸写了好几本国学方面的书籍,个人表示很佩服,文字和道理都是很不错的,于中国文化功莫大焉。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三):《思辨》随想
《思辨》和《道可道》思想和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思辨》的文笔比较散,结构并不严谨,道理讲得也很通俗,插科打诨,谈笑风生,是一本比较有趣的书。
虽然表面看起来实在缺乏宗教的神秘玄妙与学术论文的严肃高深,然而字里行间都显现了作者对佛教(或者说,对《坛经》,对慧能大师生平,对禅宗一脉)的熟悉与透彻。熊逸很擅长比喻,如以慧能的“顿悟”法门类比当今的“减肥速成班”、“英语速成班”,把佛教的“苦行”比喻成苏秦的“悬梁刺股”等等。他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例子,破除禅宗的神秘外壳,返璞归真,探其原貌,能把“有即是空”的禅理简明地论证出来,这些方面,与市场上比比皆是的励志文,机锋公案的讲解类文大异其趣。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四):没想明白
现今的佛教、庙宇、僧侣已与已知和可考的佛教原教义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但也只有迎合了当下的主流和时代的趋势才能不断地流行和流传下去,俗称“理论创新”、“理论自信”^_^
其实再去追求那原教旨或许已无太大的意义,世上的许多东西都是这样慢慢地被偷梁换柱,慢慢地在改头换面,比如“社会主义”、比如所谓“国学”……人活着大多数都为了当下,也只为了追逐自己的内心。这么说来就不用太在意,而且也无需再对他人多说,明白人自然明白。道理往往不是越辩越明的,而是自己越琢磨心里越坚定自己所坚持的。
说多了也无非一些早已被发现的心理学现象。宗教的辩论和责难最后都逃不脱哲学的那几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永远不会有答案,只会有自己认为的“有意义”,因为人是因果的动物,总要为事情找原因,找解释,常常归到神和超自然。这无非也是动物进化和适应生存的特性。
听起来我似乎是个宿命论者和不可知论者。想不透就不去想,或者以为自己想透了,那结论就是不用去想。
这本书就是用大白话把《六祖坛经》翻译了一遍,并穿插解释了很多佛学术语+佛学典故+《坛经》成书时的时代背景。但正如这个高深莫测的书名一样,作者本着【缜密的逻辑思维】+【事实求是的态度】的写作态度剖析《坛经》,读来有些不搭调,字里行间有一股“高贵冷艳”之气。想来作者也有预感,所以在序中就已言明:本书不适合虔信的佛教徒,而仅仅适合那些对佛教世界怀有单纯好奇心以及对佛学义理怀有纯粹智识趣味的读者。 我本来以为自己符合作者的读者设定,但显然作者把我归到(盲目的,不愿听负面评价的)“虔信的佛教徒”一类里去了。
去年通过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对“形而上学”,尤其是讲究非理性体验的佛学,是否适合使用我在客观世界里使用的思维工具,比如逻辑是否荒谬,叙述是否缜密,是否必须眼见为实等。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佛学里描述的那些体验,就是信则灵。而这在本书里,是被作者否定的。因此,我和作者对《六祖坛经》的解读角度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的。我记得自己第一遍读《坛经》时,心里最大的感触就是捻熟,有一种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感觉,这是其他佛经所没有的。
但我尽力做个好读者,不预设立场读书,哪怕发现和作者三观不一致,也要把自己按下,不和作者打擂台。所以从这本书里,我也学到了不少,比如一些佛学典故,佛学术语,但对我最有价值的是六祖慧能在世时的主流佛学观点,以及神秀时期禅宗的发展变化等背景资料,帮助我今年再读《六祖坛经》时,得到更深层次的收获。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六):乱弹
作者在序言中就说,本书不适合虔信的佛教徒,而仅仅适合那些对佛教世界怀有单纯好奇心以及对佛学义理怀有纯粹智识趣味的读者。诚然我适合。
《坛经》久慕大名,且排上日程很久了,终于在一个无聊的下午看到了一个题名“我为什么不信佛教”的帖子。其中提到了慧能。本着“禅宗思想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的动机,准备再次读读坛经。惰性使然,对生涩的元典实在读不下去,偶然找到了此书。
作者用办学术半通俗的笔法来“注解”佛经,此风别开生面。许多问题豁然开朗。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些宗教典籍缺乏学术的根据,就比如作者所说“和尚们普遍比儒家更缺乏学术态度和历史精神”,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信众的怀疑。信徒所需要的不是你辩证的逻辑,严密的考证,他只需要你告诉一个明确的结论罢了。因而,学问家玄奘的法相宗渐渐被遗忘,而文盲慧能的顿悟禅宗这样的“宗教异端”反而成了显派。联想到图书馆里汗牛充栋的学术巨部,层累的叠加着灰尘无人问津;而地摊上的某某朝那些事却畅销热卖,不由得叹惋。因为“对于一般百姓来讲,眼界越窄就越容易自信,眼界越宽就越容易糊涂”。把《坛经》和那些事相提的确有失偏颇。“那些事”过些年的结局是“尔曹身与名俱灭”,同为通俗读物的法宝坛经依旧会“不废江河万古流”。所以雅俗共赏的作品真的是好作品。
接触佛典不多,而作者不厌其烦的叙说佛教基础知识还是非常受用的,懒人自有蓝符。善知识,且听我说吧。
我妄自忖度,质疑慧能是否相信佛祖的存在。他一直在坚持,佛在心中,人人自有佛性。他或许是不承认有那么一个客观唯心的佛祖吧。可是信徒不知名。。。
不写了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七):更加真实的佛法,愈加怀疑的修行
不得不说,对于本人这种根本没有修佛欲望的人来说,它的确是通过解读《坛经》,给予了我一些认识。
不过,就像文中所说。修佛也有无数的派别,就像武林一样,各门派之间是相互诋毁,甚至是大打出手。所以,各个派别的经典也有互相矛盾、反驳之处。所以,修佛之人最好避免读的太杂,到不然读到后面,自己也被弄昏头。
总结一下,慧能这一派的修佛要旨是顿悟型的,旨在向内修行,反对打坐、念禅,甚至可以在家修行。要人去发现自己本来就清净的自性。因为慧能是个文盲,所以干脆不立文字了。而且也强调执着于文字的坏处,要人做到无相无念无住。
以上这些,在我这个接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正苗红长大的青年面前,的确是太过唯心主义。如果它不是正儿八经地打着佛学的旗号,或许还会被我当做哪个地下默默洗脑人民发展壮大的邪教组织。
话说回来,这本轻松的读物,真的让我了解了许多背后的故事。虽然不是杨澜、鲁豫的励志感人飙泪三尺系列,但这佛门深深也的确让人咋舌。
额,怎么又说远了。
还是说说读完之后,自己的最大一点疑惑吧!或许有佛法高深的得道高人,能够指点一二。
那如果我现下就顿悟得道,请问我这个肉体本身当如何呢?是不是也还是要在如今这个苦海当中挣扎一番,待将死之时,才能让灵魂脱离这百病缠绕之躯壳,才能远离这苦楚的生命?
我如何知道死后,就一定能脱离呢?
其次,慧能说西方极乐并不是一个具象的存在,只是心念而已。那我死后的灵魂,脱离轮回,又将归向何处呢?
然后,既然佛法要求无欲无念无所执着。像书中所说,那考公务员、刷学分、奔波于补习班之间追求名次好大学、期望努力加薪升职等一系列争名逐利之事,就都是些愚笨之人干的,他们是没有慧根、资质差的人。
那资质好的人,不就皆是一些没有追求,说好听了随遇而安,说难听点是随波逐流。
而他们现世的际遇,无助于他人、无助于社会、无助于人类进步。或许就帮助了他们自己“逃离苦海”了。
或许这些都是我的妄言,是我还未参透。不过,读一本书,有些许思考总是好的。保不准下一个你,就能顿悟成佛。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八):《思辨的禅趣》——戏谑之声中的真禅意
大多数人对佛教的认识好像就是烧香拜佛、打坐修禅,如果还有一点禅意的话,打打机锋倒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世俗眼光中的这个佛教早就丧失了它原本应该拥有的智力上的优越感。这句话不是我说,来自于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是比较文学的朋友。话又说回来,所有的宗教,就没有一个传到后来不变味的,佛教在中国以禅宗的方式勃兴,当然更加不会恪守原来的真意了。而宗教传播的另外一个必然的逻辑就是走向大众——其形式上的表现就是宗教仪轨少不了、教义教理越简单越好。在佛教身上我们难道看不到这个经典模型的再现吗?这本《思辨的禅趣》就用最戏谑的方式对中国禅宗佛教做了一次彻底的解剖,让你看看现在的佛教究竟已经变成了什么东西。
以禅宗的经典《坛经》为线索,熊逸又一次带着读者坐着思维过山车滑行在了佛教世界中。从他个人的作品序列来看,这本书算是比较晚近的,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却是比较靠前的。不过对熊逸作品风格的了解,已经足够我预期这样的阅读经历了。对传的变了形的经典的趣读当然是少不了的。对古人那种故弄玄虚、添油加醋的行为,任谁也能看出来熊逸流露出来的满脸讨厌之色。对将要对他展开有理有据批判的人的话术,他也早就有了自己的预期。不过我猜,他的真实态度大概和他表现出来的状态一样:不在乎。本来学术上的东西就是只要自圆其说,就能够拿出来比的。只要有足够的自信,又何必管那些甚至没有认真看完的人提出的反驳呢?读这样自信的作者的书就好像是信徒跟随了一个带你开悟的上师。我们自己是没有研读经典的心情和能力的,只能盲目跟从。管它是不是绝对正确,只要言之成理、让我们信服就可以了。熊逸这样的学术普及型作者,真的已经自己活成一门宗教了。
再来说回禅宗佛教这个核心主题。通过作者的考证,相信所有看完的读者都对禅宗的神话感到多少有些失望了。禅宗是顿悟派不错,但是顿悟和渐悟究竟有多少不可化解的深仇大恨也是不可解。甚至它们的一兴一衰,都可能是因为唐武宗的一次灭佛造成的。话也不能说的这么绝对,它们各自的不同命运,我相信是由必然和偶然构成的混合体:禅宗凭借简单的修道和义理终究会战胜复杂的其他宗派,可是时机或早或晚则不好说。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慧能法师有多牛逼,恐怕也多是其后学的穿凿附会,为的是给自己的身份拔份。北边的神秀被说得一文不名就更加情有可原了。
虽然早就知道佛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讲究逻辑严密的一支,但是由于它宣扬的教义本来就是违反常识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佛教的所谓逻辑论证往往会搞得弯弯绕,普罗大众根本无法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真的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成佛的慧根的。禅宗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它的创始人自己就是一个文盲白丁,又不给大家讲那些形式逻辑矛盾的法,只要发下愿心甚至都不需要修行就能够让人成佛。这对于一向讲究实用主义的中国人来说具有太大的诱惑。
然而成佛真的能帮到信徒什么吗?恐怕也是不行。佛陀自己也会涅槃,信徒想要通过成佛白日飞升什么的应该没希望了。最早的佛教不过是为了帮助人们悟道以脱离心烦意乱的苦海而已,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人获得金身之类的外挂。话又说回来,诸行无常,这些外挂不也是虚空中的幻觉吗。真的懂佛理的人并不会在意这个东西。和西方宗教一样,佛教本来就是一个纯精神领域的体操,中国人偏偏要把它附会上自己的实用主义,这就让佛祖自己也很无奈了。连慧能都只能用打机锋的方式带信众通过看自己看到天堂佛国,看来所谓实在的极乐世界是不存在的。哦不,更应该说说它存在也不对,不存在也不对。
所以啊,修佛还是应该摈弃功利之心,把它当成一种对头脑和道德修炼有益的活动来看待。按禅宗的说法,喝酒吃肉约炮都无损于人追求佛的道路,只要你的心中明白一切皆是空,是因缘际会的产物就可以了。不知道我的这点理解,能不能让我在波罗蜜的道路上有点进步。啊,不对,我老想着要波罗蜜就是有我执了,就不能有般若了…佛教真是个玄乎的东西。
《思辨的禅趣》读后感(九):教义和大众
从此书可以窥见宗教的一般性
1.百姓需求
1.1 宗教中的概念只有以客体,实体的姿态出现才是最让人安心的,才构成足够的诱惑和恐吓
1.2 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匮乏需要精神上优越感的平衡,赋予穷人生活的勇气,是有效的安慰剂
1.3 百姓的宗教信奉多为一种买卖和交易,是一种投机,盘算着往后的回报
1.4 为了平衡和弥补现实的回报不足,甚至恶报,创造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前世孽缘等
1.5 人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往往既不是深刻的,也不是浅薄的,最适合的是貌似深刻而实则浅薄的
1.6 民不知官,望车而畏。俗不知佛,得衣为贵
1.7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操作需要:崇拜,神秘,仪式,神通。这些可以很好的在精神上凝聚教徒
1.8 宗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投射。对于教徒,教义往往并不重要
1.9 大众需要斩钉截铁的结论,不需要审慎的论证过程,需要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需要那些虽然真实却不为人所喜的东西,渴望速成的捷径,不喜欢下功夫,花力气,喜欢简单接受,不喜欢深入思考。人心向简
1.10 一件事情只要大家相信它为真,它就会发生真实的影响
1.11 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是寻求有效人生慰藉的一种手段,正是靠着这些不自觉的“愚昧”和“非理性”,人们才在这个艰难的世界里还不算那么艰难地存续了下来
1.12 发生真实影响的东西往往是假货(因需而变)
2.佛教视角
1.厌世的
2.一切都是空的,虚幻的
3.物我合一
4.思辨
5.充满矛盾,歧义,复杂
处理现实的矛盾有两种方法:1.试图正面积极去解决 2.回避这个矛盾
佛教的出世可以有效的使自己跳出群体社会生活的各种欲望和现实博弈带来的矛盾,它是厌世的
一切皆空符合出世的立场,也是厌世的自然流露和认知一致性的达成
佛教看事物的视角会剥去事情的道德,伦理色彩和义务,此时很多东西都会失去其意义,自然不再有区分,所以:善即是恶,好即是坏,得就是失。这是上帝的视角看人类,殊不知自己就是人类
物我合一的有打禅的实体感受支撑和空视角的推导
佛教把事物都圈在因果链中,一切都在时刻的变化,从而孤立而大尺度(宇宙时间尺度)的看问题,进而否定事物自身的能动性和关联性
佛教很多理论源于对世俗的妥协或无法自洽的无奈:俗谛,真谛。小乘,大乘
佛教很多是主观唯心论,对于客体世界的解释漏洞百出,其中的复杂理论都是在补洞,是在解释身边“实实在在”但又为“空”的事物
佛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认知坐标系,以出世回头看入世,抽丝剥茧
佛教中常有的A即是B,B即是A,实则是前后标准不一致,同一个词前后不同意思(集合泛指),万物为空(没了对立面,原本对立的事物此时均只是符号,没有信息量支持,从而不存在意义了)的视角
佛教给世俗打了1分,政治家给世俗打了9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