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读后感精选10篇
《神童》是一本由[印度] 妮基塔·拉尔万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0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童》读后感(一):12345
1.生命意义在于奉献,非所谓的成功——被某些人误读并强加于children
2.父权的滥用——自我意识是慢慢形成的东西,在children未形成自我意识和掌控自身命运前,仅仅以响亮的声音,严肃的表情及可以形成的控制是不道德却又无法避免的——阴影
4.家庭问题——父母的职责是给予爱,子女的职责是回馈爱,自我膨胀以为可控制
5.正常的教育应该是像法理德那样有在坦桑尼亚种树的空窗期这样的教育吧
《神童》读后感(二):感。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的下学期,每次在理科让我烦躁的时候,拿出这本书读读,总会提醒我这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是制度神奇的相似,都奉行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你越看这个孩子越觉得很多方面和自己惊奇的相似。当初买这本书时只是很单纯的看着封面有感觉买的,结果看了以后很感谢自己的这种眼缘。我一直都会记得,在高三的最后岁月里,我曾经读过这样一本书,它提醒我不要放弃,不要怕困难,也让我自己走进自己,看清自己,懂得自己。也许你曾路过一本书也像这本一样,那请你好好珍惜。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神童。那样会令他们骄傲,觉得自己作为父母是成功的,在无论什么人面前都抬得起头来,还减少了他们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担忧——一个天才,他的路就在那里,只需我们帮他铺就。 住在英国小镇加的夫的数学天才鲁米·瓦西在5岁的时候就被认为有极高的数学天赋,于是在父亲的辅导下开始了以成为神童为目的的学习。在周围同学的排挤下她梦想着回到故乡印度,为学习的压力而郁结她开始对吃孜然上瘾,而十几岁的她那颗被锁住的心无限地渴望着爱情。 究竟是个少女,抛开天赋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父母企图从我们身上挖掘出什么潜能而让我们从小学钢琴,那种初时的兴奋与喜爱,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中望着窗外玩耍的小伙伴的目光里渐渐磨去成烦闷与例行公事,与鲁米擅长数学而缺乏孩童的快乐相比不是一样的忧郁么?向往逃离,于是在心中构建出一个人人都会对她微笑的故乡,一个没有人因她的黑皮肤和天赋排挤她的地方。而那些需要宣泄又不为人所知的渴望,在图书馆的习题中向往一个孩童所喜爱的糖果,在心仪的男孩身边向往真挚可感受的爱情,淹没在数学中的少女的秘密心事,又有谁知道?在父母掌中挣扎着鲁米的绝望,那些混乱、迷茫、成长,那些属于青春的叛逆,终于在鲁米上了哈佛后悄悄爆发。 我颇能理解鲁米在大学课堂上遭遇数学时的心情:失落,仿佛世界抛弃了我。大学的数学确实很难,所以15岁的神童面对一门门艰深晦涩的课程又脱离了父亲的管制而不思学习,发现自己成为了最后一名,在心中呐喊着“为什么我现在变得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感觉曾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陪伴着她度过的数学、曾经让她可以依靠的数学、让她与众不同的数学,就这样抛弃她了么?“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抓着父亲说过的这句话为借口,鲁米渴望逃往一个可以由觅到找到的新世界,像童话和梦里那样,而她将不会再被排挤、被抛弃。 Gifted,译为有天赋的,是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中文版则用了神童为书名。Gift是礼物,而这上天赐给她的才华的礼物,究竟是善意的赠与,还是潘多拉的宝盒?在她的周围,同学们不和她玩,她自己的娱乐玩耍也是被限制的,而这个自负的天才完全无视母亲的心情,一直逼着她学习的父亲则在孩子心中丝毫没有温情的味道。这才华是礼物,然而是沉重的,放在一个未成年少女的肩头一步步把她压垮。 “你是个傻女孩。”“为什么不让鲁米做一个处于青春期的正常女孩呢?”“她只是个孩子而已!“ 天才不是获得,相反,是一种索求、一种付出。 让我们为鲁米默默祈祷。
《神童》读后感(四):【大家来读书】神童
神童,又称圣童、奇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指特别聪明、才能非凡的儿童。此书的书名便是《神童》,或许在主观上,便给人们一种先入为主的感受,本书的主人公鲁米便是神童,我无法去判定这是对亦或者错,,但至少有一件事毋庸置疑,鲁米在数学上确实是超出同龄的学生的。
提到神童,第一个被联想到的毫无置疑便是天才,只是天才并不意味着神童,最出名的恐怕就是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幼年的爱因斯坦,与神童一点联系也没有,他被称为笨小孩,即使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也没有任何人发现他身上有什么天才的影子,但是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神童也不见得会必然成为天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便是《伤仲永》中的方仲永,神童陨落,令人叹息。
《神童》分为三个部分,以时间所带来的鲁米的年龄变迁与鲁米越级的考试为线索,从中介普考到高阶普考,到最后进入牛津大学,叙述鲁米在每一给阶段的成长以及成长所带来的烦恼,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差异,却天衣无缝的衔接在一起,让人明白青春期的苦恼。
在开头部分中虽然不是刻意提及,但从短短的两个字“有色”中,我们便会发现,身为印度人的鲁米一家在英国还是被排斥在外的存在,鲁米的穿着与打扮,是从实际出发,以省钱为目的的,另外,鲁米在别人眼中的印象,神童,则是另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因此,真正会与鲁米交善的便只有与她同样因为高高在上而孤独的布理吉曼,这或许是鲁米生活中惨淡的一笔。
《神童》与《伤仲永》似乎是相似的,他们都意图在表现同样的主题:教育,教育至关重要,给予人们第二次生命。《伤仲永》中父亲的教育无疑是错误的,但《神童》中,鲁米的父亲默赫许的教育也并不是全然的准确,他所表现出来的是“强硬的爱”。
默赫许一直表现出一种独裁的爱,他插手着鲁米的一切,为鲁米制定好一切。身处英国的他,保留着印度的古老思想,所以,他与什琳毫不意外的为鲁米的行为恼怒,逼得鲁米离家,这样的爱或许深切,但最终过于强硬,以至于无法让人接受。
《神童》入围英国曼布克奖的初选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的终选,并获得《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二〇〇八年六月获得戴斯蒙·埃利奥特奖小说奖,它的文学价值不太用过多的评价,而妮基塔·拉尔万尼确实将生动地描写了鲁米,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阅读的盛宴。
《神童》读后感(五):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我认可人类群体中有神童,他们一般是在青年少年时期,在某一领域的表现优于同龄人。就像小说《神童》里的天才少女鲁米。
一提到“神童”这个字眼儿,我就想起少年时代语文课本里的《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神奇的孩子自古有之,神童的结局我们也曾了解。
现实生活中,我也认识一位神童,是同事的儿子。小孩儿五岁,天生对数字出奇的敏感,只要给出两个数字,它们之间相除,不管几位数,他都能马上告诉你得数是多少,余数是多少。对于我这个数学白痴来讲,男孩即是天神。而且,这孩子能将从华盛顿开始到小布什结束的历代美国总统的上任及卸任时间记得一清二楚,还哀怨地对我说,阿姨,书上没说奥巴马,出书时他还没上任。
我怀着没捡到财宝的没落心情跟他的父母聊天,感叹上天赐予他们一位神童。母亲嘿嘿地笑道,啥神童,孩子二岁时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父亲又要上班。娘儿俩每天去社区里的儿童图书馆泡着打发时间,他最喜欢看的就是数字书,所有带数字的书他都读N遍,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遗传基因也不错,他爹从初中开始一直是区里的奥数冠军,就这样一直把数学学习当成了乐趣。听说,五岁的小家伙儿现在澳洲的幼儿园里已经开始竞选班干部了,热心集体活动,好像没有那么时间练习数学了。
《神童》里的鲁米就没他这么幸运,遇上一对宽容的父母。不过,绝大部分的父母,尤其是当下中国的父母,倒是应该细细品读这本《神童》,以免走上《伤仲永》的老路。
这本书是印度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处女作。她一鸣惊人,初次踏入文坛,就凭借此书入围英国曼布克奖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并获得《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曼布克奖对印度的青年女作家并不陌生。2006年,基兰•德赛就凭借她的第二部小说《失落》夺得该奖项。由此可见,印度移民女作家的实力不俗。
众所周知,女性公民在印度国内地位低于男性。移民以后,女性的聪明才智得以无阻碍的发挥,国际著名饮料公司百事可乐就曾经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印度裔女CEO。我想这也本书选取女孩子作为主人公的原因之一,与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女孩子相比,她们在更开放,更自由的外部环境中成长,与传统的父母必然形成矛盾叠生的对立关系,也更具有东西文化冲突的代表性。
鲁米在幼年时展露了数学才华,作为印度移民的父亲默赫许和母亲什琳,为鲁米进于牛津大学制定了严谨,近似于残酷的培养计划,目标即为牛津大学的数学天才少女。其实,这种事儿在中国早已经不新鲜了,家有儿女初成长的父母们都会感同深受。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交织着顺受和反叛、妥协与诡计、迷茫与绝望,作者拉尔万尼将一位天才少女在青春期的成长历程刻画得入木三分,心理特征和小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我想此书之所以入围曼布克奖,它的社会价值略大于文学价值。书中从头到尾都在提示我们默赫许和什琳对移民生活的不适应和对英国文化的不认同,他们想留住印度传统的东西,不让它们失落在异国,更不能让孩子们变成彻头彻尾的英国佬儿,不仅要让孩子们生活习惯、衣着打扮上挂上印度的标签,甚至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宗教信仰都要在古老印度的轨道上运行,他们愿意耗尽所有的美好生活去保证孩子们在未来不要脱轨。他们将鲁米藏在精心营造的梦幻小世界里,去对抗外面现实的大世界。
最终,一个精灵坠入凡间,天才如巨星般陨落,世上不再有一位数学神童鲁米,她只是女孩鲁米。
小说《神童》讲述了一个印度裔英国女孩鲁米(她出生在英国,其父母定居于不列颠,按照英国国籍法,她应该拥有英国国籍;抑或她同时具有英国与印度双重国籍也说不定),幼年即被发现有超常的数学天赋,进而在父亲的督促与培养下,少年时学有所成,如愿进入牛津大学数学系就读,却最终逃离数学的羁绊的故事,告诉读者此路之艰辛与孤独:
小小的鲁米早就戴上了大大的眼镜;她被女同学疏远乃至欺负,仅有两个并不能够与之随时随地如影随形的男同学成为玩伴——这既是鲁米天赋异禀的结果,也是其父严加管束令之无暇与同学加深友谊的结果;豆蔻年华的鲁米先被暗恋着的青梅竹马般同学所舍弃,又被同样族裔的大学生所拒绝,因为她渴望异性的友谊却无法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或者是为名声所害……最终,鲁米似乎自己采取了摆脱自己天赋所命定给她的人生道路,选择厌弃数学、逃离父母与家庭。
这样的故事如果不从故事人物的身份、族裔等背景上来解读,实在算不得什么多么有趣,或曰得到多少教义,尽管下面的解读很可能有点另类,甚至被视为匪夷所思哦,但是不妨供大家一哂啊!
从小说里读者得知,鲁米的父亲默赫许是个与周遭人颇有点异样的人,不但在形象方面,更在思维方式上!
譬如在鲁米女同学的眼里,鲁米父亲默赫许“真可怕”,“他笑过吗?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戴立克”! ——戴立克是电影《神秘博士与戴立克》和《神秘博士:戴立克入侵地球2150》的角色,企图征服地球并有狂妄地企图把人类变成“奴隶人”的计划。作者如此形容鲁米父亲:“眼神像世界末日到了似的那么严肃”、“说话仿佛什么大祸发生了的严肃又缓慢的语调”,刻画了一个形象与行为具有多么矛盾特点的人物啊!
又譬如,仅仅因为带鲁米去门萨参加智力测试稍稍迟到了,他竟然带着女儿转身离开了测试现场!他的行为仅仅是因为迟到而羞愧吗?作者写道:“(赴测试点的途中)默赫许看着坐在身边的年仅5岁的女儿,感到短暂的恐慌。……他们会不会被认为举止不雅?”当测试现场的主持人让父女俩坐到前排,而前5排已经在座的“白色的脸”回首观望时,默赫许就由进门时的浑身冰凉状态变为了落荒而逃了!!其实,早在当鲁米的老师在他面前提到“门萨”,问其是否知道此机构时,默赫许就已经感觉被冒犯了。作者连续用了“被激怒了”、“被惹恼了”来描述默赫许的感受,作者又写道:“她把他当作什么人?”——他可是口袋里只有几个英镑、穿着露脚趾的鞋子被邀请到英国并通过自我奋斗“在大洋彼岸学有所成”的人,他是默赫许.瓦西博士!如此,作者刻画了一个自尊而又自卑的男人形象。
再譬如,默赫许与其大学阶段就建立友情的棋友谈及印巴分治历史时,对朋友所谓印巴双方都有责任,战争不绝对是某一方错,双方都曾滥杀无辜的论调勃然大怒,绝难接受朋友以非其习以为常的称呼并议论其尊称的“圣雄”甘地,再再觉得民族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是,朋友所说只是客观事实,他的表达方式也是一个非印度人或曰非印度裔的英国人正常的历史评价。默赫许的感情创伤显然源自其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
…… ……. …… ……
愚以为,鲁米的遭遇与其父的性格特征,以及他是定居英国的第一代印度移民不无关系!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靠英国大学提供经费到英国留学的印度人,默赫许与妻子在英国节俭度日,他不愿妻子沉溺于印度次大陆的往事,但是当妻子在“警营审讯程序”里,编造印度次大陆的新闻故事时,他又觉得“她无比可爱”;他要求家人在家里讲英语,但是又让女儿身穿两年前返回印度探亲时特意做大以备长身体后依然可以穿的衣服,不顾及女儿在穿着方面与同学格格不入,既得忍受寒冷,又得忍受同学们的嘲笑,表面上是因为经济,恐怕骨子里面又是他自尊而又自卑的个性,乃至民族心理在作祟!!他的如此举动客观上限制了子女与同学的融洽交往,使鲁米小小的年纪就被迫自外与被隔绝与同龄人,更别提成就数学天赋的使命,早早进入伦敦大学光宗耀祖的宏愿又让女儿难以与同龄人随意交往。凡此种种都为鲁米不快乐的童年与少年,以及天赋的夭折打下了基础,埋下了祸根!
默赫许的心理状态,似乎是不少从曾经的后发展国家、作为所谓被压迫民族的一员移民到先发展国家与曾经的“压迫民族”的后裔共同生活后,常常遭遇与困扰的事情。作为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外于人的感觉,而多数民族里面的种族主义分子的行为必然是可鄙且令人气结的恶行,但是即便是多数民族的常人所为的无伤大雅、无心且纯属人性弱点的见外之举,也会令新移民心生怨懑!
所以,新移民积极融入新社区,尽管并非一蹴而就,但是也不能够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子女作为新移民或第二代移民,固然不应该让他们忘记自己的“根”,但是让其异于同辈,无论是装束还是行为都未必可取,他们的出类拔萃固然可以光宗耀祖,可以提升所属族群的声望,但是揠苗助长总往往适得其反!
这是本人读《神童》的另类思考!!
《神童》读后感(七):【大家来读书】畸形成长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神童这般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少年,他们有着天赋的才智,对数学,科学或者其他的什么学科有着异乎常人的才华与能力。他们就仿佛是携带者上天赐予的礼物而生的宠儿,比如——鲁米。
印度女孩鲁米•瓦西出生在英国,从小就表现出数学方面的天赋。八岁时的印度之旅让鲁米的数学才能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视。
回到英国,她的命运已经被锁定:她就是小镇的“数学天才”。但是经过父亲多年的训练后,十四岁的鲁米发现数字变得不再可爱—一方面,父母对她的期待越来越急迫,另一方面,她对爱的渴望与日俱增,两者之间让人心碎的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拉越大……
一开始,鲁米只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她热爱她的数学,热爱那令她觉得每一个符号都很美好很亲近世界,然而,随着鲁米的才能渐渐被挖掘,一切便接踵而至……
为了女儿更好的发展,鲁米的父亲默赫许一家搬到了英国,自此,鲁米的世界受到了来自两方的影响并为之混乱。她的家人作为印度人,对英国人的世界(包括世界观,价值关及人生观等等)存着不屑,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完完全全的印度式教育。而鲁米只是一个孩子,生活在英国人的环境中,她不免沾染上了英国人的价值观。也正是这该死的价值观的差异,如同凝胶,将鲁米与父母之间因父母无穷尽的狂热的“将鲁米打造成天才儿童”的想法所做的种种而产生的隔阂一片片凝固起来,形成无法穿透的墙。
作为一个除了数学外与其他孩子一样普通的人,鲁米很快有了自己的暗恋对象布里吉曼。然而,作者却仿佛戏弄这个可怜的人而一般,使她总是助于一个尴尬的状态。鲁米不知道如何与布里吉曼交谈,她的生活几乎完全与其他的孩子隔离着——其他的孩子放学了就回去同学家玩,课间可以有这仿佛聊不完的话题。而鲁米作为一个神童以及异乡人,完全渗透不进那个集体,甚至放学以后,她也要快快的回家去做他的数学竞赛练习。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谈的长辈——在她的父母眼里,她最重要的唯一的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为高阶考试做准备。孤独感以无可遏制的速度,或许就像二的几次幂那样的速度飞快的生长。
青春期的成长是任谁也不能阻止的,鲁米开始通过电视,通过图书一点点了解这个世界。或许是因为体内有着倍增与常人的孤独感,或许是因为完全不同的成长方式,使鲁米内心的“坏的思想”波涛般汹涌。她对爱情似乎有着疯狂的渴望,却又只是一个无知幼稚的孩子,不知道该在心上人面前如何表示。她一次次的在布里吉曼面前出丑,对于布里吉曼的表示与亲吻又不知该如何应付,甚至故作冷漠……如此种种别扭的做法,直让人觉得她是个幼稚的少女。随后,鲁米战战兢兢的通过了她的高阶考试,准备去牛津读书。去之前,一家人回到了印度,鲁米遇到了堂哥唐唐。唐唐在夜晚对她疯狂示好,却尴尬的被姑母抓个正着。这段在鲁米心目中的恋情就此无疾而终,鲁米也是为此而哀悼许久。
来到牛津后,鲁米终于摆脱了父母。她寄宿在一位“负数”老太太家里,失去了父母的管制,鲁米开始尝试自己长久渴望的事,譬如破口大骂,譬如在大街上高声的唱着情歌,又譬如,邂逅她的新“恋人”法理德。她向法理德撒谎称自己已是18岁的少女(然而其实她只有15岁)。法理德给他带来的不同的成人世界的新鲜与刺激让她十分享受。
隐藏在表象下的危险终究会浮出水面,鲁米的“危险举动”最终被父母发现,她再次选择了撒谎。却不知一切已岌岌可危……
牛津学院的教授认为鲁米的能力不足以跟上大学的课程,决定对她进行一场罚考。至此,鲁米那岌岌可危的世界全然坍塌。这个可怜的女孩儿,她的世界的大半边天都由数学支撑着,为了数学,为了“神童”这个称号,她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换得自己畸形的成长,而现在,她的数学也弃她而去……
为了挽救这一切,鲁米很快做出了决定,虽然是个不怎么好的决定。罚考那一天,她在自己的身体里塞满了纸条——整整637张,写满了各种力学数学的方程式。
只是,那颗疲惫迷惘的心已经承受不了哪怕轻如鸿毛的打击了。与父亲好友的一次交谈使她最终对一切产生了极端的绝望!这个世界里没有喜欢她的同学,没有她能追求的爱情,没有理解她的父母,也,再也不会有对她亲近的数学。而她的父母以及有人始终认为他是个孩子,需要大把大把的教训与斥责来管教的孩子。
文末,鲁米冲出了罚考考场,扔掉了那记载了673条方程式的673张纸条,冲出了那个长期桎梏她的可怕的牢笼,看到的却并不是一地阳光,而是满天阴霾。她终究没能即刻找到自己的自由之路。
如此开放性的结尾,显然作者并不想为这个少女决定她的人生道路。鲁米最终会如何长大?继续向她的神童之路前进,抑或从此成为泛泛之辈?而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又会如何?就此缘尽还是最终走上正轨?每个读者想必都有自己的打算。
作为与鲁米同龄的少女,虽然我不是神童,却也能对鲁米的心情有所同感。当学习成了桎梏我们的牢笼,鲜少会有人们关注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关注我们的孤单以及我们的渴望。在大人眼里,我们仿佛只应该学习,其他一切都该自动屏蔽,不得涉足?如此的教育方式将一切搞得一团糟,我们在迷惘的迷雾中独自行走,有时深陷沼泽而不自知,有时自此迷失了心的方向而无从挽救……
我们呼唤更多的被关注,不是被关注成绩的高与低,而是关注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孤单与迷惘,成长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