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经典观后感10篇

2017-10-27 21: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经典观后感10篇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是一部由Nathaniel Kahn执导,Frank O. Gehry / Philip Johnson / Louis Kah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一):我的建筑师之父

我是通过他的建筑来了解他的,这点让我觉得很惊讶,让我了解了建筑的力量,我一直以为建筑是一直疏离的艺术,他比较冷漠,不像绘画或者雕刻那样地有感情,但是经过这段旅程,我发现建筑有不可思议的感情,我从那些建筑物里感受到了他很多的事情,我感受到了他的失落,他的浪漫,他的寂寞快乐。这些都在建筑里,为了要住影片表达这些,那简直就像是我要去跟他建立关系一样,因为他把自己放进了建筑之中,我在达卡真的感受到了这点,因为他实在太投入了,23年,我还在抱怨着部片子拍了5年才拍完,的确拍了很久,但是这建筑却花了23年,这实在是很惊人的奉献,他死得时候还没完成,当我们到那里时,第一次看到那栋建筑时,实在是很令人震撼,有很多人都会上前来,都被他所做的感动,那些人都从未见过他,那个站在那边的小男孩,看着那栋建筑物,他本来站在那边,大家叫他不要下来,继续站在那边,很明显的,他跟那栋建筑有感情,他事实上就住在里面,每天都看着他,对他来说很重要,那是他的水上城堡,一位老人跑来给我们看他跟路的合照,他曾为路削铅笔,我想着建筑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是,想想他对这些人所造成的冲击,我是说,这是一个犹太建筑师盖的,在一个回教国家,在今日是多么强的一个陈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人可以用他的艺术来帮助改变整个社会,他们把他当做是摩西,这实在是很有力的陈述,及造成的改变。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二):从谜题到谅解,他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对于康的儿子,康留给他的只有童年时模糊的记忆,和数个闻名于世的建筑遗产。我不知道如果康再 多在世几年,他儿子再跟着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世上是不是又会多出一些让我们感动的建筑,但是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略微悲伤现实,才给了他给了我们一个独立的视角去看康的建筑。
康的建筑并不像别的建筑一样“通俗易懂”,他的建筑在用原始的材料和形式来营造了一种空间,一种有情绪的空间。这样的建筑,就像他本人一样,给他孩子留下的是一个个谜。一片片的追寻,慢慢的把拼图找齐,找回他父亲最真实的样子。电影的线索是建筑,但是并没有多少谈到建筑。而是在这样一个引子中,找到了父亲当年共事的人们,从他们的口中找到了自己父亲的点点滴滴
其貌不扬的康,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和他共事过的人们,都是爱他的。很多人知道他就是康的儿子,非常感动兴奋,尤其是那个老船长,直接泪崩在摄像机前。因为有那么一瞬间,好像离去很多年的康又回来了。
在他一些问自己母亲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来其实他对康对自己家庭的一个不公还是有些许不满的。也特别希望康在最后实际上是在回家的路上。为什么你要每周才来看我们一次,为什么不和我母亲结婚,为什么我们共处的时间是那么的少?这个旅程不仅仅是寻父的旅程,还包含了对自己父亲的原谅和释怀。
他是个博爱的人,他爱每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中,给了我们这些建筑,给了人们永久的爱,但是就没法顾及身边的人,没能给自己孩子和爱人们同等的爱。
在最后孩子说道,现在我对他了解更多了一些了,我比以往更怀念他了,但是他真心希望有些事情能够改变。
到这个时候,导演其实已经完全原谅了他父亲,但是还是,更希望能有一个更完美一些的结局,更希望能和自己父亲有更多的时间共处吧。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是有这样的故事,或许是小时候他们忙于工作少了一些对我们的陪伴,或许是我们有时候对他不理解。我们的父亲或许没有做出康那样的成就,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我们的英雄。尽管我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他的工作他的故事,对于我们有些还是一个个谜。希望我们能更了解我们父亲一些,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亲口听他给我讲他的故事。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三):【20170618】You are Your Own Artist

即将参加中美图书馆空间改造学术交流项目,此前没有任何建筑学常识的我只好临时抱佛脚,希望通过几个建筑学大师的影像资料简单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大概三四年前,在书库里翻过一本《设计·人生》,书中提到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以及他的追随者安藤忠雄。当时正着迷于原研哉的平面设计,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设计上,对建筑设计的了解也就止步于知道两个建筑师的名字。机缘巧合,这次的交流项目把我和建筑大师们的缘分接续起来。

路易斯·康是谁?我不知道。为什么先看了关于他的影像?因为没找到关于柯布西耶的。为什么不是安藤忠雄?我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的标题吸引了我。

【路易斯·康年谱】

路易斯·康,美国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一个小岛上,1906年随家人来到费城,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30年与爱丝特·以色·瑞礼结婚,十年后女儿苏·安出生,1947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但尚未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1951年游历古埃及,被历史的厚重感打动,从此确立了“设计现代的建筑,同时又带有古代遗迹的感觉”的建筑风格。1974年3月17日,在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突发心脏病而与世长辞(柯布西耶也是心脏病突发去世),因护照地址被涂掉,尸体好几天无人认领,一代建筑大师以这种告别这个世界,唏嘘,一如毛姆《刀锋》中用一生在“晃膀子”的拉里。

【路易斯·康和四个女人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路的背后站着四个这样的女人。三岁时,他被燃烧着的煤炭发出的火光吸引,伸手将煤炭拿出来放在围裙中,结果着火了,火焰灼伤了他的脸与手背,从此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难看的疤痕。他的父亲认为他还不如死了算了,但他的母亲说,路长大后会因此成为一个伟人。正是母亲无私的爱呵护了路的好奇心,也使他在成年以后并没有因为“疤脸”而过分自卑,“解不了题的时候,宁愿变得聪明点,帅有什么用”。看,自信幽默

母亲的爱塑造了路温柔又谦和的性格,加上横溢的才华,他在情场上简直开了挂,虽然一生只娶了爱丝特,但还有两个女人甘心为他成为单身母亲,无怨无悔爱他爱了一辈子。影片拍摄的时候,爱丝特已经去世,只有一个过去的录像,记录一次八十年代的采访。老太太无奈地笑着说:“我们没有钱…但是…他说钱有什么…”事实上,30-40年代都是她独自养家,康投标的项目不断失败,欠债累累,她却拒绝离婚丈夫死后还为他承担几十万美元的债务。路的另外两个爱人都是与他共同工作的建筑师,聪明能干,更坚韧不拔。Ann Tyng,路的第二个女人,导演找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八十岁了,风韵犹存,站在当年两人共同设计的作品前,强忍着内心激动:“这是他找到自己风格的第一个作品…很小的作品,但多么美… 他追求完美…”突然,她停住了,泪光闪烁:“我是被迫离开他的!”女人躲到意大利生下他们的女儿,至于如何被迫离开,我们不再知道。路的第三个女人是导演自己的母亲,荷莉雅特·派特森,一位景观建筑师,始终坚信自己是路最爱的那一个,“他涂掉护照上的地址,是因为我告诉他,我再也忍受不了这样下去了,他要跟我们在一起”她这样解答路涂掉护照地址的秘密。“你不后悔么,妈妈?当你(因为康的妻子的阻挠)甚至不能出席亲手设计的建筑落成的晚会,你不怨恨么?” “不”,女人眼中噙着泪,“我一直相信我们是soul mate”,“我当然也会感到不公,也会痛苦、抱怨,但我无法后悔--- 当你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工程的一部分”,她指着摊开的孟加拉国会的图纸(路最后一部作品),“当你能够参与设计这样伟大的艺术品时,你无法后悔,你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艺术的生活来克服生活的挫折---- 我明白了---- 不是路,而是共同的艺术追求---- 单纯爱情何以至此呢?---- 但又是路,是路带给她们生活在艺术中的机会,她们从而忘却了时间,感到自己是永恒的一部分 ---- 在时间之外怎么可能后悔呢?[1]

【对手/亲友眼中的路】

路的一生只有13件完整的建筑作品矗立于世,未完成的比完成的多很多。1953年,他的第一个作品耶鲁美术馆问世,街对面是在他死后才落成的英国艺术中心,“167cm的身高却在纽黑文投下了高大的身影”,然而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加州沙克学院,贝聿铭也称赞这个作品是传世之作,“建筑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他指的就是路的巅峰之作“沙克学院”,一个仰望天空,眺望太平洋的现代主义之作。天才,总有人称道,有人憎恶。住在玻璃屋里的菲利普·约翰逊说,所有我的建筑加起来,都抵不过他的三四栋建筑”,与路争夺肯尼迪图书馆拿下标书的贝聿铭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叹“建筑要的是质量,不是数量”。他的朋友艺术史教授文森特·史卡利对他更是不吝赞美,“我们只能通过上帝的作品来认识上帝本尊”,他连用Timeless、monumentality、Primitive power、enormous weight等词汇形容路的作品,路闭上眼睛感受静谧和光的时刻都被他描绘得如聆听上帝的旨意:路在他的心中像一位远古时代的英雄。海上音乐驳船的船长兼乐队指挥罗伯·谷卓在得知来人竟是路的儿子时,激动得低头默泪,抱着导演久久不愿撒手。在同时期的同行眼中,路是天才的艺术家,然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顽固不化的白痴。“路·康是一个无知的笨蛋”,负责50-60年代费城重建的爱得·贝肯对着路的儿子依然咬牙切齿愤恨地说,“他要在路上加个弧形阶梯,还要放一个塔”“他要在葡萄藤街外围建造环形停车场”。那可是60年代,路的这些设计太超前!在负责城市规划的官员眼中,这些构想简直天马行空,非常不靠谱。

【建筑之于路易斯·康】

小时候,路在音乐和美术方面就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家里穷,他就给默片谈钢琴挣钱;没钱买画笔,就用秸秆烧成的炭笔作画。音乐和绘画,一个是谋生的技能,一个是兴趣。最终,兴趣帮助他找到了毕生的事业追求。在高中时,很偶然地上了一堂建筑课,因为这堂课,他确定了以建筑为其毕生追求的事业,“I realized,only architecture is the life.”追求完美的性格使他在这条道路走得并不顺畅,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但他并不着急,“It has to be perfect. It can't be impatient.”他对未来充满乐观,“You can't be stupid all your life. You got to be smart, too.”

建筑之于路,是表达,是与上帝对话的通道。

“艺术作品不是活生生的东西,不会走路,也不会跑,但是光线的控制,却可赋予艺术品所有的行动力,照亮了人类手指的奇迹,思想的奇迹,技术的奇迹,照亮了真实的感觉,照亮了超越。”

路在给宾大学生授课时说道:

“如果你要让某些东西有存在的价值,你就必须跟大自然商量,然后才开始设计。

以砖块做例子。

你问砖块:‘你想成为什么?’

砖块说:‘我要成为拱门。’

你说:‘拱门很贵,我可以用混凝土结构取代你,你觉得呢?’

转快说:‘我还是想成为拱门。’”

满堂学生都笑起来,康接着说:“尊重你所用的材料是很重要的,你要了解材料想成为什么。我们必须尊重砖块,让砖块发挥最大的用处,不能让砖块觉得委屈。”[2]

【写在最后】

路继承了柯布西耶的建筑功能主义,但比柯布西耶走得更远:柯布西耶希望通过建筑实现人之间的连接,路却在建筑之中为人们开辟了独处的空间,还万物以尊严

路易斯·康,You are your own artist。

【参考链接】

[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45507/

[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90097/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四):人

我本来以为这部影片的画面是这样的

oh amazing

oh great architect and great architecture

oh i am proud of that my father

嗯bbc的一个老头的纪录片就是这样的

然而

很平常,我以为他会为父亲的建筑逐一展开,就像里察慈医学中心是从苏格兰古堡中获得灵感一样,我以为他会去走父亲走过的路,看他的世界,但是他没有

他知道父亲的死因,没有去所在医院问医生,见到个人只是想知道父亲走的时候是否安详

他去拜访沙克学院的时候我觉得他的眼睛都没有望向建筑

那一刻,我突然有种顿悟抽象的意义,我的老师一直在向我强调抽象,那一刻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带着神秘色彩的世界,我以为作者以一种近乎抽象的方式去发掘父亲的内心,只是听人描述他,描述建筑中的感受,好的不好的,不反驳。

那么,除此之外,建筑是否能反应建筑师的内心呢,这件事细思极恐,未来我如是真能完成一见作品,他是时代的产物,规范的结果,还是我的作品呢。

我希望有人坚持些,不然建筑就失去了意义,你若是在别人的规则下设计的,你人生的意义呢,这些伟大的建筑师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他不需要去过多的解释什么。

永恒性,这几个字直撞我的内心,我以前看着路边的建筑就在想,这栋会在未来的几年拆掉,那一栋呢,而这个伟大的建筑师啊,会是永恒的,这很有意义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五):古典音乐

仿佛把我拉回那个年代,Jane Eyer的年代。
Rochester在壁炉前,围着羊毛毯子看书。然后放Bach.
Lowing如我,对古典音乐一无所知。不知为何古典即高贵。
但Kahn的三个情人让我领略到那种古典的高贵。
似童话故事,光风霁月。
I’m kind of a romantic fatalist.
Someone comes along, and I'm kind of a loner, too
我不知她们是否真的没有别的爱人。
如果这种 life-ever-lasting love 真的存在, 为何我会觉得 wow! shining like priceless diamond!
不知我是否需要祛魅。一生爱一个人为什么需要感动?
何为高贵呢?
关于Grace,Hemingway said “courage is the grace under pressure”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六):拥抱永恒的路易.康

原文:https://www.douban.com/note/571392381/
在生活里,我们命中碰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以秒计算的。
——高尔基
想写这一篇文章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的拖延症还真是非常的严重。
每次我写作的时候,都说这是最后一篇跟建筑有关的文章,但是忍不住又会再写一篇。(再下一篇文章一定要是剧本了!)
当你开始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开始了和他相处的时光,你开始会揣测他当时的想法和疑惑,你会想如果是我,我在当时会怎么做,大概是这个原因,我觉得我很早就认识路易斯康了。
我还记得大学第一个作业做解读建筑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建筑师是扎哈.哈迪德和盖里 。我连路易斯康是谁都不知道。还是一个阅历无数的大师兄,让我认识了康,赖特,柯布这些神级一样的人物。我一开始一点也不懂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路易斯康,他的建筑太简单了,简单得连一点趣味都没有。既没有密斯的严谨,也缺少安藤的禅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路易康更多是好奇,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会被奉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这大概是唯一推动我了解他的动力了。然后我就看到一部纪录片,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中文名也叫《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这个纪录片是路易斯康的儿子拍的,康去世的时候,儿子才11岁。作为情妇的儿子,他并没有怎么见过他的父亲。我觉的一个人的成就和一个人的感情生活要分开来谈,人这种动物,本来就有太多灰色地带。我通过这个纪录片,了解的不但是路易康的建筑,还有康的人生。
康在外型上一点也不出众。他是个不太帅,不太高,声音很沙哑的犹太人。这些因素,注定让康成为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对于这个以颜控为标准的新时代,大家估计很难想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女子愿意为他守候一生。因为在这层不太讨喜皮囊下,路易康是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事业的开始并不顺畅。刚从宾大毕业的他,做了好几年的绘图员,慢慢地,他开始展露头角。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现代主义建筑大行其道的时候。大家在膜拜现代建筑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所有建筑都越发相似了。这时候,康出现了。
二战后,久未动土的耶鲁大学准备对一个艺术展馆进行扩建。这么重要的任务,能落到康德头上,要多谢他的朋友 - 耶鲁的建筑学院主席的推荐(又一次应验了出门靠朋友这一句话)。原来的美术馆是意大利罗马式风格( Italian Romanesque Palazzo)。 当大家都在好奇,路易斯康会设计出什么样子的房子的时候,路易康毫不令人失望的在旁边建造了一个方盒子。耶鲁的审查委员会震惊了,于是他们开始质疑选择康为主要建筑师的这个决定:“这此人在此之前并没有负责设计过什么项目,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助理建筑师,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合适吗?”

  《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观后感(七):纪录爱与艺术,背叛和原谅

本来想三言两语带过对这部片子的感受的,但是看到短评中有说:“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过强的个人情绪——对亲子关系和积怨的反复强化、对建筑本身的无知”
没想到评论写不够,一下冲动就开了个处女长评以便写完整。
(ps.clork这也是写给你看的,因为你说我太主观。)
王受之老师讲授世界现代艺术史中是这样描述康大师:“因为要赶回去上课,所以辗转…………两天后,课堂上所有研究生都在等他,但是他没有出现,后来他被发现死在一个火车(站?)的厕所里,已经两天了,心脏病发。所以这是付出生命的建筑。”
这是为了追债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设计报酬而死的。
康大师到晚年其实已经非常窘迫了,在片子里也提到了,各种设计稿都没有被采纳。他已经没有钱了,濒临破产。
儿子导演在这部片子里面的描述带动观众的情绪,从一个三妻三儿女混乱私生活的basterd,到最后发现其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一个人都爱戴他,直到所有人都原谅了他,但是儿子导演还是没能从心底原谅他。
影片并没有给到导演母亲最美丽的一面,镜头看看这位一头白头散发的老妇人的面容,镜头再看看她脚下那双惨白的步跑鞋,然后老妇人抬起头来对着镜头旁的儿子导演说“我坚信……我坚信他会跟我在一起,否则你说他干嘛把地址都划掉了?儿子,你有别的解释吗?还有别的解释吗?”老妇人很想相信自己,但又怕自己所曾经坚信的一切说的是错的,从而想从对父亲只有儿时记忆的儿子这里寻求肯定的答案。
母亲困惑,痛苦,在康大师的爱情泥潭里不可自拔的过了一辈子,内心被蹂躏最终成为了一个皓首苍颜的老妇人,在那一刻儿子导演沉默以对,那种沉默隐隐的透出了他对母亲的万分心疼以及对伟人父亲的愤恨。在那一刻他觉得单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难以逾越对父亲的曾有的不解,这份爱太过艰难。
儿子导演从头至尾没有刻意掩饰对伟人父亲的情绪波动变化起伏,每一个镜头都是带血带肉带泪的,从自己的角度,纪录了父亲的重要建筑设计,于是这些建筑也不仅仅是建筑而已 ,而是父亲对世界的爱,对人的热爱,对人性的表达,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了这些钢筋铁骨中,帮助人类进步。
给自己爱的人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我想这是康大师自己的表达爱的方法。
兴许并不能把影片定死在建筑纪录片的框框里,儿子纪录的或许就是自己的主观情绪,自己的内心成长。很同意内容简介里的一句话:“这是一部有关爱与艺术的影片,也是一部讲述背叛和原谅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